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学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学案一 学习目标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三)文言断句的基本方法 1.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 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 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 意例 2、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 映光而读之。2.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 等等。 短句口诀:“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 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例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 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例4:天 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 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3.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 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 双方,来断句。 例5: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 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 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寡人信之矣例6、上常从容与信 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 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笑日多多益善 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 陛下禽也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学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学案一 学习目标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三)文言断句的基本方法: 1.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 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 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例 1:湖阳公主 新 寡 帝 与 共 论 朝 臣 微 观 其 意 例 2、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烛 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光 以 书 映 光 而 读 之。 2.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 等等。 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 一般在句间, “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例 3:于 是 余 有 叹 焉 古 人 之 观 于 天地山 川草 木 虫 鱼 鸟 兽 往 往 有得 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夫 夷 以 近 则 游 者 众 险 以 远则至者少 而 世 之 奇 伟 瑰 怪 非 常 之 观 常 在 于 险 远 而 人 之 所 罕 至 焉 故 非 有 志 者 不能至也。例 4:天 下 事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 人 之 为 学 有 难易乎为 之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 3.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 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 双方,来断句。 例 5: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 谓 魏 王 曰 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否 二 人言市有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疑 之 矣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信 之 矣 例 6、上常从 容与 信 言 诸 将 能 不 各 有 差 上 问 曰 如 我 能 将 几 何 信 曰 陛 下 不 过 能 将 十 万 上曰于君 何 如曰 臣 多 多 而 益 善 耳 笑 曰 多 多 益 善 何 为 为 我 禽 信 曰 陛 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将将此 乃 信 之所 以 为 陛 下 禽 也
4.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 助 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 问句式 为……所 见……于……”等被动句式; 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 定句式。 例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例 8: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例9: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 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日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 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5.修辞方法断句法。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 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 较好地断句。 比如:①顶真:例10:具告沛公沛公大惊例11:秦王坐章台见 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 呼万岁。 ②排比、对偶:例12: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 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 衣闻此可以改容。例13: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 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 见终于不可及也 ③反复:例1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 助于断句。 6.总分关系断句法。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例1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 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巩固练习: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 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 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 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 为国计者过矣。”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并翻译
4.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 助。 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 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 定句式。 例 7:学 而 时 习 之 不 亦 说 乎 有 朋 自 远 方 来 不 亦 乐 乎 人 不 知 而 不愠 不 亦 君子乎例 8:呜 呼 其 信 然 邪 其 梦 邪 其 传 之 非 其 真 邪? 例 9:子 墨 子 曰 万 事 莫 贵 于 义 今 谓 人 曰 予 子 冠 履 而 断 子 之 手 足 子 为 之 乎 必不为何故 则 冠 履 不 若 手 足 之 贵 也 又 曰 予 子 天 下 而 杀 子 之 身 子 为 之 乎 必 不 为 何 故则天下 不若 身 之 贵 也 争 一 言 以 相 杀 是 贵 义 于 其 身 也。 5.修辞方法断句法。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 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 较好地断句。 比如: ①顶真: 例 10:具 告 沛 公 沛 公 大 惊 例 11:秦 王 坐 章 台 见 相 如 相 如 奉 璧 奏 秦王秦王大 喜 传 以 示 美 人 及 左 右 左 右 皆 呼 万 岁。 ②排比、对偶:例 12:积 善 多 者 虽 有 一 恶 是 为 过 失 未 足 以 亡 积 恶 多 者 虽 有 一 善 是为误中未 足 以 存 人 君 闻 此 可 以 悚 惧 布 衣 闻 此 可 以 改 容。 例 13:君 子 之 言 寡 而 实 小 人之言多 而虚 君 子 之 学 也 入 于 耳 藏 于 心 行 之 以 身 君 子 之 治 也 始 于 不 足 见 终 于 不可及也。 ③反复: 例 1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 助于断句。 6.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例 15:孔 子 曰 益 者 三 乐 损 者 三 乐 乐 节 礼 乐 乐 道 人 之 善 乐 多 贤 友 益 矣 乐 骄 乐乐佚游乐 宴 乐 损矣。 巩固练习: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匡 庐 奇 秀 甲 天 下 山 山 北 峰 曰 香 炉 峰 北 寺 曰 遗 爱 寺 介 峰 寺 间 其 境 胜 绝 又 甲庐山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 之 于 齐 楚 扦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也唇亡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爱粟 为 国计 者 过 矣。”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并翻译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 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 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颜氏家训·勉学》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学案二 学习目标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试一试】 (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 、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 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 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 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 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 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 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 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 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 “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 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兄不可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 《颜氏家训·勉学》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学案二 学习目标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试一试】 (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 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 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 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 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 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 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 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 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 “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 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一一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一—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 “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 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 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 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2、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 庐山/元和 秋太原人自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 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3、(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 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且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 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 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 就无法改小了。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 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二、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 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 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 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 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 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 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子】 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 “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 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 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 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2、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 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 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3、(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 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 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 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 就无法改小了。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 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二、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 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 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 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 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 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 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子】 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 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8226 刺奢》) 3、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 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 贱而后尊贵者乎?”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絛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 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 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 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 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 也 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 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 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4、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 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 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 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 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 知之濠上也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 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 定句式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例】
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 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 8226; 刺奢》) 3、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 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 贱而后尊贵者乎?”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 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 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 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 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 也 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 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 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4、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 “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 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 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 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 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 知之濠上也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 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 定句式。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例】
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 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 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 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2、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五、修辞方法断句法。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 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 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① 顶真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例】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 岁 ②对称: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 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③反复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 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练】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 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 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7、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 8、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 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 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9、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臧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 也 【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 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 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 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 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2、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五、修辞方法断句法。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 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 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① 顶真: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例】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 岁。 ②对称: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 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③反复: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 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练】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 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 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7、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 之。 8、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 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 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9、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臧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 也。 【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 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 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 萧何等俱封。 六、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例】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 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3、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 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 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 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 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 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 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 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 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 理解呢?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 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 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 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 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 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 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 萧何等俱封。 六、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例】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 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3、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 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 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 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 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 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 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 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⑴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 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 理解呢? ⑵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 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 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 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 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 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八、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 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 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 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 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 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 提高 【检测练习】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2、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 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3、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生之/扁鹊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 扁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 文言文断句口诀 一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安徽砀山第三中学 王本利杜晓芹 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 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 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o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考点解析 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査。北京 卷的《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 等)。2005年复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 断句是考査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 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 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 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 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 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 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 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高考试题回放
八、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 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 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 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 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 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 提高。 【检测练习】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2、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 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3、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生之/扁鹊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 扁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 文言文断句口诀 ——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安徽砀山第三中学 王本利杜晓芹 一、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 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 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 2004 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北京 卷的《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 3 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 等)。2005 年复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 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 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 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 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 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 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 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北京卷) 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 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 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 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参考答案: 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据200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数据,文言文断句题的得分统计如下:难度 0.61,区分度0.57。全市84531名考生,平均得分3.04分;满分15216人,占 18%:;0分的4044人,占5%。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做好这道5分的题,对我们语 文总分的得分是很重要的。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 诵读的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 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 四、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 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 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 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 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 “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 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 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 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 反复练
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北京卷) 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 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 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 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 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参考答案: 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据 2004 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数据,文言文断句题的得分统计如下:难度 0.61,区分度 0.57。全市 84531 名考生,平均得分 3.04 分;满分 15216 人,占 18%;0 分的 4044 人,占 5%。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做好这道 5 分的题,对我们语 文总分的得分是很重要的。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 诵读的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 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 四、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 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 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 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 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 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 “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 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 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 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 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 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 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 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 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 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 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 断开来。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 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 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 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 住“失马一一得马一一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 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 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 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 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 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 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 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一一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 “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所以“人皆吊之”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 “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 时就不会出错了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 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 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 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 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 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 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 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 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 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 断开来。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 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 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 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 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 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 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 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 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 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 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 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 “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所以“人皆吊之”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 “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 时就不会出错了。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 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 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 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 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