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3 必修 人民教育出饭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历史深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编著 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号楼邮编:100081) 网址:htp://www.pep.com.cn xxxx印刷厂印装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毫米x12毫米1/16印张:8.2字数:180000 年1月第版年月第次印刷 印数:00001~00000册 lSBN9787-107.20232.2 定价 G·13282(课) 著作权所有·请勿擅用本书制作各类出版物·违者必究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出版社联系调换
前言 本书呈现给同学们的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包括中国的和外国 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的历史时期。 大致说来,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在漫长的历史发 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活动都是在继承前人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历史条 件的变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以思想发展的历史为例,在中国,从春秋战 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再到20世纪的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 邓小平理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在西方,从古代希腊的智者学 派到近代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和 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第二,在世界不同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历史发展有 别,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构成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史的多元化 特征。第三,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互相交融,共 同发展。特别是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日益密切,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相 互影响更加明显。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 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可以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帮助 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 思想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又指导了人们的经济 政治活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学习思想文化史,应该联系政治史和经济史的相关内 容,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书2004年版主编:欧阳中石、马执斌。主要编写人员(以课文先后为序):王宏志、 臧嵘、马执斌、陈梧桐、李隆庚、李燕、孙兰友、苏生文、陈其、许斌、戴健、舒建军、王 卓明、张晓梅、王贵胜、陈漪明、李志国等。 本书在2006年进行了较大修订,并经审查通过。修订工作由李伟科、许斌主持。参加 修订的编写人员(以课文先后为序)有:李卿、许斌、余桂元、马执斌、李伟科、芮信、张 振海、陈其等。在修订过程中,张海鹏、王宏志、严志梁、臧蝾、杨际平、叶小兵、孙立群、 郭家宏、张华中、胡红英等专家学者和教师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美术编辑:李宏庆;封面设计:李宏庆:责任编辑:许斌
第一单元中圖传统文化玉流愿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48 第2课“罢黯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宋明理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6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犢神的起及其发展 20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22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6 第7课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34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50 历史小论文 第四单元近代从來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猩 52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62
目录 单元近代中国的魔规解款琉 66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六单元20世纪以來中国重大愿想理论成果 76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78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歌育与文学艺术 90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92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00 第八单元19世纪以來的世界文学艺术 104 第2课文学的繁荣 106 第23课美术的辉煌 110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115 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119 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123 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 后记 126
第单元 屮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利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 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 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 展的源头。汉武帝即位后,“罢黯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 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一种 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 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以个 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 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学习建议】 ●采用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探究学习方式,将所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 和身边常见的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结合所学过的本阶段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 影响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商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 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这种官学合一的文化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战国时 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就为“百家争鸣”局 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 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 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 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 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 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 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历史纵横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当时学派很多,主要有十个学派:儒家、道家、法家 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合为“十家”。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 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对 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 ◎孔子和早期儒学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 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 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 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讲学图 资料回放 孔子(前551一前479)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孔子名E,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因不满统治者所为,他 周游列国,晚年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他对促进我国文化数育事立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先后传授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十二烫”,孔子整理 欲,不途矩。 的《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称为“六经”,他的 言行载于《论语》一书。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论语·为政》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 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 孟子名铜,战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管游历列国,主张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不被深用,晚年退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 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他被认为是孔子学 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 说的承者,有“亚的善性。 圣之称,著有《孟 孟子(约前372前289)子)一书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 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 量巨大。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 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 萄子名况。战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 国时期赵国人,著 作《萄子》系统阐述 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 萄子(约前313一前238)了他的学术思想,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思之窗 思了考 孔子说:“性相近也。” ◎这是体现人性问题 《论语·阳货》 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样看待这个问题? 《孟子·告子上》 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道家和法家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 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 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 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 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战国时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 物都看作是相对的。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 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 法家的学说,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 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 老子 老子名聃,生平不洋,传说 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他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相传,孔子管向他问礼,老子退 历史纵横 隐后,著有《老子》.又称《道 墨家创始人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 德经》 他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 资料回放 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責 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 祸兮,福之所 奢侈浪费。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 侍;福兮,祸之所 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 伏。孰知其极? 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墨子 《德经》 (约前468—前376)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模块链 ●春狄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百宋争鸣”局 本课相关内容 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宠了 可枣见必修1第1 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提出“仁”的学悦,创立宋学。孟子、 课;必修2第1课 本课要 子发展了家思想。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学习延伸 惟仁者能好人,能悉人。 《论语·里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份》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萄子·荣辱》 请谈谈你对这些言论的理解。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