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导学案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 内容感知 “欲筑室者先建基”,写作之“基”就是情感,在我们的写作训练中必须充分挖 掘这一丰富的写作资源。无论感知体验,还是写作动机,都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 系。只要能捕捉到那些发自内心深处的能够让自己“动情”的点,就能创作出让 人感动的好文章,因为其有情所以能与之交流,因为其写情明确所以容易交流而 产生情感的共鸣。抒情可以浓墨重彩,酣畅淋漓,也可以雅致简约,引人遐思, 总之它们应该是你文章中的高潮,是你心灵里的最深的感触,是文章形式的最终 服务对象,你可以因此选择不同的体裁,以至不同的叙述结构:动情点就是你文 章的指挥官,插叙、倒叙、补叙,这些谋篇布局的技巧都应该以此为要领。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述就是忌讳平铺直叙,只有有了足够的起伏才能有效地 吸引他人的注意,才能让读你文章的人随着篇中文字同进同退,同喜同哀。“横 断面”写作无疑能很好地起到这个效果,它能让文章更精彩更集中地表现中心, 完全能够避免“纵断面”叙述所带来的松散之弊。 要点阐释 1.什么是白描法? 提示: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 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 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写作,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 的艺术效果。那么,如何运用白描法呢?一是语言要朴素、简洁,不能过多地堆 砌词汇,不能过多地渲染,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情景的特色。二是叙述要准确、 细腻,但要防止因用笔过少,造成“空洞无物”的错误,它要求的是既要简洁, 又要传神。 2.叙事剪裁的“横断面”与“纵断面”有怎样的不同? 提示: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处理上,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来 写,还是仅截取其中的一段、一个侧面、一个场面或者一个情节。横断面叙事有 很多的好处,它在捕捉动情点上优势突出,“在一篇记叙文里,横断面截取一般 就是主段——动情点及其连带部分”。但是比较长的文章就应该使用纵断面,因 为长文内容繁多,需要反映出事件的全过程以及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3.“导引”中说“形式要服从内容”,那么应该怎样理解二者的关系呢? 提示: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内容,由于条件不同,可以有多种形式 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利用新 形式
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导学案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内容感知 “欲筑室者先建基”,写作之“基”就是情感,在我们的写作训练中必须充分挖 掘这一丰富的写作资源。无论感知体验,还是写作动机,都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 系。只要能捕捉到那些发自内心深处的能够让自己“动情”的点,就能创作出让 人感动的好文章,因为其有情所以能与之交流,因为其写情明确所以容易交流而 产生情感的共鸣。抒情可以浓墨重彩,酣畅淋漓,也可以雅致简约,引人遐思, 总之它们应该是你文章中的高潮,是你心灵里的最深的感触,是文章形式的最终 服务对象,你可以因此选择不同的体裁,以至不同的叙述结构:动情点就是你文 章的指挥官,插叙、倒叙、补叙,这些谋篇布局的技巧都应该以此为要领。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述就是忌讳平铺直叙,只有有了足够的起伏才能有效地 吸引他人的注意,才能让读你文章的人随着篇中文字同进同退,同喜同哀。“横 断面”写作无疑能很好地起到这个效果,它能让文章更精彩更集中地表现中心, 完全能够避免“纵断面”叙述所带来的松散之弊。 要点阐释 1.什么是白描法? 提示: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 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 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写作,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 的艺术效果。那么,如何运用白描法呢?一是语言要朴素、简洁,不能过多地堆 砌词汇,不能过多地渲染,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情景的特色。二是叙述要准确、 细腻,但要防止因用笔过少,造成“空洞无物”的错误,它要求的是既要简洁, 又要传神。 2.叙事剪裁的“横断面”与“纵断面”有怎样的不同? 提示: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处理上,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来 写,还是仅截取其中的一段、一个侧面、一个场面或者一个情节。横断面叙事有 很多的好处,它在捕捉动情点上优势突出,“在一篇记叙文里,横断面截取一般 就是主段——动情点及其连带部分”。但是比较长的文章就应该使用纵断面,因 为长文内容繁多,需要反映出事件的全过程以及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3.“导引”中说“形式要服从内容”,那么应该怎样理解二者的关系呢? 提示: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内容,由于条件不同,可以有多种形式; 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利用新 形式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一对广泛而又具体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一首诗、一篇散文、一部小说或一出戏,总是抒写着某种思想、 感情和描述着某些人、某件事,表达着一定的生活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以不同的 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们在语言、体裁、结构和表现方法上各不相同。如果把所有 这些不同的作品加以分析归纳,则每一部作品都有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抒写 什么,描述什么,这是它的内容;怎样抒写,怎样描述,这是它的形式。我国古 典诗文理论里,就已开始把文学作品分为志(情)与文、质与文、意与辞、实与 华、情与采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中志(情)、质、意、实等概念,都是指 作品的内在因素,即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辞、华、采等概念,都是指作品的 外在表现,即相当于形式的概念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 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这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以对方为存在条 件的。因此,我们只能在抽象的意义上把它们分别开来。从创作过程看,总是先 有了一定的内容,然后才有用来表现这种内容的艺术形式。画家罗中立所谈的创 作《父亲》的体会和历程就能很好地说明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作家对于社会生 活中的某些事物有了深刻的感受,在脑海里逐渐形成生动的生活画面或人物形 象,酝酿和构成作品的主题,然后才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把这些生活画面或人物形 象组织起来,赋予一定的形式,构成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不是并列 的、没有主从之分的,在两者之间,内容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内容决定形 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一般关系。 例文赏析 【例文一】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写情的高手,一篇《背影》不知令天下多少父子柔肠百结,令 多少读者掩卷沉思。这篇《冬天》,作者撷取生活中的三个片断,不仅写了他惯 常写的父爱,而且将之扩展到友爱、情爱。既揭示了亲情的美好,又昭示着友情 的绵长。这种典型的横断面叙事使文章跨越了时空,具有了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在看似零散的结构背后是扯不断的温馨,是魂梦相系的真情。三个片断便是三个 动情点,是作者在某个冬天里的夜里从往事的尘沙里寻出的粒粒珍珠。那豆腐带 着热气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一刻,那月光照着水波也照着朋友的微笑的一刻 那天地空空只有我们四人的一刻,所有的叙述都是为了那一刻,所有的深情都凝 结在了那一刻,于是瞬间成了永恒。 此外文章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是本文的特色,文章中冬天的寒冷与内心的 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气氛。比如第二幅画面,月夜 泛舟西湖。时令是冬天,时间是晚上九点多钟,当时的环境是,“湖上似乎只有 我们一只划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可见人们大多入睡了),且“有 点风”。而我们三人感觉像是春天:“暖风吹得游人醉”,“我渐渐地快睡着 了”;“S君口占两句诗”,我们都在“微笑”。淡淡的笑,驱散了冬天的寒 意,浓浓的友情,化解了冬天的严寒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一对广泛而又具体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一首诗、一篇散文、一部小说或一出戏,总是抒写着某种思想、 感情和描述着某些人、某件事,表达着一定的生活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以不同的 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们在语言、体裁、结构和表现方法上各不相同。如果把所有 这些不同的作品加以分析归纳,则每一部作品都有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抒写 什么,描述什么,这是它的内容;怎样抒写,怎样描述,这是它的形式。我国古 典诗文理论里,就已开始把文学作品分为志(情)与文、质与文、意与辞、实与 华、情与采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中志(情)、质、意、实等概念,都是指 作品的内在因素,即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辞、华、采等概念,都是指作品的 外在表现,即相当于形式的概念。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 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这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以对方为存在条 件的。因此,我们只能在抽象的意义上把它们分别开来。从创作过程看,总是先 有了一定的内容,然后才有用来表现这种内容的艺术形式。画家罗中立所谈的创 作《父亲》的体会和历程就能很好地说明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作家对于社会生 活中的某些事物有了深刻的感受,在脑海里逐渐形成生动的生活画面或人物形 象,酝酿和构成作品的主题,然后才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把这些生活画面或人物形 象组织起来,赋予一定的形式,构成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不是并列 的、没有主从之分的,在两者之间,内容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内容决定形 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一般关系。 例文赏析 【例文一】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写情的高手,一篇《背影》不知令天下多少父子柔肠百结,令 多少读者掩卷沉思。这篇《冬天》,作者撷取生活中的三个片断,不仅写了他惯 常写的父爱,而且将之扩展到友爱、情爱。既揭示了亲情的美好,又昭示着友情 的绵长。这种典型的横断面叙事使文章跨越了时空,具有了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在看似零散的结构背后是扯不断的温馨,是魂梦相系的真情。三个片断便是三个 动情点,是作者在某个冬天里的夜里从往事的尘沙里寻出的粒粒珍珠。那豆腐带 着热气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一刻,那月光照着水波也照着朋友的微笑的一刻, 那天地空空只有我们四人的一刻,所有的叙述都是为了那一刻,所有的深情都凝 结在了那一刻,于是瞬间成了永恒。 此外文章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是本文的特色,文章中冬天的寒冷与内心的 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气氛。比如第二幅画面,月夜 泛舟西湖。时令是冬天,时间是晚上九点多钟,当时的环境是,“湖上似乎只有 我们一只划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可见人们大多入睡了),且“有 点风”。而我们三人感觉像是春天:“暖风吹得游人醉”,“我渐渐地快睡着 了 ”;“S 君口占两句诗”,我们都在“微笑”。淡淡的笑,驱散了冬天的寒 意,浓浓的友情,化解了冬天的严寒
另外,文章的语言质朴,饱蘸着情意,比如写父亲夹豆腐的情景。他“微微的仰 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 碟里” 仰 伸 夹 放”,诠释了无言的父爱,饱 含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文章以“冬天”为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断,表达亲情友情的珍贵。情真意 切,回味隽永 【例文二】 这篇文章在“知识导引”作为例证援引的已经很多了,我们赏析只想就两个问题 再作一下提醒。第一,这篇例文有着很明显的时间线,为什么还把它看成是横断 面式的叙述呢?这也恐怕是不少同学的疑问。我们认为这里面的最主要原因在 于,虽然文章有着时间的发展顺序,这一点上不像例文一那样仅仅是时间的片段。 然而作者的叙述重点却是放在一个个场景上的。从修改稿看,第二段的补叙,回 家后的冷清,面对照片时的感想,母亲回家后的温馨,这些是文章的主体,而它 们却都是以片断的形式出现的,其间的跳跃性是有的。所以,“导引”中说它是 横断面叙述是有道理的。第二,修改稿和原稿的不同既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上,又 体现在文章的篇幅上,这是非常明显的。而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类似的感 情经历自己也有,可为什么自己却觉得无话可说呢,或者说不几句便又觉得无味 而失去写作的兴趣呢。我们认为关键就在于对动情点的捕捉不积极,不到位。到 了该动情的地方不知道去发挥,不知道向深处挖掘,说到底就是没有触摸自己心 灵的习惯。还有,就是在平日里放松了对生活进行感悟的要求,的确只有把这当 成一种要求,才能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否则哪来的心思细腻。[来源:学科网] 写作导引 这一道题可以训练同学们对动情点的把握。生活中总有太多的让我们感动的 人和事,而每一次的感动都是对内心的那份美好情感的抚触,都有可能在心田里 滋养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生机。“感动中国”“圆梦行动”你也许会认为离我们远 了一点儿的,那么近在咫尺的父母的朋友的一句句叮咛、一声声问候不也是我们 情感世界里的无尽宝藏吗?在传媒文化日益发达的今天,捕捉感动似乎也变得越 来越容易,感动几乎无处不在。看完下面这则材料,相信你对什么是动情点会有 个更明确的认识 1984年是央视春晚举办的第二个年头。春节前夕,编导组人员李平分向导演黄 鹤提出设置“动情点”的建议:“港台艺人的参加是1984年晚会的一个特点,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中国人的习惯。利用这一点,让阿原的孩子打电话,用孩子 的嘴说出想念台湾爷爷奶奶的意思,用简单的语言,激起所有炎黄子孙的思亲之 情……”黄一鹤一听,拍案叫绝。于是便有了以后春节晚会强调的“动情”一说。 李平分为什么会想到设置“动情点”呢?原来,是他在参加1983年春晚时受到 了启发。1983年,电影演员刘晓庆主持春晚,那时她已多年未回蜀探亲,为主 持春晚,又不能回蜀探望父母了。晚会直播时,刘晓庆的行为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她在念完一封电报以后加了一句串联词中没有的话,她对着镜头大声说:“此时
另外,文章的语言质朴,饱蘸着情意,比如写父亲夹豆腐的情景。他“微微的仰 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 碟里”。一“仰”一“觑”一“伸”一“夹”一“放”,诠释了无言的父爱,饱 含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文章以“冬天”为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断,表达亲情友情的珍贵。情真意 切,回味隽永。 【例文二】 这篇文章在“知识导引”作为例证援引的已经很多了,我们赏析只想就两个问题 再作一下提醒。第一,这篇例文有着很明显的时间线,为什么还把它看成是横断 面式的叙述呢?这也恐怕是不少同学的疑问。我们认为这里面的最主要原因在 于,虽然文章有着时间的发展顺序,这一点上不像例文一那样仅仅是时间的片段。 然而作者的叙述重点却是放在一个个场景上的。从修改稿看,第二段的补叙,回 家后的冷清,面对照片时的感想,母亲回家后的温馨,这些是文章的主体,而它 们却都是以片断的形式出现的,其间的跳跃性是有的。所以,“导引”中说它是 横断面叙述是有道理的。第二,修改稿和原稿的不同既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上,又 体现在文章的篇幅上,这是非常明显的。而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类似的感 情经历自己也有,可为什么自己却觉得无话可说呢,或者说不几句便又觉得无味 而失去写作的兴趣呢。我们认为关键就在于对动情点的捕捉不积极,不到位。到 了该动情的地方不知道去发挥,不知道向深处挖掘,说到底就是没有触摸自己心 灵的习惯。还有,就是在平日里放松了对生活进行感悟的要求,的确只有把这当 成一种要求,才能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否则哪来的心思细腻。[来源:学科网] 写作导引 一、这一道题可以训练同学们对动情点的把握。生活中总有太多的让我们感动的 人和事,而每一次的感动都是对内心的那份美好情感的抚触,都有可能在心田里 滋养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生机。“感动中国”“圆梦行动”你也许会认为离我们远 了一点儿的,那么近在咫尺的父母的朋友的一句句叮咛、一声声问候不也是我们 情感世界里的无尽宝藏吗?在传媒文化日益发达的今天,捕捉感动似乎也变得越 来越容易,感动几乎无处不在。看完下面这则材料,相信你对什么是动情点会有 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1984 年是央视春晚举办的第二个年头。春节前夕,编导组人员李平分向导演黄 一鹤提出设置“动情点”的建议:“港台艺人的参加是 1984 年晚会的一个特点,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中国人的习惯。利用这一点,让阿原的孩子打电话,用孩子 的嘴说出想念台湾爷爷奶奶的意思,用简单的语言,激起所有炎黄子孙的思亲之 情……”黄一鹤一听,拍案叫绝。于是便有了以后春节晚会强调的“动情”一说。 李平分为什么会想到设置“动情点”呢?原来,是他在参加 1983 年春晚时受到 了启发。1983 年,电影演员刘晓庆主持春晚,那时她已多年未回蜀探亲,为主 持春晚,又不能回蜀探望父母了。晚会直播时,刘晓庆的行为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她在念完一封电报以后加了一句串联词中没有的话,她对着镜头大声说:“此时
此刻,我最想念的是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一定坐在电视机前,明天我就要赶回去 和你们一起过年。在这里,我先给你们二老拜年了!” 李平分对此记忆犹深,他被邀请到1984年春晚剧组后,就一直想在晚会上设置 “动情点”。后来,他又被黄阿原带着女儿到剧组参加主持排练所感动,便提出 了这一建议。 在这一年的春晚上,对“动情点”的实际操作比设想又进了一步,除了让黄阿原 的孩子打电话,说了想念在台湾的爷爷奶奶的话外,晚会结尾时,一个女孩子又 给香港女主持人陈思思献花。孩子问:“阿姨您还走吗?您走了,我们会想念您 的。阿姨,明年您还来吗?”陈思思含着热泪,半天说不出话来。当时这一场景 使许多观众流下动情的眼泪。蕌 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之所以能这么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够把人 的影子投射到物的身上,那轩、那年代久远的象笏、那已亭亭如盖的枇杷树,都 成了绝好的载体,承载起了浓如饴的亲情和爱情,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物品都有可 能成为那传说中可以传递记忆的魔石,成为一场情感波澜的触发点 除了这些身边的小物件,我们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去观察,去感受。去观察感受 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自身的情感。这种方法称为“自然”的调动。自然界中那 赏心悦目的景物既能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美好的情感,又能使人产生写作冲动。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 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当直接面对大自然的时候,就会不时有美的发现 和美的体验,这些发现和体验一旦写入文章不就是一个个动情点吗?我们还应该 投身到社会中去,去主动捕捉那些让人动情的永恒的瞬间。 对动情点的抒写可以是浓墨重彩,当然也可以是简洁大方,在从容不迫之间娓娓 而谈,那情也自有一份恬淡,这也是很多散文大家所最终追求的一种境界。 附: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髙邮人也 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 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 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 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 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 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 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 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 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 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
此刻,我最想念的是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一定坐在电视机前,明天我就要赶回去 和你们一起过年。在这里,我先给你们二老拜年了!” 李平分对此记忆犹深,他被邀请到 1984 年春晚剧组后,就一直想在晚会上设置 “动情点”。后来,他又被黄阿原带着女儿到剧组参加主持排练所感动,便提出 了这一建议。 在这一年的春晚上,对“动情点”的实际操作比设想又进了一步,除了让黄阿原 的孩子打电话,说了想念在台湾的爷爷奶奶的话外,晚会结尾时,一个女孩子又 给香港女主持人陈思思献花。孩子问:“阿姨您还走吗?您走了,我们会想念您 的。阿姨,明年您还来吗?”陈思思含着热泪,半天说不出话来。当时这一场景 使许多观众流下动情的眼泪。 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之所以能这么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够把人 的影子投射到物的身上,那轩、那年代久远的象笏、那已亭亭如盖的枇杷树,都 成了绝好的载体,承载起了浓如饴的亲情和爱情,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物品都有可 能成为那传说中可以传递记忆的魔石,成为一场情感波澜的触发点。 除了这些身边的小物件,我们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去观察,去感受。去观察感受 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自身的情感。这种方法称为“自然”的调动。自然界中那 赏心悦目的景物既能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美好的情感,又能使人产生写作冲动。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 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当直接面对大自然的时候,就会不时有美的发现 和美的体验,这些发现和体验一旦写入文章不就是一个个动情点吗?我们还应该 投身到社会中去,去主动捕捉那些让人动情的永恒的瞬间。 对动情点的抒写可以是浓墨重彩,当然也可以是简洁大方,在从容不迫之间娓娓 而谈,那情也自有一份恬淡,这也是很多散文大家所最终追求的一种境界。 附: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 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 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 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 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 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 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 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 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 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 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
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 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 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髙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 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 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 扎下去,吱一一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 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 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 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 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 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 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 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 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 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 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 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 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三、这篇文章可以算得上是对横断面叙述式结构处理规则的最好实践,“动情点 是乐曲的最强音,最强音形成髙潮,髙潮要在全曲尾部出现才能余音缭绕”。而 前面的内容作为“不得不交代的连带内容”作者是用回忆的方式展开的,并且用 自己内心的无聊作足了铺垫,再加上对缝窗帘这一场景的细致描写,最后的高潮 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节理性思维的深化 内容感知 动情点的捕捉是创作主体对内心情感世界的一种深入,是进一步了解自己心灵的 把钥匙。然而情感与理智、感性与理性从来都是人类心灵内部不可或缺的组成, 创作的过程更多是两者共同起作用的过程,再丰富细腻的情感也必须在理性的框 架内才能得到抒发。同时理性思维本身也应该成为我们写作的一个亮点,理性思 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理性思 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很多优秀的文章就是因为它们能启迪人 类的智慧,给人们带来丰富精神家园的无限可能。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理性 思维进一步深化呢?首先,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理性就是能从基本事实出发
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 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 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 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 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 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 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 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 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 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 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 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 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 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 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 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 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 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 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三、这篇文章可以算得上是对横断面叙述式结构处理规则的最好实践,“动情点 是乐曲的最强音,最强音形成高潮,高潮要在全曲尾部出现才能余音缭绕”。而 前面的内容作为“不得不交代的连带内容”作者是用回忆的方式展开的,并且用 自己内心的无聊作足了铺垫,再加上对缝窗帘这一场景的细致描写,最后的高潮 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节 理性思维的深化 内容感知 动情点的捕捉是创作主体对内心情感世界的一种深入,是进一步了解自己心灵的 一把钥匙。然而情感与理智、感性与理性从来都是人类心灵内部不可或缺的组成, 创作的过程更多是两者共同起作用的过程,再丰富细腻的情感也必须在理性的框 架内才能得到抒发。同时理性思维本身也应该成为我们写作的一个亮点,理性思 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理性思 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很多优秀的文章就是因为它们能启迪人 类的智慧,给人们带来丰富精神家园的无限可能。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理性 思维进一步深化呢?首先,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理性就是能从基本事实出发
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多问几个为什么,把一个问题试着分解成几个问题, 注意对它们的探寻和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其次,学 会对自己的感知进行必要的概括与说明,也就是要我们经常地总结自己,把一些 具体化的东西抽象化。再有,文章中理性思维的体现更多的是借助文章的结构 一篇理性思维力强的人所写出的文章一定是思路清晰且环环相扣的,让人读后能 产生一种思维的快感,就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类。 要点阐释 1.如何理解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提 导引”说“我们的感受是具体的”,这里的“具体”使用的是它的“特 定的”含义。也就是说不同的个体,即使是面对同一事物时他们的感受也是不 样的,任何的感知都具有独特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果对这种独特的感受 不加以阐明,那么别人是不容易理解的。这就需要从具体的感受里找出与它共同 的、本质相同的(抽象的)感受。用知识导引中的例子来说明,作者对祥林嫂的 眼睛的感受是他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当只是映现在他脑子里的时候,这种感知 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表达出来怎么让人理解呢?于是他进行了适当的概括与进 步的说明,把它转化成了抽象的语言,用“芒刺在背”和“刺透了胸膛”两种 本质相同的感受让读者理解了祥林嫂的眼睛带给作者的震撼。因此这种感受就不 再是具体的了,而带有了一种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广泛性 这是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好比我们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 的现象总结出这样的规律“答案是非富多彩的”,这就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 程。另外,在我们的写作中还会经常地使用到这样一种技巧:由抽象到具体。思 想是抽象的,但表达的形式却可以是具体的、形象的。有时候纯粹的学理和概念 可能会让我们的思维枯竭,以致行文难以继续,所以在表达思想时,不贴住自己 的具体感受,在丰富具体的感受中升华出明确的思想。像下面这段话:人生在世 总免不了痛苦和快乐的交替,就像有黑夜之后注定要有黎明。我从不相信痛苦会 伴随人的一生,就像世界永不会长久地被黑暗笼罩,因为地球在面对了黑暗之后 又转过脸来。作者把对人生的抽象的感悟用形象具体的“黑夜与白天”这一真实 可感的自然现象作了进一步明确。文章的思路也因此更显开阔,并且丰富了写作 内容,从思想的角度来讲,这不也体现了一种认识的深化吗? 2.在文章中如何呈现认识深化的轨迹? 提示:理性分析的深化必然要显示出递进的过程,这也是文章走向条理的必由之 路,尤其是在议论文中。《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那些标志性的段落 不 仅如此…”“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 命家……”等,都充分体现了文章内容上的递进关系,“由浅入深,由次到主, 由表面到本质”。这便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两位战友的情谊、恩格斯对马 克思的崇高评价都通过这种外在的形式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而且内容远大于形
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多问几个为什么,把一个问题试着分解成几个问题, 注意对它们的探寻和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其次,学 会对自己的感知进行必要的概括与说明,也就是要我们经常地总结自己,把一些 具体化的东西抽象化。再有,文章中理性思维的体现更多的是借助文章的结构。 一篇理性思维力强的人所写出的文章一定是思路清晰且环环相扣的,让人读后能 产生一种思维的快感,就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类。 要点阐释 1.如何理解具体与抽 象的关系? 提示:“导引”说“我们的感受是具体的”,这里的“具体”使用的是它的“特 定的”含义。也就是说不同的个体,即使是面对同一事物时他们的感受也是不一 样的,任何的感知都具有独特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果对这种独特的感受 不加以阐明,那么别人是不容易理解的。这就需要从具体的感受里找出与它共同 的、本质相同的(抽象的)感受。用知识导引中的例子来说明,作者对祥林嫂的 眼睛的感受是他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当只是映现在他脑子里的时候,这种感知 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表达出来怎么让人理解呢?于是他进行了适当的概括与进 一步的说明,把它转化成了抽象的语言,用“芒刺在背”和“刺透了胸膛”两种 本质相同的感受让读者理解了祥林嫂的眼睛带给作者的震撼。因此这种感受就不 再是具体的了,而带有了一种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广泛性。 这是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好比我们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 的现象总结出这样的规律“答案是非富多彩的”,这就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 程。另外,在我们的写作中还会经常地使用到这样一种技巧:由抽象到具体。思 想是抽象的,但表达的形式却可以是具体的、形象的。有时候纯粹的学理和概念 可能会让我们的思维枯竭,以致行文难以继续,所以在表达思想时,不贴住自己 的具体感受,在丰富具体的感受中升华出明确的思想。像下面这段话:人生在世 总免不了痛苦和快乐的交替,就像有黑夜之后注定要有黎明。我从不相信痛苦会 伴随人的一生,就像世界永不会长久地被黑暗笼罩,因为地球在面对了黑暗之后 又转过脸来。作者把对人生的抽象的感悟用形象具体的“黑夜与白天”这一真实 可感的自然现象作了进一步明确。文章的思路也因此更显开阔,并且丰富了写作 内容,从思想的角度来讲,这不也体现了一种认识的深化吗? 2.在文章中如何呈现认识深化的轨迹? 提示:理性分析的深化必然要显示出递进的过程,这也是文章走向条理的必由之 路,尤其是在议论文中。《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那些标志性的段落——“不 仅如此……”“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 命家……”等,都充分体现了文章内容上的递进关系,“由浅入深,由次到主, 由表面到本质”。这便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两位战友的情谊、恩格斯对马 克思的崇高评价都通过这种外在的形式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而且内容远大于形 式
例文赏析 【例文一】 题目“近墨者未必黑”使文章在开篇便具有了一种深刻,闪现着理性思维的光 芒,这也正是此文的吸引力所在。但我们更想谈的却是它的条理性,就这一点来 说,这绝对是一个好的范本。而这种条理性最重要的体现就在全文段落与段落之 间的递进关系上,作者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并没有急着去论证,而是宕开思路 从反面观点入手,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增强了论点的针对性,又使得文章显得思路 活泼且与后文形成相互的照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整体感。第三段笔锋陡然一转 便到了文章的核心内容,“物本如此,人当固然”,可谓干净利索,这当然是 思维的一次深入。接着,第四段,“如果以上谈的还不足以使人信服我的观点, 这里不妨再举个集体近墨者未必黑的例子”,一句话就又使文意从个例上升到了 群体,这就使论证更具有了典型性和说服力。下来就该探求事理背后的根源了 “不是环境,而是物的本性”。之后水到渠成便着手解决怎么样去做的问题。从 宏观思路上看,文章从“为什么”到“怎么样”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实现了理性思维的深入。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文章的条理呢?引用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的话来说明,他 说:“工师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 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说得道理很浅易,就是写作之 前一定要有计划,从收集材料到分析材料,再到安排结构、标记提纲,都偷不得 懒,做到这几点文章写作水平还能不提高吗?思路还能不清晰吗? 【例文二】【例文三】 这两篇文章都可以看成“读后感”,只是立意的针对性更强,集中在了一个人物 或人物的某个特征上。在这里同学们也可以借鉴一下这种文体的写法。对人物进 行鉴赏,关键在于对人物内心的剖析,以及造成某种类型的原因,所以从作文训 练的角度看,这种文体对理性思维的提高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应该多写多看 再附一篇对《水浒传》人物的赏鉴,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分析,看看如何把这种文 章写得既生动又深刻。 失控的江湖怪兽一一李逵 在《水浒传》中,李逵是着墨最多,性格最为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对这位 梁山的要将,历来的评价很高,或认为他最具反抗意识,或认为他天真可爱。但 笔者阅读《水浒》数遍,对这位好汉实在喜欢不起来一一一头失控的江湖怪兽, 这是笔者对他的整体印象。 这位绰号黑旋风、铁牛的好汉属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喜剧英雄形象,和他相类似的 人物在古代小说中还有不少,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说岳全传》中的牛 皋、《杨家府演义》中的焦赞和孟良、《说唐》中的程咬金等
例文赏析 【例文一】 题目“近墨者未必黑”使文章在开篇便具有了一种深刻,闪现着理性思维的光 芒,这也正是此文的吸引力所在。但我们更想谈的却是它的条理性,就这一点来 说,这绝对是一个好的范本。而这种条理性最重要的体现就在全文段落与段落之 间的递进关系上,作者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并没有急着去论证,而是宕开思路 从反面观点入手,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增强了论点的针对性,又使得文章显得思路 活泼且与后文形成相互的照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整体感。第三段笔锋陡然一转 便到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物本如此,人当固然”,可谓干净利索,这当然是 思维的一次深入。接着,第四段,“如果以上谈的还不足以使人信服我的观点, 这里不妨再举个集体近墨者未必黑的例子”,一句话就又使文意从个例上升到了 群体,这就使论证更具有了典型性和说服力。下来就该探求事理背后的根源了, “不是环境,而是物的本性”。之后水到渠成便着手解决怎么样去做的问题。从 宏观思路上看,文章从“为什么”到“怎么样”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实现了理性思维的深入。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文章的条理呢?引用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的话来说明,他 说:“工师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 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说得道理很浅易,就是写作之 前一定要有计划,从收集材料到分析材料,再到安排结构、标记提纲,都偷不得 懒,做到这几点文章写作水平还能不提高吗?思路还能不清晰吗? 【例文二】 【例文三】 这两篇文章都可以看成“读后感”,只是立意的针对性更强,集中在了一个人物 或人物的某个特征上。在这里同学们也可以借鉴一下这种文体的写法。对人物进 行鉴赏,关键在于对人物内心的剖析,以及造成某种类型的原因,所以从作文训 练的角度看,这种文体对理性思维的提高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应该多写多看。 再附一篇对《水浒传》人物的赏鉴,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分析,看看如何把这种文 章写得既生动又深刻。 失控的江湖怪兽——李逵 在《水浒传》中,李逵是着墨最多,性格最为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对这位 梁山的要将,历来的评价很高,或认为他最具反抗意识,或认为他天真可爱。但 笔者阅读《水浒》数遍,对这位好汉实在喜欢不起来——一头失控的江湖怪兽, 这是笔者对他的整体印象。 这位绰号黑旋风、铁牛的好汉属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喜剧英雄形象,和他相类似的 人物在古代小说中还有不少,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说岳全传》中的牛 皋、《杨家府演义》中的焦赞和孟良、《说唐》中的程咬金等
这类人物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从外貌上看,他们大多身材高大魁梧,相貌丑陋 从才艺秉性看,则个个武功高强,经常使用板斧、锤子之类的笨重武器,作战勇 猛,善打硬仗,而且生性粗鲁爽直,脾气暴躁,疾恶如仇 有趣的是,他们往往与儒雅沉稳的主将之间有着亲如手足般的密切关系。人物形 象的这种反差极大的搭配和出场,很容易产生喜剧效果。加之这些喜剧英雄由于 性格鲁莽、性子急躁等原因,总是头脑发热爱冲动,不断地惹麻烦,要么是闹场 误会,要么是好心办坏事,为作品平添了许多波澜 好在所惹的乱子都不是太大,最后又总是能被那位兄长般的主将一一化解,有惊 无险,造成一种滑稽幽默的艺术效果。 与张飞、牛皋、焦赞、孟良、程咬金等人相比,李逵除了上述性格特征外,还有 一些属于他个人的特点。首先是其流氓习气。他出身农民,但没有农民的厚道 点都不天真,反而显出一副无赖相,赌博、抢劫,与一般的地痞无赖没有什么 区别。虽然作品把他塑造成一位喜剧英雄,像牛皋、焦赞、孟良一样,但并没有 达到这个效果,这些被他的奴性和嗜杀秉性掩盖了。他不能让人感到可爱,相反 令人感到可怕。他一开始就是以江州牢卒的身份登场亮相的,从他身上已经看不 出农民的憨厚朴实和勤劳本分,他在游走江湖的过程中早已染上了浓厚的流氓习 气,比如喜爱赌博、抢人财物等。 李逵的身上是有一些可贵的品质,比如他的率真、豪爽、敢作敢为等,但其言谈 举止中也暴露出明显的性格缺陷,从其身上可以看到一些人性的阴暗面,惟其率 真,才暴露得特别明显。他的很多举动缺乏理性的思考,只是岀自其个人鲁莽草 率的性格,没有明确的目的,只能说是一种冲动和宣泄,因而也是容易失控的 很容易成为一种破坏力量。 他对朝廷的反抗看似坚决,但那是无意识的,其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熟想法, 不像林冲、鲁智深、武松那样,经过生活的磨难,对官府的黑暗认识很清醒,个 人也越来越成熟。相比之下,李逵则没什么长进,年龄一天天增加,但同样的错 误仍然不断重复。 其次是其嗜血成性。李逵作战不是不勇敢,在冲锋陷阵时十分勇猛,为梁山的壮 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李逵的作战方式与他人不同,他经常是敌我不分,不分青 红皂白地用板斧一路砍过去,在毫无目标的板斧下增加了许多无辜的冤魂,这在 江州劫法场一节表现得特别明显。 当李逵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板斧砍向已经归顺的扈成,将扈太公一家斩尽杀绝后, 别说读者,就连宋江等人都看不下去。真不知道扈三娘是怎么接受这一现实的 所幸全书避开了这一点,否则,以李逵的这种作为,扈三娘、朱同等人肯定是不 会善罢甘休的,梁山内部的火拼是迟早的事,何况好汉们之间的矛盾还远不止这 些,但都在江湖义气的名目下被遮蔽了。 再次是其奴仆意识。从表面上看,李逵在梁山好汉中最具反抗精神,这有他的屡 次反对招安为证。但他的反对招安是以拥戴宋江当皇帝为前提的,他曾多次公开
这类人物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从外貌上看,他们大多身材高大魁梧,相貌丑陋; 从才艺秉性看,则个个武功高强,经常使用板斧、锤子之类的笨重武器,作战勇 猛,善打硬仗,而且生性粗鲁爽直,脾气暴躁,疾恶如仇。 有趣的是,他们往往与儒雅沉稳的主将之间有着亲如手足般的密切关系。人物形 象的这种反差极大的搭配和出场,很容易产生喜剧效果。加之这些喜剧英雄由于 性格鲁莽、性子急躁等原因,总是头脑发热爱冲动,不断地惹麻烦,要么是闹场 误会,要么是好心办坏事,为作品平添了许多波澜。 好在所惹的乱子都不是太大,最后又总是能被那位兄长般的主将一一化解,有惊 无险,造成一种滑稽幽默的艺术效果。 与张飞、牛皋、焦赞、孟良、程咬金等人相比,李逵除了上述性格特征外,还有 一些属于他个人的特点。首先是其流氓习气。他出身农民,但没有农民的厚道, 一点都不天真,反而显出一副无赖相,赌博、抢劫,与一般的地痞无赖没有什么 区别。虽然作品把他塑造成一位喜剧英雄,像牛皋、焦赞、孟良一样,但并没有 达到这个效果,这些被他的奴性和嗜杀秉性掩盖了。他不能让人感到可爱,相反 令人感到可怕。他一开始就是以江州牢卒的身份登场亮相的,从他身上已经看不 出农民的憨厚朴实和勤劳本分,他在游走江湖的过程中早已染上了浓厚的流氓习 气,比如喜爱赌博、抢人财物等。 李逵的身上是有一些可贵的品质,比如他的率真、豪爽、敢作敢为等,但其言谈 举止中也暴露出明显的性格缺陷,从其身上可以看到一些人性的阴暗面,惟其率 真,才暴露得特别明显。他的很多举动缺乏理性的思考,只是出自其个人鲁莽草 率的性格,没有明确的目的,只能说是一种冲动和宣泄,因而也是容易失控的, 很容易成为一种破坏力量。 他对朝廷的反抗看似坚决,但那是无意识的,其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熟想法, 不像林冲、鲁智深、武松那样,经过生活的磨难,对官府的黑暗认识很清醒,个 人也越来越成熟。相比之下,李逵则没什么长进,年龄一天天增加,但同样的错 误仍然不断重复。 其次是其嗜血成性。李逵作战不是不勇敢,在冲锋陷阵时十分勇猛,为梁山的壮 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李逵的作战方式与他人不同,他经常是敌我不分,不分青 红皂白地用板斧一路砍过去,在毫无目标的板斧下增加了许多无辜的冤魂,这在 江州劫法场一节表现得特别明显。 当李逵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板斧砍向已经归顺的扈成,将扈太公一家斩尽杀绝后, 别说读者,就连宋江等人都看不下去。真不知道扈三娘是怎么接受这一现实的。 所幸全书避开了这一点,否则,以李逵的这种作为,扈三娘、朱同等人肯定是不 会善罢甘休的,梁山内部的火拼是迟早的事,何况好汉们之间的矛盾还远不止这 些,但都在江湖义气的名目下被遮蔽了。 再次是其奴仆意识。从表面上看,李逵在梁山好汉中最具反抗精神,这有他的屡 次反对招安为证。但他的反对招安是以拥戴宋江当皇帝为前提的,他曾多次公开
表达过这种想法。因此他的反抗不过是以一个姓宋的皇帝代替另一个姓赵的皇帝 而已。 同是反对招安,林冲、鲁智深、武松的境界与李逵明显不同。而且,李逵虽然表 面上看来天不怕地不怕,但在和宋江的交往过程中,却表现出明显的奴仆意识。 他对宋江可以说是服服帖帖,达到了任打任杀都毫无怨言的程度。这种缺少原则 的忠诚和服帖,与梁山好汉的特立独行格格不入 这还可以从与浪子燕青的对比中看出来。就出身而言,燕青倒是个不折不扣的奴 仆,他对主人卢俊义也确实是忠心耿耿。燕青固然对卢俊义尽到了一个奴仆的本 分,他的意志却并不受卢俊义的支配,看其在征方腊凯旋回朝途中和卢俊义的 番谈话就可以明白。两相对比,个人境界和档次的差别不难看出。 李逵的结局也很有悲剧意味,耐人寻味,如此一条勇猛刚烈的汉子没有轰轰烈烈 地战死沙场,最后却死于自己最崇拜、最信任的大哥宋江之手。李逵的悲剧从他 追随宋江之日起就开始了 可以想象,即使宋江拒绝招安,带领众好汉杀到东京 自己当上皇帝, 等待李逵的也同样是悲剧性的结局。他的大哥宋江也绝不会比刘邦、朱元璋更仁 慈,更高明;打江山时是一副面孔,坐江山时则会是另一种面孔,宋江也不会超 出当时社会历史所能允许的最大极限。 写作导引 、写作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这样才能培养出广泛的兴趣,在各种社会现象 的日益浸染下眼界才能开阔,思路才能活跃,眼光自然就会日渐锐利深刻。 这则材料的核心就在“争论”二字上,有争论就有矛盾,就有分歧,面对分歧 就有立场。有些立场是好站的,对与错、好与坏一看便明,没有讨论的必要。但 有些分歧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很复杂的,属于典型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样就有了多种认识的可能,面对这样的问题能够辩证地全面地去看就显得非常 必要了。如此才能避免说理的片面性绝对化,从而防止只注意问题的一个方面而 忘记了其他方面。此外,面对此类问题最好还要有一种发展的眼光,不能仅停留 在过去,还要面对现实,面向未来,能从历史的发展中探求原因,分析影响,找 出策略 截取几段材料以供参考: 本月19日,一座高达3米、展现“亚洲第一飞人”刘翔跨栏英姿的大型铜质雕 塑将矗立在上海繁华商业中心的徐家汇公园。 自从雅典奥运夺冠以来,刘翔已经成为中国人气最旺、知名度最高的体育明星之 但被塑成铜像、“永载史册”还是第一次。更有趣的是,创作这件刘翔雕塑 的竟是一位韩国人
表达过这种想法。因此他的反抗不过是以一个姓宋的皇帝代替另一个姓赵的皇帝 而已。 同是反对招安,林冲、鲁智深、武松的境界与李逵明显不同。而且,李逵虽然表 面上看来天不怕地不怕,但在和宋江的交往过程中,却表现出明显的奴仆意识。 他对宋江可以说是服服帖帖,达到了任打任杀都毫无怨言的程度。这种缺少原则 的忠诚和服帖,与梁山好汉的特立独行格格不入。 这还可以从与浪子燕青的对比中看出来。就出身而言,燕青倒是个不折不扣的奴 仆,他对主人卢俊义也确实是忠心耿耿。燕青固然对卢俊义尽到了一个奴仆的本 分,他的意志却并不受卢俊义的支配,看其在征方腊凯旋回朝途中和卢俊义的一 番谈话就可以明白。两相对比,个人境界和档次的差别不难看出。 李逵的结局也很有悲剧意味,耐人寻味,如此一条勇猛刚烈的汉子没有轰轰烈烈 地战死沙场,最后却死于自己最崇拜、最信任的大哥宋江之手。李逵的悲剧从他 追随宋江之日起就开始了。 可以想象,即使宋江拒绝招安,带领众好汉杀到东京 ,自己当上皇帝, 等待李逵的也同样是悲剧性的结局。他的大哥宋江也绝不会比刘邦、朱元璋更仁 慈,更高明;打江山时是一副面孔,坐江山时则会是另一种面孔,宋江也不会超 出当时社会历史所能允许的最大极限。 写作导引 一、写作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这样才能培养出广泛的兴趣,在各种社会现象 的日益浸染下眼界才能开阔,思路才能活跃,眼光自然就会日渐锐利深刻。 这则材料的核心就在“争论”二字上,有争论就有矛盾,就有分歧,面对分歧, 就有立场。有些立场是好站的,对与错、好与坏一看便明,没有讨论的必要。但 有些分歧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很复杂的,属于典型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样就有了多种认识的可能,面对这样的问题能够辩证地全面地去看就显得非常 必要了。如此才能避免说理的片面性绝对化,从而防止只注意问题的一个方面而 忘记了其他方面。此外,面对此类问题最好还要有一种发展的眼光,不能仅停留 在过去,还要面对现实,面向未来,能从历史的发展中探求原因,分析影响,找 出策略。 截取几段材料以供参考: 本月 19 日,一座高达 3 米、展现“亚洲第一飞人”刘翔跨栏英姿的大型铜质雕 塑将矗立在上海繁华商业中心的徐家汇公园。 自从雅典奥运夺冠以来,刘翔已经成为中国人气最旺、知名度最高的体育明星之 一,但被塑成铜像、“永载史册”还是第一次。更有趣的是,创作这件刘翔雕塑 的竟是一位韩国人
记者昨天从有关部门获悉,首届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将于11月19日开幕, 并一直持续到明年的3月17日,刘翔雕塑是本次上海城雕展的一件展品,将在 徐家汇公园免费展出4个月。 听说上海要举办城市雕塑展的消息后,韩国著名雕塑家金善球特意根据中国飞人 刘翔的主体形象,创作了这件高3米、宽2米、厚1.5米的大型铜雕一—《中国 之翔》。他说,刘翔在奥运会上夺得男子110米栏金牌,不仅是中国人的光荣 也是亚洲人的光荣。而据了解,金善球为体育英雄塑像已经不是第一次。 这座刘翔铜像昨天已从韩国运往上海,运抵后将先在仓库内停留数日,本月15 日运往徐家汇公园布展。金善球本人则将于11日抵沪,并出席上海城雕展的开 幕式。 一一体育网2005年11月 在当下的社会我们如何看待那些“不妥”的声音,尽管它深深地刻上了“保守” 的烙印。保守的声音其实是对一贯的传统价值的维护,而社会价值的发展,无疑 需要其一贯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没有一如既往的自由革新 精神,社会将失去向前发展的动力,但是倘若没有保守声音的监督与制衡,在 股革新的潮流中,社会发展将陷入更为恐怖的丛林之中。刘翔塑像,我们听到了 大相径庭的声音,不仅仅如此,在社会价值裂变的今天,相信我们会一直听到更 多的“不妥”的声音。我们要做的不是对“不妥”的声音给予不屑一顾的神情, 而是应该更多地反思这些声音,在传统的价值观中寻求价值的延伸与和解一一因 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记住,保守的声音拽住的不是历史向前发展的车轮,而是 在历史车轮推进的过程中,给予其一个更加清晰且可行的途径 2005月11月7日汉网时评 刘翔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今天还要来说说,不过今天要说的,是和他有关的一座 雕塑。一座展现“亚洲第一飞人”刘翔跨栏英姿的大型铜质雕塑将要落户位于上 海商业中心的徐家汇公园。这尊雕塑出自一位外国雕塑家的手笔,高3米、宽2 米、厚1.5米,名为《中国之翔》。雕塑虽然直接取材于刘翔在奥运会上夺得男 子110米栏金牌的瞬间,但仍然体现了几何型立体派的艺术感。你既可以把雕塑 直观地理解为中国有个“飞人”刘翔,也可曲径通幽、触类旁通地“升华”为中 国式的飞翔、中国式的奔腾跨越等浩大主题。不管怎么样,这次,刘翔注定又要 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法制晚报》的观点说,艺术家尊敬谁是他们的自由,创作谁也是他们的自由, 但也不必把刘翔塑起来抬上神台,那样他就必须做一个完美的圣人:对小伙子来 说那样活着多累啊。 《燕赵都市报》也有类似的观点,文章说,刘翔只是某些人英雄情结的情绪化产 物,是个体育强国梦的虚幻泡沫。面对体育和体育明星,我们需要激情,但更应 持有理智。何必将体育明星异化成“神话”主角?
记者昨天从有关部门获悉,首届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将于 11 月 19 日开幕, 并一直持续到明年的 3 月 17 日,刘翔雕塑是本次上海城雕展的一件展品,将在 徐家汇公园免费展出 4 个月。 听说上海要举办城市雕塑展的消息后,韩国著名雕塑家金善球特意根据中国飞人 刘翔的主体形象,创作了这件高 3 米、宽 2 米、厚 1.5 米的大型铜雕——《中国 之翔》。他说,刘翔在奥运会上夺得男子 110 米栏金牌,不仅是中国人的光荣, 也是亚洲人的光荣。而据了解,金善球为体育英雄塑像已经不是第一次。 这座刘翔铜像昨天已从韩国运往上海,运抵后将先在仓库内停留数日,本月 15 日运往徐家汇公园布展。金善球本人则将于 11 日抵沪,并出席上海城雕展的开 幕式。 ——体育网 2005 年 11 月 在当下的社会我们如何看待那些“不妥”的声音,尽管它深深地刻上了“保守” 的烙印。保守的声音其实是对一贯的传统价值的维护,而社会价值的发展,无疑 需要其一贯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没有一如既往的自由革新 精神,社会将失去向前发展的动力,但是倘若没有保守声音的监督与制衡,在一 股革新的潮流中,社会发展将陷入更为恐怖的丛林之中。刘翔塑像,我们听到了 大相径庭的声音,不仅仅如此,在社会价值裂变的今天,相信我们会一直听到更 多的“不妥”的声音。我们要做的不是对“不妥”的声音给予不屑一顾的神情, 而是应该更多地反思这些声音,在传统的价值观中寻求价值的延伸与和解——因 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记住,保守的声音拽住的不是历史向前发展的车轮,而是 在历史车轮推进的过程中,给予其一个更加清晰且可行的途径。 —— 2005 月 11 月 7 日汉网时评 刘翔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今天还要来说说,不过今天要说的,是和他有关的一座 雕塑。一座展现“亚洲第一飞人”刘翔跨栏英姿的大型铜质雕塑将要落户位于上 海商业中心的徐家汇公园。这尊雕塑出自一位外国雕塑家的手笔,高 3 米、宽 2 米、厚 1.5 米,名为《中国之翔》。雕塑虽然直接取材于刘翔在奥运会上夺得男 子 110 米栏金牌的瞬间,但仍然体现了几何型立体派的艺术感。你既可以把雕塑 直观地理解为中国有个“飞人”刘翔,也可曲径通幽、触类旁通地“升华”为中 国式的飞翔、中国式的奔腾跨越等浩大主题。不管怎么样,这次,刘翔注定又要 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法制晚报》的观点说,艺术家尊敬谁是他们的自由,创作谁也是他们的自由, 但也不必把刘翔塑起来抬上神台,那样他就必须做一个完美的圣人;对小伙子来 说那样活着多累啊。 《燕赵都市报》也有类似的观点,文章说,刘翔只是某些人英雄情结的情绪化产 物,是个体育强国梦的虚幻泡沫。面对体育和体育明星,我们需要激情,但更应 持有理智。何必将体育明星异化成“神话”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