宋词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内容和宋词的流派;了解词人柳永、苏轼、 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作代 表及各自的风格特征。 2、背诵这四首词,感受豪放派词与婉约派词的不同风格特征。 3、掌握《雨霖铃》情景交融的写法,能够赏析名句。 4、体会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反 映出来的豪放性特征。 5、掌握《声声慢》词中意象的特定含义和叠字连用所渗透出 的感情 6、体会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典的写作手法 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雨霖铃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 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
宋词四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的相关内容和宋词的流派;了解词人柳永、苏轼、 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作代 表及各自的风格特征。 2、 背诵这四首词,感受豪放派词与婉约派词的不同风格特征。 3、 掌握《雨霖铃》情景交融的写法,能够赏析名句。 4、 体会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反 映出来的豪放性特征。 5、 掌握《声声慢》词中意象的特定含义和叠字连用所渗透出 的感情。 6、体会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典的写作手法 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雨霖铃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 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
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 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 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 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 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 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 (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 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 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有 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 声”;c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押韵要么全押平韵,并一韵到底, 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 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 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 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 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待
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 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 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 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 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 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 (58 字内)、中调(59-90 字)和长调(91 字以上),长调又叫慢 词。词可以分段,分 2、3、4 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 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 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 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平韵,并一韵到底, 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 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 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 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 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待
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 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 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 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淸丽婉媚。豪放 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 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 昂,取材广泛 【柳永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 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 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 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 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 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 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 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时, 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 慢词始盛,打破了小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 阶段。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妓女之作,反映了一定
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 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 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 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 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 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 昂,取材广泛。 【柳永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 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 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 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 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 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 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 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时, 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 慢词始盛,打破了小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 阶段。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妓女之作,反映了一定
的社会现实。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 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创作背景】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 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 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 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此词是词人从汴京南下各地漂泊 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之作 【赏析】 师:刚才我们说过,柳永的词多是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 情妓女之作。那么,本词从整体上看写的是什么呢? 生:离愁别恨。 师:对,离愁别恨。离愁别恨就是写离别的场面和离别的情绪。 本词写离情,那么,从具体来看,它分别写了哪几个场面,如何抒发 离情,现在我们先看上阙。“寒蝉凄切,对长亭晩,骤雨初歇”交代 了分别的哪些信息呢? 生: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色 师:对,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色。那么,这里的景物描 写有什么特征?对感情的抒发有什么作用呢?
的社会现实。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 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创作背景】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 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 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 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此词是词人从汴京南下各地漂泊 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之作。 【赏析】 师:刚才我们说过,柳永的词多是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 情妓女之作。那么,本词从整体上看写的是什么呢? 生:离愁别恨。 师:对,离愁别恨。离愁别恨就是写离别的场面和离别的情绪。 本词写离情,那么,从具体来看,它分别写了哪几个场面,如何抒发 离情,现在我们先看上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 了分别的哪些信息呢? 生: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色。 师:对,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色。那么,这里的景物描 写有什么特征?对感情的抒发有什么作用呢?
生:“凄切”突出环境的凄凉冷落,“长亭”在唐宋时期被看作 离别地点的通称,说明词人在寒蝉凄切声中要离别。“骤雨初歇” 一场大雨,也许会为一对恋人赢得一点时间,继续卿卿我我,你侬我 侬,然而,雨停了,船家催行了,此时,恋人不愿离别而不得不离别。 “歇”字说明了离别在即的紧迫。所以这些景物描写突出了离别环境 的凄凉冷落,渲染了离别时的悲伤气氛,融情入景,以景衬情,造就 了离别的情调和气氛 师:“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两人本来难舍难分, 留恋不已,偏偏又“催发”,从“留恋”这一主观感受与“催发”这 一客观形势的矛盾冲突中,使别情达到了高潮。这前面两句写离别之 前,重在勾勒环境。就要分别了,作者怎样写分别时的情况?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只是一个镜头,写得很简洁,称为“白描”的手法。接下来, “念”是想到的意思,那么,念字后面的景物描写,跟前面的景物描 写有什么不同呢? 生:①景象阔大,比较有气势。②感情仍是饱含愁绪的,“烟波” 说明作者前途渺茫,“暮霭沉沉”与作者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天 辽阔,含有虽空阔辽远,却没有他容身之处的意思。③此处写的景是 想象的,是虚写。说明本首词在写作手法上虚实结合 师:后面这两句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由上阙分别时的时 间、地点、环境、情态来看,整体上来说,是写的什么内容呢?
生:“凄切”突出环境的凄凉冷落,“长亭”在唐宋时期被看作 离别地点的通称,说明词人在寒蝉凄切声中要离别。“骤雨初歇”, 一场大雨,也许会为一对恋人赢得一点时间,继续卿卿我我,你侬我 侬,然而,雨停了,船家催行了,此时,恋人不愿离别而不得不离别。 “歇”字说明了离别在即的紧迫。所以这些景物描写突出了离别环境 的凄凉冷落,渲染了离别时的悲伤气氛,融情入景,以景衬情,造就 了离别的情调和气氛。 师:“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两人本来难舍难分, 留恋不已,偏偏又“催发”,从“留恋”这一主观感受与“催发”这 一客观形势的矛盾冲突中,使别情达到了高潮。这前面两句写离别之 前,重在勾勒环境。就要分别了,作者怎样写分别时的情况?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只是一个镜头,写得很简洁,称为“白描”的手法。接下来, “念”是想到的意思,那么,念字后面的景物描写,跟前面的景物描 写有什么不同呢? 生:①景象阔大,比较有气势。②感情仍是饱含愁绪的,“烟波” 说明作者前途渺茫,“暮霭沉沉”与作者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天 辽阔,含有虽空阔辽远,却没有他容身之处的意思。③此处写的景是 想象的,是虚写。说明本首词在写作手法上虚实结合。 师:后面这两句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由上阙分别时的时 间、地点、环境、情态来看,整体上来说,是写的什么内容呢?
生:写一对恋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点明 这首词的主题,“更那堪”推进一层,离愁别恨,本已不堪,离别的 时刻,偏又在冷落凄清的秋季,就使人更加忧伤。注意此句在结构上 的意义:长调的过渡最不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粘”。这 首词上片的“念去去”句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 虚写。既不“全脱”又不“明粘”。下片开头“多情”句先宕开一笔, 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 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诗的境界,下面再说别 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接下来是写景,写了些什么景物? 这些景物与上阙的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 生:写了杨柳、风、残月。这些景物是虚写,是设想次日酒醒后 的景况。 师:这一句是千古名句,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呢?为什么作 者要写杨柳、风、残月而不写其他的景物呢? 生:这些景物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它们都与离别有关 都表示离别。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 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 天”,关于风,如“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 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
生:写一对恋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点明 这首词的主题,“更那堪”推进一层,离愁别恨,本已不堪,离别的 时刻,偏又在冷落凄清的秋季,就使人更加忧伤。注意此句在结构上 的意义:长调的过渡最不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粘”。这 首词上片的“念去去”句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 虚写。既不“全脱”又不“明粘”。下片开头“多情”句先宕开一笔, 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 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诗的境界,下面再说别 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接下来是写景,写了些什么景物? 这些景物与上阙的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 生:写了杨柳、风、残月。这些景物是虚写,是设想次日酒醒后 的景况。 师:这一句是千古名句,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呢?为什么作 者要写杨柳、风、残月而不写其他的景物呢? 生: 这些景物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它们都与离别有关, 都表示离别。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 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 天”,关于风,如“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 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
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人说”设想别后的景况,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绪和执着缠绵的情思溢于 言表。从下阙的整个内容来看,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相思。 【小结】 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 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缠绵的离 情之歌:“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念奴娇·赤 壁怀古 【导入语】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 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 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前面我们领略到了柳永的温婉 缠绵,今天我们要一起来体会苏轼的豪迈奔放 【写作背景介绍】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中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 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又名 “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壶中天”等。双调,一百字 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
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人说”设想别后的景况,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绪和执着缠绵的情思溢于 言表。从下阙的整个内容来看,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相思。 【小结】 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 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缠绵的离 情之歌:“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念奴娇·赤 壁怀古 【导入语】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 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 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前面我们领略到了柳永的温婉 缠绵,今天我们要一起来体会苏轼的豪迈奔放。 【写作背景介绍】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中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 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又名 “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壶中天”等。双调,一百字。 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
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 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 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抱负 【赏析】 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的意思是不是 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杰出英 雄人物 明确:“大江”和“浪”是两个比喻,不能简单解释为 长江和波浪,它们比喻“时光”,即“历史的长河”。这句意思是说 千百年来,许多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都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而变得 烟消云散,灰飞烟灭了”。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用水比喻时光的例子呢? 明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 师: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 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突出了空间的广阔。那么,千古呢? 又突出了什么? 明确:时间的无垠 师:因此这一句一开始就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无限广阔的空间、 时间中,长江浩荡,广阔无垠,往昔风流人物也被这滔滔江水冲逝不
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 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 47 岁, 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抱负。 【赏析】 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的意思是不是—— 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杰出英 雄人物。 明确:“大江”和“浪”是两个比喻,不能简单解释为 长江和波浪,它们比喻“时光”,即“历史的长河”。这句意思是说 “千百年来,许多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都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而变得 烟消云散,灰飞烟灭了”。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用水比喻时光的例子呢? 明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 师: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 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突出了空间的广阔。那么,千古呢? 又突出了什么? 明确:时间的无垠。 师:因此这一句一开始就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无限广阔的空间、 时间中,长江浩荡,广阔无垠,往昔风流人物也被这滔滔江水冲逝不
见。这两句似乎很熟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段歌词就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 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 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一样不一样?咱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来改写 苏轼这两句吧,看看行不行。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 学觉得可以不可以?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 么,苏轼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 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接着往下看。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两个句子具体化 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明确:“大江”具体化为“故垒 千古”具像化为 “三国”,“风流人物”具像化为“周郎” 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明确: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师:“故垒”是“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赤壁”就不是周瑜 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那个“赤壁”在哪里?请同学们看课后 注释① 明确:在湖北蒲圻。 师:也就是说,苏轼游览的不是真赤壁。不是真赤壁,苏轼还怀 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伪吗?不对,实际上,苏轼是知道他所游
见。这两句似乎很熟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段歌词就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 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 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一样不一样?咱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来改写 苏轼这两句吧,看看行不行。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 学觉得可以不可以?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 么,苏轼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 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接着往下看。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两个句子具体化 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明确:“大江”具体化为“故垒”,“千古”具像化为 “三国”,“风流人物”具像化为“周郎”。 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明确: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师:“故垒”是“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赤壁”就不是周瑜 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那个“赤壁”在哪里?请同学们看课后 注释①。 明确:在湖北蒲圻。 师:也就是说,苏轼游览的不是真赤壁。不是真赤壁,苏轼还怀 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伪吗?不对,实际上,苏轼是知道他所游
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 不是“我以为”。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确: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师:“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 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前闻 名吗?不闻名。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 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那么,“赤 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 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明确:“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驚”的意 义,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 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师: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明确:“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 写,写颜色。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这 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 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所以,紧接着一句一-“江山如画” 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如画
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 不是“我以为”。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确: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师:“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 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前闻 名吗?不闻名。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 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那么,“赤 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 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明确:“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驚”的意 义,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 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师: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明确:“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 写,写颜色。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这 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 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所以,紧接着一句――“江山如画” 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