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题高分答题技巧 命题趋向分析 常年以来,高考历史大题的命题工作都由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杨宁一负责 全国卷与海南卷则都是一套班底。 所以,对于高考历史的答题,很多类题的大题是有着一系列术语体系的。 首先,是对于学科知识的体系应用。历史学科知识是考试测量的内容与基础, 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 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在考试命题中,命题的立意和对考生能力的考察都源于 学科知识体系。 其次,是史学观念的把握,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以及社会史观等角度都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和角度,反映了命题人的价值取 向,如家国情怀、近代各阶层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基本史实。 2019年全国乙卷的论题材料,选取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批判与反驳了 全盘否认与否定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引导考 生正确对待本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立意,就体现了对考生价值取向的要求。 最后,高考命题侧重于尽可能利用各种题型的功能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如 材料分析与提取观点的能力,多角度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开放性答题的应变能 力等等 高考题型示例与解析 示范一:2019年全国一卷41题 材料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 1950 87852733484 1955285 106174527941 196512231192691024116 19752390105821413410231 3712100801480011141 一一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问1:根据材料一(显性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隐性信息),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 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5分) 材料解析:这类图表数字类材料在历史等文科性质的科目中经常出现,拿到题目后,应首先 尽量提取图表中反映的信息,通常要求考生总结趋势,或结合时代背景与特征分析变化的原 因等。 (1)题干的标题分析,从《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中开始分析 1950~1980年:确定阶段跨度 部分国家:确定主体(对比分析)
历史大题高分答题技巧 命题趋向分析 常年以来,高考历史大题的命题工作都由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杨宁一负责, 全国卷与海南卷则都是一套班底。 所以,对于高考历史的答题,很多类题的大题是有着一系列术语体系的。 首先,是对于学科知识的体系应用。历史学科知识是考试测量的内容与基础, 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 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在考试命题中,命题的立意和对考生能力的考察都源于 学科知识体系。 其次,是史学观念的把握,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以及社会史观等角度都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和角度,反映了命题人的价值取 向,如家国情怀、近代各阶层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基本史实。 2019 年全国乙卷的论题材料,选取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批判与反驳了 全盘否认与否定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引导考 生正确对待本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立意,就体现了对考生价值取向的要求。 最后,高考命题侧重于尽可能利用各种题型的功能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如 材料分析与提取观点的能力,多角度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开放性答题的应变能 力等等 高考题型示例与解析 示范一:2019 年全国一卷 41 题 材料一 1950~1980 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摘编自《1949~1984 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问 1:根据材料一(显性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隐性信息),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 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5 分) 材料解析:这类图表数字类材料在历史等文科性质的科目中经常出现,拿到题目后,应首先 尽量提取图表中反映的信息,通常要求考生总结趋势,或结合时代背景与特征分析变化的原 因等。 (1) 题干的标题分析,从《1950~1980 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中开始分析 1950~1980 年:确定阶段跨度 部分国家:确定主体(对比分析)
钢产量:重工业与经济指标 变化表:反映变化纵向对比(时间)、横向对比(不同主体) (2)提炼信息:可用到的信息 【显性信息】(材料体现信息) (横向) a从1950,中美苏日等国钢产量可知,日本、苏联、美国的工业经济基础较好,中国较为薄 弱(起点低、底子薄) b.对于工业基础较好的国家,成倍增长的持续趋势,要维持的难度很大,而工业基础薄弱的 国家,即使在绝对数量上与发达工业国横向对比差距大,但在纵向(自身)前后阶段的对比 上,翻几番是相对容易的。 (纵向) a中国:1950年61万吨1955年285万吨→1965年1223万吨→1975年2390万吨→1980 年3712万吨(翻几番) 可知:中国钢产量处于高速增长状态 b.美国:1950年8785万吨→1955年10617万吨→1965年11926万吨→1975年10582万吨 →1980年10080万吨(由增长到下降) 可知: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期出现下降 c苏联:1950年2733万吨→1955年4527万吨→1965年9102万吨→1975年14134万吨→1980 年14800万吨(由两倍增长到稳步增长再到缓慢增长) 可知:苏联的钢产量保持着较高速增长状态 d日本:1950年484万吨→1955年941万吨→1965年4116万吨→1975年10231万吨→1980 年11141万吨(由翻一番到迅猛增长再到增长放缓 可知:日本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后期钢产量迅猛增长,70年代中期开始增速放缓 【隐性信息】(课本知识结构) a.对中国、苏联钢产量的增长:偏向于国家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后发国家选择) b对美国:二战后二十年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原因是战后凯恩斯主义(经 济理论盛行),国家奉行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模式,受1973 年经济危机影响,“滞胀″现象出现,凯恩斯主义失灵,经济发展停滞。 c对日本: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的政治“民主化”改革扫满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美国 的扶植政策,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日本贩卖军火,军需生产的带动,日本政府大力发展经 济、科技,引进技术等手段促进经济增长,至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呈现美欧日三足 鼎立 (3)总结得分点 标答:a.总体发展趋势 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产量迅猛增长,70年代放缓 苏联: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b.基本原因
钢产量:重工业与经济指标 变化表:反映变化纵向对比(时间)、横向对比(不同主体) (2) 提炼信息:可用到的信息 【显性信息】(材料体现信息) (横向) a.从 1950,中美苏日等国钢产量可知,日本、苏联、美国的工业经济基础较好,中国较为薄 弱(起点低、底子薄) b.对于工业基础较好的国家,成倍增长的持续趋势,要维持的难度很大,而工业基础薄弱的 国家,即使在绝对数量上与发达工业国横向对比差距大,但在纵向(自身)前后阶段的对比 上,翻几番是相对容易的。 (纵向) a.中国:1950 年 61 万吨→1955 年 285 万吨→1965 年 1223 万吨→1975 年 2390 万吨→1980 年 3712 万吨(翻几番) 可知:中国钢产量处于高速增长状态 b.美国:1950 年 8785 万吨→1955 年 10617 万吨→1965 年 11926 万吨→1975 年 10582 万吨 →1980 年 10080 万吨(由增长到下降) 可知: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 70 年代中期出现下降 c.苏联:1950年2733万吨→1955年4527万吨→1965 年9102万吨→1975年14134万吨→1980 年 14800 万吨(由两倍增长到稳步增长再到缓慢增长) 可知:苏联的钢产量保持着较高速增长状态 d.日本:1950 年 484 万吨→1955 年 941 万吨→1965 年 4116 万吨→1975 年 10231 万吨→1980 年 11141 万吨(由翻一番到迅猛增长再到增长放缓) 可知:日本在 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中后期钢产量迅猛增长,70 年代中期开始增速放缓 【隐性信息】(课本知识结构) a.对中国、苏联钢产量的增长:偏向于国家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后发国家选择) b.对美国:二战后二十年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原因是战后凯恩斯主义(经 济理论盛行),国家奉行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模式,受 1973 年经济危机影响,“滞胀”现象出现,凯恩斯主义失灵,经济发展停滞。 c.对日本: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的政治“民主化”改革扫满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美国 的扶植政策,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日本贩卖军火,军需生产的带动,日本政府大力发展经 济、科技,引进技术等手段促进经济增长,至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呈现美欧日三足 鼎立。 (3)总结得分点 标答:a.总体发展趋势 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 70 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末产量迅猛增长,70 年代放缓。 苏联:20 世纪 50 年代至 20 世纪 60 年代稳步增长,70 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b.基本原因
美国:20世纪50~60年代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70年代初,滞胀影 响(考生答出经济危机也可得分)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受资本主义世界滞胀危机的冲击、 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后随着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丧失经济发展的活力,逐渐停 滞 中国: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 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 成固定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 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 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 分) 背景提示: 1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国家政策的原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铁工 业是重工业,主体在城市,1984年以后我国展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改 革,即现代企业制度 3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投资国家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加投资扩大社会总 需求 4.2002年:对外开放扩大 5科技活动经费:科技水平提高 6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经济结 构转型升级 【模板】: a国家、政府的态度: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发展(政策 b.术语: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影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制度和管理经验 c生产要素与组织:如企业制度、资金资本、人才、技术资源、劳动力等入手 d时代背景与微观主体、行业的趋势 【标答】: 1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2.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 3.科技水平提高。 4.对外开放、引进科技。 5.投资大幅增加。 (注:言之有理,补充可得1分,从生产要素入手1分)
美国:20 世纪 50~60 年代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70 年代初,滞胀影 响(考生答出经济危机也可得分)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 年代受资本主义世界滞胀危机的冲击、 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后随着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丧失经济发展的活力,逐渐停 滞。 中国: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 年达到 4002 万吨,1986 年达到 5205 万吨,至 2002 年达到 18224.89 万吨。钢产量已连续 7 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 年全行业完 成固定投资比 2001 年增长 39.30%,2002 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 2001 年增长 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 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 分) 背景提示: 1.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国家政策的原因“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1983 年达到 4002 万吨,1986 年达到 5205 万吨,至 2002 年达到 18224.89 万吨:钢铁工 业是重工业,主体在城市,1984 年以后我国展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改 革,即现代企业制度 3.2002 年全行业完成固定投资:国家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加投资→扩大社会总 需求 4.2002 年:对外开放扩大 5.科技活动经费:科技水平提高 6.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经济结 构转型升级 【模板】: a.国家、政府的态度: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发展(政策) b.术语: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影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制度和管理经验 c.生产要素与组织:如企业制度、资金资本、人才、技术资源、劳动力等入手 d.时代背景与微观主体、行业的趋势 【标答】: 1.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2. 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 3. 科技水平提高。 4. 对外开放、引进科技。 5. 投资大幅增加。 (注:言之有理,补充可得 1 分,从生产要素入手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