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三 【本义】像一种鸟儿的形状——焉鸟,产于江淮 【假借义】 1.代词,相当于“之”。 【成语例释】①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②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 【经典文言】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③去今之墓而葬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④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代词,表示艇问,可以翻译为“哪里”“什么”“怎么”。 【成谮例释】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 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 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经典文言】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 也?(《齐桓晋文之事》)译为:哪里,怎么④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⑤食其禄,焉避其难?(陈寿《三国志·魏书·王修传》) 3.兼词 (1)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或“之”的含义相当于“于是”或“于之”“于此”、“于彼” 【成语例释】习焉不察:习:习惯;焉:兼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 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经典文言】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④微波入焉⑤必 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经典文言】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4.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用于句末表示背定或陈述。句末语气词,译为了,啊,呢。 【经典文言】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③则牛 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愚公移山》)⑤夫子言之,于我 心有戚戚焉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经典文言】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 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5.助词,做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地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三 十一、焉 【本义】像一种鸟儿的形状——焉鸟,产于江淮。 【假借义】 1.代词,相当于“之”。 【成语例释】①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②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 细。 【经典文言】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③去今之墓而葬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④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代词,表示疑问,可以翻译为“哪里”“什么”“怎么”。 【成语例释】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 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 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经典文言】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 也?(《齐桓晋文之事》)译为:哪里,怎么④且焉置土石?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⑤食其禄,焉避其难? (陈寿《三国志·魏书·王修传》) 3.兼词。 (1)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或“之”的含义,相当于“于是”或“于之”“于此”、“于彼”。 【成语例释】习焉不察:习:习惯;焉:兼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 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经典文言】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④微波入焉⑤必 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经典文言】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4.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陈述。句末语气词,译为了,啊,呢。 【经典文言】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③则牛 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⑤夫子言之,于我 心有戚戚焉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经典文言】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 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5.助词,做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地
【经典文言】 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②(杜牧《阿房宫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问。(苏轼《赤壁赋》)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6.助词,表示疑问,用于句末,相当于“乎”。 【经典文言】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十二、也 1.句末语气词,表示多种语气。 ①表示判断或背定 【成语例释】①来而不往非礼也: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②空空如也:空空:诚 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1)表示判断语气 【经典文言】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②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请,相当于“呢”,单独使用或与“何”连用 【经典文言】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若为佣耕,何富贵 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⑤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或“呀” 【成语例释】何其毒也:也,文言助语,置于词尾,与“何”相配合,构成感叹语气。多么狠毒呀! 【经典文言】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④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 子·庄暴见孟子》) ④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的语气,可译为“啊” 【经典文言】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③毋从俱死也!(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⑤表示已然,即某种动作已经发生,相当于“了”。 【经典文言】 如此,则民顺治而国安也。(《礼记》)
【经典文言】 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②(杜牧《阿房宫赋》)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问。 (苏轼《赤壁赋》)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6.助词,表示疑问,用于句末,相当于“乎”。 【经典文言】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十二、也 1.句末语气词,表示多种语气。 ①表示判断或肯定。 【成语例释】①来而不往非礼也: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②空空如也:空空:诚 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1)表示判断语气。 【经典文言】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②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单独使用或与“何”连用。 【经典文言】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若为佣耕,何富贵 也?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⑤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梁惠王上》) ③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或“呀”。 【成语例释】何其毒也:也,文言助语,置于词尾,与“何”相配合,构成感叹语气。多么狠毒呀! 【经典文言】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④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孟 子·庄暴见孟子》) ④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的语气,可译为“啊”。 【经典文言】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③毋从俱死也!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⑤表示已然,即某种动作已经发生,相当于“了”。 【经典文言】 如此,则民顺治而国安也。 (《礼记》)
2.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停顿,以引起下文。 【成语例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 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经典文言】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 【固定词组】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吗 【经典文言】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一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费】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请之意。 【经典文言】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病梅馆记》)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本义】人躺在草席上休息——草席、垫子。 1、躺在席子上有所——依靠、凭借(介词)。 【成语举例】因人成事一一因利乘便 【成语例释】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宣: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 办法。 【经典文言】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 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④)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诸葛亮《隆中对》)⑤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贾 谊《过秦论》)⑥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2.依靠多了形成惯例——因袭、沿用、依照 【成语举例】因循守旧——陈陈相因 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 行不同的教育。 因陋就简:原意是因循原来的简陋,不求改进。后指就着原来简陋的条件办事。 【经典文言】 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魏学洢《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③善战者因其势 而利导之。③蒙故业,因遗策。(贾谊《过秦论》) 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依据、条件、时机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通过”“经由”“趁着”。 【成语例释】因势利导: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1)趁着,趁此 【经典文言】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③因厚赂单
2.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停顿,以引起下文。 【成语例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 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经典文言】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韩愈《师说》) 【固定词组】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吗” 【经典文言】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经典文言】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病梅馆记》)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十三、因 【本义】人躺在草席上休息——草席、垫子。 1、 躺在席子上有所——依靠、凭借(介词)。 【成语举例】因人成事——因利乘便 【成语例释】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 办法。 【经典文言】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 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④)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诸葛亮《隆中对》)⑤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贾 谊《过秦论》)⑥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2.依靠多了形成惯例——因袭、沿用、依照 【成语举例】因循守旧——陈陈相因 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 行不同的教育。 因陋就简:原意是因循原来的简陋,不求改进。后指就着原来简陋的条件办事。 【经典文言】 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魏学洢《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③善战者因其势 而利导之。③蒙故业,因遗策。(贾谊《过秦论》) 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依据、条件、时机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通过”“经由”“趁着”。 【成语例释】因势利导: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1)趁着,趁此。 【经典文言】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③因厚赂单
于,答其善意(译文: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来答谢他的好意)④单于使使晓(告知)武,会论( 起审讯)虞常,欲因此时降武⑤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⑥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⑦居匈奴 中,益宽,蹇因与其所属亡向月氏 (2)通过,经由 【经典文言】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②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③君因我降,与君为 兄弟③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通过它)讽谏。⑤景公因韩 厥之众以胁诸将而 见赵孤。 4.介词,表示原因,相当于“由于”“因为”“因此” 【成语举例】因祸得福一一因小失大 【成语例释】因噎废食:原意是说,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这太荒谬了。比 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经典文言】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5.名词,可以译为“原因、机会”“机缘”。 【成语举例】前因后果一一事出有因一一因果报应 【成语例释】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经典文言】 于今无会因。(《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 6.副词,于是,就。 【经典文言】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②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④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馋之。③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7、动词 (1).根据。例: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例: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十四、于 【本义】语气舒缓的样子一一语气舒展。 【假借义】 1.用作介词 ①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到” 【成语举例】无敌于天下一一立于不败之地一一不安于位——一年之际在于春 【成语例释】安于一隅: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经典文言】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 所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一一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劝学》)④从径道亡
于,答其善意(译文: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来答谢他的好意)④单于使使晓(告知)武,会论(一 起审讯)虞常,欲因此时降武⑤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⑥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⑦居匈奴 中,益宽,蹇因与其所属亡向月氏 (2)通过,经由。 【经典文言】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②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③君因我降,与君为 兄弟③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通过它)讽谏。⑤景公因韩 厥之众以胁诸将而 见赵孤。 4.介词,表示原因,相当于“由于”“因为”“因此”。 【成语举例】因祸得福——因小失大 【成语例释】因噎废食:原意是说,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这太荒谬了。比 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经典文言】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5.名词,可以译为“原因、机会”“机缘”。 【成语举例】前因后果——事出有因——因果报应 【成语例释】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经典文言】 于今无会因。(《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 6.副词,于是,就。 【经典文言】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②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④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馋之。③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7、动词 (1).根据。例: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例: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十四、于 【本义】语气舒缓的样子——语气舒展。 【假借义】 1.用作介词 ①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到”。 【成语举例】无敌于天下——立于不败之地——不安于位——一年之际在于春 【成语例释】安于一隅: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经典文言】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 所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劝学》)④从径道亡
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⑤繁启蕃长于舂夏,蓄积收藏于秋冬。(《荀子·天论》) ②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向,可译为“向”。 【经典文言】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引进动作行为的趋向或所从,可译为“从”“到”。 【经典文言】 青,取之于蓝 (《荀子·劝学》) 积于今六十岁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④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给”等。【成语例释】取信于民:取得人民的信任 迁怒于人: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经典文言】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沛公居山东时,贪于 财货,好美姬。(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一—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一一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⑤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成语举例】急于星火一一冰寒于水一一重于泰山 【成语例释】轻于鸿毛: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哀莫大于心死: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悲观绝望,麻木不仁 【经典文言】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苛政猛于虎也。(柳宗元《捕蛇者说》 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动词之后,可译为“被 【成语例释】见弃于人:见,被。弃,遗弃,抛弃。被别人抛弃。 【经典文言】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一一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一一君幸于赵王—故内惑于郑 袖,外欺于张仪。 ⑦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由于” 【经典文言】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 ⑧“在…方面”“ 【经典文言】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⑨与,跟,同。 【经典文言】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④室西连于中闺 2.助词,用于句中,无实际意义
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⑤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荀子·天论》) ②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向,可译为“向”。 【经典文言】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③引进动作行为的趋向或所从,可译为“从”“到”。 【经典文言】 青,取之于蓝…… (《荀子·劝学》) 积于今六十岁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④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给”等。【成语例释】取信于民:取得人民的信任。 迁怒于人: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经典文言】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居山东时,贪于 财货,好美姬。(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⑤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成语举例】急于星火——冰寒于水——重于泰山 【成语例释】轻于鸿毛: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哀莫大于心死: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悲观绝望,麻木不仁。 【经典文言】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苛政猛于虎也。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动词之后,可译为“被”。 【成语例释】见弃于人:见,被。弃,遗弃,抛弃。被别人抛弃。 【经典文言】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君幸于赵王——故内惑于郑 袖,外欺于张仪。 ⑦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由于”。 【经典文言】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 ⑧“在……方面”“从……中” 【经典文言】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⑨与,跟,同。 【经典文言】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④室西连于中闺 2.助词,用于句中,无实际意义
【经典文言】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天》) 【固定词组】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瓴。(《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 逐。(《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例: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漢诗序》)
【经典文言】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夭》) 【固定词组】 【于是】 1. 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 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 逐。(《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例: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