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 采用语法分析法翻译难度较大文言句子,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确定句子的谓语。 1.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谓语是名词,则属于名词活 用作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一句的谓语“目”是名词,应翻译为动词:“以 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可能属于下述三种情况中的 (1)如果是判断句,可能用“者”“也”,也可能用副词 乃”“则”“即”“皆”等表示判断 (2)如果是无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则找不到谓语。 (3)有的句子省略了谓语,如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句 子中,第二句“其”字之前就省略了谓语“择”。 【特别提醒】如果找岀来的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前置句, 也可能省略了主语。如果能在谓语之后找到主语,属于谓语前置句,反之则省略 了主语。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句子的谓语是“宜”,主语是“百姓之 谓我爱”,属于谓语前置句,整句话译为:“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了。”又如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的“安在”(“安在”的意思 是“在哪里”,谓语是“在”,宾语“安”前置)、《愚公移山》中“甚矣,汝 之不惠”的“甚”,都位于句子的开头、主语之前,属于前置的谓语 第二步:分析谓语之前的部分。 1.在句子开头部分找主语 (1)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主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 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第一句中 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 面”。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第二句中动词“至”处于主语的位置, 活用作名词,译为“到的人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主语,是省略了主语。如在“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中,“度我至军中”一句的谓语“度”处于句子开头的位置,属于上述“特别提 醒”中所说的第二种情况一一省略了主语(被省略的词是“公”)。 【特别提醒】找到主语后,要考虑是否存在主语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定语后置的 句式一般为“中心词+后置定语十者”。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句子的谓语是“倚”“和”,“客”作整句话的主语,“有吹洞箫者”作主语的 定语并后置。 2.在谓语之前找状语: (1)如果状语是名词,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如“相如廷叱之”的谓语是“叱” 主语是“相如”,“廷”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在朝廷上”。 (2)如果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有可能存在介词的宾语前置的情况。如:“微斯 人,吾谁与归?”在“吾谁与归”一句中,谓语是“归”,主语是“吾”;介宾 短语“谁与”作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与谁”,即宾语“谁”前置到了介词 “与”之前。 (3)如果谓语之前出现介词,而介词之后无对象,这是省略了介词的宾语。如 “竖子不足与谋”,“谋”作谓语:“与”是介词,它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谋”的状语
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 采用语法分析法翻译难度较大文言句子,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确定句子的谓语。 1.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谓语是名词,则属于名词活 用作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一句的谓语“目”是名词,应翻译为动词:“以 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可能属于下述三种情况中的一 种: (1)如果是判断句,可能用“者”“也”,也可能用副词 “乃”“则”“即”“皆”等表示判断。 (2)如果是无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则找不到谓语。 (3)有的句子省略了谓语,如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句 子中,第二句“其”字之前就省略了谓语“择”。 【特别提醒】如果找出来的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前置句, 也可能省略了主语。如果能在谓语之后找到主语,属于谓语前置句,反之则省略 了主语。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句子的谓语是“宜”,主语是“百姓之 谓我爱”,属于谓语前置句,整句话译为:“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了。”又如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的“安在”(“安在”的意思 是“在哪里”,谓语是“在”,宾语“安”前置)、《愚公移山》中“甚矣,汝 之不惠”的“甚”,都位于句子的开头、主语之前,属于前置的谓语。 第二步:分析谓语之前的部分。 1.在句子开头部分找主语: (1)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主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 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第一句中 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 面”。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第二句中动词“至”处于主语的位置, 活用作名词,译为“到的人”。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主语,是省略了主语。如在“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中,“度我至军中”一句的谓语“度”处于句子开头的位置,属于上述“特别提 醒”中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省略了主语(被省略的词是“公”)。 【特别提醒】找到主语后,要考虑是否存在主语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定语后置的 句式一般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句子的谓语是“倚”“和”,“客”作整句话的主语,“有吹洞箫者”作主语的 定语并后置。 2.在谓语之前找状语: (1)如果状语是名词,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如“相如廷叱之”的谓语是“叱”, 主语是“相如”,“廷”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在朝廷上”。 (2)如果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有可能存在介词的宾语前置的情况。如:“微斯 人,吾谁与归?”在“吾谁与归”一句中,谓语是“归”,主语是“吾”;介宾 短语“谁与”作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与谁”,即宾语“谁”前置到了介词 “与”之前。 (3)如果谓语之前出现介词,而介词之后无对象,这是省略了介词的宾语。如 “竖子不足与谋”,“谋”作谓语;“与”是介词,它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谋”的状语
(4)看谓语动词之前是否出现数量词。如有数量词,翻译时视情译为状语、补 语、定语。如:(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一鼓作气”一句,谓 语是“鼓”,句中的“一”作状语,译为“第一次”。同理,“再”“三”分别 译为“第二次”“第三次”。(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 舍。”“骐骥一跃”“驽马十驾”的正常语序应为“骐骥跃一”“驽马驾十” “一”“十”作补语,分别译为“一次”“十天”;而在“不能十步”一句中 “十”作宾语“步”的定语(“不能”后面省略了谓语“跃”)。整句话译为: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十天(也能走很远),(它能) 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第三步:分析谓语及谓语之后的部分。 1.在谓语之后找宾语: (1)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宾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 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1)“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第 句中形容词“强”处于宾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翻译为“强大的势力”。(2)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第二句中动词“亡”“北”处于宾语位置, 活用作名词,译为“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 (2)谓语后出现名词、代词时,它不一定作宾语,这时要考虑谓语之后是不是 省略了介词(如“于”“以”等字)。如省略了介词,这个被省略的介词和它后 面的名词(代词)往往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或成为后置的状语。如:(1)“今 以钟磬置水中”,句子的谓语是“置”,它后面省略了“于”字,“(于)水中 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整句话译为“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2)“将军 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战”字后面分别省略了“于”字,“(于)河 北”“(于)河南”分别作“战”的状语并后置,整句话译为:“您(在)黄河 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3)考虑是否存在宾语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它的格式一般为“中心词+之+后 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子的宾语分别是“爪牙”“筋 骨”,“利”和“强”分别作它们的定语并后置,整句话译为:“蚯蚓没有锋利 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4)看是否省略了宾语。在句子中找不到宾语,可能属于以下两种情况中的 种:①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本身不能带宾语,导致句子无宾语。如“赵 尝五战于秦”一句,主语是“赵”,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战”,无宾语。②省略 了宾语。如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中,“告”字之后 就省略了宾语“之”。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如果一句话的最后一个词是动词,很 有可能省略了宾语。如“江万里隐草野间,为游骑所执,大诟。”“大诟”一句 中的“诟”是及物动词,它后面省略了宾语“游骑 【特别提醒】有的句子会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这就需要考虑所翻译的句子是否 存在宾语前置的情况。宾语前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 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余”前置。(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 语时前置。如“沛公安在?”宾语“安”前置。(3)用“之”或“是”作为标志 词(“之”“是”均无义,不用翻译)将宾语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中宾语“句读”“惑”前置,“唯兄嫂是依”中宾语“兄嫂”前置 2.分析谓语:
(4)看谓语动词之前是否出现数量词。如有数量词,翻译时视情译为状语、补 语、定语。如:(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一鼓作气”一句,谓 语是“鼓”,句中的“一”作状语,译为“第一次”。同理,“再”“三”分别 译为“第二次”“第三次”。(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 舍。”“骐骥一跃”“驽马十驾”的正常语序应为“骐骥跃一”“驽马驾十”, “一”“十”作补语,分别译为“一次”“十天”;而在“不能十步”一句中, “十”作宾语“步”的定语(“不能”后面省略了谓语“跃”)。整句话译为: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十天(也能走很远),(它能) 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第三步:分析谓语及谓语之后的部分。 1.在谓语之后找宾语: (1)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宾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 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1)“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第二 句中形容词“强”处于宾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翻译为“强大的势力”。(2)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第二句中动词“亡”“北”处于宾语位置, 活用作名词,译为“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 (2)谓语后出现名词、代词时,它不一定作宾语,这时要考虑谓语之后是不是 省略了介词(如“于”“以”等字)。如省略了介词,这个被省略的介词和它后 面的名词(代词)往往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或成为后置的状语。如:(1)“今 以钟磬置水中”,句子的谓语是“置”,它后面省略了“于”字,“(于)水中” 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整句话译为“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2)“将军 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战”字后面分别省略了“于”字,“(于)河 北”“(于)河南”分别作“战”的状语并后置,整句话译为:“您(在)黄河 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3)考虑是否存在宾语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它的格式一般为“中心词+之+后 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子的宾语分别是“爪牙”“筋 骨”,“利”和“强”分别作它们的定语并后置,整句话译为:“蚯蚓没有锋利 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4)看是否省略了宾语。在句子中找不到宾语,可能属于以下两种情况中的一 种:①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本身不能带宾语,导致句子无宾语。如“赵 尝五战于秦”一句,主语是“赵”,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战”,无宾语。②省略 了宾语。如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中,“告”字之后 就省略了宾语“之”。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如果一句话的最后一个词是动词,很 有可能省略了宾语。如“江万里隐草野间,为游骑所执,大诟。”“大诟”一句 中的“诟”是及物动词,它后面省略了宾语“游骑”。 【特别提醒】有的句子会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这就需要考虑所翻译的句子是否 存在宾语前置的情况。宾语前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 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余”前置。(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 语时前置。如“沛公安在?”宾语“安”前置。(3)用“之”或“是”作为标志 词(“之”“是”均无义,不用翻译)将宾语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中宾语“句读”“惑”前置,“唯兄嫂是依”中宾语“兄嫂”前置。 2.分析谓语:
(1)联系已找到的主语,判断谓语是否要译为被动意义,即判断句子是不是被 动句。如果主语承受动作,为被动句,谓语要译为被动意义。如“吾长见笑于大 方之家”的谓语是“笑”,主语“吾”承受“笑”这一动作,“笑”应译为“被 讥笑 (2)联系已找到的宾语,判断谓语是否属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种特殊用法中的一种。如:(1)“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谓语是“绿”、宾语是“江 南岸”,“绿”属于使动用法,译为“使……绿”。(2)“孔子登泰山而小鲁” 的谓语分别是“登”“小”,宾语分别是“泰山”“鲁”,其中“小”属于意动 用法,译为“认为……小”。(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谓语分别是 “哀”“鉴”,“哀”属于为动用法,译为“为…哀伤”;“鉴”属于意动用 法,译为“把…作为借鉴” 3.看句末: (1)如果句末出现“介词十名词(代词)”的情况,有两种可能:①状语后置 如“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泰山”“于鸿毛”属于后置的状语,翻 译时要将他们放回到谓语“重”“轻”之前。②作补语。如“王坐于堂上,有牵 牛而过堂下者”中的“于堂上”,作谓语“坐”的补语 (2)看句末是否有“也”字。如果句末出现“也”字,且是判断句,在翻译时 就要加上“是”“不是”一类表示判断的词。如前面所举的“宜乎百姓之谓我爱 也!”翻译时就要加上肯定判断词“是”。 上述语法分析法三步中所列的各条,涉及到文言文中的各种词类活用现象,涉及 到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髙考要求掌握的四种文言特殊句式,基本 涵盖了文言句子可能出现的各种句式情况,乍看有些难理解,但结合具体句子使 用的次数多了,也就能做到熟能生巧,帮助大家提高得分率。 为帮助大家加深理解,现举一个髙考题中的疑难句子用语法分析法进行分析。原 题选文片段如下: ……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 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 “将种也。”赐儿名炜。(【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在要求翻译的画线句中,“遇偾军夺舟弃江中”一句翻译难度较大,需采用语法 分析法翻译: 第一步,确定句子的谓语:“遇”“夺”“弃” 第二步,分析谓语之前的部分:第一个谓语“遇”是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根据 上述“确定句子的谓语”一步“如果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 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语”的提示,可知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孙”。 第三步,分析谓语及之后的部分:(1)找宾语。根据上述“找宾语”一步中“宾 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后出现名词、代词时,它不一定作宾语,这时 要考虑谓语之后是不是省略了介词”的提示,分析后可知第二个谓语“夺”之后 的词“舟”是名词,作宾语;第三个谓语“弃”之后的词“江中”虽然是名词, 但这里省略了介词“于”,“于”字和“江中”构成介宾短语作“弃”的补语。 补出省略成分后,句子应为“(孙)遇偾军夺舟弃(于)江中”。(2)分析谓 语。第三个谓语是“弃”,根据上述“分析谓语”一步中“联系已找到的主语, 判断谓语是否要译为被动意义”“联系已找到的宾语,判断谓语是否属于使动用 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的提示,分析之后可知主语“孙”承受“弃”这一动 作,“弃”要译为被动意义即“被抛弃
(1)联系已找到的主语,判断谓语是否要译为被动意义,即判断句子是不是被 动句。如果主语承受动作,为被动句,谓语要译为被动意义。如“吾长见笑于大 方之家”的谓语是“笑”,主语“吾”承受“笑”这一动作,“笑”应译为“被 讥笑”。 (2)联系已找到的宾语,判断谓语是否属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三 种特殊用法中的一种。如:(1)“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谓语是“绿”、宾语是“江 南岸”,“绿”属于使动用法,译为“使……绿”。(2)“孔子登泰山而小鲁” 的谓语分别是“登”“小”,宾语分别是“泰山”“鲁”,其中“小”属于意动 用法,译为“认为……小”。(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谓语分别是 “哀”“鉴”,“哀”属于为动用法,译为“为……哀伤”;“鉴”属于意动用 法,译为“把……作为借鉴”。 3.看句末: (1)如果句末出现“介词+名词(代词)”的情况,有两种可能:①状语后置。 如“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泰山”“于鸿毛”属于后置的状语,翻 译时要将他们放回到谓语“重”“轻”之前。②作补语。如“王坐于堂上,有牵 牛而过堂下者”中的“于堂上”,作谓语“坐”的补语。 (2)看句末是否有“也”字。如果句末出现“也”字,且是判断句,在翻译时 就要加上“是”“不是”一类表示判断的词。如前面所举的“宜乎百姓之谓我爱 也!”翻译时就要加上肯定判断词“是”。 上述语法分析法三步中所列的各条,涉及到文言文中的各种词类活用现象,涉及 到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高考要求掌握的四种文言特殊句式,基本 涵盖了文言句子可能出现的各种句式情况,乍看有些难理解,但结合具体句子使 用的次数多了,也就能做到熟能生巧,帮助大家提高得分率。 为帮助大家加深理解,现举一个高考题中的疑难句子用语法分析法进行分析。原 题选文片段如下: ……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 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 “将种也。”赐儿名炜。(【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在要求翻译的画线句中,“遇偾军夺舟弃江中”一句翻译难度较大,需采用语法 分析法翻译: 第一步,确定句子的谓语:“遇”“夺”“弃”。 第二步,分析谓语之前的部分:第一个谓语“遇”是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根据 上述“确定句子的谓语”一步“如果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 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语”的提示,可知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孙”。 第三步,分析谓语及之后的部分:(1)找宾语。根据上述“找宾语”一步中“宾 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后出现名词、代词时,它不一定作宾语,这时 要考虑谓语之后是不是省略了介词”的提示,分析后可知第二个谓语“夺”之后 的词“舟”是名词,作宾语;第三个谓语“弃”之后的词“江中”虽然是名词, 但这里省略了介词“于”,“于”字和“江中”构成介宾短语作“弃”的补语。 补出省略成分后,句子应为“(孙)遇偾军夺舟弃(于)江中”。(2)分析谓 语。第三个谓语是“弃”,根据上述“分析谓语”一步中“联系已找到的主语, 判断谓语是否要译为被动意义”“联系已找到的宾语,判断谓语是否属于使动用 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的提示,分析之后可知主语“孙”承受“弃”这一动 作,“弃”要译为被动意义即“被抛弃
根据以上分析,这句话应译为:“(孙氏)遇上溃败的军队抢走了小船(并)被 抛弃(在)江中。”整个画线句翻译为:(孙氏)遇上溃败的军队抢走了小船(并) 被抛弃(在)江中,(她)(凭借)断木漂浮进入芦苇丛中的小洲,采摘莲子喂 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文言文翻译练习 1.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 利背义乎?” ①衣我以其 衣 ②食人之食者死人之 事 ③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 3.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 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 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而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①假人之长以补其 短 ②无丑不能,无恶不 ③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 矣 4.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 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 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 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 内府而著之外府也,君奚患焉?
根据以上分析,这句话应译为:“(孙氏)遇上溃败的军队抢走了小船(并)被 抛弃(在)江中。”整个画线句翻译为:(孙氏)遇上溃败的军队抢走了小船(并) 被抛弃(在)江中,(她)(凭借)断木漂浮进入芦苇丛中的小洲,采摘莲子喂 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文言文翻译练习 1.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 利背义乎?” ①衣我以其 衣 ②食人之食者死人之 事 ③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 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 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而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①假人之长以补其 短 ②无丑不能,无恶不 知 ③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 矣 4.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 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 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 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 内府而著之外府也,君奚患焉?
①假道于虞以伐 ②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 何? ③君奚患 焉 5.其夏,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爰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谋, 阴使人刺杀盎及他议臣十余人,贼末得也。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遣 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事。捕公孙诡、羊胜,皆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急, 梁相轩丘豹及内史安国皆泣,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 ①梁王怨爰盎及议 ②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 ③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 事 6.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 路,乃阳败面口呙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 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 “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 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 ②太祖口貌如 故
①假道于虞以伐 虢 ②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 何? ③君奚患 焉? 5.其夏,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爰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谋, 阴使人刺杀盎及他议臣十余人,贼末得也。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遣 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事。捕公孙诡、羊胜,皆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急, 梁相轩丘豹及内史安国皆泣,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 ①梁王怨爰盎及议 臣 ②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 之 ③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 事 6.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 路,乃阳败面口呙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 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 “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 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 之。 ②太祖口貌如 故
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 耳 7.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 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 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 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①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 耳 ②犹惜其有功,不之 ③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 刑 8.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 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诚然,卿不朕 ②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 ③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 也 9.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 者,兼屋上之乌;恶其人者,恶其余胥(余胥,墙角)。咸刈厥敌,使靡有余, 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 “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
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 耳 7.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 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 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 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①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 耳 ②犹惜其有功,不之 罪 ③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 刑。 8.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 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诚然,卿不朕 欺 ②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 对 ③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 也。 9.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 者,兼屋上之乌;恶其人者,恶其余胥(余胥,墙角)。咸刈厥敌,使靡有余, 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 “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
“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贵族有 过,在纣一人。”王曰:“善。” ①将奈其士众 何? ②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 如? ③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 亲 11.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阝。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 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 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阝过度者戮其 尸,罪夫当丧者。”夫戮尸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①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 备 ②禁之奈 何? ③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 12.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烤肉厨师)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 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 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从,乃受炙人也 ①觉行炙人(烤肉厨师)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
“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贵族有 过,在纣一人。”王曰:“善。” ①将奈其士众 何? ②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 如? ③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 亲。 11.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阝。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 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 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阝过度者戮其 尸,罪夫当丧者。”夫戮尸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①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 备 ②禁之奈 何? ③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 也 12.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烤肉厨师)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 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 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从,乃受炙人也。 ①觉行炙人(烤肉厨师)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 焉
②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 13.晋平公与群臣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 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 “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是非君人者 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①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 违 ②太师谁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 也 14.晋国苦盗,有郗雍者,能视盗之眼,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 千百无一虚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焉用多 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郗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 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郗雍也。”遂共盜而残之。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 告之曰:“果如子言,郗雍死矣。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 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君欲无盜,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 下。民有耻心,则何益之为?”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盜奔秦焉。 ①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 情 ②吾所穷者,郗雍 ③使教明于上,化行于 下 ④民有耻心,则何盗之 为?
②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 己 13.晋平公与群臣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 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 “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是非君人者 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①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 违。 ②太师谁 撞?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 也。 14.晋国苦盗,有郗雍者,能视盗之眼,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 千百无一虚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焉用多 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郗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 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郗雍也。”遂共盗而残之。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 告之曰:“果如子言,郗雍死矣。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 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 下。民有耻心,则何益之为?”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①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 情。 ②吾所穷者,郗雍 也。 ③使教明于上,化行于 下。 ④民有耻心,则何盗之 为?
15.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重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 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游逸荒醉,生无益于 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①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 阴 ②岂可但游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 后 16.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 子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 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 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①每与人论道理,必以其说驾 之 ②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 也 17.楚庄王欲伐赵,杜子谏曰:“王之伐赵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 “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驕为盗于境内,而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 非赵之下也,而欲伐赵,此智之如目也。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 见之谓明。 ①王之弱乱非赵之下也,而欲伐赵,此智之如目 也 ②故曰自见之谓 明
15.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重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 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游逸荒醉,生无益于 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①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 阴。 ②岂可但游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 后 16.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 子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 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 ‘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①每与人论道理,必以其说驾 之 ②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 也。 17.楚庄王欲伐赵,杜子谏曰:“王之伐赵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 “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 非赵之下也,而欲伐赵,此智之如目也。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 见之谓明。 ① 王之弱乱非赵之下也,而欲伐赵,此智之如目 也 ②故曰自见之谓 明
18.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 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 以君子必慎其所处焉。 ①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 ②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 焉 19.“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较;吾 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 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①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 却 ②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 中 20.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 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已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 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①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已死之鬼何 ②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 耳 2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 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疾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
18.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 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 以君子必慎其所处焉。 ①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 黑。 ②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 焉。 19.“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较;吾 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 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①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 却; ②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 中。 20.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 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已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 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①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已死之鬼何 异? ②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 耳。 2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 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疾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