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中包括部分无机盐。许多离子,主要是金属离子,在酶促反应过程中发挥作用;维护渗透压,主要为钠、钾、氯等;钙 磷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此外,无机离子还参与信息传递,凝血过程等多种生理功能。 这些无机元素据人体中含量和需要量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体内含量较多(>5g),每天要量在100mg以上,如钙、磷、钾、钠、氯、 镁等称为常量元素,而人体内含量甚微,每日需要量仅为μg或mg水平者,称为微量元素。包括铁、碘、铜、锌、锰、钴、钼、硒、铬、氟 等。 本章重点讨论钙、磷的代谢及部分微量元素的作用。 第一节钙磷代谢 钙和磷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无机元素。在正常成人,钙约占体重1.5-2.2%,总量约为700-1400g。磷占体重0.8-1.2%,总量约400 800g。其中99%的钙和86%的磷以羟磷灰石的形式存在于骨和牙齿当中。其余分布于体液和软组织中,以溶解状态存在。 人体内钙的存在状态见下图所示。 「羟磷灰石结晶 骨盐 无定形磷酸钙沉淀 人体中钙的存在状态 (不扩散钙:与蛋白质结合 体液钙 T游高Ca+ 可扩散钙难解离化合物 乳酸钙、柠檬酸钙等。 钙和磷的代谢在许多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机体从食物中摄取钙和磷、又把它们从尿和粪中排泄,成人每日摄取和排泄量大致相等,处于动 态平衡之中(图12·1). 食物CaP )消化液排部 肠道吸收 维生素D 甲状旁腺掌 CP 降钙 切降钙素 粪CaP 促进 抑制 图12·1钙磷代谢概貌 一、血钙和血磷 血钙指血浆中所含的钙,平均为9-11mg/d。可分为可扩散钙(diffusible calcium)和非扩散钙(nondiffusiblecalcium)。非扩散钙指与血浆蛋 白(主要为白蛋白)结合的钙。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可扩散钙主要为游离C2+及少量与柠檬酸或其它酸结合的可溶性钙盐(表12·1). 表12-1正常人血浆钙各部分的含量 毫克/100毫升 毫克当量/升 占总量的% Ca2+ 4.27 2.36 47.5 蛋白结合钙 4.56 2.28 46.0 CaP04 0.16 0.08 1.6 柠檬酸钙 0.17 0.08 1.7 其它未定钙 0.32 0.16 32 总计 9.93 4.96 100.0 血浆中发挥生理作用的主要为游离C2+,而血浆中Ca2+一蛋白结合钙和小分子结合钙之间呈动态平衡关系。此平衡受血浆PH影响,血 液偏酸时,游离C2+浓度升高;相反,血液偏碱时,蛋白结合钙增多,游离C2+浓度下降。因此,临床上碱中毒时常伴有抽搐现象,与低 血钙有关。 蛋白结合特一C小分子结合5 正常人血浆中无极磷的浓度为3.4?.0mg/dl、儿童稍高为4.5-6.5mg/l。血浆中磷80~85%以HP04形式存在。15-20%以H2P04-形式存 在,而PO43-的含量甚微。 血浆中钙、磷浓度关系密切,在以mg/dl表示时,二者的乘积([Ca】×[P])为30~40。当([Ca】×[P])>40,则钙和磷以骨盐形式沉 积于骨组织;若([C】×[P])K35则妨碍骨的钙化,甚至可使骨盐溶解,影响成骨作用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中包括部分无机盐。许多离子,主要是金属离子,在酶促反应过程中发挥作用;维护渗透压,主要为钠、钾、氯等;钙 磷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此外,无机离子还参与信息传递,凝血过程等多种生理功能。 这些无机元素据人体中含量和需要量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体内含量较多(>5g),每天要量在100mg以上,如钙、磷、钾、钠、氯、 镁等称为常量元素,而人体内含量甚微,每日需要量仅为μg或mg水平者,称为微量元素。包括铁、碘、铜、锌、锰、钴、钼、硒、铬、氟 等。 本章重点讨论钙、磷的代谢及部分微量元素的作用。 第一节 钙磷代谢 钙和磷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无机元素。在正常成人,钙约占体重1.5-2.2%,总量约为700-1400g。磷占体重0.8-1.2%,总量约400- 800g。其中99%的钙和86%的磷以羟磷灰石的形式存在于骨和牙齿当中。其余分布于体液和软组织中,以溶解状态存在。 人体内钙的存在状态见下图所示。 钙和磷的代谢在许多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机体从食物中摄取钙和磷、又把它们从尿和粪中排泄,成人每日摄取和排泄量大致相等,处于动 态平衡之中(图12-1)。 图12-1 钙磷代谢概貌 一、血钙和血磷 血钙指血浆中所含的钙,平均为9-11mg/dl。可分为可扩散钙(diffusible calcium)和非扩散钙(nondiffusiblecalcium)。非扩散钙指与血浆蛋 白(主要为白蛋白)结合的钙。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可扩散钙主要为游离Ca2+及少量与柠檬酸或其它酸结合的可溶性钙盐(表12-1)。 表12-1 正常人血浆钙各部分的含量 毫克/100毫升 毫克当量/升 占总量的% Ca2+ 4.27 2.36 47.5 蛋白结合钙 4.56 2.28 46.0 CaPO4 0.16 0.08 1.6 柠檬酸钙 0.17 0.08 1.7 其它未定钙 0.32 0.16 3.2 总计 9.93 4.96 100.0 血浆中发挥生理作用的主要为游离Ca2+,而血浆中Ca2+一蛋白结合钙和小分子结合钙之间呈动态平衡关系。此平衡受血浆PH影响,血 液偏酸时,游离Ca2+浓度升高;相反,血液偏碱时,蛋白结合钙增多,游离Ca2+浓度下降。因此,临床上碱中毒时常伴有抽搐现象,与低 血钙有关。 正常人血浆中无极磷的浓度为3.4?.0mg/dl、儿童稍高为4.5-6.5mg/dl。血浆中磷80~85%以HPO4形式存在。15-20%以H2PO4-形式存 在,而PO43-的含量甚微。 血浆中钙、磷浓度关系密切,在以mg/dl表示时,二者的乘积([Ca]×[P])为30~40。当([Ca]×[P])>40,则钙和磷以骨盐形式沉 积于骨组织;若([Ca]×[P])<35则妨碍骨的钙化,甚至可使骨盐溶解,影响成骨作用
血钙和血磷含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于钙、磷的吸收与排泄、钙化及脱钙间的相对平衡、而这些平衡又主要受维生素D3、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 等激素的调节。 二、钙、磷的吸收与排泄 (一钙、磷的吸收 体内钙和磷均由食物供给。正常成人每日摄取钙约1克、磷约0.8克。儿童及妊娠、哺乳期妇女需要量相应增加。 食物中所含钙主要为各种复合物,必须转变为游离Ca2+,才能被肠道吸收。当肠道内PH值空肠>回肠。食物中钙吸收率通常只有30%,当体内缺钙或生理需钙量增加时,吸收率可增高。 肠粘膜对钙的吸收机理较为复杂,既有跨膜转运,又有细胞内转运;既有逆浓度梯度的主动吸收,又有顺浓度梯度的被动扩散或易化转 运。已知肠粘膜细胞内有多种钙结合蛋白(calnium binding protein,简写为CaBP),它与Ca2+有较强亲和力,可促进钙的吸收。磷的吸收与钙 有密切关系,而且钙和磷的吸收又与钠的吸收和分布相互交织在一起,如图12·2所示。 繁密结合 黄触毛 基底一侧眼K ①a暴 @Na+-Ca“ 交换体系 ③质腹Ca泵 (线粒体钙泵 Ca 未示出) 肠腔侧 粘膜胞 血管侧 (跨赢辣运】 (细胞内转运) (跨膜转运) C吸牧限佛度 逆梯度 門吸收逆棉度 顺佛度 图12·2肠粘膜对钙和磷的吸收示意图 如图12?2,Ca2+由肠腔进入粘膜细胞内是顺浓度梯度的,但由于微绒毛对Ca2+的通透性极低,故需要特殊的转运载体。Pi伴随着Na+ 的吸收进入粘膜细胞内,又随着N+的泵出而至细胞外液(血管侧),后者虽然对P来说是顺梯度的,但要依赖Na+泵,所以有人将P的吸收称 为“继发的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 transport)。至于CaBP的作用,现在认为它主要在细胞内转运过程中起作用,因为它对Ca2+的亲和力恰 好介于质膜钙泵与线粒体膜钙泵对C2+的亲和力之间,是把线粒体蓄积的钙输送给基底一侧膜钙泵的一种输送蛋白。 食物中的磷主要以无机磷酸盐和有机磷酸酯两种形式存在,肠道主要吸收无机磷,有机含磷物则经水解释放出无机磷而被吸收。磷的吸收 较易、吸收率可达70?0%。其吸收部位遍及小肠,以空肠吸收率最高。磷的吸收量比钙大,而且是逆电荷梯度进入小肠粘膜细胞,可见其有独 立的吸收机制,目前对磷吸收机制尚未完全了解。肠道中酸碱性、食物成分以及血钙和血磷浓度均可影响钙和磷的吸收。 食物 1000mg 沉积于骨 由骨释出 500mg 500mg 血浆 吸收 钙 300mg 700mg 小肠 10mg/100ml 重吸收 50mg 小肠分瓷 200mg 随尿排出 随类便排出 150mg 850mg 图12·3人体每日钙的更新率 (二)钙和磷的排泄 人体排出钙主要有两条途径:约20%经肾排出,80%随粪便排出。肾小球每日滤出钙约10g,95%以上被肾小管重吸收,0.5-5%随尿排出。 正常人从尿排出钙量较稳定,受食物钙量影响不大,但与血钙水平相关。血钙升高则尿钙排出增多。粪便中钙主要为食物中未吸收钙及消化液 中钙。其量随钙的摄入量及肠收状态波动较大。 正常成人每日进出体内的钙量大致相等,即处于钙平衡状态。图12·3说明机体钙平衡的情况,图中数字为每日钙变化量的平均数
血钙和血磷含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于钙、磷的吸收与排泄、钙化及脱钙间的相对平衡、而这些平衡又主要受维生素D3、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 等激素的调节。 二、钙、磷的吸收与排泄 (一)钙、磷的吸收 体内钙和磷均由食物供给。正常成人每日摄取钙约1克、磷约0.8克。儿童及妊娠、哺乳期妇女需要量相应增加。 食物中所含钙主要为各种复合物,必须转变为游离Ca2+,才能被肠道吸收。当肠道内PH值空肠>回肠。食物中钙吸收率通常只有30%,当体内缺钙或生理需钙量增加时,吸收率可增高。 肠粘膜对钙的吸收机理较为复杂,既有跨膜转运,又有细胞内转运;既有逆浓度梯度的主动吸收,又有顺浓度梯度的被动扩散或易化转 运。已知肠粘膜细胞内有多种钙结合蛋白(calnium binding protein,简写为CaBP),它与Ca2+有较强亲和力,可促进钙的吸收。磷的吸收与钙 有密切关系,而且钙和磷的吸收又与钠的吸收和分布相互交织在一起,如图12-2所示。 图12-2 肠粘膜对钙和磷的吸收示意图 如图12?2,Ca2+由肠腔进入粘膜细胞内是顺浓度梯度的,但由于微绒毛对Ca2+的通透性极低,故需要特殊的转运载体。Pi伴随着Na+ 的吸收进入粘膜细胞内,又随着Na+的泵出而至细胞外液(血管侧),后者虽然对Pi来说是顺梯度的,但要依赖Na+泵,所以有人将Pi的吸收称 为“继发的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 transport)。至于CaBP的作用,现在认为它主要在细胞内转运过程中起作用,因为它对Ca2+的亲和力恰 好介于质膜钙泵与线粒体膜钙泵对Ca2+的亲和力之间,是把线粒体蓄积的钙输送给基底一侧膜钙泵的一种输送蛋白。 食物中的磷主要以无机磷酸盐和有机磷酸酯两种形式存在,肠道主要吸收无机磷,有机含磷物则经水解释放出无机磷而被吸收。磷的吸收 较易、吸收率可达70?0%。其吸收部位遍及小肠,以空肠吸收率最高。磷的吸收量比钙大,而且是逆电荷梯度进入小肠粘膜细胞,可见其有独 立的吸收机制,目前对磷吸收机制尚未完全了解。肠道中酸碱性、食物成分以及血钙和血磷浓度均可影响钙和磷的吸收。 图12-3 人体每日钙的更新率 (二)钙和磷的排泄 人体排出钙主要有两条途径:约20%经肾排出,80%随粪便排出。肾小球每日滤出钙约10g,95%以上被肾小管重吸收,0.5-5%随尿排出。 正常人从尿排出钙量较稳定,受食物钙量影响不大,但与血钙水平相关。血钙升高则尿钙排出增多。粪便中钙主要为食物中未吸收钙及消化液 中钙。其量随钙的摄入量及肠收状态波动较大。 正常成人每日进出体内的钙量大致相等,即处于钙平衡状态。图12-3说明机体钙平衡的情况,图中数字为每日钙变化量的平均数
磷亦通过肠道和肾脏排泄,以肾脏排泄为主。尿磷排出量占总排出量的60?0%。尿磷排出量取绝于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并 随肠道摄入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钙、磷与骨的钙化及脱钙 骨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不仅做为人体的支架组织,而且是人体中钙、磷的最大储库。通过成骨与溶骨作用,不断与细胞外液进行钙磷 交换、对维持血钙和血磷稳定有重要作用。 (一)骨的组成 骨由无机盐、又称骨盐(bonysalts)、有机基质和骨细胞等组成。骨盐增加骨的硬度,基质决定骨的形状及韧性,骨细胞在代谢中起主导作 用。 骨盐占骨干重的65~70%,其主要成分为磷酸钙,占84%,其它还有CC03占10%,柠檬酸钙占2%,磷酸镁占1%,和Na2HP04占2%等。 骨盐约有60%以结晶的羟磷灰石(hydroxyapatite)形式存在,其余40%为无定形的CaHP04。据认为后者可以转变为前者。羟磷灰石 【Ca10(PO4)6(0H)2]是微细的结晶,亦称骨晶(bone crystal)。每克骨盐含有约1016个结晶,总的表面积可达100平方米,体液中其他离子如 C2+、Mg2+、Na+、CI·、HCO3·、F·,柠檬酸根等可吸附在羟磷灰石的晶格之间。骨晶性质稳定,不易解离,但在其表层进行离子交 换的速度较快。 骨中镁离子占体内镁离子总量的50%,骨中钠离子也占体内钠离子总量的35%,而且大部分钠易于交换。所以骨骼不仅是身体的支持组 织,也是贮存大量钙、磷、钠、镁的器官,在维持体液电解质浓度的稳定性上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骨盐中的C2+还可与体液中的H+交 换,当体液中[H+】增多(酸中毒)时,由于C2+H+交换,可致骨盐溶解。 骨基质包括胶原和非胶原化合物。胶原约占90%以上。非胶原蛋白中含量较多的是骨钙素(osteocalcin)和骨连接素(osteonectin).骨钙素为 一种依赖维生素K的小分子酸性蛋白质,分子量约6000,其谷氨酸残基在y位羧化为Y-羧基谷氨酸,与羟磷灰石、C2+有很高亲和力、骨连接 素是附着于胶原的一种糖蛋白,易与羟磷石结合,可能作为骨盐沉积的核心。 (二)成骨作用与钙化 骨的生长、修复或重建过程,称为成骨作用(osteogenesis))。成骨过程中,成骨细胞先合成胶原和糖白多糖等细胞间质成分,形成所谓“骨 样质"(osteoid),继后骨盐沉积于骨样质中,此过程称为钙化(calcification)。 关于钙化的机理,尚未完全闸明,研究表明下列变化可能参与和影响骨盐的沉积: (1)电镜下可见成骨细胞表面突起形成很多囊泡。囊泡膜富含类脂并具有很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可水解基质中多种磷酸酯,使无机磷浓度 升高。囊泡中富含丝氨酸磷酯,能与C2+紧密结合,故能有效摄取周围基质中C2+。此外,成骨细胞具有钙泵作用,可从周围间隙中浓集 钙。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骨组织钙化局部Ca2+和HPO42-升高,使【Ca]×【P]积升高,利于钙盐的沉积。 (2)正常血中存在钙化抑制物,如焦磷酸盐(pyrophosphate),而成骨细胞囊泡中的磷酸酶可水解焦磷酸盐,一方面解除其抑制作用,另一方 面提供了充分的无机磷作为骨盐沉着的原料。 0 0 0 H(0 NaO-P-O-P-ONa- 黎歌降 2HO-P-ONa OH OH OH 焦磷酸钠 磷酸二氢钠 (3)基质中的骨连接素可能提供羟磷灰石结晶形成的“晶核”,促使羟磷石结晶的形成。骨钙素则可直接结合羟磷灰石,避免羟磷灰石在局部 堆积,使之有规律地沉积于胶原上。 (4)实验表明,胶原纤维的成熟和骨样组织的正常,是骨盐沉着的重要前提。 骨的生成和钙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调节,此方面的研究正在深入进行,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如发现了多 种与骨生成相关的蛋白及细胞因子等。 (三)溶骨作用与脱钙 骨在不断的新I旧更替之中,原有I旧骨的溶解和消失称为骨的吸收(bone resorption)或溶骨作用(osteolysis)。溶骨作用包括基质的水解和骨 盐的溶解,后者又称为脱钙(decalcification)。溶骨作用同成骨作用一样,是通过骨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完成的。溶骨作用主要由破骨细胞引 起,可分为细胞外相和细胞内相两相完成。 破骨作用起始于细胞外。破骨细胞通过接触骨面的刷状缘,溶酶体释放出多种水解酶类,如胶原酶可水解胶原纤维,糖苷酶水解氨基多 糖。同时,破骨细胞通过糖元分解代谢产生大量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质扩散到溶骨区,使局部酸性增加,促使羟磷灰石从解聚的胶原中释 出。破骨细胞产生柠檬酸能与C2+结合形成不解离的柠檬酸钙,降低局部Ca++的浓度,从而促进磷酸钙的溶解。继后,多肽、羟磷灰石等 经胞饮作用进入破骨细胞,并与溶酶体溶合形成次级溶酶体。在此多肽水解为氨基酸、羟磷灰石转变为可溶性钙盐。最后,氨基酸、磷及C2 +从破骨细胞释放入细胞外液,再入血,可参与血磷、血钙的组成。因骨的有机质主要为胶原,溶骨作用增强时,血及尿中羟脯氨酸增高。因 此可将血及尿中羟脯氨酸的量作为溶骨程度的参考指标。 正常成人,成骨与溶骨作用维持动态平衡,每年骨的更新率约1?%。骨骼发育生长时期,成骨作用大于溶骨作用。而老年人则骨的吸收明 显大于骨的生成,骨质减少而易发生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骨盐在骨中沉积或释放,直接影响血钙、血磷水平,在平时骨中约有1%的骨 盐与血中的钙经常进行交换维持平衡,因此血钙浓度与骨代谢密切相关。 四、钙磷代谢的调节
磷亦通过肠道和肾脏排泄,以肾脏排泄为主。尿磷排出量占总排出量的60?0%。尿磷排出量取绝于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并 随肠道摄入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钙、磷与骨的钙化及脱钙 骨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不仅做为人体的支架组织,而且是人体中钙、磷的最大储库。通过成骨与溶骨作用,不断与细胞外液进行钙磷 交换、对维持血钙和血磷稳定有重要作用。 (一)骨的组成 骨由无机盐、又称骨盐(bonysalts)、有机基质和骨细胞等组成。骨盐增加骨的硬度,基质决定骨的形状及韧性,骨细胞在代谢中起主导作 用。 骨盐占骨干重的65~70%,其主要成分为磷酸钙,占84%,其它还有CaCO3占10%,柠檬酸钙占2%,磷酸镁占1%,和Na2HPO4占2%等。 骨 盐 约 有 60% 以 结 晶 的 羟 磷 灰 石 (hydroxyapatite) 形 式 存 在 , 其 余 40% 为 无 定 形 的 CaHPO4 。 据 认 为 后 者 可 以 转 变 为 前 者 。 羟 磷 灰 石 [Ca10(PO4)6(OH)2]是微细的结晶,亦称骨晶(bone crystal)。每克骨盐含有约1016个结晶,总的表面积可达100平方米,体液中其他离子如 Ca2+、Mg2+、Na+、Cl-、HCO3-、F-,柠檬酸根等可吸附在羟磷灰石的晶格之间。骨晶性质稳定,不易解离,但在其表层进行离子交 换的速度较快。 骨中镁离子占体内镁离子总量的50%,骨中钠离子也占体内钠离子总量的35%,而且大部分钠易于交换。所以骨骼不仅是身体的支持组 织,也是贮存大量钙、磷、钠、镁的器官,在维持体液电解质浓度的稳定性上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骨盐中的Ca2+还可与体液中的H+交 换,当体液中[H+]增多(酸中毒)时,由于Ca2+H+交换,可致骨盐溶解。 骨基质包括胶原和非胶原化合物。胶原约占90%以上。非胶原蛋白中含量较多的是骨钙素(osteocalcin)和骨连接素(osteonectin)。骨钙素为 一种依赖维生素K的小分子酸性蛋白质,分子量约6000,其谷氨酸残基在γ位羧化为γ-羧基谷氨酸,与羟磷灰石、Ca2+有很高亲和力、骨连接 素是附着于胶原的一种糖蛋白,易与羟磷石结合,可能作为骨盐沉积的核心。 (二)成骨作用与钙化 骨的生长、修复或重建过程,称为成骨作用(osteogenesis)。成骨过程中,成骨细胞先合成胶原和糖白多糖等细胞间质成分,形成所谓“骨 样质”(osteoid),继后骨盐沉积于骨样质中,此过程称为钙化(calcification)。 关于钙化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下列变化可能参与和影响骨盐的沉积: (1)电镜下可见成骨细胞表面突起形成很多囊泡。囊泡膜富含类脂并具有很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可水解基质中多种磷酸酯,使无机磷浓度 升高。囊泡中富含丝氨酸磷酯,能与Ca2+紧密结合,故能有效摄取周围基质中Ca2+。此外,成骨细胞具有钙泵作用,可从周围间隙中浓集 钙。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骨组织钙化局部Ca2+和HPO42-升高,使[Ca]×[P]积升高,利于钙盐的沉积。 (2)正常血中存在钙化抑制物,如焦磷酸盐(pyrophosphate),而成骨细胞囊泡中的磷酸酶可水解焦磷酸盐,一方面解除其抑制作用,另一方 面提供了充分的无机磷作为骨盐沉着的原料。 (3)基质中的骨连接素可能提供羟磷灰石结晶形成的“晶核”,促使羟磷石结晶的形成。骨钙素则可直接结合羟磷灰石,避免羟磷灰石在局部 堆积,使之有规律地沉积于胶原上。 (4)实验表明,胶原纤维的成熟和骨样组织的正常,是骨盐沉着的重要前提。 骨的生成和钙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调节,此方面的研究正在深入进行,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如发现了多 种与骨生成相关的蛋白及细胞因子等。 (三)溶骨作用与脱钙 骨在不断的新旧更替之中,原有旧骨的溶解和消失称为骨的吸收(bone resorption)或溶骨作用(osteolysis)。溶骨作用包括基质的水解和骨 盐的溶解,后者又称为脱钙(decalcification)。溶骨作用同成骨作用一样,是通过骨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完成的。溶骨作用主要由破骨细胞引 起,可分为细胞外相和细胞内相两相完成。 破骨作用起始于细胞外。破骨细胞通过接触骨面的刷状缘,溶酶体释放出多种水解酶类,如胶原酶可水解胶原纤维,糖苷酶水解氨基多 糖。同时,破骨细胞通过糖元分解代谢产生大量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质扩散到溶骨区,使局部酸性增加,促使羟磷灰石从解聚的胶原中释 出。破骨细胞产生柠檬酸能与Ca2+结合形成不解离的柠檬酸钙,降低局部Ca++的浓度,从而促进磷酸钙的溶解。继后,多肽、羟磷灰石等 经胞饮作用进入破骨细胞,并与溶酶体溶合形成次级溶酶体。在此多肽水解为氨基酸、羟磷灰石转变为可溶性钙盐。最后,氨基酸、磷及Ca2 +从破骨细胞释放入细胞外液,再入血,可参与血磷、血钙的组成。因骨的有机质主要为胶原,溶骨作用增强时,血及尿中羟脯氨酸增高。因 此可将血及尿中羟脯氨酸的量作为溶骨程度的参考指标。 正常成人,成骨与溶骨作用维持动态平衡,每年骨的更新率约1?%。骨骼发育生长时期,成骨作用大于溶骨作用。而老年人则骨的吸收明 显大于骨的生成,骨质减少而易发生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骨盐在骨中沉积或释放,直接影响血钙、血磷水平,在平时骨中约有1%的骨 盐与血中的钙经常进行交换维持平衡,因此血钙浓度与骨代谢密切相关。 四、钙磷代谢的调节
体内钙、磷代谢的平衡主要由甲状旁腺素、1,25-(OH)2D,和降钙素来调节。 (一)甲状旁腺素(Parathormone,PTH 1.合成及分泌 甲状旁腺素是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单链多肽激素,成熟PTH含84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为9500。是维持血钙恒定的主要 激素。 PTH的合成遵循典型的胞内多肽合成途径。首先合成的是含115个氨基酸的前甲状旁腺激素原(Pre Pro PTH)。在粗面内质网切除N?端25个 氨基酸的信号肽,降解为激素原(Pro PTH),含90个氨基酸残基,无生理活性。Pro PTH在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切去N?端6个氨基酸残基,组装为 成熟的、具生物活性的PTH分泌颗粒。(图12·4)。 主细胞 缸液 外周器官 CELL P聚 ①摁s恐 ② RIBOSOMES ①去排N一未缠两个蛋氢峡残基 ②去辣俏号数 ③去掉N一末响六胜 国主维胞内库系 分肝脏是状细脑内降解 图12·4PTH及其前体的合成、分泌及代谢 完全相同的生物活性。主要受体结合位点在1·6,它的切除会导致全部生物活性丧失。C-未端片断不具有生物活性,但决定PTH的免疫原 性,这在PTH放射免疫测定时应注意。 PTH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仅数分钟,甲状旁腺细胞内PTH的储存亦有限。因而,分泌细胞不断进行PTH的合成及分泌。血钙是调节PTH水平 的主要因素,血钙不仅调节PTH的分泌,而且影响PTH的降解。低血钙的即刻效应(几秒钟内)是刺激贮存的PTH的释放,而持续作用主要是抑 制PTH的降解速度。后者是调节外周血PTH水平的主要机制。当血C2+水平下降时,体内PTH降解速度减慢,血中PTH水平增高。此外,1, 25-(OH)2D;与PTH分泌也有关系,当血中1,25-(OH)2D3增多时,PTH的分泌减少,降钙素则可促进PTH分泌。一方面是通过降低血钙的间接 作用,另一方面可直接刺激甲状旁腺分泌PTH。 (二)生理作用 PTH作用的靶器官是肾脏,骨骼和小肠。PTH作用于靶细胞膜上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增加胞浆内cAMP及焦磷酸盐(PP)的水平。前者促进 线粒体内C2+向胞浆透出,后者则作用于细胞膜外侧,增加Ca2+向细胞内透入,使细胞浆Ca2+浓度升高,于是细胞膜上的“钙泵”被激活, 将C2+大量输送到细胞外液。PTH作用的总效应是升高血钙。 1对骨的作用 PTH具有促进成骨和溶骨的双重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小剂量PTH可促进成骨作用,而大剂量则可促进溶骨作用。PTH可刺激骨细胞分泌胰 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梧),从而促进骨胶原和基质的合成,利于成骨作用。临床上利用此作用,给骨质疏松症患者连续使用小剂量PTH治疗, 取得良好疗效。另一方面PTH能使骨组织中破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增加,破骨细胞分泌各种水解酶,并且产生大量乳酸和柠檬酸等酸性物质, 使骨基质及骨盐溶解,释放钙和磷到细胞外液。但PTH只引起血钙升高:而血磷却减少,其原因在于PTH对肾脏的作用。 2.对肾脏的作用 PTH对肾脏作用出现最早,主要是增加肾近曲小管对C2+的重吸收,降低肾磷排泄阈并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其机理是通过细胞膜 受体和cAMP系统,改变细胞膜对Ca2+通透性,使Ca2+内流增多、胞浆内Ca2+浓度升高,减低腔面对Na+通透性,Na+程+交换减少, Na+、HCO3·排出增多,磷排出也相应增加。同时,通过浆膜面的“钙泵”使C2+进入血液,其结果使尿钙减少,尿磷增多,最终使血钙升 高,血磷降低。 3对小肠的作用 PTH对小肠的钙、磷吸收的影响,一般认为是通过激活肾脏1a-羟化酶,促进1,25-(OH,D,的合成而间接发挥作用的,此效应出现得较为 缓慢。 )1,25-(OH)[XBI2/XBID[XB3[/XB] 1.合成及调节
体内钙、磷代谢的平衡主要由甲状旁腺素、1,25-(OH)2D3和降钙素来调节。 (一)甲状旁腺素(Parathormone,PTH) 1.合成及分泌 甲状旁腺素是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单链多肽激素,成熟PTH含84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为9500。是维持血钙恒定的主要 激素。 PTH的合成遵循典型的胞内多肽合成途径。首先合成的是含115个氨基酸的前甲状旁腺激素原(Pre Pro PTH)。在粗面内质网切除N?端25个 氨基酸的信号肽,降解为激素原(Pro PTH),含90个氨基酸残基,无生理活性。Pro PTH在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切去N?端6个氨基酸残基,组装为 成熟的、具生物活性的PTH分泌颗粒。(图12-4)。 图12-4 PTH及其前体的合成、分泌及代谢 完全相同的生物活性。主要受体结合位点在1-6,它的切除会导致全部生物活性丧失。C-未端片断不具有生物活性,但决定PTH的免疫原 性,这在PTH放射免疫测定时应注意。 PTH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仅数分钟,甲状旁腺细胞内PTH的储存亦有限。因而,分泌细胞不断进行PTH的合成及分泌。血钙是调节PTH水平 的主要因素,血钙不仅调节PTH的分泌,而且影响PTH的降解。低血钙的即刻效应(几秒钟内)是刺激贮存的PTH的释放,而持续作用主要是抑 制PTH的降解速度。后者是调节外周血PTH水平的主要机制。当血Ca2+水平下降时,体内PTH降解速度减慢,血中PTH水平增高。此外,1, 25-(OH)2D3与PTH分泌也有关系,当血中1,25-(OH)2D3增多时,PTH的分泌减少,降钙素则可促进PTH分泌。一方面是通过降低血钙的间接 作用,另一方面可直接刺激甲状旁腺分泌PTH。 (二)生理作用 PTH作用的靶器官是肾脏,骨骼和小肠。PTH作用于靶细胞膜上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增加胞浆内cAMP及焦磷酸盐(PPi)的水平。前者促进 线粒体内Ca2+向胞浆透出,后者则作用于细胞膜外侧,增加Ca2+向细胞内透入,使细胞浆Ca2+浓度升高,于是细胞膜上的“钙泵”被激活, 将Ca2+大量输送到细胞外液。PTH作用的总效应是升高血钙。 1.对骨的作用 PTH具有促进成骨和溶骨的双重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小剂量PTH可促进成骨作用,而大剂量则可促进溶骨作用。PTH可刺激骨细胞分泌胰 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桰),从而促进骨胶原和基质的合成,利于成骨作用。临床上利用此作用,给骨质疏松症患者连续使用小剂量PTH治疗, 取得良好疗效。另一方面PTH能使骨组织中破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增加,破骨细胞分泌各种水解酶,并且产生大量乳酸和柠檬酸等酸性物质, 使骨基质及骨盐溶解,释放钙和磷到细胞外液。但PTH只引起血钙升高;而血磷却减少,其原因在于PTH对肾脏的作用。 2.对肾脏的作用 PTH对肾脏作用出现最早,主要是增加肾近曲小管对Ca2+的重吸收,降低肾磷排泄阈并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其机理是通过细胞膜 受体和cAMP系统,改变细胞膜对Ca2+通透性,使Ca2+内流增多、胞浆内Ca2+浓度升高,减低腔面对Na+通透性,Na+桯+交换减少, Na+、HCO3-排出增多,磷排出也相应增加。同时,通过浆膜面的“钙泵”使Ca2+进入血液,其结果使尿钙减少,尿磷增多,最终使血钙升 高,血磷降低。 3.对小肠的作用 PTH对小肠的钙、磷吸收的影响,一般认为是通过激活肾脏1α-羟化酶,促进1,25-(OH)2D3的合成而间接发挥作用的,此效应出现得较为 缓慢。 (二)1,25-(OH)[XB]2[/XB]D[XB]3[/XB] 1.合成及调节
1,25-(OH)2D3是一种激素,由维生素D3在体内代谢生成,是维生素D3在体内的主要生理活性形式。维生素D3及其前体在皮肤、肝、肾 等经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生成1,25-(OH)2D3,再经血液运输到小肠、骨及肾等靶器官发挥生理作用。 皮肤:胆固醇代谢中间产物在皮肤分布较多。在紫外线照射下先转变为前维生素D3(previtamin D3),后者在体温条件下经36小时自动异构 化为维生素D3(图I2·5). UV (230-313nm HO 前维生章D, 7一脱盔阻圈醇 (△6,7顺位) △H CH, 锥生常D, HO (△3.6顺位) 图12·5维生素D3的生成 (2)肝脏:皮下转化生成及肠道吸收的维生素D3入血后,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结合运送到肝脏,在肝细胞微粒体中维生素D·25羟化 酶催化,转变为25·(OH)D3。维生素D·25羟化酶受产物25·(OH)D3的反馈抑制。合成的25·(OH)D3再与DBP结合而运输,它是血浆 中维生素D3的主要形式。 (3)肾脏:肝脏生成的25~OH)D3经血运往肾脏,在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内1α-羟化酶系(包括黄素酶、铁硫蛋白和细胞色素P450) 的作用下,转变成1,25-(OH)2D3。此外,肾脏中还有24,25-(OH)2D3及1,24,25-(0H)2D3等代谢产物。其活性均较弱。(图12-6). -OH 25-羟化聘系 (肝微粒体) CH, CH, HO HO 维生素D, 25-0H·D 1一公一羟化酶系 24一羟化第系 (臂线粒体) (骨线粒体) 25 CH, CH OH OH HO 125-OH02·D 2425-H·D 活性维生掌D 1--羟化 0一羟为:-构型) 入24-羟化 1,24,25-0D 图12·6维生素D3的代谢 (4)调节:1,25-(OH)2D3的合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和调控。主要通过1α·羟化酶调节,主要影响因素有PTH、血液和细胞外液磷酸盐浓度 1,25-(0H)2D,及血钙等。 PTH是1a-羟化酶的主要调节者。PTH能促进1α-羟化酶合成,抑制24a·羟化酶,从而使25-(OH)D3转变为1,25-(OH)2D,增多,转变 为24,25-(OH)2D3减少。低血钙由于使PTH升高而刺激1,25-(OH)2D3的生成。低血磷可刺激1a·羟化酶活性,且低血磷刺激1,25-(OH)2D3
1,25-(OH)2D3是一种激素,由维生素D3在体内代谢生成,是维生素D3在体内的主要生理活性形式。维生素D3及其前体在皮肤、肝、肾 等经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生成1,25-(OH)2D3,再经血液运输到小肠、骨及肾等靶器官发挥生理作用。 皮肤:胆固醇代谢中间产物在皮肤分布较多。在紫外线照射下先转变为前维生素D3(previtamin D3),后者在体温条件下经36小时自动异构 化为维生素D3(图12-5)。 图12-5 维生素D3的生成 (2)肝脏:皮下转化生成及肠道吸收的维生素D3入血后,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结合运送到肝脏,在肝细胞微粒体中维生素D-25羟化 酶催化,转变为25-(OH)D3。维生素D-25羟化酶受产物25-(OH)D3的反馈抑制。合成的25-(OH)D3再与DBP结合而运输,它是血浆 中维生素D3的主要形式。 (3)肾脏:肝脏生成的25-OH)D3经血运往肾脏,在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内1α-羟化酶系(包括黄素酶、铁硫蛋白和细胞色素P450) 的作用下,转变成1,25-(OH)2D3。此外,肾脏中还有24,25-(OH)2D3及1,24,25-(OH)2D3等代谢产物。其活性均较弱。(图12-6)。 图12-6 维生素D3的代谢 (4)调节:1,25-(OH)2D3的合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和调控。主要通过1α-羟化酶调节,主要影响因素有PTH、血液和细胞外液磷酸盐浓度、 1,25-(OH)2D3及血钙等。 PTH是1α-羟化酶的主要调节者。PTH能促进1α-羟化酶合成,抑制24α-羟化酶,从而使25-(OH)D3转变为1,25-(OH)2D3增多,转变 为24,25-(OH)2D3减少。低血钙由于使PTH升高而刺激1,25-(OH)2D3的生成。低血磷可刺激1α-羟化酶活性,且低血磷刺激1,25-(OH)2D3
合成作用不依赖于PTH。此外,维生素D3不仅不受1a~羟化酶作用,而且还抑制1α~羟化酶。 2.1,25-0H2D3的生理作用 1,25-(OH)2D3作用的靶器官是小肠、骨,而对肾脏作用较弱。 (1)对小肠的作用:1,25-(OH)2D3能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这是其最主要的生理功。1,25-(OH)2D3与小肠粘膜细胞内的特异胞浆受 体结合,进入细胞核内,促进DNA转录生成mRNA,从而使钙结合蛋白(calciumbinding protein,CaBp)和Ca2+·Mg2+?ATP酶)合成增高。从 而使进C2+的吸收转运。同时1,25-(OH)2D3可影响小肠粘膜细胞膜磷脂的合成及不饱合脂肪酸的量,增加Ca2+的通透性,利于肠腔内Ca2 +的吸收。1,25一OH)2D3促进C2+吸收同时伴随磷吸收的增强,但对磷吸收的作用机制尚未了解清楚。 (2)对骨的作用,1,25-(0H)2D;对骨亦有溶骨和成骨的双重作用。体外实验证明,1,25-(OH2D;能刺激破骨细胞活性和加速破骨细胞的 生成,从而促进溶骨作用。在体内则与PTH协同作用,促进破骨细胞增生,并增强其破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1,25-(OH)2D3增加小肠对 钙、磷的吸收,提高血钙、血磷,又促进钙化。同时,1,25-(OH2D3还刺激成骨细胞分泌胶原等,促进骨的生成。所以,在钙、磷供应充足 时,1,25-(OH2D3主要促进成骨。当血钙降低、肠道钙吸收不足时,主要促进溶骨,使血钙升高。 (3)对肾的作用1,25一(OH)2D3可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但此作用较弱,处于次要地位。只在骨酪生长和修复期,钙、磷供应不 足情况下较明显。 1,25-(OH)2D3总的调节效果是使血钙、血磷增高。 (三)降钙素(CalcitoninCT) 1.化学本质 降钙素是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又称C细胞)所分泌的一种单链多肽类激素,由32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500。N未端1,7位氨基酸为半 胱氨酸,以二硫键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环,C-未端为脯氨酸。分子内部的氨基酸顺序变化较大,不同种类CT,32个氨基酸中只有9个位置是相 同的(图12?7)。但从体结构来看,这几种CT的结构又很相似,其所有亲水和疏 -8-S HN-9·y·李gW签”空-ao 1345679 图12·7猪、牛、鲑鱼和人类降钙素的共性结构 水氨基酸残基的位置相对固定。如疏水基的酪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在分子中有规律的间隔出现(4、9、12、16、19、22位),带电荷的 酸性氨基酸都在15和30位上。如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所以每种CT对各种哺乳动物都有生物活性。一般认为CT生物活性有赖于分子中 32个氨基酸结构的完整性,目前对此说法有一些新的见解,并取得一些新进展。例如人工合成一种自19?22氨基酸残基单个缺失或片断缺失的 鲑鱼CT同类物,其降钙作用为天然鲑鱼CT的2倍。 2.CT的合成与分泌 在人甲状腺C细胞中以CT mRNA为模板的最初翻译产物是分子量约15000的蛋白,经过修饰先转变为分子量12000的产物,最后转变为 3500的成熟CT.血钙是影响CT分泌的主要因素。血钙升高可刺激CT的分泌。血钙降低则抑制CT的分泌,但CT合成的速度不受影响,因而细 胞内CT含量增高。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患者,其C细胞中CT含量亦增多。 3.CT的生理功能 CT作用的靶器官也主要为骨和肾,其作用与PTH相反,其作用是抑制破骨作用,抑制钙、磷的重吸收,降低血钙和血磷。 目前已发现在骨、肾、肠粘膜、精子等细胞上有CT受体,CT与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通过cAMP发挥生物效应。近来发现随着细胞 内C2+增加而出现CT的功能效应,有人提出Ca2+是CT作用于破骨细胞的第二信使。 (1)CT对骨的作用:CT直接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又可加速破骨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因而增强成骨作用,抑制骨盐溶解、降低血钙、血 磷浓度。 (2)CT对肾的作用:CT直接抑制肾小管对钙、磷离子的重吸收,从而使尿磷,尿钙排出增多,同时还可通过抑制肾1α一羟化酶而减少1, 25-(OH)2D,的生成而间接抑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率,结果使血浆钙、磷水平下降。 (3)对小肠作用:通过抑制1,25-(OH)2D3生成间接抑制钙的吸收,一般认为无直接作用。 综上可见,PTH,1,25-(OH)2D3、及CT均可调节钙、磷代谢,三者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以维持血中钙、磷的动态平衡。三者对钙、磷 代谢的调总结于表12·2. 表12-2三种激素对钙、磷代谢的调节 PTH 1,25-(0HhD CT 血钙 血磺 小肠钙吸收 小肠磺吸收 肾钙重吸收 溶肾作用 m 成骨作用
合成作用不依赖于PTH。此外,维生素D3不仅不受1α-羟化酶作用,而且还抑制1α-羟化酶。 2.1,25—OH)2D3的生理作用 1,25-(OH)2D3作用的靶器官是小肠、骨,而对肾脏作用较弱。 (1)对小肠的作用:1,25-(OH)2D3能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这是其最主要的生理功。1,25-(OH)2D3与小肠粘膜细胞内的特异胞浆受 体结合,进入细胞核内,促进DNA转录生成mRNA,从而使钙结合蛋白(calciumbinding protein,CaBp)和 Ca2+-Mg2+?ATP酶)合成增高。从 而使进Ca2+的吸收转运。同时1,25-(OH)2D3可影响小肠粘膜细胞膜磷脂的合成及不饱合脂肪酸的量,增加Ca2+的通透性,利于肠腔内Ca2 +的吸收。1,25—OH)2D3促进Ca2+吸收同时伴随磷吸收的增强,但对磷吸收的作用机制尚未了解清楚。 (2)对骨的作用,1,25-(OH)2D3对骨亦有溶骨和成骨的双重作用。体外实验证明,1,25-(OH)2D3能刺激破骨细胞活性和加速破骨细胞的 生成,从而促进溶骨作用。在体内则与PTH协同作用,促进破骨细胞增生,并增强其破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1,25-(OH)2D3增加小肠对 钙、磷的吸收,提高血钙、血磷,又促进钙化。同时,1,25-(OH)2D3还刺激成骨细胞分泌胶原等,促进骨的生成。所以,在钙、磷供应充足 时,1,25-(OH)2D3主要促进成骨。当血钙降低、肠道钙吸收不足时,主要促进溶骨,使血钙升高。 (3)对肾的作用1,25—(OH)2D3可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但此作用较弱,处于次要地位。只在骨骼生长和修复期,钙、磷供应不 足情况下较明显。 1,25-(OH)2D3总的调节效果是使血钙、血磷增高。 (三)降钙素(CalcitoninCT) 1.化学本质 降钙素是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又称C细胞)所分泌的一种单链多肽类激素,由32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500。N-末端1,7位氨基酸为半 胱氨酸,以二硫键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环,C-末端为脯氨酸。分子内部的氨基酸顺序变化较大,不同种类CT,32个氨基酸中只有9个位置是相 同的(图12?7)。但从体结构来看,这几种CT的结构又很相似,其所有亲水和疏 图12-7 猪、牛、鲑鱼和人类降钙素的共性结构 水氨基酸残基的位置相对固定。如疏水基的酪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在分子中有规律的间隔出现(4、9、12、16、19、22位),带电荷的 酸性氨基酸都在15和30位上。如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所以每种CT对各种哺乳动物都有生物活性。一般认为CT生物活性有赖于分子中 32个氨基酸结构的完整性,目前对此说法有一些新的见解,并取得一些新进展。例如人工合成一种自19?22氨基酸残基单个缺失或片断缺失的 鲑鱼CT同类物,其降钙作用为天然鲑鱼CT的2倍。 2.CT的合成与分泌 在人甲状腺C细胞中以CT mRNA为模板的最初翻译产物是分子量约15000的蛋白,经过修饰先转变为分子量12000的产物,最后转变为 3500的成熟CT。血钙是影响CT分泌的主要因素。血钙升高可刺激CT的分泌。血钙降低则抑制CT的分泌,但CT合成的速度不受影响,因而细 胞内CT含量增高。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患者,其C细胞中CT含量亦增多。 3.CT的生理功能 CT作用的靶器官也主要为骨和肾,其作用与PTH相反,其作用是抑制破骨作用,抑制钙、磷的重吸收,降低血钙和血磷。 目前已发现在骨、肾、肠粘膜、精子等细胞上有CT受体,CT与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通过cAMP发挥生物效应。近来发现随着细胞 内Ca2+增加而出现CT的功能效应,有人提出Ca2+是CT作用于破骨细胞的第二信使。 (1)CT对骨的作用:CT直接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又可加速破骨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因而增强成骨作用,抑制骨盐溶解、降低血钙、血 磷浓度。 (2)CT对肾的作用:CT直接抑制肾小管对钙、磷离子的重吸收,从而使尿磷,尿钙排出增多,同时还可通过抑制肾1α—羟化酶而减少1, 25-(OH)2D3的生成而间接抑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率,结果使血浆钙、磷水平下降。 (3)对小肠作用:通过抑制1,25-(OH)2D3生成间接抑制钙的吸收,一般认为无直接作用。 综上可见,PTH,1,25-(OH)2D3、及CT均可调节钙、磷代谢,三者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以维持血中钙、磷的动态平衡。三者对钙、磷 代谢的调总结于表12-2。 表12-2 三种激素对钙、磷代谢的调节 PTH 1,25-(OH)2D3 CT 血钙 ↑ ↑ ↓ 血磷 ↓ ↑ ↓ 小肠钙吸收 ↑ ↑↑ ↓ 小肠磷吸收 ↑ ↑ ↓ 肾钙重吸收 ↓ ↑ ↓ 溶肾作用 ↑↑ ↑ ↓ 成骨作用 ↑ ↑ ↑
第二节镁的代谢 镁(magnesium)的代谢及功能与钙、磷有密切关系。人体含镁量约20-28g,一半以上存在于骨中,其余在细胞内,是细胞内重要阳离子之 一。细胞外液镁不超过总量的1%。镁与人类许多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在疾病发生及临床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骨中镁主要以Mg3(PO4)2和MgC03的形式存在,吸附于羟磷石表面。但它与钙不同,不易随机体需要从骨中动员出来。但镁在一定程度 上可置换骨中的钙,其置换的量取绝于骨钙动员的状况。 正常人血镁浓度为0.8?.1 mmol/L。约1/3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少部分与磷酸、柠酸酸等结合成不易解离的化合物。而绝大部分 (约60%)以Mg2+形式存在。 细胞内镁则大部分与磷酸根、柠檬酸根及其它阴离子结合为复合物,尤其是与ATP结合为Mg·ATP=形式,参与需要ATP的反应。 (一)镁的吸收与排泄 人体每日镁的需要量为0.2?.4g,主要从绿色蔬菜中获得。镁的吸收主要在小肠,膳食中磷酸盐和乳糖的含量、肠腔内镁的浓度及肠道功能 状态均影响镁的吸收。维生素D对肠道镁的吸收有轻微的促进作用。钙与镁的吸收有竞争作用。因此,食物中含钙过多则妨碍镁的吸收。 镁的排泄主要是通过肠道和肾脏。60-70%的镁从粪便排出,血浆中可扩散镁可透过肾小球滤出,大部分可被肾小管重吸收,只有210%随 尿排出。缺镁则肾小管重吸收加强,而甲状腺素促进镁的排泄。 (二)镁的生理功能 1镁是许多酶系的辅助因子或激活剂,广泛参与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包括蛋白质、脂肪、糖及核酸的代谢。 2.镁离子对神经系统和心肌作用十分重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肌肉接头,镁离子能起到镇静和抑制作用。? [Na+]+K+] 神经肌肉应微性Ca++Mg*丁+田+丁 对于神经肌肉应激性,Mg2+与Ca2+是协同的,但对于心肌则Ca2+与Mg2+的作用又是拮抗的如下式: [Na+]+[Ca+] 心肌应激性K+丁+Mg++[可 因此,低血镁可引起与低血钙类似的手足搐搦症,而镁中毒则可导致四肢软弱无力及心律不齐等。 3.镁作用于外周血管可引起血管扩张。 血清Mg2+浓度对PTH和CT的分泌均有影响。血清Mg2+浓度过低,则PTH分泌受抑制,而不再受Ca2+的调节。因此,可出现低血钙与低 血镁并存的情况。新生儿低血钙亦往往伴有低血镁,单独给予镁剂,则血镁和血钙均可升高。此外,低血镁还可影响PTH对靶细胞的作用,此 时给予外源性PTH亦不起反应。高血镁可刺激CT的分泌,结果可出现低血钙与高血镁并存的情况。 第三节微量元素 人体是由几十种元素组成的,含量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下者称为微量元素。如铁、铜、锌、碘等41种元 素,其总量约占人体的005%。目前公认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有铁、铜、锌、碘、锰、硒、氟、钼、钴、铬、镍、钒、锶、锡等14种,绝大多 数为金属元素。在体内一般结合成化合物或络合物,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含量较恒定。微量元素主要来自食物,动物性食物含量较高,种类 也较植物性食物多。 微量元素在体内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通过形成结合蛋白、酶、激素和维生素等发挥作用。微量元素生理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1)】 参与构成酶活性中心或辅酶:人体内有一半以上的酶其活性部位含有微量元素。有些酶需要一种以上的微量元素才能发挥最大活性。有些金属 离子构成酶的辅基。如细胞色素氧化酶中有F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为含硒酶。(2)参与体内物质运输:如血红蛋白中Fe2+参与 02的送输:碳酸酐酶含锌、参与C02的送输。(3)参与激素和维生素的形成:如碘是甲状腺素合成的必需成分,钴是维生素B12的组成成分等。 随着对微量元素的生物作用的不断深入研究,其在人体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现许多微量元素在生化、生理、营养、致癌及临 床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并揭示了一些原来病因不明、防治不易的疾病的发病机理。如缺硒导致的克山病、缺锌诱发的侏儒症、缺碘与地方性甲 状腺肿等。因此,对微量元素认识及检测人体中微量元素的水平,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及防治均有重要意义。本节分别介绍一些微量元 素的代谢及功能 一、铜 成人体内含铜量约100·50mg,在肝、肾、心、毛发及脑中含量较高。人体每日需要量约1.5·2.0mg,而推荐量为2-3mg。 食物中铜主要在胃和小肠上部吸收,吸收后送至肝脏,在肝脏中参与铜蓝蛋白(coruloplasmin)的组成。肝脏是调节体内铜代谢的主要器 官。铜可经胆汁排出,极少部分由尿排出。 体内铜除参与构成铜兰蛋白(见血液生化)外,还参与多种酶的构成,如细胞色素C氧化酶、酪氨酸酶、赖氨酸氧化酶,多巴胺羟化酶、单 胺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因此,铜的缺乏会导致结缔组织中胶原交联障碍,以及贫血、白细胞减少、动脉壁弹性减弱及神经系统症状
第二节 镁的代谢 镁(magnesium)的代谢及功能与钙、磷有密切关系。人体含镁量约20-28g,一半以上存在于骨中,其余在细胞内,是细胞内重要阳离子之 一。细胞外液镁不超过总量的1%。镁与人类许多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在疾病发生及临床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骨中镁主要以Mg3(PO4)2和MgCO3的形式存在,吸附于羟磷石表面。但它与钙不同,不易随机体需要从骨中动员出来。但镁在一定程度 上可置换骨中的钙,其置换的量取绝于骨钙动员的状况。 正常人血镁浓度为0.8?.1mmol/L。约1/3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少部分与磷酸、柠酸酸等结合成不易解离的化合物。而绝大部分 (约60%)以Mg2+形式存在。 细胞内镁则大部分与磷酸根、柠檬酸根及其它阴离子结合为复合物,尤其是与ATP结合为Mg·ATP=形式,参与需要ATP的反应。 (一)镁的吸收与排泄 人体每日镁的需要量为0.2?.4g,主要从绿色蔬菜中获得。镁的吸收主要在小肠,膳食中磷酸盐和乳糖的含量、肠腔内镁的浓度及肠道功能 状态均影响镁的吸收。维生素D对肠道镁的吸收有轻微的促进作用。钙与镁的吸收有竞争作用。因此,食物中含钙过多则妨碍镁的吸收。 镁的排泄主要是通过肠道和肾脏。60-70%的镁从粪便排出,血浆中可扩散镁可透过肾小球滤出,大部分可被肾小管重吸收,只有2-10%随 尿排出。缺镁则肾小管重吸收加强,而甲状腺素促进镁的排泄。 (二)镁的生理功能 1.镁是许多酶系的辅助因子或激活剂,广泛参与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包括蛋白质、脂肪、糖及核酸的代谢。 2.镁离子对神经系统和心肌作用十分重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肌肉接头,镁离子能起到镇静和抑制作用。? 对于神经肌肉应激性,Mg2+与Ca2+是协同的,但对于心肌则Ca2+与Mg2+的作用又是拮抗的如下式: 因此,低血镁可引起与低血钙类似的手足搐搦症,而镁中毒则可导致四肢软弱无力及心律不齐等。 3.镁作用于外周血管可引起血管扩张。 血清Mg 2+浓度对PTH和CT的分泌均有影响。血清Mg 2+浓度过低,则PTH分泌受抑制,而不再受Ca 2+的调节。因此,可出现低血钙与低 血镁并存的情况。新生儿低血钙亦往往伴有低血镁,单独给予镁剂,则血镁和血钙均可升高。此外,低血镁还可影响PTH对靶细胞的作用,此 时给予外源性PTH亦不起反应。高血镁可刺激CT的分泌,结果可出现低血钙与高血镁并存的情况。 第三节 微量元素 人体是由几十种元素组成的,含量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下者称为微量元素。如铁、铜、锌、碘等41种元 素,其总量约占人体的0.05%。目前公认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有铁、铜、锌、碘、锰、硒、氟、钼、钴、铬、镍、钒、锶、锡等14种,绝大多 数为金属元素。在体内一般结合成化合物或络合物,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含量较恒定。微量元素主要来自食物,动物性食物含量较高,种类 也较植物性食物多。 微量元素在体内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通过形成结合蛋白、酶、激素和维生素等发挥作用。微量元素生理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1) 参与构成酶活性中心或辅酶:人体内有一半以上的酶其活性部位含有微量元素。有些酶需要一种以上的微量元素才能发挥最大活性。有些金属 离子构成酶的辅基。如细胞色素氧化酶中有Fe 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为含硒酶。(2)参与体内物质运输:如血红蛋白中Fe 2+参与 O2的送输:碳酸酐酶含锌、参与CO2的送输。(3)参与激素和维生素的形成:如碘是甲状腺素合成的必需成分,钴是维生素B12的组成成分等。 随着对微量元素的生物作用的不断深入研究,其在人体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现许多微量元素在生化、生理、营养、致癌及临 床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并揭示了一些原来病因不明、防治不易的疾病的发病机理。如缺硒导致的克山病、缺锌诱发的侏儒症、缺碘与地方性甲 状腺肿等。因此,对微量元素认识及检测人体中微量元素的水平,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及防治均有重要意义。本节分别介绍一些微量元 素的代谢及功能。 一、铜 成人体内含铜量约100-50mg,在肝、肾、心、毛发及脑中含量较高。人体每日需要量约1.5-2.0mg,而推荐量为2-3mg。 食物中铜主要在胃和小肠上部吸收,吸收后送至肝脏,在肝脏中参与铜蓝蛋白(coruloplasmin)的组成。肝脏是调节体内铜代谢的主要器 官。铜可经胆汁排出,极少部分由尿排出。 体内铜除参与构成铜兰蛋白(见血液生化)外,还参与多种酶的构成,如细胞色素C氧化酶、酪氨酸酶、赖氨酸氧化酶,多巴胺β羟化酶、单 胺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因此,铜的缺乏会导致结缔组织中胶原交联障碍,以及贫血、白细胞减少、动脉壁弹性减弱及神经系统症状
等。体内铜代谢异常的遗传病目前除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外,还发现有Menke病,表现为铜的吸收障碍导致肝、脑中铜含量降低,组织中 含铜酶活力下降,机体代谢紊乱。 二、锌 人体内含锌约2·3g,遍布于全身许多组织中,不少组织含有较多锌,如眼睛含锌达0.5%。成人每日需要量为15-200mg。 锌主要在小肠中吸收。肠腔内有与锌特异结合的因子,能促进锌的吸收。肠粘膜细胞中的锌结合蛋白能与锌结合并将其转动到基度膜一 侧,锌在血中与白蛋白结合而送输。锌主要随胰液、胆汁排泄入肠腔。由粪便排出,部分锌可从尿及汗排出。 锌是80多种酶的组成成分或激动剂。如DN八聚合酶,碱性磷酸酶、碳酸酐酶,乳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参与体内 多种物质的代谢。锌还参与胰岛素合成。近来还发现,在固醇类及甲状腺素的核受体中DNA结合区,有锌参与构成的锌指结构(详见第一章)。 可推测锌在基因调控中亦有重要作用。因此,缺锌会导致多种代谢障碍,如儿童缺锌可引起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器发育受损,伤口愈合迟缓 等。另外,缺锌还可致皮肤干燥,味觉减退等。 三、碘 正常成人体内碘含量25-50mg,大部分集中于甲状腺中。成人每日需要量为0.15mg。 碘主要由食物中摄取,碘的吸收快而且完全,吸收率可高达100%。吸收入血的碘与蛋白结合而送输,主浓集于甲状腺被利用。体内碘主 要由肾排泄,约90%随尿排出,约10%随粪便排出。 碘主要参与合成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四碘甲腺原氨酸(T4)。甲状腺素在调节代谢及生长发育中均有重要作用。成人缺碘 可引起甲状腺肿大,称甲状腺肿。胎儿及新生儿缺碘则可引起呆小症、智力迟钝、体力不佳等严重发育不良。常用的预防方法是食用含碘盐或 碘化食油等。 四、锰 成人体内含锰量约10-20mg,主储存于肝和肾中。在细胞内则主要集中于线粒体中。每日需要量为3·5mg。 锰在肠道中吸收与铁吸收机制类似,吸收率较低,仅3?%。吸收后与血浆β1?球蛋白、运锰蛋白结合而送输。主要由胆汁和尿中排出。 锰参与一些酶的构成,如线粒体中丙酮酸羧化酶、精氨酸酶等。不仅参加糖和脂类代谢,而且在蛋白质、DNA和RNA合成中起作用。锰在 自然界分布广泛,以茶叶中含量最丰富。镁的缺乏较少。若吸收过多可出现中毒症状,主要由于生产及生活中防护不善,以粉尘形式进入人体 所致。锰是一种原浆毒,可引起慢性神经系统中毒,表现为锥体外系的功能障得。并可引起眼球集合能力减弱,眼球震额、睑裂扩大等。 五、硒 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体内含量约14-21mg,广泛分布于除脂肪组织以外的所有组织中。主要以含硒蛋白质形式存在。人体每日 硒的需要量为50·200μg。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桥x)及磷脂过氧化氢谷胱甘肽氧化酶(PHGSH柳x)的组成成分。GSH柳x中每克分子酶四聚体含有4克原子 硒,硒半胱氨酸的硒醇是酶的催化中心。该酶在人体内起抗氧化作用,能催化G$H与胞液中的过氧化物反应,防止过氧化物对机体的损伤。 G$H柳x活力下降,线粒体不可逆地失去容积控制和收缩能力并最后破裂。缺硒所致肝坏死可能是过氧化物代谢受损的结果。PHGSH柳x与 GSH桺x不同,它存在于肝和心肌细胞线粒体内膜间隙中,作用是抗氧化、维持线粒体的完整,避免脂质过氧化物伤害。此外,型碘甲腺原氨 酸5'·脱碘酶(5?ID?1)也是一种含硒酶,其活性中心为Se?Cys,分布于甲状腺、肝、肾和脑垂体中。能催化甲状腺激素T4向其活性形式T3的 转化。 近年来研究发现硒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如克山病、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大骨节病、及碘缺乏病均与缺硒有关。硒还具有抗癌作 用,是肝癌、乳腺癌、皮肤癌、结肠癌、鼻咽癌及肺癌等的抑制剂。硒还具有促进人体细胞内新陈代谢、核酸合成和抗体形成、抗血栓及抗衰 老等多方面作用。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硒过多也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如脱发、指甲脱落、周围性神经炎、生长迟缓及生育力降低等。因此不可 盲目补硒、推荐的补硒安全值为400·500μgd。 六、氟 在人体内氟含量约为2·3g,其中90%积存于骨及牙中。每日需要量为2.4mg。 氟主要经胃部吸收,氟易吸收且吸收较迅速。氟主要经尿和粪便排泄、体内氟约80%从尿排出。 氟能与羟磷灰石吸附,取代其羟基形成氟磷灰石,能加强对龋齿的抵抗作用。 3(Ca3(P04)2)Ca(OH)2+2F·→3(Ca3(P042)CaF2+20H。 此外,氟还可直接刺激细胞膜中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或磷脂酶C,启动细胞内cAMP或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引起广泛生物效应。 氟过多亦可对机体产生损伤、如长期饮用高氟(>2mg/L)水。牙釉质受损出现斑纹、牙变脆易破碎等。 七、钒 钒在人体内含量极低,体内总量不足1mg。主要分布于内脏,尤其是肝、肾、甲状腺等部位,骨组织中含量也较高。人体对钒的正常需要 量为100μg/d
等。体内铜代谢异常的遗传病目前除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外,还发现有Menke病,表现为铜的吸收障碍导致肝、脑中铜含量降低,组织中 含铜酶活力下降,机体代谢紊乱。 二、锌 人体内含锌约2-3g,遍布于全身许多组织中,不少组织含有较多锌,如眼睛含锌达0.5%。成人每日需要量为15-200mg。 锌主要在小肠中吸收。肠腔内有与锌特异结合的因子,能促进锌的吸收。肠粘膜细胞中的锌结合蛋白能与锌结合并将其转动到基度膜一 侧,锌在血中与白蛋白结合而送输。锌主要随胰液、胆汁排泄入肠腔。由粪便排出,部分锌可从尿及汗排出。 锌是80多种酶的组成成分或激动剂。如DNA聚合酶,碱性磷酸酶、碳酸酐酶,乳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参与体内 多种物质的代谢。锌还参与胰岛素合成。近来还发现,在固醇类及甲状腺素的核受体中DNA结合区,有锌参与构成的锌指结构(详见第一章)。 可推测锌在基因调控中亦有重要作用。因此,缺锌会导致多种代谢障碍,如儿童缺锌可引起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器发育受损,伤口愈合迟缓 等。另外,缺锌还可致皮肤干燥,味觉减退等。 三、碘 正常成人体内碘含量25-50mg,大部分集中于甲状腺中。成人每日需要量为0.15mg。 碘主要由食物中摄取,碘的吸收快而且完全,吸收率可高达100%。吸收入血的碘与蛋白结合而送输,主浓集于甲状腺被利用。体内碘主 要由肾排泄,约90%随尿排出,约10%随粪便排出。 碘主要参与合成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四碘甲腺原氨酸(T4))。甲状腺素在调节代谢及生长发育中均有重要作用。成人缺碘 可引起甲状腺肿大,称甲状腺肿。胎儿及新生儿缺碘则可引起呆小症、智力迟钝、体力不佳等严重发育不良。常用的预防方法是食用含碘盐或 碘化食油等。 四、锰 成人体内含锰量约10-20mg,主储存于肝和肾中。在细胞内则主要集中于线粒体中。每日需要量为3-5mg。 锰在肠道中吸收与铁吸收机制类似,吸收率较低,仅3?%。吸收后与血浆β1?球蛋白、运锰蛋白结合而送输。主要由胆汁和尿中排出。 锰参与一些酶的构成,如线粒体中丙酮酸羧化酶、精氨酸酶等。不仅参加糖和脂类代谢,而且在蛋白质、DNA和RNA合成中起作用。锰在 自然界分布广泛,以茶叶中含量最丰富。镁的缺乏较少。若吸收过多可出现中毒症状,主要由于生产及生活中防护不善,以粉尘形式进入人体 所致。锰是一种原浆毒,可引起慢性神经系统中毒,表现为锥体外系的功能障碍。并可引起眼球集合能力减弱,眼球震颤、睑裂扩大等。 五、硒 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体内含量约14-21mg,广泛分布于除脂肪组织以外的所有组织中。主要以含硒蛋白质形式存在。人体每日 硒的需要量为50-200μg。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桺x)及磷脂过氧化氢谷胱甘肽氧化酶(PHGSH桺x)的组成成分。GSH桺x中每克分子酶四聚体含有4克原子 硒,硒半胱氨酸的硒醇是酶的催化中心。该酶在人体内起抗氧化作用,能催化GSH与胞液中的过氧化物反应,防止过氧化物对机体的损伤。 GSH桺x活力下降,线粒体不可逆地失去容积控制和收缩能力并最后破裂。缺硒所致肝坏死可能是过氧化物代谢受损的结果。PHGSH桺x与 GSH桺x不同,它存在于肝和心肌细胞线粒体内膜间隙中,作用是抗氧化、维持线粒体的完整,避免脂质过氧化物伤害。此外,I型碘甲腺原氨 酸5′-脱碘酶(5′?ID?1)也是一种含硒酶,其活性中心为Se?Cys,分布于甲状腺、肝、肾和脑垂体中。能催化甲状腺激素T4向其活性形式T3的 转化。 近年来研究发现硒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如克山病、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大骨节病、及碘缺乏病均与缺硒有关。硒还具有抗癌作 用,是肝癌、乳腺癌、皮肤癌、结肠癌、鼻咽癌及肺癌等的抑制剂。硒还具有促进人体细胞内新陈代谢、核酸合成和抗体形成、抗血栓及抗衰 老等多方面作用。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硒过多也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如脱发、指甲脱落、周围性神经炎、生长迟缓及生育力降低等。因此不可 盲目补硒、推荐的补硒安全值为400-500μg/d。 六、氟 在人体内氟含量约为2-3g,其中90%积存于骨及牙中。每日需要量为2.4mg。 氟主要经胃部吸收,氟易吸收且吸收较迅速。氟主要经尿和粪便排泄、体内氟约80%从尿排出。 氟能与羟磷灰石吸附,取代其羟基形成氟磷灰石,能加强对龋齿的抵抗作用。 3(Ca3 (PO4 )2 )·Ca(OH)2+2F-→3(Ca3 (PO4 )2 )·CaF2+2OH-。 此外,氟还可直接刺激细胞膜中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或磷脂酶C,启动细胞内cAMP或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引起广泛生物效应。 氟过多亦可对机体产生损伤、如长期饮用高氟(>2mg/L)水。牙釉质受损出现斑纹、牙变脆易破碎等。 七、钒 钒在人体内含量极低,体内总量不足1mg。主要分布于内脏,尤其是肝、肾、甲状腺等部位,骨组织中含量也较高。人体对钒的正常需要 量为100μg/d
钒在胃肠吸收率仅5%,其吸收部位主要在上消化道。此外环境中的钒可经皮肤和肺吸收入体中。血液中约95%的钒以离子状态(VO2+)与 转铁蛋白结合而送输,因此钒与铁在体内可相互影响。 钒对骨和牙齿正常发育及钙化有关,能增强牙对龋牙的抵抗力。钒还可以促进糖代谢,刺激钒酸盐依赖性NADPH氧化反应,增强脂蛋白 脂酶活性,加快腺苷酸环化酶活化和氨基酸转化及促进红细胞生长等作用。因此钒缺乏时可出现牙齿、骨和软骨发育受阻。肝内磷脂含量少、 营养不良性水肿及甲状腺代谢异常等
钒在胃肠吸收率仅5%,其吸收部位主要在上消化道。此外环境中的钒可经皮肤和肺吸收入体中。血液中约95%的钒以离子状态(VO2+)与 转铁蛋白结合而送输,因此钒与铁在体内可相互影响。 钒对骨和牙齿正常发育及钙化有关,能增强牙对龋牙的抵抗力。钒还可以促进糖代谢,刺激钒酸盐依赖性NADPH氧化反应,增强脂蛋白 脂酶活性,加快腺苷酸环化酶活化和氨基酸转化及促进红细胞生长等作用。因此钒缺乏时可出现牙齿、骨和软骨发育受阻。肝内磷脂含量少、 营养不良性水肿及甲状腺代谢异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