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动态数列 、填空题 1.绝对数动态数列可以分为数列和数列。 2.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有 和 3.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是:增长速度 4.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 和 某企业1996年至2000年的产品产量(公斤)为550、570、600、630、700。 则该企业1996年至2000年平均产量为 6.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关系是:累计增长量 、判断题 1.各时期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增长速度。() 2.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 3.某产品产量2003年是1998年的135%,则1999年—2003年的平均发展速度 为135%。() 4.在用按月平均法计算季节指数时,各月季节指数之和应等于1200%( 5.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产量2002年比2000年增长了8%,2003年比2000年增 长了12%,则2003年比2002年增长了8%×12%。() 6.某高校学生人数2001年比2000年增长2%,2002年比2001年增长5%,2003 年比2002年8%,则2000年到2003年该校学生总的增长了15.67%。 7.在用按季平均法计算季节比率时,各季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1200%。( 8.增长1%的绝对值=基期水平/100。() 9.相邻两个累计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 10.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相除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11.相邻两个定基增长速度相除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增长速度。() 12.平均增长速度等于平均发展速度-1。() 13.如果现象发展没有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等于0。( 14.各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 15.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
第四章 动态数列 一、填空题 1.绝对数动态数列可以分为 数列和 数列。 2.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有 和 。 3.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是:增长速度= 。 4.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 、 和 。 5.某企业 1996 年至 2000 年的产品产量(公斤)为 550、570、600、630、700。 则该企业 1996 年至 2000 年平均产量为 。 6.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关系是:累计增长量= 。 二、判断题 1.各时期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增长速度。( ) 2.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 ) 3.某产品产量 2003 年是 1998 年的 135%,则 1999 年——2003 年的平均发展速度 为6 135% 。( ) 4.在用按月平均法计算季节指数时,各月季节指数之和应等于 1200%。( ) 5.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产量 2002 年比 2000 年增长了 8%,2003 年比 2000 年增 长了 12%,则 2003 年比 2002 年增长了 8%×12%。( ) 6.某高校学生人数 2001 年比 2000 年增长 2%,2002 年比 2001 年增长 5%,2003 年比 2002 年 8%,则 2000 年到 2003 年该校学生总的增长了 15.67%。( ) 7.在用按季平均法计算季节比率时,各季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 1200%。( ) 8.增长 1%的绝对值=基期水平∕100。( ) 9.相邻两个累计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 ) 10.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相除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 11.相邻两个定基增长速度相除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增长速度。( ) 12.平均增长速度等于平均发展速度-1。( ) 13.如果现象发展没有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等于 0。( ) 14.各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 ) 15.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 )
、单项选择题 1.累计增长量等于() A.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和 B.报告期水平减去前一期水平 C.相邻两个逐期增长量之差 D.最末水平比最初水平 2.环比增长速度等于()。 A.报告期水平比前一期水平 B.相邻两个定基增长速度相除 C.逐期增长量除以前一期水平 D.环比发展速度加1 3.平均增长速度等于() A.定基增长速度开n次方 B.平均发展速度减1 C.定基发展速度开n次方 D.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开n次方 4.动态数列中,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之差叫做() A.发展速度B.增长速度C.增长量D.平均增长量 5.假定某产品产量2005年是2000年的145%,那么2001年-2005年的平均增长 速度为() A.5/145% B.5/145% 5/145% D.√45% 6.某地区历年人口出生数组成的数列是一个( A.时期数列B时点数列C.相对数动态数列D.平均数动态数列 7.如果动态数列环比增长速度大体相等时,可配合 A.上升直线B.抛物线 C.指数曲线 D.下降直线 8.在用按月平均法测定季节比率时,各月季节比率之和理论上应等于() A.100% B.120% D.1200% 9.可以配合抛物线方程的条件是()。 A.动态数列实际值的一次增量大致相等 B.动态数列实际值的二次增量大致相等 C.动态数列实际值的增长速度大致相等 D.动态数列实际值的发展速度大致相等 10.如果现象发展没有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理论上应() A.等于0 B.等于1 C.大于1 D.小于 四、多项选择题
三、单项选择题 1.累计增长量等于( )。 A.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和 B.报告期水平减去前一期水平 C.相邻两个逐期增长量之差 D.最末水平比最初水平 2.环比增长速度等于( )。 A.报告期水平比前一期水平 B.相邻两个定基增长速度相除 C.逐期增长量除以前一期水平 D.环比发展速度加 1 3.平均增长速度等于( )。 A.定基增长速度开 n 次方 B.平均发展速度减 1 C.定基发展速度开 n 次方 D.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开 n 次方 4.动态数列中,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之差叫做( )。 A.发展速度 B.增长速度 C.增长量 D.平均增长量 5.假定某产品产量 2005 年是 2000 年的 145%,那么 2001 年—2005 年的平均增长 速度为( )。 A. 5 145% B. 6 145% C. 5 145% 1 D. 5 45% 6.某地区历年人口出生数组成的数列是一个( )。 A.时期数列 B.时点数列 C.相对数动态数列 D. 平均数动态数列 7.如果动态数列环比增长速度大体相等时,可配合( )。 A.上升直线 B.抛物线 C.指数曲线 D.下降直线 8.在用按月平均法测定季节比率时,各月季节比率之和理论上应等于( )。 A.100% B.120% C.0 D.1200% 9.可以配合抛物线方程的条件是( )。 A.动态数列实际值的一次增量大致相等 B.动态数列实际值的二次增量大致相等 C.动态数列实际值的增长速度大致相等 D.动态数列实际值的发展速度大致相等 10.如果现象发展没有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理论上应( )。 A.等于 0 B.等于 1 C. 大于 1 D. 小于 1 四、多项选择题
1.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 A.时距扩大法 B.按月平均法 C.数学模型法 D.移动平均法 E.按季平均法 2.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有( A.移动平均法 B.按月平均法 C.数学模型法 D.移动趋势剔除法 E.按季平均法 3.影响动态数列发展变化的因素有( A.长期趋势 B.季节变动 C.循环变动 D.不规则变动 E.按年排列的动态数列的季节变动 4.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为( A.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 B.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 C.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相除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D.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E.各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5.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的关系为( A.各时期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增长速度 B.相邻两个定基增长速度相除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增长速度 C.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连乘积后再减1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D.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加1 E.相邻两个定基增长速度加1后相除再减1等于环比增长速度 6.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关系是( A.相邻两个累计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 B.相邻两个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 C.各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 D.各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 E.各时期累计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 7.关于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正确的是( A.平均增长速度加1 B.最末水平与最初水平开n次方
1.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 )。 A.时距扩大法 B.按月平均法 C.数学模型法 D.移动平均法 E.按季平均法 2.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有( )。 A.移动平均法 B.按月平均法 C.数学模型法 D.移动趋势剔除法 E.按季平均法 3.影响动态数列发展变化的因素有( )。 A.长期趋势 B.季节变动 C.循环变动 D.不规则变动 E.按年排列的动态数列的季节变动 4.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为( )。 A.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 B.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 C.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相除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D.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E.各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5.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的关系为( )。 A.各时期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增长速度 B.相邻两个定基增长速度相除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增长速度 C.各环比增长速度加 1 连乘积后再减 1 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D.各环比增长速度加 1 后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加 1 E.相邻两个定基增长速度加 1 后相除再减 1 等于环比增长速度 6.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关系是( )。 A.相邻两个累计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 B.相邻两个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 C.各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 D.各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 E.各时期累计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 7.关于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正确的是( )。 A.平均增长速度加 1 B.最末水平与最初水平开 n 次方
C.平均增长速度减1 D.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开n次方 E.总速度开n次方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月平均法计算季节比率时没有考虑长期趋势的影响 B.移动趋势剔除法是剔除长期趋势影响后再计算季节比率 C.按年排列的动态数列不体现季节变动 D.按月排列的动态数列不体现季节变动 E.按季排列的动态数列不体现季节变动 五、简答题 1.举例说明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法与方程式法各适用哪些现象? 2.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3.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增长量?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有何不同?二者关系如何? 5.什么是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有何不同?二者关系如何? 6.举例说明影响动态数列发展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六、计算题 1.根据指标间的关系,填空 年份 20022003200420052006 产量(万吨) 570 与增长量(万吨) 32 上发展速度% 105.9 年增长速度% 5.00 相增长1%绝对值 4.59 比(万吨) 平均增长速度% 2.某地区2001-2005年粮食产量资料如下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粮食产量42625435294466 45649 445104657 (万吨)
C.平均增长速度减 1 D.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开 n 次方 E.总速度开 n 次方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月平均法计算季节比率时没有考虑长期趋势的影响 B.移动趋势剔除法是剔除长期趋势影响后再计算季节比率 C.按年排列的动态数列不体现季节变动 D.按月排列的动态数列不体现季节变动 E.按季排列的动态数列不体现季节变动 五、简答题 1.举例说明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法与方程式法各适用哪些现象? 2.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3.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增长量?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有何不同?二者关系如何? 5.什么是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有何不同?二者关系如何? 6.举例说明影响动态数列发展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六、计算题 1.根据指标间的关系,填空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产量(万吨) 570 与 上 年 相 比 增长量(万吨) 32 发展速度% 105.9 增长速度% 5.00 增长 1%绝对值 (万吨) 4.59 平均增长速度% 2.某地区 2001-2005 年粮食产量资料如下: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粮食产量 (万吨) 42625 43529 44266 45649 44510 46657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 (1)2001-2005年粮食产量各期逐期增长量 (2)2001-2005年粮食产量的平均增长量; (3)2001-2005年粮食产量的平均发展水平。 3.某企业某年第一季度工人人数资料如下 日期 每日人数 1月1日—-1月15日 110 1月16日—-1月25日 120 1月26日——2月14日 114 2月15日——3月6日 120 3月7日——3月31日 130 计算该企业第一季度的平均人数 4.某企业某年上半年各月月初工人数如下 时间1月12月13月14月15月16月17月1 日 人数510528550560568564580 (人) 计算上半年平均工人人数 5.某商业企业商品库存资料如下:计算本年平均库存额 时间1月13月315月318月3110月12月 日 日 日 日31日|31日 库存数(件)210216 14 240248 6.某厂工人数和工业增加值资料如下 月份 月初人数(人) 增加值(万元) 1850 250 2050 3 1950 271 2216 374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 (1)2001-2005 年粮食产量各期逐期增长量; (2)2001-2005 年粮食产量的平均增长量; (3)2001-2005 年粮食产量的平均发展水平。 3.某企业某年第一季度工人人数资料如下: 日期 每日人数 1 月 1 日——1 月 15 日 1 月 16 日——1 月 25 日 1 月 26 日——2 月 14 日 2 月 15 日——3 月 6 日 3 月 7 日——3 月 31 日 110 120 114 120 130 计算该企业第一季度的平均人数。 4.某企业某年上半年各月月初工人数如下: 时间 1 月 1 日 2 月 1 日 3 月 1 日 4 月 1 日 5 月 1 日 6 月 1 日 7 月 1 日 人 数 (人) 510 528 550 560 568 564 580 计算上半年平均工人人数。 5.某商业企业商品库存资料如下:计算本年平均库存额 时间 1 月 1 日 3 月 31 日 5 月 31 日 8 月 31 日 10 月 31 日 12 月 31 日 库存数(件) 210 216 214 230 240 248 6.某厂工人数和工业增加值资料如下: 月份 月初人数(人) 增加值(万元) 1 2 3 4 5 1850 2050 1950 2150 2216 250 272 271 323 374
380 计算该厂上半年平均月劳动生产率。 7.某商场有关资料如下: 月份 二月三月四月 商品销售额(万元) 90 124 143 月初售货员人数(人) 58 60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该商场一季度售货员的人均销售额。 8.某企业各季计划完成程度及计划产值资料如下 季度 季度 季度一季度四季度 计划产值(万元) 860 887 875 898 计划完成% 130 147 149 162 计算该厂本年度平均每季的计划完成程度 9.2002-2007年某企业职工人数和非生产人员资料如下 年份 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年末职工人数20020202025204020352045 年末非生产人员36235834134733333 计算该企业2002-2007年非生产人员占全部职工数的平均比重。 10.2003-2007年某企业职工人数和非生产人员资料如下 年份 2002004|20051002007 生产工人数 18491919204321562217 生产工人占全部职工比重%8684 计算该企业2003-2007年生产人员占全部职工人数的平均比重。 11.某地区2000—2007年棉花产量如下表: 年份 棉花产量(万斤) 年份 棉花产量(万斤) 2000 450 2004 500 2001 2005 2002 2006 555 2003 490 2007 600
6 7 2190 2250 373 380 计算该厂上半年平均月劳动生产率。 7.某商场有关资料如下: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商品销售额(万元) 90 124 143 156 月初售货员人数(人) 58 60 64 66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该商场一季度售货员的人均销售额。 8.某企业各季计划完成程度及计划产值资料如下: 季度 一季度 一季度 一季度 四季度 计划产值(万元) 860 887 875 898 计划完成% 130 147 149 162 计算该厂本年度平均每季的计划完成程度。 9.2002—2007 年某企业职工人数和非生产人员资料如下: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年末职工人数 2000 2020 2025 2040 2035 2045 年末非生产人员 362 358 341 347 333 333 计算该企业 2002—2007 年非生产人员占全部职工数的平均比重。 10.2003—2007 年某企业职工人数和非生产人员资料如下: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生产工人数 1849 1919 2043 2156 2217 生产工人占全部职工比重% 86 84 87 88 85 计算该企业 2003—2007 年生产人员占全部职工人数的平均比重。 11.某地区 2000—2007 年棉花产量如下表: 年份 棉花产量(万斤) 年份 棉花产量(万斤) 2000 2001 2002 2003 450 467 480 490 2004 2005 2006 2007 500 550 555 600
要求:(1)用最小平方法配合棉花产量的直线趋势方程 (2)预测第12年的棉花产量 12.某商场2003-2007年各月某服装商品销售额如下表: 月份 销售额(万元)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1 3.1 411 2345678901 3.6 3.9 5.2 4.9 4.2 6.4 6.8 6.6 4.2 16.4 18.8 19.5 20.0 24.0 28.0 31.0 31.5 31.8 9.5 14. 3.9 4.8 1.8 5954 2 1.4 1.0 1.2 1.1 要求根据上表资料用按月平均法计算该商品销售额的季节比率,并指出其季节变 动的规律(淡季和旺季)
要求:(1)用最小平方法配合棉花产量的直线趋势方程; (2)预测第 12 年的棉花产量。 12.某商场 2003—2007 年各月某服装商品销售额如下表: 月份 销售额(万元)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1.2 1.9 3.6 4.2 4.2 24.0 9.5 3.8 1.8 1.2 0.9 1.1 1.5 2.2 3.9 6.4 16.4 28.0 12.0 3.9 1.8 1.3 1.0 1.4 2.1 3.1 5.2 6.8 18.8 31.0 14.0 4.8 2.4 1.2 1.1 1.4 2.1 3.1 5.0 6.6 19.5 31.5 14.5 4.9 2.5 1.4 1.2 1.3 2.2 3.3 4.9 7.0 20.0 31.8 15.3 5.1 2.6 1.4 1.1 要求根据上表资料用按月平均法计算该商品销售额的季节比率,并指出其季节变 动的规律(淡季和旺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