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 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 重难点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定义 教学过程 导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探究: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明为 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探究提示: 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 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不仅是地球,宇宙间 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 2.物质的定义 教材先列举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引导我们探究物质的科学含义。 ◇课堂探究:(1)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 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 (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 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探究提示: (1)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 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 重难点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定义 教学过程 导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探究: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明为 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探究提示: 太阳系是在约 50 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地球在约 47 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 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不仅是地球,宇宙间 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 2.物质的定义 教材先列举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引导我们探究物质的科学含义。 ◇课堂探究:(1)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 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 (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 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探究提示: (1)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
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根据以上探究,我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 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 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学上的物质,是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它与具体事物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劭或 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教材引用列宁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本质含义:第一,客观实在性是物 质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三,物质具有可知性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 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联系: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 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 有了物质。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 质的具体表现。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 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 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 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 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 关系 ◇课堂练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据此回答1~2题。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 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R②④⑥C.③⑤⑥D.②③⑤ 答案:1.D2.A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根据以上探究,我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 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 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学上的物质,是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它与具体事物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劭或 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教材引用列宁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本质含义:第一,客观实在性是物 质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三,物质具有可知性。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 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联系: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 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 有了物质。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 质的具体表现。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 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 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 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 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 关系。 ◇课堂练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据此回答 1~2 题。 1.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人脑 ②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R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答案:1.D 2.A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课堂探究:(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 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探究提示: (1)人类社会形成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包括必要的生存空间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特定 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 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 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 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课堂练习 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B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 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2)构成人类社会的人口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由古狼进化而来的。 (3)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 观的,具有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 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 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 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性 地位: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 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课堂探究:(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 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探究提示: (1)人类社会形成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包括必要的生存空间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特定 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 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 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 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课堂练习: 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 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2)构成人类社会的人口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 观的,具有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 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 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 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性 地位: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 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 (1)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 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 生产力是客观的,任何一代人、一个社会,都只能在前一代人、前一个社会形成的生产力 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问的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 品分配形式。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只能由社会生产力来决定。我 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又不平衡,既有一部分现代化工 业,也有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的工业:既有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又有广大的不发达地 区;既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又表现出科学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可见,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课堂练习: 1.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随意 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说明()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2.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 营体制。这一事实说明()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1.C2.B 解析:第1题,A、B、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c;:第2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 ,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故选B 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其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详见第五课第一框) 结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课堂练习 1.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 来的。”科学的物质范畴是 ①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②依赖于人的意识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 (1)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 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 生产力是客观的,任何一代人、一个社会,都只能在前一代人、前一个社会形成的生产力 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问的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 品分配形式。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只能由社会生产力来决定。我 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又不平衡,既有一部分现代化工 业,也有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的工业;既有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又有广大的不发达地 区;既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又表现出科学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可见,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课堂练习: 1.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随意 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说明(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2.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 营体制。这一事实说明( )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1.C 2.B 解析:第 1 题,A、B、D 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 c;第 2 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 一,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故选 B。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其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详见第五课第一框) 结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课堂练习 1.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 来的。”科学的物质范畴是 ①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②依赖于人的意识
③从具体无限多样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 ④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 ⑤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A.①⑤ B.②④ C.③④D.②③ 2.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对世界这种“统一性”的正确 理解是 A.整个世界都是物质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 .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德漠克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 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这两种观点 A.都是科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B.都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C.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都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也是客观的 4.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这一事实 说明 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意识的影响 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③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④物质是世界的本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但从本 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下列对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①人的意志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④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B.②③C.③④D.①④ 6.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联系表现在 ①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②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 ③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④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③从具体无限多样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 ④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 ⑤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A.①⑤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2.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对世界这种“统一性”的正确 理解是 A.整个世界都是物质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 3.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德谟克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 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这两种观点 A.都是科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B.都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C.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都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也是客观的 4.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这一事实 说明 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意识的影响 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③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④物质是世界的本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但从本 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下列对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①人的意志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④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联系表现在 ①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②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 ③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④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②党的基本路线③生产力 ④人造皮革 ⑤学校⑥科学发展观⑦学习计划⑧长城 A.①②③④⑤⑧ B.③④⑤⑧ C.①③④⑧ D.②⑥⑦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静止和规律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能力目标:联系哲学家的重要思想和言论来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反对否认运动的不变论,也要反对否认静止的诡辩论,我们要尊重规律,自 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情。 重难点: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全面认识规律的客观性。 【预习引导】——掌握方法、轻松学习 1、结合《名师一号》精讲教材中的重难点提示,通读教材,标注重难点部分 2、结合《名师—号》中的探究提示,认真思考并完成教材中的情景材料; 3、将学案中的自主预习部分完成后,自主完成《名师一号》中学业水平测试 【自主预习】—整体感知、夯实基础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指什么? 2、试述物质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①人脑 ②党的基本路线 ③生产力 ④人造皮革 ⑤学校 ⑥科学发展观 ⑦学习计划 ⑧长城 A.①②③④⑤⑧ B.③④⑤⑧ C.①③④⑧ D.②⑥⑦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静止和规律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能力目标:联系哲学家的重要思想和言论来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反对否认运动的不变论,也要反对否认静止的诡辩论,我们要尊重规律,自 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情。 重难点: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全面认识规律的客观性。 【预习引导】——掌握方法、轻松学习 1、结合《名师一号》精讲教材中的重难点提示,通读教材,标注重难点部分; 2、结合《名师一号》中的探究提示,认真思考并完成教材中的情景材料; 3、将学案中的自主预习部分完成后,自主完成《名师一号》中学业水平测试题。 【自主预习】——整体感知、夯实基础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指什么? 2、试述物质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什么? 4、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5、哲学上讲的规律是什么? 6、规律具有的特点有哪些? 7、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给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合作探究】—合作共享、探究发现 探究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六万余同胞遇难, 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对于这一自然灾害,人们无法完全避免 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二: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期的,人 自出生之日起,三节律就同生命节律一样开始运行,按照正弦一直延续到死亡。 上述发现,说明了哪些哲学道理?
3、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什么? 4、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5、哲学上讲的规律是什么? 6、规律具有的特点有哪些? 7、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给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合作探究】——合作共享、探究发现 探究一: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六万余同胞遇难, 三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对于这一自然灾害,人们无法完全避免。 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二: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期的,人 自出生之日起,三节律就同生命节律一样开始运行,按照正弦一直延续到死亡。 上述发现,说明了哪些哲学道理?
【效果检测】—反馈信息、体验收获 1.下列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的表述最正确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 是物质的运动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2-3题。 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3.“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4.毛泽东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 告诉我们()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的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5.“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 我们进行报复。”指的是: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②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 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③认识自然规律就不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④人类最好不要去改造自 然,否则会受到惩罚()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课后反思】—思考得失、总结提升 延伸阅读】—感悟哲学、分享智慧 规律的特点(仔细阅读) (1)规律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自然界的遗传规律、万有引力规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价值规律;人 的思维中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映的规律)等 如:“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 规律的。教材引用苟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
【效果检测】——反馈信息、体验收获 1.下列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的表述最正确的是 ( ) 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 是物质的运动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 2-3 题。 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3.“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4.毛泽东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 告诉我们( )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的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5.“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 我们进行报复。”指的是: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 ②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 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③认识自然规律就不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人类最好不要去改造自 然,否则会受到惩罚(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课后反思】——思考得失、总结提升 ☞ 【延伸阅读】——感悟哲学、分享智慧 规律的特点 (仔细阅读) (1)规律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自然界的遗传规律、万有引力规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价值规律;人 的思维中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映的规律)等。 如:“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 规律的。教材引用苟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
(2)规律具有客观性 ①规律的客观性 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 客观地存在着。 举例: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发现之前就存在,不管你在乘电梯时有多么讨厌失重感,但是 它还是存在。 第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 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而不在于人的喜恶)。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 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举例:万有引力规律发挥作用需要宏观力学的条件,缺乏了条件,规律作用就会发生变 化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 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 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 意改变。 举例:只要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只要你参与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就无法回避这个规 律 ③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 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3.自觉遵循规律,并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一方法论意义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 规律,否则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 如北京的沙尘暴、过度攫取自然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等 永动机的制造、古人的飞天梦(用翅膀、火药等)(不尊重万有引力规律) (2)在客观规律目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 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①人能够认识规律 如: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发现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化学元素是有规律的,从而发现了 它们变化的周期律:人们还从眼花缭乱的商品交换中,运用抽象思维发现了价值规律;马 克思更是对大量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抽象分析,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②人能够利用规律。 历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更有今人“飞船 上天三峡工程”的奇迹。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 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2)规律具有客观性 ①规律的客观性。 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 客观地存在着。 举例: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发现之前就存在,不管你在乘电梯时有多么讨厌失重感,但是 它还是存在。 第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 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而不在于人的喜恶)。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 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举例:万有引力规律发挥作用需要宏观力学的条件,缺乏了条件,规律作用就会发生变 化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 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 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 意改变。 举例:只要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只要你参与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就无法回避这个规 律 ③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 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3.自觉遵循规律,并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方法论意义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 规律,否则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 如北京的沙尘暴、过度攫取自然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等. 永动机的制造、古人的飞天梦(用翅膀、火药等)(不尊重万有引力规律) (2)在客观规律目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 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①人能够认识规律。 如: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发现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化学元素是有规律的,从而发现了 它们变化的周期律;人们还从眼花缭乱的商品交换中,运用抽象思维发现了价值规律;马 克思更是对大量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抽象分析,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②人能够利用规律。 历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更有今人“飞船 上天”“三峡工程”的奇迹。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 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 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 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第二,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 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如都江堰是人利用规律、 造福人类的典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 能被人改变或创造的。 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创造出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各种条件,从而加速或延缓 事物发展的进程。在自然界,揠苗助长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但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影响 某种生物生长的周期则是可能的 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在于,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使有关的规律联系起来,使多种规律协 同作用的结果朝着有利于行动主体的方向发展。比如,当我们修筑水坝,把水贮蓄在水库 里面,并在那里修建水电站发电、修建水渠来灌溉的时候,我们就不仅利用了水的从高处 往低处流的万有引力规律,而且利用了水坝能挡水,水坝越结实承受的水压越大的物理学 固体力学、材料力学的规律,利用了水经过水力发电设备时,水流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 的能量转化的规律,等等,人们使多种规律联系起来,协同作用,于是产生了人们所预期 的结果。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 第一,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第二,把某些现象,如“水往低处流”四季更替”等,当作规律。 第三,认为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参考答案 1-5: DCBCA 探究一:(1)汶川大地震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这说明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 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地震灾害无法完全避免 (2)人们至今无法对地震灾害完全避免,这说明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由于 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虽然还不能完全避免自然灾害,但是人类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 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探究二:(1)这一发现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 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体力、情绪 智力三种节律的波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 (2)这一发现还告诉我们: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认识和利用规 律,造福于人类。材料中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正是人们能够发现规律的具体表现
第一,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 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 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第二,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 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如都江堰是人利用规律、 造福人类的典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 能被人改变或创造的。 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创造出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各种条件,从而加速或延缓 事物发展的进程。在自然界,揠苗助长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但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影响 某种生物生长的周期则是可能的。 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在于,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使有关的规律联系起来,使多种规律协 同作用的结果朝着有利于行动主体的方向发展。比如,当我们修筑水坝,把水贮蓄在水库 里面,并在那里修建水电站发电、修建水渠来灌溉的时候,我们就不仅利用了水的从高处 往低处流的万有引力规律,而且利用了水坝能挡水,水坝越结实承受的水压越大的物理学、 固体力学、材料力学的规律,利用了水经过水力发电设备时,水流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 的能量转化的规律,等等,人们使多种规律联系起来,协同作用,于是产生了人们所预期 的结果。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 第一,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第二,把某些现象,如“水往低处流”“四季更替”等,当作规律。 第三,认为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参考答案: 1-5:DCBCA 探究一:(1)汶川大地震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这说明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 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地震灾害无法完全避免。 (2)人们至今无法对地震灾害完全避免,这说明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由于 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虽然还不能完全避免自然灾害,但是人类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 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探究二:(1)这一发现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 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体力、情绪、 智力三种节律的波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 (2)这一发现还告诉我们: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认识和利用规 律,造福于人类。材料中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正是人们能够发现规律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