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区灵芝小学曾玉屏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的第4课。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 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本 单元共7课,将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比较和测量的学习经历。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 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 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本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中,学生将选用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对课桌、 书、讲台进行测量,以解决“拃”等非标准单位带来的测量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在本课最后 的研讨环节中,学生会发现,尽管使用了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工具,在测量过程中使用了相 同的起点并标记了终点,每一个标准单位也都做到了首尾相连,但是不同物体对同一物体的 测量结果差别仍然很大,这些测量结果之间没有比较的意义。只有使用相同的物体作为测量 工具时,测量的结果相互比较才有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己经认识到一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是否确定了相同的起点, 每一个计量单位是否首尾相连。在第3课中,学生学习了用手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和终点。 5.用同一物体的测量可以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体完成测量任务: 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区灵芝小学 曾玉屏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的第 4 课。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 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本 单元共 7 课,将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比较和测量的学习经历。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 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 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本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中,学生将选用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对课桌、 书、讲台进行测量,以解决“拃”等非标准单位带来的测量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在本课最后 的研讨环节中,学生会发现,尽管使用了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工具,在测量过程中使用了相 同的起点并标记了终点,每一个标准单位也都做到了首尾相连,但是不同物体对同一物体的 测量结果差别仍然很大,这些测量结果之间没有比较的意义。只有使用相同的物体作为测量 工具时,测量的结果相互比较才有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认识到一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是否确定了相同的起点, 每一个计量单位是否首尾相连。在第 3 课中,学生学习了用手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和终点。 5.用同一物体的测量可以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使用多种标准物体完成测量任务; 2. 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3.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3.逐步学会小组分工合作。 4.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能用不同的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并能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小棒、橡皮、小立方体、回形针、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学习测量方法 1.上节课我们发现同样高度的桌子,用手来测量时,测量的结果差别很大(出示老师和学 生用手测量的纸带),这是为什么? 2.老师这里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试试看能否测量的更准确(橡皮擦、回形针、 小棒、小立方块) 3.老师给你一包大小相同的橡皮擦,你会怎么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学生上来示范,下面 的同学观察。如果只有一块橡皮擦呢?我们又怎么操作。学生示范。 4.出示示范实验视频。 5.小游戏:火眼金晴看一看图中的操作方式对不对?如果错误,错在哪里? 二、测量活动 老师这里有三个闯关游戏,只有特别认真听讲的小朋友才能闯关成功,挑战成功就可以 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测量师并获得奖品。 第一关:量一量 1.出示测量要求:12个小组分别用小棒、回形针、小立方体测量科学书本的长度。 2.小组测量活动 3.完成第一个测量任务后,记录员把结果贴到黑板上,量得又快又正确的小组可以进入 第二个测量任务,用另一种标准物测量桌子的高度。 4.完成两个任务后,安静坐回原来的位置。 三、研讨数据 第二关:我会比一比 分别分析用小棒、回形针、小立方块来测量科学书本长度的数据(1)聚焦各组数据, 不看测量物品,让学生来发现并说出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有三组一样
3.逐步学会小组分工合作。 4.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能用不同的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并能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小棒、橡皮、小立方体、回形针、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学习测量方法 1.上节课我们发现同样高度的桌子,用手来测量时,测量的结果差别很大(出示老师和学 生用手测量的纸带),这是为什么? 2.老师这里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试试看能否测量的更准确(橡皮擦、回形针、 小棒、小立方块) 3.老师给你一包大小相同的橡皮擦,你会怎么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学生上来示范,下面 的同学观察。如果只有一块橡皮擦呢?我们又怎么操作。学生示范。 4.出示示范实验视频。 5.小游戏:火眼金睛 看一看图中的操作方式对不对?如果错误,错在哪里? 二、测量活动 老师这里有三个闯关游戏,只有特别认真听讲的小朋友才能闯关成功,挑战成功就可以 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测量师并获得奖品。 第一关:量一量 1.出示测量要求:12 个小组分别用小棒、回形针、小立方体测量科学书本的长度。 2.小组测量活动 3. 完成第一个测量任务后,记录员把结果贴到黑板上,量得又快又正确的小组可以进入 第二个测量任务,用另一种标准物测量桌子的高度。 4.完成两个任务后,安静坐回原来的位置。 三、研讨数据 第二关:我会比一比 分别分析用小棒、回形针、小立方块来测量科学书本长度的数据(1)聚焦各组数据, 不看测量物品,让学生来发现并说出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有三组一样
或接近的数据。我们可以怎么摆?那么为什么这些数据会相同和接近呢?为什么大家的测量 结果不一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三关:我会汇报 (2)接下来我们通过小组汇报来揭晓这些一样或接近的数据是用同样的物体来测量的。 然后进行小组汇报。(3)如果有差异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或测量误差原因。 2用小棒测量的桌子高度结果,能与小立方块测量的科学书长度比较吗? 四、作业:回家用更多种物体(标准物)测量科学书本的长度。 五、板书设计 用相同物体测量结果差别小可以相比较 用不同物体测量结果差别大不好比较
或接近的数据。我们可以怎么摆?那么为什么这些数据会相同和接近呢?为什么大家的测量 结果不一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三关:我会汇报 (2)接下来我们通过小组汇报来揭晓这些一样或接近的数据是用同样的物体来测量的。 然后进行小组汇报。(3)如果有差异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或测量误差原因。 2.用小棒测量的桌子高度结果,能与小立方块测量的科学书长度比较吗? 四、作业:回家用更多种物体(标准物)测量科学书本的长度。 五、板书设计 用相同物体测量 结果差别小 可以相比较 用不同物体测量 结果差别大 不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