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秋季四校联赛七年级 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题号 总分核分人 (-)(=)(三)(四)1 得分 得分评卷人 、积累与运用 语言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6分 你妤,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A的身影,让B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 zhan 蓝的笑容。你妤,瀑布大哥!C的男高音,D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 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颕头,刻着玄奥的智患,E抬头望你,我就想 起了历代的瘾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xie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词中书写有误的字,并将其依次工整地书写在下面田字格内。(2分) (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A、B、c、D处选填合适的词语。(只选序号)2分) 选项:①纯粹②洁白③憔悴④雄浑 我会选:A C D (3)请根据语境给文中E处选填合适的语句。( 选序号)(2分) A.高高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B.深深的峡谷漾着淸澈的禅心 C.高高的峡谷流着清澈的禅心 D.深深的峡谷流着清澈的禅心 2.请从下面A、B两句中自选一句进行品析。(2分) A.理想既是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流沙河《理想》) B.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何其芳《秋天》 我会品 按要求默写。(5分) (1)半亩方塘一鉴开, 朱熹《观书有感》) 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借景物变化表现时光飞逝的句子是 (4)《观沧海》中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4.成语接龙(2分) 例:心口如 衣带水→水中捞月→月明星稀
2007 年 秋 季 四 校 联 赛 七 年 级 语 文 试 题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核分人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 积累与运用 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共 26 分) 1.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6 分) 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 A 的身影,让 B 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 zhàn 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 C 的男高音, D 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 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惠., E 抬头望你,我就想 起了历代的瘾.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 xíe 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词中书写有误的字,并将其依次工整地书写在下面田字格 内。(2 分) (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 A、B、c、D 处选填合适的词语。(只选序号)(2 分) 选项:①纯粹 ②洁白 ③憔悴 ④雄浑 我会选:A. B. C. D. (3)请根据语境给文中 E 处选填合适的语句。( )(只选序号)(2 分) A.高高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 B.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 C.高高的峡谷流着清澈的禅心 D.深深的峡谷流着清澈的禅心 2.请从下面 A、B 两句中自选一句进行品析。(2 分) A.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流沙河《理想》) B.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何其芳《秋天》) 我会品 句: 3.按要求默写。(5 分) (1)半亩方塘一鉴开, 。 (朱熹《观书有感》) (2) ,浅草才能没马蹄。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借景物变化表现时光飞逝的句子是 , 。 (4)《观沧海》中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 。 , 。 4. 成语接龙(2 分) 例:心口如一 → 一衣带水 → 水中捞月 → 月明星稀 得分 评卷人
心口如 5.模仿例句写出相同的句式(2分) 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仿写 6.学校举办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的“语文活动周”,你和班里的同学参加以下几个板块的活动:(9 分) 【语文纠错】社会语文环境需要保护和净化。同学们寻找生活中使用语文不规范的例子,在校园网 上发布,如 即来之,则安之。”(出版物) 招聘启示”(街头广告) (1)请对这两个例子进行“语文纠错”。(2分) 【名着有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学习语文要多读名著。活动中,同学们读名著、谈名著蔚然 成风。 (2)写出你最喜欢的一部名著,并说明理由。(3分) 我喜欢 我的理由: 【社会扫描】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有同学关注到了身边的标语,并引发了一场讨论: 宣传标语在中国几乎随处可见。很多标语确实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但也岀现了不 少奇怪的标语,如:“今天,你税了吗?”“放火烧山,牢底坐穿。”“光纤没铜,偷也没用 (3)请选择其中一条标语,从内容或语言等角度作简要评析。(4分) 我的评析 阅读理解与欣赏(共44分) )欣赏下列诗歌,完成7~8题。(4分) 得分评卷人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7.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2分)
心口如一 → → → 5.模仿例句写出相同的句式(2 分) 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 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仿写: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校举办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的 “语文活动周”,你和班里的同学参加以下几个板块的活动:(9 分) 【语文纠错】 社会语文环境需要保护和净化。同学们寻找生活中使用语文不规范的例子,在校园网 上发布,如: “即来之,则安之。” (出版物) “招聘启示” (街头广告) (1)请对这两个例子进行“语文纠错”。(2 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有约】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学习语文要多读名著。活动中,同学们读名著、谈名著蔚然 成风。 (2)写出你最喜欢的一部名著,并说明理由。(3 分) 我喜欢: 我的理由: 【社会扫描】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有同学关注到了身边的标语,并引发了一场讨论: 宣传标语在中国几乎随处可见。很多标语确实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但也出现了不 少奇怪的标语,如:“今天,你税了吗?”“放火烧山,牢底坐穿。”“光纤没铜,偷也没用。” (3)请选择其中一条标语,从内容或语言等角度作简要评析。(4 分) 我的评析: 二、阅读理解与欣赏(共 44 分) (一)欣赏下列诗歌,完成 7~8 题。(4 分)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7.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2 分) 得分 评卷人
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0分) 得分评卷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论语》,这本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与《》、《 》合称“四 书”。(3分) 10.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 (2分) 11.以上四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 。(2分) 12.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我的理解: (三)阅读《春满燕园》,完成13~18题。(16分) 分评卷 春满燕园 季羡林 燕园花事渐衰。桃花、杏花早已开谢。一度繁花满枝的榆叶梅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连几夭前还 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的西府海棠也已落英缤纷,残红满地了。丁香虽然还在盛开,灿烂满园,香飘十里 但已显出疲惫的样子。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看来春 天就要归去了 但是人们心头的春天却方在繁荣滋长。这个春天,同在大自然里一样,也是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但它 却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郑板桥有两句诗:“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 四时。”我们不栽兰,不种竹;我们就把春天栽种在心中,它不但能过今年的四时,而且能过明年、后来 不知道多少年的四时,它要常驻在我们心中,成为永恒的春天了。 昨夭晚上,我走过校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蛙呜划破深夜的沉寂。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 着,捉得住。我走着走着,蓦地看到远处有了灯光,是从一些宿舍的窗子里流出来的。我心里一愣,我的 眼睛仿佛有了佛经上叫做夭眼的那种神力,透过墙壁,就看了进去。我看到一位年老的教师在那里伏案苦 读。他仿佛正在写文章,想把几十年的研究心得写了下来,丰富我们文化知识的宝库。他又仿佛是在备课, 想把第二天要讲的东西整理得更深刻、更生动,让青年学生获得更多的滋养。他也可能是在看青年教师的
8.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10 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论语》,这本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与《 》、《 》、《 》合称“四 书”。(3 分) 10.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___ ___ 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 ____ ____。(2 分) 11.以上四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 分) 12.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 分) 我的理解: (三)阅读《春满燕园》,完成 13~18 题。(16 分) 春满燕园 季羡林 燕园花事渐衰。桃花、杏花早已开谢。一度繁花满枝的榆叶梅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连几天前还 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的西府海棠也已落英缤纷,残红满地了。丁香虽然还在盛开,灿烂满园,香飘十里, 但已显出疲惫的样子。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看来春 天就要归去了。 但是人们心头的春天却方在繁荣滋长。这个春天,同在大自然里一样,也是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但它 却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郑板桥有两句诗:“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 四时。”我们不栽兰,不种竹;我们就把春天栽种在心中,它不但能过今年的四时,而且能过明年、后来 不知道多少年的四时,它要常驻在我们心中,成为永恒的春天了。 昨天晚上,我走过校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蛙鸣划破深夜的沉寂。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 着,捉得住。我走着走着,蓦地看到远处有了灯光,是从一些宿舍的窗子里流出来的。我心里一愣,我的 眼睛仿佛有了佛经上叫做天眼的那种神力,透过墙壁,就看了进去。我看到一位年老的教师在那里伏案苦 读。他仿佛正在写文章,想把几十年的研究心得写了下来,丰富我们文化知识的宝库。他又仿佛是在备课, 想把第二天要讲的东西整理得更深刻、更生动,让青年学生获得更多的滋养。他也可能是在看青年教师的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评卷人
论文,想给他们提些意见,共冋切磋琢磨。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微笑。对他说来,这时候,除了他 自己和眼前的工作以外,宇宙万物都似乎不再存在。他完完全全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了 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林叶的杨树,小叶 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见不到多少人走路, 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尖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倾耳细听,俄语、英语、 梵语、阿拉伯语等等,依然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 如饥似渴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这一群男女大孩子仿佛想到知识像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 那样一口气吸了下去。我走进图书馆,又看到一群男女青年挤坐在里面,低头做数学或物理化学的习题。 也都是全神贯注的,鸦雀无声。 我很自然地把昨天夜里的情景同眼前的情景联系了起来。年老的一代是那样,年轻的一代又是这样。还能 有比这更动人的情景吗?我心里焕然充满了说不出的喜悦。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园中:繁花满枝,一片 锦绣。不但已以开过的桃树和杏树又开出了粉红色的工作周,连根本不开花的榆树和杨柳乜满树红花。未 名湖中长岀了年轮般的莲花。正在开花的藤萝顔色更显得格外鲜艳。丁香也是精神抖擞,一点也不显得疲 惫。总之是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这难道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幻象吗?不是的。这是我心中那个春天的反映。我相信,住在这个园子里的绝大 多数的教师和同学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春天,眼前也都看到这样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不怕时间的。即使到 了金风送爽,霜林染醉的时候,到了大雪浸夭,一片琼瑶的时候,它也会永留心中,永留园内,它是一个 永恒的春天 13、文章首段写燕园花事渐衰的景象,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文,请写出两句。(2分) 我会写:1、 14、作者写燕园的“春”景包含哪几个镜头?(3分) 15、描绘事物时可以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器官,请从本文找出相关的句子:(3分) 视觉 嗅觉 听觉: 16、作者触景生情,生活中的一个小水滴都会荡起感情的涟漪,看到下列情景,将激起你怎样的情感?(3 分) (1)流逝的河水: (2)凋零的树叶: 17、文中有作者耳闻目睹的实景,也有由眼前景象引发的想象,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燕园师生的精神 面貌,说说文中哪是实写,哪是虚写?(3分)
论文,想给他们提些意见,共同切磋琢磨。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微笑。对他说来,这时候,除了他 自己和眼前的工作以外,宇宙万物都似乎不再存在。他完完全全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了。 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林叶的杨树,小叶 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见不到多少人走路, 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尖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倾耳细听,俄语、英语、 梵语、阿拉伯语等等,依然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 如饥似渴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这一群男女大孩子仿佛想到知识像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 那样一口气吸了下去。我走进图书馆,又看到一群男女青年挤坐在里面,低头做数学或物理化学的习题。 也都是全神贯注的,鸦雀无声。 我很自然地把昨天夜里的情景同眼前的情景联系了起来。年老的一代是那样,年轻的一代又是这样。还能 有比这更动人的情景吗?我心里焕然充满了说不出的喜悦。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园中:繁花满枝,一片 锦绣。不但已以开过的桃树和杏树又开出了粉红色的工作周,连根本不开花的榆树和杨柳也满树红花。未 名湖中长出了年轮般的莲花。正在开花的藤萝颜色更显得格外鲜艳。丁香也是精神抖擞,一点也不显得疲 惫。总之是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这难道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幻象吗?不是的。这是我心中那个春天的反映。我相信,住在这个园子里的绝大 多数的教师和同学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春天,眼前也都看到这样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不怕时间的。即使到 了金风送爽,霜林染醉的时候,到了大雪漫天,一片琼瑶的时候,它也会永留心中,永留园内,它是一个 永恒的春天。 13、文章首段写燕园花事渐衰的景象,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文,请写出两句。(2 分) 我会写:1、 2、 14、作者写燕园的“春”景包含哪几个镜头?(3 分) 15、描绘事物时可以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器官,请从本文找出相关的句子:(3 分) 视觉: 嗅觉: 听觉: 16、作者触景生情,生活中的一个小水滴都会荡起感情的涟漪,看到下列情景,将激起你怎样的情感?(3 分) ⑴流逝的河水: ⑵凋零的树叶: 17、文中有作者耳闻目睹的实景,也有由眼前景象引发的想象,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燕园师生的精神 面貌,说说文中哪是实写,哪是虚写?(3 分)
实写: 虚写 18、本文与朱自清的《春》同是写春景,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3分) 我更喜欢: 我的理由 (四)阅读《大年初一没下雪》,完成21~24题。(14分) 得分评卷人 大年初一没下雪 去年三十傍晩,广州火车站突然静下来。时间还早,我买了份报纸,走向车厢。车厢里没人,我选了 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不知到了哪个小站,上来一个农民模样的人,牵着个小女孩,对着车票仔细核对座号,辨认清楚了, 他们才坐下。整个车厢其实没几个人,你想坐哪儿都行。一看就知,他们是不常坐车的 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女孩的脸也是灰黄的,土头土脸的样子,他们坐在我 对面。男人坐下去时,半哈着腰, 声短促的笑声,好象说:打搅 这一路肯定无聊透了,你别想找一个志冋道合的在火车上玩牌了,我继续看我的书。晚上,餐车送了 次面条,黏糊糊的,看着都没胃口。我拿岀上车前买的江南酱鸭,要了一瓶啤酒,准备凑合着吃一顿年 夜饭。 我请对面的一起吃。男人连摆着手,说不吃,不吃。小女孩看着面包,咽了一下口水。我递过去一块 面包,又撕了一只大鸭翅,笑着说:“吃吧,都过年了,客气啥!”我又拿出花生米、凤爪几样下酒菜,索 性喝个痛快 我边吃边问:“你们回家过年?”“嗯………不,小孩子没看过雪,带她去看雪。 喔。”我嘴里应着,心想中国还有这么浪漫的农民。 怎么说话,饭很快吃完了,酒也喝光了。男人主动收拾桌上的碎骨。小女孩突然问我:“叔叔,你看 见过雪吗?”我很舒适地斜倚在椅背上,笑着说∷“见过,白的,有的人说像糖,有的人说像盐· 你给我说说吧,说说吧。”说着话,我想去洗手间,路过洗手池旁的过道,我看见那个男人抱着头 蹲在地上哭泣 在男人断断续续的哭泣中,我听到那女孩的故事。在她四岁时母亲去世了,九岁时她得了白血病,医 生说今年可能是她最后一个春节了。爸爸问她想要啥,她说只想看看雪,生长在广东偏僻的山区,她从来 没有见过雪。《济南的冬天》那篇文章激起了她看雪的愿望,在她的脑海中不断想象着真正冬天的模样。这 个一贫如洗的父亲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她一起坐火车准备看雪。坐着这趟车去,坐着当晚的车回,再也没有 多余的钱去住旅店和车上吃饭了。临走前,他们听了天气预报,说杭州今夜有一场大雪 我无法想象在这样一张灰黄皮肤的脸庞下有这样一颗细膩的心。 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她那双黑眼睛就像在灰烬里的火星,一闪- 闪的……到站了,杭州很冷,风很大,却没有雪。我拿了三百块钱给他,他死活不要。我留了一堆食品给 他们。他们送我上了回家的中巴,在车旁拼命地摇着手。 在回乡的时候,最怕碰风雪天,而我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 一天无雪,一夜无雪。初三的晩上,一家人坐在火炉旁吃火锅,窗玻璃上响起了淅淅的声音。我突然 说了声:“下雪了。”(选自《读者》有改动) 19、文章标题“大年初一没下雪”有什么含义?(3分)
实写: 虚写: 18、本文与朱自清的《春》同是写春景,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3 分) 我更喜欢: 我的理由: (四)阅读《大年初一没下雪》,完成 21~24 题。(14 分) 大年初一没下雪 去年三十傍晚,广州火车站突然静下来。时间还早,我买了份报纸,走向车厢。车厢里没人,我选了 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不知到了哪个小站,上来一个农民模样的人,牵着个小女孩,对着车票仔细核对座号,辨认清楚了, 他们才坐下。整个车厢其实没几个人,你想坐哪儿都行。一看就知,他们是不常坐车的。 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女孩的脸也是灰黄的,土头土脸的样子,他们坐在我 对面。男人坐下去时,半哈着腰,发出一声短促的笑声,好象说:打搅了! 这一路肯定无聊透了,你别想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在火车上玩牌了,我继续看我的书。晚上,餐车送了 一次面条,黏糊糊的,看着都没胃口。我拿出上车前买的江南酱鸭,要了一瓶啤酒,准备凑合着吃一顿年 夜饭。 我请对面的一起吃。男人连摆着手,说不吃,不吃。小女孩看着面包,咽了一下口水。我递过去一块 面包,又撕了一只大鸭翅,笑着说:“吃吧,都过年了,客气啥!”我又拿出花生米、凤爪几样下酒菜,索 性喝个痛快。 我边吃边问:“你们回家过年?”“嗯……不,小孩子没看过雪,带她去看雪。” “喔。”我嘴里应着,心想中国还有这么浪漫的农民。 没怎么说话,饭很快吃完了,酒也喝光了。男人主动收拾桌上的碎骨。小女孩突然问我:“叔叔,你看 见过雪吗?”我很舒适地斜倚在椅背上,笑着说:“见过,白的,有的人说像糖,有的人说像盐……” “你给我说说吧,说说吧。”说着话,我想去洗手间,路过洗手池旁的过道,我看见那个男人抱着头, 蹲在地上哭泣。 在男人断断续续的哭泣中,我听到那女孩的故事。在她四岁时母亲去世了,九岁时她得了白血病,医 生说今年可能是她最后一个春节了。爸爸问她想要啥,她说只想看看雪,生长在广东偏僻的山区,她从来 没有见过雪。《济南的冬天》那篇文章激起了她看雪的愿望,在她的脑海中不断想象着真正冬天的模样。这 个一贫如洗的父亲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她一起坐火车准备看雪。坐着这趟车去,坐着当晚的车回,再也没有 多余的钱去住旅店和车上吃饭了。临走前,他们听了天气预报,说杭州今夜有一场大雪。 我无法想象在这样一张灰黄皮肤的脸庞下有这样一颗细腻的心。 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她那双黑眼睛就像在灰烬里的火星,一闪一 闪的……到站了,杭州很冷,风很大,却没有雪。我拿了三百块钱给他,他死活不要。我留了一堆食品给 他们。他们送我上了回家的中巴,在车旁拼命地摇着手。 在回乡的时候,最怕碰风雪天,而我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 一天无雪,一夜无雪。初三的晚上,一家人坐在火炉旁吃火锅,窗玻璃上响起了淅淅的声音。我突然 说了声:“下雪了。”(选自《读者》有改动) 19、文章标题“大年初一没下雪”有什么含义?(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评卷人
20、文中插入了一段“男人哭诉”的情节,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3分) 21、“我”对父女俩的情感有什么变化?(3分) 我的理解: 对小说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面是 )(2分) A、下雪时的种种趣事,激起了小女孩与病魔抗争的勇气和信心,也给了她父亲为女儿治好病的希望。 B、小说虽然没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感染读者。 C、父女俩送“我”上中巴,并拼命摇着手,表明他们对“我”的留恋和感激 D、文中所描写的男人是一个非常自尊、质朴、慈爱的父亲形象 23、如果将结尾改为:下车时,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和本文的结尾比较,哪一个好些?请作简要分 析。(3分) 我的分析 三、作文(50分) 24、下面两题任选一题 题一:请以“让在心底长驻”为题写作。 题二:学会拒绝,为我们的心灵守候一片净土,为我们的生活擦亮美好的明天。在这个物质文明高遠 发展的时代里,学会拒绝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良药。学会拒绝不义之财,学会拒绝懒惰享乐,学会拒绝嗟 来之食,学会拒绝骚扰侵害……请以“学会拒绝”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题一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是友情、幸福、感动、善良……)。题二自拟题目 ②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③要写出你的真情实感,严禁抄袭 ④字数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学校和考生的真实名称
20、文中插入了一段“男人哭诉”的情节,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我”对父女俩的情感有什么变化?(3 分)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对小说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面是( )(2 分) A、下雪时的种种趣事,激起了小女孩与病魔抗争的勇气和信心,也给了她父亲为女儿治好病的希望。 B、小说虽然没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感染读者。 C、父女俩送“我”上中巴,并拼命摇着手,表明他们对“我”的留恋和感激。 D、文中所描写的男人是一个非常自尊、质朴、慈爱的父亲形象。 23、如果将结尾改为:下车时,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和本文的结尾比较,哪一个好些?请作简要分 析。(3 分) 我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 分) 24、下面两题任选一题。 题一:请以“让 在心底长驻”为题写作。 题二:学会拒绝,为我们的心灵守候一片净土,为我们的生活擦亮美好的明天。在这个物质文明高速 发展的时代里,学会拒绝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良药。学会拒绝不义之财,学会拒绝懒惰享乐,学会拒绝嗟 来之食,学会拒绝骚扰侵害……请以“学会拒绝”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题一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是友情、幸福、感动、善良……)。题二自拟题目。 ② 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③ 要写出你的真情实感,严禁抄袭。 ④ 字数不少于 600 字。⑤文中不得出现学校和考生的真实名称
2007年秋季四校联赛七年级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1)湛、慧、隐、携(2)⑦、⑨、④、①(3)B 2.A.诗人运用蕴含哲理的诗句,阐述了理想的人格意义。激励人们树立崇髙理想,并为之奋斗,为之牺 牲 B.“栖息”一词意味隽永,运用拟人手法。“栖息”一词虚实相生,耐人寻味。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在这里概括了农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像化了,赋予秋天以生命的活力 3.①天光云影共徘徊。@乱花渐欲迷人眼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 烂,若出其里 4.略 6.(1)(4分)“即”应改为“既”。“启示”应改为“启事”。(各2分) (2)(4分)示例:略(故事2分,理由2分。故事陈述清楚、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3)“今天,你税了吗?”随意省略,造成语意不明 “放火烧山,牢底坐穿。”不仅带有威胁恐吓语气,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且与法律制度相悖。 “光纤没铜,偷也没用。”偷窃是违法行为,难道没有铜的光纤就能偷吗?标语不仅起不到应有警示 作用,而且可能产生误导。(评析合乎情理即可,不求全面,也不求深刻) 7.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 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8.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 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 高兴呀 9.孟子大学中庸 10.学习他优点自己也有的就反省自己 11.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 12.略 13、可写《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 14、三幅画面:老教师深夜苦读、青年学生晨读、图书馆中做习题。 略 16、联想合理即可 17、略 18、 略 19、标题暗含“我”为父女俩末能达到愿望而遗憾,也包含着“我”对父女俩的命运的关心和牵挂 0、插叙的作用:交代了小姑娘的遭遇和病情。(2)交代小姑娘看雪愿望的由来。(或交代父女二人到杭州 的目的。)(3)是使“我”后来感情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1、不屑(有些轻视)一—注意一一关注(或感动)一一担忧(或牵挂)(答对三个层次,符合题意即可) 23、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3分)原文好,更加激起了读者对小女孩的同情,使文章更加深刻,更有感
2007 年 秋 季 四 校 联 赛 七 年 级 语 文 试 题 参考答案 1. (1)湛、慧、隐、携 (2)○2 、○3 、○4 、○1 (3)B 2. A.诗人运用蕴含哲理的诗句,阐述了理想的人格意义。激励人们树立崇高理想,并为之奋斗,为之牺 牲。 B.“栖息”一词意味隽永,运用拟人手法。“栖息”一词虚实相生,耐人寻味。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在这里概括了农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像化了,赋予秋天以生命的活力。 3.○1 天光云影共徘徊。○2 乱花渐欲迷人眼 ○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4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 烂,若出其里。 4.略 5.略 6.(1)(4 分)“即”应改为“既”。 “启示”应改为“启事”。(各 2 分) (2)(4 分)示例:略(故事 2 分,理由 2 分。故事陈述清楚、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3)“今天,你税了吗?”随意省略,造成语意不明。 “放火烧山,牢底坐穿。”不仅带有威胁恐吓语气,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且与法律制度相悖。 “光纤没铜,偷也没用。”偷窃是违法行为,难道没有铜的光纤就能偷吗?标语不仅起不到应有警示 作用,而且可能产生误导。 (评析合乎情理即可,不求全面,也不求深刻) 7.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 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8.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 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 高兴呀! 9.孟子 大学 中庸 10.学习他优点 自己也有的就反省自己。 11.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12.略。 13、可写《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 14、三幅画面:老教师深夜苦读、青年学生晨读、图书馆中做习题。 15、略 16、联想合理即可 17、略 18、略 19、标题暗含“我”为父女俩末能达到愿望而遗憾,也包含着“我”对父女俩的命运的关心和牵挂。 20、插叙的作用:交代了小姑娘的遭遇和病情。(2)交代小姑娘看雪愿望的由来。(或交代父女二人到杭州 的目的。)(3)是使“我”后来感情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1、不屑(有些轻视)——注意——关注(或感动)——担忧(或牵挂)(答对三个层次,符合题意即可) 22、A、 23、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3 分)原文好,更加激起了读者对小女孩的同情,使文章更加深刻,更有感
染力,也符合标题。改文妤。下雪了是对小女孩美好的祝愿,介是标题也要改。(这种说法,最多给2分。 改动后感染力没原文强
染力,也符合标题。改文好。下雪了是对小女孩美好的祝愿,介是标题也要改。(这种说法,最多给 2 分。 改动后感染力没原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