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黄帝内经》教学资源(学术资料)诊法理论体系概要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317.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年7月第23卷第7期 CTCMP,Jy200.vol.23,No.7 SUN Gui-qin. On series of Jiang treatment after taking herbs 2002203:17-18 Shanghan Lu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Research,200,[l4柳亚平潘桂娟.《景岳全书》痰证诊治研讨中华中医药杂 志2007,227427-429 [13]阎艳丽宋晓宇浅谈《伤寒论》护理思想四川中 医200208317-18 syndrome in Jing-Yue Complete Works, China Journal of YAN Yan-li, SONG Xiao-yu. Analysis on nursing though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2007, 22(7): 427-429 Shanghan Lun Sichuan Joum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收稿日期200年10月3日) 论著 《黄帝内经》中诊法理论体系概要 杨杰,杜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 摘要;诊法在《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分析《灵枢》、《素问》中有关诊法论述74 篇,归纳《黄帝内经》中涉及的脉诊、色诊、尺诊等近50种诊法,分析诊法的内涵外延,建立一种恒动整体观 双向判别、三因特色、四条途径的中医诊法理论框架,构建“形-神-运气”的诊法模式,和现代语言诠释的“自 然生物-心理-社会”四维中医诊法学模式的理论探讨。 关键词:黄帝内经;诊法;医学模式;理论研究 Summary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diagnostic method in Inner Canon of Huangdi YANG Jie, DU Song (Institute of Basic Theory of TCM.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Diagnostic methods play important role in theoretical system of Inner Canon of Huangdi. There are 74 articles about diagnostic methods, which contains near 50 kinds of TCM diagnostic methods referred to pulse diagnosis, colour inspection and so on. This paper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term"diagnostic method",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ynamic whole concept bi-directional discri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iple pathogens and four kinds of methods. The diagnostic model of shape-spirit-transporting qi and the modern language nature-biology-psychology-society four-dimensional diagnostic method are constructed Key words: Inner Canon of Huangdi; Diagnostic method; Medical model: Theoretic studies 《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理论的渊薮”、“医 种理念 家之宗”,全书共计46卷162篇专论。通过全面搜集 1.整体恒动观《吕氏春秋·有始览》:“天地 和梳理《素问》、《灵枢》中相关中医诊法理论概念,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其中有“大同”即所 可见《黄帝内经》中以大量篇幅论述中医诊法的理论谓天人一同、机体内外一同的整体观念。《素问 与实践,涉及诊法论述的篇章共计74篇,其中涉及脉古天真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 诊、尺诊、色诊、面诊、身体分部诊、病因诊、情志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 诊、梦诊、毛发诊、十二经诊、络脉诊、体质诊等近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必须从饮食起居、作 五十种诊法,显示诊法在中医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劳等诸方面符合自然规律,适应外界的变化,以度天 年。同时人体自身具有全息特征的模型,融合了五脏 通讯作者:杨杰,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斫究所,邮编:100700,电话:010640141转2596 E-mail:seainheart@126.com 万方数据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年7fl第23卷第7期CJTCMP,July 2008,V01.23,No.7 SUN Gui-qin.On series of Jiangxi treatment after taking herbs in Shanghan Lu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Research,2003, 16(5):15-16 【13】阎艳丽,宋晓宇.浅谈《伤寒论》护理思想.四川中 医,2002,20(3):17—18 YAN Yah—li,SONG Xiao-yu.Analysis on nursing thoughts of Shanghan I_an.Sichuan Journ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220(3):17—18 【14】柳亚平,潘桂娟.《景岳全书》痰证诊治研讨.中华中医药杂 志2007,22(7).'427-429 LIU Ya-ping,PAN Gui-juan.Diagnosis and treatmeut of phlegm syndrome in Jing—Yue Complete Works.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Ila删acv,2007,22(7):427-429 (收稿日期:2007年lOft31日) 《黄帝内经》中诊法理论体系概要 ·论著· 杨杰.杜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 摘要:诊法在《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分析《灵枢》、《素问》中有关诊法论述74 篇,归纳《黄帝内经》中涉及的脉诊、色诊、尺诊等近50种诊法,分析诊法的内涵外延,建立一种恒动整体观、 双向判别、三因特色、四条途径的中医诊法理论框架,构建“形一神一运气”的诊法模式,和现代语言诠释的“自 然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四维中医诊法学模式的理论探讨。 关键词:黄帝内经;诊法;医学模式;理论研究 Summary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diagnostic method in Inner Canon of Huangdi YANG Jie,DU Song (Institute of Basic Theory of TCM,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ring 100700,China) Abstract:Diagnostic methods#ay important role in theoretical system of Inner Canon of Huangdi.There are 74 articles about diagnostic methods,which contains near 50 kinds of TCMdiagnostic methods referred tO pulse diagnosis,colour inspection and SO on.This paper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term“diagnostic method”,establish a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ynamic whole concept,bi—directional discrimination,characteristics of triple pathogens and four kinds of methods.The diagnostic model of“shape-spirit-transporting qi”and the modem language“nature-biology—psychology—society”four-dimensional diagnostic method ale constructed. Key words:Inner Canon of Huangdi;Diagnostic method;Medical model;Theoretic studies 《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理论的渊薮”、“医 家之宗”,全书共计46卷162篇专论。通过全面搜集 和梳理《素问》、《灵枢》中相关中医诊法理论概念, 可见《黄帝内经》中以大量篇幅论述中医诊法的理论 与实践,涉及诊法论述的篇章共计74篇,其中涉及脉 诊、尺诊、色诊、面诊、身体分部诊、病因诊、情志 诊、梦诊、毛发诊、十二经诊、络脉诊、体质诊等近 五十种诊法,显示诊法在中医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 地位。 一种理念 1.整体恒动观 《吕氏春秋·有始览》:“天地 万物—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其中有“大同”即所 谓天人·同、机体内外一同的整体观念。《素问·上 古天真论》日:“其知道者,法子阴阳,和于术数,饮 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 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必须从饮食起居、作 劳等诸方面符合自然规律,适应外界的变化,以度天 年。同时人体自身具有全息特征的模型,融合了五脏 通讯作者:杨杰,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邮编:100700,电话:010-64014411转2596 E—mail:seainhcart@126.corn 万方数据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8年7月第23卷第7期 CTCMP,Jy2008,vol.23.No.7 六腑、器官表里,结合阴阳五行等学说,构建了全息命过程、生理活动、病理现象、疾病诊治、养生防病 脏象论。主要体现在脏腑与体表、脏腑与器官之间认识,并以辨证论治作为诊治疾病主要方法是形式 的内外相关上。如体表器官、躯体部位、体表的颜色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科学的重要理念与特色理论 等都与内在脏腑有特定的对应关系。 双向判别 整体恒动观体现在易感诊、病因诊、时间诊、地 1.纵向判别《黄帝内经》对病证变化的发 域诊、预后诊、全息诊、体质诊等诸多方面的诊法之生、发展、转归的系列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中 上。中医对病证的判别不是孤立的,而在诊断疾病发包括易感诊、病因诊、现证诊、传变诊、预后诊,建立 发展时强调内外并重,整体联系,恒动变化,系统了完整的病证发生顺序链 直观,以外测内,综合归纳。 易感诊包括体质易感、时间易感、地处易 2.“形-神-运气”的特色模式人与自然是有感、生活水平易感;病因诊包括饮食因、情志 着同一性联系的特殊整体,《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夫因、感伤因、时邪因、劳伤因;现证诊包括的范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围较多,各种分部诊、整体诊与全息诊均包括 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强调“形神合一。”但两者也在内。《黄帝内经》中共计论述了6种分部诊法 相对独立,如《淮南子·精神训》曰:“精神,天之有包括身体分部诊、尺肤诊、毛发诊、声音诊、目诊 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髓反其五体诊;21种整体诊法,包括病因诊、年龄诊、饮食 根。”一旦两者分开则“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诊、时间诊、地域诊、生活起居诊、情志诊、易感 (《素问·灵兰秘典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诊、形体诊、形态诊、体质诊、阴性法诊、腥臊臭 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邪客》)。人与天地诊、十二经诊、络脉诊、梦诊、望诊、汗诊、腹诊、 相参,自然界的变化是影响人体发病的重要外在因二便诊、问诊;9种全息诊,包括尺肤诊、寸口脉、色 素。五运者,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规律;诊、面诊、明堂诊、脊椎诊、目诊、耳诊、舌诊。而在 六气者,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发生的顺序链中,《黄帝内经》更强调病因诊, 所对应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化。五运如《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 六气的变化规律,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病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 正变化。 逆从循之。”倘若不问病因则如《素问·征四失论》: 中医诊法体系中,不仅时刻关注诊察主体对象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午,起居之过度,或 的形,更注重形所反映出来的功能活动外在表现的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 神,同时将人置身于整个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预后诊包括时间预后、 化规律中,整体把握诊察即时的功能状态。中医诊法体质预后、乘侮预后、经脉预后4种预后方式。而易 理论实质是以“形-神-运气”的特色模式为指导的感诊与预后诊的作用和地位在后世诊法中未受到 理论框架。 足够的重视 3.“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四维中医诊法学模 2.横向判别《黄帝内经》中特别强调多种 式随着对人体的不断认识,“生物-心理-社会”的诊法合参,按照病证发生的顺序链,采用各种诊 现代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完全解读人体的秘密,应法,综合判断病证。许多篇章专门论述了天人相应 而生“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后现代的四维医参、色脉合参、尺寸诊法、色脉尺诊法、形色参、脉症 学模式,探讨其实质是形-神运气”模式现代语言合参等多种诊法合参的方法,同时强调诊断过程中 的诠释 的注意事项。故而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强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生物界,而生物界调:“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 也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自己以适应大自然环境的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 变化。植物的四季变化,候鸟的迁徙、动物的冬眠 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 人类的生长壮老已等,无不受大自然变化规律的影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典籍中始终贯穿中医思想 响。人的精神情志变化与生活居住环境无不时刻影的整体恒动观,《素问·离合真邪论》:“因不知合 响生物体人的机能状态。因此,以人体健康为中心,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因 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把人的自然、生物、此,判别病证时应不断注重结合多种诊法及“三因 心理、社会属性作为一个统一的动态整体,来阐释生的特质横向综合 万方数据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年7月第23卷第7期CJTCMP,July 2008,V01.23,No.7 六腑、器官表里,结合阴阳五行等学说,构建了全息 脏象论。主要体现在脏腑与体表、脏腑与器官之间 的内外相关上。如体表器官、躯体部位、体表的颜色 等都与内在脏腑有特定的对应关系。 整体恒动观体现在易感诊、病因诊、时间诊、地 域诊、预后诊、全息诊、体质诊等诸多方面的诊法之 上。中医对病证的判别不是孤立的,而在诊断疾病发 生发展时强调内外并重,整体联系,恒动变化,系统 直观,以外测内,综合归纳。 2.“形一神一运气”的特色模式人与自然是有 着同一性联系的特殊整体,《素问·宝命全形论》日:‘失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以天地 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强调“形神合一。”但两者也 相对独立,如《淮南子·精神训》日:“精神,天之有 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人其门,而骨髓反其 根。”—旦两者分开则“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 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邪客》)。人与天地 相参,自然界的变化是影响人体发病的重要外在因 素。五运者,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规律; 六气者,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 所对应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化。五运 六气的变化规律,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病 证变化。 中医诊法体系中,不仅时刻关注诊察主体对象 的形,更注重形所反映出来的功能活动外在表现的 神,同时将人置身于整个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 化规律中,整体把握诊察即时的功能状态。中医诊法 理论实质是以“形一神一运气”的特色模式为指导的 理论框架。 3.“自然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四维中医诊法学模 式随着对人体的不断认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 现代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完全解读人体的秘密,应 运而生“自然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后现代的四维医 学模式,探讨其实质是“形一神—运气”模式现代语言 的诠释。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生物界,而生物界 也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自己以适应大自然环境的 变化。植物的四季变化,候鸟的迁徙、动物的冬眠, 人类的生长壮老已等,无不受大自然变化规律的影 响。人的精神情志变化与生活居住环境无不时刻影 响生物体人的机能状态。因此,以人体健康为中心, 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把人的自然、生物、 心理、社会属性作为一个统一的动态整体,来阐释生 命过程、生理活动、病理现象、疾病诊治、养生防病 认识,并以辨证论治作为诊治疾病主要方法是形式 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科学的重要理念与特色理论。 双向判别 1.纵向判别 《黄帝内经》对病证变化的发 生、发展、转归的系列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中 包括易感诊、病因诊、现证诊、传变诊、预后诊,建立 了完整的病证发生顺序链。 易感诊包括体质易感、时间易感、地处易 感、生活水平易感;病因诊包括饮食因、情志 因、感伤因、时邪因、劳伤因;现证诊包括的范 围较多,各种分部诊、整体诊与全息诊均包括 在内。《黄帝内经》中共计论述了6种分部诊法, 包括身体分部诊、尺肤诊、毛发诊、声音诊、目诊、 五体诊;21种整体诊法,包括病因诊、年龄诊、饮食 诊、时间诊、地域诊、生活起居诊、情志诊、易感 诊、形体诊、形态诊、体质诊、阴性法诊、腥臊臭 诊、十二经诊、络脉诊、梦诊、望诊、汗诊、腹诊、 二便诊、问诊;9种全息诊,包括尺肤诊、寸口脉、色 诊、面诊、明堂诊、脊椎诊、目诊、耳诊、舌诊。而在 病证发生的顺序链中,《黄帝内经》更强调病因诊, 如《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 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 逆从循之。”倘若不问病因则如《素问·征四失论》: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午,起居之过度,或 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 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预后诊包括时间预后、 体质预后、乘侮预后、经脉预后4种预后方式。而易 感诊与预后诊的作用和地位在后世诊法中未受到 足够的重视。 2.横向判别 《黄帝内经》中特别强调多种 诊法合参,按照病证发生的顺序链,采用各种诊 法,综合判断病证。许多篇章专门论述了天人相应 参、色脉合参、尺寸诊法、色脉尺诊法、形色参、脉症 合参等多种诊法合参的方法,同时强调诊断过程中 的注意事项。故而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强 调:“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 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 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 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典籍中始终贯穿中医思想 的整体恒动观,《素问·离合真邪论》:“因不知合 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因 此,判别病证时应不断注重结合多种诊法及“三因” 的特质横向综合。 万方数据

582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年7月第23卷第7期 CTCMP,July200vol23.No.7 三因特色 地域诊、生活起居诊、情志诊、十二经诊、五体 《黄帝内经》中强调判别病证时要应用“因人诊、梦诊、汗诊、二便诊;切诊法1种,包括身体分 因时因地”的三因特色诊法,是现代生物学“自然-部诊、尺肤诊、虚里诊、肿胀诊、腹诊、脊椎诊 生物-心理-社会”四维模式的最初雏形,也是完备人十二经脉动诊、络脉诊、寸口诊、人迎诊、脉诊。在 体病证的基本思想方法,因此,在《素问脏气法时判别机体状态时注重各种诊法参合,如尺脉诊、色脉 论篇》中就提出“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的思想和方诊、人迎寸口合参、色脉尺诊等 法,在个体化诊疗中应注重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黄帝内经》以大量篇幅论述了脉诊、色诊、尺 1.体质诊法《黄帝内经》中列举了阴阳二十五诊,其中脉诊的论述较详细,脉法分为寸口脉、人 体质类型特征,提出病证的发生、演变及预后与个迎脉、五脏脉、四时脉、三阴三阳脉。诸病证脉诊 体的体质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阴阳气血津液的多包括妊子脉诊、乳子脉诊、肠癖脉诊、癫疾脉诊 少比例、刚柔强弱、白黑肥瘦(脂、膏、肉)、年龄少消瘅脉诊、胃脘痈脉诊、不得卧脉诊、厥脉诊、筋病 长、勇怯耐痛、体态性格情志等不同的体质对病证存脉诊、癃病脉诊、肾风脉诊、偏枯脉诊。典型的脉象 在不同的易感性与敏感性。如“木形之人…能春夏名称57种:大,少,长,代,平,石,动,至,劲,坚,实, 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生病,足厥阴佗佗然。 弦,泣,软,急,洪,结,绝,钩,弱,浮,涩,疾,紧, 2.时间诊法包括人在内的任何生物均是自然衰,悬,盛,虚,喘,寒,强,散,滑,疏,短,缓,骛, 的产物,其生物节律与自然界的消长息息相通,“故微,搏,数,溜,满,鼓,瘦,静,横,薄,赢,躁,细, 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沉,迟,小,浮,溢阳,溢阴,绝不至;非典型的、复合 工矣”(《素问·六节脏象论》)。平人的时间诊法应的以及一些难以索解的脉名脉形45种:中外急,毛羽 注意时刻节律、昼夜节律、月节律、季节律及六十甲中人肤,动一代,如丸,如丸泥,如乌之喙,如引葛,如 子节律;病证的时间诊法包括以息判病、四时判顺水之流,如火薪然,如风吹毛,如鸟之距,如交漆,如 逆、死亡预测等。 华,如鸡举足,如鸡践地,如弦缕,如物之浮,如屋 3.环境诊法人被包绕在地理大环境、生活小之漏,如省客,如涌泉,如偃刀,如横格,如操带 环境及妊娠的先天环境之中。“夫人生于地,悬命于钩,如悬雍,如喘,如循刀刃,如循长竿,如循鸡羽,如 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循琅玕,如揭长竿末梢,如散叶,如落榆荚,如数,发如 地阴阳与人体相通且同一,而且参与人体内的阴阳对夺索,责责然如按琴瑟弦,浑浑革至如涌泉,微细如 立,影响病证的发生发展。“是以他方之人,必问方发,累累如连珠,辟辟如弹石,绵绵其去如弦绝,如 隅水土,旁观者以为应酬套语,谒知其为察脉审证用新张弓弦,如颓土之状,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 药之大纲”(《诊宗三昧·脉象》)。生活居住的环境喘累累如钩,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因此,显贵之脉,常清虚流利;富 总结与展望 贵之脉,常和滑有神;贫者之脉,常蹇涩少神,加以劳 四种途径获取的信息,关键需要立足于“三 动则粗硬倍增。 因”诊察即时状态中,横向、纵向交错辨证,才能更 四条途径 好地体现中医诊法体系“整体恒动观”的指导思 病证信息的获取通常通过“望、闻、问、切”4种想。《黄帝内经》中强调而在目前中医诊法体系中 途径,《黄帝内经》对4种手段均有论述,但散布于各容易忽视,或重要性强调不足的诊法有病因诊、易感 个章节,而同一章节又有论述不同的方法,可见,诊、预后诊时间诊、地域诊、情志诊、经络诊、梦诊、尺 中医诊法体系的发生是一个历史积淀的渐进过肤诊、毛发诊,而这些重视不足的诊法却正是中医 程,其内容体裁是编写者对当时医学思想进行综合基础理论指导下的特色诊法,是构建“自然生物-心 的一种选择 理-社会”四维医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因此,依据《黄 《黄帝内经》中涉及望诊法有19种,包括形体帝内经》的基本思想,全面把握中医诊法理论的本底 诊、形态诊、体质诊、络脉诊、身体分部诊、尺肤资料,明确中医诊法基本概念的源流与演变、初始含 诊、毛发诊、目诊、五体诊、虚里诊、脉动诊 义、基本内涵和外延,经过逻辑思维提炼、系统分析 诊、腹诊、面诊、色诊、名堂诊、目诊、耳诊、舌和理论提升,完善中医诊法理论框架体系的工作有 诊;闻诊法3种,如声音诊、五体诊、腥臊臭诊;问诊待于进一步深入 12种诊法,包括病因诊、年龄诊、饮食诊、时间诊 收稿日期200年8月8日 万方数据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年7月第23卷第7期CJTCMP,July 2008,V01.23,No.7 三因特色 《黄帝内经》中强调判别病证时要应用“因人 因时因地”的三因特色诊法,是现代生物学“自然一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四维模式的最初雏形,也是完备人 体病证的基本思想方法,因此,在《素问·脏气法时 论篇》中就提出“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的思想和方 法,在个体化诊疗中应注重考虑各种影响冈素。 1.体质诊法 《黄帝内经》中列举了阴阳二十五 体质类型特征,提出病证的发生、演变及预后与个 体的体质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阴阳气血津液的多 少比例、刚柔强弱、白黑肥瘦(脂、膏、肉)、年龄少 长、勇怯耐痛、体态性格情志等不同的体质对病证存 在不同的易感性与敏感性。如“木形之人…··能春夏 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生病,足厥阴佗佗然。” 2.时间诊法包括人在内的任何生物均是自然 的产物,其生物节律与自然界的消长息息相通,“故 日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 工矣”(《素问·六节脏象论》)。平人的时间诊法应 注意时刻节律、昼夜节律、月节律、季节律及六十甲 子节律;病证的时间诊法包括以息判病、四时判顺 逆、死亡预测等。 3.环境诊法人被包绕在地理大环境、生活小 环境及妊娠的先天环境之中。“夫人生于地,悬命于 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天 地阴阳与人体相通且同一,而且参与人体内的阴阳对 立,影响病证的发生发展。“是以他方之人,必问方 隅水土,旁观者以为应酬套语,谒知其为察脉审证用 药之大纲”(《诊宗三昧-脉象》)。生活居住的环境 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因此,显贵之脉,常清虚流利;富 贵之脉,常和滑有神;贫者之脉,常蹇涩少神,加以劳 动,则粗硬倍增。 四条途径 病证信息的获取通常通过“望、闻、问、切”4种 途径,《黄帝内经》x寸4种手段均有论述,但散布于各 个章节,而同一章节又有论述不同的方法,可见, 中医诊法体系的发生是一个历史积淀的渐进过 程,其内容体裁是编写者对当时医学思想进行综合 的一种选择。 《黄帝内经》中涉及望诊法有19种,包括形体 诊、形态诊、体质诊、络脉诊、身体分部诊、尺肤 诊、毛发诊、目诊、五体诊、虚里诊、脉动诊、肿胀 诊、腹诊、面诊、色诊、名堂诊、目诊、耳诊、舌 诊;闻诊法3种,如声音诊、五体诊、腥臊臭诊;问诊 12种诊法,包括病因诊、年龄诊、饮食诊、时间诊、 地域诊、生活起居诊、情志诊、十二经诊、五体 诊、梦诊、汗诊、二便诊;切诊法11种,包括身体分 部诊、尺肤诊、虚里诊、肿胀诊、腹诊、脊椎诊、 十二经脉动诊、络脉诊、寸口诊、人迎诊、脉诊。在 判别机体状态时注重各种诊法参合,如尺脉诊、色脉 诊、人迎寸口合参、色脉尺诊等。 《黄帝内经》以大量篇幅论述了脉诊、色诊、尺 诊,其中脉诊的论述较详细,脉法分为寸口脉、人 迎脉、五脏脉、四时脉、三阴三阳脉。诸病证脉诊 包括妊子脉诊、乳子脉诊、肠癖脉诊、癫疾脉诊、 消瘅脉诊、胃脘痈脉诊、不得卧脉诊、厥脉诊、筋病 脉诊、癃病脉诊、肾风脉诊、偏枯脉诊。典型的脉象 名称57种:大,少,长,代,平,石,动,至,劲,坚,实, 弦,泣,软,急,洪,结,绝,钩,弱,浮,涩,疾,紧, 衰,悬,盛,虚,喘,寒,强,散,滑,疏,短,缓,骛, 微,搏,数,溜,满,鼓,瘦,静,横,薄,赢,躁,细, 沉,迟,小,浮,溢阳,溢阴,绝不至;非典型的、复合 的以及一些难以索解的脉名脉形45种:中外急,毛羽 中,人肤,动一代,如丸,如丸泥,如乌之喙,如引葛,如 水之流,如火薪然,如风吹毛,如鸟之距,如交漆,如 华,如鸡举足,如鸡践地,如弦缕,如物之浮,如屋 之漏,如省客,如涌泉,如偃刀,如横格,如操带 钩,如悬雍,如喘,如循刀刃,如循长竿,如循鸡羽,如 循琅开,如揭长竿末梢,如散口十’如落榆荚,如数,发如 夺索,责责然如按琴瑟弦,浑浑革至如涌泉,微细如 发,累累如连珠,辟辟如弹石,绵绵其去如弦绝,如 新张弓弦,如颓土之状,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喘 喘累累如钩,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总结与展望 四种途径获取的信息,关键需要立足于“三 因”诊察即时状态中,横向、纵向交错辨证,才能更 好地体现中医诊法体系“整体恒动观”的指导思 想。《黄帝内经》中强调而在目前中医诊法体系中 容易忽视,或重要性强调不足的诊法有病因诊、易感 诊、预f舌诊、时间诊、地域诊、情志诊、经络诊、梦诊、尺 肤诊、毛发诊,而这些重视不足的诊法却正是中医 基础理论指导下的特色诊法,是构建“自然一生物一心 理一社会”四维医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因此,依据《黄 帝内经》的基本思想,全面把握中医诊法理论的本底 资料,明确中医诊法基本概念的源流与演变、初始含 义、基本内涵和外延,经过逻辑思维提炼、系统分析 和理论提升,完善中医诊法理论框架体系的工作有 待于进一步深入。 (收稿日期"2007年8月8日) 万方数据

《黄帝内经》中诊法理论体系概要 旧万数据 文献链接 者 作者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 中华中医药杂志sTPk 英文刊名: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年,卷(期) 2008,23(7) 被引用次数: 1.任秀玲. REN Xir-1ing《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取象[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9) 任秀玲. REN Xiu-1ing《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气(精气)[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1) 3.任秀玲. REn Xiu-ling《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形神[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6) 4.任秀玲 REn Xiu-ling《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天人[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08,23(5) 5.卢红蓉. LU Hong-rong《黄帝内经》中的虚实之辨[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4) 6.白俊杰路广林.翟双庆. BAI Jun-jie. LU Guang-1in. ZHAI Shuang-ging浅析唐代名家对《黄帝内经》的编注成 就[期刊论文]一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1) 7.李菲.翟双庆梅乐章 LI Fei. ZHAI Shuang-ging.MILe- zhang《黄帝内经》中的”八纲”辨证[期刊论文]-北京 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 8.张巧霞. ZHANG Qiao-xia《黄帝内经》的"中和"观[期刊论文]-河北学刊2008,28(1) 9.温长路.钱超尘阐释药王学术思想汇集后世研究成果一写在《孙思邈研究集成》出版之际[期刊论文]-江西中医 学院学报200618(2) 10.向华国.熊礼宽.涂植光. XIANG Hua-guo. XIONG Li-kuan. TU Zhi- guang阴道毛滴虫的实验诊断研究进展[期刊 论文]-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33(3) 1.张玉镇试论《内经》生长发育过程理论的临床意义[期刊论文]-陕西中医2012(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yyxb200807005.aspx

《黄帝内经》中诊法理论体系概要 作者: 杨杰, 杜松, YANG Jie, DU Song 作者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 刊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英文刊名: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年,卷(期): 2008,23(7) 被引用次数: 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任秀玲.REN Xiu-ling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取象[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9) 2. 任秀玲.REN Xiu-ling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气(精气)[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1) 3. 任秀玲.REN Xiu-ling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形神[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6) 4. 任秀玲.REN Xiu-ling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天人[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5) 5. 卢红蓉.LU Hong-rong 《黄帝内经》中的虚实之辨[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4) 6. 白俊杰.路广林.翟双庆.BAI Jun-jie.LU Guang-lin.ZHAI Shuang-qing 浅析唐代名家对《黄帝内经》的编注成 就[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1) 7. 李菲.翟双庆.梅乐章.LI Fei.ZHAI Shuang-qing.MEI Le-zhang 《黄帝内经》中的"八纲"辨证[期刊论文]-北京 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1) 8. 张巧霞.ZHANG Qiao-xia 《黄帝内经》的"中和"观[期刊论文]-河北学刊2008,28(1) 9. 温长路.钱超尘 阐释药王学术思想汇集后世研究成果--写在《孙思邈研究集成》出版之际[期刊论文]-江西中医 学院学报2006,18(2) 10. 向华国.熊礼宽.涂植光.XIANG Hua-guo.XIONG Li-kuan.TU Zhi-guang 阴道毛滴虫的实验诊断研究进展[期刊 论文]-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33(3) 引证文献(1条) 1.张玉镇 试论《内经》生长发育过程理论的临床意义[期刊论文]-陕西中医 2012(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yyxb200807005.aspx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