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姓名于智泉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时间2012.0621 节次1~2 课程名称 基础医学概论 授课专业及层次 2011级卫生检验本科 授课内容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学时数 2学时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 教学目的 谢变化及发生机制。熟悉: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因素。了解: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防止原则。 重点 重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难点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功能能代谢变化 自学内容 使用教具 多媒体 相关学科知识 教学法 课堂讲授、问题提示及回答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复习上次课程重点内容。 5min 第八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以不同原因所致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加以 5min 及广泛微血栓形成为病理特征的获得性临床综合征。DIC的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 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以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为最重要。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0min 引起DIC的基础疾病或病理过程,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重症感染、外科手术和创伤 产科并发症(如羊水栓塞)、休克等。 原发病:触发因素 (二)发病机制 1.凝血系统的激活 10min (1)组织严重损伤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3) 血细胞大量破坏 血小板被激活 (4)其他激活凝血的途径 2.纤溶功能失调 10min (1)红溶活性降低 (2)纤溶功能增避
教 案 姓名_于智泉 2011~2012 学年 第 2 学期 时间_2012.06.21 节次 1~2 课程名称 基础医学概论 授课专业及层次 2011 级卫生检验本科 授课内容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 谢变化及发生机制。熟悉: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因素。了解: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防止原则。 重 点 重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难 点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功能能代谢变化 自学内容 使用教具 多媒体 相关学科知识 教 学 法 课堂讲授、问题提示及回答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复习上次课程重点内容。 第八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一、概述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以不同原因所致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加以 及广泛微血栓形成为病理特征的获得性临床综合征。DIC 的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 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以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为最重要。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引起 DIC 的基础疾病或病理过程,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重症感染、外科手术和创伤、 产科并发症(如羊水栓塞)、休克等。 原发病;触发因素 (二)发病机制 1.凝血系统的激活 (1)组织严重损伤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3)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4)其他激活凝血的途径 2.纤溶功能失调 (1)纤溶活性降低 (2)纤溶功能增强 5min 5min 10min 10min 10min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三、影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1单核一 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5min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障碍时,在一定量促凝物质进入体内时容易使凝血系统激活。典 型例子如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 2.严重的肝功能障碍 严重肝功能障碍易于发生DIC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为肝功能障碍使机体的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处在很低的水平。 3血液的高凝状态 5min 血液高凝状态是指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血液凝固性增高,使有利于血栓形成 的一种状态。高年、妊娠后期、酸中毒等情况下都可出现高凝状态。 4.微循环障碍 5.机体纤溶系统功能状态 5min 四、主要临床表现 出 5min 出血的表现、出血部位、出血机制。 2.休 5min 3。名器官功能衰竭 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5min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四、分期和分香 Smin DIC的分期 DIC的分型 五、诊断和防治原则 10min 分析病例及小结 5min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三、影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1.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障碍时,在一定量促凝物质进入体内时容易使凝血系统激活。典 型例子如全身性 Shwartzman 反应。 2.严重的肝功能障碍 严重肝功能障碍易于发生 DIC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为肝功能障碍使机体的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处在很低的水平。 3.血液的高凝状态 血液高凝状态是指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血液凝固性增高,使有利于血栓形成 的一种状态。高年、妊娠后期、酸中毒等情况下都可出现高凝状态。 4.微循环障碍 5.机体纤溶系统功能状态 四、主要临床表现 1.出血 出血的表现、出血部位、出血机制。 2.休克 3.多器官功能衰竭 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四、分期和分型 DIC 的分期 DIC 的分型 五、诊断和防治原则 分析病例及小结 5min 5min 5min 5min 5min 5min 5min 5min 5min 10min 5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