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7名士一一人物传记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15分)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 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 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 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 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 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 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 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 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 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 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 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 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 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 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 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 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 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庆劭《风俗通义·穷通》) 【注】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通,游于诸侯 游:游说 B.然且至,则是干禄也 干:求取 C.君是以不果 果:果敢 D.圣王不作,诸侯恣行 作:兴起 解析果:实现 C 2.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孟子在宣扬孔子学说过程中的 “穷”与“通”的一组是(3分)
- 1 - 学案 7 名士——人物传记阅读(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 题。(15 分)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 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 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 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 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 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 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 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 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 归志。” · ·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 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 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 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 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 · · 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 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 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 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庆劭《风俗通义·穷通》) 【注】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既通,游于诸侯 游:游说 B.然且至,则是干禄也 干:求取 C.君是以不果 果:果敢 D.圣王不作,诸侯恣行 作:兴起 解析 果:实现。 C · · · · 2.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孟子在宣扬孔子学说过程中的 “穷”与“通”的一组是(3 分) ( )
A.绝粮于邹、薛[来源:高&考%资(源#网 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 B.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 事情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C.受业于子思 尝仕于齐,位至卿 D.鲁平公驾,将见孟子 识其不可,然且至 B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 遇故去,岂予所欲哉!(3分) 答案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远行千里 来拜见齐王,这是我愿意的(事情):不被齐王赏识(或“礼遇”)而离开,(这)难道是我 愿意的吗!(关 键词为“鸟”“遇”,每个1分,判断句式1分。) (2)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候,天也。臧 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3分) 答案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所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这是天意啊。姓臧 的小子怎能使我 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行止”、“焉”、第二个“遇”,各1分。“行止”基本意思对即可,“遇” 要翻译出被动意味。) (3)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 充塞仁义也。(3分) 答案杨墨的学说不破除(或“停止”),孔子的学说不发扬(或“彰显”),这是用邪说来 欺罔民众、遏止仁义(或“仁义之道被阻塞”)。(关键词“著”、“诬”、“充塞”,各1分。) 【参考译文】 孟子在子思门下接受学业,明通义理后,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是迂腐高 远不切实际(的东西),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伸展八尺。他曾经在齐国做官, 做到卿这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孟子离开齐国,尹士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 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不 远千里地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但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 缓啊?”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 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 心里还是认为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 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鲁平公准备好车马,将要去会见孟子,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说:“这为的是什么呢,您 为何要先屈驾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难道认为他有贤德吗?”乐正子(对孟子)说:“我告诉过国 君,他打算来见您的,宠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孟子说:“要办
- 2 - A. 绝粮于邹、薛[来源:高&考%资(源#网] 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 B. 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 事情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C. 受业于子思 尝仕于齐,位至卿 D.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 识其不可,然且至 B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 遇故去,岂予所欲哉!(3 分) 答案 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远行千里 来拜见齐王,这是我愿意的(事情);不被齐王赏识(或“礼遇”)而离开,(这)难道是我 愿意的吗!(关 键词为“乌”“遇”,每个 1 分,判断句式 1 分。) (2)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候,天也。臧 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3 分) 答案 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所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这是天意啊。姓臧 的小子怎能使我 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行止”、“焉”、第二个“遇”,各 1 分。“行止”基本意思对即可,“遇” 要翻译出被动意味。) (3)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 充塞仁义也。(3 分) 答案 杨墨的学说不破除(或“停止”),孔子的学说不发扬(或“彰显”),这是用邪说来 欺罔民众、遏止仁义(或“仁义之道被阻塞”)。(关键词“著”、“诬”、“充塞”,各 1 分。) 【参考译文】 孟子在子思门下接受学业,明通义理后,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是迂腐高 远不切实际(的东西),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伸展八尺。他曾经在齐国做官, 做到卿这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孟子离开齐国,尹士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 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不 远千里地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但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 缓啊?”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 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 心里还是认为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 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鲁平公准备好车马,将要去会见孟子,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说:“这为的是什么呢,您 为何要先屈驾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难道认为他有贤德吗?”乐正子(对孟子)说:“我告诉过国 君,他打算来见您的,宠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孟子说:“要办
一件事,可能有人会促使它办成;不办,可能有人会阻 挠它。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 子怎能使我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 孟子又曾经在邹、薛二地断炊,非常困窘,返回后跟弟子万章等人为《诗经》、《尚书》 作序,阐释孔子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其中内外篇共十一篇,认为“圣王不出现, 诸侯横行霸道,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以致世上的言论不是属于 杨朱一派便是属于墨翟一派。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是无视君王;墨家主张兼爱,是无视父 亲;目无父 亲,目无君王,就是禽兽。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是用邪说来欺罔民众、 遏止仁义。仁义被遏止,就像野兽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 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来继承夏禹、周 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梁惠王又聘请他,任命他 为上卿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9分)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 名姓,隐身不见。帝 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 玄縹①,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 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②,是以不获。愿因日暮, 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 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 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 彐:“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 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 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 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 ③犯御坐④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 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 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注】①玄縹:黑红色两种染料,这里指布帛。②典司 主管,主管部门。③客星:外来的星座。④御坐:皇帝的星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物色:寻找 B.我竟不能下汝邪 下:使……屈于之下 C.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除:任命,授职
- 3 - 一件事,可能有人会促使它办成;不办,可能有人会阻 挠它。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 子怎能使我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 孟子又曾经在邹、薛二地断炊,非常困窘,返回后跟弟子万章等人为《诗经》、《尚书》 作序,阐释孔子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其中内外篇共十一篇,认为“圣王不出现, 诸侯横行霸道,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以致世上的言论不是属于 杨朱一派便是属于墨翟一派。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是无视君王;墨家主张兼爱,是无视父 亲;目无父 亲,目无君王,就是禽兽。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是用邪说来欺罔民众、 遏止仁义。仁义被遏止,就像野兽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 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来继承夏禹、周 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梁惠王又聘请他,任命他 为上卿。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19 分)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 名姓,隐身不见。帝 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 玄纁①,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 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②,是以不获。愿因日暮, 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 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 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 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 · · 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 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 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 ③犯御坐④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 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 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注】①玄纁:黑红色两种染料,这里指布帛。②典司: 主管,主管部门。③客星:外来的星座。④御坐:皇帝的星座。 · · ·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物色:寻找 B.我竟不能下汝邪 下:使……屈于之下 C.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除:任命,授职
D.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特征:特别征召 解析物色:形貌特征。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直接表示严光“淡泊名利”的 项是(3分) ①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②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③因共偃卧,光 以足加帝腹上④于 是升舆叹息而去⑤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⑥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 A①②④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 解析注意是直接表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严光淡泊名利,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 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于富春山耕读垂 钓,终身不仕。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 张,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见识的人。 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 时,他直言不讳地说光武帝比以前差一些,光武帝 没有计较他的不逊。 D.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意识,他没有依从光 武帝的意旨,坚决不出来做官,这在封建士大夫中 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差增”的意思应该是“稍稍高大了一点”,“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选 文没有明确的表述。 答案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4分) 答案侯公听说先生到了,本想立刻诚恳地来拜访,迫于主管的事务繁杂,因此不能 亲自来 (2)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3分) 答案怀着仁心辅助大义,天下人都高兴,一味阿谀皇帝的意旨就应该处死 (3)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3分 答案光武帝随口问严光:“我比起以前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稍高大 了一点
- 4 - D.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 特征:特别征召 解析 物色:形貌特征。 · · · · · · A 5.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直接表示严光“淡泊名利”的一 项是( 3 分 ) ( ) ①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②遣使聘之, 三反而后至 ③因共偃卧,光 以足加帝腹上 ④于 是升舆叹息而去⑤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⑥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 解析 注意是直接表示。 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严光淡泊名利,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 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于富春山耕读垂 钓,终身不仕。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 张,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见识的人。 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 时,他直言不讳地说光武帝比以前差一些,光武帝 没有计较他的不逊。 D.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意识,他没有依从光 武帝的意旨,坚决不出来做官,这在封建士大夫中 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 “差增”的意思应该是“稍稍高大了一点”,“光 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选 文没有明确的表述。 答案 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4 分) 答案 侯公听说先生到了,本想立刻诚恳地来拜访, 迫于主管的事务繁杂,因此不能 亲自来。 (2)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3 分) 答案 怀着仁心辅助大义,天下人都高兴,一味阿谀皇帝的意旨就应该处死。 (3)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 增于往。”(3 分) 答案 光武帝随口问严光:“我比起以前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稍高大 了一点
【参考译文】 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遵,是会稽余姚人。年轻时便有很大的名气,与光武帝一同游历 求学。到了光武帝即位,他便改换了姓名,隐居起来不再出现。光武帝想到他的贤能,就下 令按照严光的形貌特征四处察访。后来齐国上报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在水边钓鱼。 光武帝怀疑那就是严光,便准备了小车和布帛礼物,派人去请他。使者往返了三次他才来到, 被安排住在京师北军营中,(朝廷)供给他床褥等用具,宫中管膳食的官每天早晚供给他餐食。 司徒侯霸与严光是旧相识,派人送信给严光。送信的人便对严光说:“司徒听说先生到了,本 想立刻诚恳地来拜访,迫于主管的事务繁杂,因 此不能亲自来。希望能在傍晚时委屈你到他那里叙谈。”严光没有回答,把信札丢给来人,口 授回信道:“君房先生:官位到了三公,很好。怀着仁心辅助大义,天下都高兴,一味阿谀皇 帝的意旨就应该处死。”侯霸收到信,将信封好呈给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狂家伙还是 老样子。”当天就亲乘车驾去严光居住的馆舍,严光睡在床上不肯起来,光武帝就进到他的卧 室,拍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子陵,就不能帮我治理国家吗?”严光还是睡着不应声,过了 一会儿,才睁开眼睛,认真地看了好一会,说:“从前唐尧圣德昭著,(要让天下给巢父),巢 父听到这话之后马上到水边去 洗耳朵。士人本各有志向,何以要逼迫他呢?”光武帝说:“子陵,我竟不能使你屈居在我手 下做官吗?”于是便上车,叹息着离开了。后来,又召严光到宫里去,谈说过去的交往旧事, 两人在一起对坐谈话好几天。光武帝随口问严光:“我比起以前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 下比过去稍稍高大了一点。”接着,两人同床而卧,严光把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 太史奏告天象,有客星冲犯了帝座,很厉害。光武帝笑着说:“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一起睡 罢了。”授予(他)谏议大夫的职务,严光不肯屈意接受,随后归隐躬耕于富春山。后人把他 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 又特地征召他,他不去。活到八十岁,在家中去世。皇帝对此表示悼念惋惜,下诏书要郡县 赐给一百万钱、一千斛粮食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2题。(22分)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 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 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 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莢),诸县争占 多数,太和 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 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 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 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 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 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散(歪曲,枉曲)法。以亲 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 观
- 5 - 【参考译文】 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遵,是会稽余姚人。年轻时便有很大的名气,与光武帝一同游历 求学。到了光武帝即位,他便改换了姓名,隐居起来不再出现。光武帝想到他的贤能,就下 令按照严光的形貌特征四处察访。后来齐国上报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在水边钓鱼。” 光武帝怀疑那就是严光,便准备了小车和布帛礼物,派人去请他。使者往返了三次他才来到, 被安排住在京师北军营中,(朝廷)供给他床褥等用具,宫中管膳食的官每天早晚供给他餐食。 司徒侯霸与严光是旧相识,派人送信给严光。送信的人便对严光说:“司徒听说先生到了,本 想立刻诚恳地来拜访,迫于主管的事务繁杂,因 此不能亲自来。希望能在傍晚时委屈你到他那里叙谈。”严光没有回答,把信札丢给来人,口 授回信道:“君房先生:官位到了三公,很好。怀着仁心辅助大义,天下都高兴,一味阿谀皇 帝的意旨就应该处死。”侯霸收到信,将信封好呈给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狂家伙还是 老样子。”当天就亲乘车驾去严光居住的馆舍,严光睡在床上不肯起来,光武帝就进到他的卧 室,拍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子陵,就不能帮我治理国家吗?”严光还是睡着不应声,过了 一会儿,才睁开眼睛,认真地看了好一会,说:“从前唐尧圣德昭著,(要让天下给巢父),巢 父听到这话之后马上到水边去 洗耳朵。士人本各有志向,何以要逼迫他呢?”光武帝说:“子陵,我竟不能使你屈居在我手 下做官吗?”于是便上车,叹息着离开了。后来,又召严光到宫里去,谈说过去的交往旧事, 两人在一起对坐谈话好几天。光武帝随口问严光:“我比起以前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 下比过去稍稍高大了一点。”接着,两人同床而卧,严光把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 太史奏告天象,有客星冲犯了帝座,很厉害。光武帝笑着说:“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一起睡 罢了。”授予(他)谏议大夫的职务,严光不肯屈意接受,随后归隐躬耕于富春山。后人把他 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 又特地征召他,他不去。活到八十岁,在家中去世。皇帝对此表示悼念惋惜,下诏书要郡县 赐给一百万钱、一千斛粮食。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2 题。(22 分)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 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 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 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 多数,太和 · 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 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 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 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 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 · · 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 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 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 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 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 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 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 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 也如此。初,游濡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 传》)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舅李常过其家 过:经过 B.闻者壮之 壮:称赞(他的胆 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 D.举以自代 :举荐 解析过:造访 9.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未闻命而卒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樊哙覆其盾于地 C.至是首问焉 青麻头伏焉 D.以亲嫌 不以迁谪介意
- 6 -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 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 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 · · · · 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 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 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 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 传》) · · ·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舅李常过其家 过:经过 B.闻者壮之 壮:称赞(他的胆 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 D.举以自代 举:举荐 解析 过:造访。 · · · · A 9.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 未闻命而卒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樊哙覆其盾于地 C. 至是首问焉 青麻头伏焉 D. 以亲嫌 不以迁谪介意 ·
解析A项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 因果,译为“因而”。B项于:介词,前表比较,译 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C项焉:前为代 词,译为“他”:后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D项两个“以”均为“因为”。 10.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3分) A.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不以迁谪介意 B.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不以迁谪介意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解析“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至”句反映他仕 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 答案B 1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 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 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 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 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 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 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 名人的风貌。 解析B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 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赵挺之的心理,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项中“诗
- 7 - · · · · · · · D 解析 A 项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 因果,译为“因而”。B 项于:介词,前表比较,译 为 “比”;后表地点,译为“在”。C 项焉:前为代 词,译为 “他”;后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D 项两个“以” 均为“因为”。 10.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3 分) ( ) A. 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不以迁谪介意 B. 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 不以迁谪介意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D.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解析 “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至”句反映他仕 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 答案 B 1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 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 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 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 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 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 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 名人的风貌。 解析 B 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 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赵挺之的心理,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 项中“诗
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D项中“按时 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 答案A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10分) (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 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答案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 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已好久没 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2)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 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答案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 看母亲脸容面色,衣不解带,等到母亲去世,筑室 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是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 到他家探亲,取架上的书来考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奇,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 才。后来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 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 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己 好久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 该县。当时地方上可以征收提成盐税,其他县都争着多征,独太和县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 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 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 察看母亲脸容面色,衣不解带,等到母亲去世,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服丧期满,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任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年,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又 改任鄂州知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 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 审阅,却都有事实依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 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 这件事,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査问,他都照实回答,毫不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量 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 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 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为意。四川的士子都仰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 经他指点过的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任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 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 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揣摩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 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 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三年后转徙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
- 8 - 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D 项中“按时 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 答案 A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10 分) (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 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答案 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 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已好久没 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2)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 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答案 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 看母亲脸容面色,衣不解带,等到母亲去世,筑室 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是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 到他家探亲,取架上的书来考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奇,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 才。后来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煕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 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 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已 好久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 该县。当时地方上可以征收提成盐税,其他县都争着多征,独太和县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 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 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 察看母亲脸容面色,衣不解带,等到母亲去世,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服丧期满,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任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年,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又 改任鄂州知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 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 审阅,却都有事实依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 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 这件事,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不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量 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 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 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为意。四川的士子都仰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 经他指点过的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任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 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 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揣摩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 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 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三年后转徙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 一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 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 世称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的文章比诗写得更好,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认为黄庭坚 能和苏轼相比,所以并称之“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 “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竞到了这种地步。起初, 黄庭坚游安徽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18分)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 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 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 京师,遇贼将而怡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 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 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 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 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 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 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 之稗(亲身之裨: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 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 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 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土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 葬)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 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来源:高&考%资(源#网]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 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有删改)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闻:被……听到 B.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 义,以文术相高 高:高明
- 9 -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 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 世称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的文章比诗写得更好,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认为黄庭坚 能和苏轼相比,所以并称之“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 “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 黄庭坚游安徽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7 题。(18 分)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 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 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 京师,遇贼将而怡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 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 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 · · · 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 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 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 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 之椑(亲身之椑: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 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 · · · · 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 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 葬)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 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来源:高&考%资(源#网]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 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有删改) ·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 闻:被……听到 B.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 义,以文术相高 高:高明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通“促”,催促 D.疾将革,闻而泣曰 革:危急 解析高:动词,标榜。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党或义而逸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吾以尽吾年耳 敛赀财以送其行 C.定附身衾衣,乃卒 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 D.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解析C项都是副词,才。A项代词,他;代词,这 件事。B项介词,用:连词,来。D项代词,它:代 词,他 15.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最能体现白云先生“不立名 义”的一项是(3分) ①独身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②虽贤士大夫不 得一见其面 ③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 《书》 ④请贰之,弗许⑤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⑥或曰 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 尚存其家 解析②为陈述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之事:@0.②8⑥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为后人猜测。 1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张怡以生员的身份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主要 是因为他的父亲在平定毛文龙反叛过程中,有因 诱捕巡抚孙元化而殉国的功劳 B.当时,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只有吴 中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以及白云先生等躬身耕
- 10 -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通“促”,催促 D.疾将革,闻而泣曰 革:危急 解析 高:动词,标榜。 · · · · B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 ) A.其党或义而逸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吾以尽吾年耳 敛赀财以送其行 C.定附身衾衣,乃卒 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 D.而惧其无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解析 C 项都是副词,才。A 项代词,他;代词,这 件事。B 项介词,用;连词,来。D 项代词,它;代 词,他。 · · · · · · · · C 15.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最能体现白云先生“不立名 义” 的一项是(3 分) ( ) ①独身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 ②虽贤士大夫不 得一见其面 ③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 《书》 ④请贰之,弗许 ⑤日至兹山,而不知 山中有是人也 ⑥或曰 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 , 尚存其家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②③⑥ 解析 ②为陈述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之事;⑥ 为后人猜测。 A 1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 A.张怡以生员的身份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主要 是因为他的父亲在平定毛文龙反叛过程中,有因 诱捕巡抚孙元化而殉国的功劳。 B.当时,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只有吴 中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以及白云先生等躬身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