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河南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维生素(Vitamins)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1,文件大小:923.64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维生素是维持人和动物机体健康所必须的一类营养素,本质为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们不能在体内合成,或者所合成的量难以满足机体的 需要,所以必须由食物供给。维生素的每日需要量甚少(常以毫克或微克计),它们既不是构成机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体内供能的物质,然而 在调节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等方面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导致疾病(avitaminosis), 维生素的种类很多,通常按其溶解性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 维生素A(视黄醇retinol) 维生素D(钙化醇calciferol) 维生素E(生育酚tocopherol) 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 维生素B复合体,其中有: 维生素BI(硫胺素thiamine) 维生素B2(核黄素riboflavin) 维生素Pp(尼克酸及尼克酰胺nicotinic acid and nicotinamide) 维生素B6(吡哆醇pyndoxine及其醛、胺衍生物) 泛酸(遍多酸pantothenic acid) 生物素(biotin) 硫辛酸((lipoic acid) 叶酸(folic acid) 维生素BI2(钴胺素cobalamin) 维生素C(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维生素P(通透性维生素) 第一节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中以维生素A和D在营养上更为重要,缺少他们将分别引起维生素A或D缺乏病。维生素E缺乏病仅在动物实验时观察到,至 于维生素K,因肠道细菌可以合成它,所以人类维生素K缺乏病多系吸收障碍或因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维生素K的代谢拮抗药(metabolic antagonists)所致。 一、化学特点 1维生素A 维生素A是由阝-白芷酮环和两分子2.甲基丁二烯构成的不饱和一元醇。一般所说维生素A系指A1而言,存在于哺乳动物和咸水鱼肝脏中。 在淡水鱼肝油中尚发现另一种维生素A,称为A2,其生理效用仅及A1的40%。从化学结构上比较,维生素A2在B-白芷酮环上比A1多一个双 袋 CH,OH CHOH 视黄醇(维生兼A,) 3一税氢视黄的(维生素A】 (全反型) (余反甜】 维生素A的侧链含有4个双链,故可形成多种顺反异构体,其中较重要的有全反型(AⅡ-trans)和-顺型(11-cis)。视黄醇在体内可被氧化成 视黄醛(retinal),此反应是可逆的。 CH.OH CHO 11-网视黄醉 11一硕机黄帝 视黄醛进一部被氧化则成视黄酸(retinoicacid),但此反应在体内是不可逆的。 视黄醇是黄色片状结晶,通常与脂肪酸形成酯存在于食物中。不论是维生素A1或A2都可与三氯化锑起反应,呈现深兰色。这种性质可用 于测定维生素A。 维生素的化学性质活泼,易被空气氧化而失去生理作用,紫外线照射亦可使之破坏,故维生素A的制剂应装在棕色瓶内避光贮存。 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肝、蛋、肉)中,但是在很多植物性食品如胡萝卜、红辣椒、菠菜、芥菜等有色蔬菜中也含有具有维生素A效 能的物质,例如各种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其中最重要者为B-胡萝卜素(B-carotene)

维生素是维持人和动物机体健康所必须的一类营养素,本质为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们不能在体内合成,或者所合成的量难以满足机体的 需要,所以必须由食物供给。维生素的每日需要量甚少(常以毫克或微克计),它们既不是构成机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体内供能的物质,然而 在调节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等方面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导致疾病(avitaminosis)。 维生素的种类很多,通常按其溶解性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 维生素A(视黄醇retinol) 维生素D(钙化醇calciferol) 维生素E(生育酚tocopherol) 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 维生素B复合体,其中有: 维生素B1(硫胺素thiamine) 维生素B2(核黄素riboflavin) 维生素PP(尼克酸及尼克酰胺nicotinic acid and nicotinamide) 维生素B6(吡哆醇pyndoxine及其醛、胺衍生物) 泛酸(遍多酸pantothenic acid) 生物素(biotin) 硫辛酸(lipoic acid) 叶酸(folic acid) 维生素B12(钴胺素cobalamin) 维生素C(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维生素P(通透性维生素) 第一节 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中以维生素A和D在营养上更为重要,缺少他们将分别引起维生素A或D缺乏病。维生素E缺乏病仅在动物实验时观察到,至 于维生素K,因肠道细菌可以合成它,所以人类维生素K缺乏病多系吸收障碍或因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维生素K的代谢拮抗药(metabolic antagonists)所致。 一、化学特点 1.维生素A 维生素A是由β-白芷酮环和两分子2-甲基丁二烯构成的不饱和一元醇。一般所说维生素A系指A1而言,存在于哺乳动物和咸水鱼肝脏中。 在淡水鱼肝油中尚发现另一种维生素A,称为A2,其生理效用仅及A1的40%。从化学结构上比较,维生素A2在β-白芷酮环上比A1多一个双 键。 维生素A的侧链含有4个双链,故可形成多种顺反异构体,其中较重要的有全反型(AⅡ-trans)和Ⅱ-顺型(11-cis)。视黄醇在体内可被氧化成 视黄醛(retinal),此反应是可逆的。 视黄醛进一部被氧化则成视黄酸(retinoicacid),但此反应在体内是不可逆的。 视黄醇是黄色片状结晶,通常与脂肪酸形成酯存在于食物中。不论是维生素A1或A2都可与三氯化锑起反应,呈现深兰色。这种性质可用 于测定维生素A。 维生素A的化学性质活泼,易被空气氧化而失去生理作用,紫外线照射亦可使之破坏,故维生素A的制剂应装在棕色瓶内避光贮存。 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肝、蛋、肉)中,但是在很多植物性食品如胡萝卜、红辣椒、菠菜、芥菜等有色蔬菜中也含有具有维生素A效 能的物质,例如各种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其中最重要者为β-胡萝卜素(β-carotene)

以 一胡罗卜素 B-胡萝卜素可被小肠粘膜或肝脏中的加氧酶(B-胡萝卜素-15,15'.加氧酶)作用转变成为视黄醇,所以又称做维生素A元(provitamin A)。尽 管理论上1分子B-胡萝卜素可以生成2分子维生素A,但由于胡萝卜素的吸收不良,转变有限,所以实际上6微克β-胡萝卜素才具有1微克维生素 A的生物活性。 食物中的维生素A酯在小肠受酯酶的作用而水解,所产生的脂肪酸和维生素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后又重新合成维生素A酯,并掺入乳糜微 粒,通过淋巴转运,贮存于肝脏。肝脏中的维生素A可应机体需要向血中释放。血浆中的维生素A是非酯化型的。它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结 合而被转运。食物中的类胡萝卜素经小肠吸收后主要在小肠粘膜转变为维生素A,一部分也可在肝脏中进行此种转变。 2.维生素D 维生素D系固醇类的衍生物,人体内维生素D主要是由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转变,称为维生素D3或胆钙化醇(cholecalciferol)。植 物中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可产生另一种维生素D,称为维生素D2或钙化醇。 两种维生素D具有同样的生理作用。人体主要从动物食品中获取一定量的维生素D3(它常与维生素A共同存在),而植物中的麦角固醇除非 经过紫外线照射(转变为维生素D2),否则很难被人体吸收利用。然而,正常成人所需要的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7-脱氢胆固醇的转变。7-脱氢胆 固醇存在于皮肤内,它可由胆固醇脱氢产生,也可直接由乙酰CoA合成。人体每日可合成维生素D3200?00国际单位(1国际单位=0.025微克维生 素D3),因此只要充分接受阳光照射,即完全可以满足生理需要。 不论维生素D2或D3,本身都没有明显的生理活性,它们必须在体内进行一定的代谢转化,才能生成活性的化合物,即活性维生素D。(参 阅第十八章) 果外裁 麦角翩醇 情、肪→乙酰CnA 维 生素】 脱氢 外线 7-脱氢胆固胖 HO 姓生景D, 图3-1维生素D2和D3的生成 维生素D2及D3均为无色针状结晶,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除对光敏感外,化学性质一般较稳定。 3.维生素E 维生素E又称为生育酚,已经发现的生育酚有α、B、Y和δ四种,其中以α-生育酚的生理效用最强。它们都是苯骈二氢吡喃的衍生物。α生 育酚的结构如下: H CH HC- CH,-(CH,-CH,-CH-CH.)H CH, 维生赏E任一生青影) 维生素E为油状物,具有特异的紫外吸收光谱(295m波长处),在无氧状况下能耐高热,并对酸和碱有一定抗力,但对氧却十分敏感,是一 种有效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被氧化后即失效。 4.维生素K

β-胡萝卜素可被小肠粘膜或肝脏中的加氧酶(β-胡萝卜素-15,15′-加氧酶)作用转变成为视黄醇,所以又称做维生素A元(provitamin A)。尽 管理论上1分子β-胡萝卜素可以生成2分子维生素A,但由于胡萝卜素的吸收不良,转变有限,所以实际上6微克β-胡萝卜素才具有1微克维生素 A的生物活性。 食物中的维生素A酯在小肠受酯酶的作用而水解,所产生的脂肪酸和维生素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后又重新合成维生素A酯,并掺入乳糜微 粒,通过淋巴转运,贮存于肝脏。肝脏中的维生素A可应机体需要向血中释放。血浆中的维生素A是非酯化型的。它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结 合而被转运。食物中的类胡萝卜素经小肠吸收后主要在小肠粘膜转变为维生素A,一部分也可在肝脏中进行此种转变。 2.维生素D 维生素D系固醇类的衍生物,人体内维生素D主要是由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转变,称为维生素D3或胆钙化醇(cholecalciferol)。植 物中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可产生另一种维生素D,称为维生素D2或钙化醇。 两种维生素D具有同样的生理作用。人体主要从动物食品中获取一定量的维生素D3(它常与维生素A共同存在),而植物中的麦角固醇除非 经过紫外线照射(转变为维生素D2),否则很难被人体吸收利用。然而,正常成人所需要的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7-脱氢胆固醇的转变。7-脱氢胆 固醇存在于皮肤内,它可由胆固醇脱氢产生,也可直接由乙酰CoA合成。人体每日可合成维生素D3200?00国际单位(1国际单位=0.025微克维生 素D3),因此只要充分接受阳光照射,即完全可以满足生理需要。 不论维生素D2或D3,本身都没有明显的生理活性,它们必须在体内进行一定的代谢转化,才能生成活性的化合物,即活性维生素D。(参 阅第十八章) 图3-1 维生素D2和D3的生成 维生素D2及D3均为无色针状结晶,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除对光敏感外,化学性质一般较稳定。 3.维生素E 维生素E又称为生育酚,已经发现的生育酚有α、β、γ和δ四种,其中以α-生育酚的生理效用最强。它们都是苯骈二氢吡喃的衍生物。α-生 育酚的结构如下: 维生素E为油状物,具有特异的紫外吸收光谱(295nm波长处),在无氧状况下能耐高热,并对酸和碱有一定抗力,但对氧却十分敏感,是一 种有效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被氧化后即失效。 4.维生素K

维生素K是2.甲基1,4萘醌的衍生物,自然界已发现的有两种,存于绿叶植物中者为维生素K1,肠道细菌合成者为维生素K2,它们的结 构如下。? CH, CH, CH, 9H, CH-CH=C-CHL-(CIL,-CH,-CH-CH),-CH-CH,-CH-CH, 维生素K CH, CH, CH CH,-(CH-C-CH,-CH);-CH-c-CH, 维生素K 1,4-萘醌即具有维生素K的作用,尤以2甲基1,4-萘醌的作用最强,为天然维生素K效力的三倍,但其毒性较大。2甲基1,4萘醌又称 维生素K3,水溶性,可以人工合成,现在药用维生素K多为其还原性衍生物或亚硫酸钠盐。 二、生理作用 1.维生素A维生素A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I)构成视网膜的感光物质,即视色素。已知维生素A的缺乏主要影响暗视觉,与暗视觉有关的是视网膜杆状细胞中所含的视紫红质(visual purple,又名rhodopsin)。视紫红质是由维生纱A的醛衍生物(视黄醛)与蛋白质结合生成的、视蛋白与视黄醛的结合要求后者具有一定的构型,体 内只有11顺位的视黄醛才能与视蛋白结合,此种结合反应需要消耗能量并且只在暗处进行,因为视紫红质遇光则易分解。视紫红质对弱光非 常敏感,甚至一个光量子即可诱发它的光化学反应,导致其最终分解成视蛋白和全反位视黄醛。 视紫红质 前光视紫红质 ↓ 光视紫红质 ↓ 间视紫红质1 间视紫红质Ⅱ 视蛋白+全反位视黄醛 因为在此过程中视紫红质分解而退色,所以又叫做“漂白”(bleaching)、视紫红质的漂白是放能反应,通过视杆细胞外段特有的结构,能量 转换为神经冲动,引起视觉。由于视紫红质的分解,残留在视网膜内的视紫红质的量甚少,若不及时再合成,则视网膜就不能再感受弱光的刺 激,此时在光线弱的暗处就看不见物体了。然而,由视紫红质分解所产生的全反位视黄醛可以经还原、异构转变为11-顺位视黄醇,并进一步 又氧化成11-顺视黄醛。这样,在暗处11-顺视黄醛又可与视蛋白结合再生成视紫红质,如下图所示。 视紫红历 、视蛋白 11-顺型祝黄醛,异构脚我兰光全反型视黄醛 NADH H NAD' 】一项型视黄醇。 全反型视黄醇 异构酶 、血浆维 生素A+ 一肝维生素A 图3-2视紫红质的合成、分解与视黄醛的关系 人们从强光下转而进入暗处,起初看不清物体,但稍停一会儿,由于在暗处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多,分解减少,杆细胞内视紫红质含量逐渐 积累,对弱光的感受性加强,便又能看清物体,这一过程称为暗适应(dark adaptation)。从上图可以看出,当维生素A缺乏时,I1-顺视黄醛得 不到足够的补充,杆细胞内视紫红质的合成减弱,暗适应的能力下降,可致夜盲(nightblindness),祖国医学称此症状为“雀目

维生素K是2-甲基1,4-萘醌的衍生物,自然界已发现的有两种,存于绿叶植物中者为维生素K1,肠道细菌合成者为维生素K2,它们的结 构如下。? 1,4-萘醌即具有维生素K的作用,尤以2-甲基1,4-萘醌的作用最强,为天然维生素K效力的三倍,但其毒性较大。2-甲基1,4-萘醌又称 维生素K3,水溶性,可以人工合成,现在药用维生素K多为其还原性衍生物或亚硫酸钠盐。 二、生理作用 1.维生素A 维生素A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构成视网膜的感光物质,即视色素。已知维生素A的缺乏主要影响暗视觉,与暗视觉有关的是视网膜杆状细胞中所含的视紫红质(visual purple,又名rhodopsin)。视紫红质是由维生纱A的醛衍生物(视黄醛)与蛋白质结合生成的、视蛋白与视黄醛的结合要求后者具有一定的构型,体 内只有11-顺位的视黄醛才能与视蛋白结合,此种结合反应需要消耗能量并且只在暗处进行,因为视紫红质遇光则易分解。视紫红质对弱光非 常敏感,甚至一个光量子即可诱发它的光化学反应,导致其最终分解成视蛋白和全反位视黄醛。 视紫红质 ↓ 前光视紫红质 ↓ 光视紫红质 ↓ 间视紫红质Ⅰ ↓ 间视紫红质Ⅱ ↓ 视蛋白+全反位视黄醛 因为在此过程中视紫红质分解而退色,所以又叫做“漂白”(bleaching)、视紫红质的漂白是放能反应,通过视杆细胞外段特有的结构,能量 转换为神经冲动,引起视觉。由于视紫红质的分解,残留在视网膜内的视紫红质的量甚少,若不及时再合成,则视网膜就不能再感受弱光的刺 激,此时在光线弱的暗处就看不见物体了。然而,由视紫红质分解所产生的全反位视黄醛可以经还原、异构转变为11-顺位视黄醇,并进一步 又氧化成11-顺视黄醛。这样,在暗处11-顺视黄醛又可与视蛋白结合再生成视紫红质,如下图所示。 图3-2 视紫红质的合成、分解与视黄醛的关系 人们从强光下转而进入暗处,起初看不清物体,但稍停一会儿,由于在暗处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多,分解减少,杆细胞内视紫红质含量逐渐 积累,对弱光的感受性加强,便又能看清物体,这一过程称为暗适应(dark adaptation)。从上图可以看出,当维生素A缺乏时,11-顺视黄醛得 不到足够的补充,杆细胞内视紫红质的合成减弱,暗适应的能力下降,可致夜盲(nightblindness),祖国医学称此症状为“雀目

(2)维持上皮结构的完整与健全 维生素A是维持一切上皮组织健全所必需的物质,缺乏时上皮干燥、增生及角化,其中以眼、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及生殖系统等的上 皮影响最为显著。在眼部,由于泪腺上皮角化,泪液分泌受阻,以致角膜、结合膜干燥产生干眼病(xerophthalmia),所以维生素A又称为抗干 眼病维生素。皮脂腺及汗腺角化时,皮肤干燥,毛囊周围角化过度,发生毛囊丘疹与毛发脱落。由于上皮组织的不健全,机体抵抗微生物侵袭 的能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 (3)促进生长、发育 缺乏维生素A时,儿童可出现生长停顿、骨酪成长不良和发育受阻。在缺乏维生素A的雌性大鼠则出现排卵减少,影响生殖。 维生素A如何维持上皮组织的健全和促进儿童和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其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维生素A(视黄醇)及其衍 生物视黄酸可影响上皮细胞的分化过程。缺乏维生素A则培养中的上皮细胞趋向于分化为复层鳞状上皮,而向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则减弱此 种表型的表达,刺激粘液分泌上皮的形成。再从分子机制上探讨则发现维生素A具有类固醇激素样的作用,通过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形成复合 物转位于细胞核内,启动某种基因的转录和促进某种蛋白质的合成(参看代谢调节一章)。此种作用已在角质细胞的角蛋白合成和胚胎癌细胞的 IV型胶原蛋白合成中得到证实。视黄酸还有促进胚胎的正常发育和分化以及对抗促癌剂(promoters)的作用。然而,有人认为维生素A的抗癌作 用不在于它的对基因表达的调整,而是与它对细胞表面的作用有关。已知维生素A可促进糖蛋白的合成,特别是作为细胞表面受体的糖蛋白和 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r)的合成。癌变细胞其表面因缺乏纤维粘连蛋白而丧失正常粘附能力,此缺陷可被维生素A所逆转。维生素A还使细胞 表面上的EGF受体(上皮生长因子受体)数目增加,通过促进EGF与细胞的结合而促进生长。 2.维生素D 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食物中钙和磷的吸收,维持血中钙和磷的正常含量,促进骨和齿的钙化作用,详见第18章钙磷代谢。 3.维生素E 维生素E与动物生殖机能有关,唯性动物缺少维生素E则失去正常生育能力,一般虽能受孕,但由于子宫机能障碍,易引起胎儿死亡及吸 收、导致流产。在雄性动物缺少维生素E则罩丸生殖上皮发生退行性变,伴有输精管菱缩,精子退化,尾部消失,丧失活动力。在人类单纯由 于缺少维生素E而发生的病尚属罕见,但在临床上它可作为药物使用,治疗某些习惯性流产,有时能收到一定效果。 实验研究表明,维生素E有稳定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缺少维生素E则体内脂肪组织中的不和脂肪酸易于被过氧化物氧化而聚合,此种过氧 化物聚合物一方面使得皮下脂肪熔点升高,刺激组织引起病变,形成硬皮症,另一方面它对神经、肌肉及血管等组织亦起着有害作用,动物缺 少维生素E则其横纹肌菱缩或瘫痪,肌纤维甚至可以坏死。维生素E对脂肪代谢和肌肉代谢的调节作用是与它本身的化学性质相关的。因为维生 素E对氧非常敏感,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可以降低组织的氧化速度。当它与不饱和脂肪酸共存时则可防止后者被过氧化物氧化。同样, 肠道内或肝脏内的维生素A亦可因维生素E之存在而减少其被氧化破坏。维生素E的此种抗氧化剂作用常应用来保存维生素A制剂和各种食用油 脂。 此外,维生素E尚能促进与生物氧化有关的辅酶Q(参与第6章)的合成。 4.维生素K 维生素K可以促进肝脏合成多种凝血因子,因而促进血液凝固,详见第14章。 第二节水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B复合体 维生素B复合体是一个大家族(维生素B族),至少包括十余种维生素。其共同特点是:①在自然界常共同存在,最丰富的来源是酵母和肝 脏;②从低等的微生物到高等动物和人类都需要它们作为营养要素;③同其他维生素比较,B族维生素作为酶的辅基而发挥其调节物质代谢作 用,了解得更为清楚:④从化学结构上看,除个别例外,大都含氨:⑤从性质上看此类维生素大多易溶于水,对酸稳定,易被碱破坏。 除上述共性外,各个维生素尚有其特点,为了叙述方便,现将B族中各个维生素按其化学特点和生理作用归纳为以下三组。 (一)硫胺素、硫辛酸、生物素及泛酸 硫胺素(即维生素B1)因其结构中有含$的噻唑环与含氨基的嘧啶环故名,其纯品大多以盐酸盐或硫酸盐的形式存在。盐酸硫胺素为白色结 晶,有特殊香味,在水中溶解度较大,在碱性溶液中加热极易分解破坏,而在酸性溶液中虽加热到120℃也不被破坏。氧化剂及还原剂均可使 其失去作用,硫胺素经氧化后转变为脱氢硫胺素(又称硫色素thiochrome),它在紫外光下呈兰色荧光,可以利用此特性来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维 生素B1或进行定量测定。?

(2)维持上皮结构的完整与健全 维生素A是维持一切上皮组织健全所必需的物质,缺乏时上皮干燥、增生及角化,其中以眼、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及生殖系统等的上 皮影响最为显著。在眼部,由于泪腺上皮角化,泪液分泌受阻,以致角膜、结合膜干燥产生干眼病(xerophthalmia),所以维生素A又称为抗干 眼病维生素。皮脂腺及汗腺角化时,皮肤干燥,毛囊周围角化过度,发生毛囊丘疹与毛发脱落。由于上皮组织的不健全,机体抵抗微生物侵袭 的能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 (3)促进生长、发育 缺乏维生素A时,儿童可出现生长停顿、骨骼成长不良和发育受阻。在缺乏维生素A的雌性大鼠则出现排卵减少,影响生殖。 维生素A如何维持上皮组织的健全和促进儿童和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其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维生素A(视黄醇)及其衍 生物视黄酸可影响上皮细胞的分化过程。缺乏维生素A则培养中的上皮细胞趋向于分化为复层鳞状上皮,而向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A则减弱此 种表型的表达,刺激粘液分泌上皮的形成。再从分子机制上探讨则发现维生素A具有类固醇激素样的作用,通过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形成复合 物转位于细胞核内,启动某种基因的转录和促进某种蛋白质的合成(参看代谢调节一章)。此种作用已在角质细胞的角蛋白合成和胚胎癌细胞的 Ⅳ型胶原蛋白合成中得到证实。视黄酸还有促进胚胎的正常发育和分化以及对抗促癌剂(promoters)的作用。然而,有人认为维生素A的抗癌作 用不在于它的对基因表达的调整,而是与它对细胞表面的作用有关。已知维生素A可促进糖蛋白的合成,特别是作为细胞表面受体的糖蛋白和 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的合成。癌变细胞其表面因缺乏纤维粘连蛋白而丧失正常粘附能力,此缺陷可被维生素A所逆转。维生素A还使细胞 表面上的EGF受体(上皮生长因子受体)数目增加,通过促进EGF与细胞的结合而促进生长。 2.维生素D 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食物中钙和磷的吸收,维持血中钙和磷的正常含量,促进骨和齿的钙化作用,详见第18章钙磷代谢。 3.维生素E 维生素E与动物生殖机能有关,雌性动物缺少维生素E则失去正常生育能力,一般虽能受孕,但由于子宫机能障碍,易引起胎儿死亡及吸 收、导致流产。在雄性动物缺少维生素E则睾丸生殖上皮发生退行性变,伴有输精管萎缩,精子退化,尾部消失,丧失活动力。在人类单纯由 于缺少维生素E而发生的病尚属罕见,但在临床上它可作为药物使用,治疗某些习惯性流产,有时能收到一定效果。 实验研究表明,维生素E有稳定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缺少维生素E则体内脂肪组织中的不和脂肪酸易于被过氧化物氧化而聚合,此种过氧 化物聚合物一方面使得皮下脂肪熔点升高,刺激组织引起病变,形成硬皮症,另一方面它对神经、肌肉及血管等组织亦起着有害作用,动物缺 少维生素E则其横纹肌萎缩或瘫痪,肌纤维甚至可以坏死。维生素E对脂肪代谢和肌肉代谢的调节作用是与它本身的化学性质相关的。因为维生 素E对氧非常敏感,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可以降低组织的氧化速度。当它与不饱和脂肪酸共存时则可防止后者被过氧化物氧化。同样, 肠道内或肝脏内的维生素A亦可因维生素E之存在而减少其被氧化破坏。维生素E的此种抗氧化剂作用常应用来保存维生素A制剂和各种食用油 脂。 此外,维生素E尚能促进与生物氧化有关的辅酶Q(参与第6章)的合成。 4.维生素K 维生素K可以促进肝脏合成多种凝血因子,因而促进血液凝固,详见第14章。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B复合体 维生素B复合体是一个大家族(维生素B族),至少包括十余种维生素。其共同特点是:①在自然界常共同存在,最丰富的来源是酵母和肝 脏;②从低等的微生物到高等动物和人类都需要它们作为营养要素;③同其他维生素比较,B族维生素作为酶的辅基而发挥其调节物质代谢作 用,了解得更为清楚;④从化学结构上看,除个别例外,大都含氮;⑤从性质上看此类维生素大多易溶于水,对酸稳定,易被碱破坏。 除上述共性外,各个维生素尚有其特点,为了叙述方便,现将B族中各个维生素按其化学特点和生理作用归纳为以下三组。 (一)硫胺素、硫辛酸、生物素及泛酸 硫胺素(即维生素B1)因其结构中有含S的噻唑环与含氨基的嘧啶环故名,其纯品大多以盐酸盐或硫酸盐的形式存在。盐酸硫胺素为白色结 晶,有特殊香味,在水中溶解度较大,在碱性溶液中加热极易分解破坏,而在酸性溶液中虽加热到120℃也不被破坏。氧化剂及还原剂均可使 其失去作用,硫胺素经氧化后转变为脱氢硫胺素(又称硫色素thiochrome),它在紫外光下呈兰色荧光,可以利用此特性来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维 生素B1或进行定量测定。?

CH -C-CH -2H -NH·HCNC -CH,-CH.,OH 盐破硫胺 CH.CHL.OH 疏色素 维生素B1易被小肠吸收,在肝脏中维生素B1被磷酸化成为焦磷酸硫胺素(TPP,又称辅羧酶),它是体内催化-酮酸氧化脱羧的辅酶,也是 磷酸戊糖循环中转酮基酶的辅酶(参看糖代谢)。当维生素B1缺乏时,由于TPP合成不足,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发生障碍,导致糖的氧化利用受 阻。在正常情况下,神经组织的能量来源主要靠糖的氧化供给,所以维生素B1缺乏首先影响神经组织的能量供应,并伴有丙酮酸及乳酸等在神 经组织中的堆积,出现手足麻木、四肢无力等多发性周围神经炎的症状。严重者引起心跳加快、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临床上称为脚气病 (beriberi),因此又称维生素BI为抗脚气病维生素。 维生素Bl尚有抑制胆碱酯酶(choline esterase)的作用,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水解,而乙酰胆碱与神经传导有 关。因此,缺乏维生素B1时,由于胆碱酯酶活性增强,乙酰胆碱水解加速,使神经传导受到影响,可造成胃肠蠕动缓慢、消化液分泌减少、食 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等症状。反之,给以维生素B1,则可增加食欲、促进消化。? 硫辛酸学名6.8-二硫辛酸,其结构式如下: CH2 CH2 CH -(CH2)-COOH 硫辛酸 硫辛酸分子内含双$键,故常用 表示之。 生物素的结构包括含硫的噻吩环、尿素及戊酸三部分,如下式 0 HN NH HC CH H2C- -CH-(CH2)-COOH S 生物素 泛酸系由-丙氨酸与羟基丁酸结合而构成,因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故名泛酸或遍多酸。 CH3 CH2-C-CH-CO-NH-CH2-CH2-CO0H OH CH3 OH 泛酸,N.(a,二羟,B,B-二甲基丁酰)B-丙氨酸 泛酸在机体组织内是与疏基乙胺、焦磷酸及3'磷酸腺苷结合成为辅酶A而起作用的。辅酶A的结构如下,因其活性基为奎H故常用C0A?SH 表示之

维生素B1易被小肠吸收,在肝脏中维生素B1被磷酸化成为焦磷酸硫胺素(TPP,又称辅羧酶),它是体内催化a-酮酸氧化脱羧的辅酶,也是 磷酸戊糖循环中转酮基酶的辅酶(参看糖代谢)。当维生素B1缺乏时,由于TPP合成不足,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发生障碍,导致糖的氧化利用受 阻。在正常情况下,神经组织的能量来源主要靠糖的氧化供给,所以维生素B1缺乏首先影响神经组织的能量供应,并伴有丙酮酸及乳酸等在神 经组织中的堆积,出现手足麻木、四肢无力等多发性周围神经炎的症状。严重者引起心跳加快、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临床上称为脚气病 (beriberi),因此又称维生素B1为抗脚气病维生素。 维生素B1尚有抑制胆碱酯酶(choline esterase)的作用,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水解,而乙酰胆碱与神经传导有 关。因此,缺乏维生素B1时,由于胆碱酯酶活性增强,乙酰胆碱水解加速,使神经传导受到影响,可造成胃肠蠕动缓慢、消化液分泌减少、食 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等症状。反之,给以维生素B1,则可增加食欲、促进消化。? 硫辛酸学名6.8-二硫辛酸,其结构式如下: 硫辛酸分子内含双S键,故常用 表示之。 生物素的结构包括含硫的噻吩环、尿素及戊酸三部分,如下式 泛酸系由β-丙氨酸与羟基丁酸结合而构成,因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故名泛酸或遍多酸。 泛酸,N-(α,r-二羟,β,β-二甲基丁酰)β-丙氨酸 泛酸在机体组织内是与巯基乙胺、焦磷酸及3′-磷酸腺苷结合成为辅酶A而起作用的。辅酶A的结构如下,因其活性基为桽H故常用CoA?SH 表示之

泛酸 日一克乙胺 H O-CH,-C-CH-CO-NH-CHCH,-CO-NH-CH,CH,-SH CH,OH HO-P=O OH OH-P=O HO P=0 -CH 一种酸腺苷 钠南A 由上可见,硫胺素、硫辛酸、生物素和泛酸这四种维生素在化学结构上有着共同特点,前三者本身结构含S,后者本身虽不含$,但由它构 成的辅酶A却是含$的,这些维生素主要参与糖和脂肪的代谢,硫胺素和硫辛酸与氧化脱羧反应有关,生物素与羧化反应有关,而泛酸则通过 构成辅酶A而参与酰基化反应。在这些维生素参与的代谢变化中,含$的活性基也显示着特殊的功能。关于它们在代谢中的作用详见糖代谢和 脂代谢有关章节。 (二)维生素B2、维生素PP和维生素B6 维生素B2是由核醇(ribitol)与异咯嗪(iso?alloxazine)结合构成的,由于异咯嗪是一种黄色色素,所以维生素B2又称为核黄素。维生素B2为 桔黄色针状结晶,溶于水呈绿色荧光,在碱性溶液中受光照射时极易破坏,因此维生素B2应贮于褐色容器,避光保存。 维生素B2分子中的异咯嗪,其第1和第10位氨原子可反复接受和放出氢,因而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特性,这一特点与它的主要生理功能相 CH,OH CH,OH (CHOH) (CHOH) H 1, H 92 +2州 H.C -2H H.C NH 核黄案(黄色】 还原型核黄家(无色) 核黄素在体内经磷酸化作用可生成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它们分别构成各种黄酶的辅酶参与体内生物氧化过 程,其结构式和作用特点详见第6章。 维生素B2缺乏时,主要表现为口角炎、舌炎、阴囊炎及角膜血管增生和巩膜充血等。幼儿缺乏它则生长迟缓。但这些症状目前还难以用它 参与黄酶的作用来解释,其机理尚不清楚。 维生素PP即抗癞皮病因子,又名预防癞皮病因子(pellagrapreventing factor))它包括尼克酸(烟酸)和尼克酰胺(烟酰胺),均为吡啶衍生物。 COOH C0-N2 尼克酸 尼克酸胺 尼克酸和尼克酰胺的性质都较稳定,不易被酸、碱及热破坏。动物组织中大多以尼克酰胺的形式存在,尼克酸在人体内可从色氨酸代谢产 生并可转变成尼克酰胺。由色氨酸转变为维生素PP的量有限,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所以仍需从食物中供给。一般饮食条件下,很少缺乏维生 素PP,玉米中缺乏色氨酸和尼克酸,长期单食玉米则有可能发生维生素PP缺乏病·癞(糙)皮病(pellagra)。若将各种杂糖合理搭配,可防止此 病的发生。 尼克酰胺是构成辅酶I(NAD+)和辅酶(NADP+)的成分,这两种辅酶结构中的尼克酰胺部分具有可逆地加氢和脱氢的特性,在生物氧化过 程中起着递氢体的作用(它们的结构和作用参看生物氧化一章)。 维生素PP缺乏时,主要表现为癞皮病,其特征是体表暴露部分出现对称性皮炎,此外还有消化不良,精神不安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顽固 性腹泻和精神失常。但是这些症状与维生素PP在代谢中所起的作用有何联系,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维生素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三种化合物,在体内它们可以相互转变

由上可见,硫胺素、硫辛酸、生物素和泛酸这四种维生素在化学结构上有着共同特点,前三者本身结构含S,后者本身虽不含S,但由它构 成的辅酶A却是含S的,这些维生素主要参与糖和脂肪的代谢,硫胺素和硫辛酸与氧化脱羧反应有关,生物素与羧化反应有关,而泛酸则通过 构成辅酶A而参与酰基化反应。在这些维生素参与的代谢变化中,含S的活性基也显示着特殊的功能。关于它们在代谢中的作用详见糖代谢和 脂代谢有关章节。 (二)维生素B2、维生素PP和维生素B6 维生素B2是由核醇(ribitol)与异咯嗪(iso?alloxazine)结合构成的,由于异咯嗪是一种黄色色素,所以维生素B2又称为核黄素。维生素B2为 桔黄色针状结晶,溶于水呈绿色荧光,在碱性溶液中受光照射时极易破坏,因此维生素B2应贮于褐色容器,避光保存。 维生素B2分子中的异咯嗪,其第1和第10位氮原子可反复接受和放出氢,因而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特性,这一特点与它的主要生理功能相 关。 核黄素在体内经磷酸化作用可生成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它们分别构成各种黄酶的辅酶参与体内生物氧化过 程,其结构式和作用特点详见第6章。 维生素B2缺乏时,主要表现为口角炎、舌炎、阴囊炎及角膜血管增生和巩膜充血等。幼儿缺乏它则生长迟缓。但这些症状目前还难以用它 参与黄酶的作用来解释,其机理尚不清楚。 维生素PP即抗癞皮病因子,又名预防癞皮病因子(pellagrapreventing factor)它包括尼克酸(烟酸)和尼克酰胺(烟酰胺),均为吡啶衍生物。 尼克酸和尼克酰胺的性质都较稳定,不易被酸、碱及热破坏。动物组织中大多以尼克酰胺的形式存在,尼克酸在人体内可从色氨酸代谢产 生并可转变成尼克酰胺。由色氨酸转变为维生素PP的量有限,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所以仍需从食物中供给。一般饮食条件下,很少缺乏维生 素PP,玉米中缺乏色氨酸和尼克酸,长期单食玉米则有可能发生维生素PP缺乏病-癞(糙)皮病(pellagra)。若将各种杂糖合理搭配,可防止此 病的发生。 尼克酰胺是构成辅酶Ⅰ(NAD+)和辅酶Ⅱ(NADP+)的成分,这两种辅酶结构中的尼克酰胺部分具有可逆地加氢和脱氢的特性,在生物氧化过 程中起着递氢体的作用(它们的结构和作用参看生物氧化一章)。 维生素PP缺乏时,主要表现为癞皮病,其特征是体表暴露部分出现对称性皮炎,此外还有消化不良,精神不安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顽固 性腹泻和精神失常。但是这些症状与维生素PP在代谢中所起的作用有何联系,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维生素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三种化合物,在体内它们可以相互转变

CH20H CHO CH2NH2 HO- CH2OH [0] OH- CH2OH +N业 HO- CH2OH H3C- 吡哆醇 吡哆醛 吡哆胺 在机体组织内维生素B6多以其磷酸酯的形式存在,参与氨基酸的转氨、某些氨基酸的脱羧以及半胱氨酸的脱巯基作用(参看第7章)。 动物缺乏维生素B6亦可发生与癞皮病类似的皮肤炎。在人类尚未发现单纯的维生素B6缺乏症。 维生素B2、维生素PP和维生素B6常共同存在,在营养上亦有共同特点,即当其缺乏都表现为皮肤炎症。然而从在代谢中的作用来看,前 二者共同参与生物氧化过程,维生素B6则主要参与氨基酸的代谢。 (三)叶酸和维生素B12 叶酸由蝶酸(pteroicacid)和谷氨酸结合构成,在植物绿叶中含量丰富故名。在动物组织中以肝脏含叶酸最丰富。 OH N- 8-cH-cH,-000H HN-C COOH 2-氨基一4-羟邪 对氨基苯甲酸 -6一甲基课岭啶 酸 谷氨酸 叶酸(蝶酰谷氨酸,游寓型】 食物中的叶酸多以含5分子或7分子谷氨酸的结合型存在,在肠道中受消化酶的作用水解为游离型而被吸收。若缺乏此种消化酶则可因吸收 障碍而致叶酸缺乏。 叶酸在体内必须转变成四氢叶酸(FH4或THFA)才有生理活性。小肠粘膜、肝及骨髓等组织含有叶酸还原酶,在NADPH和维生素C的参与 下,可催化此种转变。 OH N NADPH 维生素C CH-CH,-R HN CH. 叶酸 7,8-二氢叶酸(FH,) OH NADPH 金生素C C-CH,-R CH 5.67,8-四氧叶酸FH) R一代表叶酸结构中除蝶咬以外的部分 四氢叶酸参与体内“一碳基团”的转移,是一碳基团转移酶系统的辅酶。因此,四氢叶酸在体内原呤和密啶的合成上起重要作用。例如N5, N10.甲炔四氢叶酸(N5,N0=CH?FH4)和N10-甲酰四氢叶酸(N10-CHO-FH4)可参与原呤核苷酸的合成,其中甲炔基(=CH-)和甲酰基(-CHO)分 别成为原呤碱中第8位和第2位上两个碳原子的来源。在尿嘧啶脱氧核苷酸(d-UMP)转变成胸腺密啶脱氧核苷酸(d.TMP)的过程中,N5,10-甲 烯四氢叶酸(N5,N10-CH2-FH4)可供给甲烯基(-CH2-)而形成胸腺嘧啶中的甲基(参看核酸代谢). 由此可见,叶酸与核苷酸的合成有密切关系,当体内缺乏叶酸时,“一碳基团”的转移发生障碍,核苷酸特别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合成 减少,以致骨髓中幼红细胞DNA的合成受到影响,细胞分裂增殖的速度明显下降。此时血红蛋白的合成虽也有所减弱,但影响较小。幼红细胞 可因分裂障碍而使细胞增大,形成巨幼红细胞(megaloblast)。由这种巨幼红细胞产生的成熟红细胞,其平均体积也较正常大,可在周围血液中 见到,所以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属于巨幼细胞性大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macrocytic anemia)。因白细胞分裂增殖同样需要叶酸,故叶酸 缺乏时,尚可见周围血液中粒细胞减少,且粒细胞的体积也偏大,核分叶增多。 人类肠道细菌能合成叶酸,故一般不发生缺乏症,但当吸收不良、代谢失常或组织需要过多,以及长期使用肠道抑菌药物或叶酸拮抗药等 状况下,则可造成叶酸缺乏。叶酸拮抗药种类很多,其中氨蝶呤(aminopterin)及氨甲蝶呤(methotrexate简写MTX)在结构上与叶酸相似,都是 叶酸还原酶的强抑制剂,常用作抗癌药

在机体组织内维生素B6多以其磷酸酯的形式存在,参与氨基酸的转氨、某些氨基酸的脱羧以及半胱氨酸的脱巯基作用(参看第7章)。 动物缺乏维生素B6亦可发生与癞皮病类似的皮肤炎。在人类尚未发现单纯的维生素B6缺乏症。 维生素B2、维生素PP和维生素B6常共同存在,在营养上亦有共同特点,即当其缺乏都表现为皮肤炎症。然而从在代谢中的作用来看,前 二者共同参与生物氧化过程,维生素B6则主要参与氨基酸的代谢。 (三)叶酸和维生素B12 叶酸由蝶酸(pteroicacid)和谷氨酸结合构成,在植物绿叶中含量丰富故名。在动物组织中以肝脏含叶酸最丰富。 食物中的叶酸多以含5分子或7分子谷氨酸的结合型存在,在肠道中受消化酶的作用水解为游离型而被吸收。若缺乏此种消化酶则可因吸收 障碍而致叶酸缺乏。 叶酸在体内必须转变成四氢叶酸(FH4或THFA)才有生理活性。小肠粘膜、肝及骨髓等组织含有叶酸还原酶,在NADPH和维生素C的参与 下,可催化此种转变。 四氢叶酸参与体内“一碳基团”的转移,是一碳基团转移酶系统的辅酶。因此,四氢叶酸在体内嘌呤和嘧啶的合成上起重要作用。例如N5, N10-甲炔四氢叶酸(N5,N0=CH?FH4)和N10-甲酰四氢叶酸(N10-CHO·FH4)可参与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其中甲炔基(=CH-)和甲酰基(-CHO)分 别成为嘌呤碱中第8位和第2位上两个碳原子的来源。在尿嘧啶脱氧核苷酸(d-UMP)转变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TMP)的过程中,N5,10-甲 烯四氢叶酸(N5,N10-CH2-FH4)可供给甲烯基(-CH2-)而形成胸腺嘧啶中的甲基(参看核酸代谢)。 由此可见,叶酸与核苷酸的合成有密切关系,当体内缺乏叶酸时,“一碳基团”的转移发生障碍,核苷酸特别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合成 减少,以致骨髓中幼红细胞DNA的合成受到影响,细胞分裂增殖的速度明显下降。此时血红蛋白的合成虽也有所减弱,但影响较小。幼红细胞 可因分裂障碍而使细胞增大,形成巨幼红细胞(megaloblast)。由这种巨幼红细胞产生的成熟红细胞,其平均体积也较正常大,可在周围血液中 见到,所以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属于巨幼细胞性大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macrocytic anemia)。因白细胞分裂增殖同样需要叶酸,故叶酸 缺乏时,尚可见周围血液中粒细胞减少,且粒细胞的体积也偏大,核分叶增多。 人类肠道细菌能合成叶酸,故一般不发生缺乏症,但当吸收不良、代谢失常或组织需要过多,以及长期使用肠道抑菌药物或叶酸拮抗药等 状况下,则可造成叶酸缺乏。叶酸拮抗药种类很多,其中氨蝶呤(aminopterin)及氨甲蝶呤(methotrexate简写MTX)在结构上与叶酸相似,都是 叶酸还原酶的强抑制剂,常用作抗癌药

NH CH,-NH- CO-NH-CH-CH,-CH,-COOH COOH 氨槃吟 NH, CH, CO-NH-CH-CH;CH;COOH COOH 氢甲蝶岭 维生素B12结构复杂,因其分子中含有金属钴和许多酰氨基,故又称为钴胺素。 维生素B12分子中的钴(可以是一价、二价或三价的)能与·CN、·OH、·CH3或5'·脱氧腺苷等基团相连,分别称为氰钴胺、羟钴胺、甲 基钴胺和5'~脱氧腺苷钴胺,后者又称为辅酶B12。其实,甲基钴胺也是维生素B?12的辅酶形式。维生素B12的两种辅酶形式一一甲基钴胺和 5'·脱氧腺苷钴胺在代谢中的作用各不相同。 甲基钴胺(CH3·B12)参与体内甲基移换反应和叶酸代谢,是N5·甲基四氢叶酶甲基移换酶的辅酶。此酶催化N5?CH3·FH4和同型半胱氨酸 之间不可逆的甲基移换反应,产生四氢叶酸和蛋氨酸。 CH:一SH CH,-S CHa CH: N-CH2·FH,+ CH, NCH,·FH,+CH-NH:CH,·Be 甲多移换用 -FH,+CII-NH, COOH COOH 同型半胱氨酸 蛋氨酸 养科异曦型 CH CH,OH 图3-3维生素B12的结构 N5-CH3-FH3来源于N5,N10-CH2-FH4的还原(参看蛋白质代谢一章中“一碳基团”的代谢),此还原反应在体内也是不可逆的。由dUMP甲 基化生成dTMP时,只能利用N6,N10-CH2-FH4供给甲基,而不能利用N5-CH3FH4。因此,必须通过上述甲基移换反应使FH4“再生”,从而 保证dTMP的不断合成. 蛋氨除 同型华跳氨酸 CH,·B 叶酸·H→, -,NH,-PH+N-H,·PH 丝氮酸甘氮酸 HO dTMP dUMP DNA 图3.4维生素B12和叶酸代谢以及与DNA合成的关系

维生素B12结构复杂,因其分子中含有金属钴和许多酰氨基,故又称为钴胺素。 维生素B12分子中的钴(可以是一价、二价或三价的)能与-CN、-OH、-CH3或5′-脱氧腺苷等基团相连,分别称为氰钴胺、羟钴胺、甲 基钴胺和5′-脱氧腺苷钴胺,后者又称为辅酶B12。其实,甲基钴胺也是维生素B?12的辅酶形式。维生素B12的两种辅酶形式一一甲基钴胺和 5′-脱氧腺苷钴胺在代谢中的作用各不相同。 甲基钴胺(CH3·B12)参与体内甲基移换反应和叶酸代谢,是N5-甲基四氢叶酶甲基移换酶的辅酶。此酶催化N5?CH3·FH4和同型半胱氨酸 之间不可逆的甲基移换反应,产生四氢叶酸和蛋氨酸。 图3-3 维生素B12的结构 N5-CH3-FH3来源于N5,N10-CH2-FH4的还原(参看蛋白质代谢一章中“一碳基团”的代谢),此还原反应在体内也是不可逆的。由dUMP甲 基化生成dTMP时,只能利用N6,N10-CH2-FH4供给甲基,而不能利用N5-CH3·FH4。因此,必须通过上述甲基移换反应使FH4“再生”,从而 保证dTMP的不断合成。 图3-4 维生素B12和叶酸代谢以及与DNA合成的关系

由上图可见,甲基钴胺的作用是促进叶酸的周转利用,以利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DNA的合成,如果缺乏维生素B12,则叶酸陷入N5· CH3~FH4这个“陷井”而难以被机体再利用,犹如缺乏叶酸一样,所以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贫血,同缺乏叶酸一样,也是巨幼细胞性大红 细胞贫血。 上述以CH3·B12作辅酶的甲基移换反应不仅促进FH4的再利用,而且还促进蛋氨酸的再利用(蛋氨酸→同型半胱氨酸→蛋氨酸,参看氨基酸 的代谢)。蛋氨酸经活化后可作为甲基供体促进胆碱和磷脂的合成,有利于肝脏的代谢。所以临床上把叶酸和维生素B12作为治疗肝脏病的辅助 药物,除了考虑到它们的促核酸与蛋白质合成作用外,还考虑到它们有保护肝脏,防止发生脂肪肝的作用。 5'~脱氧腺苷钴胺(5”·dAB12)是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的辅酶,参与体内丙酸的代谢。 体内某些氨基酸、奇数碳脂肪酸和胆固醇分解代谢中可产生丙酰C0A。正常情况下,丙酰COA经羧化生成甲基丙二酰C0A,后者再受甲基 丙二酰CoA变位酶和辅酶B12(即5'-dA·B12)的作用转变为琥珀酰CoA,最后进入三羧酸循环而被氧化利用(参看糖代谢)。 CH CH, CH-CO~SCoA +C02 CH,-CO SCoA 丙酰CoA 玻化的 CH-CO~SCoA 3-A.B 变位酵 CH, COOH COOH 甲基丙二酰CoA 琥珀陈CoA 当维生素B12缺乏时,由于这些代谢途径受阻,将导致甲基丙二酰COA和丙酰COA的堆积,结果引起甲基丙二酰COA水解,产生甲基丙二 酸由尿排出。所以维生素B12缺乏病人尿中出现甲基丙二酸,这可作为一个很灵敏的诊断指标。据分析,患者脑脊液中甲基丙二酸的浓度大于 血浆中浓度,表明代谢障碍主要发生在神经组织。另外,同位素示踪实验发现,堆积的丙酰C0八掺入到病变的神经髓鞘,构成异常的奇数碳脂 防酸(15C和17C),这可能与神经髓鞘的退行性变有关。因为5'·dA·B12所参与的代谢途径与叶酸无关,所以维生素B12缺乏患者除了造血系 统的症状与叶酸缺乏相似外,尚有其独特的神经症状。维生素B?12缺乏引起丙酸C0A代谢障碍可用下列图解表示。 氨基酸(异充氨酸、苏氮酸等)、 变位 起圆醇侧链 、搜化 丙酰C6A 甲基丙二戢C0A →就珀最CoA 奇数碳脂防酸 5-dA"B 缺乏 掺人健附,构成异常奇数甲基丙二酸 TCA循环 碳脂防酸 由尿排出 皱鞘病变 神经症状 图3-5维生素B12缺乏对丙酰CoA-代谢的影响 维生素B12广泛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人体对它的需要量甚少(每日仅需2?微克),而体内贮存量很充裕,所以因摄入不足而致维生素B12缺 乏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但是维生素BI2的吸收与正常胃粘膜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密切相关,这种糖蛋白叫做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简写IF)。维 生素B12必须与内因子结合后才能被小肠吸收。这一方面是由于维生素B?12的吸收部位在回肠下段,只有维生素B12与内因子结合成IF-B12 复合物才能被肠粘膜上的受体接纳;另一方面二者的结合有相互保护的作用;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不被肠道细菌所破坏;维生素B12保护内 因子不被消化液中的酶所水解。某些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全切除的病人或者先天缺乏内因子,均可因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而致维生素B12 的缺乏。对这类病人只有采取注射的方式给予维生素B12才有效。 二、维素素C和P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它是含有内脂结构的多元醇类,其特点是具有可解离出H+的烯醇式羟基,因而其水溶液有较强的 酸性,维生素C可脱氢而被氧化,有很强的还原性,氧化型维生素C(脱氢抗坏血酸dehydroascorbic acid)还可接受氢而被还原。 维生素C含有不对称碳原子,具有光学异构体,自然界存在的、有生理活性的是L·型抗坏血酸。 维生素C在酸性水溶液(pH<4)中较为稳定,在中性及碱性溶液中易被破坏,有微量金属离子(如Cu++、Fε+++等)存在时,更易被氧化分 解;加热或受光照射也可使维生素C分解。此外,植物组织中尚含有抗坏血酸氧化酶,能催化抗坏血酸氧化分解,失去活性,所以蔬菜和水果 贮存过久,其中维生素C可遭到破坏而使其营养价值降低。 O=C HO-C +2 HO HO-CH HO-CH CH,OH CH,OH 抗红血酸 脱氢抗坏血破 (维生案C) (氧化类维生素C) 大多数动物能够利用葡萄糖以合成维生素C,但是人类、灵长类动物和豚鼠由于体内缺少合成维生素C的酶类,所以不能合成维生素C,而 必须依赖食物供给。食物中的维生素C可迅速自胃肠道吸收,吸收后的维生素C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组织,以肾上腺中含量最高。但是维生素C在

由上图可见,甲基钴胺的作用是促进叶酸的周转利用,以利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DNA的合成,如果缺乏维生素B12,则叶酸陷入N5- CH3·FH4这个“陷井”而难以被机体再利用,犹如缺乏叶酸一样,所以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贫血,同缺乏叶酸一样,也是巨幼细胞性大红 细胞贫血。 上述以CH3·B12作辅酶的甲基移换反应不仅促进FH4的再利用,而且还促进蛋氨酸的再利用(蛋氨酸→同型半胱氨酸→蛋氨酸,参看氨基酸 的代谢)。蛋氨酸经活化后可作为甲基供体促进胆碱和磷脂的合成,有利于肝脏的代谢。所以临床上把叶酸和维生素B12作为治疗肝脏病的辅助 药物,除了考虑到它们的促核酸与蛋白质合成作用外,还考虑到它们有保护肝脏,防止发生脂肪肝的作用。 5′-脱氧腺苷钴胺(5′-dA·B12)是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的辅酶,参与体内丙酸的代谢。 体内某些氨基酸、奇数碳脂肪酸和胆固醇分解代谢中可产生丙酰CoA。正常情况下,丙酰COA经羧化生成甲基丙二酰CoA,后者再受甲基 丙二酰CoA变位酶和辅酶B12(即5′-dA·B12)的作用转变为琥珀酰CoA,最后进入三羧酸循环而被氧化利用(参看糖代谢)。 当维生素B12缺乏时,由于这些代谢途径受阻,将导致甲基丙二酰COA和丙酰COA的堆积,结果引起甲基丙二酰COA水解,产生甲基丙二 酸由尿排出。所以维生素B12缺乏病人尿中出现甲基丙二酸,这可作为一个很灵敏的诊断指标。据分析,患者脑脊液中甲基丙二酸的浓度大于 血浆中浓度,表明代谢障碍主要发生在神经组织。另外,同位素示踪实验发现,堆积的丙酰CoA掺入到病变的神经髓鞘,构成异常的奇数碳脂 肪酸(15C和17C),这可能与神经髓鞘的退行性变有关。因为5′-dA-B12所参与的代谢途径与叶酸无关,所以维生素B12缺乏患者除了造血系 统的症状与叶酸缺乏相似外,尚有其独特的神经症状。维生素B?12缺乏引起丙酸CoA代谢障碍可用下列图解表示。 图3-5 维生素B12缺乏对丙酰CoA-代谢的影响 维生素B12广泛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人体对它的需要量甚少(每日仅需2?微克),而体内贮存量很充裕,所以因摄入不足而致维生素B12缺 乏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但是维生素B12的吸收与正常胃粘膜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密切相关,这种糖蛋白叫做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简写IF)。维 生素B12必须与内因子结合后才能被小肠吸收。这一方面是由于维生素B?12的吸收部位在回肠下段,只有维生素B12与内因子结合成IF-B12 复合物才能被肠粘膜上的受体接纳;另一方面二者的结合有相互保护的作用;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不被肠道细菌所破坏;维生素B12保护内 因子不被消化液中的酶所水解。某些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全切除的病人或者先天缺乏内因子,均可因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而致维生素B12 的缺乏。对这类病人只有采取注射的方式给予维生素B12才有效。 二、维素素C和P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它是含有内脂结构的多元醇类,其特点是具有可解离出H+的烯醇式羟基,因而其水溶液有较强的 酸性。维生素C可脱氢而被氧化,有很强的还原性,氧化型维生素C(脱氢抗坏血酸dehydroascorbic acid)还可接受氢而被还原。 维生素C含有不对称碳原子,具有光学异构体,自然界存在的、有生理活性的是L-型抗坏血酸。 维生素C在酸性水溶液(pH<4)中较为稳定,在中性及碱性溶液中易被破坏,有微量金属离子(如Cu++、Fe+++等)存在时,更易被氧化分 解;加热或受光照射也可使维生素C分解。此外,植物组织中尚含有抗坏血酸氧化酶,能催化抗坏血酸氧化分解,失去活性,所以蔬菜和水果 贮存过久,其中维生素C可遭到破坏而使其营养价值降低。 大多数动物能够利用葡萄糖以合成维生素C,但是人类、灵长类动物和豚鼠由于体内缺少合成维生素C的酶类,所以不能合成维生素C,而 必须依赖食物供给。食物中的维生素C可迅速自胃肠道吸收,吸收后的维生素C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组织,以肾上腺中含量最高。但是维生素C在

体内贮存甚少,必须经常由食物供给。维生素C在体内分解可以产生草酸和苏阿糖酸(threonic acid). COOH COOH HO 2] +H,0 [ol, COOH草酸 +2 0= COOH HC HC-OH HO-CH HO-CH HO-C HO-CH CHOH CH.OH CHOH CHOH 抗坏血酸 税氢抗杯血酸 二䦛古洛糖酸 L一苏阿糖破 维生素C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除了防治坏血病外,临床上还有许多应用,从感冒到癌症,维生素℃是应用最多的一种维生素。但是其作用 机理有些还不十分清楚,从使用的剂量来看,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已超出了维生素的概念,而是作为保健药物使用了。 已知维生素C参与体内代谢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 维生素C对于许多物质的羟化反应都有重要作用,而羟化反应又是体内许多重要化合物的合成或分解的必经步骤,例如胶元的生成、类固 醇的合成与转变,以及许多有机药物或毒物的生物转化等,都需要羟化作用才能完成。 1.胶元的合成 当胶元(collancg)合成时,多肽链中的脯氨酸(Pro)和赖氨酸(Lys)残基需要分别被羟化成为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残基(详见第十五章)。维生 素C是此种羟化反应必需的辅助因素之一,因为在羟化反应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羟化酶,而且还需要02、下ε+和a-酮戊二酸等,维生素C有助 于维持Fe++的还原状态,并能激活羟化酶. 胶原是细胞间质的重要成分,因此,当维生素C缺乏时,胶原和细胞间质合成障碍,毛细管壁脆性增大,通透性增强,轻微创伤或压力即 可使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出血现象,临床上称为坏血病(scurvy). 2.类固醇的羟化 正常情况下,体内胆固醇约有80%转变为胆酸后排出,在胆固醇转变为胆酸前,需先将环状部分羟化(7α?羟化作用,参看胆固醇代谢),而 后侧链断裂,最终生成胆酸,缺乏维生素C则此种羟化过程受阻,胆固醇转变成胆酸的作用下降,肝中胆固醇堆积,而血中胆固醇浓度增高。 因此,临床上用大量维生素C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其机理可能在于维生素C促进胆固醇向胆酸转变。 此外,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加强时,皮质中维生素C含量显著下降,这可能是皮质激素合成过程中某些羟化步骤需消耗维生素C。 3芳香族氨基酸的羟化 苯丙氨酸(Phe)羟化为酪氨酸(Tyr),酪氨酸转变为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或分解为尿黑酸等过程中许多羟化步骤均需有维生素C的参加。 又如色氨酸(Tp)转变为5·羟色胺(5·HT)时也需要维生素C(参看氨基酸代谢和神经组织生化等章节),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都是重要的神经 递质,它们在调节神经活动方面有重要作用。 4.有机药物或毒物的羟化 药物或毒物在内质网上的羟化过程,是重要的生物转化反应,缺乏维生素C时,此种羟化反应明显下降,药物或毒物的代谢显著减慢,给 予维生素C后,催化此类羟化反应的酶系活性升高,促进药物或毒物的代谢转变,因而有增强解毒的作用(参看肝脏生化一章中生物转化作 用)。 (二)还原作用 维生素C在体内作为重要的还原剂而起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疏基和使巯基再生 已知许多含巯基的酶当其在体内发挥催化作用时需要有自由的蛮H,而维生素C能使酶分子中·$H保持在还原状态,从而保持酶有一定的 活性,维生素C还可使氧化型的谷光甘肽(G·S·S·G)还原为还原型的谷胱甘肽(G·SH),使·SH得以再生,从而保证谷胱甘肽的功能。例如 不饱和脂酸易被氧化成脂性过氧化物,后者可使各种细胞膜,尤其是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出各种水解酶类,致使组织自溶,造成严重后果,还 原型谷胱甘肽在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催化下可使脂性过氧化物还原,从而消除其对组织细胞的破坏作用,而G·SH便氧化成G-S·S~G,在 谷胱甘肽还原酶催化下,维生素C也可使G·S·S·G还原成G·SH,从而使后者不断得到补充。 维生素C G-S-S G ,不惚和脂防酸 (还原型) (1) 2 维生素C 420-SH 脂性过氧化物 (氧化型) 图36维生素C与谷胱甘肽拉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1):G-SH还原酶(2):G-SH过氧化酶 再如某些含巯基的酶在金属中毒(如铅中毒)时被抑制,给以大量维生素C往往可以缓解其毒性。据认为,金属离子能与体内疏基酶类的奎H 结合,使其失活,以致代谢障碍而中毒。维生素C可以将G·S·S·G还原为G·SH,后者可与金属离子结合而排出体外,所以维生素C能保护 含巯基的酶,具有解毒作用

体内贮存甚少,必须经常由食物供给。维生素C在体内分解可以产生草酸和苏阿糖酸(threonic acid)。 维生素C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除了防治坏血病外,临床上还有许多应用,从感冒到癌症,维生素C是应用最多的一种维生素。但是其作用 机理有些还不十分清楚,从使用的剂量来看,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已超出了维生素的概念,而是作为保健药物使用了。 已知维生素C参与体内代谢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 维生素C对于许多物质的羟化反应都有重要作用,而羟化反应又是体内许多重要化合物的合成或分解的必经步骤,例如胶元的生成、类固 醇的合成与转变,以及许多有机药物或毒物的生物转化等,都需要羟化作用才能完成。 1.胶元的合成 当胶元(collancg)合成时,多肽链中的脯氨酸(Pro)和赖氨酸(Lys)残基需要分别被羟化成为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残基(详见第十五章)。维生 素C是此种羟化反应必需的辅助因素之一,因为在羟化反应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羟化酶,而且还需要O2、Fe++和a-酮戊二酸等,维生素C有助 于维持Fe++的还原状态,并能激活羟化酶。 胶原是细胞间质的重要成分,因此,当维生素C缺乏时,胶原和细胞间质合成障碍,毛细管壁脆性增大,通透性增强,轻微创伤或压力即 可使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出血现象,临床上称为坏血病(scurvy)。 2.类固醇的羟化 正常情况下,体内胆固醇约有80%转变为胆酸后排出,在胆固醇转变为胆酸前,需先将环状部分羟化(7α?羟化作用,参看胆固醇代谢),而 后侧链断裂,最终生成胆酸,缺乏维生素C则此种羟化过程受阻,胆固醇转变成胆酸的作用下降,肝中胆固醇堆积,而血中胆固醇浓度增高。 因此,临床上用大量维生素C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其机理可能在于维生素C促进胆固醇向胆酸转变。 此外,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加强时,皮质中维生素C含量显著下降,这可能是皮质激素合成过程中某些羟化步骤需消耗维生素C。 3.芳香族氨基酸的羟化 苯丙氨酸(Phe)羟化为酪氨酸(Tyr),酪氨酸转变为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或分解为尿黑酸等过程中许多羟化步骤均需有维生素C的参加。 又如色氨酸(Trp)转变为5-羟色胺(5-HT)时也需要维生素C(参看氨基酸代谢和神经组织生化等章节),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都是重要的神经 递质,它们在调节神经活动方面有重要作用。 4.有机药物或毒物的羟化 药物或毒物在内质网上的羟化过程,是重要的生物转化反应,缺乏维生素C时,此种羟化反应明显下降,药物或毒物的代谢显著减慢,给 予维生素C后,催化此类羟化反应的酶系活性升高,促进药物或毒物的代谢转变,因而有增强解毒的作用(参看肝脏生化一章中生物转化作 用)。 (二)还原作用 维生素C在体内作为重要的还原剂而起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巯基和使巯基再生 已知许多含巯基的酶当其在体内发挥催化作用时需要有自由的桽H,而维生素C能使酶分子中-SH保持在还原状态,从而保持酶有一定的 活性,维生素C还可使氧化型的谷光甘肽(G-S-S-G)还原为还原型的谷胱甘肽(G-SH),使-SH得以再生,从而保证谷胱甘肽的功能。例如 不饱和脂酸易被氧化成脂性过氧化物,后者可使各种细胞膜,尤其是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出各种水解酶类,致使组织自溶,造成严重后果,还 原型谷胱甘肽在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催化下可使脂性过氧化物还原,从而消除其对组织细胞的破坏作用,而G-SH便氧化成G-S-S-G,在 谷胱甘肽还原酶催化下,维生素C也可使G-S-S-G还原成G-SH,从而使后者不断得到补充。 图3-6 维生素C与谷胱甘肽拉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1):G-SH还原酶(2):G-SH过氧化酶 再如某些含巯基的酶在金属中毒(如铅中毒)时被抑制,给以大量维生素C往往可以缓解其毒性。据认为,金属离子能与体内巯基酶类的桽H 结合,使其失活,以致代谢障碍而中毒。维生素C可以将G-S-S-G还原为G-SH,后者可与金属离子结合而排出体外,所以维生素C能保护 含巯基的酶,具有解毒作用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