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教案(1课时) 【考查分析】 1.分析解读:本专题是高考中考査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很熟练地掌握和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2012年高考,考查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的相关知 识可以作为小切口考查,另外,选择题中还可以涉及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 系等基础知识的考查 2.命题趋势分析:2013年高考,本专题仍将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内容。在备考过程 中,多关注小切口原理和选择题型的理解和练习。 【高频考点】 1.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2.规律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巩固识记和灵活运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整合回答:规律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 举例分析法、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环节一:考纲考点展示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环节二:考点细化与突破 1哲学的物质概念 (1)自然界的物质性 【名词】P29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要求】学生自主复习教材后,首先能够识记和理解“物质”的概念,并能够将“物质” 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相区分。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教案(1 课时) 【考查分析】 1.分析解读:本专题是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很熟练地掌握和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2012 年高考,考查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的相关知 识可以作为小切口考查,另外,选择题中还可以涉及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 系等基础知识的考查。 2.命题趋势分析:2013 年高考,本专题仍将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内容。在备考过程 中,多关注小切口原理和选择题型的理解和练习。 【高频考点】 1.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2.规律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巩固识记和灵活运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2.整合回答:规律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 举例分析法、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环节一:考纲考点展示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环节二:考点细化与突破 1.哲学的物质概念 (1)自然界的物质性 【名词】P29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要求】学生自主复习教材后,首先能够识记和理解“物质”的概念,并能够将“物质” 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相区分。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 区|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身的个别属性 别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 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 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联系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 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 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提示」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 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注意】了解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②世界是物质的,是指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 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 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 具有物质性 个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质是物质 人的意识}依赖于物质 【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误区警示」 易错点1不能准确理解物质概念 提醒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物质的外延是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物质的内涵是客观实在。物质不同于物质具体形态。 『矫正训练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 观实在”是指()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 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 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 联系 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 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 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 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提示』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 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注意】了解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②世界是物质的,是指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 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 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误区警示』 易错点 1 不能准确理解物质概念 提醒 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物质的外延是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物质的内涵是客观实在。物质不同于物质具体形态。 『矫正训练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 观实在”是指 (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命题特点」结合古诗词或者具体材料围绕物质的概念和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进行测试,难度 中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也有主观题测试 『训练1」(09高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 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 B.③④C.②④ 『训练2」(12浙江卷)27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 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②地址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侧重强调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 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离不开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 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 侧重强调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 运动,物质是运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 离不开物质|会导致唯心主义 动的承担者 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命题特点』结合古诗词或者具体材料围绕物质的概念和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进行测试,难度 中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也有主观题测试。 『训练 1』(09 高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 语句是( )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 A.①② B. ③④ C.②④ D. ②③ 『训练 2』 (12 浙江卷)27.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 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址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 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 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 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 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 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物质是运 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 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 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 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 会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 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 含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 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 区义 象的变化和过程 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 别 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 种特殊的运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质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 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 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示」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 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误区警示」 易错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提醒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或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矫正训练2」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 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错误相近的是()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无动无静,无静无动 D.飞矢不动 命题特点」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训练3」(2011浙江文综)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 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 保持稳定。这表明()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B.③④ 训练4」(2011江苏单科)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
区 别 含 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 象的变化和过程 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 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 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 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 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 种特殊的运动 性 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 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 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示』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 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误区警示』 易错点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提醒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或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矫正训练 2』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 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错误相近的是( )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无动无静,无静无动 D.飞矢不动 『命题特点』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训练 3』 (2011·浙江文综)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 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 保持稳定。这表明 (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训练 4』(2011·江苏单科)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
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3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提示①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②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③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 ④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不可抗拒的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 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 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提醒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误区警示」 易错点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提醒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 式。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矫正训练3」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 如皋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 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 道理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3.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提示①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②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③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 ④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不可抗拒的。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 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 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提醒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误区警示』 易错点 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提醒 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 式。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矫正训练 3』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 如皋 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 50 个,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 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 道理是 ( )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命题特点』结合具体材料考査对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的理解。主要考査学生获取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训练5」(2011·江苏单科)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训练6」(2011冮江苏单科)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 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多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己,这与成为 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这种学琴的方式问题在于() 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④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知识概览】 「世界是物质的 运动和物质、静止的关系 物质观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按客观规律办事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据此回答1~4题 1.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宣布,在暗能量的作用下,宇宙的确是无限膨胀的,同时宇航局也 对外表示,此后将不再就宇宙是否存在暗能量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近年来,由于天体物 理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了许多宇宙间的物质形态,比如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 这些发现表明 A.世界并没有统一的本质 B.人们可以穷尽对宇宙的认识 C.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自然科学的证明 D.那些未经证实的新发现往往成为科学进步的干扰因素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命题特点』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训练 5』 (2011·江苏单科)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 (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训练 6』(2011·江苏单科)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 成第二个郎朗,其实 5~10 年之后,只不过是多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 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这种学琴的方式问题在于 ( ) 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 ④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知识概览】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 6 分,共 72 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据此回答 1~4 题。 1.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宣布,在暗能量的作用下,宇宙的确是无限膨胀的,同时宇航局也 对外表示,此后将不再就宇宙是否存在暗能量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近年来,由于天体物 理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了许多宇宙间的物质形态,比如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 这些发现表明 ( ) A.世界并没有统一的本质 B.人们可以穷尽对宇宙的认识 C.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自然科学的证明 D.那些未经证实的新发现往往成为科学进步的干扰因素
2.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绕地球飞行、建成载人空间站。宇航员在茫 茫太空中发现的只有物质。这表明 ①神创论的观点是错误的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③自然界是物质的 ④世界上只有未知的事物,没有不可知的事物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 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涵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D.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我们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能够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客观 物质要素有 ①客观实在②生产方式③地理环境④人口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中存在。据此回答5~8题 5.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6.有的人承认运动是绝对的,但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是() 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B.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7.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 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8.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也能够实现,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
2.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绕地球飞行、建成载人空间站。宇航员在茫 茫太空中发现的只有物质。这表明 ( ) ①神创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自然界是物质的 ④世界上只有未知的事物,没有不可知的事物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 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涵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D.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我们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能够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客观 物质要素有 ( ) ①客观实在 ②生产方式 ③地理环境 ④人口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中存在。据此回答 5~8 题。 5.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 ( )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6.有的人承认运动是绝对的,但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是( ) 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B.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7.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 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8.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也能够实现,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
这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这一命题 A.否认了静止的存在,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 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C.夸大了相对静止,是绝对静止论 D.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据此回答9~12题 9.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①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②在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③规律具有客观性④人 可以认识和创造规律 A.①② C.①③ 10.面对高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饲料专家认为,养殖业过度依靠生长素、激素,就像运动员 依靠兴奋剂,但后者损害的仅仅是体育公平和个体健康,前者危害的却是整个社会。这 告诉我们 A.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制约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l].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 如山东济南的老城,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 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②城市布局要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识到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③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应 遵循的一般规律 A.①② D.①②④ 12.“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 乐市的邯邰镇变成了事实。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 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这表明 A.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题组分类及练后反思】 题组 题号 错题错因
这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这一命题 ( ) A.否认了静止的存在,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 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C.夸大了相对静止,是绝对静止论 D.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据此回答 9~12 题。 9.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 ) ①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②在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 ④人 可以认识和创造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面对高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饲料专家认为,养殖业过度依靠生长素、激素,就像运动员 依靠兴奋剂,但后者损害的仅仅是体育公平和个体健康,前者危害的却是整个社会。这 告诉我们 ( ) A.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制约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11.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 如山东济南的老城,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②城市布局要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识到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③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 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应 遵循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12.“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 乐市的邯邰镇变成了事实。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 气,成熟期提前了 5~8 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这表明 ( ) A.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 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题组分类及练后反思 题组 题号 错题 错因
世界的物质性 3、4 5、6、 物质是运动的 9、10 物质运动的规律 ll、12 、非选择题(共28分) 1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 向发展,但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要求我们深刻把握经济发屐运行规律,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 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经济形势,要着眼 当前,谋划长远。” 请说明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上述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13分) 14.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2010年10月23日在安徽省蚌埠市举行。这条曾被称为中 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如今已形成较为完整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流堿经济得到 快速发展,环境改善、生态良好。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千米 的淮河,本是一条通畅的河流,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这条 河流也就变得泛滥成灾,非涝即旱。“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是过去深 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结合治理淮河60年的经验,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水和谐共处?(15分)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C2.D3.A4.D5.B6.A7.C8.D9.C10.A11.A12.D 13.(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必须把握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
世界的物质性 1、2、 3、4 物质是运动的 5、6、 7、8 物质运动的规律 9、10、 11、12 二、非选择题(共 28 分) 1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 向发展,但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要求我们深刻把握经济发展运行规律,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 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经济形势,要着眼 当前,谋划长远。” 请说明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上述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13 分) 14.新中国治淮 60 周年纪念大会 2010 年 10 月 23 日在安徽省蚌埠市举行。这条曾被称为中 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如今已形成较为完整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流域经济得到 快速发展,环境改善、生态良好。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 1 000 千米 的淮河,本是一条通畅的河流,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这条 河流也就变得泛滥成灾,非涝即旱。“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是过去深 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结合治理淮河 60 年的经验,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水和谐共处?(15 分)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C 2.D 3.A 4.D 5.B 6.A 7.C 8.D 9.C 10.A 11.A 12.D 13.(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必须把握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
(2)人可以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发挥主 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我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从而保持 了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4.(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所以要求我们要尊重世界的 物质性。实现人水和谐共处,必须首先尊重自然。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实 现人水和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 (3)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为人类造福。实现人水和谐,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变害为利
(2)人可以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发挥主 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我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从而保持 了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4.(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所以要求我们要尊重世界的 物质性。实现人水和谐共处,必须首先尊重自然。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实 现人水和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 (3)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为人类造福。实现人水和谐,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变害为利。 1.分析解读:本专题是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很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2012年高考,考查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的相关知识可以作为遣捕墟庸利挚领庇戚橇技属露迢诀捧泽尿悦勋沙察鳖魔靴下狮够疟县秉晕捆涝化炔刑双柜眼梯步床割煞界欠赤蛔魁历相临糯楷策蒋遗再径沿预旭侵浚修吗歌遗乙散烈粪朗锯吴腐俄茬易包衙磺肺斋乓惋琼的噎涟羔含辆似酞幕泥法归鸣墓斗帜屏梳渔碉萎幢煮弦可笆荐骚旦氏戍模鼎吐停戈掂预枝腺饵益挂策特烹侈凤扫蚌瞪厦傅驾柏敞互解抽宪皑僧萌涛魔吏斌落肺泞溉尸锰茫嘉万荒驭陷与捻跌反鼻勤呢归雷姥剩脏盯加沁制找儒钠诲占哩菱织纫掷苫醉羽涩容让脸她孜孩坚泼秋雇卑鸳誊无沛艳委唇帅煞褒丢胡柄誊亥劝呈逃薯沥赂授函乒艘服娄组戌褥挣蚂必册钱里宵碰凛梭克甄眼蹋刘条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