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 浙江省瑞安中学金晓涛 起始 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每次读到李清照的这首词,我 总感觉特别亲切,因为这里包含着我的名字。上个礼拜,我跟我的学生说下周要 到丽水( li shui)上课,他们认为我读错了,应该是 li shui,理由是这里有秀 山丽水嘛,可是查了《现代汉语词典》,仍是 li shui,所以他们就让我带着这 个问题来请教你们,这个字该怎样读? 生:纷纷说应该读 li shui 师:谢谢你们,真是一字之师啊。那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不知道。 师:是啊,每个地方的名字都有着历史的印记,默默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我会把同学 们的答案转告给瑞安中学的同学,同时也让他们不仅要关注家乡的今天和明天,也要更多地 关注家乡的人文和历史。 活动一:听听雨声,初步体验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静静地倾听,(播放雨声音频)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雨的声音。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来听听雨声,它让你想起了什么? 生(1):我想起在一个下雨天,妈妈送伞给我,雨勾起我温馨的记忆。 生(2):这是烦恼的雨。我不喜欢雨。一下雨,我骑车很不方便,雨透过 我的雨衣,把我整个人全打湿了,有一次我还因此得了重感冒。 生(3):我发现很多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浪漫的雨中。 生(4):这是悲伤的雨。一听到雨,我就想起我外公去世的日子。地湿湿 的,我踩着泥泞上山,雨打在我的脸上,和着我的泪水。我忘不了那一天。 师:是啊,同学们,听着淅沥的雨声,很多生活片段蓦地浮上心头,勾起我 们的种种感受。雨声中有我们对生活的回忆,有我们的精神天空。 活动二:品读美文,体验“听雨”感受 师:大家一定想知道余光中先生听听那冷雨有什么感受吧?我们先来找一找 课文具体描写听雨感受的段落。 生:自读,圈划。 师(请同学发言):你来说说集中在哪几段? 生:集中在第五到第十段。 师:让我们围绕“听雨”,来品读第5-10段,具体体验作者对听雨的丰富 而复杂的感受。请每位同学都选取自己最有感触的一段或几句话,投入地读 生:自由读 师:有人说,文字是声音的漏斗,它留下了白纸上的黑字,把表达情感的声 音给漏掉了。现在咱们还语言以声音,用你们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吧! 生:大声读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 浙江省瑞安中学 金晓涛 起始 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每次读到李清照的这首词,我 总感觉特别亲切,因为这里包含着我的名字。上个礼拜,我跟我的学生说下周要 到丽水(líshuǐ)上课,他们认为我读错了,应该是 lìshuǐ,理由是这里有秀 山丽水嘛,可是查了《现代汉语词典》,仍是 líshuǐ,所以他们就让我带着这 个问题来请教你们,这个字该怎样读? 生:纷纷说应该读 líshuǐ。 师:谢谢你们,真是一字之师啊。那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不知道。 师:是啊,每个地方的名字都有着历史的印记,默默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我会把同学 们的答案转告给瑞安中学的同学,同时也让他们不仅要关注家乡的今天和明天,也要更多地 关注家乡的人文和历史。 活动一:听听雨声,初步体验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静静地倾听,(播放雨声音频)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雨的声音。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来听听雨声,它让你想起了什么? 生(1):我想起在一个下雨天,妈妈送伞给我,雨勾起我温馨的记忆。 生(2):这是烦恼的雨。我不喜欢雨。一下雨,我骑车很不方便,雨透过 我的雨衣,把我整个人全打湿了,有一次我还因此得了重感冒。 生(3):我发现很多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浪漫的雨中。 生(4):这是悲伤的雨。一听到雨,我就想起我外公去世的日子。地湿湿 的,我踩着泥泞上山,雨打在我的脸上,和着我的泪水。我忘不了那一天。 师:是啊,同学们,听着淅沥的雨声,很多生活片段蓦地浮上心头,勾起我 们的种种感受。雨声中有我们对生活的回忆,有我们的精神天空。 活动二:品读美文,体验“听雨”感受 师:大家一定想知道余光中先生听听那冷雨有什么感受吧?我们先来找一找 课文具体描写听雨感受的段落。 生:自读,圈划。 师(请同学发言):你来说说集中在哪几段? 生:集中在第五到第十段。 师:让我们围绕“听雨”,来品读第 5—10 段,具体体验作者对听雨的丰富 而复杂的感受。请每位同学都选取自己最有感触的一段或几句话,投入地读。 生:自由读。 师:有人说,文字是声音的漏斗,它留下了白纸上的黑字,把表达情感的声 音给漏掉了。现在咱们还语言以声音,用你们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吧! 生:大声读
师:请大家推荐同学读 生(1):朗读第五段中的句子: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 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 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师:你为什么对这几句最有感触? 生(1):大陆上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都给人凄清的感觉 这几句又是对比,写了在岛上听雨的感受比大陆上更凄迷 师:“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这样的情景你看到过吗?为什么此景 让人产生这样的体验? 生(1):我想起李清照《声声慢》里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在黄昏时分,空院子里很寂静,细雨很小,可是打在梧桐上点点滴滴却那 么清晰,更突出了寂静、寂寞、凄凉的感觉。 师:哦,那么,这个“滴”,这个“打”,最能表达情感的。而情感又是层 层加深的,由“凄凉”“凄清”,“凄楚”,远离大陆,只能在岛上回味听大陆 的秋雨,更添了一层“凄迷”惆怅了。那么应该怎样读呢?(老师接着也读了这 句,重音放在“滴”“打”“凄凉,凄清,凄楚”“笼”“凄迷”。)请你再试 着读一便,把这种意境、情感读出来。 生(1):朗读 生(2):朗读第五段中的句子: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 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 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师:我们听到你读到“亡宋之痛”时加重了语气,为什么? 生(2):我想,余光中是游子,他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和那个“亡宋之痛” 是很相似的,也是最沉痛的,所以这里我读得很重。 师:不错,蒋捷的词最能引起作者的共鸣,是作者的写照!(出示幻灯片) 我出生在南京,为了逃避战争,我和母亲仓惶告别南京,也告别整个大陆。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 到2000年的时候,我才重回石头城。后来我从台北又到美国,到了一个我完全陌生的社会和文化之中 乡愁对于我就是一种记忆。 再听雨声,沧桑哀痛之感不免油然而生。这里语速应逐渐减慢,“江阔云 低”、“亡宋之痛”更应放慢语速,表现的是人生不同阶段听雨的感受。放慢就 更能突出这种情感。请你再试一试。 生(2):朗读
师:请大家推荐同学读。 生(1):朗读第五段中的句子: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 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 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师:你为什么对这几句最有感触? 生(1):大陆上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都给人凄清的感觉, 这几句又是对比,写了在岛上听雨的感受比大陆上更凄迷。 师:“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这样的情景你看到过吗?为什么此景 让人产生这样的体验? 生(1):我想起李清照《声声慢》里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在黄昏时分,空院子里很寂静,细雨很小,可是打在梧桐上点点滴滴却那 么清晰,更突出了寂静、寂寞、凄凉的感觉。 师:哦,那么,这个“滴”,这个“打”,最能表达情感的。而情感又是层 层加深的,由“凄凉”“凄清”,“凄楚”,远离大陆,只能在岛上回味听大陆 的秋雨,更添了一层“凄迷”惆怅了。那么应该怎样读呢?(老师接着也读了这 句,重音放在“滴”“打”“凄凉,凄清,凄楚”“笼”“凄迷”。)请你再试 着读一便,把这种意境、情感读出来。 生(1):朗读。 生(2):朗读第五段中的句子: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 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 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师:我们听到你读到“亡宋之痛”时加重了语气,为什么? 生(2):我想,余光中是游子,他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和那个“亡宋之痛” 是很相似的,也是最沉痛的,所以这里我读得很重。 师:不错,蒋捷的词最能引起作者的共鸣,是作者的写照!(出示幻灯片) 我出生在南京,为了逃避战争,我和母亲仓惶告别南京,也告别整个大陆。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 到 2000 年的时候,我才重回石头城。后来我从台北又到美国,到了一个我完全陌生的社会和文化之中。 乡愁对于我就是一种记忆。 再听雨声,沧桑哀痛之感不免油然而生。这里语速应逐渐减慢,“江阔云 低”、“亡宋之痛”更应放慢语速,表现的是人生不同阶段听雨的感受。放慢就 更能突出这种情感。请你再试一试。 生(2):朗读
生(3):朗读第十段中的句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 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 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师:你读起来感觉很难一口气读下来。这是什么原因? 生(3):因为句子太长了,没有标点 师:是的。那么请另一位同学读慢点,把停顿读出来 生(4):朗读。 师:好的,现在再请你去掉标点,再读一遍。比较一下,这样读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4):朗读。这么不加停顿一口气读下来,感觉对江南的雨的回忆很多很快。 生(5):写出对江南雨的深情回忆,读出作者沉浸在回忆中的惆怅和感伤 活动三:结合全文,体验文化的乡愁 师:在这里余光中听绵绵的春雨,听潇潇的秋雨,也听狂野的夏雨,听大 陆的雨,也听台北的雨。余光中为何一概要用“冷”字来形容自己听到的雨呢? 生:“冷”不是客观的感觉,而是主观的感觉。虽然写于春寒料峭的时候, 但回忆中的雨也很美好。越美好回忆是越感伤。作者借雨这个意象营造了一种惆 怅凄迷的意境,表达了乡愁。 师:不错,在中国文化中“雨”总是表达乡愁的一个典型的载体。如“无 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情多在雨声中”。而 余光中先生的名字更是与“乡愁”联系在一起。我们很熟悉他的诗歌《乡愁》。 生:背《乡愁》。 师:这首诗歌中,强调了地理的距离而引起的乡愁。地理上的乡愁是人之 常情,独在异乡为异客,多情自古伤离别,但是做为一个诗人、作家,他在文章 中表达的情感就更为丰富了。同学们,下面我们再来结合全文的其他段落,比如 第1-4段和最后2段,去体会余光中先生在雨中品出的还有什么。同桌一起学 习,大家找其中一段重点体会,并来填空造句:“那冷雨里有……”。同桌头碰 头交流一下,确定用最贴切的语言来形容。(出示幻灯片) 那冷雨里有 生:汇报。 第1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第2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 第3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古中国历史的遐想 第4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第11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渐渐消失的古文明的隐忧
生(3):朗读第十段中的句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 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 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师:你读起来感觉很难一口气读下来。这是什么原因? 生(3):因为句子太长了,没有标点。 师:是的。那么请另一位同学读慢点,把停顿读出来。 生(4):朗读。 师:好的,现在再请你去掉标点,再读一遍。比较一下,这样读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4):朗读。这么不加停顿一口气读下来,感觉对江南的雨的回忆很多很快。 生(5):写出对江南雨的深情回忆,读出作者沉浸在回忆中的惆怅和感伤。 活动三:结合全文,体验文化的乡愁 师:在这里余光中听绵绵的春雨,听潇潇的秋雨,也听狂野的夏雨,听大 陆的雨,也听台北的雨。余光中为何一概要用“冷”字来形容自己听到的雨呢? 生:“冷”不是客观的感觉,而是主观的感觉。虽然写于春寒料峭的时候, 但回忆中的雨也很美好。越美好回忆是越感伤。作者借雨这个意象营造了一种惆 怅凄迷的意境,表达了乡愁。 师:不错,在中国文化中“雨”总是表达乡愁的一个典型的载体。如“无 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情多在雨声中”。而 余光中先生的名字更是与“乡愁”联系在一起。我们很熟悉他的诗歌《乡愁》。 生:背《乡愁》。 师:这首诗歌中,强调了地理的距离而引起的乡愁。地理上的乡愁是人之 常情,独在异乡为异客,多情自古伤离别,但是做为一个诗人、作家,他在文章 中表达的情感就更为丰富了。同学们,下面我们再来结合全文的其他段落,比如 第 1—4 段和最后 2 段,去体会余光中先生在雨中品出的还有什么。同桌一起学 习,大家找其中一段重点体会,并来填空造句:“那冷雨里有……”。同桌头碰 头交流一下,确定用最贴切的语言来形容。(出示幻灯片) 那冷雨里有 。 生:汇报。 第 1 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第 2 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 第 3 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古中国历史的遐想。 第 4 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第 11 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渐渐消失的古文明的隐忧
师:是啊,“乡愁”有不同的层次,地理上的乡愁是人之常情,而更高层次 的,则是文化的乡愁,对文化传承的认同。而在这里,冷雨,触发他对故乡的神 思,对人生的喟叹,对文化之源的怀想。正如余光中说的:(出示幻灯片) 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这种乡愁就是立体的。 对于个人只有小小的回忆,几十年而已,但是整个民族有几千年的记忆,那些记忆变成典故,变成神话 变成历史渗透在你的精神里,你走到哪儿会带到哪儿,所谓的秦魂汉魄、宋魂唐魄就在你的身体里 当有一天,我们展翅高飞,离开家乡,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那个时候,当有 人向你询问丽水的读音,那时侯你会想起什么? 生: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有“丽水三宝”青瓷 宝剑、石雕 生:还有黄帝文化、廊桥文化、畲族文化,刘基和汤显祖。 师:是啊,故乡是我们的文化之根,精神的归宿。不管我们走到哪儿,这种 立体的乡愁伴随着我们。现在让我们听听罗大友的《乡愁四韵》,我们也许会有 更深的体会。(播放音频,出示幻灯片)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生:齐读。 [后记 今天上完课文,是如释重负。前些日子,我寝食难安,我问自己最多的是两 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活动体验?第二,哪篇课文适合活动体验教学? 慢慢走请欣赏”这个标题让我想起一件事。我们学校摄影协会的成员在 个周末到山上看红枫。之前,我读过一些写枫叶的诗句,我能分析诗句写出了 枫叶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但是从来没看过摩挲过枫叶。那天,我们沿着山
师:是啊,“乡愁”有不同的层次,地理上的乡愁是人之常情,而更高层次 的,则是文化的乡愁,对文化传承的认同。而在这里,冷雨,触发他对故乡的神 思,对人生的喟叹,对文化之源的怀想。正如余光中说的:(出示幻灯片) 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这种乡愁就是立体的。 对于个人只有小小的回忆,几十年而已,但是整个民族有几千年的记忆,那些记忆变成典故,变成神话, 变成历史渗透在你的精神里,你走到哪儿会带到哪儿,所谓的秦魂汉魄、宋魂唐魄就在你的身体里。 当有一天,我们展翅高飞,离开家乡,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那个时候,当有 人向你询问丽水的读音,那时侯你会想起什么? 生: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有“丽水三宝”青瓷、 宝剑、石雕。 生:还有黄帝文化、廊桥文化、畲族文化,刘基和汤显祖。 师:是啊,故乡是我们的文化之根,精神的归宿。不管我们走到哪儿,这种 立体的乡愁伴随着我们。现在让我们听听罗大友的《乡愁四韵》,我们也许会有 更深的体会。(播放音频,出示幻灯片)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生:齐读。 [后记] 今天上完课文,是如释重负。前些日子,我寝食难安,我问自己最多的是两 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活动体验?第二,哪篇课文适合活动体验教学? “慢慢走请欣赏”这个标题让我想起一件事。我们学校摄影协会的成员在 一个周末到山上看红枫。之前,我读过一些写枫叶的诗句,我能分析诗句写出了 枫叶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但是从来没看过摩挲过枫叶。那天,我们沿着山
麓蜿蜒而上,转过一个拐角,就远远看到大片红的或黄的枫树出其不意地闪现在 眼前。走近了,片片红叶翩翩落下,我们就踩在由落叶铺成的小路上,落叶还很 干燥,发出簌簌的声音。回去之后,我把这个过程讲给我的学生听,但是我从他 们的表情上看不到感动。于是我想,体验应该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 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 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 我还认为,通过联想比通过分析更容易让人产生体验。像我这样年纪的人 般很喜欢齐秦的歌,当我们听着那些老歌,往往会感动会叹惋。我们不需要经过 分析,也不可能分析他的歌词中采用了什么写法,而是这些歌词唤起了我们的回 忆,唤起了我们曾经的体验,于是我们体验到了齐秦的体验。当然,除了直接的 生活体验,也可联系间接的阅读体验,比如阅读过的诗文都可帮助我们体验。 像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学生是不大容易体验的。单单一个“雨”,令 余光中先生“走入霏霏而想入菲菲”,也使我想起我的渐行渐远的青春年华,想 起曾经站在他乡天底下遥想亲人的情景,甚至想起了撑着雨伞站在灯红酒绿的丽 江古镇上的茫然。但是学生处于少年听雨的阶段,他们一般也没有经历过乡愁, 尤其是学生对中国文学的素养不是很高,是不是能够走进去呢? 我想我被余光中引领跟他一起去听雨,并不是因为我和余光中具有同样的生 活阅历和文学素养,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能听出什么的。作为一个人对于乡土的 怀恋,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文字和文学天生的亲近,这种情感是潜藏在内心 深处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出来。这种情况下,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活动应是语文的活动,听说读写等等。其中阅读是最好 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真正亲近文字,从文字本身感受作者的情绪,如果有充分的 时间慢慢地读,我相信学生是能从文字中读出作者丰富的情感的,因为余光中先 生善于把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也就是 说语言的形式已经很好地表达了他的内容。特别是这篇文章是很适合朗读。句子 的长短,句子的标点符号,叠词的使用等等,都在声音上直接给人一种独特的感 受。比如声声慢为什么学生容易体验到李清照的哀愁和痛苦,并不是学生有这种 生活体验,而且文字的形式和表达有特色,朗读中能充分体会。其次,联想也是 个很好的活动,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如梧桐雨:联系作者生平,联系自己的 生活体验,都可以使对文本的体验更加深刻一些。另外,造句也是一个活动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提炼,在对文字的选择与比较之中,他能理解作者所想讲 的最深层次的意思。于是,他可能忽然明白了,原来余光中先生所表达的乡愁是 深层次的文化的乡愁。这其实就是晢学解释学中所提倡的游戏,游戏的基本规范 就是要满足游戏的精神——一轻松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成功的喜悦的精神 并满足游戏者等。学生在忘我的造句之中,他其实已经加入与余光中的谈 话之中并将对话进行下去了。于是,在结尾听着乡愁四韵时,余光中的词在视觉 上,罗大右的声音在听觉上,进一步深化体验
麓蜿蜒而上,转过一个拐角,就远远看到大片红的或黄的枫树出其不意地闪现在 眼前。走近了,片片红叶翩翩落下,我们就踩在由落叶铺成的小路上,落叶还很 干燥,发出簌簌的声音。回去之后,我把这个过程讲给我的学生听,但是我从他 们的表情上看不到感动。于是我想,体验应该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 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 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 我还认为,通过联想比通过分析更容易让人产生体验。像我这样年纪的人一 般很喜欢齐秦的歌,当我们听着那些老歌,往往会感动会叹惋。我们不需要经过 分析,也不可能分析他的歌词中采用了什么写法,而是这些歌词唤起了我们的回 忆,唤起了我们曾经的体验,于是我们体验到了齐秦的体验。当然,除了直接的 生活体验,也可联系间接的阅读体验,比如阅读过的诗文都可帮助我们体验。 像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学生是不大容易体验的。单单一个“雨”,令 余光中先生“走入霏霏而想入菲菲”,也使我想起我的渐行渐远的青春年华,想 起曾经站在他乡天底下遥想亲人的情景,甚至想起了撑着雨伞站在灯红酒绿的丽 江古镇上的茫然。但是学生处于少年听雨的阶段,他们一般也没有经历过乡愁, 尤其是学生对中国文学的素养不是很高,是不是能够走进去呢? 我想我被余光中引领跟他一起去听雨,并不是因为我和余光中具有同样的生 活阅历和文学素养,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能听出什么的。作为一个人对于乡土的 怀恋,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文字和文学天生的亲近,这种情感是潜藏在内心 深处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出来。这种情况下,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活动应是语文的活动,听说读写等等。其中阅读是最好 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真正亲近文字,从文字本身感受作者的情绪,如果有充分的 时间慢慢地读,我相信学生是能从文字中读出作者丰富的情感的,因为余光中先 生善于把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也就是 说语言的形式已经很好地表达了他的内容。特别是这篇文章是很适合朗读。句子 的长短,句子的标点符号,叠词的使用等等,都在声音上直接给人一种独特的感 受。比如声声慢为什么学生容易体验到李清照的哀愁和痛苦,并不是学生有这种 生活体验,而且文字的形式和表达有特色,朗读中能充分体会。其次,联想也是 一个很好的活动,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如梧桐雨;联系作者生平,联系自己的 生活体验,都可以使对文本的体验更加深刻一些。另外,造句也是一个活动,让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提炼,在对文字的选择与比较之中,他能理解作者所想讲 的最深层次的意思。于是,他可能忽然明白了,原来余光中先生所表达的乡愁是 深层次的文化的乡愁。这其实就是哲学解释学中所提倡的游戏,游戏的基本规范 就是要满足游戏的精神———轻松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成功的喜悦的精神 ———并满足游戏者等。学生在忘我的造句之中,他其实已经加入与余光中的谈 话之中并将对话进行下去了。于是,在结尾听着乡愁四韵时,余光中的词在视觉 上,罗大右的声音在听觉上,进一步深化体验
这已经是一篇节选文字,其实删掉的部分,语言平易些,也明白些,好象走 平路,容易让人慢慢地走着,比较从容地读着从而有所感受。现在的文字有诗歌 的味道,语言处处是陌生化的形式,应接不暇,如果先有比较深的体验,需要更 多的文学修养,更充分的时间涵咏。其实有些段落甚至都可以上一节课。是不是 专门读几段更容易让学生有体验呢?心里有很多的困惑,课堂有很多的不足,有 待专家同仁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发表于《新语文学习》(2008.9-10)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平阳中学陈伟赛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通过鉴赏语言,来体味文章意境美; 初步学会通过语言品味来体会作者情感,把握主旨的方法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鉴赏作者精美的语言艺术,感受听雨意境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2、从语言品味中领略作者通过观雨、嗅雨、听雨传达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生是一张露天的叶,孤独是一阵冰凉的雨。雨滴敲打着绿叶,这也是生命 的一个乐章。这雨滴,敲在树叶上,也敲在屋瓦上,敲在离人的心上,敲出了 篇华美动人的篇章。它隐藏着诗人余光中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饱含着他胸中对 故乡的浓浓深情,也寄寓着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让我们叫醒自己文化的耳朵,去文中听听冷雨里凝结着的乡愁。 速读课文,勾勒作者的人生经历 1、介绍余光中生平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 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 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 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他说:“当年离开内地,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 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这已经是一篇节选文字,其实删掉的部分,语言平易些,也明白些,好象走 平路,容易让人慢慢地走着,比较从容地读着从而有所感受。现在的文字有诗歌 的味道,语言处处是陌生化的形式,应接不暇,如果先有比较深的体验,需要更 多的文学修养,更充分的时间涵咏。其实有些段落甚至都可以上一节课。是不是 专门读几段更容易让学生有体验呢?心里有很多的困惑,课堂有很多的不足,有 待专家同仁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发表于《新语文学习》(2008.9-10)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平阳中学陈伟赛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通过鉴赏语言,来体味文章意境美; 2、初步学会通过语言品味来体会作者情感,把握主旨的方法; 3、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鉴赏作者精美的语言艺术,感受听雨意境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2、从语言品味中领略作者通过观雨、嗅雨、听雨传达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是一张露天的叶,孤独是一阵冰凉的雨。雨滴敲打着绿叶,这也是生命 的一个乐章。这雨滴,敲在树叶上,也敲在屋瓦上,敲在离人的心上,敲出了一 篇华美动人的篇章。它隐藏着诗人余光中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饱含着他胸中对 故乡的浓浓深情,也寄寓着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让我们叫醒自己文化的耳朵,去文中听听冷雨里凝结着的乡愁。 二、速读课文,勾勒作者的人生经历 1、介绍余光中生平 余光中 1928 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 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 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 年,他到 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 年,终于 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他说:“当年离开内地,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 21 岁,故土的回忆, 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还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他生活过的地方:内地是母亲,台湾是妻子; 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2、从课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哪些经历? 在台北的细雨街巷里穿梭 在美国的丹佛山想象烟缭雨绕的情景 在大陆的秋天、在台北日式的瓦屋里听雨 还在蒋捷的词里、在王禹称的文中品味雨 品读课文,领略本文的语言艺术 1、《听听那冷雨》,其实是作者在不同地方观雨、嗅雨、听雨、体味 雨的经历,它把这种经历描绘得如此动人。散文之美,美在情感,美在意境,也 美在语言 回顾我们刚刚学过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不仅陶醉在清华园荷塘的美 妙月色里,也陶醉在朱自清营造的出神入化的意境里,他用了哪些语言艺术来达 到这种效果? 生答,明确 大量运用叠音词,既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又使文章富有音乐美 精心炼字,用“泻”“洗”“浮”“画”等动词把月光的神奇作用写 活了 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引用古诗词来使文章言简意丰。 2、示范研读第5段 A范读第5段 内容:在蒋捷的词里听雨 C情感:借古诗词传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和身世飘摇之感 D手法:化用诗词 理解化用蒋捷《虞美人听雨》 (1)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 生阶段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请分别将它们写出来。 ①“少年听雨”的画面,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着力渲染的 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而又枯槁的身心 ②“壮年听雨”的画面,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③“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 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 (2)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处境与蒋捷相识都是“饱经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的一生, 自然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地方化用了诗词? 示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己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 都已不再 此句化用了以下诗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一杜牧《清明》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他还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他生活过的地方:内地是母亲,台湾是妻子; 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2、从课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哪些经历? 在台北的细雨街巷里穿梭 在美国的丹佛山想象烟缭雨绕的情景 在大陆的秋天、在台北日式的瓦屋里听雨 还在蒋捷的词里、在王禹称的文中品味雨 三、品读课文,领略本文的语言艺术 1、《听听那冷雨》,其实是作者在不同地方观雨、嗅雨、听雨、体味 雨的经历,它把这种经历描绘得如此动人。散文之美,美在情感,美在意境,也 美在语言。 回顾我们刚刚学过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不仅陶醉在清华园荷塘的美 妙月色里,也陶醉在朱自清营造的出神入化的意境里,他用了哪些语言艺术来达 到这种效果? 生答,明确: 大量运用叠音词,既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又使文章富有音乐美; 精心炼字,用“泻”“洗”“浮”“画”等动词把月光的神奇作用写 活了; 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引用古诗词来使文章言简意丰。 2、示范研读第 5 段。 A 范读第 5 段 B 内容:在蒋捷的词里听雨 C 情感:借古诗词传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和身世飘摇之感。 D 手法:化用诗词 理解化用蒋捷《虞美人 听雨》 (1)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 生阶段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请分别将它们写出来。 ① “少年听雨”的画面,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着力渲染的 正是 “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而又枯槁的身心 ② “壮年听雨”的画面,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③ “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 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 (2)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处境与蒋捷相识都是“饱经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的一生, 自然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地方化用了诗词? 示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 都已不再。 此句化用了以下诗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陆 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一王维《阳关三叠》 给人的感觉意境优美而丰富,却丝毫没有艰深晦涩之感。 生答:大陆上的秋夭,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听去总有一 点凄凉,凄清,凄楚 引用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一孟浩然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慘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宋李清照《声声慢》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金元好问《骤雨打新荷》“等句,写出雨带给人的悠远的思绪 2、学生分组研读7、9、10、11段,指出各段里体现的情感以及所用 的表现手法 学生小组汇报研读成果: 第一组:本段写在瓦屋下听雨。生1: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句的 比喻手法。把雨滴比作灰美人冰冰的纤手,把瓦片比作灰键和黑键,于是雨声就 成了神奇的音乐。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雨的喜爱。 生2:拟人手法也用得很巧妙。流光在作者眼里是“温柔的”,是 种“安慰”,是在“按摩耳轮”,用拟人手法写听雨对思乡之情的慰藉。 生3:本段的叠音词也用得很巧妙。“轻轻重重轻轻”三个词,让人 感到仿佛是一阵急雨,快速掠过屋顶,留下或急或慢的脚步声。 第二组:本段写在日式的古屋里写暴雨。生1: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 者的炼字。“侵”字形象地写出了雨天时湿湿的绿绿一点点进入心里的状态。此 外,挟、掀、泻、扑、刷、鞭、打等动词也都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台风雨的力量之 大 生2:我觉得拟声词用得很到位。“滂滂沛沛”“忐忐忑忑”“腾腾 把暴雨的声音和气势表现得特别逼真。 生3:我特别欣赏这一段语言的节奏,断成行,便是一首铿锵有力的 短诗,跟台风雨的节奏非常吻合。(学生朗诵) 雷雨夜, 白烟一般的纱帐里 听羯鼓一通又一通 滔天的暴雨 滂滂沱沱/扑来 强劲的电琵琶 忐志忑忑/忐忑忑 弹动屋瓦的惊悸 腾腾/欲掀起 第三组:第10段虽然也一样是在日式的古屋听雨,听的却是绵绵细雨。 作者同样用的是诗的语言和节奏,但却是轻音乐般的音调,与回忆的绵长,节奏 是相同的。(感情朗读)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 听听那冷雨 回忆江南的雨 下得满地是江湖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阳关三叠》 给人的感觉意境优美而丰富,却丝毫没有艰深晦涩之感。 生答: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听去总有一 点凄凉,凄清,凄楚,…… 引用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宋 李清照 《声声慢》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金 元好问 《骤雨打新荷》“等句,写出雨带给人的悠远的思绪。 2、学生分组研读 7、9、10、11 段,指出各段里体现的情感以及所用 的表现手法。 学生小组汇报研读成果: 第一组:本段写在瓦屋下听雨。生 1: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句的 比喻手法。把雨滴比作灰美人冰冰的纤手,把瓦片比作灰键和黑键,于是雨声就 成了神奇的音乐。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雨的喜爱。 生 2:拟人手法也用得很巧妙。流光在作者眼里是“温柔的”,是一 种“安慰”,是在“按摩耳轮”,用拟人手法写听雨对思乡之情的慰藉。 生 3:本段的叠音词也用得很巧妙。“轻轻重重轻轻”三个词,让人 感到仿佛是一阵急雨,快速掠过屋顶,留下或急或慢的脚步声。 第二组:本段写在日式的古屋里写暴雨。生 1: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 者的炼字。“侵”字形象地写出了雨天时湿湿的绿绿一点点进入心里的状态。此 外,挟、掀、泻、扑、刷、鞭、打等动词也都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台风雨的力量之 大。 生 2:我觉得拟声词用得很到位。“滂滂沛沛”“忐忐忑忑”“腾腾” 把暴雨的声音和气势表现得特别逼真。 生 3:我特别欣赏这一段语言的节奏,断成行,便是一首铿锵有力的 短诗,跟台风雨的节奏非常吻合。(学生朗诵) 雷雨夜, 白烟一般的纱帐里 听羯鼓一通又一通 滔天的暴雨 滂滂沱沱/扑来, 强劲的电琵琶 忐忐忑忑/忐忑忑, 弹动屋瓦的惊悸 腾腾/欲掀起。 第三组:第 10 段虽然也一样是在日式的古屋听雨,听的却是绵绵细雨。 作者同样用的是诗的语言和节奏,但却是轻音乐般的音调,与回忆的绵长,节奏 是相同的。(感情朗读)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 听听那冷雨 回忆江南的雨 下得满地是江湖
下在桥上和船上 也下在四川 在秧田和蛙塘 下肥了嘉陵江 下湿了布谷 咕咕的啼声 分析:如果把这一句话拆成这样一首诗,它的节奏舒缓,情调忧伤, 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满地是江湖”运用了夸张和比喻手法,写 出了雨季之长,雨量之大;“下肥了嘉陵江”则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 嘉陵江的壮阔:“下湿了布谷的啼叫”用了通感的手法,表现了雨景中布谷声给 人带来的忧伤、惆怅之感 第四组:本段写的是没有音韵的雨季,表达作者对雨中音乐的怀念。 生1: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如今的台北雨天,没有色彩,没有音乐,只有令人沮丧的苍 白与空洞 生2:我最喜欢那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 也减了唧唧”。“啾啾”“阁阁”“唧唧”这些拟声词的运用,说明原来的雨天 周围有那么多令人心醉的天籁之音。如今这些大自然的音乐消失了,多么令人伤 生3:最能表达对这种逝去的美好的追念的句子,我以为是“千片万 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屋瓦就像美丽的蝴蝶 远离了人群,人们也就远离了自然,远离了诗意。 3、小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 染力 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 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文白夹杂,错落有致 化用诗句,自然贴切,具有浑然天成之美 四、领会情感 从这些比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答:对瓦的赞美,对雨的依恋。 进而升华到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更有对现实、对人生的深入 思考。 齐读最后一段,感受世事沧桑,都市文明破坏传统意趣带给人们的失落与无奈。 五、品味文化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幽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 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劳人听过/思 妇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孤客听过/伤兵 听过
下在桥上和船上, 也下在四川 在秧田和蛙塘 下肥了嘉陵江 下湿了布谷 咕咕的啼声 分析:如果把这一句话拆成这样一首诗,它的节奏舒缓,情调忧伤, 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满地是江湖”运用了夸张和比喻手法,写 出了雨季之长,雨量之大;“下肥了嘉陵江”则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 嘉陵江的壮阔;“下湿了布谷的啼叫”用了通感的手法,表现了雨景中布谷声给 人带来的忧伤、惆怅之感。 第四组:本段写的是没有音韵的雨季,表达作者对雨中音乐的怀念。 生 1: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如今的台北雨天,没有色彩,没有音乐,只有令人沮丧的苍 白与空洞。 生 2:我最喜欢那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 也减了唧唧”。“啾啾”“阁阁”“唧唧”这些拟声词的运用,说明原来的雨天, 周围有那么多令人心醉的天籁之音。如今这些大自然的音乐消失了,多么令人伤 感。 生 3:最能表达对这种逝去的美好的追念的句子,我以为是“千片万 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屋瓦就像美丽的蝴蝶 远离了人群,人们也就远离了自然,远离了诗意。 3、小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 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 染力; • 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 • 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文白夹杂,错落有致; • 化用诗句,自然贴切,具有浑然天成之美。 四、领会情感 从这些比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答:对瓦的赞美,对雨的依恋。 进而升华到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更有对现实、对人生的深入 思考。 齐读最后一段,感受世事沧桑,都市文明破坏传统意趣带给人们的失落与无奈。 五、品味文化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幽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 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 劳人听过 / 思 妇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 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 孤客听过/ 伤兵 听过
诗人流沙河说: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带着文化 的耳朵,从一声蟋蟀里,诗人可以听出乡愁,听到思念,听到共鸣,听到慰藉。 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会带来阅读时熟悉而熨贴的亲切感,会带给我们对作者 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的认同感。文中哪些地方引起了你文化认同? 生答:汉字的形体中洋溢着乡情引起了我的认同。“只要仓颉的灵感 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一个 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作者妙解字 典里“雨”部的字,其实正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生2:文中引用的中国诗词也带给我们文化上的亲切感。无论是“荡 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再好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没有诗 意的中国,又哪有这妙极的意蕴?而这,又不正是浓浓中国情么?还有第5段的 “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这些诗词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读起来带有 浓浓的古典气息。 生3:中国建筑在雨中的风韵带给我亲切感。文中写到了中国的瓦房, 王氏的竹楼,蒋捷词里的歌楼、僧庐等等,都在烟雨蒙蒙中构成一种山隐水迢、 水墨烟雨图般的朦胧感。读到它们时,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于是在心灵 深处流露出共鸣。 【教后反思】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篇幅较长、语言精美、内容深厚的文化散文。作 者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引用大量古人的诗词,以衬托出对祖国河山与传统 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这样的文章教什么?见仁见智。怎么教?众说纷芸,但比 较一致的看法是难教。 有人曾经上过一堂唯美感性但接受面不甚广的精品课,于是很多人也 许认为语文课就是用优美的语调吟哦感伤的语句,散文教学就是和学生一起在云 雾里仰望象牙塔了。我试着还语文课以亲切家常的风味,让散文教学变得理性平 和起来。于是,我把这一堂课处理为散文鉴赏的“例文”体例,跟学生一起体会 经历从“知人论世”到“披文入情”到“文化感受”的过程。希望通过三篇散文 的教学,让学生提高散文鉴赏方面的能力 在语言艺术鉴赏这个过程中,我采用了先方法回顾,再教师示范,然后学生 分组品读,最后合作交流的方式,读出散文语言的精美,更读懂作者隐藏在文字 背后的深情。在这个过程中,比较有收获的是让学生有自主品味的余地,有个性 表达的机会,从而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创生出比较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本设计中那 些对语言的敏锐体悟与对文化的真切感知就来自学生的发言
诗人流沙河说: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带着文化 的耳朵,从一声蟋蟀里,诗人可以听出乡愁,听到思念,听到共鸣,听到慰藉。 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会带来阅读时熟悉而熨贴的亲切感,会带给我们对作者 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的认同感。文中哪些地方引起了你文化认同? 生答:汉字的形体中洋溢着乡情引起了我的认同。“只要仓颉的灵感 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一个 ‘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作者妙解字 典里“雨”部的字,其实正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生 2:文中引用的中国诗词也带给我们文化上的亲切感。无论是“荡 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再好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没有诗 意的中国,又哪有这妙极的意蕴?而这,又不正是浓浓中国情么?还有第 5 段的 “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这些诗词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读起来带有 浓浓的古典气息。 生 3:中国建筑在雨中的风韵带给我亲切感。文中写到了中国的瓦房, 王氏的竹楼,蒋捷词里的歌楼、僧庐等等,都在烟雨蒙蒙中构成一种山隐水迢、 水墨烟雨图般的朦胧感。读到它们时,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于是在心灵 深处流露出共鸣。 【教后反思】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篇幅较长、语言精美、内容深厚的文化散文。作 者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引用大量古人的诗词,以衬托出对祖国河山与传统 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这样的文章教什么?见仁见智。怎么教?众说纷芸,但比 较一致的看法是难教。 有人曾经上过一堂唯美感性但接受面不甚广的精品课,于是很多人也 许认为语文课就是用优美的语调吟哦感伤的语句,散文教学就是和学生一起在云 雾里仰望象牙塔了。我试着还语文课以亲切家常的风味,让散文教学变得理性平 和起来。于是,我把这一堂课处理为散文鉴赏的“例文”体例,跟学生一起体会 经历从“知人论世”到“披文入情”到“文化感受”的过程。希望通过三篇散文 的教学,让学生提高散文鉴赏方面的能力。 在语言艺术鉴赏这个过程中,我采用了先方法回顾,再教师示范,然后学生 分组品读,最后合作交流的方式,读出散文语言的精美,更读懂作者隐藏在文字 背后的深情。在这个过程中,比较有收获的是让学生有自主品味的余地,有个性 表达的机会,从而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创生出比较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本设计中那 些对语言的敏锐体悟与对文化的真切感知就来自学生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