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包拯》 、解释加点字 第归,杀而之(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虽甚嫉恶() 饮食如布衣时 )不伪辞色悦人( 死 不得葬大茔中 、一词多义 1知知天长县()亦知其名( 2其其人遂无以对( 亦知其名( 1题目解说: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选人教材时作了删节。“传”是正史的 重要组成部分,自司马迁创设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此后历代以为著史正例 正史都采用纪传体的形式。一般来说,“传”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职官 生平事迹等内容。 2、文章分析 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 善辨、不辱使命;第四段突出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 其中,第一、二、三、五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四段则穿插了侧面描写。第 三段记叙较具体,第二、四、五段记叙较概括。 3、翻译句子 ①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 憎恨厌悉,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②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③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端州出产砚台,前任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送给当朝权贵 ④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人们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清(一样不可能) ⑤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包拯命令制造的人只做够进贡的数量,年终回家不带一块砚池 4、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关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 出一两个例子吗?结合课文,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最佩服他哪 点? 铡羡案,狸猫换太子,陈州放粮,铡包勉等。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 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已奉公的大清官。 《强项令》 解释下列各组加点字词 1、得吏不能得()请得自杀() 2、以而以奴骖乘()葬以大夫礼(
七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包拯》 一、解释加点字 第归,杀而鬻.之(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 )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虽甚嫉.恶( ) 饮食如布衣..时( ) 不伪辞色..悦人 ( ) 死 不得葬大茔..中( 二、一词多义 1.知 知天长县( )亦知其名 ( ) 2.其 其人遂无以对 ( ) 亦知其名 ( ) 三 1 题目解说: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选人教材时作了删节。“传”是正史的 重要组成部分,自司马迁创设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此后历代以为著史正例, 正史都采用纪传体的形式。一般来说,“传”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职官、 生平事迹等内容。 2、文章分析 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 善辩、不辱使命;第四段突出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 其中,第一、二、三、五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四段则穿插了侧面描写。第 一、三段记叙较具体,第二、四、五段记叙较概括。 3、 翻译句子 ①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 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②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③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端州出产砚台,前任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送给当朝权贵。 ④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人们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清(一样不可能) ⑤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包拯命令制造的人只做够进贡的数量,年终回家不带一块砚池 4、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关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 出一两个例子吗?结合课文,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最佩服他哪一 点? 铡美案,狸猫换太子,陈州放粮,铡包勉等。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 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 《强项令》 一、 解释下列各组加点字词。 1、得 吏不能得( ) 请得自杀( ) 2、以 而以奴骖乘( ) 葬以.大夫礼( )
3、被布被覆尸()流血被面() 4、因因匿主家( 因敕( 5、令威不能行一令乎?()帝令小黄门持之( 6、数大言数主之失()有大麦数斛( 1、题目解说:董宜是东汉时一个执法严格的官员,被刘秀赏赐了一个好听 的名字“强项令”,意思是脖子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他为官正直廉洁,秉 公执法,不畏权势,不仅赢得了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敢于大胆任用他,而且 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 2、故事情节: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宜的一件事,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 精神。文章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 能得”。接着介绍事件的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紧接着写事件的 高潮:公主告状,董宜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宜宁死 不从。最后叙述事件的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3、董宜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我们应该用现代法制的眼光,来分析董宜“格杀”家奴的是非,应该明白现代 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应该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董官秉公执法,他知道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必遭公主阻挠,或许就杀不了 家奴,这样做,体现了董宣的当机立断,果敢英明。 4、翻译句子 ①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②宜不从,强使顿之,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小太监)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 ③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 ④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 ⑤诏谴使者临视,惟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官的)妻 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 ⑥枹鼓不鸣董少平 使鸣冤之鼓不再响的人是董少平 5、董宜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宜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 俯。) 6、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宜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宜的态度先是“怒”,表现在“召宜”欲莓杀之 接着听了董宜的陈述,改为“笑”,表现在“因敕”,“赐钱三十万”。最后,当 董宜卒于宫时,“帝伤之,曰董康洁,死乃知之’。”文章通过刘秀的言行变化, 表现出他对董宜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岳飞》 1多义字
3、被 布被覆尸( ) 流血被面( ) 4、因 因匿主家( ) 因敕( ) 5、令 威不能行一令.乎?( ) 帝令.小黄门持之 ( ) 6、数 大言数.主之失 ( ) 有大麦数.斛 ( ) 二、 1、题目解说:董宣是东汉时一个执法严格的官员,被刘秀赏赐了一个好听 的名字“强项令”,意思是脖子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他为官正直廉洁,秉 公执法,不畏权势,不仅赢得了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敢于大胆任用他,而且 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 2、.故事情节: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一件事,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 精神。文章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 能得”。接着介绍事件的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紧接着写事件的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 不从。最后叙述事件的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3、.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我们应该用现代法制的眼光,来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应该明白现代 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应该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董宣秉公执法,他知道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必遭公主阻挠,或许就杀不了 家奴,这样做,体现了董宣的当机立断,果敢英明。) 4、翻 译句子: ①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②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小太监)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 ③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 ④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 ⑤诏谴使者临视,惟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 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 ⑥枹鼓不鸣董少平 使鸣冤之鼓不再响的人是董少平 5、董宣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 俯。) 6、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宜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先是“怒”,表现在“召宜”欲菙杀之”。 接着听了董宣的陈述,改为“笑”,表现在“因敕”,“赐钱三十万”。最后,当 董宣卒于宫时,“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文章通过刘秀的言行变化, 表现出他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 《岳飞》 1.多义字
2文章结构 课文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始到“天下太平矣”,写岳飞对亲(父母) 帝)至孝至忠。第二层,从“师每休舍”到“阙一不可”,写岳飞治军有方 队所向披廑。其中,从“师每休舍”到“卒有疾”前,写岳飞治军“严”;从“座 有疾”到“哭之而育其孤”、写岳飞治军“仁”;“有颁犒,均给军吏”,写岳飞 治军“信”;“善以少击众”,写岳飞治军“勇”;从“凡有所举”到“猝遇敌不 动”,写岳飞治军“智”。第三层,从“每调军食”到结東,写岳飞关心百姓和 将士的疾苦。 3主旨 《岳飞》通过记叙,从岳飞对父母、皇帝的至孝至忠,治军有方、关心将士的 疾苦等三个方面的表现,赞扬了岳飞的高贵品格。 《列子》二则 1多义字 2寓意 杞人忧天:现在用来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担忧。 杨布打狗:批评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的现象。 《诗词五首》 1思想内容 《迢迢牵牛星》: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 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 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最后两句归结到诗题“送别”,全诗以“渡远”始 以“送行”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溢着远别壮游,心怀开阔的激情 《春望》:诗人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想望寄居酈州的妻小,抒发了 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贯穿着一条明显的叙事线索:开始写胡天飞雪 的图景,接着写中军帐里的告别宴会,最后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形,诗中既着 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 之情。 《西江月》: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 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素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 悦心情。 2名句理解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条浅浅的河流,就把牛郎 织女隔开了。只能彼此含情地看着,而不能说上一句话。这里,诗人根据古代 传说,把银河想象成一条河流。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话的意思是:苍葬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 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依然滔滔不绝。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 在字里行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是继“城春草木深”的具体描绘,由泛 览满城草木,到收为花、鸟的特写镜头。诗人淋滴尽致的把抑制不住的感伤之
2.文章结构 课文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始到“天下太平矣”,写岳飞对亲(父母)上(皇 帝)至孝至忠。第二层,从“师每休舍”到“阙一不可”,写岳飞治军有方,军 队所向披靡。其中,从“师每休舍”到“卒有疾”前,写岳飞治军“严”;从“座 有疾”到“哭之而育其孤”、写岳飞治军“仁”;“有颁犒,均给军吏”,写岳飞 治军“信”;“善以少击众”,写岳飞治军“勇”;从“凡有所举”到“猝遇敌不 动”,写岳飞治军“智”。第三层,从“每调军食”到结束,写岳飞关心百姓和 将士的疾苦。 3.主旨 《岳飞》通过记叙,从岳飞对父母、皇帝的至孝至忠,治军有方、关心将士的 疾苦等三个方面的表现,赞扬了岳飞的高贵品格。 《列子》二则 1.多义字 2.寓意 杞人忧天:现在用来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担忧。 杨布打狗:批评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的现象。 《诗词五首》 1.思想内容 《迢迢牵牛星》: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 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 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最后两句归结到诗题“送别”,全诗以“渡远”始, 以“送行”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溢着远别壮游,心怀开阔的激情。 《春望》:诗人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想望寄居鄜州的妻小,抒发了 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贯穿着一条明显的叙事线索:开始写胡天飞雪 的图景,接着写中军帐里的告别宴会,最后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形,诗中既着 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 之情。 《西江月》: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 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素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 悦心情。 2.名句理解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条浅浅的河流,就把牛郎 织女隔开了。只能彼此含情地看着,而不能说上一句话。这里,诗人根据古代 传说,把银河想象成一条河流。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话的意思是: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 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依然滔滔不绝。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 在字里行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是继“城春草木深”的具体描绘,由泛 览满城草木,到收为花、鸟的特写镜头。诗人淋漓尽致的把抑制不住的感伤之
情倾吐出来:由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动听的鸟鸣,反 而更增加了自己的伤感。此句互文见义,因为无论是花香还是鸟语,都增添了 诗人的“感时”和“恨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 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的颜色,而且梨花盛开时花团锦 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 漫,从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豪迈乐观的基调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诗中写风中的红旗,却用凝固的字眼 来形容。这就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这些描写有意避实就 虚,通过想像和虚构,把平凡的生活景象一变而为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话的意思是:路随山转,转眼就 看不见你了,雪上只留下马蹄的痕迹。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蹄的 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虽尽而意未绝。与李 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 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 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茅店不就在眼前吗?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 真是情趣横生 4、阅读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 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 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 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 要插不上头簪。 ②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③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 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④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 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情倾吐出来:由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动听的鸟鸣,反 而更增加了自己的伤感。此句互文见义,因为无论是花香还是鸟语,都增添了 诗人的“感时”和“恨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 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的颜色,而且梨花盛开时花团锦 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 漫,从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豪迈乐观的基调。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诗中写风中的红旗,却用凝固的字眼 来形容。这就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这些描写有意避实就 虚,通过想像和虚构,把平凡的生活景象一变而为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话的意思是:路随山转,转眼就 看不见你了,雪上只留下马蹄的痕迹。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蹄的 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虽尽而意未绝。与李 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 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 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茅店不就在眼前吗?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 真是情趣横生 4、阅读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 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 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 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 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 要插不上头簪。 ②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③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 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④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 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