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学习革命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实施 第一课时 预习要求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zhan)开垦(ken)外壳(qjao)主宰(zai)坦荡如砥(d 滋暗长( qlan)无边无垠(yn)诸如(zhu)倦怠(dai)婆娑(Suo) 恹恹欲睡(yan)丫枝(ya)晕圈(yun)虬枝(qj)参can天 初 融(rong)秀颀(q)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1.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学习革命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实施 第一课时 一、预习要求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zhān)开垦.(kěn)外壳.(qiào) 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 潜. 滋暗长(qián) 无边无垠.(yín)诸.如(zhū)倦怠.(dài)婆娑.(suō) 恹恹..欲睡(yān)丫.枝(yā)晕.圈(yùn)虬.枝(qiú)参.cān 天 初 融.(rónɡ)秀颀.(qí)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 (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 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 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 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 鲁迅—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 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 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 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 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 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2.什么是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1)比喻 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 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 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 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 用于抒情作品。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4.导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凊,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 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 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习本课 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正课 1.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 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士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
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 (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 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 人。1928 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 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 年回上海后和 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 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 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 对内战,反独裁。1948 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 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 年 3 月 31 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 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 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2.什么是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 又有区别:(1)比喻 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 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 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 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 用于抒情作品。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4.导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 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 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习本课 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三、正课 1.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 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 2 至 4 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
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 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 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 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 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看—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 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 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 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髙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 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5.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 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 “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 “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 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四、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 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 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 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12、3小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 5、6 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 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 7、8 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 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 9 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 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 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 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 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 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 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5.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 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 “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 “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 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四、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 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 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 视哨兵似 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 1 2、3 小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预习 1.细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 2.就课文不明白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 了讲析。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三、正课 1.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讨论,明确。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讨论、明确。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 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 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 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 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讨论,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 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 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 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 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 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 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 (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细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 2.就课文不明白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 了讲析。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三、正课 1.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讨论,明确。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讨论、明确。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 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 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 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提问:第 7 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 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讨论,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 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 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 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 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 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 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 (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 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3.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讨论,明确。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 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 “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四、小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份宝贵遗产。 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 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 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 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五、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板书设计 黄绿错综 生长环境:高原无边无垠(景美) (铺垫) 坦荡如砥 干,笔直枝,靠拢力争上游 形象叶,向上皮,光泽(形美 白杨树 倔强挺立 (细描)性格向上发展有斗争精神 不屈不挠(神美) 北方农民 揭示象征意义敌后哨兵(人美) (联想议论)精神意志 教学后记
(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 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3.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讨论,明确。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 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 “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四、小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 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 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 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 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 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五、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板书设计 黄绿错综 生长环境:高原 无边无垠 (景美) (铺垫) 坦荡如砥 干,笔直 枝,靠拢 力争上游 形象 叶,向上 皮,光泽 (形美) 白杨树 倔强挺立 (细描) 性格 向上发展 有斗争精神 不屈不挠 (神美) 北方农民 揭示象征意义 敌后哨兵 (人美) (联想议论) 精神意志 教学后记:
2.囚绿记 陆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 感情。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 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作者的写作意图 2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 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常春藤盆栽、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实施: 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舂藤)这是老师喜欢的—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 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 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起来学习一位喜爱 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 一个人读,找个伴儿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 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2.囚绿记 陆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 感情。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 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作者的写作意图 2.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 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实施: 一、 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 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 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 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 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 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岀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 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 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 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舂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 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 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 种遏制、一种摧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 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晢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 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 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六、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岀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 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 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 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 1-7 小节)。 1、 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 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 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 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 8-11 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 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 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 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 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 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 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六、研读“释绿”部分。(第 12-13 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 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 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 年 4 月 13 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 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 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
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 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 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 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绿 囚绿释绿 思绿 热爱生命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呼唤自由和光明 咏物抒情 教学后记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邓颖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理解饱含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文中感受老一辈的坚强、刚毅给我们鼓舞,以力量、以启迪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 2.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教学时间 教学准备: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实施 第一课时 、预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2.导语
“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 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研读“思绿”部分。(第 14 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 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 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热爱生命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呼唤自由和光明 咏 物 抒 情 教学后记: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邓颖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理解饱含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文中感受老一辈的坚强、刚毅给我们鼓舞,以力量、以启迪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 2.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实施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2.导语
2004年2月4日是邓颖超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西花厅的海棠花 又开了》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女性的纪念和缅怀。 本文写于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天之际。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理解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见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6):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10-11):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束全文。 1.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在海棠树前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两人许 多美好的回忆,睹物思人,勾起对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 2.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每个片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 第—个片断是:因为爱海棠花,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 年,三十八年 这些词用得很精彩“偶尔”“就”“整整”,表明对海棠花的喜爱非常执着,也说明了两 人的爱情非常运坚贞 第二个片断是:海棠花与邓颖超共同经历了三十八个年头,仍然生机勃勃,花团锦簇,果 实累累。人们不但可以赏花,还可以品尝果实。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海棠花似乎是个有情物,它用它美艳的花,酸甜的果来报答 喜爱它的邓颖超与周恩来同志 第三个片断是:细致描绘了周恩来生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抽几分钟有时独自驻足观赏, 抬头看了又看,以此业得以稍稍休息,有时与邓颖超并肩赏花。 最精彩的句子是“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眼前。”“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 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因为深爱对方,所以过去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那么清晰,所以说“短暂”但爱人离去,思 念之情与日俱增,所以十二年又是漫长的 第四个片断是:邓颖超为远在日内瓦的周恩来剪了一枝海棠花,压在书本里,通过鸿雁传 情,表达她的思念,体贴之心 这段写得颇为真挚动人,这对革命的伴侣,他们爱得那么真,那么纯,令人动容
2004 年 2 月 4 日是邓颖超诞辰 100 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西花厅的海棠花 又开了》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女性的纪念和缅怀。 本文写于 1988 年 4 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天之际。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理解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见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6):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10-11):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束全文。 五、探究 1.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在海棠树前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两人许 多美好的回忆,睹物思人,勾起对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 2.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每个片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 第一个片断是:因为爱海棠花,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 年,三十八年。 这些词用得很精彩“偶尔”“就”“整整”,表明对海棠花的喜爱非常执着,也说明了两 人的爱情非常运坚贞。 第二个片断是:海棠花与邓颖超共同经历了三十八个年头,仍然生机勃勃,花团锦簇,果 实累累。人们不但可以赏花,还可以品尝果实。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海棠花似乎是个有情物,它用它美艳的花,酸甜的果来报答 喜爱它的邓颖超与周恩来同志。 第三个片断是:细致描绘了周恩来生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抽几分钟有时独自驻足观赏, 抬头看了又看,以此业得以稍稍休息,有时与邓颖超并肩赏花。 最精彩的句子是“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眼前。”“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 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因为深爱对方,所以过去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那么清晰,所以说“短暂”但爱人离去,思 念之情与日俱增,所以十二年又是漫长的 第四个片断是:邓颖超为远在日内瓦的周恩来剪了一枝海棠花,压在书本里,通过鸿雁传 情,表达她的思念,体贴之心。 这段写得颇为真挚动人,这对革命的伴侣,他们爱得那么真,那么纯,令人动容
第五个片断是:“我认为你一定随着舂天温暧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 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周恩来的无限敬意,写出了周恩来并没有离开我们,他正为我们的国 家,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继续工作着,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周恩来同志永 远活在邓颖超的心里,也永远活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心里 六、小结 课文前半部分回忆了自己与海棠花与周恩来之间的生活片断,表达了对周恩来无限的思念 与崇敬之情。 第二课时 齐读课文第三部分(7-9)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并归纳 第7段:概述“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 第8段:详细写了在革命斗争中的相见,建立了纯正的友情,为了共同革命理想,从友谊 发展到相爱,定约。 第9段:写在革命之花开时,我们爱情之花也开放了,1925年8月,结婚了。 二、探究 找出文中邓颖超与周恩来在革命生涯中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句子,体会其思想感情。 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 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起。只是为着我们共 同的斗争,发扬爱国主义,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要为共产主 义奋斗。文中多次出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及为理解共同理想奋斗的句子,这说明了“我 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战友、伴佀的关系,“我们”始终把革命放在首位。 2.第8段中为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写周恩来同志曾主张独身主义,而“我”也对婚姻抱悲 观的想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为了革命事情无暇谈及个人问题,说明两人的交往全是为了革命事业 没有任何个人的目的,它使两人的抱定独身的两个青年走到了一起,从友谊发展到相爱 3.文中提到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进步学生组织的“觉悟”起到了什么作用? 说明两人相识的时代大背景,作为进步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了反帝,反封建、肥卖国贼, 为了救亡图存他们走到了一起来,在那个年代注定了他们的爱情要与革命交织在一起,注 定了他们要共同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 品味本文的语言 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作为均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的邓颖超具
第五个片断是:“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暧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 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周恩来的无限敬意,写出了周恩来并没有离开我们,他正为我们的国 家,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继续工作着,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周恩来同志永 远活在邓颖超的心里,也永远活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心里。 六、小结 课文前半部分回忆了自己与海棠花与周恩来之间的生活片断,表达了对周恩来无限的思念 与崇敬之情。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第三部分(7-9)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并归纳: 第 7 段:概述“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 第 8 段:详细写了在革命斗争中的相见,建立了纯正的友情,为了共同革命理想,从友谊 发展到相爱,定约。 第 9 段:写在革命之花开时,我们爱情之花也开放了,1925 年 8 月,结婚了。 二、探究 1.找出文中邓颖超与周恩来在革命生涯中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句子,体会其思想感情。 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 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只是为着我们共 同的斗争,发扬爱国主义,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要为共产主 义奋斗。文中多次出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及为理解共同理想奋斗的句子,这说明了“我 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战友、伴侣的关系,“我们”始终把革命放在首位。 2.第 8 段中为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写周恩来同志曾主张独身主义,而“我”也对婚姻抱悲 观的想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为了革命事情无暇谈及个人问题,说明两人的交往全是为了革命事业, 没有任何个人的目的,它使两人的抱定独身的两个青年走到了一起,从友谊发展到相爱。 3.文中提到了 1919 年的五四运动,进步学生组织的“觉悟”起到了什么作用? 说明两人相识的时代大背景,作为进步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了反帝,反封建、肥卖国贼, 为了救亡图存他们走到了一起来,在那个年代注定了他们的爱情要与革命交织在一起,注 定了他们要共同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 三、品味本文的语言 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作为均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的邓颖超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