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评论 悬岩边的树草木篇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领略诗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与本单元中的其他课文比较,继续对树的形象及其寓意进行解读 【教学重点、难点】 解读树的形象及其寓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单元的5篇课文全是关于树的。在这一大片的树林中,其实没有一棵是真正意义上的“树” 每棵树都被注入了人的情感和思想。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卓笔下的那棵长在悬岩边 的树,流沙河诗作中的白杨与梅又有什么不同呢? 二.研读《悬崖边的树》 1.指名朗读,教师指出优、缺点。全班再次齐读 2简介曾卓先生及《悬崖边的树》。 老师在网上的搜索获得的有关曾卓先生的信息只有短短的几行字:曾卓,1922年生于湖北 武汉,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与邹荻帆等人创建垦地诗社,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受 迫害,1959年下放农村劳动改造,1961年调派武汉人民艺术剧院,1979年平反。这些经历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似乎显得遥远而陌生,甚至有点不可思议,但那些“革命”、“垦地 诗社”、“胡风案”、“下放劳改”、“平反”等关键词似乎在告诉我们,曾卓的一生就是一部那 个特定历史年代的政治史,而《悬岩边的树》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那把打开历史门缝的钥匙 3.讨论以下各题,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可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①结合“孤单”“寂寞”倾听”等词语,说说“悬岩边的树”有何象征意义? ②诗作的最后一节中,“风的形状”和“展翅飞翔”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③悬岩边的树”的“倔强”与《白杨礼赞》中“白杨”的“倔强”有什么不同? ④结合诗人的经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每组各派一位同学为代表发 教师补充讲解,明确 ①悬岩边的树”的象征意义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一棵树,但这棵树与苏童那《三棵树》和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的树, 在内涵上有根本的不同。我们首先感到惊异的是这是悬崖边的一棵树。悬崖边怎么会有树? 一般的树在悬崖边是很难生存的。茅盾的白杨、苏童的树,都是写实的,都是实有其物,什 么地方,什么品种,什么样的形态,一清二楚。而这里的树,就是一棵树,什么品种,不在 诗人关注的范围之内。在苏童的笔下,他有过的三棵树,来龙去脉,从生到死,所有的经历 都有交代。而在这里,悬崖边的树就就是一棵树。这就是诗与散文的区别,诗中的树是概括 的,虚拟的,想像的,假定的。 这里诗人强调表现的是:只有一棵树,又在悬崖上,很危险(悬崖),很不适合生命存活, 而且是很孤单的。这棵树活得是很艰难的,应该是很痛苦,很悲凉的 从“倾听”、“狐孤独”、“寂寞”等字眼,同学们不难感到,诗人写的已经不完全是树。在危险(危 机)的处境中,既不悲观,也不痛苦,其内在的感觉,能够听到喧哗”和“歌唱”。但是诗人 并没有回避它是孤独的,毕竟是只有一棵树,而且又是悬崖上。诗人甚至也没有回避它是寂
鉴赏·评论 悬岩边的树 草木篇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领略诗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与本单元中的其他课文比较,继续对树的形象及其寓意进行解读。 【教学重点、难点】 解读树的形象及其寓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的 5 篇课文全是关于树的。在这一大片的树林中,其实没有一棵是真正意义上的“树”, 每棵树都被注入了人的情感和思想。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卓笔下的那棵长在悬岩边 的树,流沙河诗作中的白杨与梅又有什么不同呢? 二.研读《悬崖边的树》 1.指名朗读,教师指出优、缺点。全班再次齐读。 2.简介曾卓先生及《悬崖边的树》。 老师在网上的搜索获得的有关曾卓先生的信息只有短短的几行字:曾卓,1922 年生于湖北 武汉,1936 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 年与邹荻帆等人创建垦地诗社,1955 年受胡风案牵连受 迫害,1959 年下放农村劳动改造,1961 年调派武汉人民艺术剧院,1979 年平反。这些经历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似乎显得遥远而陌生,甚至有点不可思议,但那些“革命”、“垦地 诗社”、“胡风案”、“下放劳改”、“平反”等关键词似乎在告诉我们,曾卓的一生就是一部那 个特定历史年代的政治史,而《悬岩边的树》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那把打开历史门缝的钥匙。 3.讨论以下各题,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可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①结合“孤单”“寂寞”“倾听”等词语,说说“悬岩边的树”有何象征意义? ②诗作的最后一节中,“风的形状”和“展翅飞翔”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③“悬岩边的树”的“倔强”与《白杨礼赞》中“白杨”的“倔强”有什么不同? ④结合诗人的经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每组各派一位同学为代表发言。 教师补充讲解,明确: ①“悬岩边的树”的象征意义。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一棵树,但这棵树与苏童那《三棵树》和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的树, 在内涵上有根本的不同。我们首先感到惊异的是这是悬崖边的一棵树。悬崖边怎么会有树? 一般的树在悬崖边是很难生存的。茅盾的白杨、苏童的树,都是写实的,都是实有其物,什 么地方,什么品种,什么样的形态,一清二楚。而这里的树,就是一棵树,什么品种,不在 诗人关注的范围之内。在苏童的笔下,他有过的三棵树,来龙去脉,从生到死,所有的经历 都有交代。而在这里,悬崖边的树就就是一棵树。这就是诗与散文的区别,诗中的树是概括 的,虚拟的,想像的,假定的。 这里诗人强调表现的是:只有一棵树,又在悬崖上,很危险(悬崖),很不适合生命存活, 而且是很孤单的。这棵树活得是很艰难的,应该是很痛苦,很悲凉的。 从“倾听”、“孤独”、“寂寞”等字眼,同学们不难感到,诗人写的已经不完全是树。在危险(危 机)的处境中,既不悲观,也不痛苦,其内在的感觉,能够听到“喧哗”和“歌唱”。但是诗人 并没有回避它是孤独的,毕竟是只有一棵树,而且又是悬崖上。诗人甚至也没有回避它是寂
寞的,这一节的最后两句,点出诗意的关键 悬岩边的树”是一棵远离群体(森林),处于危险处境的树,这肯定不是一棵普通的树,不 然“奇异的风”不会把厄运施加于它。这棵“悬岩边的树”渴望归附于一个集体(森林),却又 被驱逐到边缘的危险环境。内心的坚强与精神再次腾跃,已经改变了“风”肆意扭曲的结果。 这棵“树”是孤独的,但也是不朽的,它是受难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的真实写照,秉承着既 定的人生理想,积极进取而又不屈服于匍匐的命运。 ②“风的形状”和“展翅飞翔”的深层含义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 诗人在这里,达到了思想的高度和艺术的高度。弯曲的身体,是树的枝干受到扭曲的结果 这种扭曲的力量是什么力量呢?诗人说是风的力量。而风的力量是看不见的,可是在树的身 体上,却留下了“风的形状”。以有形的弯曲,表现了无形的风力。 风的形状”是外在的狂暴的力量对“树”的压迫之后留下的痕迹。但“展翅飞翔”是“树”的生命 的顽强意志的再现,冷静地审视和对待逆境,重新出发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这里,又一次突出了矛盾:一方面是危机的加重,即将跌进深谷;而另一方面,则是展翅飞 翔。这里有两个字眼特别重要,一个就是“跌”,危机可能变成灾难;一个就是“飞”,灾难又 可能成为新的转机 ③两种“倔强”的不同。 悬岩边的树”的“倔强”是诗人固有的清高和刚毅性格的体现,处惊不变,享受生活,淡泊名 利。保持这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白杨”的“坚强”是中华儿女包含满腔热忱,不屈服外侵,压迫之中的反抗精神的写照。这种 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于歌颂党及抗日军民的鲜明政治观点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④对这首诗的理解 阅读诗歌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把诗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联系起来。从曾卓的生平我们知 道,他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在所有打成胡风集团成员的人士 中,他是最明显受冤枉的。但是,由于最高方面的决策无从挑战,他就冤屈了二十多年,才 得以平反 联系到他的这段遭遇,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灾难岁月中,他的思想风貌和人格风采 同时,也可以加深理解为什么开头诗人要这样写:“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是不知道吗,诗人很清楚。这个风的意象,很值得注意,到了后面, 又一次被提起:“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二十多年的灾难,身心所遭受的摧残 只用弯曲的枝干来概括。而被摧残的原因,归结为”风的形状”。同其他的诗一样,在这首诗 中,诗的意象是在虚拟的、假定的、想像的境界之中展开的,不能像在散文中那样进行具体 的刻画。 三.朗读并背诵《草木篇》,之后研读 1.指导学生课上背诵 2比较阅读:谈谈你对《草木篇》的理解,其中“白杨”的寓意和《白杨礼赞》一样吗? 〔学情预测〕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允许学生多方面开拓思维,谈谈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旨在让学生理解此文中“白杨”的寓意。引导学生再读“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白居易) 的名言。因此,立身、立志均应像白杨一样坚强不屈,或许过程中会有“长剑”、“暴雨”,也 要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3.解读《草木篇》。 在解读《白杨礼赞》时,老师说过,比喻与象征不同,比喻的特点是把本体和喻体同时呈现 在读者面前。比如说,“白杨像闪光的宝剑”,这里有本体:白杨:有喻体:宝剑。二者同时
寞的,这一节的最后两句,点出诗意的关键。 “悬岩边的树”是一棵远离群体(森林),处于危险处境的树,这肯定不是一棵普通的树,不 然“奇异的风”不会把厄运施加于它。这棵“悬岩边的树”渴望归附于一个集体(森林),却又 被驱逐到边缘的危险环境。内心的坚强与精神再次腾跃,已经改变了“风”肆意扭曲的结果。 这棵“树”是孤独的,但也是不朽的,它是受难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的真实写照,秉承着既 定的人生理想,积极进取而又不屈服于匍匐的命运。 ②“风的形状”和“展翅飞翔”的深层含义。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诗人在这里,达到了思想的高度和艺术的高度。弯曲的身体,是树的枝干受到扭曲的结果。 这种扭曲的力量是什么力量呢?诗人说是风的力量。而风的力量是看不见的,可是在树的身 体上,却留下了“风的形状”。以有形的弯曲,表现了无形的风力。 “风的形状”是外在的狂暴的力量对“树”的压迫之后留下的痕迹。但“展翅飞翔”是“树”的生命 的顽强意志的再现,冷静地审视和对待逆境,重新出发。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这里,又一次突出了矛盾:一方面是危机的加重,即将跌进深谷;而另一方面,则是展翅飞 翔。这里有两个字眼特别重要,一个就是“跌”,危机可能变成灾难;一个就是“飞”,灾难又 可能成为新的转机。 ③两种“倔强”的不同。 “悬岩边的树”的“倔强”是诗人固有的清高和刚毅性格的体现,处惊不变,享受生活,淡泊名 利。保持这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白杨”的“坚强”是中华儿女包含满腔热忱,不屈服外侵,压迫之中的反抗精神的写照。这种 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于歌颂党及抗日军民的鲜明政治观点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④对这首诗的理解。 阅读诗歌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把诗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联系起来。从曾卓的生平我们知 道,他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在所有打成胡风集团成员的人士 中,他是最明显受冤枉的。但是,由于最高方面的决策无从挑战,他就冤屈了二十多年,才 得以平反。 联系到他的这段遭遇,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灾难岁月中,他的思想风貌和人格风采。 同时,也可以加深理解为什么开头诗人要这样写:“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是不知道吗,诗人很清楚。这个风的意象,很值得注意,到了后面, 又一次被提起:“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二十多年的灾难,身心所遭受的摧残, 只用弯曲的枝干来概括。而被摧残的原因,归结为”风的形状”。同其他的诗一样,在这首诗 中,诗的意象是在虚拟的、假定的、想像的境界之中展开的,不能像在散文中那样进行具体 的刻画。 三.朗读并背诵《草木篇》,之后研读。 1.指导学生课上背诵。 2.比较阅读:谈谈你对《草木篇》的理解,其中“白杨”的寓意和《白杨礼赞》一样吗? 〔学情预测〕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允许学生多方面开拓思维,谈谈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旨在让学生理解此文中“白杨”的寓意。引导学生再读“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白居易) 的名言。因此,立身、立志均应像白杨一样坚强不屈,或许过程中会有“长剑”、“暴雨”,也 要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3.解读《草木篇》。 在解读《白杨礼赞》时,老师说过,比喻与象征不同,比喻的特点是把本体和喻体同时呈现 在读者面前。比如说,“白杨像闪光的宝剑”,这里有本体:白杨;有喻体:宝剑。二者同时
呈现,就是比喻。如果,只有本体,喻体并不出现,如本篇中的《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零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 这里,没有本体和喻体之别,二者合二而一。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叫做暗喻”。暗喻如果 般表现感情,那还只是暗喻:如果表现的是一种比较深刻的理念、思想,那就变成了象征, 如《白杨礼赞》。而本篇中的白杨,是属于暗喻还是象征呢?看下去: 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这里,当然也有感情的成分,但是更加突出的是理念:挺直和弯腰之间的绝对对立,宁可折 断,也不能弯腰。这种对立,就有一点人生哲理的色彩,因而,这里象征的成分就递增了 我们再看《梅》,很明显,一开始,就以“姐姐妹妹”、“爱情”,把梅拟人化了。接着就是几 个层次的对立。一个是: 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 一个是: 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这显然是象征,因为第一是本体和喻体的统一,第二是所喻者为对立的人生哲理。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草木篇》。 2.完成配套练习册的本课作业
呈现,就是比喻。如果,只有本体,喻体并不出现,如本篇中的《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零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 这里,没有本体和喻体之别,二者合二而一。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叫做“暗喻”。暗喻如果 一般表现感情,那还只是暗喻;如果表现的是一种比较深刻的理念、思想,那就变成了象征, 如《白杨礼赞》。而本篇中的白杨,是属于暗喻还是象征呢?看下去: 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这里,当然也有感情的成分,但是更加突出的是理念:挺直和弯腰之间的绝对对立,宁可折 断,也不能弯腰。这种对立,就有一点人生哲理的色彩,因而,这里象征的成分就递增了。 我们再看《梅》,很明显,一开始,就以“姐姐妹妹”、“爱情”,把梅拟人化了。接着就是几 个层次的对立。一个是: 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 一个是: 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这显然是象征,因为第一是本体和喻体的统一,第二是所喻者为对立的人生哲理。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草木篇》。 2.完成配套练习册的本课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