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化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教学重点] 化学教学中培养能力的依据 2、观察能力及培养 3、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4、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难点]能力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培养能力的重要意义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化 学教学的目的之 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科学知识剧增的需要 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人脑拥有巨大的潜力待开发 四、中学培养能力也使人的生理发展需要 五、重视能力的培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化学教师应提高认识、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在化学教学中 为培养学生能力而创造和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 第二节化学方法论是培养能力的依据 化学教学要培养什么能力? 1、什么是能力? 什么是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将能力与活动相联系,认 为能力是影响人们完成某种活动的个体心理特征,能力是在后天 人类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系统化了的个体经验,人 的能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把能 力理解为依靠自身的智力和知识,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所表 现出来的身心力量,能力是在智力基础上发展转化而成的。在 般活动领域发生作用的能力为一般能力,包括认识能力(观察、记
1 第三章 化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教学重点] 1、 化学教学中培养能力的依据 2、 观察能力及培养 3、 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4、 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难点]能力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培养能力的重要意义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化 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一、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科学知识剧增的需要 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人脑拥有巨大的潜力待开发 四、中学培养能力也使人的生理发展需要 五、重视能力的培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化学教师应提高认识、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在化学教学中 为培养学生能力而创造和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 第二节 化学方法论是培养能力的依据 一、化学教学要培养什么能力? 1、什么是能力? 什么是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将能力与活动相联系,认 为能力是影响人们完成某种活动的个体心理特征,能力是在后天 人类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系统化了的个体经验,人 的能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把能 力理解为依靠自身的智力和知识,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所表 现出来的身心力量,能力是在智力基础上发展转化而成的。在一 般活动领域发生作用的能力为一般能力,包括认识能力(观察、记
忆、想象、思维等)和实践能力(阅读入实验操作、语言表达等) 认识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和发展,认识能力可以强化实践能力,所 以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相互作用,不能绝然区分 在特殊领域发生作用的能力称为特殊能力,包括音乐、美术 能力。化学实验能力也属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越发展,越有利 于特殊能力的发展,而特殊能力发展又促进了一般能力的发展,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2、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有些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仍有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其中的 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教师没能正确认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而知识 与能力割裂开来,认为培养能力会影响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的训练。实际上知识和能力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所谓知识与 能力有区别,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那种 只重视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及相应的考试,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 生的例子并不少见。所谓知识与能力又是密切联系的,即如果把 知识比作树木的根系,那么能力就是树木生长的机能,有了扎实 深厚的根系,才会有顽强的生长机能,而旺盛的生长机能又能促 进根系向纵横发展。也就是说,知识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能 力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和有利的条件。学生学习知识的过 程不是机械地记忆和再现知识的过程,而是接受理解和消化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力相应得到了发展,这种发展了的能力反过 来又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因此,化学"双基″培养与能力 培养是相辅相成的。然而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并非是一个自发过程, 而是有条件的,决定于教师是否在教学中注意正确的教学方法和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学生是否努力自觉地实践。知识 向能力的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化学教师应在教学的自始 至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结合化学”双基″的教学,培养学生 的能力 3、三种能力观 、化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见教材88页-89) 1、什么是化学(科学)方法论 2、培养能力离不开化学(科学)方法论 3、化学(科学)方法论的形成过程是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过程 第三节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 观察能力及培养方法
2 忆、想象、思维等)和实践能力(阅读入实验操作、语言表达等)。 认识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和发展,认识能力可以强化实践能力,所 以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相互作用,不能绝然区分。 在特殊领域发生作用的能力称为特殊能力,包括音乐、美术 能力。化学实验能力也属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越发展,越有利 于特殊能力的发展,而特殊能力发展又促进了一般能力的发展,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2、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有些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仍有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其中的一 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教师没能正确认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而知识 与能力割裂开来,认为培养能力会影响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的训练。实际上知识和能力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所谓知识与 能力有区别,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那种 只重视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及相应的考试,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 生的例子并不少见。所谓知识与能力又是密切联系的,即如果把 知识比作树木的根系,那么能力就是树木生长的机能,有了扎实 深厚的根系,才会有顽强的生长机能,而旺盛的生长机能又能促 进根系向纵横发展。也就是说,知识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能 力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和有利的条件。学生学习知识的过 程不是机械地记忆和再现知识的过程,而是接受理解和消化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力相应得到了发展,这种发展了的能力反过 来又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因此,化学"双基"培养与能力 培养是相辅相成的。然而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并非是一个自发过程, 而是有条件的,决定于教师是否在教学中注意正确的教学方法和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学生是否努力自觉地实践。知识 向能力的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化学教师应在教学的自始 至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结合化学"双基"的教学,培养学生 的能力。 3、三种能力观 二、化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 (见教材 88 页—89) 1、什么是化学(科学)方法论 2、培养能力离不开化学(科学)方法论 3、化学(科学)方法论的形成过程是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过程 第三节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 一、观察能力及培养方法
观察能力是指人们有目的地利用感官去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 感性知识的能力,是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能力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获得知识的起点。在科 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是科学家通过精细、深刻的观 察而获得的。如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就是通过全面和精细的 观察而发现人造元素和转变元素的途径的。生物学家达尔文 (C·R· Dawin,l809一1882)说:"我既没有突出迅速的理解力, 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 精细的观察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志上。良好的观察能力为科学 研究所必须,也为从事一切工作所必须。良好的观察能力是指能 进行科学的观察的能力。科学的观察不同于一般的注视,而是有 目的的观察,需要具有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基础知识,观察的结果 有利于对观察对象本质的认识。科学的观察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 因而也应该是一种积极思维的过程。科学的观察需经过指导和训 练才能学会。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和物质变化规律的学科。由于物质的多 样性及物质变化的复杂性,中学生要学好化学必须具有良好的观 察能力,学会进行科学的观察,以获得对物质及物质变化的全面 正确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记忆及运用所学的化学知 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要求 第一,能根据观察目的,对观察对象进行重点观察。化学中 观察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以复合刺激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例 如,观察化学实验,化学试剂,仪器装置,化学变化中伴随的发 光、发热现象,以及参加反应的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在状态、颜色、 气味等方面的变化等等,应使学生能根据观察目的分清主次,有 重点地进行。 第二,能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在化学中研究物质变化要 认识多方面的现象,而有些现象往往稍纵即逝,这就进行全面细 致的观察。 第三,能将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物质的化学变化常常伴随 着发光、发热的现象和物质颜色、气味、状态的变化,所以中学
3 观察能力是指人们有目的地利用感官去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 感性知识的能力,是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能力。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获得知识的起点。在科 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是科学家通过精细、深刻的观 察而获得的。如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就是通过全面和精细的 观察而发现人造元素和转变元素的途径的。生物学家达尔文 (C·R·Dawin,1809 一 1882)说:"我既没有突出迅速的理解力, 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 精细的观察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志上。良好的观察能力为科学 研究所必须,也为从事一切工作所必须。良好的观察能力是指能 进行科学的观察的能力。科学的观察不同于一般的注视,而是有 目的的观察,需要具有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基础知识,观察的结果 有利于对观察对象本质的认识。科学的观察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 因而也应该是一种积极思维的过程。科学的观察需经过指导和训 练才能学会。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和物质变化规律的学科。由于物质的多 样性及物质变化的复杂性,中学生要学好化学必须具有良好的观 察能力,学会进行科学的观察,以获得对物质及物质变化的全面、 正确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记忆及运用所学的化学知 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要求: 第一,能根据观察目的,对观察对象进行重点观察。化学中 观察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以复合刺激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例 如,观察化学实验,化学试剂,仪器装置,化学变化中伴随的发 光、发热现象,以及参加反应的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在状态、颜色、 气味等方面的变化等等,应使学生能根据观察目的分清主次,有 重点地进行。 第二,能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在化学中研究物质变化要 认识多方面的现象,而有些现象往往稍纵即逝,这就进行全面细 致的观察。 第三,能将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物质的化学变化常常伴随 着发光、发热的现象和物质颜色、气味、状态的变化,所以中学
生很喜欢看化学实验。然而,如果学生在观察化学实验时不进行 思考,则会出现观察时兴奋无比,观察后不留印象的状况。只有 引导学生将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记忆深刻, 也才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对化学理论的理解。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 1、指导学生科学地观察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 是学生主要的观察对象。 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在做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前, 教师应讲清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 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某些现象,才能使观察更为精细、有效。如初 中化学教材中在第一章和第四章都有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第 章中的实验(1-10),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所以应引导 学生重点观察铜片上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有无发生燃烧现象;而 第四章中的实验(3-1),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关系,应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白磷燃烧后天平是否平衡。为使 学生观察目的明确,教师可以拟定观察提纲来指导学生观察 注意观察的程序性和整体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 按合理的程序进行观察,可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以 利于观察到实验的全貌而不致发生顾此失彼的现象 如观察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整套装置 是由氧气发生装置、导气管、氧气收集装置三部分组成;然后让学 生观察每一部分由哪些仪器组成,说明仪器选择的依据;接着再让 学生观察三部分装置是怎样连接的,如何检验装置是否连接好了 (即气密性检查)。学生学会了观察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的程序 便可以按此程序去观察实验室制取氢气、一氧化碳等气体的装置, 从而获得观察能力。 观察某个化学反应时,也应按一定程序进行。一般可以先观 察反应物有何特征;然后仔细观察反应物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变化, 如,是否加热?是否加催化剂等;接着观察反应过程中发生的现 象,包括体系温度的变化,有无发光或发出声响等现象;最后观察 生成物的状态、颜色等。只有这样,才能观察到化学变化的全过 程而不致忽略某些变化。如观察镁条的燃烧实验时,如果只注意 镁条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的白光这一明显的现象而忽略其他现象 就达不到通过该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
4 生很喜欢看化学实验。然而,如果学生在观察化学实验时不进行 思考,则会出现观察时兴奋无比,观察后不留印象的状况。只有 引导学生将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记忆深刻, 也才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对化学理论的理解。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 1、指导学生科学地观察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 是学生主要的观察对象。 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在做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前, 教师应讲清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 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某些现象,才能使观察更为精细、有效。如初 中化学教材中在第一章和第四章都有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第一 章中的实验(1-10),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所以应引导 学生重点观察铜片上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有无发生燃烧现象;而 第四章中的实验(3-1),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关系,应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白磷燃烧后天平是否平衡。 为使 学生观察目的明确,教师可以拟定观察提纲来指导学生观察。 注意观察的程序性和整体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 按合理的程序进行观察,可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以 利于观察到实验的全貌而不致发生顾此失彼的现象。 如观察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整套装置 是由氧气发生装置、导气管、氧气收集装置三部分组成;然后让学 生观察每一部分由哪些仪器组成,说明仪器选择的依据;接着再让 学生观察三部分装置是怎样连接的,如何检验装置是否连接好了 (即气密性检查)。学生学会了观察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的程序, 便可以按此程序去观察实验室制取氢气、一氧化碳等气体的装置, 从而获得观察能力。 观察某个化学反应时,也应按一定程序进行。一般可以先观 察反应物有何特征;然后仔细观察反应物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变化, 如,是否加热?是否加催化剂等;接着观察反应过程中发生的现 象,包括体系温度的变化,有无发光或发出声响等现象;最后观察 生成物的状态、颜色等。只有这样,才能观察到化学变化的全过 程而不致忽略某些变化。如观察镁条的燃烧实验时,如果只注意 镁条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的白光这一明显的现象而忽略其他现象, 就达不到通过该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
化的目的。 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观察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 影响到观察的效果。教师可根据实验的特点,指导学生用不同的 方法进行观察。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常可以用"比较观察 法″观察现象,以利于学生通过个性认识共性或规律性,又可以通 过认识规律性或共性指导认识个性。如导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 验,可让学生比较观察Fe、Zn、Cu、Ag与同一种浓度同一种酸(如 盐酸)反应时,有无气泡产生及气泡产生的激烈程度,来认识金属 活动性顺序。 指导学生进行深刻的观察。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要适时 地提问以帮助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思考,将观察到的现象经过由表 及里、去伪存真的思维加工,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 更深刻的质的认识和记忆。如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验 向各盛有10mL水的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到 物质(如硝酸钾、食盐等)在水里不能溶解,得到的是关于饱和溶 液的表象一一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此时,教师可以设问:" 这种’饱和’现象的发生是否是有条件的呢?如果有,是什么条件呢? 以引起学生思考,继而再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深入观察温度、 溶剂量的变化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从而理解饱和溶液是与物质 的本性、温度和溶剂的量有关系的概念。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实物、图片相图表。在化学教学中,教 师经常要向学生展示所研究的实物,如金属单质、气体、液体 固体物质等。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全面地观察所要认识的实物, 注意不同类别物质的主要差异,注意同类物质的相似处及相异处, 有利于学生熟悉各类物质及个别物质的特性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还经常要学生观察各种图表,如原子结 构示意图,分子结构图以及溶解度曲线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 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观察图表,有时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 行观察,以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捕捉到有用的信息 3、引导学生自觉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十分密切,然而,学生往往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熟视无睹。教师 应结合化学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家中 厨房内煤气的燃烧,铁栏杆上油漆剥落后铁锈的生成,削皮后的
5 化的目的。 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观察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 影响到观察的效果。教师可根据实验的特点,指导学生用不同的 方法进行观察。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常可以用"比较观察 法"观察现象,以利于学生通过个性认识共性或规律性,又可以通 过认识规律性或共性指导认识个性。如导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 验,可让学生比较观察 Fe、Zn、Cu、Ag 与同一种浓度同一种酸(如 盐酸)反应时,有无气泡产生及气泡产生的激烈程度,来认识金属 活动性顺序。 指导学生进行深刻的观察。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要适时 地提问以帮助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思考,将观察到的现象经过由表 及里、去伪存真的思维加工,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 更深刻的质的认识和记忆。如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验: 向各盛有 l0mL 水的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到 物质(如硝酸钾、食盐等)在水里不能溶解,得到的是关于饱和溶 液的表象——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此时,教师可以设问:" 这种'饱和'现象的发生是否是有条件的呢?如果有,是什么条件呢? 以引起学生思考,继而再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深入观察温度、 溶剂量的变化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从而理解饱和溶液是与物质 的本性、温度和溶剂的量有关系的概念。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实物、图片相图表。在化学教学中,教 师经常要向学生展示所研究的实物,如金属单质、气体、液体、 固体物质等。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全面地观察所要认识的实物, 注意不同类别物质的主要差异,注意同类物质的相似处及相异处, 有利于学生熟悉各类物质及个别物质的特性。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还经常要学生观察各种图表,如原子结 构示意图,分子结构图以及溶解度曲线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 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观察图表,有时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 行观察,以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捕捉到有用的信息。 3、引导学生自觉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十分密切,然而,学生往往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熟视无睹。教师 应结合化学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家中 厨房内煤气的燃烧,铁栏杆上油漆剥落后铁锈的生成,削皮后的
土豆或苹果会发黑等等。学生能做到自觉经常地观察周围的化学 现象,有利于培养他们关心自然的情感,增强他们观察化学现象 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及培养方法 1、什么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对感觉信息进行分析、 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的加工能力。感性认识 通过思维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对客观事物有本质的了解。 科学概念、定义、规律、法则的发现和确立都是思维的结果,人 类的发明创造也都是思维的结晶。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指出了学习知识与思维的辩证关系。爱因斯 坦(A· Einstein,1879-1955)曾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 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就更强 调了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单纯地接受知识而不进行思考, 就无法使外在的知识变为自己头脑中知识体系的一部分,阻碍了 知识的积累,也就无法运用己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及无法促使新知识的摄取。因此,思维能力的发展关系到记忆 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是其他各种 能力的核心。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自始至终把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看作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一环,抓紧,抓好。 2、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 第一,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鉴别思维能力的尺 度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 性和敏捷性。广阔性,即善于抓住问题的全部因素;深刻性,即善 于抓住问题本质,深人事物核心;独立性,即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 途径;敏捷性,即在短时间内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思维品质是在 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第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是 指,爱思考、勤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一种 填鸭式的方法,造成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影响了他们思维习惯的 养成。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三,使学生能进行化学思维。所谓化学思维是指:能将观
6 土豆或苹果会发黑等等。学生能做到自觉经常地观察周围的化学 现象,有利于培养他们关心自然的情感,增强他们观察化学现象 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思维能力及培养方法 1、什么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对感觉信息进行分析、 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的加工能力。感性认识 通过思维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对客观事物有本质的了解。 科学概念、定义、规律、法则的发现和确立都是思维的结果,人 类的发明创造也都是思维的结晶。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指出了学习知识与思维的辩证关系。爱因斯 坦(A·Einstein,1879——1955)曾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 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就更强 调了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单纯地接受知识而不进行思考, 就无法使外在的知识变为自己头脑中知识体系的一部分,阻碍了 知识的积累,也就无法运用己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及无法促使新知识的摄取。因此,思维能力的发展关系到记忆 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是其他各种 能力的核心。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自始至终把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看作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一环,抓紧,抓好。 2、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 第一,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鉴别思维能力的尺 度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 性和敏捷性。广阔性,即善于抓住问题的全部因素;深刻性,即善 于抓住问题本质,深人事物核心;独立性,即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 途径;敏捷性,即在短时间内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思维品质是在 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第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是 指,爱思考、勤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一种 填鸭式的方法,造成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影响了他们思维习惯的 养成。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三,使学生能进行化学思维。所谓化学思维是指:能将观
察到的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感性材料和分散学习的书本知识进行思 维加工,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概括出一定的规律,形成化学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能进行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 观的抽象思维,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组成、结构间的关系。能 运用所具备的化学知识分析有关化学现象、化学问题,通过推理 判断作出正确的结论 3、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设问置疑,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思源于疑 思维能力是在遇到或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和发 展的。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则是从学习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问题 时开始的。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设问置疑,让学 生带着问题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揭示矛盾与解决矛盾的活 跃状态 [案例]由糖块溶于水这一宏观现象引出分子概念时的教学 教师可设置下列问题: 糖块溶于水后是否还看得见?(学生回答:看不见了。) 那么糖是否还存在于水中?为什么?(学生回答:水变甜了,说 明糖存在于水中。) 既然水中含有糖,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呢?(学生可能会回答 因为糖分散在水中,变成很小的、肉眼看不见的颗粒了 由此可以得出:糖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这种微粒保持了糖 的甜味的性质,继而可以很自然地得出分子的概念。学生在跟着 问题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了分子的概念,而且 体验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抽象思维过程。 案例2]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可提出如下问题 鱼塘里的鱼,夏天会成群把头浮出水面呼吸,是什么原因? 有人用冷开水养金鱼,你估计结果会怎样? 这比问"影响气体溶解度因素是什么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分为理 性方法和逻辑方法
7 察到的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感性材料和分散学习的书本知识进行思 维加工,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概括出一定的规律,形成化学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能进行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 观的抽象思维,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组成、结构间的关系。能 运用所具备的化学知识分析有关化学现象、化学问题,通过推理、 判断作出正确的结论。 3、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设问置疑,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思源于疑。 思维能力是在遇到或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和发 展的。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则是从学习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问题 时开始的。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设问置疑,让学 生带着问题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揭示矛盾与解决矛盾的活 跃状态。 [案例] 由糖块溶于水这一宏观现象引出分子概念时的教学 教师可设置下列问题: 糖块溶于水后是否还看得见?(学生回答:看不见了。) 那么糖是否还存在于水中?为什么?(学生回答:水变甜了,说 明糖存在于水中。) 既然水中含有糖,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呢?(学生可能会回答: 因为糖分散在水中,变成很小的、肉眼看不见的颗粒了。) 由此可以得出:糖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这种微粒保持了糖 的甜味的性质,继而可以很自然地得出分子的概念。学生在跟着 问题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了分子的概念,而且 体验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抽象思维过程。 [案例 2]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可提出如下问题: 鱼塘里的鱼,夏天会成群把头浮出水面呼吸,是什么原因? 有人用冷开水养金鱼,你估计结果会怎样? 这比问"影响气体溶解度因素是什么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分为理 性方法和逻辑方法
理科学抽象法:将事物本质抽取出来的思维方法 性」科学假说法: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 方 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做出一种假设性说明, 然后,再经过实践或实验加以证明。 比较分类法:将不同的物质或现象进行对比确定它们的 异同。通过比较,将物质或现象进行归类 得出同类物质的共性,进而了解事物的本 质属性。 逻辑方法 分析综合法:分析是把认识对象分解成为各个元素逐步 进行考察,综合则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元 素综合成一体加以考察。 归纳演绎法:归纳是从了解一些具体对象中去认识一般 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从了解一般中去认识 新的具体对象。 在科学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思维方法,而上述介绍的思维方 法则是化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 在化学教学中常用到分析和综合的方法。研究单个物质性质 时,总是先分析该物质的每一种具体性质,然后再综合为物质总 的性质而得出该类物质的通性,例如,酸、碱、盐性质的教学。 在进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时,则常常先分析概念的各个要素,然 后进行综合,形成完整的概念。如溶解度的概念由四个要素组成 溶质、溶质的质量、一定的温度和100克溶剂。四个要素综合可 得出完整的关于溶解度的概念。又如在发现了许多种化学元素及 它们的特性后,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运用综合的方法,找出了化 学元素的原子量与元素性质之间关系的规律性,发现了元素周期 律。教师可结合有关化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也用到比较分类的方法。如根据物质是否由同 种分子组成,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又根据物质是否由同 种元素组成,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等。教师在讲物质分类 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类物质的差异性。在化学教学中还常 常用到归纳、演绎的方法。例如,酸的通性是在研究盐酸、硫酸、 硝酸等个别酸的性质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 上述思维方法,尽管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有所侧重,但 它们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这些思维方 法去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
8 在科学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思维方法,而上述介绍的思维方 法则是化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 在化学教学中常用到分析和综合的方法。研究单个物质性质 时,总是先分析该物质的每一种具体性质,然后再综合为物质总 的性质而得出该类物质的通性,例如,酸、碱、盐性质的教学。 在进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时,则常常先分析概念的各个要素,然 后进行综合,形成完整的概念。如溶解度的概念由四个要素组成: 溶质、溶质的质量、一定的温度和 100 克溶剂。四个要素综合可 得出完整的关于溶解度的概念。又如在发现了许多种化学元素及 它们的特性后,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运用综合的方法,找出了化 学元素的原子量与元素性质之间关系的规律性,发现了元素周期 律。教师可结合有关化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也用到比较分类的方法。如根据物质是否由同 一种分子组成,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又根据物质是否由同 种元素组成,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等。教师在讲物质分类 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类物质的差异性。在化学教学中还常 常用到归纳、演绎的方法。例如,酸的通性是在研究盐酸、硫酸、 硝酸等个别酸的性质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 上述思维方法,尽管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有所侧重,但 它们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这些思维方 法去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
第三,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联 系知识与问题的桥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化学问题,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鉴别氯化铵 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四种均为白色固体的盐。要解决这 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 四种盐各由哪些阳离子、阴离子组成? 这些盐的组成中哪些离子相同,哪些离子不同? 鉴别时应针对相同离子还是不同离子进行实验? 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的鉴别方法是什么? 经过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便可以用已学过的有关盐 性质的知识解决四种盐的鉴别问题。 化学习题的教学,教师要注重解题思路的讲解,对那些一题 多解的问题,要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 使学生开阔思路,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如要求学生用十种方法 制得某种盐。对于根据性质判断某物质的题目,教师应指导学生 进行严密、合理的逻辑推理,以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 实验能力及培养 Ⅰ、化学实验能力属于化学学科的特殊能力。它包括动作技能 (实验基本技能和智力技能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心智水平)。 动作技能是指使用试剂、仪器的技能下基本操作技能,绘制 实验图表的技能等。 智力技能是指设计实验的技能,以及从实验中获取信息和处 理信息的能力。 实验能力是学生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并有一定的观 察及思维能力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手脑并用的能力。化学是 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利于促进化学学 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日后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和研究。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 第一,初步学会正确使用一些常见的化学仪器,了解这些仪 器的名称、使用方法及仪器连接安装的方法。 第二,初步学会儿种实验操作技能,如固体、液体药品的取 用,气体的收集与检验,过滤,蒸发,溶液的配制,等等 第三,会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及书写实验报告
9 第三,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联 系知识与问题的桥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化学问题,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鉴别氯化铵、 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四种均为白色固体的盐。要解决这一 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 四种盐各由哪些阳离子、阴离子组成? 这些盐的组成中哪些离子相同,哪些离子不同? 鉴别时应针对相同离子还是不同离子进行实验? 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的鉴别方法是什么? 经过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便可以用已学过的有关盐 性质的知识解决四种盐的鉴别问题。 化学习题的教学,教师要注重解题思路的讲解,对那些一题 多解的问题,要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 使学生开阔思路,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如要求学生用十种方法 制得某种盐。对于根据性质判断某物质的题目,教师应指导学生 进行严密、合理的逻辑推理,以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 三、实验能力及培养 1、化学实验能力属于化学学科的特殊能力。它包括动作技能 (实验基本技能)和智力技能(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心智水平)。 动作技能是指使用试剂、仪器的技能下基本操作技能,绘制 实验图表的技能等。 智力技能是指设计实验的技能,以及从实验中获取信息和处 理信息的能力。 实验能力是学生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并有一定的观 察及思维能力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手脑并用的能力。化学是一 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利于促进化学学 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日后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和研究。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 第一,初步学会正确使用一些常见的化学仪器,了解这些仪 器的名称、使用方法及仪器连接安装的方法。 第二,初步学会儿种实验操作技能,如固体、液体药品的取 用,气体的收集与检验,过滤,蒸发,溶液的配制,等等。 第三,会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及书写实验报告
第四,会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途径一一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 外实验。 4、培养实验能力的具体方法 第一,示范指导,使学生基本操作规范化。规范化的基本操 作是顺利完成实验的保证,同时又有利于培养科学的态度、严谨 的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时,教师除了向学生说明各项 基本操作要点之外,还要通过示范操作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演 示实验不仅是传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所用的 仪器、试剂及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明确操作原理, 而且要使学生在模仿教师操作时,知道怎样做及为什么这样做。 指导学生实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操作中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 行示范,耐心指导,使学生学会并练好每一项基本操作。 第二,反复训练,使学生基本操作熟练化。学生从模仿教师 和初步练习中学习规范化的实验操作。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化是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训练可采取先单项后综 合,先分散后集中的办法。这种由易而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 方法,适合青少年心理特征,可逐渐增强他们掌握实验技能的信 心和兴趣,提高操作练习的效率。在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训练时, 教师应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实验习惯和不当实验操作,以弱 化负迁移,强化正迁移。这里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技能对新形成的 技能的影响。如学生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溶液时,将滴管伸 入试管中,这一错误操作如不及时纠正,则对向其他容器滴加溶 液时,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会使坏习惯顽固化,以后要纠正更 为困难。 第三,强化激励机制,使学生实验能力优质化。学生实验能 力的提高固然与教师得力的指导有关,但主要决定于学生自身的 心理因素,如对化学实验是否有兴趣,是否有怕失败、怕危险的 心理,等等。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另 方面要注意强化激励机制,采取多表扬实验操作较好及实验操作 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代替老师做演示实验,多做些化学趣味实 验等方式,调动学生做化学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按规范 化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训练
10 第四,会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途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 外实验。 4、培养实验能力的具体方法: 第一,示范指导,使学生基本操作规范化。规范化的基本操 作是顺利完成实验的保证,同时又有利于培养科学的态度、严谨 的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时,教师除了向学生说明各项 基本操作要点之外,还要通过示范操作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演 示实验不仅是传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所用的 仪器、试剂及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明确操作原理, 而且要使学生在模仿教师操作时,知道怎样做及为什么这样做。 指导学生实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操作中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 行示范,耐心指导,使学生学会并练好每一项基本操作。 第二,反复训练,使学生基本操作熟练化。学生从模仿教师 和初步练习中学习规范化的实验操作。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化是 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训练可采取先单项后综 合,先分散后集中的办法。这种由易而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 方法,适合青少年心理特征,可逐渐增强他们掌握实验技能的信 心和兴趣,提高操作练习的效率。在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训练时, 教师应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实验习惯和不当实验操作,以弱 化负迁移,强化正迁移。这里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技能对新形成的 技能的影响。如学生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溶液时,将滴管伸 入试管中,这一错误操作如不及时纠正,则对向其他容器滴加溶 液时,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会使坏习惯顽固化,以后要纠正更 为困难。 第三,强化激励机制,使学生实验能力优质化。学生实验能 力的提高固然与教师得力的指导有关,但主要决定于学生自身的 心理因素,如对化学实验是否有兴趣,是否有怕失败、怕危险的 心理,等等。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另一 方面要注意强化激励机制,采取多表扬实验操作较好及实验操作 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代替老师做演示实验,多做些化学趣味实 验等方式,调动学生做化学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按规范 化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