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 浙江省瑞安中学金晓涛 起始 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每次读到李清照的这首词,我 总感觉特别亲切,因为这里包含着我的名字。上个礼拜,我跟我的学生说下周要 到丽水( li shui)上课,他们认为我读错了,应该是 li shui,理由是这里有秀 山丽水嘛,可是查了《现代汉语词典》,仍是 li shui,所以他们就让我带着这 个问题来请教你们,这个字该怎样读? 生:纷纷说应该读 li shui 师:谢谢你们,真是一字之师啊。那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不知道。 师:是啊,每个地方的名字都有着历史的印记,默默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我会把同学 们的答案转告给瑞安中学的同学,同时也让他们不仅要关注家乡的今天和明天,也要更多地 关注家乡的人文和历史。 活动一:听听雨声,初步体验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静静地倾听,(播放雨声音频)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雨的声音。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来听听雨声,它让你想起了什么? 生(1):我想起在一个下雨天,妈妈送伞给我,雨勾起我温馨的记忆。 生(2):这是烦恼的雨。我不喜欢雨。一下雨,我骑车很不方便,雨透过 我的雨衣,把我整个人全打湿了,有一次我还因此得了重感冒。 生(3):我发现很多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浪漫的雨中。 生(4):这是悲伤的雨。一听到雨,我就想起我外公去世的日子。地湿湿 的,我踩着泥泞上山,雨打在我的脸上,和着我的泪水。我忘不了那一天。 师:是啊,同学们,听着淅沥的雨声,很多生活片段蓦地浮上心头,勾起我 们的种种感受。雨声中有我们对生活的回忆,有我们的精神天空。 活动二:品读美文,体验“听雨”感受 师:大家一定想知道余光中先生听听那冷雨有什么感受吧?我们先来找一找 课文具体描写听雨感受的段落。 生:自读,圈划。 师(请同学发言):你来说说集中在哪几段? 生:集中在第五到第十段。 师:让我们围绕“听雨”,来品读第5-10段,具体体验作者对听雨的丰富 而复杂的感受。请每位同学都选取自己最有感触的一段或几句话,投入地读 生:自由读 师:有人说,文字是声音的漏斗,它留下了白纸上的黑字,把表达情感的声 音给漏掉了。现在咱们还语言以声音,用你们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吧! 生:大声读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 浙江省瑞安中学 金晓涛 起始 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每次读到李清照的这首词,我 总感觉特别亲切,因为这里包含着我的名字。上个礼拜,我跟我的学生说下周要 到丽水(líshuǐ)上课,他们认为我读错了,应该是 lìshuǐ,理由是这里有秀 山丽水嘛,可是查了《现代汉语词典》,仍是 líshuǐ,所以他们就让我带着这 个问题来请教你们,这个字该怎样读? 生:纷纷说应该读 líshuǐ。 师:谢谢你们,真是一字之师啊。那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不知道。 师:是啊,每个地方的名字都有着历史的印记,默默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我会把同学 们的答案转告给瑞安中学的同学,同时也让他们不仅要关注家乡的今天和明天,也要更多地 关注家乡的人文和历史。 活动一:听听雨声,初步体验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静静地倾听,(播放雨声音频)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雨的声音。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来听听雨声,它让你想起了什么? 生(1):我想起在一个下雨天,妈妈送伞给我,雨勾起我温馨的记忆。 生(2):这是烦恼的雨。我不喜欢雨。一下雨,我骑车很不方便,雨透过 我的雨衣,把我整个人全打湿了,有一次我还因此得了重感冒。 生(3):我发现很多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浪漫的雨中。 生(4):这是悲伤的雨。一听到雨,我就想起我外公去世的日子。地湿湿 的,我踩着泥泞上山,雨打在我的脸上,和着我的泪水。我忘不了那一天。 师:是啊,同学们,听着淅沥的雨声,很多生活片段蓦地浮上心头,勾起我 们的种种感受。雨声中有我们对生活的回忆,有我们的精神天空。 活动二:品读美文,体验“听雨”感受 师:大家一定想知道余光中先生听听那冷雨有什么感受吧?我们先来找一找 课文具体描写听雨感受的段落。 生:自读,圈划。 师(请同学发言):你来说说集中在哪几段? 生:集中在第五到第十段。 师:让我们围绕“听雨”,来品读第 5—10 段,具体体验作者对听雨的丰富 而复杂的感受。请每位同学都选取自己最有感触的一段或几句话,投入地读。 生:自由读。 师:有人说,文字是声音的漏斗,它留下了白纸上的黑字,把表达情感的声 音给漏掉了。现在咱们还语言以声音,用你们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吧! 生:大声读
师:请大家推荐同学读 生(1):朗读第五段中的句子: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 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 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师:你为什么对这几句最有感触? 生(1):大陆上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都给人凄清的感觉 这几句又是对比,写了在岛上听雨的感受比大陆上更凄迷 师:“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这样的情景你看到过吗?为什么此景 让人产生这样的体验? 生(1):我想起李清照《声声慢》里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在黄昏时分,空院子里很寂静,细雨很小,可是打在梧桐上点点滴滴却那 么清晰,更突出了寂静、寂寞、凄凉的感觉。 师:哦,那么,这个“滴”,这个“打”,最能表达情感的。而情感又是层 层加深的,由“凄凉”“凄清”,“凄楚”,远离大陆,只能在岛上回味听大陆 的秋雨,更添了一层“凄迷”惆怅了。那么应该怎样读呢?(老师接着也读了这 句,重音放在“滴”“打”“凄凉,凄清,凄楚”“笼”“凄迷”。)请你再试 着读一便,把这种意境、情感读出来。 生(1):朗读 生(2):朗读第五段中的句子: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 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 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师:我们听到你读到“亡宋之痛”时加重了语气,为什么? 生(2):我想,余光中是游子,他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和那个“亡宋之痛” 是很相似的,也是最沉痛的,所以这里我读得很重。 师:不错,蒋捷的词最能引起作者的共鸣,是作者的写照!(出示幻灯片) 我出生在南京,为了逃避战争,我和母亲仓惶告别南京,也告别整个大陆。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 到2000年的时候,我才重回石头城。后来我从台北又到美国,到了一个我完全陌生的社会和文化之中。 乡愁对于我就是一种记忆。 再听雨声,沧桑哀痛之感不免油然而生。这里语速应逐渐减慢,“江阔云 低”、“亡宋之痛”更应放慢语速,表现的是人生不同阶段听雨的感受。放慢就 更能突出这种情感。请你再试一试。 生(2):朗读
师:请大家推荐同学读。 生(1):朗读第五段中的句子: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 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 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师:你为什么对这几句最有感触? 生(1):大陆上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都给人凄清的感觉, 这几句又是对比,写了在岛上听雨的感受比大陆上更凄迷。 师:“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这样的情景你看到过吗?为什么此景 让人产生这样的体验? 生(1):我想起李清照《声声慢》里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在黄昏时分,空院子里很寂静,细雨很小,可是打在梧桐上点点滴滴却那 么清晰,更突出了寂静、寂寞、凄凉的感觉。 师:哦,那么,这个“滴”,这个“打”,最能表达情感的。而情感又是层 层加深的,由“凄凉”“凄清”,“凄楚”,远离大陆,只能在岛上回味听大陆 的秋雨,更添了一层“凄迷”惆怅了。那么应该怎样读呢?(老师接着也读了这 句,重音放在“滴”“打”“凄凉,凄清,凄楚”“笼”“凄迷”。)请你再试 着读一便,把这种意境、情感读出来。 生(1):朗读。 生(2):朗读第五段中的句子: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 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 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师:我们听到你读到“亡宋之痛”时加重了语气,为什么? 生(2):我想,余光中是游子,他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和那个“亡宋之痛” 是很相似的,也是最沉痛的,所以这里我读得很重。 师:不错,蒋捷的词最能引起作者的共鸣,是作者的写照!(出示幻灯片) 我出生在南京,为了逃避战争,我和母亲仓惶告别南京,也告别整个大陆。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 到 2000 年的时候,我才重回石头城。后来我从台北又到美国,到了一个我完全陌生的社会和文化之中。 乡愁对于我就是一种记忆。 再听雨声,沧桑哀痛之感不免油然而生。这里语速应逐渐减慢,“江阔云 低”、“亡宋之痛”更应放慢语速,表现的是人生不同阶段听雨的感受。放慢就 更能突出这种情感。请你再试一试。 生(2):朗读
生(3):朗读第十段中的句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 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 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师:你读起来感觉很难一口气读下来。这是什么原因? 生(3):因为句子太长了,没有标点 师:是的。那么请另一位同学读慢点,把停顿读出来 生(4):朗读。 师:好的,现在再请你去掉标点,再读一遍。比较一下,这样读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4):朗读。这么不加停顿一口气读下来,感觉对江南的雨的回忆很多很快。 生(5):写出对江南雨的深情回忆,读出作者沉浸在回忆中的惆怅和感伤 活动三:结合全文,体验文化的乡愁 师:在这里余光中听绵绵的春雨,听潇潇的秋雨,也听狂野的夏雨,听大 陆的雨,也听台北的雨。余光中为何一概要用“冷”字来形容自己听到的雨呢? 生:“冷”不是客观的感觉,而是主观的感觉。虽然写于春寒料峭的时候, 但回忆中的雨也很美好。越美好回忆是越感伤。作者借雨这个意象营造了一种惆 怅凄迷的意境,表达了乡愁。 师:不错,在中国文化中“雨”总是表达乡愁的一个典型的载体。如“无 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情多在雨声中”。而 余光中先生的名字更是与“乡愁”联系在一起。我们很熟悉他的诗歌《乡愁》。 生:背《乡愁》。 师:这首诗歌中,强调了地理的距离而引起的乡愁。地理上的乡愁是人之 常情,独在异乡为异客,多情自古伤离别,但是做为一个诗人、作家,他在文章 中表达的情感就更为丰富了。同学们,下面我们再来结合全文的其他段落,比如 第1-4段和最后2段,去体会余光中先生在雨中品出的还有什么。同桌一起学 习,大家找其中一段重点体会,并来填空造句:“那冷雨里有……”。同桌头碰 头交流一下,确定用最贴切的语言来形容。(出示幻灯片) 那冷雨里有 生:汇报。 第1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第2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 第3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古中国历史的遐想 第4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第11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渐渐消失的古文明的隐忧
生(3):朗读第十段中的句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 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 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师:你读起来感觉很难一口气读下来。这是什么原因? 生(3):因为句子太长了,没有标点。 师:是的。那么请另一位同学读慢点,把停顿读出来。 生(4):朗读。 师:好的,现在再请你去掉标点,再读一遍。比较一下,这样读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4):朗读。这么不加停顿一口气读下来,感觉对江南的雨的回忆很多很快。 生(5):写出对江南雨的深情回忆,读出作者沉浸在回忆中的惆怅和感伤。 活动三:结合全文,体验文化的乡愁 师:在这里余光中听绵绵的春雨,听潇潇的秋雨,也听狂野的夏雨,听大 陆的雨,也听台北的雨。余光中为何一概要用“冷”字来形容自己听到的雨呢? 生:“冷”不是客观的感觉,而是主观的感觉。虽然写于春寒料峭的时候, 但回忆中的雨也很美好。越美好回忆是越感伤。作者借雨这个意象营造了一种惆 怅凄迷的意境,表达了乡愁。 师:不错,在中国文化中“雨”总是表达乡愁的一个典型的载体。如“无 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情多在雨声中”。而 余光中先生的名字更是与“乡愁”联系在一起。我们很熟悉他的诗歌《乡愁》。 生:背《乡愁》。 师:这首诗歌中,强调了地理的距离而引起的乡愁。地理上的乡愁是人之 常情,独在异乡为异客,多情自古伤离别,但是做为一个诗人、作家,他在文章 中表达的情感就更为丰富了。同学们,下面我们再来结合全文的其他段落,比如 第 1—4 段和最后 2 段,去体会余光中先生在雨中品出的还有什么。同桌一起学 习,大家找其中一段重点体会,并来填空造句:“那冷雨里有……”。同桌头碰 头交流一下,确定用最贴切的语言来形容。(出示幻灯片) 那冷雨里有 。 生:汇报。 第 1 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第 2 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 第 3 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古中国历史的遐想。 第 4 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第 11 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渐渐消失的古文明的隐忧
师:是啊,“乡愁”有不同的层次,地理上的乡愁是人之常情,而更高层次 的,则是文化的乡愁,对文化传承的认同。而在这里,冷雨,触发他对故乡的神 思,对人生的喟叹,对文化之源的怀想。正如余光中说的:(出示幻灯片) 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这种乡愁就是立体的。 对于个人只有小小的回忆,几十年而已,但是整个民族有几千年的记忆,那些记忆变成典故,变成神话 变成历史渗透在你的精神里,你走到哪儿会带到哪儿,所谓的秦魂汉魄、宋魂唐魄就在你的身体里 当有一天,我们展翅高飞,离开家乡,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那个时候,当有 人向你询问丽水的读音,那时侯你会想起什么? 生: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有“丽水三宝”青瓷 宝剑、石雕 生:还有黄帝文化、廊桥文化、畲族文化,刘基和汤显祖。 师:是啊,故乡是我们的文化之根,精神的归宿。不管我们走到哪儿,这种 立体的乡愁伴随着我们。现在让我们听听罗大友的《乡愁四韵》,我们也许会有 更深的体会。(播放音频,出示幻灯片)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生:齐读。 [后记 今天上完课文,是如释重负。前些日子,我寝食难安,我问自己最多的是两 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活动体验?第二,哪篇课文适合活动体验教学? 慢慢走请欣赏”这个标题让我想起一件事。我们学校摄影协会的成员在 个周末到山上看红枫。之前,我读过一些写枫叶的诗句,我能分析诗句写出了 枫叶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但是从来没看过摩挲过枫叶。那天,我们沿着山
师:是啊,“乡愁”有不同的层次,地理上的乡愁是人之常情,而更高层次 的,则是文化的乡愁,对文化传承的认同。而在这里,冷雨,触发他对故乡的神 思,对人生的喟叹,对文化之源的怀想。正如余光中说的:(出示幻灯片) 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这种乡愁就是立体的。 对于个人只有小小的回忆,几十年而已,但是整个民族有几千年的记忆,那些记忆变成典故,变成神话, 变成历史渗透在你的精神里,你走到哪儿会带到哪儿,所谓的秦魂汉魄、宋魂唐魄就在你的身体里。 当有一天,我们展翅高飞,离开家乡,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那个时候,当有 人向你询问丽水的读音,那时侯你会想起什么? 生: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有“丽水三宝”青瓷、 宝剑、石雕。 生:还有黄帝文化、廊桥文化、畲族文化,刘基和汤显祖。 师:是啊,故乡是我们的文化之根,精神的归宿。不管我们走到哪儿,这种 立体的乡愁伴随着我们。现在让我们听听罗大友的《乡愁四韵》,我们也许会有 更深的体会。(播放音频,出示幻灯片)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生:齐读。 [后记] 今天上完课文,是如释重负。前些日子,我寝食难安,我问自己最多的是两 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活动体验?第二,哪篇课文适合活动体验教学? “慢慢走请欣赏”这个标题让我想起一件事。我们学校摄影协会的成员在 一个周末到山上看红枫。之前,我读过一些写枫叶的诗句,我能分析诗句写出了 枫叶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但是从来没看过摩挲过枫叶。那天,我们沿着山
麓蜿蜒而上,转过一个拐角,就远远看到大片红的或黄的枫树出其不意地闪现在 眼前。走近了,片片红叶翩翩落下,我们就踩在由落叶铺成的小路上,落叶还很 干燥,发出簌簌的声音。回去之后,我把这个过程讲给我的学生听,但是我从他 们的表情上看不到感动。于是我想,体验应该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 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 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 我还认为,通过联想比通过分析更容易让人产生体验。像我这样年纪的人 般很喜欢齐秦的歌,当我们听着那些老歌,往往会感动会叹惋。我们不需要经过 分析,也不可能分析他的歌词中采用了什么写法,而是这些歌词唤起了我们的回 忆,唤起了我们曾经的体验,于是我们体验到了齐秦的体验。当然,除了直接的 生活体验,也可联系间接的阅读体验,比如阅读过的诗文都可帮助我们体验。 像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学生是不大容易体验的。单单一个“雨”,令 余光中先生“走入霏霏而想入菲菲”,也使我想起我的渐行渐远的青春年华,想 起曾经站在他乡天底下遥想亲人的情景,甚至想起了撑着雨伞站在灯红酒绿的丽 江古镇上的茫然。但是学生处于少年听雨的阶段,他们一般也没有经历过乡愁, 尤其是学生对中国文学的素养不是很高,是不是能够走进去呢? 我想我被余光中引领跟他一起去听雨,并不是因为我和余光中具有同样的生 活阅历和文学素养,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能听出什么的。作为一个人对于乡土的 怀恋,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文字和文学天生的亲近,这种情感是潜藏在内心 深处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出来。这种情况下,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活动应是语文的活动,听说读写等等。其中阅读是最好 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真正亲近文字,从文字本身感受作者的情绪,如果有充分的 时间慢慢地读,我相信学生是能从文字中读出作者丰富的情感的,因为余光中先 生善于把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也就是 说语言的形式已经很好地表达了他的内容。特别是这篇文章是很适合朗读。句子 的长短,句子的标点符号,叠词的使用等等,都在声音上直接给人一种独特的感 受。比如声声慢为什么学生容易体验到李清照的哀愁和痛苦,并不是学生有这种 生活体验,而且文字的形式和表达有特色,朗读中能充分体会。其次,联想也是 个很好的活动,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如梧桐雨:联系作者生平,联系自己的 生活体验,都可以使对文本的体验更加深刻一些。另外,造句也是一个活动,让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提炼,在对文字的选择与比较之中,他能理解作者所想讲 的最深层次的意思。于是,他可能忽然明白了,原来余光中先生所表达的乡愁是 深层次的文化的乡愁。这其实就是晢学解释学中所提倡的游戏,游戏的基本规范 就是要满足游戏的精神——一轻松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成功的喜悦的精神 并满足游戏者等。学生在忘我的造句之中,他其实已经加入与余光中的谈 话之中并将对话进行下去了。于是,在结尾听着乡愁四韵时,余光中的词在视觉 上,罗大右的声音在听觉上,进一步深化体验
麓蜿蜒而上,转过一个拐角,就远远看到大片红的或黄的枫树出其不意地闪现在 眼前。走近了,片片红叶翩翩落下,我们就踩在由落叶铺成的小路上,落叶还很 干燥,发出簌簌的声音。回去之后,我把这个过程讲给我的学生听,但是我从他 们的表情上看不到感动。于是我想,体验应该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 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 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 我还认为,通过联想比通过分析更容易让人产生体验。像我这样年纪的人一 般很喜欢齐秦的歌,当我们听着那些老歌,往往会感动会叹惋。我们不需要经过 分析,也不可能分析他的歌词中采用了什么写法,而是这些歌词唤起了我们的回 忆,唤起了我们曾经的体验,于是我们体验到了齐秦的体验。当然,除了直接的 生活体验,也可联系间接的阅读体验,比如阅读过的诗文都可帮助我们体验。 像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学生是不大容易体验的。单单一个“雨”,令 余光中先生“走入霏霏而想入菲菲”,也使我想起我的渐行渐远的青春年华,想 起曾经站在他乡天底下遥想亲人的情景,甚至想起了撑着雨伞站在灯红酒绿的丽 江古镇上的茫然。但是学生处于少年听雨的阶段,他们一般也没有经历过乡愁, 尤其是学生对中国文学的素养不是很高,是不是能够走进去呢? 我想我被余光中引领跟他一起去听雨,并不是因为我和余光中具有同样的生 活阅历和文学素养,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能听出什么的。作为一个人对于乡土的 怀恋,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文字和文学天生的亲近,这种情感是潜藏在内心 深处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出来。这种情况下,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活动应是语文的活动,听说读写等等。其中阅读是最好 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真正亲近文字,从文字本身感受作者的情绪,如果有充分的 时间慢慢地读,我相信学生是能从文字中读出作者丰富的情感的,因为余光中先 生善于把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也就是 说语言的形式已经很好地表达了他的内容。特别是这篇文章是很适合朗读。句子 的长短,句子的标点符号,叠词的使用等等,都在声音上直接给人一种独特的感 受。比如声声慢为什么学生容易体验到李清照的哀愁和痛苦,并不是学生有这种 生活体验,而且文字的形式和表达有特色,朗读中能充分体会。其次,联想也是 一个很好的活动,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如梧桐雨;联系作者生平,联系自己的 生活体验,都可以使对文本的体验更加深刻一些。另外,造句也是一个活动,让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提炼,在对文字的选择与比较之中,他能理解作者所想讲 的最深层次的意思。于是,他可能忽然明白了,原来余光中先生所表达的乡愁是 深层次的文化的乡愁。这其实就是哲学解释学中所提倡的游戏,游戏的基本规范 就是要满足游戏的精神———轻松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成功的喜悦的精神 ———并满足游戏者等。学生在忘我的造句之中,他其实已经加入与余光中的谈 话之中并将对话进行下去了。于是,在结尾听着乡愁四韵时,余光中的词在视觉 上,罗大右的声音在听觉上,进一步深化体验
这已经是一篇节选文字,其实删掉的部分,语言平易些,也明白些,好象走 平路,容易让人慢慢地走着,比较从容地读着从而有所感受。现在的文字有诗歌 的味道,语言处处是陌生化的形式,应接不暇,如果先有比较深的体验,需要更 多的文学修养,更充分的时间涵咏。其实有些段落甚至都可以上一节课。是不是 专门读几段更容易让学生有体验呢?心里有很多的困惑,课堂有很多的不足,有 待专家同仁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这已经是一篇节选文字,其实删掉的部分,语言平易些,也明白些,好象走 平路,容易让人慢慢地走着,比较从容地读着从而有所感受。现在的文字有诗歌 的味道,语言处处是陌生化的形式,应接不暇,如果先有比较深的体验,需要更 多的文学修养,更充分的时间涵咏。其实有些段落甚至都可以上一节课。是不是 专门读几段更容易让学生有体验呢?心里有很多的困惑,课堂有很多的不足,有 待专家同仁不吝赐教,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