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习题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 了哪些人?他们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 2.在本文中,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贯 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是怎样的? 3.《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其实是述评“三一八”惨案。鲁迅对“三一八”惨案的述 评,纪念刘和珍则是评述的切入点,讨论这一切入点的妙处 4.思路探究 (1)如果从第三节的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第一、二节移到第五节后,按时间顺 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 (2)第一节之后思路为什么转向“庸人”那一面?如果去掉第二节,行不行? (3)关于刘和珍遇害的情况,如果把概况和细节合在一起写可不可以?为什么?从概 况到细节,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5.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为什么采用这种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记念刘和珍君》习题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 了哪些人?他们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 2.在本文中,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贯 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是怎样的? 3.《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其实是述评“三一八”惨案。鲁迅对“三一八”惨案的述 评,纪念刘和珍则是评述的切入点,讨论这一切入点的妙处。 4.思路探究 (1)如果从第三节的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第一、二节移到第五节后,按时间顺 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 (2)第一节之后思路为什么转向“庸人”那一面?如果去掉第二节,行不行? (3)关于刘和珍遇害的情况,如果把概况和细节合在一起写可不可以?为什么?从概 况到细节,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5.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为什么采用这种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思路提示: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 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2.思路提示: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 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 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一一颂扬他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 (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 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 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 呼唤他们“爆发”。由此可见,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 3.思路提示:(1)写刘和珍正义感和责任感,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这可以以 当十,侧面表现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 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 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2)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 列特写镜头,枪弹的攒射、大棍的挥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 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棋瑞执政府前的惨案的全景。(3)写刘 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 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4.(1)思路提示:不好。因为如果先写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就成 了单为刘和珍一人做纪念文章或做传了,而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却是 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 发生惨案的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思路提示:不行。因为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唤起民众。“三 八”惨案之后,为时不长,人们就淡忘了。摄于反动派的淫威,寂然无声,因此“街市依旧 太平”,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那些庸人良知并未氓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 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过两星期,就淡漠了。中国的前途取决于民众的觉悟,鲁迅认定自己 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所以要鞭挞庸人的灵魂。 (3)思路提示:不可以。写刘和珍遇害情况,是为了揭露段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下
参考答案 1.思路提示: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 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2.思路提示: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 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 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他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 (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 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 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 呼唤他们“爆发”。由此可见,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 3.思路提示:(1)写刘和珍正义感和责任感,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这可以以 一当十,侧面表现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 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 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2)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 列特写镜头,枪弹的攒射、大棍的挥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 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棋瑞执政府前的惨案的全景。(3)写刘 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 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4.(1)思路提示:不好。因为如果先写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就成 了单为刘和珍一人做纪念文章或做传了,而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却是 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 发生惨案的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思路提示:不行。因为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唤起民众。“三一 八”惨案之后,为时不长,人们就淡忘了。摄于反动派的淫威,寂然无声,因此“街市依旧 太平”,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那些庸人良知并未氓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 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过两星期,就淡漠了。中国的前途取决于民众的觉悟,鲁迅认定自己 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所以要鞭挞庸人的灵魂。 (3)思路提示:不可以。写刘和珍遇害情况,是为了揭露段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下
劣。把遇害概况与细节分开来写,把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文人的流言摆在中间,可以充分显 示其荒谬性,并使遇难细节成为痛斥反动派的事实根据。第四节先写概况,即伤亡情况,再 写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的流言,显示了强烈的反差,其荒谬性已不言而喻,愤怒的控诉就如 火山爆发。思路深入到细节,针对所谓“暴徒”“受人利用”,写刘和珍参加请愿是“欣然前 往”的,又写政府怎样用枪弹和棍棒虐杀刘和珍等人,这些事实就成为痛斥反动派的铁证。 5.思路提示: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三种表达方法完美地结合, 是本文的最大特点。因要介绍刘和珍并叙述“三一八”事件,所以用叙述法:因要对烈士进 行赞颂,对敌人表示愤慨,所以用抒情:对烈士与事件要谈看法,所以要用议论。叙述是抒 情、议论的依据,抒情、议论是叙述的升华和深化,三者结合,有效地表现了全文的主旨
劣。把遇害概况与细节分开来写,把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文人的流言摆在中间,可以充分显 示其荒谬性,并使遇难细节成为痛斥反动派的事实根据。第四节先写概况,即伤亡情况,再 写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的流言,显示了强烈的反差,其荒谬性已不言而喻,愤怒的控诉就如 火山爆发。思路深入到细节,针对所谓“暴徒”“受人利用”,写刘和珍参加请愿是“欣然前 往”的,又写政府怎样用枪弹和棍棒虐杀刘和珍等人,这些事实就成为痛斥反动派的铁证。 5.思路提示: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三种表达方法完美地结合, 是本文的最大特点。因要介绍刘和珍并叙述“三一八”事件,所以用叙述法;因要对烈士进 行赞颂,对敌人表示愤慨,所以用抒情;对烈士与事件要谈看法,所以要用议论。叙述是抒 情、议论的依据,抒情、议论是叙述的升华和深化,三者结合,有效地表现了全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