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备考策略浅析 黄州区第一中学张爱玲 2014年17套高考试卷题中有9套依然保持了文学作品阅读中考查散文阅读,所占分值在20分左右 湖北卷自课改后三年试卷中仅有2014年一套涉及小说阅读考查,说明散文复习依然是一轮复习备考的重头 戏之所在 散文阅读考查包括感受形象、情节结构、品味语言、领悟主旨、分析技巧、探究人文精神几个方面。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几个方面谈谈一轮复习备考的建议,供各位同行老师批评指正。 感受形象 散文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多是在特定的场景中描写人物,透过人物寄托一定的 意义和情感。它可以是人物的神态、动作、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人物的语言、典型的细节等。景物形象 就是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或事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其他人物的思想感情 高考对散文形象的考查,多从两方面设题,一是概括形象的特点及分析塑造形象的方法,二是分析形象 的作用及典型意义,命题者往往又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其中,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多关注形象特征、象征意 义以及借助景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旨态度 1.“形象”的表现形式 在散文作品中,因题材不同,“形象”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下表列出了常见的散文类别及其形象: 山水游记和写景状物散文 景物、风物 托物言志散文 意象、意境 写人叙事散文 人物、情趣 哲理散文 事物、理趣 2.“形象”的特点 高考命题,主要考査散文形象中的人物形象(含自我形象)和景物形象(含植物)。这些形象的特点有 (1)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即生动地描绘出人物或事物的特征。 (2)形象的情感性。文学形象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有其客观性,但它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蕴含着个人的褒贬和爱憎,所以有浓烈的主观感情因素 (3)形象的典型性。任何文学形象都是作者根据生活素材经过集中、概括而创造出来的,因而它比生 活更集中、更典型、更具有普遍性 3.主要形象和次要形象 形象类别表现形式 主要作用 主要形象人、事、物、景散文抒情写意的主要凭借,表现散文之“神”的“形” 次要形象他人、他物|散文主要形象的补充,和主要形象构成对比、衬托或类比关系 例题指津 【设问方式】 1.2014·北京卷第19题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 2.2014·山东卷第21题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 3.2014·福建卷第14题文中借“燕子窝”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请简要说明 【答题角度 1.搞清楚形象特征。形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如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和内在形象(性格、本质、 精神等)以及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爱、憎、喜、恶等)。 2.理清形象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这一点常被忽略,而这恰恰是很重要的。 3.分析塑造形象的技巧,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衬托等,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等,以及常见的 修辞手法 【鉴赏形象内涵必备技法】 1.鉴赏散文形象技法 鉴赏散文的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人物形象或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形象,有什么样的特 殊意义
1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备考策略浅析 黄州区第一中学 张爱玲 2014 年 17 套高考试卷题中有 9 套依然保持了文学作品阅读中考查散文阅读,所占分值在 20 分左右。 湖北卷自课改后三年试卷中仅有 2014 年一套涉及小说阅读考查,说明散文复习依然是一轮复习备考的重头 戏之所在。 散文阅读考查包括感受形象、情节结构、品味语言、领悟主旨、分析技巧、探究人文精神几个方面。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几个方面谈谈一轮复习备考的建议,供各位同行老师批评指正。 一.感受形象 散文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多是在特定的场景中描写人物,透过人物寄托一定的 意义和情感。它可以是人物的神态、动作、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人物的语言、典型的细节等。景物形象 就是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或事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其他人物的思想感情。 高考对散文形象的考查,多从两方面设题,一是概括形象的特点及分析塑造形象的方法,二是分析形象 的作用及典型意义,命题者往往又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其中,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多关注形象特征、象征意 义以及借助景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旨态度。 1.“形象”的表现形式 在散文作品中,因题材不同,“形象”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下表列出了常见的散文类别及其形象: 题 材 形 象 山水游记和写景状物散文 景物、风物 托物言志散文 意象、意境 写人叙事散文 人物、情趣 哲理散文 事物、理趣 2.“形象”的特点 高考命题,主要考查散文形象中的人物形象(含自我形象)和景物形象(含植物)。这些形象的特点有: (1)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即生动地描绘出人物或事物的特征。 (2)形象的情感性。文学形象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有其客观性,但它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蕴含着个人的褒贬和爱憎,所以有浓烈的主观感情因素。 (3)形象的典型性。任何文学形象都是作者根据生活素材经过集中、概括而创造出来的,因而它比生 活更集中、更典型、更具有普遍性。 3.主要形象和次要形象 形象类别 表现形式 主要作用 主要形象 人、事、物、景 散文抒情写意的主要凭借,表现散文之“神”的“形” 次要形象 他人、他物 散文主要形象的补充,和主要形象构成对比、衬托或类比关系 例题指津 【设问方式】 1.2014•北京卷第 19 题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 2.2014•山东卷第 21 题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 3.2014•福建卷第 14 题文中借“燕子窝”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请简要说明。 【答题角度】 1.搞清楚形象特征。形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如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和内在形象(性格、本质、 精神等)以及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爱、憎、喜、恶等)。 2.理清形象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这一点常被忽略,而这恰恰是很重要的。 3.分析塑造形象的技巧,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衬托等,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等,以及常见的 修辞手法。 【鉴赏形象内涵必备技法】 1.鉴赏散文形象技法 鉴赏散文的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人物形象或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形象,有什么样的特 殊意义
(1)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创造这 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作品主旨的表达的作用。应重点把握:①思想性。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要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等多个角度, 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鉴赏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要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的意义,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揭示 出作品的主题和形象塑造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②艺术性。艺术性主要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如环境描写、其他人物形 象的映照和衬托)等方法 (2)对于景物形象的鉴赏,首先要把握这种物象的形象特征,它包括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如形态 声音、色彩、气味等)和形象的内在品质(如内涵、本质、精神),再揭示景物的象征意义、寓意以及隐含 的深远意义,最后,借助作者通过这一物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从而 去欣赏意象之美 二情节结构 作品结构是文章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是准确理解文意的关键。分析散文结构就是根据文章的线索和 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1.整体构思(谋篇布局) 文章的整体构思包括标题的考查、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什么物件(观 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 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 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 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 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是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 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1)、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 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 的主旨 二是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四是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 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线索不明的文本,往往直接考査思路。理清思路,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写的是什么内 容,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的。只要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 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所以,首先要对文章的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 3.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可以统领全篇或揭示文章主题,复习备考时 都要十分在意 【例题指津】 (1).2014安徽卷第14题在文本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出 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 (2).2014年广东卷第18题文章为什么不以“白鹭”为标题,而以“鹤”为标题?
2 (1)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创造这 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作品主旨的表达的作用。应重点把握:①思想性。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要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等多个角度, 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鉴赏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要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的意义,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揭示 出作品的主题和形象塑造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②艺术性。艺术性主要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如环境描写、其他人物形 象的映照和衬托)等方法。 (2)对于景物形象的鉴赏,首先要把握这种物象的形象特征,它包括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如形态、 声音、色彩、气味等)和形象的内在品质(如内涵、本质、精神),再揭示景物的象征意义、寓意以及隐含 的深远意义,最后,借助作者通过这一物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从而 去欣赏意象之美。 二 情节结构 作品结构是文章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是准确理解文意的关键。分析散文结构就是根据文章的线索和 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1.整体构思(谋篇布局) 文章的整体构思包括标题的考查、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什么物件(观 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 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 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 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 行文线索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 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是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 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⑴、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 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 的主旨。 二是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四是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 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线索不明的文本,往往直接考查思路。理清思路,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写的是什么内 容,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的。只要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 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所以,首先要对文章的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 3.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可以统领全篇或揭示文章主题,复习备考时 都要十分在意。 【例题指津】 ⑴.2014安徽卷第14题在文本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出 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 ⑵.2014 年广东卷第 18 题文章为什么不以“白鹭”为标题,而以“鹤”为标题?
(3).2014年天津卷第19题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 阐明理由。 4.语段的作用 结构上,不同位置、类型的段落(句子)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往往不同 (1)开头段作用:(形象地)表现(展现、突出、强调)了……,领起(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衬托(反衬、映衬)了……。 (2)中间段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形象地)表现(展现、突出、强调)了……,与上文(下文) 相照应,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映衬)了……,为展现主旨作铺垫。 (3)结尾段作用:总结了上文……,与上文……相照应,深化、点明了……中心,引发……思考等 (4)插入、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增强 了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5)景物描写的作用: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 格:暗示……的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分析作品结构,一是能够分析全篇、段内的结构层次,二是能够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三是能够 分析谋篇布局的妙处,尤其是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好处 【例题指津】 (1).2014年大纲卷第14题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2).2014年湖南卷第15题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3).2014年安徽卷第13题有人认为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 用,不可删。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 (4).2014年山东卷第19题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5).2014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2014天津卷第16题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答题角度】 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答题步骤是:①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②明确段落的作用,明 确答题的方向。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是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 感情等有哪些作用。二是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如答“过 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必须写出与哪些内容照应。三是结合表现手法所起 的作用,考虑结构上的作用。③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的起作用作答 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理解重要语句 重要语句,包括重要的词语(短语)和重要的句子。 1.重要词语 重要词语”指的是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包括短语),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主旨词。指能概括全文主旨的词语,是文章的文眼,它有时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出现,有时在标 题中出现。对主旨词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中经常出现的题型。 如2014年湖南卷第16题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这个词语都是揭示文章主旨的 重要词语 (2)结构词。指在文中结构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词语,主要指在文章结构中起总领、总结、照应、过渡 等重要作用的词语。 (3)指代词。指文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可以是指示代词,也可能是具有指代作用的非指示代词。 (4)含蓄词。指句中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达含蓄或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 “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就是要考生理解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的具体语境义,包括与本 义有关的隐含义、情感色彩义、修辞义、象征义,关涉词语的内涵和外延, 2.重要句子 “重要句子”,指在文章中对于思想内容的表达和结构层次的显示有重要意义的语句,主要有以下几类 (1)结构句。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领起下文:总结句,对上文作结;过 渡句,承上启下,有时总领下文,有时总结上文。总领句、总结句通常也是文章的中心句。 (2)修辞句。指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对偶、双关、反语等是常用的修 辞格。对这类句子的考査,是高考命题的重要选择。如2014年大纲卷第15题,就考查了比喻、双关两种
3 ⑶.2014 年天津卷第 19 题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 阐明理由。 4.语段的作用 结构上,不同位置、类型的段落(句子)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往往不同。 (1)开头段作用:(形象地)表现(展现、突出、强调)了……,领起(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衬托(反衬、映衬)了……。 (2)中间段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形象地)表现(展现、突出、强调)了……,与上文(下文)…… 相照应,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映衬)了……,为展现主旨作铺垫。 (3)结尾段作用:总结了上文……,与上文……相照应,深化、点明了……中心,引发……思考等。 (4)插入、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增强 了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5)景物描写的作用: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 格;暗示……的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分析作品结构,一是能够分析全篇、段内的结构层次,二是能够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三是能够 分析谋篇布局的妙处,尤其是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好处。 【例题指津】 ⑴.2014 年大纲卷第 14 题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⑵.2014 年湖南卷第 15 题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⑶.2014 年安徽卷第 13 题有人认为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 用,不可删。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 ⑷.2014 年山东卷第 19 题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⑸.2014 年四川卷第 17 题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⑹.2014 天津卷第 16 题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答题角度】 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答题步骤是:①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②明确段落的作用,明 确答题的方向。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是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 感情等有哪些作用。二是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如答“过 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必须写出与哪些内容照应。三是结合表现手法所起 的作用,考虑结构上的作用。③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的起作用作答。 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㈠、理解重要语句 重要语句,包括重要的词语(短语)和重要的句子。 1.重要词语 “重要词语”指的是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包括短语),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主旨词。指能概括全文主旨的词语,是文章的文眼,它有时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出现,有时在标 题中出现。对主旨词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中经常出现的题型。 如 2014 年湖南卷第 16 题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这个词语都是揭示文章主旨的 重要词语。 (2)结构词。指在文中结构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词语,主要指在文章结构中起总领、总结、照应、过渡 等重要作用的词语。 (3)指代词。指文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可以是指示代词,也可能是具有指代作用的非指示代词。 (4)含蓄词。指句中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达含蓄或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 “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就是要考生理解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的具体语境义,包括与本 义有关的隐含义、情感色彩义、修辞义、象征义,关涉词语的内涵和外延。 2.重要句子 “重要句子”,指在文章中对于思想内容的表达和结构层次的显示有重要意义的语句,主要有以下几类: (1)结构句。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领起下文;总结句,对上文作结;过 渡句,承上启下,有时总领下文,有时总结上文。总领句、总结句通常也是文章的中心句。 (2)修辞句。指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对偶、双关、反语等是常用的修 辞格。对这类句子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重要选择。如 2014 年大纲卷第 15 题,就考查了比喻、双关两种 修辞
(3)主旨句。是指能够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即“文 眼”。如2014年安徽卷第12题,2014年福建卷第15题,2014年四川卷第18题,2014年天津卷第25题 (4)含蓄句。指的是意思含而不露、话中有话的句子。如2014年广东卷第17题,2014年山东卷第20 题 体会的原则是: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 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以及句子的语言气势,针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 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对句子的真实含意进行领会。 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本考点侧重从欣赏的角度来品味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命题者一般会选择表达上富有特色的语句,往往 句(语段)三考,即含意、作用、赏析。赏析时主要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入手 1.表达技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如人称的使用,描写方式 二是从表现手法(狭义)的角度分析,如衬托、对比等 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 四是从遺词造句的角度分析,如词语的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句式的整散等 五是从语言风格入手,如平实、华丽、清新、典雅、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 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地方色彩鲜明等等。 在指出表达技巧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段分析,即具体怎么使用的。 2.分析表达效果时,一是要注意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二是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具体的表达效果 【例题指津】 题型一理解重要词语 设问方式】 1.2014年北京卷第19题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达作者所理解的“废墟” 2.2014年湖南卷第16题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答题角度】 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这是解答好“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前提。文章的语言材料,作者 所用的每一个词语,都与全文的中心息息相关,因此,只有把握主旨,才能深刻体味、理解词语的含义和 表达作用。 2.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在阅读中则是对语意影响最直接的 上下文,如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 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所在段落的段意、所 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3.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代义。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近指和远指, 注意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有时指代的内容没有现成的词语可供使用,则需要对文章进行分 析、归纳和综合。 4.结合修辞手法来理解词语。如理解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 本体。 借助一定的解释词语的技巧。①同义互解。同样的意思,同一篇文章中,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 语句形式反复表达,即形成“同义互解”。②连义互解。语意上下连贯,也可以构成“互解”关系。③虚 实互解。写文章的人,常常以实证虚或以虚证实,甚至以虚代实,因而就构成了一种“互解”的关系 题型二理解重要句子 【设问方式】 1.2014年福建卷第15题请根据文本,探析“她也经常思念过去”这句话的含意。 2.2014年四川卷第18题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 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答题角度】 1.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动全身的词语。所以, 体会句子含意一定要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 的理解。对此我们可以借助一定的解释词语的技巧,如同义互解、连义互解、虚实互解 2.从所在语段、相邻句子入手。这也是解读词句段篇的通用方法,阅读中的所有理解性问题都可以 用这个方法来解决。任何语言文本,都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在同一个语境中,词、句、段
4 (3)主旨句。是指能够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即“文 眼”。如 2014 年安徽卷第 12 题,2014 年福建卷第 15 题,2014 年四川卷第 18 题,2014 年天津卷第 25 题。 (4)含蓄句。指的是意思含而不露、话中有话的句子。如 2014 年广东卷第 17 题,2014 年山东卷第 20 题。 体会的原则是: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 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以及句子的语言气势,针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 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对句子的真实含意进行领会。 ㈡、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本考点侧重从欣赏的角度来品味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命题者一般会选择表达上富有特色的语句,往往 一句(语段)三考,即含意、作用、赏析。赏析时主要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入手。 1.表达技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如人称的使用,描写方式。 二是从表现手法(狭义)的角度分析,如衬托、对比等。 三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 四是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分析,如词语的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句式的整散等。 五是从语言风格入手,如平实、华丽、清新、典雅、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 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地方色彩鲜明等等。 在指出表达技巧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段分析,即具体怎么使用的。 2.分析表达效果时,一是要注意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二是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具体的表达效果。 【例题指津】 ► 题型一 理解重要词语 【设问方式】 1.2014 年北京卷第 19 题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达作者所理解的“废墟”。 2.2014 年湖南卷第 16 题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答题角度】 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这是解答好“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前提。文章的语言材料,作者 所用的每一个词语,都与全文的中心息息相关,因此,只有把握主旨,才能深刻体味、理解词语的含义和 表达作用。 2.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在阅读中则是对语意影响最直接的 上下文,如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 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所在段落的段意、所 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3.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代义。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近指和远指, 注意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有时指代的内容没有现成的词语可供使用,则需要对文章进行分 析、归纳和综合。 4.结合修辞手法来理解词语。如理解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 本体。 5.借助一定的解释词语的技巧。①同义互解。同样的意思,同一篇文章中,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 语句形式反复表达,即形成“同义互解”。②连义互解。语意上下连贯,也可以构成“互解”关系。③虚 实互解。写文章的人,常常以实证虚或以虚证实,甚至以虚代实,因而就构成了一种“互解”的关系。 ► 题型二 理解重要句子 【设问方式】 1.2014 年福建卷第 15 题请根据文本,探析“她也经常思念过去”这句话的含意。 2.2014 年四川卷第 18 题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 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答题角度】 1.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动全身的词语。所以, 体会句子含意一定要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 的理解。对此我们可以借助一定的解释词语的技巧,如同义互解、连义互解、虚实互解。 2.从所在语段、相邻句子入手。这也是解读词句段篇的通用方法,阅读中的所有理解性问题都可以 用这个方法来解决。任何语言文本,都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在同一个语境中,词、句、段
篇四个语言单位是一个互为诠释的语义系统。因此,理解词语或句子必须借助另外的三个语言单位。有些 句子不在文章、语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章、语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对 这种句子的理解,特别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要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 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3.从特殊位置入手。重要的句子(如总起句、段首句、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抒情议论句等)往 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理解并解释它时,可先考虑它在文章中或语段中处于什么地位,然后寻 找相关答题区间,确定基本含意 4.从分析修辞入手。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采用修辞手法。解决的办法 是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即 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从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出比喻的本体: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 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 5.从结构层次入手。有些句子的结构比较复杂,如附加成分较长的单句,可通过摘取句子主干,留 心附加成分的办法来体会,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扣住修饰语,往往能挖掘出句子 的深层含义;如果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果是一个偏正关系的复句, 句意当然放在“正”句上 6.从文章主旨入手。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会与中心思想有着相关 的联系。因此,只有把握主旨,才能深刻体味句子的含意和表达作用。 题型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设问方式】 1.2014年天津卷第18题请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2.2014年湖南卷第17题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 【答题角度】 1.词语锤炼。鉴赏对象,象形词、动态词、叠音词、拟声词。鉴赏方法,品味、比较。 2.句式选用。长短句并用,整散句结合 3.修辞及效果。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其中要特别重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反复、反语、对比等 4.语言特色。①清新:②平淡;③绚丽:④明快:⑤含蓄:⑥自然;⑦准确:⑧简练;⑨生动、形 四概括散文主旨 作品的主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各个要素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倾向、思想 和情感。概括作品的主题,是在理清结构、把握思路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中心意思(主旨、主题)用简明扼 要的语言加以概括。概括主题是针对整篇散文说的,在高考试题中,除了对概括主题的考查外,还有对某 段、某几段内容的概括的考查,通常以文中一个重要问题(或作者的一个重要观点)领起对文章较大区域乃 至全文的信息筛选、提取和概括的形式出现,即“原因概括题” 【例题指津】 【设问方式】 1.2014年大纲卷第17题“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 全文进行分析 2.2014年湖南卷第18题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角度】 把握散文主题的内容包括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常 见的解题方法有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 题旨,也往往是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是思考的最佳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不少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 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散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 就抓住了主题 4.知人论世法。了解文章的作者和写作时间,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并联系作品的社会时代背景 进行分析。有些文章,只有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淮确地 概括出它的中心意思。 五鉴赏散文表达技巧 散文作品的表达技巧包括明确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段、行文布局等
5 篇四个语言单位是一个互为诠释的语义系统。因此,理解词语或句子必须借助另外的三个语言单位。有些 句子不在文章、语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章、语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对 这种句子的理解,特别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要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 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3.从特殊位置入手。重要的句子(如总起句、段首句、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抒情议论句等)往 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理解并解释它时,可先考虑它在文章中或语段中处于什么地位,然后寻 找相关答题区间,确定基本含意。 4.从分析修辞入手。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采用修辞手法。解决的办法 是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即 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从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出比喻的本体;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 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 5.从结构层次入手。有些句子的结构比较复杂,如附加成分较长的单句,可通过摘取句子主干,留 心附加成分的办法来体会,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扣住修饰语,往往能挖掘出句子 的深层含义;如果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果是一个偏正关系的复句, 句意当然放在“正”句上。 6.从文章主旨入手。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会与中心思想有着相关 的联系。因此,只有把握主旨,才能深刻体味句子的含意和表达作用。 ► 题型三 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设问方式】 1.2014 年天津卷第 18 题请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2.2014 年湖南卷第 17 题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 【答题角度】 1.词语锤炼。鉴赏对象,象形词、动态词、叠音词、拟声词。鉴赏方法,品味、比较。 2.句式选用。长短句并用,整散句结合。 3.修辞及效果。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其中要特别重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反复、反语、对比等。 4.语言特色。①清新;②平淡;③绚丽;④明快;⑤含蓄;⑥自然;⑦准确;⑧简练;⑨生动、形 象。 四 概括散文主旨 作品的主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各个要素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倾向、思想 和情感。概括作品的主题,是在理清结构、把握思路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中心意思(主旨、主题)用简明扼 要的语言加以概括。概括主题是针对整篇散文说的,在高考试题中,除了对概括主题的考查外,还有对某 段、某几段内容的概括的考查,通常以文中一个重要问题(或作者的一个重要观点)领起对文章较大区域乃 至全文的信息筛选、提取和概括的形式出现,即“原因概括题”。 【例题指津】 【设问方式】 1.2014 年大纲卷第 17 题“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 全文进行分析。 2.2014 年湖南卷第 18 题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角度】 把握散文主题的内容包括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常 见的解题方法有: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 题旨,也往往是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是思考的最佳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不少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 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散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 就抓住了主题。 4.知人论世法。了解文章的作者和写作时间,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并联系作品的社会时代背景 进行分析。有些文章,只有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 概括出它的中心意思。 五 鉴赏散文表达技巧 散文作品的表达技巧包括明确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段、行文布局等
(一)表达方式 1.记叙 (1)记叙的人称 人称 主要作用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感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记叙的顺序 顺序 特点作用 顺序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时间、空间或内在逻辑)来叙述,使文章眉目清晰 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 倒序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收到设置悬念,吸引兴趣,使情节波澜起伏的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 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 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平叙情得 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 2.描写 常用的描写手法 描写类型 特点 寸人物形象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外部特征的描写,以达 描写 到以形传神的效果 动作 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的方式有两 语言(作品中的人物自言自语),一是对话(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问互答)。搞 描写好语言描写,首先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处境、思想和性格特征, 使人看后相信这个人只能这样说话:其次,语言要准确、简洁、传神 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内心活动的方法。它是对人物的思想感情 理智、整个精神世界的直接透视,能较好地把人物内心最隐蔽的东西暴露 心理 出来。心理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心理剖析;用语言、行动显示;用梦境、 描写 幻觉表现等。进行心理描写必须注意:一不要把作者的感情强加给人物: 二要铺垫好寄托心理活动的必要的环境条件:三要与其他描写方法交错穿 插,不宜作过长、静止、单调的心理描写 细节 对人、事、景、物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细微末节的刻画与描绘。细节描写 描写 描写 的作用很大:①可以促成情节的曲折和复杂;②可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③可以展现环境景物的独有特征;④可以增强主题的表现力 指对人物之间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糸而构成的生活画 面的描写。或可以说是人物描写的综合形式。场面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种是鸟瞰式,即从整体着眼,较全面地、概括地写出场面的总的景象 场面 和总的气氛。这种方法,不求点上的细微,而求面上的广度,关键是写 出一个完整的艺术画面。另一种是特写式。即把场面中具有代表性、特征 性的典型情景集中、细致地突现出来。场面描写的要求有两点 同一时间,同一环境下所发生的事件,要注意它的四周,把时间、地点 等跟人物结合在一处,要有人还要有画面。二、截取事件过程的横断面 要写出动静之态,显示人物之间的关系 指的是对那些和作品中的人物或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发生直接关系的 环境 客观外界条件的描写,它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环境描写的 作用是:①显示作品背景、点明时间、地点及社会背景:②衬托人物性格 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③推进情节发展,增加故事的真实感;④突出文章 主题,反映社会生活;⑤抒发思想感情,袒露作者胸怀
6 (一)表达方式 1.记叙 (1)记叙的人称 人称 主要作用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感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能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记叙的顺序 顺序 特点作用 顺序 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时间、空间或内在逻辑)来叙述,使文章眉目清晰 倒序 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 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收到设置悬念,吸引兴趣,使情节波澜起伏的 效果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 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 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平叙 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 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2.描写 (1)常用的描写手法 描写类型 特点 人物 描写 肖像 描写 对人物形象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外部特征的描写,以达 到以形传神的效果 动作 描写 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 世界 语言 描写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独白 (作品中的人物自言自语),一是对话(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问互答)。搞 好语言描写,首先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处境、思想和性格特征, 使人看后相信这个人只能这样说话;其次,语言要准确、简洁、传神 心理 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内心活动的方法。它是对人物的思想感情、 理智、整个精神世界的直接透视,能较好地把人物内心最隐蔽的东西暴露 出来。心理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心理剖析;用语言、行动显示;用梦境、 幻觉表现等。进行心理描写必须注意:一不要把作者的感情强加给人物; 二要铺垫好寄托心理活动的必要的环境条件;三要与其他描写方法交错穿 插,不宜作过长、静止、单调的心理描写 细节 描写 对人、事、景、物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细微末节的刻画与描绘。细节描写 的作用很大:①可以促成情节的曲折和复杂;②可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③可以展现环境景物的独有特征;④可以增强主题的表现力 场面 描写 指对人物之间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 面的描写。或可以说是人物描写的综合形式。场面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鸟瞰式, 即从整体着眼,较全面地、概括地写出场面的总的景象 和总的气氛。 这种方法,不求点上的细微,而求面上的广度,关键是写 出一个完整的艺术画面。另一种是特写式。即把场面中具有代表性、特征 性的典型情景集中、细致地突现出来。场面描写的要求有两点:一、 写 同一时间,同一环境下所发生的事件, 要注意它的四周,把时间、地点 等跟人物结合在一处,要有人还要有画面。二、截取事件过程的横断面, 要写出动静之态,显示人物之间的关系 环境 描写 指的是对那些和作品中的人物或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发生直接关系的 客观外界条件的描写,它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环境描写的 作用是:①显示作品背景、点明时间、地点及社会背景;②衬托人物性格、 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③推进情节发展,增加故事的真实感;④突出文章 主题,反映社会生活;⑤抒发思想感情,袒露作者胸怀
(2)描写的分类 类别 释义 直接 又叫正面描写,它是从正面描写人物、事物和环境,使其形貌直接地显 描写描写 现出来 角度 间接 又叫侧面描写,它不直接描写对象本身,而是借描写其他,间接烘托出 描写的对象,又叫作“烘云托月”法 描写 浓笔重彩、精雕细刻的描写 程度 白描 轻描淡写,简单的勾勒 静态 描写 对平面、静止的人物与景物的描写 描写 状态 动态 描写 对人物或景物发展变化的情态的描写 (3)描写的作用 ①展现自然景色的风貌。 ②展现人物的形态、举止、言谈及内心世界 ③展现人物活动的背景或具体环境 ④唤起人们的审美情绪,影响人们的感情,加深人们对客观事物美的感受,使作品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3.抒情和议论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含蓄隽永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夹叙夹议叙述中自然地融入作者自己的倾向和评价 (二)表现手法 分类 主要作用 象征 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思想感情含蓄、耐人寻味 渲染 对事物细致描写,突出主要表达对象。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抑扬 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 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深刻丰满,在形式上变化多姿,生动活泼 以小 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 动静 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虚实 更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更能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 结合 物特点,更能集中地揭示主旨 点面 通过面上的大环境、大背景和点上的具体描写,粗放与特写的结合更好地 结合 表现主题
7 (2)描写的分类 类别 释义 描写 角度 直接 描写 又叫正面描写,它是从正面描写人物、事物和环境,使其形貌直接地显 现出来 间接 描写 又叫侧面描写,它不直接描写对象本身,而是借描写其他,间接烘托出 要描写的对象,又叫作“烘云托月”法 描写 程度 工笔 浓笔重彩、精雕细刻的描写 白描 轻描淡写,简单的勾勒 描写 状态 静态 描写 对平面、静止的人物与景物的描写 动态 描写 对人物或景物发展变化的情态的描写 (3)描写的作用 ①展现自然景色的风貌。 ②展现人物的形态、举止、言谈及内心世界。 ③展现人物活动的背景或具体环境。 ④唤起人们的审美情绪,影响人们的感情,加深人们对客观事物美的感受,使作品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3.抒情和议论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含蓄隽永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夹叙夹议 叙述中自然地融入作者自己的倾向和评价 (二)表现手法 分类 主要作用 象征 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思想感情含蓄、耐人寻味 渲染 对事物细致描写,突出主要表达对象。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抑扬 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 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联想和想象 使文章内容深刻丰满,在形式上变化多姿,生动活泼 以小 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 动静 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虚实 结合 更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更能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 物特点,更能集中地揭示主旨 点面 结合 通过面上的大环境、大背景和点上的具体描写,粗放与特写的结合更好地 表现主题
)行文技巧 分类 主要作用 铺垫 引出下文的议论抒情,为下文张本:烘托下文出现的主要人或事,使之更 突出,深化主题 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 伏笔 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使全文结构严谨, 中心更突出 照应 即后文对前面写过的内容作补充。作用是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中 心更突出 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 悬念 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开门 开篇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拖泥带水 见山 卒章 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情感 显志 (四)修辞手法 分类 主要作用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 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言力量,激发读者感情,给人深刻印象 【答题角度】 作答时分成两步:①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达技巧(若问“哪些”,不可只答出一种)。②依据表 技巧的作用,紧扣内容、文句作答。在分析作用(表达效果、好处)时,一定要把它自身的作用和它在文中 的作用结合起来分析。作用一般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要看清具体要求分析的是哪个方面 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六探究人文精神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是读者对散文探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 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 社会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 层面等。 “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伦理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慼 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 民族心理”是指一个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特质的总括,是人们在共同的地域上从事共同的活动,并 在其中以共同的语言交流思想感情,经过一定的时期逐步形成的表现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东西
8 (三)行文技巧 分类 主要作用 铺垫 引出下文的议论抒情,为下文张本;烘托下文出现的主要人或事,使之更 突出,深化主题 伏笔 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 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使全文结构严谨, 中心更突出 照应 即后文对前面写过的内容作补充。作用是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中 心更突出 悬念 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 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开门 见山 开篇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拖泥带水 卒章 显志 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修辞手法 分类 主要作用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 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言力量,激发读者感情,给人深刻印象 【答题角度】 作答时分成两步:①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达技巧(若问“哪些”,不可只答出一种)。②依据表达 技巧的作用,紧扣内容、文句作答。在分析作用(表达效果、好处)时,一定要把它自身的作用和它在文中 的作用结合起来分析。作用一般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要看清具体要求分析的是哪个方面。 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六 探究人文精神 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是读者对散文探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 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 社会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 层面等。 “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伦理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 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 “民族心理”是指一个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特质的总括,是人们在共同的地域上从事共同的活动,并 在其中以共同的语言交流思想感情,经过一定的时期逐步形成的表现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东西
“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 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对其进行“发掘”,指的是从思想内容(包括作品主题及某些语句、文段、形象的内容等)和艺术表现(包 括作品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对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进行发掘和探究。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作者的创作背景”指作者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和心境等 因素 “创作意图”指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动机、态度和风格等因素 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一个文本产生和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探讨”是读者与作者的互动 过程,即探讨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创作动机,加深对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蕴的理解,探讨作 者的创作目的,探究作品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环境的关系。考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借助作者同文本对 话,即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角度解读文本:二是借助文本同作者对话,即利用文本内容去探讨作者当 时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9、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阅读文学作品,要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发,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得 出自己的评价,能分辨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其艺术效果、把握其独特风格,从而进行 富有个性的探究。“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自由性阅读,是一种体验性阅读,是一种差异性 阅读。这里的“个性化”必须是立足自我,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的;这里的“有创意”指的是见解具有独 创性,不因袭他人的说法。见解的独创性,不要求是最终的科学结论,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就可 【例题指津】 【设问方式】 1.2014北京卷第21题本文认为,已经成为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 理由。 2.2012·湖北卷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 3.2014年山东卷第22题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题角度】 1.答题的第一句话亮出自己的观点。确立观点,明确态度后,必须鲜明地表述出来,多用判断语气 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我赞成……”等 2.阐释依据。一定要借助文本材料或相关事例(理论)等对观点进行证明。或用“文本十观点”,或用 事例十+观点”,或用“理论十观点”,或用“文本+现实+观点”的形式进行证明 3.展现探究过程。这是整个探究过程的主体部分。目的是展示自己观点的来龙去脉、形成过程,增 加信服力。最好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顺序(有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的顺序)分条逐层地展示对探究 的问题的认识过程,在这个展示过程中让自己见解的正确性或合理性得到证明 4.答案要符合规范。答案要做到:观点眀确、提纲挈领、层次清晰、分点罗列、分析合理、语言通 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字数合宜。 【注意事项】 1.紧扣文本,尊重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第一,尊重文本原 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关键内容。第二 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第三, 尊重作者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文本要注意挖掘 这样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性的探究 2.立足文本,带入自我。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观点、依据等可以作少量的、适当的个 人解读 3.顺藤摸瓜,由内到外。含蓄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特性。为了表达情感,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 进行描述。答这样的探究题要能透过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这些意象就是解开作者“心思”的钥匙。 我们要善于顺着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蕴含的思想的“瓜
9 “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 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对其进行“发掘”,指的是从思想内容(包括作品主题及某些语句、文段、形象的内容等)和艺术表现(包 括作品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对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进行发掘和探究。 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作者的创作背景”指作者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和心境等 因素。 “创作意图”指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动机、态度和风格等因素。 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一个文本产生和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探讨”是读者与作者的互动 过程,即探讨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创作动机,加深对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蕴的理解,探讨作 者的创作目的,探究作品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环境的关系。考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借助作者同文本对 话,即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角度解读文本;二是借助文本同作者对话,即利用文本内容去探讨作者当 时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阅读文学作品,要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发,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得 出自己的评价,能分辨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其艺术效果、把握其独特风格,从而进行 富有个性的探究。“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自由性阅读,是一种体验性阅读,是一种差异性 阅读。这里的“个性化”必须是立足自我,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的;这里的“有创意”指的是见解具有独 创性,不因袭他人的说法。见解的独创性,不要求是最终的科学结论,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就可 以。 【例题指津】 【设问方式】 1.2014 北京卷第 21 题本文认为,已经成为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 理由。 2.2012•湖北卷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 3.2014 年山东卷第 22 题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题角度】 1.答题的第一句话亮出自己的观点。确立观点,明确态度后,必须鲜明地表述出来,多用判断语气 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我赞成……”等。 2.阐释依据。一定要借助文本材料或相关事例(理论)等对观点进行证明。或用“文本+观点”,或用 “事例+观点”,或用“理论+观点”,或用“文本+现实+观点”的形式进行证明。 3.展现探究过程。这是整个探究过程的主体部分。目的是展示自己观点的来龙去脉、形成过程,增 加信服力。最好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顺序(有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的顺序)分条逐层地展示对探究 的问题的认识过程,在这个展示过程中让自己见解的正确性或合理性得到证明。 4.答案要符合规范。答案要做到:观点明确、提纲挈领、层次清晰、分点罗列、分析合理、语言通 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字数合宜。 【注意事项】 1.紧扣文本,尊重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第一,尊重文本原 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关键内容。第二, 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第三, 尊重作者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文本要注意挖掘 这样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性的探究。 2.立足文本,带入自我。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观点、依据等可以作少量的、适当的个 人解读。 3.顺藤摸瓜,由内到外。含蓄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特性。为了表达情感,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 进行描述。答这样的探究题要能透过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这些意象就是解开作者“心思”的钥匙。 我们要善于顺着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蕴含的思想的“瓜
4.深入慎岀,展示学识。解答这类试题不仅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 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内—一入乎文内,才能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 出乎文外—一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所得和自己 平素的知识储备,冷静而准确地解答探究性阅读题 5.适当比较,揭示本质。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査,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 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考生常常能在语文髙考中考出优异成绩。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提髙 语感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也是 高考现代文阅读每年的必考题。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 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 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与高考阅读试题相关能力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需要贯穿于日常的备考中,复习不但要有针对性,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 “高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样就会轻松解决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问题了。 2014-10
10 4.深入慎出,展示学识。解答这类试题不仅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 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内——入乎文内,才能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 出乎文外——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所得和自己 平素的知识储备,冷静而准确地解答探究性阅读题。 5.适当比较,揭示本质。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 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考生常常能在语文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提高 语感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也是 高考现代文阅读每年的必考题。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 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 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与高考阅读试题相关能力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需要贯穿于日常的备考中,复习不但要有针对性,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 “高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样就会轻松解决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问题了。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