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理课程总结 第一篇建筑热工学 1.1建筑热工学基本知识 1.建筑传热方式 导热:定义,特点,计算-傅里叶定律(导热系数、热阻的定义及计算)考点 对流:定义,特点计算 辐射:定义,特点;长波和短波辐射;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建筑外立面颜色的 作用:温室效应 2.建筑围护结构传热 平壁稳态传热:总传热热阻 周期性传热:蓄热系数、热惰性指标 1.2建筑室内热环境 1.室内热环境要素 气温、相对湿度、气流速度、辐射温度 2.热舒适评价 PMV-PPD,局部热不舒适 1.3建筑气候 1.室外气候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 2.建筑热工设计分区 分区依据、分区设计要求 3.局部气候 影响因素:海拔、地形、水体、土壤、植被、下垫面 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 1.4建筑保温与节能 1.建筑保温途径 2.围护结构保温设计(了解) 3.围护结构保温构造 自保温、封闭空气间层、保温层(外保温、内保温和中间保温的特点) 门窗保温 1.5建筑防潮设计 1.湿空气物理性质 水蒸气分压力,饱和水蒸气分压力,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2.围护结构中水分的迁移 水蒸气分压力差是水分迁移的动力;蒸汽渗透系数 3.表面凝结和内部冷凝 形成冷凝的原因;防止表面冷凝的措施:防止内部冷凝的措施
建筑物理课程总结 第一篇 建筑热工学 1.1 建筑热工学基本知识 1. 建筑传热方式 导热:定义,特点,计算-傅里叶定律(导热系数、热阻的定义及计算)考点 对流:定义,特点,计算 辐射:定义,特点;长波和短波辐射;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建筑外立面颜色的 作用;温室效应 2. 建筑围护结构传热 平壁稳态传热:总传热热阻 周期性传热:蓄热系数、热惰性指标 1.2 建筑室内热环境 1. 室内热环境要素 气温、相对湿度、气流速度、辐射温度 2. 热舒适评价 PMV-PPD,局部热不舒适 1.3 建筑气候 1. 室外气候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 2.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 分区依据、分区设计要求 3. 局部气候 影响因素: 海拔、地形、水体、土壤、植被、下垫面 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 1.4 建筑保温与节能 1. 建筑保温途径 2. 围护结构保温设计(了解) 3. 围护结构保温构造 自保温、封闭空气间层、保温层(外保温、内保温和中间保温的特点) 门窗保温 1.5 建筑防潮设计 1. 湿空气物理性质 水蒸气分压力,饱和水蒸气分压力,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2. 围护结构中水分的迁移 水蒸气分压力差是水分迁移的动力;蒸汽渗透系数 3. 表面凝结和内部冷凝 形成冷凝的原因;防止表面冷凝的措施;防止内部冷凝的措施
1.6建筑隔热与遮阳 1.建筑防热途径 2.围护结构隔热设计 隔热设计标准;室外综合温度 3.屋顶隔热设计 绝热层屋顶、通风屋顶、植被屋顶等(掌握隔热机理) 4.外墙隔热措施 5.太阳与建筑的关系 太阳高度角、方位角;典型季节太阳运动轨迹;棒影图 6.遮阳形式 固定遮阳形式(及适用朝向);活动遮阳形式 7.遮阳方向性 不同朝向窗户遮阳设计 1.7自然通风 1.自然通风基本原理 2.风压通风与热压通风 形成;自然通风设计(选址与规划;建筑平、剖面布局;建筑朝向;房间开口位置及面积) 第二篇建筑光学 2.1光学基本知识 1.人眼的视觉特点 人眼的基本构造(感光细胞-锥状细胞,杆状细胞) 人眼的视觉特点:明暗视觉(明适应、暗适应)、颜色感觉、光谱光视效率、视野范围 2.基本光度量 光通量、发光强度、照度、亮度(掌握定义,单位和计算) 3.可见度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物体亮度、物体尺寸、亮度对比、识别时间、眩光 眩光减轻或消除措施P177 4.材料的光学性质 光的反射、透射和吸收 2.2天然采光 1.光气候与采光系数 光气候组成:采光系数(定义、采光系数标准、光气候区);我国光气候特点 2.窗洞口 侧窗采光和天窗采光(型式、特点、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3.采光设计 采光标准,采光质量评价 采光设计主要任务和步骤(眩光的产生和防止,照度的均匀性) 2.3建筑照明 1.电光源 主要性能指标:发光效率、色温、显色指数等
1.6 建筑隔热与遮阳 1. 建筑防热途径 2. 围护结构隔热设计 隔热设计标准;室外综合温度 3. 屋顶隔热设计 绝热层屋顶、通风屋顶、植被屋顶等(掌握隔热机理) 4. 外墙隔热措施 5. 太阳与建筑的关系 太阳高度角、方位角;典型季节太阳运动轨迹;棒影图 6. 遮阳形式 固定遮阳形式(及适用朝向);活动遮阳形式 7. 遮阳方向性 不同朝向窗户遮阳设计 1.7 自然通风 1. 自然通风基本原理 2. 风压通风与热压通风 形成;自然通风设计(选址与规划;建筑平、剖面布局;建筑朝向;房间开口位置及面积) 第二篇 建筑光学 2.1 光学基本知识 1. 人眼的视觉特点 人眼的基本构造(感光细胞-锥状细胞,杆状细胞) 人眼的视觉特点:明暗视觉(明适应、暗适应)、颜色感觉、光谱光视效率、视野范围 2. 基本光度量 光通量、发光强度、照度、亮度(掌握定义,单位和计算) 3. 可见度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物体亮度、物体尺寸、亮度对比、识别时间、眩光 眩光减轻或消除措施 P177 4. 材料的光学性质 光的反射、透射和吸收 2.2 天然采光 1. 光气候与采光系数 光气候组成;采光系数(定义、采光系数标准、光气候区);我国光气候特点 2. 窗洞口 侧窗采光和天窗采光(型式、特点、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3. 采光设计 采光标准,采光质量评价 采光设计主要任务和步骤(眩光的产生和防止,照度的均匀性) 2.3 建筑照明 1. 电光源 主要性能指标:发光效率、色温、显色指数等
2.灯具 灯具光特性:配光曲线、遮光角、灯具效率 灯具分类:特点,适用场合 3.室内工作照明设计 掌握室内工作照明设计的设计过程:照明方式、照明设计标准(照明数量、照明质量、减少 眩光措施P251-252)、光源和灯具的选择 4.照明计算 利用系数法(定义、影响因素) 5.室内环境照明设计 掌握环境艺术照明的设计手法:室内环境照明对视觉的影响:室内环境照明处理方法;室内 环境照明设计 6.室外照明设计 建筑物立面照明:轮廓照明、泛光照明、透光照明 第三篇建筑声学 3.1声学的基本知识 1.声音的基本性质 声波及其物理描述:声波存在条件;频率、波长和传播速度 声音的频谱:倍频程的概念及应用 声波的传播特性:反射、散射、衍射,发生条件 2.声的计量 声功率、声强、声压及其相互关系;声功率级、声强级、声压级,掌握计算方法 3.声音在围蔽空间内的传播 掌握室内声场特征以及室内声音传播、衰减规律;掌握混响时间定义、计算公式 4.人的听觉特效 掌握哈斯、掩蔽、双耳听闻效应的形成及其意义;掌握响度级和等响曲线;熟悉A声级计权 方法 3.2建筑吸声、隔声 1.建筑吸声 吸声系数和吸声量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 吸声材料和结构:掌握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原理、吸声特点及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因素;掌 握共振吸声结构体的吸声原理、吸声特点,了解特殊吸声体的应用场合 3.建筑隔声 隔声量的概念、隔声性能的度量 质量定律和吻合效应 双层墙隔声,及隔声原理 组合墙隔声及设计原则 楼板撞击声的隔声 3.3声环境规划与噪声控制 评价指标:A声级、等效声级、统计百分数声级、噪声评价数等 了解我国的噪声标准 掌握噪声控制的原则、工作步骤和主要措施:与噪声源保持必要的距离、利用屏障降低噪声、 绿化减躁、利用建筑总平面布局和单体建筑设计遮挡噪声、愉悦声景观等 吸声降噪措施的应用
2. 灯具 灯具光特性:配光曲线、遮光角、灯具效率 灯具分类:特点,适用场合 3. 室内工作照明设计 掌握室内工作照明设计的设计过程:照明方式、照明设计标准(照明数量、照明质量、减少 眩光措施 P251-252)、光源和灯具的选择 4. 照明计算 利用系数法(定义、影响因素) 5. 室内环境照明设计 掌握环境艺术照明的设计手法:室内环境照明对视觉的影响;室内环境照明处理方法;室内 环境照明设计 6. 室外照明设计 建筑物立面照明:轮廓照明、泛光照明、透光照明 第三篇 建筑声学 3.1 声学的基本知识 1. 声音的基本性质 声波及其物理描述:声波存在条件;频率、波长和传播速度 声音的频谱:倍频程的概念及应用 声波的传播特性:反射、散射、衍射,发生条件 2. 声的计量 声功率、声强、声压及其相互关系;声功率级、声强级、声压级,掌握计算方法 3. 声音在围蔽空间内的传播 掌握室内声场特征以及室内声音传播、衰减规律;掌握混响时间定义、计算公式 4. 人的听觉特效 掌握哈斯、掩蔽、双耳听闻效应的形成及其意义;掌握响度级和等响曲线;熟悉 A 声级计权 方法 3.2 建筑吸声、隔声 1. 建筑吸声 吸声系数和吸声量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 吸声材料和结构:掌握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原理、吸声特点及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因素;掌 握共振吸声结构体的吸声原理、吸声特点;了解特殊吸声体的应用场合 3. 建筑隔声 隔声量的概念、隔声性能的度量 质量定律和吻合效应 双层墙隔声,及隔声原理 组合墙隔声及设计原则 楼板撞击声的隔声 3.3 声环境规划与噪声控制 评价指标:A 声级、等效声级、统计百分数声级、噪声评价数等 了解我国的噪声标准 掌握噪声控制的原则、工作步骤和主要措施:与噪声源保持必要的距离、利用屏障降低噪声、 绿化减躁、利用建筑总平面布局和单体建筑设计遮挡噪声、愉悦声景观等 吸声降噪措施的应用
隔声降噪设计 3.4室内音质设计 1.音质评价标准 主观评价:响度、亲切感、混响感、丰满度、空间感 客观评价:声压级、混响时间、混响频率特性、早期反射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了解主观和客观评价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2.厅堂容积的确定 满足响度和混响时间两方面的要求 3.厅堂的体形设计 舞台反射板设计方法:声线法 掌握体形设计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直达声、争取和控制前次反射声、消除可能出现的声缺 陷 掌握以上基本原则在厅堂体形设计的应用 考试60%+课程设计(1次)20%+实验(2次)10%+课堂测验5%+考勤5%=100%
隔声降噪设计 3.4 室内音质设计 1. 音质评价标准 主观评价:响度、亲切感、混响感、丰满度、空间感 客观评价:声压级、混响时间、混响频率特性、早期反射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了解主观和客观评价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2. 厅堂容积的确定 满足响度和混响时间两方面的要求 3. 厅堂的体形设计 舞台反射板设计方法:声线法 掌握体形设计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直达声、争取和控制前次反射声、消除可能出现的声缺 陷 掌握以上基本原则在厅堂体形设计的应用 考试 60%+课程设计(1 次)20%+实验(2 次)10%+课堂测验 5%+考勤 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