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发热 基础医学院 主讲:于智泉
第五节 发 热 基 础 医 学 院 主讲:于智泉
授课要点: ·一、概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 ·三、发热的时相与热代谢特点 ·四、机体的功能与代谢特点 ·五、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授课要点: • 一、概述 •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 • 三、发热的时相与热代谢特点 • 四、机体的功能与代谢特点 • 五、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概述: 发热:根据体温调定点理论,是指在致热 原(Pyrogenl)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体 温调定点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 过正常值0.5℃)
发热:根据体温调定点理论,是指在致热 原(Pyrogen)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体 温调定点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 过正常值0.5℃)。 概 述 :
◆正常体温(恒定)的调控: 体温调节中枢 高级中枢一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次级中枢一延髓、脊髓 调定点(set point,.SP)学说
传统上曾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称为发热, 这是不确切的。发热属于一种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 时的体温升高是受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控制的。 而机体产热异常增多(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 散热障碍(如皮肤鱼鳞癣)和环境高温也可导致体温升 高,这种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并未 发生向上移位,而是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 与调定点相应的水平,是产热大于散热所引起的体温 升高,这称为过热
• 传统上曾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 ℃称为发热, 这是不确切的。发热属于一种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 时的体温升高是受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控制的。 • 而机体产热异常增多(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 散热障碍(如皮肤鱼鳞癣)和环境高温也可导致体温升 高,这种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并未 发生向上移位,而是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 与调定点相应的水平,是产热大于散热所引起的体温 升高,这称为过热
再者,在某些生理情况下,如月经前期、 精神紧张、进食、妊娠期或剧烈运动等情 况下,体温也可升高,这属于生理性的体 温升高。 因此,体温升高不等于发热,体温升 高与发热的关系可归纳为:
• 再者,在某些生理情况下,如月经前期、 精神紧张、进食、妊娠期或剧烈运动等情 况下,体温也可升高,这属于生理性的体 温升高。 • 因此,体温升高不等于发热,体温升 高与发热的关系可归纳为:
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 体温升高 中暑、鱼鳞病 被动性体温升高过热 甲状腺功能亢进 体温调节中枢损伤
体温升高 调节性体温升高 被动性体温升高 中暑、鱼鳞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体温调节中枢损伤 发热 过热
生理性体温升高 妊娠期、剧烈运动、 应激 体温升高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正常值0.5℃) 与SP相适应) 病理性体温升高 过热 (被动性体温升高, 超过SP水平)
妊娠期、剧烈运动、 应激 体温升高 发热 过热 (调节性体温升高, 与SP相适应) (被动性体温升高, 超过SP水平) 生理性体温升高 病理性体温升高 (>正常值0.5℃)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最常见 的病理过程。 ● 发热多出现于众多疾病的早期,尤共是 传染病呈期更为常见。 发热往往是首先被患者感知的病理变化, 因而它是促使患者就医的重要早期信号
•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最常见 的病理过程。 • 发热多出现于众多疾病的早期,尤共是 传染病呈期更为常见。 • 发热往往是首先被患者感知的病理变化, 因而它是促使患者就医的重要早期信号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致热原和发热激活物 能引起人体或动物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原。 致热原具有致热性或含致热成分,因而能直 接或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许多外源性致热原是通过激活体内的产内生 致热原细胞,并使之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EP),进而引起发热
一、病 因 和 发 病 机 制 • (一)致热原和发热激活物 • 能引起人体或动物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原。 • 致热原具有致热性或含致热成分,因而能直 接或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 许多外源性致热原是通过激活体内的产内生 致热原细胞,并使之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EP),进而引起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