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草木有情教学设计 高倩编写 单元教学要点 学习用课文中的有关词句帮助理解内容的方法。 二、对本单元树的形象及其寓意进行解读。找出这些形象及其寓意中某种相似相通又不相同 之处,细细品味欣赏 三、通过树的形象,体会并揣摩各篇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感受这些作品,在形式技巧、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描写抒情等方面各自的风格和表达 特色 五、体会及区分口头语言及诗歌的文雅语言 六、理解移情与象征这两种表现手法的作用,并选取对某个景物的描写,写一篇表达个人情 趣的作文 5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纵横决荡,直挺秀颀”等常用词语。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3、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4、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文章状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重点: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把握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2、朗读并感受文章的状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 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 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在北方,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 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展示白杨树画面,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 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 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1、检查预习情况,扫除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in)坦荡如砥(d)恹恹欲睡( yanyan) 虬枝(qj)婆娑(su0)秀颀(qi 2、相关的写作背景及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茅盾,著名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第三单元 草木有情 教学设计 高 倩 编写 [单元教学要点] 一、学习用课文中的有关词句帮助理解内容的方法。 二、对本单元树的形象及其寓意进行解读。找出这些形象及其寓意中某种相似相通又不相同 之处,细细品味欣赏。 三、通过树的形象,体会并揣摩各篇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感受这些作品,在形式技巧、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描写抒情等方面各自的风格和表达 特色。 五、体会及区分口头语言及诗歌的文雅语言。 六、理解移情与象征这两种表现手法的作用,并选取对某个景物的描写,写一篇表达个人情 趣的作文。 5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纵横决荡,直挺秀颀”等常用词语。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3、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4、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文章状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重点: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把握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2 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2、朗读并感受文章的状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 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 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在北方,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 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展示白杨树画面,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 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 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1、检查预习情况,扫除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相关的写作背景及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茅盾,著名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文学常识:《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 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 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 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 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 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 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感知课文,把握基本内容 1.默读全文,请学生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板书:白杨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教师点拨:这句直接的抒情,也就是文章 的第一自然段,用赞美,歌颂的语调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注意这种开门见山的手法。)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教师点拨: 强化情感的力度,不是感性的描绘,而是再次直接赞美,并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疑问 “不平凡”究竟表现在哪里。)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 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3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 感情 三讨论问题 1学生思考问题: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如何知道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交 流讨论。 明确 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 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势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 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竞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 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 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教师讲解: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 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 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 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 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 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文学常识:《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 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 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 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 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 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 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感知课文,把握基本内容 1.默读全文,请学生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板书:白杨〕 明确: 第 1 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教师点拨:这句直接的抒情,也就是文章 的第一自然段,用赞美,歌颂的语调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注意这种开门见山的手法。) 第 4 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教师点拨: 强化情感的力度,不是感性的描绘,而是再次直接赞美,并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疑问: “不平凡”究竟表现在哪里。) 第 6 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 8 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 9 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 1 段的“赞美”到第 9 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 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 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3.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 感情。 三.讨论问题 1.学生思考问题: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如何知道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交 流讨论。 明确: 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 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势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 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 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 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教师讲解: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 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 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 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 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 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提问: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 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教师讲解:直接对黄土高原上军民抗战的精神加以赞美,未尝不是一种选择。但是,黄土高 原北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读者接受程度来说,可能显得 突兀:从艺术上来说,也可能显得粗糙。于是作者采取了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这种含蓄的 表达,是生活在国民党治理区域发表的必要,也是艺术语言的巧妙。 所有上述的句子,都不是直接的陈述,不是肯定的语气。一连串的“难道”,“难道”,是委婉 格修辞,是对读者想像的尊重和启发。但在句子最后,又没有问号,而是惊叹号。反问句而 没有疑问语气,比起肯定句,更具肯定的情感。但这里的反问,却兼具了委婉和坚定双重功 四讲解“象征”手法 教师提问:《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什么呢? 象征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是在感性描绘中隐含理念,思想。象征与比喻不同。如果是比喻, 就是把白杨作为喻体,去比附另种东西,如白杨像闪光的宝剑,本体是白杨,喻体是宝剑, 二者共存。而把白杨直接说成是哨兵,那就不能叫做比喻,而叫做暗喻。暗喻如果表现一般 的感情,那还只是暗喻:如果表现的是一种比较深刻的理念、思想,那就变成了象征。 现在,我们且从比较简单的例证中获得一般的理解,如五星红旗象征新中国,星条旗象征美 国。因为国家是一种理念,不是一般的感情,所以是象征,而不是抒情。在本文中,白杨树 直接转化为一种政治和军事的理念,而不仅仅是感情。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白杨是一种理念 的象征,本文即使有某些抒情的成份,也是从属性的。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 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 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 五,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硏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复习象征手法,请学生尝试举例说明。 (此环节可适当再做引导。例如,国徽下摆放着一盆万年青的画面,象征着什么?答案是“祖 国万岁”,请学生解释答案对否,讲述原因或理由。) 二.研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 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主要是写什么?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 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从两个方面来强调其不平凡:第一个方面是,它的外部形态:
3、提问: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 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教师讲解:直接对黄土高原上军民抗战的精神加以赞美,未尝不是一种选择。但是,黄土高 原北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读者接受程度来说,可能显得 突兀;从艺术上来说,也可能显得粗糙。于是作者采取了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这种含蓄的 表达,是生活在国民党治理区域发表的必要,也是艺术语言的巧妙。 所有上述的句子,都不是直接的陈述,不是肯定的语气。一连串的“难道”,“难道”,是委婉 格修辞,是对读者想像的尊重和启发。但在句子最后,又没有问号,而是惊叹号。反问句而 没有疑问语气,比起肯定句,更具肯定的情感。但这里的反问,却兼具了委婉和坚定双重功 能。 四.讲解“象征”手法 教师提问:《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什么呢? 象征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是在感性描绘中隐含理念,思想。象征与比喻不同。如果是比喻, 就是把白杨作为喻体,去比附另种东西,如白杨像闪光的宝剑,本体是白杨,喻体是宝剑, 二者共存。而把白杨直接说成是哨兵,那就不能叫做比喻,而叫做暗喻。暗喻如果表现一般 的感情,那还只是暗喻;如果表现的是一种比较深刻的理念、思想,那就变成了象征。 现在,我们且从比较简单的例证中获得一般的理解,如五星红旗象征新中国,星条旗象征美 国。因为国家是一种理念,不是一般的感情,所以是象征,而不是抒情。在本文中,白杨树 直接转化为一种政治和军事的理念,而不仅仅是感情。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白杨是一种理念 的象征,本文即使有某些抒情的成份,也是从属性的。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 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 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 五.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复习象征手法,请学生尝试举例说明。 (此环节可适当再做引导。例如,国徽下摆放着一盆万年青的画面,象征着什么?答案是“祖 国万岁”,请学生解释答案对否,讲述原因或理由。) 二.研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 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 段)说说这几段主要是写什么? 明确:5-6 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 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 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从两个方面来强调其不平凡:第一个方面是,它的外部形态:
①树干: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②枝桠: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③叶子:片片向上,没有斜生倒垂 教师讲解:这些都是白杨作为植物的形态,表面上是逼真的描绘,实际上是高度的提炼。作 者把白杨树的姿态向一个特点(也就是“参天耸立”)集中。 第二个方面,则是精神的,也就是内在的气质: ①倔强挺立。 ②努力向上 ③参天耸立。 ④不折不挠 ⑤在风雪的压迫下 ⑥对抗着西北风 教师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 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 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1)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划出重点词语)采用 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 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 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 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 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 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 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 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 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 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 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 达到高潮。 5.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 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 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6.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 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 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从写作的角度 来说,写背景对于主要的表现对象白杨是一种陪衬,可是写得这样壮美,却带来难度:黄土
①树干: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②枝桠: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③叶子:片片向上,没有斜生倒垂。 教师讲解:这些都是白杨作为植物的形态,表面上是逼真的描绘,实际上是高度的提炼。作 者把白杨树的姿态向一个特点(也就是“参天耸立”)集中。 第二个方面,则是精神的,也就是内在的气质: ①倔强挺立。 ②努力向上。 ③参天耸立。 ④不折不挠。 ⑤在风雪的压迫下。 ⑥对抗着西北风。 教师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 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 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1)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划出重点词语)采用 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 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 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 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 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 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 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 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 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 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 达到高潮。 5.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 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 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6.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 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 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从写作的角度 来说,写背景对于主要的表现对象白杨是一种陪衬,可是写得这样壮美,却带来难度:黄土
高原己经很雄壮、很伟大了,白杨要怎么才能更美呢?这个问题马上被作者化解了。他笔锋 转,把雄壮变成了美的对立面:“单调”,壮美变成了不美,激动转化为“倦怠”。 这个“倦怠”,就是白杨出现的第二种背景,不过不是地理环境的背景,而是心理的背景。有 了这个心理背景,白杨出场,就打破了倦怠,引起强烈的兴奋的一个反衬。从下文可以看出, 这种倦怠,就是为了让白杨出现时,作者是“惊奇地叫了一声 所以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产生了 不同的心理背景。 8.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教师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 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三、小结 《白杨礼赞》是一篇散文形式的颂歌,或者叫做散文诗:其语言句式是散文的,但是结 构模式是诗歌式的复沓结构:第三,修辞方法是象征的,象征的特点是,感性的形象中蕴含 着的主要是思想,而不仅仅是感情:第四,这种象征性的颂歌,是一种政治性的颂歌,歌颂 的对象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在敌人后方浴血奋战的广大军民。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相关练习 2、朗读课文,背诵3-7段。 3、课外阅读《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6三棵树 【教学目标】 1、掌握“郁郁寡欢、登堂入室、夷为平地、残垣”等生字词的注音及释义 2、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难点:文章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抒情基调 【课时安排】 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传达出的感伤的情绪 2、思考“阅读练习·探究”的四个问题,准备课上发言、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白杨树在茅盾先生心中是中华儿女英勇不屈的象征。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苏童先生心中的“三棵树“又是如何地让他难以忘怀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苏童的内心世界吧! 检查预习 1、为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嫉妒()颤抖() 埠()残垣() 楝()瓦砾()
高原已经很雄壮、很伟大了,白杨要怎么才能更美呢?这个问题马上被作者化解了。他笔锋 一转,把雄壮变成了美的对立面:“单调”,壮美变成了不美,激动转化为“倦怠”。 这个“倦怠”,就是白杨出现的第二种背景,不过不是地理环境的背景,而是心理的背景。有 了这个心理背景,白杨出场,就打破了倦怠,引起强烈的兴奋的一个反衬。从下文可以看出, 这种倦怠,就是为了让白杨出现时,作者是“惊奇地叫了一声”。 所以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产生了 不同的心理背景。 8.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教师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 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三、小结 《白杨礼赞》是一篇散文形式的颂歌,或者叫做散文诗;其语言句式是散文的,但是结 构模式是诗歌式的复沓结构;第三,修辞方法是象征的,象征的特点是,感性的形象中蕴含 着的主要是思想,而不仅仅是感情;第四,这种象征性的颂歌,是一种政治性的颂歌,歌颂 的对象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在敌人后方浴血奋战的广大军民。 四.布置作业 1、 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相关练习。 2、 朗读课文,背诵 3-7 段。 3、 课外阅读《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6 三棵树 【教学目标】 1、掌握“郁郁寡欢、登堂入室、夷为平地、残垣”等生字词的注音及释义。 2、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难点:文章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抒情基调。 【课时安排】 2 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传达出的感伤的情绪。 2、思考“阅读练习·探究”的四个问题,准备课上发言、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白杨树在茅盾先生心中是中华儿女英勇不屈的象征。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苏童先生心中的“三棵树“又是如何地让他难以忘怀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苏童的内心世界吧! 二、检查预习 1、为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嫉妒( ) 颤抖( ) 埠( ) 残垣( ) 楝( ) 瓦砾( )
桷()枇杷()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 蓝图 夷为平地 郁郁寡欢 局促 三、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以下五个问题可采取教师提问或将问题投影出来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的方式逐一解 决 1、教师提问: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 明确:“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作者是由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引到对这三棵树的叙述 上的。 2、教师提问: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 明确: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教师提问: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 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 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 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 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 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 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 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 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 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一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 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 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明确:苦楝树具有幼小无依的特点。(从“我没有树”,变成我有了自己的树。这棵树是有点 可怜的。第一,是一棵没有什么可爱之处的幼小的苦楝:第二,它居然是栽在花盆里的,在 这样土壤里,就是生长起来,也是可怜的。从这种可怜的抒写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意,也寄 托了对人、对城市的调侃的意味。)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文字 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 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 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 教师提问:枇杷树具有含蓄深沉的特点,石榴树具有热烈奔放的特点。这段文字表达了作 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作家用抒情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激动。强烈的抒情表达了作者极端的激动。“伴随我多 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这个答案是情感的答案 对多年的惆怅和不安的答案。这是一棵私有的、属于作家自己的树,自己的感情之树,在十 五年后,这一点上和那花盆里的树,恰成“巧合”,对遭受“亲子误杀”造成的隐痛,又是一种 感情的补偿 4、教师提问: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 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
桷( ) 枇杷( )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 蓝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夷为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郁郁寡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以下五个问题可采取教师提问或将问题投影出来,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的方式逐一解 决。 1、教师提问: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 明确:“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作者是由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引到对这三棵树的叙述 上的。 2、教师提问: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 明确: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教师提问: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 “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 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 ——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 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 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 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 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 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 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 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 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明确:苦楝树具有幼小无依的特点。(从“我没有树”,变成我有了自己的树。这棵树是有点 可怜的。第一,是一棵没有什么可爱之处的幼小的苦楝;第二,它居然是栽在花盆里的,在 这样土壤里,就是生长起来,也是可怜的。从这种可怜的抒写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意,也寄 托了对人、对城市的调侃的意味。)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文字: “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 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 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 教师提问:枇杷树具有含蓄深沉的特点, 石榴树具有热烈奔放的特点。这段文字表达了作 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作家用抒情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激动。强烈的抒情表达了作者极端的激动。“伴随我多 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这个答案是情感的答案, 对多年的惆怅和不安的答案。这是一棵私有的、属于作家自己的树,自己的感情之树,在十 五年后,这一点上和那花盆里的树,恰成“巧合”,对遭受“亲子误杀”造成的隐痛,又是一种 感情的补偿。 4、教师提问: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 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
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明确: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5、教师提问: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 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 明确: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四.理清文章线索,体会诗意的语言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 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学情预测〕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抓住最根本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来分析,回答的角 度是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感情是什么 教师补充讲解: 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树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着绿色的冠盖和褐色的树干 但是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 痛,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树,这不由的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一个悬念: 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 物——两棵树。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无论石榴枇杷,还是其他,都是 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树,枝繁叶茂的树。树的存在,让“我”知道“我”是个幸运的人。 但是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我忽略了树”,对它熟视无睹,当树 终于有一天将离去时,我才又怅然若失起来。 看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是苦楝树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 天灾毁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不难感受到生存的无依、无奈。)后来我拥有了两 棵果树,但是七年之后,它们依然离我而去,作者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对逝去的一种 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 不同的是,幼小而无依的苦楝因我的疏忽和天灾而离开,而这两棵树被城市的建设所毁。结 果“我”的树消失了,“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那么“我的树到底在哪里”? 明确:强烈的怅惘一无奈自责一悲伤、隐痛与缺憾一快乐与欣喜一哀伤与缅怀(板书) 第二课时 理解文章主旨 1.导入:上节课,我们读到了作者在对待树的情感中挣扎,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这 个问题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 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明确: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 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 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 生命形态 2.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明确:树的意象,并不仅仅是树,而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人类要改善自己的生存质 量,就不能不牺牲一些植物:而植物的减少,又降低了人的生存质量。这是人类生存的困惑 这种困惑在作者看来,是很难解决的。正是因为这样,当作家找寻他那第三棵树的时候,那 棵树,那棵已经死亡的树,却在冥冥之中呼唤着他。这种呼唤,从客观上来说是悲观的,从 主观情感上来说,则是一种不懈的追求。 树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唤“我的树”也是呼唤自然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 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明确: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5、教师提问: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 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 明确: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四.理清文章线索,体会诗意的语言。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 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学情预测〕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抓住最根本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来分析,回答的角 度是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感情是什么。 教师补充讲解: 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树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着绿色的冠盖和褐色的树干。 但是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 痛,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树,这不由的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一个悬念: 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 物――两棵树。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无论石榴枇杷,还是其他,都是 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树,枝繁叶茂的树。树的存在,让“我”知道“我”是个幸运的人。 但是“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我忽略了树”,对它熟视无睹,当树 终于有一天将离去时,我才又怅然若失起来。 看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是苦楝树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 天灾毁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不难感受到生存的无依、无奈。)后来我拥有了两 棵果树,但是七年之后,它们依然离我而去,作者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对逝去的一种 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 不同的是,幼小而无依的苦楝因我的疏忽和天灾而离开,而这两棵树被城市的建设所毁。结 果“我”的树消失了,“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那么“我的树到底在哪里”? 明确:强烈的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板书) 第二课时 一、理解文章主旨 1.导入:上节课,我们读到了作者在对待树的情感中挣扎,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这 个问题。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 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明确: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 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 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 生命形态。 2.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明确:树的意象,并不仅仅是树,而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人类要改善自己的生存质 量,就不能不牺牲一些植物;而植物的减少,又降低了人的生存质量。这是人类生存的困惑。 这种困惑在作者看来,是很难解决的。正是因为这样,当作家找寻他那第三棵树的时候,那 棵树,那棵已经死亡的树,却在冥冥之中呼唤着他。这种呼唤,从客观上来说是悲观的,从 主观情感上来说,则是一种不懈的追求。 树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唤“我的树”也是呼唤自然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 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3.如何正视自然?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请学生尝试举例说明。 4.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明确: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的主旋律是一种无助的呼唤 与渴望,对完整生命形态的热切的期盼。 二、总结 1、作者与三棵树的关系(主要内容) 2、人与树的依存关系 3、对生命的思考 苦楝树是作者拥有的第一棵树,它的孤苦无依,它的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尽相 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连拥有一棵树的愿望都显的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由 此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不会比苦楝树好到哪里 就如我们的手指一样,尽管有的手指外观并不让你满意,但是只有五个手指全部拥有才是完 整的,缺少任何一个都是残缺的,因此作者希望拥有的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 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三、拓展训练,能力迁移 口语表达练习题:请对照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的思想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 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 (小组交流、发言,派代表上台讲述。) 四、布置作业 1、《伴你学语文》中相关的练习 2、将口语表达的练习题书面化,修改成文,誊清上交。 比较·探究 那树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引领受戮,倒坍,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应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 揣摩关键与其的深层含义,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命运,同时正确理解文章传达出的思想情感 难点:(1)关键词句的揣摩及研读;(2)体会作者写“蚂蚁王国”的用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査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为生字词注音,释义 2、阅读课文后,理清思路,写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 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 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3.如何正视自然?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请学生尝试举例说明。 4.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明确: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的主旋律是一种无助的呼唤 与渴望,对完整生命形态的热切的期盼。 二、总结 1、 作者与三棵树的关系(主要内容) 2、 人与树的依存关系 3、 对生命的思考 苦楝树是作者拥有的第一棵树,它的孤苦无依,它的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尽相 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连拥有一棵树的愿望都显的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由 此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不会比苦楝树好到哪里。 就如我们的手指一样,尽管有的手指外观并不让你满意,但是只有五个手指全部拥有才是完 整的,缺少任何一个都是残缺的,因此作者希望拥有的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 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三、拓展训练,能力迁移 口语表达练习题:请对照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的思想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 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 (小组交流、发言,派代表上台讲述。) 四、布置作业 1、《伴你学语文》中相关的练习。 2、将口语表达的练习题书面化,修改成文,誊清上交。 比较·探究 那 树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引领受戮,倒坍,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应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 3、揣摩关键与其的深层含义,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命运,同时正确理解文章传达出的思想情感。 难点:(1)关键词句的揣摩及研读;(2)体会作者写“蚂蚁王国”的用意。 【课时安排】 2 课时。 【预习要求】 1、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为生字词注音,释义。 2、阅读课文后,理清思路,写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 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 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 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 佝偻( gou lo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an):倒塌。 荫庇( yin bi):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a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j):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 奔放。 3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小组内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三、理清思路,把攝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 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 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 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 越详细。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但 是”一词表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 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 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语言标志,方可快速理 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四、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 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①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 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②树周围的环境 变迁: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再接着是来了第一辆汽车,再后来是新 式公寓。在这里,树是街道的历史,城市生活变迁的见证。③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插一炷 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 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在这里,树的价值既是见证历史的,又是生 机蓬勃的。总之,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但是”是全文文脉的根本的转折。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
(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 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荫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 奔放。 3.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小组内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三、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 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 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 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 越详细。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如第 6 段开头有“但 是”一词表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 如第 9 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 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语言标志,方可快速理 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四、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 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①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 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②树周围的环境 变迁: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再接着是来了第一辆汽车,再后来是新 式公寓。在这里,树是街道的历史,城市生活变迁的见证。③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插一炷 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 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在这里,树的价值既是见证历史的,又是生 机蓬勃的。总之,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但是”是全文文脉的根本的转折。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
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 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 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 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 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 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也表现 了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学生朗读此段并品味、辨析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ˆ绿着死”两个生命阶 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 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 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 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这不是 般的描写,而是带着痛苦情感的暗喻。在这种煽情的描写中,引起了读者黑暗的、悲痛的感 觉:“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第二课时 赏析探究,深入学习课文。 1、揣摩下列语句的深层含义。(多媒体展示或投影)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 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①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②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 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③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④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然开旷, 像拓宽了几尺。 ⑤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 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明确 (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 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 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 悲惨命运。 (2)第①句:在危机中有点庆幸的意味
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 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 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 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 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 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也表现 了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学生朗读此段并品味、辨析。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 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 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 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 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不是一 般的描写,而是带着痛苦情感的暗喻。在这种煽情的描写中,引起了读者黑暗的、悲痛的感 觉:“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赏析探究,深入学习课文。 1、揣摩下列语句的深层含义。(多媒体展示或投影)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 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①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②“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 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③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④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然开旷, 像拓宽了几尺。 ⑤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 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明确: (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 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 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 悲惨命运。 (2)第①句:在危机中有点庆幸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