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语文版) 教案参考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语文版) 教 案 参 考 内部资料 仅供参考
八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1.巴东三峡 2.周庄水韵 (6)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8) 走进纽约… (11) 第二单元 5.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14) 6.别了,"不列颠尼亚”… …(17) 7.生命之舟……… (19) 8.杂交水稻之父一袁隆平 第三单元 9.纪念白求恩………… 10.谈语言… 11.最苦与最乐……… (35) 12.懒惰的智慧 (40) 第四单元 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42) 14.范进中举……… (46 15.*选举风波…… ……(51) 16.山米与白鹤 (56) 第五单元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8.雨林的毁灭一世界性灾难…… (60) 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63)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第六单元 21.小石潭记 (67 22.记承天寺夜游 (69) 23.*游恒山记… ……(71) 24.*满井游记 25.诗词五首……… (79) 第七单元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7) 27.曹刿论战… 28.*干将莫邪 29.*崂山道士…… …………(95) 30.诗词五首……………… ·· (97)
1 八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1. 巴东三峡 ………………………………………………………………………(2) 2. 周庄水韵 ………………………………………………………………………(6) 3.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8) 4. 走进纽约 ………………………………………………………………………(11) 第二单元 5. 北京喜获 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14) 6. 别了,"不列颠尼亚"……………………………………………………………(17) 7. 生命之舟…………………………………………………………………………(19) 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2) 第三单元 9. 纪念白求恩 ……………………………………………………………………(27) 10. 谈语言 …………………………………………………………………………(30) 11. 最苦与最乐……………………………………………………………………(35) 12.懒惰的智慧 …………………………………………………………………(40) 第四单元 13.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42) 14. 范进中举………………………………………………………………………(46) 15.* 选举风波………………………………………………………………………(51) 16. 山米与白鹤……………………………………………………………………(56) 第五单元 17.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58) 18.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60) 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63) 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65) 第六单元 21. 小石潭记………………………………………………………………………(67) 22. 记承天寺夜游…………………………………………………………………(69) 23.* 游恒山记………………………………………………………………………(71) 24.* 满井游记………………………………………………………………………(75) 25.诗词五首…………………………………………………………………………(79) 第七单元 2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7) 27. 曹刿论战…………………………………………………………………………(90) 28.* 干将莫邪………………………………………………………………………(94) 29.* 崂山道士………………………………………………………………………(95) 30.诗词五首…………………………………………………………………………(97)
巴东三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简析 重点: 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长江三峡简图”,标明主要景点,让学生了解旅游景点的方位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建立对三峡风光的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长江从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3001观看幻灯片,听教师讲解,对三峡形 余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三峡更是成较直观的认识 其中的盛景。三峡西起……(用幻灯2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讲述自己 片展示教师设计的“长江三峡简图”,中的三峡。注意尽量进行自然和人文 指出各个旅游景点的方位) 景观的描述,如讲一些关于三峡的民 2组织课堂发言 间故事等。通过课堂讲述,建立对三 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峡的感性认识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描述一下自己心 目中的三峡,然后我们再来阅读《巴 东三峡》,看看与大家所描述的有何 区别,又有何相似之处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段落,总结1朗读课文,在书上划分段落,并归 各部分大意。 纳段意 2抽学生发言。 发言。有不同意见者积极补充
2 巴东三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 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 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3 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简析 重点: 1 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 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长江三峡简图”,标明主要景点,让学生了解旅游景点的方位。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建立对三峡风光的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长江从源头至入海口,全长 6300 余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三峡更是 其中的盛景。三峡西起……(用幻灯 片展示教师设计的“长江三峡简图”, 指出各个旅游景点的方位) 2 组织课堂发言。 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请同学们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描述一下自己心 目中的三峡,然后我们再来阅读《巴 东三峡》,看看与大家所描述的有何 区别,又有何相似之处。 1 观看幻灯片,听教师讲解,对三峡形 成较直观的认识。 2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讲述自己心 中的三峡。注意尽量进行自然和人文 景观的描述,如讲一些关于三峡的民 间故事等。通过课堂讲述,建立对三 峡的感性认识。 二、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段落,总结 各部分大意。 2 抽学生发言。 1 朗读课文, 在书上划分段落,并归 纳段意。 2 发言。有不同意见者积极补充
3小结: 与教师一起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4理清作者游踪顺序 观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 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 后的心情。 4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见板书设计 词积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检查学生对疑跟随教师的活动掌握疑难字词。 难字词(见板书设计2)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1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 香溪)——秭归、巴东——巫峡—一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一一夔府的江岸 2疑难字词 浣妆滟澦堆凝望玲珑险峻悬崖绝壁古褐苍苍 第二课时 分析描写巫峡所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师:作者在巫峡描写时运用了很多修|1阅读7、8自然段,划出运用了修辞 辞手法,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句 手法的句子 2抽学生朗读他所划的句子。 2朗读所划的句子,并指明其运用了何 3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种修辞手法。 会其作用 体会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较阅读,讨论作者的写作特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段落与描写西陵1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提出意见,互相 峡和瞿塘峡的段落作比较,体会作者|商讨,也可一人提问,大家讨论,解 根据景物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决间题 方法。 2在老师点拨下感受作者写作特点。 2师总结:本文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 色,详略安排得当,根据景物的特点 来调整描写手法,如西陵峡山势的高 低,水势的急缓各不相同,作者介绍 得简明扼要而又刻画精准,记叙巫 峡,则侧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和
3 3 小结: 第一部分:(1~2 自然段)总述三峡景 观。 第二部分:(3~9 自然段)分别描写西 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 自然段)写走完三峡 后的心情。 4 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见板书设计 1) 3 与教师一起理清文章结构。 4 理清作者游踪顺序。 三、字词积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检查学生对疑 难字词(见板书设计 2)的掌握情况。 跟随教师的活动掌握疑难字词。 板书设计: 1 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 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2 疑难字词 浣妆 滟滪堆 凝望 玲珑 险峻 悬崖 绝壁 古褐苍苍 第二课时 一、分析描写巫峡所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作者在巫峡描写时运用了很多修 辞手法,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句。 2 抽学生朗读他所划的句子。 3 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 会其作用。 1 阅读 7、8 自然段,划出运用了修辞 手法的句子。 2 朗读所划的句子,并指明其运用了何 种修辞手法。 3 体会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讨论作者的写作特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段落与描写西陵 峡和瞿塘峡的段落作比较,体会作者 根据景物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 方法。 2 师总结:本文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 色,详略安排得当,根据景物的特点 来调整描写手法,如西陵峡山势的高 低,水势的急缓各不相同,作者介绍 得简明扼要而又刻画精准,记叙巫 峡,则侧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和美 1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提出意见,互相 商讨,也可一人提问,大家讨论,解 决问题。 2 在老师点拨下感受作者写作特点
丽,同时涉及了闻名遐尔的巫峡山云 雨:记叙瞿塘峡,则侧重介绍了两岸 的人文景观,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 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分析文中诗句、谚语和典故的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诗1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诗句、谚语和 句、谚语和典故,请大家阅读课文,典故,思考其作用 找出相关例句 2朗读例句 2抽学生朗读其所划例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抽学生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古乐府诗) 小结: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文化内(谚语) 涵和韵味。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3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心理是不断1细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的句 变化的。请大家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子,并加以分析。 出表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分析它表2朗读所划语句,稍作分析 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3生:黄陵庙、王昭君故里、刘备托 2抽学生朗读所划语句,进行小结。孤 3师:作者在写三峡的自然景色同时也4听教师介绍文中的人文景观,拓展知 关注两岸的人文景观,他到底讲到了识面。 哪些人文景观呢? 4师:这些人文景观大大增强了三峡之 美的丰富性。 第三课时 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辞的精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范读《巴东三峡》,再让几位学生朗1朗诵课文,感受文章中作者情绪的变 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引导学生通化发展,感受作者对三峡所寄寓的思 过自己大声朗读,听教师和其它学生想感情并体会文章中文辞的精彩 朗读,感受文章中作者对三峡所寄寓|2散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进 的思想感情并体会文章中文辞的精行词汇的积累和语料的储备,同时体 彩 会作者在娓娓道来时所表现出的渊 2要学生散读课文,摘抄词句,体会作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思
4 丽,同时涉及了闻名遐尔的巫峡山云 雨;记叙瞿塘峡,则侧重介绍了两岸 的人文景观,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 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三、分析文中诗句、谚语和典故的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诗 句、谚语和典故,请大家阅读课文, 找出相关例句。 2 抽学生朗读其所划例句。 3 抽学生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结: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 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文化内 涵和韵味。 1 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诗句、谚语和 典故,思考其作用。 2 朗读例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古乐府诗)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谚语)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3 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心理是不断 变化的。请大家细读课文,在文中找 出表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分析它表 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2 抽学生朗读所划语句,进行小结。 3 师:作者在写三峡的自然景色同时也 关注两岸的人文景观,他到底讲到了 哪些人文景观呢? 4 师:这些人文景观大大增强了三峡之 美的丰富性。 1 细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的句 子,并加以分析。 2 朗读所划语句,稍作分析。 3 生:黄陵庙、王昭君故里、刘备托 孤…… 4 听教师介绍文中的人文景观,拓展知 识面。 第三课时 一、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辞的精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范读《巴东三峡》,再让几位学生朗 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引导学生通 过自己大声朗读,听教师和其它学生 朗读,感受文章中作者对三峡所寄寓 的思想感情并体会文章中文辞的精 彩。 2 要学生散读课文,摘抄词句,体会作 1 朗诵课文,感受文章中作者情绪的变 化发展,感受作者对三峡所寄寓的思 想感情并体会文章中文辞的精彩。 2 散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进 行词汇的积累和语料的储备,同时体 会作者在娓娓道来时所表现出的渊 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思
者的学识和才思。 、比较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要求学生将本篇课文与七年级(上)1将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讨论其不 已学过的郦道元《三峡》进行比较阅同点 读,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 2发表意见,在教师指导下了解两篇课 2抽学生发言。总结:了解《巴东三峡》文的不同处,进一步了解游记与记叙 为游记,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文的不同处,在区别中把握游记的特 发自己的情感,而《三峡》一文则多点。 为客观描绘。《巴东三峡》写景物常 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 十分洗练。 三、作文训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现在我国正在建设三峡大坝,让学生1根据资料,发挥想像,当堂完成作文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结合本篇课 文的学习,充分发挥想像力,写一篇2朗读 200——300字的小文章,描述大坝建|3吸取有益建议,总结经验,增强描写 成后三峡的壮观景象 能力 2请学生朗诵。 3评价
5 者的学识和才思。 二、比较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要求学生将本篇课文与七年级(上) 已学过的郦道元《三峡》进行比较阅 读,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 2 抽学生发言。总结:了解《巴东三峡》 为游记,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 发自己的情感,而《三峡》一文则多 为客观描绘。《巴东三峡》写景物常 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 十分洗练。 1 将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讨论其不 同点。 2 发表意见,在教师指导下了解两篇课 文的不同处,进一步了解游记与记叙 文的不同处,在区别中把握游记的特 点。 三、作文训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现在我国正在建设三峡大坝,让学生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结合本篇课 文的学习,充分发挥想像力,写一篇 200——300 字的小文章,描述大坝建 成后三峡的壮观景象。 2 请学生朗诵。 3 评价。 1 根据资料,发挥想像,当堂完成作文。 2 朗读 3 吸取有益建议,总结经验,增强描写 能力
周庄水韵 教学目标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硏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 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煕年正 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 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 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 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莹 光亮透明 参差 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 仔细听 娴熟 熟练 摇曳 摇动 如诉如泣 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 什么?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6 周庄水韵 教学目标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 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 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 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 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 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 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 人家”,虽说历经 900 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 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 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 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莹 光亮透明 参差 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 仔细听 娴熟 熟练 摇曳 摇动 如诉如泣 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 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 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 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 什么? 2、 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 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 细细品味 第2课时 复习巩固 、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 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 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 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7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 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 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 细细品味。 第 2 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 默读第 5 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 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 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 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 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 开放意识。 4、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不要总 是笼统说热爱大自然)文章的主要线索是:梦幻—一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 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教学要求] 素质思想品质教育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海湖的美。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基础知识教学点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 特点 能力训练要求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课前准备] 幻灯,投影,录相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的 (同教学法要求) 二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么样?请带 着问题读一读阅读提示。 我们初步知道了青海湖大小及地理位置。我们还要理解“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为了理 解课文,我们先进行自学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 1、读准字音 扑朔迷离倘徉涟漪震慑伫立繁衍眸子粗犷 2、理解词语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倘徉:闲游:安闲自在地行走。 温柔恬静:本课指风景优美,非常安静。 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涟漪:小波纹。 伫立:站立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3、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概括段意 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从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全文应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学生汇报 学生甲:课文重点描写了青海湖的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再加上开头和结尾共五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清晨,我们冒雨乘车来到青海湖。 第二段(3自然段):青海湖像一幅巨大的画卷,湖水蓝得可爱
8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不要总 是笼统说热爱大自然)文章的主要线索是: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 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教学要求] 素质思想品质教育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海湖的美。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基础知识教学点 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 特点。 能力训练要求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课前准备] 幻灯,投影,录相。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教学目的 (同教学法要求) 二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么样?请带 着问题读一读阅读提示。 我们初步知道了青海湖大小及地理位置。我们还要理解“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为了理 解课文,我们先进行自学。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 1、读准字音。 扑朔迷离 倘徉 涟漪 震慑 伫立 繁衍 眸子 粗犷 2、理解词语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倘徉:闲游;安闲自在地行走。 温柔恬静:本课指风景优美,非常安静。 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涟漪:小波纹。 伫立:站立。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3、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概括段意。 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从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全文应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学生汇报: 学生甲:课文重点描写了青海湖的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再加上开头和结尾共五段。 第一段(1、2 自然段):清晨,我们冒雨乘车来到青海湖。 第二段(3 自然段):青海湖像一幅巨大的画卷,湖水蓝得可爱
第三段(4自然段):青海湖草滩有一种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第四段(5自然段):青海湖是鸟的世界、绝妙的世外桃源 第五段(6自然段):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学生乙:我把课文的3、4、5自然段合并,因为它们都是介绍青海湖的内容,因此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清晨,我们冒雨乘车来到青海湖 第二段(35自然段):青海湖的湖水蓝、草滩美、水鸟多,像一幅美丽的大画卷 第三段(6自然段):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老师总结:同学们的思路活跃,两种分段方法都可以 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体会作者情感的能 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三)熟读课文,体会重点 1、指名读第二段。 画出人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理由 学生汇报: 学生A:“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这是个比喻句,把作者来到青海湖 比作是扑进了巨大的画卷,非常形象地说明青海湖像画卷一样美。 学生B:“我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 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这句话体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 学生C:“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表海湖的蓝,蓝 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小姑娘 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这一段话把青海湖的水写“绝”了。海洋、天空的蓝比不上它的净、 深湛、温柔、恬静。接着又把湖水比做“蓝”锦缎,小女孩的眸子。那是多么生动、闪亮而有生 机呀!青海湖的水蓝得太可爱了。 学生Dε“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睛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 伏的深渴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 牦牛,显得分外悠闲。”这段话写出了草滩的美。草滩是碧绿的,山峦是深褐色的,银色公路像哈 达。在这优美的景致中,几头牦牛在漫步,为宁静的草滩增添了活力。 学生E:我认为这句好。“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 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 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这里用衬托对比的方法,突出了青海湖的美与众不同,是粗 犷的、自然的、质朴的 学生F:“青海湖还是鸟的世界,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 自由自在地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这些天上飞的各种美丽的鸟,水中游的五彩鱼为青 海湖增添了美的色彩和活力。 老师小结:同学们书读得好,各抒已见,理由说和简明,棒极了 2、投影:联系课文说说。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句子。 谁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1)“现实”指青海湖像一幅画卷。湖水蓝得十分可爱;草滩景色美得粗犷、美得自然、美得质 朴;青海湖是鸟的天下。这些就是现象 (2)“梦幻”指青海湖太美了,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仿佛这么美的景色只能在梦中出现 (3)理解全句。 学生汇报:因为青海湖太美了。水蓝得可爱,草滩美得粗犷、自然、质朴。在这里成千上万只鸟
9 第三段(4 自然段):青海湖草滩有一种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第四段(5 自然段):青海湖是鸟的世界、绝妙的世外桃源。 第五段(6 自然段):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学生乙:我把课文的 3、4、5 自然段合并,因为它们都是介绍青海湖的内容,因此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1、2 自然段):清晨,我们冒雨乘车来到青海湖 第二段(3~5 自然段):青海湖的湖水蓝、草滩美、水鸟多,像一幅美丽的大画卷。 第三段(6 自然段):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老师总结:同学们的思路活跃,两种分段方法都可以。 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体会作者情感的能 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三)熟读课文,体会重点 1、指名读第二段。 画出人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理由。 学生汇报: 学生 A:“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这是个比喻句,把作者来到青海湖 比作是扑进了巨大的画卷,非常形象地说明青海湖像画卷一样美。 学生 B:“我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 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这句话体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 学生 C:“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表海湖的蓝,蓝 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小姑娘 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这一段话把青海湖的水写“绝”了。海洋、天空的蓝比不上它的净、 深湛、温柔、恬静。接着又把湖水比做“蓝”锦缎,小女孩的眸子。那是多么生动、闪亮而有生 机呀!青海湖的水蓝得太可爱了。 学生 D:“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睛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 伏的深渴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 牦牛,显得分外悠闲。”这段话写出了草滩的美。草滩是碧绿的,山峦是深褐色的,银色公路像哈 达。在这优美的景致中,几头牦牛在漫步,为宁静的草滩增添了活力。 学生 E:我认为这句好。“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 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 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这里用衬托对比的方法,突出了青海湖的美与众不同,是粗 犷的、自然的、质朴的。 学生 F:“青海湖还是鸟的世界,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 自由自在地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这些天上飞的各种美丽的鸟,水中游的五彩鱼为青 海湖增添了美的色彩和活力。 老师小结:同学们书读得好,各抒已见,理由说和简明,棒极了。 2、投影:联系课文说说。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句子。 “谁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1)“现实”指青海湖像一幅画卷。湖水蓝得十分可爱;草滩景色美得粗犷、美得自然、美得质 朴;青海湖是鸟的天下。这些就是现象。 (2)“梦幻”指青海湖太美了,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仿佛这么美的景色只能在梦中出现。 (3)理解全句。 学生汇报:因为青海湖太美了。水蓝得可爱,草滩美得粗犷、自然、质朴。在这里成千上万只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