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秋日撷英 (杨卫民编写) 精品贲读 3山行 ⊙收获平台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霜叶( 塞下( )千嶂( 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二、记诵《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答 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么?为什么? 3.诗中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 停车坐爱枫林美”,好么?(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三、《山行》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 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谈谈你的感受吧! (100字左右) ⊙发展空间 秋天·秋天(节选)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 (杨卫民 编写) 精品赏读 3 山行 ⊙收获平台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二、记诵《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答: 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么?为什么? 答: 3.诗中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 “停车坐爱枫林美”,好么?(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三、《山行》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 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谈谈你的感受吧! (100 字左右) 答: ⊙发展空间 秋天·秋天(节选)
张晓风 在我们的城市里,夏季上演得太长,秋色就不免出场得晚些。但秋得永远不 会被混淆的——这坚硬明朗的金属季。让我们从微凉的松风中去认取,让我们 从新刈的草香中去认取。 已经是生命中第二十五个秋天了却依然这样容易激动。正如一个诗人说的。 “依然迷信着美。” 是的,到第五十个秋天来的时候,对于美,我怕是还要这样执迷的。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岀现一片美丽的 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 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 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 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阵 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 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 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又记得小阳台上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 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我喜欢这种凄清的美,莫名所以 地喜欢。小舅舅曾带着我-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 使我有—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 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 了
张晓风 在我们的城市里,夏季上演得太长,秋色就不免出场得晚些。但秋得永远不 会被混淆的——这坚硬明朗的金属季。让我们从微凉的松风中去认取,让我们 从新刈的草香中去认取。 已经是生命中第二十五个秋天了,却依然这样容易激动。正如一个诗人说的。 “依然迷信..着美。” 是的,到第五十个秋天来的时候,对于美,我怕是还要这样执迷的。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 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 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 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 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 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 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 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又记得小阳台上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 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我喜欢这种凄清的美,莫名所以 地喜欢。小舅舅曾带着我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 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 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 了
而日子被西风吹尽了,那一串金属性、有着欢乐叮当声的日子。终于,人长 大了,会念《秋声赋》了,也会骑在自行车上,想像着陆放翁“饱将两耳听秋风′ 的情怀了。 秋季旅行,相片册里照例有发光的记忆。还记得那次倦游回来,坐在游览车 上 “你最喜欢哪一季呢?”我问芷。 秋天。”她简单地回答,眼睛里凝聚了所有美丽的秋光。 我忽然欢欣起来 我也是,啊,我们都是。” 她说了许多秋天的故事给我听,那些山野和乡村里的故事。她又向我形容那个她 常在它旁边睡觉的小池塘,以及林间说不完的果实。 车子一路走着,同学沿站下车,车厢里越来越空虚了。 “芷,“我忽然垂下头来,“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我们生命的同伴一个个下 车了,座位慢慢地稀松了,你会怎样呢?″ 我会很难过。”她黯然地说。 我们在做什么呢?芷,我们只不过说了些小女孩的傻话罢了,那种深沉的、 无可如何的摇落之解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起躲在小树丛中念书,一起说梦话的那段日子是美的。 而现在,你在中部的深山里工作,像传教土一样地工作着,从心里爱那些朴 实的山地灵魂。今年初秋我们又见了一次面,兴致仍然那样好,坐在小渡船里 早晨的淡水河还没有揭开薄薄的蓝雾,橹声埌然,你又继续你山林故事了
…… 而日子被西风吹尽了,那一串金属性、有着欢乐叮当声的日子。终于,人长 大了,会念《秋声赋》了,也会骑在自行车上,想像着陆放翁“饱将两耳听秋风” 的情怀了。 秋季旅行,相片册里照例有发光的记忆。还记得那次倦游回来,坐在游览车 上。 “你最喜欢哪一季呢?”我问芷。 “秋天。”她简单地回答,眼睛里凝聚了所有美丽的秋光。 我忽然欢欣起来。 “我也是,啊,我们都是。” 她说了许多秋天的故事给我听,那些山野和乡村里的故事。她又向我形容那个她 常在它旁边睡觉的小池塘,以及林间说不完的果实。 车子一路走着,同学沿站下车,车厢里越来越空虚了。 “芷,”我忽然垂下头来,“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我们生命的同伴一个个下 车了,座位慢慢地稀松了,你会怎样呢?” “我会很难过。”她黯然地说。 我们在做什么呢?芷,我们只不过说了些小女孩的傻话罢了,那种深沉的、 无可如何的摇落之解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一起躲在小树丛中念书,一起说梦话的那段日子是美的。 而现在,你在中部的深山里工作,像传教士一样地工作着,从心里爱那些朴 实的山地灵魂。今年初秋我们又见了一次面,兴致仍然那样好,坐在小渡船里, 早晨的淡水河还没有揭开薄薄的蓝雾,橹声琅然,你又继续你山林故事了
有时候,我向高山上走去,—个人,慢慢地翻越过许多山岭。”你说,“忽 然,我停住了,发现四壁都是山!都是雄伟的、插天的青色!我吃惊地站着,啊, 怎么会那样美! 我望着你,芷,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分别这样多年了,我们都无恙,我们 的梦也都无恙—那些高高的山!不属于地平线上的梦。 而现在,秋在我们这里的山中已经很浓很白了。偶然落一阵秋雨,薄寒袭人, 雨后常常又现出冷冷的月光,不由人不生出—种悲秋的情怀。你那儿呢?窗外也 该换上淡淡的秋景了吧?秋天是怎样地适合故人之情,又怎样的适合银银亮亮的 梦啊 随着风,紫色的浪花翻腾,把一山的秋凉都翻到我的心上来了。我爱这样的 季候,只是我感到我爱得这样孤独 我并非不醉心春天的温柔,我并非不向往夏天的炽热,只是生命应该严肃 应该成熟、应该神圣,就像秋天所给我们的一样—然而,谁懂呢?谁知道呢? 谁去欣赏深度呢? 远山在退,遥远地盘结着平静的黛蓝。而近处的木本珠兰仍香着,(香气真 是一种权力,可以统辖很大片的土地。)溪水从小夹缝里奔窜出来,在原野里写 着没有人了解的行书,它是一首小令,曲折而明快,用以描绘纯净的秋光的 而我的扉页空着,我没有小令,只是我爱秋天,以我全部的虔诚与敬畏。 愿我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没有太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飘浮的夏云、没有 喧哗、没有旋转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 只有梦,像一树红枫那样热切殷实的梦。 秋天,这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是我深深爱着的
“有时候,我向高山上走去,一个人,慢慢地翻越过许多山岭。”你说,“忽 然,我停住了,发现四壁都是山!都是雄伟的、插天的青色!我吃惊地站着,啊, 怎么会那样美!” 我望着你,芷,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分别这样多年了,我们都无恙,我们 的梦也都无恙——那些高高的山!不属于地平线上的梦。 而现在,秋在我们这里的山中已经很浓很白了。偶然落一阵秋雨,薄寒袭人, 雨后常常又现出冷冷的月光,不由人不生出一种悲秋的情怀。你那儿呢?窗外也 该换上淡淡的秋景了吧?秋天是怎样地适合故人之情,又怎样的适合银银亮亮的 梦啊! 随着风,紫色的浪花翻腾,把一山的秋凉都翻到我的心上来了。我爱这样的 季候,只是我感到我爱得这样孤独。 我并非不醉心春天的温柔,我并非不向往夏天的炽热,只是生命应该严肃、 应该成熟、应该神圣,就像秋天所给我们的一样——然而,谁懂呢?谁知道呢? 谁去欣赏深度呢? 远山在退,遥远地盘结着平静的黛蓝。而近处的木本珠兰仍香着,(香气真 是一种权力,可以统辖很大片的土地。)溪水从小夹缝里奔窜出来,在原野里写 着没有人了解的行书,它是一首小令,曲折而明快,用以描绘纯净的秋光的。 而我的扉页空着,我没有小令,只是我爱秋天,以我全部的虔诚与敬畏。 愿我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没有太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飘浮的夏云、没有 喧哗、没有旋转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 只有梦,像一树红枫那样热切殷实的梦。 秋天,这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是我深深爱着的
1、“依然迷信着美。”这里的“迷信”是什么意思呢? 2、“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 里。”这句话中“载着梦的船”比喻什么?你觉得作者这个比喻用得好么,说说 你的理由。 3、“我爱这样的季候,只是我感到我爱得这样孤独。”联系上下文,说说 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爱得孤独”? 4、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愿以“全部的虔诚与敬畏”去爱秋天? 5、“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 我的心里来了。”类似这个句子中所说的内心感受,你也有过么?不妨用50字 左右,描写一个曾让你产生美感的画面。 ⊙轻松一刻 春秋时期的孔子 老师给那些外国学生简要地介绍孔子的故事,说:“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 大山当即举手提问:“老师,请问夏天和冬天时,孔子是哪国人?” (选自《2003中国年度最佳幽默·涮涮大山》,漓江出版社出版) 秋”之解密 “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只蟋蟀(或者是蝈蝈)的造形,其发音大概也从蟋 蟀的鸣叫拟声而来。如图所示,这只造形酷 似的蟋蟀,有发音镜组成的前翅,形象分明 的两个长须,强壮有力的后腿,真令人惊叹 古人的工笔绘画天才。由此,也不得不让我 们进一步推理:殷商民族是一个喜好斗蟋蟀 的民族
1、“依然迷信..着美。”这里的“迷信”是什么意思呢? 答: 2、“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 里。”这句话中“载着梦的船”比喻什么?你觉得作者这个比喻用得好么,说说 你的理由。 答: 3、“我爱这样的季候,只是我感到我爱得这样孤独。”联系上下文,说说 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爱得孤独”? 答: 4、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愿以“全部的虔诚与敬畏”去爱秋天? 答: 5、“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 我的心里来了。”类似这个句子中所说的内心感受,你也有过么?不妨用 50 字 左右,描写一个曾让你产生美感的画面。 答: ⊙轻松一刻 春秋时期的孔子 老师给那些外国学生简要地介绍孔子的故事,说:“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 大山当即举手提问:“老师,请问夏天和冬天时,孔子是哪国人?” (选自《2003 中国年度最佳幽默·涮涮大山》,漓江出版社出版) “秋”之解密 “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只蟋蟀(或者是蝈蝈)的造形,其发音大概也从蟋 蟀的鸣叫拟声而来。如图所示,这只造形酷 似的蟋蟀,有发音镜组成的前翅,形象分明 的两个长须,强壮有力的后腿,真令人惊叹 古人的工笔绘画天才。由此,也不得不让我 们进一步推理:殷商民族是一个喜好斗蟋蟀 的民族
《诗·豳风·七月》中有“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描写。中国北 方,阳历八月蟋蟀成虫出现,九月盛行,十月鸣声短促髙尖,随着秋尽蟋蟀也就 死亡了。可以说蟋蟀完全是一种秋天的鸣虫,所以古人又在禾下增一“火”字 表示秋天的意思。由于此字笔划太过繁杂,小篆只用了古文原字的一半,简省为 烁”,释为“禾谷熟也。”楷体在隶化过程中,将左右颠倒,成为现代汉语中 的“秋 不错,“秋”季是成熟收获的季节,作物呈金黄色,恰如火灼,这便是“秋 字以“火”、“禾”为造字构件的原因。《野客丛谈》日:“物熟谓之秋,取秋 敛之义。”尽管,秋字的起点是相互厮咬,胜者得意鸣叫,败者溃逃不已的蟋蟀。 但是,归根结底,与“秋”这一时节概念发生牢固联系的乃是农作物成熟收获时 的景观。 西周以前,一年只分“春”和“秋”两个季节,(诗,鲁颂·闷宫):“春秋 匪懈,享祀不忒。”这里的“春秋”即为一年。鲁国的编年史叫《春秋》,也是 因为上古一年只分“春”、“秋”二季 (摘自唐汉:《汉字密码》,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积累卡片 学有一得 4天净沙秋思 ⊙收获平台 你一定能默写这首《天净沙·秋思》吧?用工整的楷书写写看!
《诗·豳风·七月》中有“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描写。中国北 方,阳历八月蟋蟀成虫出现,九月盛行,十月鸣声短促高尖,随着秋尽蟋蟀也就 死亡了。可以说蟋蟀完全是一种秋天的鸣虫,所以古人又在禾下增一“火”字, 表示秋天的意思。由于此字笔划太过繁杂,小篆只用了古文原字的一半,简省为 “烁”,释为“禾谷熟也。”楷体在隶化过程中,将左右颠倒,成为现代汉语中 的“秋”。 不错,“秋”季是成熟收获的季节,作物呈金黄色,恰如火灼,这便是“秋” 字以“火”、“禾”为造字构件的原因。《野客丛谈》日:“物熟谓之秋,取秋 敛之义。”尽管,秋字的起点是相互厮咬,胜者得意鸣叫,败者溃逃不已的蟋蟀。 但是,归根结底,与“秋”这一时节概念发生牢固联系的乃是农作物成熟收获时 的景观。 西周以前,一年只分“春”和“秋”两个季节,(诗,鲁颂·闷宫):“春秋 匪懈,享祀不忒。”这里的“春秋”即为一年。鲁国的编年史叫《春秋》,也是 因为上古一年只分“春”、“秋”二季。 (摘自唐汉:《汉字密码》,学林出版社 2002 年版) 积 累 卡 片 学 有 一 得 4 天净沙·秋思 ⊙收获平台 一、你一定能默写这首《天净沙·秋思》吧?用工整的楷书写写看!
二、“昏鸦”的“昏”字,除了与“夕阳西下”呼应,你还读出了什么意味? 答 三、有人说“古道西风瘦马”中改一字而成“古道西风骏马”,则意境全变, 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么?谈谈你的看法吧 答 四、整体感知这首元曲,说说曲中之人为何“断肠” 答 五、意象,是被作者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形象。马致远选用了“枯藤 老 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来表现秋天的凄凉肃杀 你是否也能选取某些具有共同特征的意象,来表现对某个季节的感受? ⊙发展空间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 多谢西风 刘雨农 ①多谢西风! ②它把后园的桂花一齐吹放了桐叶的飘零与黄花的憔悴是诗人的形容词。 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庄严而纯洁,以及一切虫儿的歌唱。 ③我曾徘徊池边:那池中的游鱼,两两三三,交头接耳地过去了;戏水的白 鹅,清影在波中浮耀,红掌儿翻向青天,年轻的鱼儿羞躲了;绿衣仙女似的翠鸟 儿,嘤然一声,仿佛报道晨妆才了;白鹭有时飞到堤边,静悄悄地站着,恰似- 个披蓑衣的钓叟
二、“昏鸦”的“昏”字,除了与“夕阳西下”呼应,你还读出了什么意味? 答: 三、有人说“古道西风瘦马”中改一字而成“古道西风骏马”,则意境全变, 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么?谈谈你的看法吧! 答: 四、整体感知这首元曲,说说曲中之人为何“断肠”? 答: 五、意象,是被作者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形象。马致远选用了“枯藤”、“老 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来表现秋天的凄凉肃杀, 你是否也能选取某些具有共同特征的意象,来表现对某个季节的感受? 答: ⊙发展空间 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 多谢西风 刘雨农 ①多谢西风! ②它把后园的桂花一齐吹放了,桐叶的飘零与黄花的憔悴,是诗人的形容词。 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庄严而纯洁,以及一切虫儿的歌唱。 ③我曾徘徊池边:那池中的游鱼,两两三三,交头接耳地过去了;戏水的白 鹅,清影在波中浮耀,红掌儿翻向青天,年轻的鱼儿羞躲了;绿衣仙女似的翠鸟 儿,嘤然一声,仿佛报道晨妆才了;白鹭有时飞到堤边,静悄悄地站着,恰似一 个披蓑衣的钓叟
④我曾小立断桥:天末彩霞,倒影池塘之中,一片红光似火。我小立断桥, 消磨了几度黯淡的黄昏,痴等新月的东升,惊醒了栖鸦之梦。垂杨倦了,桂花在 隔院送香,黄橙添盖了颜色,青藤橫撑了纤腰,天上的星儿摇摇欲坠。 ⑤我曾慢步登梯:郊外的山光,郊外的村庄,遍野的牛羊,浅水湖中,尚有 残荷点点,不是残荷,仿佛是落花片片,莫不是荷花又重开了?树叶青青,有如 春草之争姸;雁儿阵阵,有如夏云之飞翔;苍烟渺渺,和着轻云袅袅,是谁在那 噓气如兰?望不断的天边,也许有蝶儿成双的飞舞,也许有莺儿歌唱,燕子裁衣。 1、通读全文,概括说明作者为什么要“多谢西风”? 答: 2、文中第②段描写秋景,可谓“有声有色有味”,你能找出相应的语句么? 答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1)A句: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庄严而纯洁,以及一切虫儿的 歌唱 B句: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高远而湛蓝,以及一切虫儿的 歌唱。 (2)A句:那池中的游鱼,两两三三,交头接耳地过去了。 B句:那池中的游鱼,一群一群地游过去了。 答: (3)A句:绿衣仙女似的翠鸟儿,嘤然一声,仿佛报道晨妆才了 B句:长着绿色羽毛的翠鸟儿,嘤然一声,鸣声悦耳动听。 答 4、作者在第⑤段中写秋天的残荷、树叶、雁阵、苍烟轻云等景物,都想像 作春夏的景物,你认为这样写好么,为什么? 答
④我曾小立断桥:天末彩霞,倒影池塘之中,一片红光似火。我小立断桥, 消磨了几度黯淡的黄昏,痴等新月的东升,惊醒了栖鸦之梦。垂杨倦了,桂花在 隔院送香,黄橙添盖了颜色,青藤横撑了纤腰,天上的星儿摇摇欲坠。 ⑤我曾慢步登梯:郊外的山光,郊外的村庄,遍野的牛羊,浅水湖中,尚有 残荷点点,不是残荷,仿佛是落花片片,莫不是荷花又重开了?树叶青青,有如 春草之争妍;雁儿阵阵,有如夏云之飞翔;苍烟渺渺,和着轻云袅袅,是谁在那 嘘气如兰?望不断的天边,也许有蝶儿成双的飞舞,也许有莺儿歌唱,燕子裁衣。 1、通读全文,概括说明作者为什么要“多谢西风”? 答: 2、文中第②段描写秋景,可谓“有声有色有味”,你能找出相应的语句么? 答: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⑴A 句: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庄严而纯洁,以及一切虫儿的 歌唱。 B 句: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高远而湛蓝,以及一切虫儿的 歌唱。 答: ⑵A 句:那池中的游鱼,两两三三,交头接耳地过去了。 B 句:那池中的游鱼,一群一群地游过去了。 答: ⑶A 句:绿衣仙女似的翠鸟儿,嘤然一声,仿佛报道晨妆才了; B 句:长着绿色羽毛的翠鸟儿,嘤然一声,鸣声悦耳动听。 答: 4、作者在第⑤段中写秋天的残荷、树叶、雁阵、苍烟轻云等景物,都想像 作春夏的景物,你认为这样写好么,为什么? 答:
⊙轻松一刻 说说叠词 在张可久的《天净沙·江上》中,我们读到了“噌噌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 的句子,其中的叠词“噌噌”“依依”使用得很有韵味。你知道么,叠词的使用, 也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呢! 唐贞观时代的诗僧寒山就有这样的诗句: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 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 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 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 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 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迭 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 迭字最难。《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 提出了用迭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寒 山这首诗使用迭字,就很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 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 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迭 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迭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 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 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迭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 强度。寒山这首诗中的迭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 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 色彩,但一经迭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 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迭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 到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一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 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参见《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轻松一刻 说说叠词 在张可久的《天净沙·江上》中,我们读到了“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 的句子,其中的叠词“嗈嗈”“依依”使用得很有韵味。你知道么,叠词的使用, 也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呢! 唐贞观时代的诗僧寒山就有这样的诗句: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 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 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 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 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 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迭 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 迭字最难。《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 提出了用迭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寒 山这首诗使用迭字,就很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 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 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迭 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迭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 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 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迭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 强度。寒山这首诗中的迭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 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 色彩,但一经迭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 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迭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 到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 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参见《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年版)
学生不同 有一天,大山跟姜昆一起上街,在等红灯时,他们发现几名小学生排着队走过 大山忽然说:“我知道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区别了。”姜昆道:“你说仔 细点。”大山说:“小学生是一队一队的,中学生是一堆一堆的,而大学生是 对一对的 (选自《2003中国年度最佳幽默涮涮大山》,漓江出版社出版) 积累卡片 学有一得
学生不同 有一天,大山跟姜昆一起上街,在等红灯时,他们发现几名小学生排着队走过。 大山忽然说:“我知道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区别了。”姜昆道:“你说仔 细点。”大山说:“小学生是一队一队的,中学生是一堆一堆的,而大学生是一 对一对的。” (选自《2003 中国年度最佳幽默·涮涮大山》,漓江出版社出版) 积 累 卡 片 学 有 一 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