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写作指导——如何写好人物命题作文的结尾 有人用“凤头”、“猪肚”、“豹尾”来说明文章各部分写作的特点和要求,虽然也很形 象,但不同事物的组成部分,最终构成的一个事物,总会给人一种“四不像”的感受 事实上,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完整学期,把文章的开头、主体、结尾分别比作开学、学习 过程、期末考试来说明各部分的写作特点更形象、更贴切。文章的开头如开学:要给人一个全 新的印象,要为整个学期做好准备,要简洁明快、思路清晰,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文 章的主体部分如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最漫长、内容最精彩、最丰富,整个学期的质 量,取决于这个过程我们是否为自己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过程决定一切。文章结尾如期末考 试:要凭一张试卷,考核整学期学过的知识及相关内容,检验整个学期目标达成情况,给整个 学期定性,考试不及格会大煞风景。由此可见,写好文章的结尾,也是写好一篇文章非常重要 、文章结尾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在结构上:要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做好总结,收拢全文,确保文章的结构完整而严谨 整篇文章就像用口袋装东西,开头是敞开口袋嘴儿,主体是往口袋里填装,结尾是扎紧袋口 袋口不扎紧,口袋里面的东西就要漏出来。同时,尽量做到首尾呼应。为了使这个口袋更结实, 我们还常常用一根或几根绳子,将口袋的两端扎结实,并连在一起一—结尾最好要和开头形成 呼应关系,使文章的结构在严谨的基础上变得更严谨。 (二)在内容上:要围绕写作目的和写作效果选择内容:明确写作目的是核心,同时要兼 顾写作效果。做一件事,事前要明确自己的行为目的,事中要努力达成目的,事后要强化这个 目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既定目的。对一篇文章而言,结尾选择的内容,要竭力为明确 写作目的服务。就如到别人家借钱,事前要明确自己去人家的核心目的是借钱,到人家后开始 是问候,中间是挑选最典型的内容,间接表达自己如何缺钱,如何需要钱,最后要明确或含蓄 的告诉对方,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借钱,这样才能借到钱 (三)在效果上:结尾最核心的目的,是让读者明确自己全文最主要的写作目的,但明确 写作目的有多种形式,不同的形式会带来不同的效果,要选择好的形式,给读者带来明了、含
1 2020 中考写作指导——如何写好人物命题作文的结尾 有人用“凤头”、“猪肚”、“豹尾”来说明文章各部分写作的特点和要求,虽然也很形 象,但不同事物的组成部分,最终构成的一个事物,总会给人一种“四不像”的感受。 事实上,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完整学期,把文章的开头、主体、结尾分别比作开学、学习 过程、期末考试来说明各部分的写作特点更形象、更贴切。文章的开头如开学:要给人一个全 新的印象,要为整个学期做好准备,要简洁明快、思路清晰,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文 章的主体部分如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最漫长、内容最精彩、最丰富,整个学期的质 量,取决于这个过程我们是否为自己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过程决定一切。文章结尾如期末考 试:要凭一张试卷,考核整学期学过的知识及相关内容,检验整个学期目标达成情况,给整个 学期定性,考试不及格会大煞风景。由此可见,写好文章的结尾,也是写好一篇文章非常重要 一环。 一、文章结尾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在结构上:要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做好总结,收拢全文,确保文章的结构完整而严谨。 整篇文章就像用口袋装东西,开头是敞开口袋嘴儿,主体是往口袋里填装,结尾是扎紧袋口。 袋口不扎紧,口袋里面的东西就要漏出来。同时,尽量做到首尾呼应。为了使这个口袋更结实, 我们还常常用一根或几根绳子,将口袋的两端扎结实,并连在一起——结尾最好要和开头形成 呼应关系,使文章的结构在严谨的基础上变得更严谨。 (二)在内容上:要围绕写作目的和写作效果选择内容:明确写作目的是核心,同时要兼 顾写作效果。做一件事,事前要明确自己的行为目的,事中要努力达成目的,事后要强化这个 目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既定目的。对一篇文章而言,结尾选择的内容,要竭力为明确 写作目的服务。就如到别人家借钱,事前要明确自己去人家的核心目的是借钱,到人家后开始 是问候,中间是挑选最典型的内容,间接表达自己如何缺钱,如何需要钱,最后要明确或含蓄 的告诉对方,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借钱,这样才能借到钱。 (三)在效果上:结尾最核心的目的,是让读者明确自己全文最主要的写作目的,但明确 写作目的有多种形式,不同的形式会带来不同的效果,要选择好的形式,给读者带来明了、含
蓄、感动、认同、回味无穷的效果。切忌不知所云,最低标准是直接明了。还以“借钱”为例 给大家列举几种明确行为目的的结束方式:1.我今天没什么事,过来看看你,现在我该走了 2.我今天到这里来,就是向您借点钱,你一定要帮我;3.我相信,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 人,都会伸出一双温暖的手,帮帮我,因为他不仅帮助了我,更重要的是这种帮助将改变一个 孩子一生的命运!4.你看,今天的天这样冷,我不知道,在这么冷的天气里,自己能否找到 份温暖。这四种表达目的的结束方式,第一个最不可取一一脱离行为目的,不知所云:第二个 最为直白—一有些生硬:第三个委婉而明确、深刻感人—一间接明确目的,明确行为重大意义 第四个委婉、含蓄、感人,借景表达此行目的,苍凉动人。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在考虑 形式的同时,也要联系上文,借助最合适内容 (四)总结的落点:写人的文章,总结的重点落在人上,写事的文章落在事上。例如写《 个难忘的人》,这是个写人的命题,结尾总结时,应该这样写:这件小事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 了,事件的细节有些已经模糊,但这个陌生的小伙子,始终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质朴、 坚韧与善良,像一股无形的、永不消失的力量,一直催动着我,鼓舞着我!而《一件难忘的小 事》,是一个写事的命题,全文总结时,应该将表达重心落在事上:十几年来,经历了很多事 只有这件小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事件虽然渺小如水滴,但这件小事蕴含的质朴、坚韧与 善良,像一股无形的、永不消失的力量,一直催动着我,鼓舞着我!这里说的内容落点,在开 头叫“点题”,在结尾叫“扣题 (五)结尾段的构成要素:总结全文+明确写作目的+呼应开头。一般要写出这三个要素, 有的文章结尾,分别写这三部分,对应发挥三个功能,有的交融在一起,同时发挥三个功能 这是一般的常见写法,不排除有特殊的写法:或缺少总结部分,或缺少明确目的部分,或缺少 呼应部分 、文章结尾的常见模式 (一)以事件的结局作为文章的结尾 在记叙文中,有的作者,在叙述核心事件时,把事件的结局单独提出来,作为文章的结尾, 故事结東了,文章也就结尾了。有的作者,将核心事件的起因、进过、结果全部叙述完,然后
2 蓄、感动、认同、回味无穷的效果。切忌不知所云,最低标准是直接明了。还以“借钱”为例, 给大家列举几种明确行为目的的结束方式:1.我今天没什么事,过来看看你,现在我该走了。 2.我今天到这里来,就是向您借点钱,你一定要帮我;3.我相信,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 人,都会伸出一双温暖的手,帮帮我,因为他不仅帮助了我,更重要的是这种帮助将改变一个 孩子一生的命运!4.你看,今天的天这样冷,我不知道,在这么冷的天气里,自己能否找到一 份温暖。这四种表达目的的结束方式,第一个最不可取——脱离行为目的,不知所云;第二个 最为直白——有些生硬;第三个委婉而明确、深刻感人——间接明确目的,明确行为重大意义; 第四个委婉、含蓄、感人,借景表达此行目的,苍凉动人。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在考虑 形式的同时,也要联系上文,借助最合适内容。 (四)总结的落点:写人的文章,总结的重点落在人上,写事的文章落在事上。例如写《一 个难忘的人》,这是个写人的命题,结尾总结时,应该这样写:这件小事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 了,事件的细节有些已经模糊,但这个陌生的小伙子,始终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质朴、 坚韧与善良,像一股无形的、永不消失的力量,一直催动着我,鼓舞着我!而《一件难忘的小 事》,是一个写事的命题,全文总结时,应该将表达重心落在事上:十几年来,经历了很多事, 只有这件小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事件虽然渺小如水滴,但这件小事蕴含的质朴、坚韧与 善良,像一股无形的、永不消失的力量,一直催动着我,鼓舞着我!这里说的内容落点,在开 头叫“点题”,在结尾叫“扣题”。 (五)结尾段的构成要素:总结全文+明确写作目的+呼应开头。一般要写出这三个要素, 有的文章结尾,分别写这三部分,对应发挥三个功能,有的交融在一起,同时发挥三个功能。 这是一般的常见写法,不排除有特殊的写法:或缺少总结部分,或缺少明确目的部分,或缺少 呼应部分。 二、文章结尾的常见模式 (一)以事件的结局作为文章的结尾 在记叙文中,有的作者,在叙述核心事件时,把事件的结局单独提出来,作为文章的结尾, 故事结束了,文章也就结尾了。有的作者,将核心事件的起因、进过、结果全部叙述完,然后
另起一自然段(有的甚至两个或几个小自然段),额外书写文章的结尾。以事件的结局作为文 章的结尾,前一讲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二)总结+画龙点睛式结尾 先运用一两句话,对上文书写的景、物、事件,从表面现象上做概括总结,收束全文,然 后话锋一转,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层面,高度凝练的阐述或表达自己的写作目的一一为了抒 情而写的,直接抒情:为了赞美(批驳)人品的,直接赞美(批驳)具体人物具体人品:为了 揭示某个哲理,给人启迪的,直接将故事蕴含的理性揭示出来:为了表现人物情趣追求的,直 接表达这种追求,坦坦荡荡的交代写作目的。“画龙点睛”一词的含义在这里充分体现,文章 主体部分是素描“画龙”,本段前面概括总结主体表象内容是白描“龙”的轮廓;而接下来明 确写作目的的部分就是“点睛”。 1.总结+抒情式点睛 例如:时光的齿轮飞旋,奶奶和奶奶讲述的故事,早已化成了记忆中的点点落红。当一个 个黄昏或夜晚来临的时候,看着老槐树下轻摇的蒲扇,聆听着邻里爷爷奶奶讲述的故事,怎能 不牵动我思念的情愫,在追忆中泪水涟涟呢?奶奶,你可知道,我是多么的想你! 2.总结+明理式点睛 例如:时光的齿轮飞旋,奶奶和奶奶讲述的故事,都化成了记忆中的点点落红。然而那些 摇着蒲扇的夜晚,那些感人的故事给我的教益,始终铭刻于心: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善良的人, 别人的善良靠自己的善良行为唤醒! 3.总结+赞美(批判)人品式点睛 例如:时光的齿轮飞旋,奶奶和奶奶讲述的故事,都化成了记忆中的点点落红。然而那些 摇着蒲扇的夜晚,那些感人的故事告诉我:在她的生命长卷上,每一行、每一字、每一笔都精 心地勾画着善良,表现着善良,张扬着善良的意境和光芒! 4.总结+情趣追求式点睛
3 另起一自然段(有的甚至两个或几个小自然段),额外书写文章的结尾。以事件的结局作为文 章的结尾,前一讲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二)总结+画龙点睛式结尾 先运用一两句话,对上文书写的景、物、事件,从表面现象上做概括总结,收束全文,然 后话锋一转,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层面,高度凝练的阐述或表达自己的写作目的——为了抒 情而写的,直接抒情;为了赞美(批驳)人品的,直接赞美(批驳)具体人物具体人品;为了 揭示某个哲理,给人启迪的,直接将故事蕴含的理性揭示出来;为了表现人物情趣追求的,直 接表达这种追求,坦坦荡荡的交代写作目的。“画龙点睛”一词的含义在这里充分体现,文章 主体部分是素描“画龙”,本段前面概括总结主体表象内容是白描“龙”的轮廓;而接下来明 确写作目的的部分就是“点睛”。 1.总结+抒情式点睛 例如:时光的齿轮飞旋,奶奶和奶奶讲述的故事,早已化成了记忆中的点点落红。当一个 个黄昏或夜晚来临的时候,看着老槐树下轻摇的蒲扇,聆听着邻里爷爷奶奶讲述的故事,怎能 不牵动我思念的情愫,在追忆中泪水涟涟呢?奶奶,你可知道,我是多么的想你! 2.总结+明理式点睛 例如:时光的齿轮飞旋,奶奶和奶奶讲述的故事,都化成了记忆中的点点落红。然而那些 摇着蒲扇的夜晚,那些感人的故事给我的教益,始终铭刻于心: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善良的人, 别人的善良靠自己的善良行为唤醒! 3.总结+赞美(批判)人品式点睛 例如:时光的齿轮飞旋,奶奶和奶奶讲述的故事,都化成了记忆中的点点落红。然而那些 摇着蒲扇的夜晚,那些感人的故事告诉我:在她的生命长卷上,每一行、每一字、每一笔都精 心地勾画着善良,表现着善良,张扬着善良的意境和光芒! 4.总结+情趣追求式点睛
时光的齿轮飞旋,奶奶和奶奶讲述的故事,都化成了记忆中的点点落红。然而那些摇着蒲 扇的夜晚,那些感人的故事告诉我:奶奶的一生,就是虔诚膜拜善良的一生,她的一言 举、一动,都是为了实现自己追求生命的至善境界,为善而生,为善而死,更希望我们这些 后生小子,都能成为善良的化身 (三)总结+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式结尾 升华主题的方式:1.由一人,拓展为多人:2.由小范围,拓展为大范围:3.由认识转化为 行动;4.由现实,拓展为影响。5.围绕一个行为或事物,多角度挖掘意义 1.总结+画龙点睛+“由一人拓展为多人”升华主题式 例如:李老师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在这短短的一天里,她用实实在在的教育行动,演绎着 自己勤劳朴实、恪守责任、为人师表的人生。李老师只是个普通的老师,只是中国千百万老师 中的一员,但正是这千百万个普普通通的李老师,用青春和生命,推动了我国的昨天、推动着 我国的今天的教育事业,由一穷二白,走向繁荣昌盛,走向世界前列。(由一个李老师一一到 千千万万个老师) 2.总结+画龙点睛+“范围逐步扩大”升华主题式 例如:妈妈每天就这样行走在家庭和单位之间,做着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严格恪守着一个 母亲、一个职员最平凡的责任。她平凡得就像一棵小草,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棵小草,一个家 庭多了一份温馨,一个单位多了一份严谨,一个国家多了一份发展的力量。(由家庭一一到单 位一一到国家) 3.总结+画龙点睛+“由认识到行为转变”升华主题式 例如:望着拖着垃圾车渐行渐远的拾荒人,回味着刚才雨中那难忘的一幕,李明突然明白 了什么是真正的时尚。他羞愧地把要买名牌鞋的钱深深的揣进兜里,转过身,向家走去 (由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时尚一一到行动具体变化“放弃买名牌鞋”) 4.总结+画龙点睛+“行为拓展为影响”升华主题式
4 时光的齿轮飞旋,奶奶和奶奶讲述的故事,都化成了记忆中的点点落红。然而那些摇着蒲 扇的夜晚,那些感人的故事告诉我:奶奶的一生,就是虔诚膜拜善良的一生,她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实现自己追求生命的至善境界,为善而生,为善而死,更希望我们这些 后生小子,都能成为善良的化身! (三)总结+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式结尾 升华主题的方式:1.由一人,拓展为多人;2.由小范围,拓展为大范围;3.由认识转化为 行动;4.由现实,拓展为影响。5.围绕一个行为或事物,多角度挖掘意义。 1.总结 + 画龙点睛 + “由一人拓展为多人”升华主题式 例如:李老师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在这短短的一天里,她用实实在在的教育行动,演绎着 自己勤劳朴实、恪守责任、为人师表的人生。李老师只是个普通的老师,只是中国千百万老师 中的一员,但正是这千百万个普普通通的李老师,用青春和生命,推动了我国的昨天、推动着 我国的今天的教育事业,由一穷二白,走向繁荣昌盛,走向世界前列。(由一个李老师——到 千千万万个老师) 2.总结+画龙点睛+“范围逐步扩大”升华主题式 例如:妈妈每天就这样行走在家庭和单位之间,做着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严格恪守着一个 母亲、一个职员最平凡的责任。她平凡得就像一棵小草,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棵小草,一个家 庭多了一份温馨,一个单位多了一份严谨,一个国家多了一份发展的力量。(由家庭——到单 位——到国家) 3.总结+画龙点睛+“由认识到行为转变”升华主题式 例如:望着拖着垃圾车渐行渐远的拾荒人,回味着刚才雨中那难忘的一幕,李明突然明白 了什么是真正的时尚。他羞愧地把要买名牌鞋的钱深深的揣进兜里,转过身,向家走去...... (由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时尚——到行动具体变化“放弃买名牌鞋”) 4.总结+画龙点睛+“行为拓展为影响”升华主题式
例如:那天的体育场,是他一个人的舞台。他不停地挥动着笤帚,挥洒着汗水,在一排排 座位之间,在一块块垃圾一张张报纸之上,表演着一个公民最起码的公共意识、公共道德!那 天的体育场,又是他展示自己影响和魅力的舞台,因为就在他走上这个舞台不久,他的身后 表演的队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壮大!(一个人到带动一群人) 5.总结+画龙点睛+“多角度挖掘意义”升华主题式 例如:在那个细雨飘飞的日子,他带着对生活的爱,在小区门口栽下了第一棵槐树。然而 这绝不仅仅是一棵树!那是一种引领,它将带动更多的人,种下更多的花草树木;那是一种对 生活的爱,它将从此改变人们麻木的日子,让生活充满情趣和热情;那是一种奉献和赐予,让 每一个享受绿荫、享受花香享受温馨的家园人,心生一份感动!(围绕栽种一棵槐树,挖掘这 种行为的示范引领、生活态度转变、品质熏陶意义) 有的文章,在这种写法运用过程中,画龙点睛部分,为了增强表达的含蓄性,或避免画龙 点睛部分与升华主题部分用词重复,采用省略或模糊处理方式,也是非常好的处理方法。 (四)环境或景物描写式结尾 和以环境描写开头的方法一样,只是语气上不能呈现总领语气,而是总结性语气。前面讲 环境景物开头模式已经讲解得非常细致了,这里不再赘述。(可参看《文章开头的写法》) (五)行为感受式结尾 事件记叙完以后,事件中的人、事件中的物、事件中的景以及事件整体,总会给作者带来 一些突出的感受,有的文章,就以“总结上文+感受”来书写文章结尾 例如:时光如白马过隙,转眼十余年,妹妺回忆起这段尴尬的往事,我都会心存愧疚,捶 胸顿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纵有一百一千一万个诱惑,我想我再也不会做出如此卑劣的行径 来;如果岁月能够再给我们一次邂逅的机会,无论周围有多少人,我也一定要向他当众忏悔, 以弥补曾经的过错对一个老人造成的伤害! (六)疑问式结尾
5 例如:那天的体育场,是他一个人的舞台。他不停地挥动着笤帚,挥洒着汗水,在一排排 座位之间,在一块块垃圾一张张报纸之上,表演着一个公民最起码的公共意识、公共道德!那 天的体育场,又是他展示自己影响和魅力的舞台,因为就在他走上这个舞台不久,他的身后, 表演的队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壮大!(一个人到带动一群人) 5.总结+画龙点睛+“多角度挖掘意义”升华主题式 例如:在那个细雨飘飞的日子,他带着对生活的爱,在小区门口栽下了第一棵槐树。然而 这绝不仅仅是一棵树!那是一种引领,它将带动更多的人,种下更多的花草树木;那是一种对 生活的爱,它将从此改变人们麻木的日子,让生活充满情趣和热情;那是一种奉献和赐予,让 每一个享受绿荫、享受花香享受温馨的家园人,心生一份感动!(围绕栽种一棵槐树,挖掘这 种行为的示范引领、生活态度转变、品质熏陶意义) 有的文章,在这种写法运用过程中,画龙点睛部分,为了增强表达的含蓄性,或避免画龙 点睛部分与升华主题部分用词重复,采用省略或模糊处理方式,也是非常好的处理方法。 (四)环境或景物描写式结尾 和以环境描写开头的方法一样,只是语气上不能呈现总领语气,而是总结性语气。前面讲 环境景物开头模式已经讲解得非常细致了,这里不再赘述。(可参看《文章开头的写法》) (五)行为感受式结尾 事件记叙完以后,事件中的人、事件中的物、事件中的景以及事件整体,总会给作者带来 一些突出的感受,有的文章,就以“总结上文+感受”来书写文章结尾。 例如:时光如白马过隙,转眼十余年,妹妹回忆起这段尴尬的往事,我都会心存愧疚,捶 胸顿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纵有一百一千一万个诱惑,我想我再也不会做出如此卑劣的行径 来;如果岁月能够再给我们一次邂逅的机会,无论周围有多少人,我也一定要向他当众忏悔, 以弥补曾经的过错对一个老人造成的伤害! (六)疑问式结尾
结合文章内容设疑,让读者带着问题思考,回味,引领读者更深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例如:面对这样一个大度、从容、坚韧的母亲,我应该做些什么呢? 又如:事后,我再也没见到这位乞丐。这样一位骨瘦如材、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老人 行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私欲漫天、世态炎凉的社会里,哪里是他的归宿呢? (七)故作糊涂式结尾 作者非常清楚,笔下的人是个什么人,笔下的物是个什么物,笔下的事是由什么原因引起 的,更明白事件最后的结局、人物最终的命运,但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却始终揣着明白装糊涂, 故作不知,设疑提问,以问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引领读者的思维深入认 识核心问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又是细雨敲窗时。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春雨飘起的时候,我就莫名其妙的想起了母 亲.(开头) (主体部分省略)伏案擎腮,窗外细雨如织,润物无声。母亲的影像, 在雨中时而朦胧,时而清晰。哎,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这无声无息的春雨,竟和我的母亲联 系得这么紧密一一只要下雨,我总会想起我的母亲。(结尾) 又如:母亲走的时候,我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母亲到学校探望子女,然后离开,这本是 件极其平常的事,可是我实在弄不明白,此刻的自己,为何与别人有着迥异的心情,为何怎 么也止不住自己的泪水! 三、关于结尾模式的综合运用 本文所罗列的各种结尾方法,是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故意将一种方法与另一种方法严格区 分开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先掌握这些单一的方法,待熟练掌握以后,可以根据表达的需 要,将任意几种结尾方法组合到一起,综合使用,这样,结尾就进入了“文无定法”之境。另 外,还有特殊形式结尾,如《出师表》的结尾一一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记一辆纺车》的结 尾——记一辆纺车:《醉翁亭记》的结尾—一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等等,都个性化十足, 因为不常用,所以没进行单独总结,希望大家在阅读中,能够自己总结规律,做好结尾模式积 累
6 结合文章内容设疑,让读者带着问题思考,回味,引领读者更深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例如:面对这样一个大度、从容、坚韧的母亲,我应该做些什么呢? 又如:事后,我再也没见到这位乞丐。这样一位骨瘦如材、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老人, 行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私欲漫天、世态炎凉的社会里,哪里是他的归宿呢? (七)故作糊涂式结尾 作者非常清楚,笔下的人是个什么人,笔下的物是个什么物,笔下的事是由什么原因引起 的,更明白事件最后的结局、人物最终的命运,但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却始终揣着明白装糊涂, 故作不知,设疑提问,以问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引领读者的思维深入认 识核心问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又是细雨敲窗时。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春雨飘起的时候,我就莫名其妙的想起了母 亲.(开头).........(主体部分省略)伏案擎腮,窗外细雨如织,润物无声。母亲的影像, 在雨中时而朦胧,时而清晰。哎,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这无声无息的春雨,竟和我的母亲联 系得这么紧密——只要下雨,我总会想起我的母亲。(结尾) 又如:母亲走的时候,我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母亲到学校探望子女,然后离开,这本是 一件极其平常的事,可是我实在弄不明白,此刻的自己,为何与别人有着迥异的心情,为何怎 么也止不住自己的泪水! 三、关于结尾模式的综合运用 本文所罗列的各种结尾方法,是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故意将一种方法与另一种方法严格区 分开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先掌握这些单一的方法,待熟练掌握以后,可以根据表达的需 要,将任意几种结尾方法组合到一起,综合使用,这样,结尾就进入了“文无定法”之境。另 外,还有特殊形式结尾,如《出师表》的结尾——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记一辆纺车》的结 尾—— 记一辆纺车;《醉翁亭记》的结尾——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等等,都个性化十足, 因为不常用,所以没进行单独总结,希望大家在阅读中,能够自己总结规律,做好结尾模式积 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