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自主命题以来,文学作品阅读压轴题都是赏析题,分值都在6分左右,可见,赏 析题型受到专家和考生的好评。考生怕这类题,得分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如何 解题,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言传”,针对这一困 惑,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这种题型的解题技巧进行归纳,如下,供参考 高考当中这类题的要求不高,主要要求简要赏析;要解答这种题型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形式/表现手法;二是内容/思想情感。一般分成三个步骤进行解题:步骤一:说明采用 什么表现手法;步骤二: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步骤三:从文中举出具体事例展开分析 1、对词语的赏析 例一(05年,辽宁《切梦刀》第21题) 文中写到“姐姐”的死,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文章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姐姐的死,采用了“讳饰”的修辞手 (步骤一)表达出“我”对姐姐爱与悔疚、遗憾与怜借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步骤二)姐 姐在“我”儿时曾像母亲一样照顾“我”、爱护“我”,忍受不懂事的“我”给她带来的 “痛苦”和“伤害”;而当“我”长大成人意识到这份爱时,孤苦的姐姐早已死去,“我” 再没有机会用爱来回报。同时,姐姐的不幸命运也让“我”在痛惜中更增添了一份深深的遗 憾。(步骤三) 2、对句子的赏析 例二(05年,天津《看树》第18题) 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这句话 参考答案: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步骤一)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步 3、对文章某方面的赏析 例三(05年,福建《日历》第16题) 请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4分)(1)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步 骤一)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步骤二)
自从自主命题以来,文学作品阅读压轴题都是赏析题,分值都在 6 分左右,可见,赏 析题型受到专家和考生的好评。考生怕这类题,得分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如何 解题,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言传”,针对这一困 惑,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这种题型的解题技巧进行归纳,如下,供参考。 高考当中这类题的要求不高,主要要求简要赏析;要解答这种题型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形式/表现手法;二是内容/思想情感。一般分成三个步骤进行解题:步骤一:说明采用 什么表现手法;步骤二: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步骤三:从文中举出具体事例展开分析。 1、对词语的赏析 例一(05 年,辽宁《切梦刀》第 21 题) 文中写到“姐姐”的死,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文章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姐姐的死,采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 (步骤一)表达出“我”对姐姐爱与悔疚、遗憾与怜惜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步骤二)姐 姐在“我”儿时曾像母亲一样照顾“我”、爱护“我”,忍受不懂事的“我”给她带来的 “痛苦”和“伤害”;而当“我”长大成人意识到这份爱时,孤苦的姐姐早已死去,“我” 再没有机会用爱来回报。同时,姐姐的不幸命运也让“我”在痛惜中更增添了一份深深的遗 憾。(步骤三) 2、对句子的赏析 例二(05 年,天津《看树》第 18 题) 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这句话。 参考答案: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步骤一)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步 骤二) 3、对文章某方面的赏析 例三(05 年,福建《日历》第 16 题) 请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4 分)⑴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步 骤一)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步骤二)
(2)语言方面:①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步骤一)本文语言是平实的,却蕴涵着作 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步骤二)②运用了比喻、拟 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步骤一)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步骤 例四(06年,福建《泪与笑》第17题) 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6分)人生在世,哭笑本是人之常情,笑是快乐的表示,泪是痛苦的表现。但 是,作者从中翻出新意:透过笑看到生的悲苦,揭示出笑的悲剧情调:透过泪看到生的快乐, 揭示出泪的阳光意味。文章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表现出作者的机敏与睿智 4、写一篇赏析短文,300字左右。 例五(05年,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第21题)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巨人”的述说 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2)“老狮”的画像 —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3)他者的视角 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解析:人物描写的方法一般有:概括介绍、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 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三个赏析题均限定在表达方式中的描写内,题 目均较细,故而有利考生发挥 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构思和主题思想等的鉴赏能力,一般来讲,对文 学作品的赏析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 一篇赏析:二点禁忌:(1)忌错字语病,不知 所云(2)忌述评分离,层次不清:三项原则:(1)字数三百,(2)字迹清楚,(3)不离话题;四步构 思:(1)简定标题,(2)首段总结,(3)总写话题,(4)具体分析:五种话题:(1)文学形象,(2)主题 思想,(3)语言艺术,(4)艺术手法,(5)构思技巧。 赏析评论一定要结合原文例句,做到述评结合:总体来说要做到以下14个字:审题准确中 心明,具体分析层次清
⑵语言方面:①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步骤一)本文语言是平实的,却蕴涵着作 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步骤二)②运用了比喻、拟 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步骤一)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步骤 二) 例四(06 年,福建《泪与笑》第 17 题) 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6 分)人生在世,哭笑本是人之常情,笑是快乐的表示,泪是痛苦的表现。但 是,作者从中翻出新意:透过笑看到生的悲苦,揭示出笑的悲剧情调;透过泪看到生的快乐, 揭示出泪的阳光意味。文章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表现出作者的机敏与睿智。 4、写一篇赏析短文,300 字左右。 例五(05 年,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第 21 题)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⑴“巨人”的述说 ——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⑵“老狮”的画像 ——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⑶他者的视角 ——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解析:人物描写的方法一般有:概括介绍、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 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三个赏析题均限定在表达方式中的描写内,题 目均较细,故而有利考生发挥。 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构思和主题思想等的鉴赏能力,一般来讲,对文 学作品的赏析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即:一篇赏析;二点禁忌:⑴忌错字语病,不知 所云⑵忌述评分离,层次不清;三项原则:⑴字数三百,⑵字迹清楚,⑶不离话题;四步构 思:⑴简定标题,⑵首段总结,⑶总写话题,⑷具体分析;五种话题:⑴文学形象,⑵主题 思想,⑶语言艺术,⑷艺术手法,⑸构思技巧。 赏析评论一定要结合原文例句,做到述评结合;总体来说要做到以下 14 个字:审题准确中 心明,具体分析层次清
例六(长沙市周南中学2007届高三年级月考第20题) 阅读上面的文章《远方》,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远方的呼唤 试析《远方》的主题及其表现 (2)对比的魅力一—谈谈《远方》对比手法的运用 (3)形散而神聚一一试析《远方》的结构艺术 《远方》鉴赏示例 形散而神聚 试析《远方》的结构艺术 文章条分缕析,脉络分明,显得开合自如,表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文章以“远方”为线索,依次叙写到了三种远方:第一种,空间上的远方:东方是 西方人的远方。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丰厚,是西方人“想象中的天堂,招引着多少西 洋人金碧辉煌的梦想”;第二种,时间上的远方:死是生的远方。在这里“远方,常在冥冥 之中驱策着人们”:第三种抽象意义上的远方:向往的目标是人类潜行的远方。它开阔人们 的视野,拓展人们的胸怀,激励人们的心智,成熟人们的思想。信手拈来司马迁、希罗多德 与休西底斯、柏拉图等人漫游远方的故事,表明远行有助于成功,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 含量。最后一句点明主旨,传达出对远方的态度:生命有限,远方无穷,不论远方美丑,都 应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文章既有面的开掘,又有点的渲染,显得开合自如
例六(长沙市周南中学 2007 届高三年级月考第 20 题) 阅读上面的文章《远方》,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远方的呼唤 ——试析《远方》的主题及其表现 (2)对比的魅力——谈谈《远方》对比手法的运用 (3)形散而神聚——试析《远方》的结构艺术 《远方》鉴赏示例 形散而神聚 ——试析《远方》的结构艺术 文章条分缕析,脉络分明,显得开合自如,表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文章以“远方”为线索,依次叙写到了三种远方:第一种,空间上的远方:东方是 西方人的远方。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丰厚,是西方人“想象中的天堂,招引着多少西 洋人金碧辉煌的梦想”;第二种,时间上的远方:死是生的远方。在这里“远方,常在冥冥 之中驱策着人们”;第三种抽象意义上的远方:向往的目标是人类潜行的远方。它开阔人们 的视野,拓展人们的胸怀,激励人们的心智,成熟人们的思想。信手拈来司马迁、希罗多德 与休西底斯、柏拉图等人漫游远方的故事,表明远行有助于成功,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 含量。最后一句点明主旨,传达出对远方的态度:生命有限,远方无穷,不论远方美丑,都 应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文章既有面的开掘,又有点的渲染,显得开合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