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俄国的改革》“五步问题”导学法导学案 一、明确任务 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性质、历史意义;通过对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生 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对教材图文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利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帮助学生 构建历史学科素养能力。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 展潮流,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自主预习 (一)彼得一世改革 1.彼得一世改革: 目标:18世纪初 学习,实现 内容: ①建立了_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 ②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 常备军 ③鼓励兴办 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 提拔 ⑤派遣留学生,创办 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 ⑥提倡 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 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 (二)农奴制改革 根本原因: 主要人物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 ,可以改变身份,自由 职业。农奴获得 ”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 意义: 三、小组合作 1、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及目的是什么? 2、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及其作用? 3、分析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原因? 4、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和农奴“解放”的实质是什么? 四、展示交流小组合作成果 1、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2、讨论1861年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3、学习了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及不同点? 五、巩固拓展 1.下列选项中,与彼得一世改革有关的是 ①加强中央集权②创建新式常备军③推行文化教育④提倡西方的生活方式 A.①② B.③④ D.①②③④
第 2 课《俄国的改革》“五步问题”导学法导学案 一、明确任务 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性质、历史意义;通过对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生 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对教材图文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利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帮助学生 构建历史学科素养能力。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 展潮流,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自主预习 (一)彼得一世改革 1.彼得一世改革: 目标:18 世纪初, 学习,实现 。 内容: ①建立了 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 。 ②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 常备军; ③鼓励兴办 ,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 提拔; ⑤派遣留学生,创办 ,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 ; ⑥提倡 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 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 。 (二)农奴制改革 根本原因: 。 主要人物: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 ,可以改变身份,自由 职业。农奴获得 “ ”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 。 意义: 。 三、小组合作 1、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及目的是什么? 2、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及其作用? 3、分析 1861 年废除农奴制的原因? 4、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和农奴“解放”的实质是什么? 四、展示交流小组合作成果 1、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2、讨论 1861 年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3、学习了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 1861 年改革,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及不同点? 五、巩固拓展 1. 下列选项中,与彼得一世改革有关的是 ①加强中央集权 ②创建新式常备军 ③推行文化教育 ④提倡西方的生活方式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小刚正在参加某益智类节目,主持人提供的关键词是“农奴制”“1861年”“资产 阶级改革”,问题是“发生在哪个国家?”小刚应该选择的是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法国 3.1861年,一个俄国官员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农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而 貌表情、步服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C.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4.俄国农奴制改革文件规定:“在……法庭尚未成立以前,由地主监督自己领地上的秩 序,他们有审判和执行判决之权。”该规定反映了这次改革 A.结束了沙皇统治 B.保留了封建残余 C.级和了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D.保证了农民的民主权利 5.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其获得这块份地的方式是 A.政府大块拍卖 B.农民无偿获得 C.农民花钱赎买D.交少量手 续费 6.某班举行历史辩论会。甲生说:此举解放了千百万农奴,加快了国家近代化步伐;乙 生说:此举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他们探讨的是 A.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B.林肯政府废除黑人奴隶制 C.日本改革派推翻幕府统治 D.列宁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是因为这次改革使俄 国() A.摆脱了民族危机B.缓和了阶级矛盾C.解放了农奴D.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 路 8.学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后,同学们对该改革的评价争论不休。学生甲认 为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该肯定为主。学生乙认为改革是对农奴的一次剥夺, 应该全盘否定。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两人观点都错B.甲对,乙错C.甲、乙两人观点都对D.甲错,乙对 9.19世纪60年代,当中国人开始艰难的近代化探索的时候,北方沙俄也因为农奴制 问题而被迫实施改革,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重视发展军事工业,都创建了海军B.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都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D.都取得了成功,改变了社会性质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演说 材料二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给他们 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 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 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影响
2.小刚正在参加某益智类节目,主持人提供的关键词是“农奴制”“1861 年”“资产 阶级改革”,问题是“发生在哪个国家?”小刚应该选择的是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法国 3. 1861 年,一个俄国官员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农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而 貌表情、步服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 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C.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 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4.俄国农奴制改革文件规定:“在……法庭尚未成立以前,由地主监督自己领地上的秩 序,他们有审判和执行判决之权。”该规定反映了这次改革 A.结束了沙皇统治 B.保留了封建残余 C.级和了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D.保证了农民的民主权利 5.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其获得这块份地的方式是 A.政府大块拍卖 B. 农民无偿获得 C. 农民花钱赎买 D.交少量手 续费 6.某班举行历史辩论会。甲生说:此举解放了千百万农奴,加快了国家近代化步伐;乙 生说:此举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他们探讨的是 A.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B.林肯政府废除黑人奴隶制 C.日本改革派推翻幕府统治 D.列宁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之所以说俄国 1861 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是因为这次改革使俄 国( ) A.摆脱了民族危机 B.缓和了阶级矛盾 C.解放了农奴 D.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 路 8.学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后,同学们对该改革的评价争论不休。学生甲认 为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该肯定为主。学生乙认为改革是对农奴的一次剥夺, 应该全盘否定。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人观点都错 B.甲对,乙错 C.甲、乙两人观点都对 D.甲错,乙对 9.19 世纪 60 年代,当中国人开始艰难的近代化探索的时候,北方沙俄也因为农奴制 问题而被迫实施改革,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A.都重视发展军事工业,都创建了海军 B.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都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D.都取得了成功,改变了社会性质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1856 年 3 月的一次演说 材料二 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给他们 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 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 材料三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 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 法…… ——1863 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 化? (3)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 1861 年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