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级上期教 白场嚀盾》 量庆介巴川中绁何明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相关积累 过程与方法 1、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亥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明象征意义。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重点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 教学难点 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 教学课时 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 两课时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注音 毡子(han)开垦(ken)外壳(qio)主宰(ωi)坦荡如砥(dI)潜滋暗长(qj迫n)无边无垠(yn诸如(咖hu)倦怠(di婆娑(suo) 恹恹欲睡(yan)丫枝(yo)晕圈(yun)虬枝(q1u)参天(cn)初融(rong)秀颀(q1) 2.解释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橫决荡:纵橫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用原文回答) (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 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的灿烂明星。代 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2.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 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 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 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4.导语 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三、探究学习 阅读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 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 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语文版九年级上期教案 1. 白杨礼赞(茅 盾) 重庆市巴川中学 何明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 5、6 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 1,2 自然段)。 教学难点: 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注音 毡子(zhān) 开垦(kěn)外壳(qiào) 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 潜滋暗长(qián) 无边无垠(yín)诸如(zhū)倦怠(dài)婆娑(suō) 恹恹欲睡(yān)丫枝(yā)晕圈(yùn)虬枝(qíu)参天(cān)初融(róng)秀颀(qí) 2.解释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用原文回答) (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 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 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的灿烂明星。代 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2.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 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 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 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 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4.导语 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 “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三、探究学习 1.阅读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 2 至 4 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 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 5、6 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 7、8 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 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 9 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相关积累 1、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 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 点明象征意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 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 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 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 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 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中心: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 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 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 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一 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 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5.在第三部分中找出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思考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 色彩:“银色”“淡青色” 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含义: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四、本课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 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 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千、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12、3小题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细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 导入新课 上课时,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探究。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 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三、探究学习 1.阅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句法有何变化 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 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 层层深入。 (3)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 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 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 (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木),人比人(北 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一—“贱视民众”(国民 党反动派)的人 (3)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 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 3.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 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四、本课小结 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 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一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 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 面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中心: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 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 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 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 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5.在第三部分中找出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思考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 色彩:“银色”“淡青色”; 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含义: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四、本课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 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 哨兵似 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 1 2、3 小题。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 细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 二、导入新课 上课时,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探究。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 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三、探究学习 1.阅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句法有何变化。 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 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 层层深入。 (3)第 7 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 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 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 (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木),人比人(北 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 党反动派)的人。 (3)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 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3.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 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四、本课小结 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 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 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 面前。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第二、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