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16年3月联考八年级语文试题 积累与运用(24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2)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6)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8)《过零丁洋》中“ 两句诗表明了诗人文天祥 以死明志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答案】 (10分每空一分,添字、漏字、错字则该空不得分) (1)千里共婵娟 (2)天涯若比邻(3)独怆然而涕下(4)行到水穷处 (5)东风不与周郎便(6)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8)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词的背诵默写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还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 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本题注意“婵 娟”、“涯”、“怆”、“郎”、“阙”、“鸢”、“汗”等字的写法。 2、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致(zhⅰ)落弟(di)抑扬顿挫(cuo)深恶痛疾(w) B.宽恕(sh)文绉绉(zou)油光可鉴(jidn)翻来覆去(fu) C.奥秘(ao)遢爱(ni)蹿房越脊(cuan)家徒四壁(tu) D.禁锢(g)黝黑(you)暗然失色(an)颔首低眉(han)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析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 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汉字字形的错误,往往出现在同音字、形似字上 因此,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A.“弟”应为“第” B.“绉”应读“zhou”;C.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D.“黝”应读“y6u”,“暗”应为“黯 故选C。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6分) 微笑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表示一一我很喜欢你,见到你我很高兴。那发自内心的 微笑就像一缕春风,能使冰雪A() 即 使长相平凡的人,微笑时给人的感觉也会美不胜收,因为微笑体现了人善良温和的一面,当 人的内在美德通过微笑得以体现时,怎么会不美呢?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微笑充满自信。可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B(),人们仿佛挤不出时间微笑, 或只为工作需要而微笑。终于,人们又体会到微笑的重要性,发出“我们需要微笑” (1)请为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备选词语:A、融化溶化 B、冷漠 隔膜 (2)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修改。(2分)
江苏省徐州市 2016 年 3 月联考八年级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4 分) 1、古诗文默写。(10 分) (1)但愿人长久, 。 (苏轼《水调歌头》) (2)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 ,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5)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6)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7)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8)《过零丁洋》中“ , ”两句诗表明了诗人文天祥 以死明志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答案】 (10 分每空一分,添字、漏字、错字则该空不得分) (1)千里共婵娟 (2)天涯若比邻 (3)独怆然而涕下 (4)行到水穷处 (5)东风不与周郎便 (6)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8)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词的背诵默写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还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 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本题注意“婵 娟”、“涯”、“怆”、“郎”、“阙”、“鸢”、“汗”等字的写法。 2、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标致( zhì ) 落弟(dì) 抑扬顿挫( cuò ) 深恶痛疾( wù ) B. 宽恕 ( shù ) 文 绉绉 ( zōu ) 油光可鉴( jiàn ) 翻来覆去( fù ) C. 奥秘( ào ) 溺爱( nì ) 蹿房越脊( cuān ) 家徒四壁( tú ) D. 禁锢( gù ) 黝黑(yóu) 暗然失色 ( àn ) 颔首低眉( hàn )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析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 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汉字字形的错误,往往出现在同音字、形似字上。 因此,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A.“弟”应为“第”; B.“绉”应读“zhōu”;C.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D.“黝”应读“yǒu”,“暗”应为“黯”。 故选 C。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6 分) 微笑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表示——我很喜欢你,见到你我很高兴。那发自内心的 微笑就像一缕春风,能使冰雪 A( ); 。即 使长相平凡的人,微笑时给人的感觉也会美不胜收,因为微笑体现了人善良温和的一面,当 人的内在美德通过微笑得以体现时,怎么会不美呢?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微笑充满自信。可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 B( ),人们仿佛挤不出时间微笑, 或只为工作需要而微笑。终于,人们又体会到微笑的重要性,发出“我们需要微笑”。 (1) 请为文中 A、B 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 分) 备选词语:A、 融化 溶化 B 、冷漠 隔膜 (2)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修改。(2 分)
(3)根据语境,在文中的横线处仿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语句通顺。(2分) 【答案】 (1)(2分)A.融化B.冷漠 (2)(2分)在“我们需要微笑”后加“召唤”或“号召”等词 (3)(2分)句式形式和“就像.能使 ”一致,通顺即可。那发自内心的微笑就 像一抹冬日暖阳,能使坚硬的内心瞬间柔软。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词义的理解。解题时要分清近义词之间的区别,在具体的语境 中加以筛选和鉴别。“溶化,指固体溶解:融化,指常温是液体的物质由固体变为液体”。“冷 漠,(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或不通晓:外行”。 (2)本题考査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病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 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 的规律。加线句成分残缺,缺少宾语。 (3)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语句的仿写,应上下句字数相同,句式一致。学生在 平时要勤读书,多积累好的词句 4、关于《名人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遭受家庭生活不幸和被社会排斥的人,要么在孤独和痛苦中死亡,要么不屈不挠地 抗争,《名人传》中的三位艺术家无疑属于后者。 B.《名人传》中的贝多芬在生命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在生命最后 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托尔斯泰直到临终前几天还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朽 的杰作。由此可见,他们是在超越了常人的磨难之后才成为伟人的。 C.《名人传》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作品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 尔斯泰的苦难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D.《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 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与识记能力。《名人传》是“课标”推荐初中生必读的文学名著 只要平时认真阅读,牢记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思想内容,反复阅读书 中的精彩片段,解答此题并不难。C项表述错误,《名人传》中“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 心”的是托尔斯泰,“直到临终前几天还站着塑像”的是米开朗琪罗。故选Cs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伤仲永》回答5-8题(1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流露出诗人压抑已久的愤
(3) 根据语境,在文中的横线处仿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语句通顺。(2 分) 【答案】 (1)(2 分)A. 融化 B. 冷漠 (2)(2 分)在“我们需要微笑”后加“召唤”或“号召”等词 (3)(2 分)句式形式和“就像......能使......”一致,通顺即可。那发自内心的微笑就 像一抹冬日暖阳,能使坚硬的内心瞬间柔软。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词义的理解。解题时要分清近义词之间的区别,在具体的语境 中加以筛选和鉴别。“溶化,指固体溶解;融化,指常温是液体的物质由固体变为液体”。“冷 漠,(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或不通晓;外行”。 (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病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 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 的规律。加线句成分残缺,缺少宾语。 (3)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语句的仿写,应上下句字数相同,句式一致。学生在 平时要勤读书,多积累好的词句。 4、 关于《名人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一个遭受家庭生活不幸和被社会排斥的人,要么在孤独和痛苦中死亡,要么不屈不挠地 抗争,《名人传》中的三位艺术家无疑属于后者。 B. 《名人传》中的贝多芬在生命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在生命最后一 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托尔斯泰直到临终前几天还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朽 的杰作。由此可见,他们是在超越了常人的磨难之后才成为伟人的。 C. 《名人传》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作品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 尔斯泰的苦难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D.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 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与识记能力。《名人传》是“课标”推荐初中生必读的文学名著, 只要平时认真阅读,牢记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思想内容,反复阅读书 中的精彩片段,解答此题并不难。C 项表述错误,《名人传》中“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 心”的是托尔斯泰,“直到临终前几天还站着塑像”的是米开朗琪罗。故选 C。 二、古诗文阅读(20 分) (一)阅读《伤仲永》回答 5-8 题(14 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流露出诗人压抑已久的愤
激心情,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烂 柯人”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悼念。 颈联景、情、理相结合,对举“舟”“帆”与“树”“木”,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 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长精神”三字含义深 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答案】 (4分)(1)对……感到诧异;(2)通“攀”,牵、引;(3)消失:(4)相当。 【解析】 本题考査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异”“扳”的解释;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6、下列各组加下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父利其_然也公欣然曰 B.并自为其名为人谋而不忠乎 C.未若柳絮因风起孰若孤 D.其诗以养父母此独以跛之故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査学生对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的理解以及文言词语的用法分析理解能力。此类题要求学 生平时要注意分类理解积累识记,做此类题要根据语境分析加点词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然 后选择出符合要求的选项。本题A项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分别是“这样,代词 子”形容词的词缀;B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题,动词”,“替,介词”;C项中加 点词的意义用法分别是“如,介词”,“如,介词“;D项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分别是“用,介 词”,“因为,介词”。故选C。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8、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3分) 答案 【小题1】 (1)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2)现在那些没有天赋的,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 止了吗?(4分) 【小题2】 (2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 要性 (1分)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解析】 第7题:本题考査对文言句子的理解或翻译能力。做此类题时,要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 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本题中要注意“利”“扳”“受之人”“受之天”等词语的解释
激心情,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 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烂 柯人”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悼念。 C. 颈联景、情、理相结合,对举“舟”“帆”与“树”“木”,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 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 D.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长精神”三字含义深 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 【答案】 (4 分)(1)对……感到诧异;(2)通“攀”,牵、引;(3)消失;(4)相当。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异”“扳”的解释;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6、下列各组加下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 父利其 然也 公欣 然曰 B. 并自 为其名 为人谋而不忠乎 C. 未 若柳絮因风起 孰 若孤 D. 其诗 以养父母 此独 以跛之故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的理解以及文言词语的用法分析理解能力。此类题要求学 生平时要注意分类理解积累识记,做此类题要根据语境分析加点词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然 后选择出符合要求的选项。本题 A 项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分别是“这样,代词”,“……的样 子”形容词的词缀;B 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题,动词”,“替,介词”;C 项中加 点词的意义用法分别是“如,介词”,“如,介词“;D 项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分别是“用,介 词”,“因为,介词”。故选 C。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 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8、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3 分) 【答案】 【小题 1】 (1)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2)现在那些没有天赋的,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 止了吗?(4 分) 【小题 2】 (2 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 要性。 (1 分)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解析】 第 7 题: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或翻译能力。做此类题时,要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 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本题中要注意“利”“扳”“受之人”“受之天”等词语的解释
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疏通语句。所学课文,重点句 子的翻译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第8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和主题的分析能力。本文通过写方仲永由“神童”到“泯 然众人矣”的经过,揭示其原因是“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 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 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二)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语段,完成9-11题(6分)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 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 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 穿鞋。④跣:赤脚。 9.解释句中加下划线字的含义。(2分) (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10.翻译划线句(2分)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1.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 (1)有的人(2)凭借 【小题2】 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 发不戴帽子的。 【小题3】 示例(1)做事要从多方面去考虑,若永远循规蹈矩,就不会有创新。(2)凡做一事,制定 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意 对即可得分) 【解析】 第9题:此题考査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 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注意关键词一定翻译出来,并且要翻译准确。本题中需注意的词是:“屦”的意思是“麻鞋” 履”的意思是“穿”;“而”的意思是“可是”;“跣”的意思是“光着脚”;“缟”的意思是 “白娟”;“冠”的意思是“做帽子戴”;“披发”的意思是“披散着头发”。 第10题:此题考査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此类问题要先读懂文章,分析 作者的观点,或者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概括回答。本文末句“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 使无穷”,可以有两个方面的理解。故答案为(1)做事要从多方面去考虑,若永远循规蹈矩, 就不会有创新。(2)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 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意对即可得分)
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疏通语句。所学课文,重点句 子的翻译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第 8 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和主题的分析能力。本文通过写方仲永由“神童”到“泯 然众人矣”的经过,揭示其原因是“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 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 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二)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语段,完成 9-11 题(6 分)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 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 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 穿鞋。④跣:赤脚。 9.解释句中加下划线字的含义。(2 分) (1) 或谓之曰_________ (2) 以子之长_________ 10.翻译划线句(2 分)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________________ 11. 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 分) 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 【小题 1】 (1)有的人 (2)凭借 【小题 2】 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 发不戴帽子的。 【小题 3】 示例(1)做事要从多方面去考虑,若永远循规蹈矩,就不会有创新。(2)凡做一事,制定 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意 对即可得分) 【解析】 第 9 题: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 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注意关键词一定翻译出来,并且要翻译准确。本题中需注意的词是:“屦”的意思是“麻鞋”; “履”的意思是“穿”;“而”的意思是“可是”;“跣”的意思是“光着脚”;“缟”的意思是 “白娟”;“冠”的意思是“做帽子戴”;“披发”的意思是“披散着头发”。 第 10 题: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此类问题要先读懂文章,分析 作者的观点,或者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概括回答。本文末句“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 使无穷”,可以有两个方面的理解。故答案为(1)做事要从多方面去考虑,若永远循规蹈矩, 就不会有创新。(2)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 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意对即可得分)
第11题:此题考査学生对文言词义的理解掌握能力。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 就很容易。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 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本题中“或”的意思是“有的人”:“以” 的意思是“凭借 三、现代文阅读(21分) (一)社戏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 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 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 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 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 前进了 (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 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 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 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4)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 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 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2、给选文拟一个小标题。(1分) 13、第二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14、第一段说船“飞一般前进”与第二段“我却还以为是船慢”是否矛盾?为什么?(2 分) 15、你怎样理解文中“踊跃”这个词语?(3分) 【12】 (1分)夏夜行船 【13】 触觉、嗅觉、视觉、听觉。(2分)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 托了行船之快(1分),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1分) 【14】 (2分)不矛盾。“飞一般前进”写出了船行速度快,“我却还以为是船慢”就更突出了“我” 看戏的急切心情 【15】 “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 (1分)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1分)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1分) 【解析】 第12题:本题考査学生对题目的概括能力。熟读原文,把握主要内容,再概括总结。本文 段写孩子们夏天晚上划船去看社戏,可用“夏夜行船”为题目。 第13题: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表达技巧和环境描写的分析能力。重点硏读第二段,“扑面的
第 11 题: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义的理解掌握能力。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 就很容易。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 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本题中“或”的意思是“有的人”;“以” 的意思是“凭借”。 三、现代文阅读(21 分) (一)社戏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 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 都陪我坐在 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 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 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 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 前进了。 (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 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 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 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 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4)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 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 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2、给选文拟一个小标题。(1 分) _________________ 13、第二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 分) _________________ 14、第一段说船“飞一般前进”与第二段“我却还以为是船慢”是否矛盾?为什么?(2 分) _________________ 15、你怎样理解文中“踊跃”这个词语? (3 分)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 (1 分)夏夜行船 【13】 触觉、嗅觉、视觉、听觉。(2 分)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 托了行船之快(1 分),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1 分) 【14】 (2 分)不矛盾。“飞一般前进”写出了船行速度快,“我却还以为是船慢”就更突出了“我” 看戏的急切心情。 【15】 “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 (1 分)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1 分)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1 分) 【解析】 第 12 题: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的概括能力。熟读原文,把握主要内容,再概括总结。本文 段写孩子们夏天晚上划船去看社戏,可用“夏夜行船”为题目。 第 13 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表达技巧和环境描写的分析能力。重点研读第二段,“扑面的
吹来”“散出来的清香”“起伏的连山”“听到歌吹”是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来写。写 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 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第14题: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能力。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 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此处内容描写突出我看 戏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第15题: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中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结合上下文,揣摩作者情感。“踊跃” 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既写出 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 (二)阅读《父亲的船》,完成16-19题(11分) 父亲的船 (1)父亲拥有一条船。坚厚的舱壁、宽阔的舷板、稳健的橹桨……总之,无一不是我幼小心 目中神圣而尊严的精神依托。 (2)奶奶曾经告诉我,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父亲摇船去了村东的大湖,把我的胎盘 扔进汹涌的浪涛里。我听了一震!奶奶却笑了——“湖神会赏你一副好胆气,长大后才可做 像你父寺一样的男子汉!” (3)父亲的船,驶进我的童年,在冗长蜿蜒的水道上荡漾,颠簸。悠悠的橹桨边泛起 一泓泓欢乐的笑靥和委屈的泪 (4)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 (5)一丝纤细的牛草,悄悄地把我的睡梦牵醒。我揉开惺忪的眼帘,携上心爱的木刻 小舟,还有一只赭纹密布的海碗,跃上了父亲的船。 (6)晨风中传来咿咿呀呀的橹桨曲。父亲脱下热烘烘的衣衫,披在我寒颤颤的肩背 又从海碗中取来黄乎乎的面枣,塞进我稚嫩的手窝。蓦然回首,村里的那棵银杏树,已在遥 远中忽隐忽现,唯独我心爱的木刻小舟寸步不离地尾随着父亲的船绳。我仿佛第一次看见了 生活中的父亲和我,继而,懵懂的心田里流过一股淡淡的酸涩 (7)江风紧了,父亲上岸拉纤。我立在船头上看见,父亲微驼的背上拽着一根粗大的 绳索,艰难的步履在尘沙飞扬的岸滩上,写下一串深沉的脚印。我再也站不住了,满腔的疚 意燃成一团小男子汉的火焰—一我收起舷边拖牵着的木刻小舟,蹬的一下跳上岸去,自个儿 奔跑起来 8)父亲那血红的牛一般的双目中,顿时现出莫名的恼怒和痛苦,骂道:“才十三岁的 人蛋,就不听话啦!” (9)我流泪了,泪水流成个白亮亮的小河… (10)傍晩,我从门槛缝里偷出一把钥匙,蹑手蹑脚地开启了父亲的船锁,第一次在 村前的小河里摇开属于我的橹声。调皮的船头,顶了小河埠,又撞了竹架桥。歇橹看时,手 窝里磨起了透亮的泡泡 (11)父亲站在河岸边,投来一束慈祥而欣慰的目光,手里还捧着我那只心爱的小木 舟。父亲正重温他早已逝去的童年 (12)夜里,我在梦境中真的成了男子汉一—独自摇着父亲的船,去了村东的大湖里 尽情又浪漫地摇呀摇…… 16、为什么说“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请联系全文分析。(3分) 17、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调皮的船头,顶了小河埠,又撞了竹架桥
吹来”“散出来的清香”“起伏的连山”“听到歌吹”是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来写。写 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 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第 14 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能力。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 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此处内容描写突出我看 戏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第 15 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结合上下文,揣摩作者情感。“踊跃” 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既写出 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 (二)阅读《父亲的船》,完成 16—19 题(11 分) 父亲的船 (1)父亲拥有一条船。坚厚的舱壁、宽阔的舷板、稳健的橹桨……总之,无一不是我幼小心 目中神圣而尊严的精神依托。 (2)奶奶曾经告诉我,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父亲摇船去了村东的大湖,把我的胎盘 扔进汹涌的浪涛里。我听了一震!奶奶却笑了——“湖神会赏你一副好胆气,长大后才可做 像你父寺一样的男子汉!” (3)父亲的船,驶进我的童年,在冗长蜿蜒的水道上荡漾,颠簸。悠悠的橹桨边泛起 一泓泓欢乐的笑靥和委屈的泪。 (4)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 (5)一丝纤细的牛草,悄悄地把我的睡梦牵醒。我揉开惺忪的眼帘,携上心爱的木刻 小舟,还有一只赭纹密布的海碗,跃上了父亲的船。 (6)晨风中传来咿咿呀呀的橹桨曲。父亲脱下热烘烘的衣衫,披在我寒颤颤的肩背; 又从海碗中取来黄乎乎的面枣,塞进我稚嫩的手窝。蓦然回首,村里的那棵银杏树,已在遥 远中忽隐忽现,唯独我心爱的木刻小舟寸步不离地尾随着父亲的船绳。我仿佛第一次看见了 生活中的父亲和我,继而,懵懂的心田里流过一股淡淡的酸涩。 (7)江风紧了,父亲上岸拉纤。我立在船头上看见,父亲微驼的背上拽着一根粗大的 绳索,艰难的步履在尘沙飞扬的岸滩上,写下一串深沉的脚印。我再也站不住了,满腔的疚 意燃成一团小男子汉的火焰——我收起舷边拖牵着的木刻小舟,蹬的一下跳上岸去,自个儿 奔跑起来! (8)父亲那血红的牛一般的双目中,顿时现出莫名的恼怒和痛苦,骂道:“才十三岁的 人蛋,就不听话啦!” (9)我流泪了,泪水流成个白亮亮的小河…… (10)傍晚,我从门槛缝里偷出一把钥匙,蹑手蹑脚地开启了父亲的船锁,第一次在 村前的小河里摇开属于我的橹声。调皮的船头,顶了小河埠,又撞了竹架桥。歇橹看时,手 窝里磨起了透亮的泡泡。 (11)父亲站在河岸边,投来一束慈祥而欣慰的目光,手里还捧着我那只心爱的小木 舟。父亲正重温他早已逝去的童年。 (12)夜里,我在梦境中真的成了男子汉——独自摇着父亲的船,去了村东的大湖里, 尽情又浪漫地摇呀摇…… 16、为什么说“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请联系全文分析。(3 分) 17、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 分) 调皮的船头,顶了小河埠,又撞了竹架桥
18、从全文看,“我”眼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3分) 19、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3分) 【答案】 【16】 (1)父亲带“我”出航,使“我”感受到了欢乐。(2)“我”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酸涩而心存 疚意。(3)父亲对“我”责骂,让“我”流泪,感到委屈。(4)“我”偷出钥匙第一次一个人 去划船。(5)夜里墩梦,“我”期盼着自己成长。(3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17】 生动形象地写出船一会儿顶上河埠,一会儿撞了竹桥,不好驾驭,没有方向,横冲直撞的状 态。同时写出了“我”驾驶小船很不熟练,内心十分慌张和兴奋。(2分,意思对即可) 【18】 父亲质朴、稳健,是“我”幼小心目中的精神依托:父亲是有胆气的男子汉;父亲对“我” 充满慈爱:父亲的生活充满艰辛;父亲对“我”充满希望。(3分,答出三点可得满分,意 思对即可) 【19】 不能删。(1)结构上首尾呼应,结尾写到“我”梦到驾驶父亲的船出航,与第一段心目中父 亲的船神圣而庄严,第二段祖辈父辈对“我”成长的期望相照应。(2)突出主旨:父亲的船 在“我”心目中神圣庄严,“我”渴望成长为像父亲一样的男子汉。(3)以梦境结尾,言有尽 而意无穷,引起读者的回味。(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第16题: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先读懂文段,本文是通过写自己向往 父亲的船,想做一个真正的水手。而本题“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的原因就在文段(5) (12)段内容中,概括这几段的内容,就得到本题的答案。故答案为“(1)父亲带“我” 出航,使“我”感受到了欢乐。(2)“我”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酸涩而心存疚意。(3)父亲对 “我”责骂,让“我”流泪,感到委屈。(4)“我”偷出钥匙第一次一个人去划船。(5)夜 里墩梦,“我”期盼着自己成长。 第17题: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表达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时,要先 看有没有使用修辞,再看用词语的表达效果。本题考查几个动词的作用,先回答运用了拟人 修辞,再根据句子内容和是上下文回答,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小船难以驾驭的情形。故答案为 “生动形象地写出船一会儿顶上河埠,一会儿撞了竹桥,不好驾驭,没有方向,横冲直撞的 状态。同时写出了“我”驾驶小船很不熟练,内心十分慌张和兴奋。” 第18题: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能力。分析时要对描写父亲言行的相关语句 进行分析,提炼出人物的性格、品质或者精神。如“父亲拥有一条船。坚厚的舱壁、宽阔的 舷板、稳健的橹桨……总之,无一不是我幼小心目中神圣而尊严的精神依托。”说明父亲是 “我”幼小心目中的精神依托。“父亲脱下热烘烘的衣衫,披在我寒颤颤的肩背;又从海碗 中取来黄乎乎的面枣,塞进我稚嫩的手窝。”说明父亲对“我”细致的关爱。“江风紧了,父 亲上岸拉纤。我立在船头上看见,父亲微驼的背上拽着一根粗大的绳索,艰难的步履在尘沙 飞扬的岸滩上,写下一串深沉的脚印”说明父亲工作的辛劳、不容易。故答案为“父亲质朴、 稳健,是“我”幼小心目中的精神依托:父亲是有胆气的男子汉:父亲对“我”充满慈爱 父亲的生活充满艰辛;父亲对“我”充满希望。” 第19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是通过对结尾段落的作用体现的。此 题要审题,文段能不能删去,要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再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思考本段的 作用。结尾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总结前文:呼应开头或者题目:深化文章主旨“。内容上 有揭示了什么主旨,或者深化了什么主旨,或者是抒发了什么感情等,结合具体内容回答
18、从全文看,“我”眼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3 分) 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3 分) 【答案】 【16】 (1)父亲带“我”出航,使“我”感受到了欢乐。(2)“我”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酸涩而心存 疚意。(3)父亲对“我”责骂,让“我”流泪,感到委屈。(4)“我”偷出钥匙第一次一个人 去划船。(5)夜里墩梦,“我”期盼着自己成长。(3 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17】 生动形象地写出船一会儿顶上河埠,一会儿撞了竹桥,不好驾驭,没有方向,横冲直撞的状 态。同时写出了“我”驾驶小船很不熟练,内心十分慌张和兴奋。(2 分,意思对即可) 【18】 父亲质朴、稳健,是“我”幼小心目中的精神依托;父亲是有胆气的男子汉;父亲对“我” 充满慈爱;父亲的生活充满艰辛;父亲对“我”充满希望。(3 分,答出三点可得满分,意 思对即可) 【19】 不能删。(1)结构上首尾呼应,结尾写到“我”梦到驾驶父亲的船出航,与第一段心目中父 亲的船神圣而庄严,第二段祖辈父辈对“我”成长的期望相照应。(2)突出主旨:父亲的船 在“我”心目中神圣庄严,“我”渴望成长为像父亲一样的男子汉。(3)以梦境结尾,言有尽 而意无穷,引起读者的回味。(3 分,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第 16 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先读懂文段,本文是通过写自己向往 父亲的船,想做一个真正的水手。而本题“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的原因就在文段(5) —(12)段内容中,概括这几段的内容,就得到本题的答案。故答案为“(1)父亲带“我” 出航,使“我”感受到了欢乐。(2)“我”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酸涩而心存疚意。(3)父亲对 “我”责骂,让“我”流泪,感到委屈。(4)“我”偷出钥匙第一次一个人去划 船。(5)夜 里墩梦,“我”期盼着自己成长。” 第 17 题: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表达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时,要先 看有没有使用修辞,再看用词语的表达效果。本题考查几个动词的作用,先回答运用了拟人 修辞,再根据句子内容和是上下文回答,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小船难以驾驭的情形。故答案为 “生动形象地写出船一会儿顶上河埠,一会儿撞了竹桥,不好驾驭,没有方向,横冲直撞的 状态。同时写出了“我”驾驶小船很不熟练,内心十分慌张和兴奋。” 第 18 题: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能力。分析时要对描写父亲言行的相关语句 进行分析,提炼出人物的性格、品质或者精神。如“父亲拥有一条船。坚厚的舱壁、宽阔的 舷板、稳健的橹桨……总之,无一不是我幼小心目中神圣而尊严的精神依托。”说明父亲是 “我”幼小心目中的精神依托。“父亲脱下热烘烘的衣衫,披在我寒颤颤的肩背;又从海碗 中取来黄乎乎的面枣,塞进我稚嫩的手窝。”说明父亲对“我”细致的关爱。“江风紧了,父 亲上岸拉纤。我立在船头上看见,父亲微驼的背上拽着一根粗大的绳索,艰难的步履在尘沙 飞扬的岸滩上,写下一串深沉的脚印”说明父亲工作的辛劳、不容易。故答案为“父亲质朴、 稳健,是“我”幼小心目中的精神依托;父亲是有胆气的男子汉;父亲对“我”充满慈爱; 父亲的生活充满艰辛;父亲对“我”充满希望。” 第 19 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是通过对结尾段落的作用体现的。此 题要审题,文段能不能删去,要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再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思考本段的 作用。结尾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总结前文;呼应开头或者题目;深化文章主旨“。内容上 有揭示了什么主旨,或者深化了什么主旨,或者是抒发了什么感情等,结合具体内容回答
故本题答案为:不能删。(1)结构上首尾呼应,结尾写到“我”梦到驾驶父亲的船出航,与 第一段心目中父亲的船神圣而庄严,第二段祖辈父辈对“我”成长的期望相照应。(2)突出 主旨:父亲的船在“我”心目中神圣庄严,“我”渴望成长为像父亲一样的男子汉。(3)以梦 境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读者的回味。(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 意思对即可。 20、作文(55分) 柳絮摇曳,草长莺飞,春的温馨是一道风景:骄阳似火,众蝉嘶鸣,夏的喧嚣也 是一道风景;黄金世界,秋风飒爽,秋的成熟是一道风景:万里飘雪,银装素裹,冬的澄洁 也是一道风景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自身体会和社会现实,请以“人生处处是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文章,文体部限。 题目 「个□ □ 【答案】 略 【解析】 本题考査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学生要根据平时收集 的作文材料来确定内容。以“人生处处是风景”为题,“风景”是写作的主体内容,但这里 的“风景”并非自然景色,它来自我们的心底,美化着我们的灵魂。这种风景,或许是动人 的往事,或许是美好的记忆,或许是无法难忘的情感。要想写出那让人悄然动容的“风景”, 细腻入微的描写自然是必不可少。可能,在叙述感人故事的同时,若能巧妙地以自然之景相 衬托,文章也就情景交融、美不胜收了。学生要在平时多读书,勤写作,取长补短,积累词 汇,丰富材料。写作时要注意:选材要新,能做到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构思要新,从 内容和写法上能做到与众不同,独出心裁:语言要新,善用修辞和描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
故本题答案为:不能删。(1)结构上首尾呼应,结尾写到“我”梦到驾驶父亲的船出航,与 第一段心目中父亲的船神圣而庄严,第二段祖辈父辈对“我”成长的期望相照应。(2)突出 主旨:父亲的船在“我”心目中神圣庄严,“我”渴望成长为像父亲一样的男子汉。(3)以梦 境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读者的回味。(3 分,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满分, 意思对即可。 20、作文(55 分) 柳絮摇曳,草长莺飞,春的温馨是一道风景;骄阳似火,众蝉嘶鸣,夏的喧嚣也 是一道风景;黄金世界,秋风飒爽,秋的成熟是一道风景;万里飘雪,银装素裹,冬的澄洁 也是一道风景······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自身体会和社会现实,请以“人生处处是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文体部限。 题目 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学生要根据平时收集 的作文材料来确定内容。以“人生处处是风景”为题,“风景”是写作的主体内容,但这里 的“风景”并非自然景色,它来自我们的心底,美化着我们的灵魂。这种风景,或许是动人 的往事,或许是美好的记忆,或许是无法难忘的情感。要想写出那让人悄然动容的“风景”, 细腻入微的描写自然是必不可少。可能,在叙述感人故事的同时,若能巧妙地以自然之景相 衬托,文章也就情景交融、美不胜收了。学生要在平时多读书,勤写作,取长补短,积累词 汇,丰富材料。写作时要注意:选材要新,能做到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构思要新,从 内容和写法上能做到与众不同,独出心裁;语言要新,善用修辞和描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 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