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42个高频易错点汇总 1.分封制与宗法制 错因: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反 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正确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 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繚宗族的统治特色。从“国”的角度上 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 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 错因: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 正确理解:首先,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 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权重,而唐宋以来随着 权的加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 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 啊与均衡,般来讲,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 D)元、社会境相对较好,当中央权力过大(如北宋), 第1页共25
第 1 页 共 25 页 高中历史 42 个高频易错点汇总 1.分封制与宗法制 错因: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反 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正确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 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从“国”的角度上 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 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 错因: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 正确理解:首先,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 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权重,而唐宋以来随着 皇权的加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 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 分配与均衡,一般来讲,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 治状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央权力过大(如北宋)
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 分裂和动荡。 3.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 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确理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 出现,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 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 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系分封制 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 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 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 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 同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的一些王朝偶有在个 别地区推行分封制。 代的 宋代的通判 第2页共25
第 2 页 共 25 页 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 分裂和动荡。 3.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 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确理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 出现,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 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 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系分封制 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 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 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 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 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的一些王朝偶有在个 别地区推行分封制。 4.汉代的刺史与宋代的通判
错因:对二者的地位掌握不准确,不清楚二者与监察对象之 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汉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比较有代 表性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当时汉朝维护国家统一、注重对地 方官员监察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汉代的刺史权力和地位 低于郡守,但却代表中央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汇报,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下贯通、预防和惩治腐败。北宋监察地 方的行政官员是通判,其官阶地位低于知州,但却代表中央 监察地方,直接对中央负责,因此通判与刺史同样具有“位 卑而权重”的特点。 5.唐朝的中书省,元朝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 错因:淆这几个概念 正确理解:唐朝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拟政令的机构, 基那能是参与决策。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今寞、晋、鲁等地区)。元朝在 抛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第3页共25
第 3 页 共 25 页 错因:对二者的地位掌握不准确,不清楚二者与监察对象之 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汉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比较有代 表性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当时汉朝维护国家统一、注重对地 方官员监察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汉代的刺史权力和地位 低于郡守,但却代表中央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汇报,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下贯通、预防和惩治腐败。北宋监察地 方的行政官员是通判,其官阶地位低于知州,但却代表中央 监察地方,直接对中央负责,因此通判与刺史同样具有“位 卑而权重”的特点。 5.唐朝的中书省,元朝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 错因:淆这几个概念。 正确理解:唐朝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拟政令的机构, 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今冀、晋、鲁等地区)。元朝在 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错因: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会, 一半是封建社会。 正确理解:半殖民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丧失国家主权,半封 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是从国 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从 社会发展形态而言,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则是历 史的进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 方面的深刻内涵。 7.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错因:不能客观评价这两次农民运动。 正确理解:这两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比较典型的农民运 动,从阶级斗争史观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地位较高,但从 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二者具有很强的阶级局严 限性,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究其根源在于农民 阶零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斗争目标、方式以及指导思 D具有典型农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太平天国后期领布 第4页共25
第 4 页 共 25 页 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错因: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会, 一半是封建社会。 正确理解:半殖民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丧失国家主权,半封 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是从国 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从 社会发展形态而言,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则是历 史的进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 方面的深刻内涵。 7.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错因:不能客观评价这两次农民运动。 正确理解:这两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比较典型的农民运 动,从阶级斗争史观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地位较高,但从 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二者具有很强的阶级局 限性,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究其根源在于农民 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斗争目标、方式以及指导思 想具有典型的小农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
的《资政新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学习西方、促进 中国近代化的纲领、方案;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扶清灭 洋”既带有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也带有明显的盲目排外的 思想。 8.辛亥革命 错因:对辛亥革命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来看,它推翻了清王朝, 建立了中华民国,应该说是取得了胜利。但从最终结果来看, 它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9.民国初年民众的思想状况 错因:认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中。 确理解: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主要针对的 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人群;而广大农村的下层群众仍受封建 多想的束缚,所以辛亥革命后开展新文化运动就显得十 少必要了 第5页共25
第 5 页 共 25 页 的《资政新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学习西方、促进 中国近代化的纲领、方案;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扶清灭 洋”既带有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也带有明显的盲目排外的 思想。 8.辛亥革命 错因:对辛亥革命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来看,它推翻了清王朝, 建立了中华民国,应该说是取得了胜利。但从最终结果来看, 它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9.民国初年民众的思想状况 错因:认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中。 正确理解: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主要针对的 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人群;而广大农村的下层群众仍受封建 儒家思想的束缚,所以辛亥革命后开展新文化运动就显得十 分必要了
10+年对峙时期中共的革命道路 错因:对毛泽东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后还存在着两种不同道 路的斗争缺乏清醒认识,错误地认为毛泽东探索出正确革命 道路后,中共领导人就全部放弃了“城市中心论”。 正确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先后失败,已经在实践上 证明照搬苏联的“城市中心论”是错误的,是与中国的国情 不相符的。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提出了符合 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但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并没有马上接受这一正确道 路,而是在坚持“城市中心论”,所以1927年之后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内,中共党内都存在着两种不同道路的斗争。 11.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 攀因对各时期的根据地的名称记忆不准。 旺事理解:“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 产党控制 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 第6页共25
第 6 页 共 25 页 10.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革命道路 错因:对毛泽东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后还存在着两种不同道 路的斗争缺乏清醒认识,错误地认为毛泽东探索出正确革命 道路后,中共领导人就全部放弃了“城市中心论”。 正确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先后失败,已经在实践上 证明照搬苏联的“城市中心论”是错误的,是与中国的国情 不相符的。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提出了符合 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但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并没有马上接受这一正确道 路,而是在坚持“城市中心论”,所以 1927 年之后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内,中共党内都存在着两种不同道路的斗争。 11.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 错因:对各时期的根据地的名称记忆不准。 正确理解:“革命根据地”,特指 1927 年至 1937 年,中国 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
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 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 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 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 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解放 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 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12.德国议会、法国议会、美国国会、英国议会的结构与权 力 错因:对四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掌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1)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 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 和联邦议会的批准。(2)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少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解散 众议院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3) 美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共同行使。(4) 苏国议会由和下院組成,议会的主要权力属于下院,上 第7页共25
第 7 页 共 25 页 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 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 1937 年到 1945 年,即抗日战 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 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 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解放 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 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12.德国议会、法国议会、美国国会、英国议会的结构与权 力 错因:对四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掌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1)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 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 和联邦议会的批准。(2)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参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解散 众议院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3) 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共同行使。(4) 英国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议会的主要权力属于下院,上
院为最高司法机关,其对下院通过的立法和预算案只有延搁 权 13.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 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 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 蔽,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 美国企图通过帮助西欧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 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美国企图通过“马 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2)二者的实质 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稳定 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更 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 用。当然,“马歌尔计划”在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 少过积极的影响。 联解体 第8页共25
第 8 页 共 25 页 院为最高司法机关,其对下院通过的立法和预算案只有延搁 权。 13.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 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 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 蔽,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 美国企图通过帮助西欧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 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美国企图通过“马 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2)二者的实质 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稳定 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更 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 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在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 生过积极的影响。 14.苏联解体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代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正确理解: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 历史上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 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 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只是 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 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正 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15.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 本原因。 正确理解:苏联经济的衰退和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 的终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 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标志;第三世界实力的增强对多极化产生 深刻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 化。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国与 运动 第9页共25
第 9 页 共 25 页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代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正确理解: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 历史上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 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 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只是 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 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正 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15.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 本原因。 正确理解:苏联经济的衰退和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 的终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 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标志;第三世界实力的增强对多极化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 化。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16.中国与不结盟运动
错因:认为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 正确理解: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成立的一个相对松散的国 际组织,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信守不与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结盟的外交政策。其成员国具 有广泛的代表性,中国于1992年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 国 17.均田制与宋代“不抑兼并” 错因:对两者实施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存在认识偏差。 正确理解: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的一种土 地制度,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 作一定年限后归耕种者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 范围。这一土地制度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激发小农 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因贫富分化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宋代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 事“不护兼并”土地政策的实施,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 ≥响土塘高度集中,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如剧了 第10页共25
第 10 页 共 25 页 错因:认为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 正确理解:不结盟运动是 1961 年成立的一个相对松散的国 际组织,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信守不与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结盟的外交政策。其成员国具 有广泛的代表性,中国于 1992 年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 国。 17.均田制与宋代“不抑兼并” 错因:对两者实施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存在认识偏差。 正确理解: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的一种土 地制度,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 作一定年限后归耕种者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 范围。这一土地制度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激发小农 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因贫富分化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宋代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 政策。“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实施,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 远影响。土地的高度集中,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