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材与剪裁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1、知识准备 经过审题、立意,明确了“任务”、确立了“主旨”和“方向”。下一步应当考 虑的就是“行动路线”一—文章结构的问题了: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 写什么;多写什么、少写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 写什么、不写什么,用作文的术语来说,就是:选材与剪裁。 选材,是指写作时材料的选择;剪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写作中材料的取 舍 我们说,写记叙文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然而,文 章的中心怎样才能表达出来呢?这就要谈到材料了。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 的质量,只有平时注意从生活和书本中积累材料、作文时又能从丰富的材料中精选 出最恰当的来表现中心,文章才能写得好。怎样选材和剪裁呢? 、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 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 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人民的勤务员》一文, 记叙的是雷锋的事迹,六个平凡的小故事,都是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这些故事虽 各有特点,却共同表现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二、写典型的,不写一般的 要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 这样的材料最有说服力和表现力。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 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 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 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象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 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 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三、写新颖生动的,不写陈腐呆板的 要选用新颖的、有特点的材料。材料不落俗套,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増强文 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写学生学习刻苦都以“开夜车”作材料、写老师的奉献 精神总是写“带病上课”,就未免太俗,没有新意。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 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 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选材与剪裁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1、知识准备 经过审题、立意,明确了“任务”、确立了“主旨”和“方向”。下一步应当考 虑的就是“行动路线”——文章结构的问题了: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 写什么;多写什么、少写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 写什么、不写什么,用作文的术语来说,就是:选材与剪裁。 选材,是指写作时材料的选择;剪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写作中材料的取 舍。 我们说,写记叙文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然而,文 章的中心怎样才能表达出来呢?这就要谈到材料了。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 的质量,只有平时注意从生活和书本中积累材料、作文时又能从丰富的材料中精选 出最恰当的来表现中心,文章才能写得好。怎样选材和剪裁呢? 一、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 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 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人民的勤务员》一文, 记叙的是雷锋的事迹,六个平凡的小故事,都是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这些故事虽 各有特点,却共同表现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二、写典型的,不写一般的 要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 这样的材料最有说服力和表现力。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 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 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 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象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 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 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三、写新颖生动的,不写陈腐呆板的 要选用新颖的、有特点的材料。材料不落俗套,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增强文 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写学生学习刻苦都以“开夜车”作材料、写老师的奉献 精神总是写“带病上课”,就未免太俗,没有新意。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 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 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四、写具体的,不写空洞的 要选用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材料,而不能选用空洞的、“有影无形”的“材 料”。比如要写一个人不辨是非,只讲哥们义气,选用朋友说他“够哥们”、“真讲” 做材料,就比较空洞;而选用一件能反映他这个特点的具体的事(如帮人打仗被拘 留),就比较具体。要记住:具体的小事胜于空洞的大事。 那么,好的材料从哪里来?来自生活,来自读书,来自观察,来自积累。这是 个很重要的问题,但不是我们辅导的主要问题,就不过多讨论了。 例文⊕ 美好生活的剪影 随着凊脆的“咔嚓″声,—个美好的场景被摄入镜头,多彩的生活被浓缩在方 寸之间。摄影,是我课余生活的爱好。 星期天,我提着相机漫步在街头。“闲庭信步″的老人,青春焕发的少女,天 真活泼的儿童…都构成幅幅和谐美好的画面。我照些什么呢?雄伟的建筑,鲜 艳的花朵,的确美好,但构思并不新颖。 啊!有了,“咔嚓”一声脆响。你猜猜我摄下了什么?手,新华书店科技书柜 前,那无数双拿着书、抱着书、举着书的手。纤细的、粗壮的、粉嫩的、被阳光晒 成古铜色的……当这个情景出现在眼前时,我就感觉到有一种力量推动着我。这些 手仅仅是在拿着书吗?不,它们是在摘取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多么令人感动 看到这无数双手,你就能自然联想到手的主人那一张张含着微笑的脸了,那是多么 愉快的微笑 咔嚓″,又摄下了什么?脚,图书馆前等待开门的许许多多双脚。穿球鞋的、 穿布鞋的、穿皮鞋的、穿凉鞋的,还有拄着手杖和双拐的….….看着他们,我热血沸 腾了!这不是在踌躇在徘徊的脚,而是在奔跑在攀登的脚,在人类前进的历史上留 下了坚实印迹的脚。多么令人振奋!看到它们,你就能联想到它的主人们那一张张 含着谦逊的微笑的脸。那微笑,也-定含着奋进者令人陶醉的满足。 咔嚓”,这次摄下的就是一张张笑脸了。下班职工舒心的微笑,接待友人的 真诚的微笑,看到成果的欣慰的微笑,父母亲们亲密的微笑,老师们慈祥的微笑… 拍下这一组照片,我也满意地笑了。生活多么美好啊!我的作品中,那隐含的 微笑,那展现的微笑,那随处可见的微笑,时时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我看到了· 个广阔美丽的世界,它充满了对生活的爱,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充满了对美好事 物的追求 你想看看这些精彩镜头吗?你的身边就有。 [评析]这是一篇中考作文。考试的总题是“微笑”,考生可围绕总题自拟标 题。此文以“美好生活的剪影”为题,展示了三幅剪影:手一一书店科技柜台前购
四、写具体的,不写空洞的 要选用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材料,而不能选用空洞的、“有影无形”的“材 料”。比如要写一个人不辨是非,只讲哥们义气,选用朋友说他“够哥们”、“真讲” 做材料,就比较空洞;而选用一件能反映他这个特点的具体的事(如帮人打仗被拘 留),就比较具体。要记住:具体的小事胜于空洞的大事。 那么,好的材料从哪里来?来自生活,来自读书,来自观察,来自积累。这是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不是我们辅导的主要问题,就不过多讨论了。 例文 美好生活的剪影 随着清脆的“咔嚓”声,一个美好的场景被摄入镜头,多彩的生活被浓缩在方 寸之间。摄影,是我课余生活的爱好。 星期天,我提着相机漫步在街头。“闲庭信步”的老人,青春焕发的少女,天 真活泼的儿童……都构成一幅幅和谐美好的画面。我照些什么呢?雄伟的建筑,鲜 艳的花朵,的确美好,但构思并不新颖。 啊!有了,“咔嚓”一声脆响。你猜猜我摄下了什么?手,新华书店科技书柜 前,那无数双拿着书、抱着书、举着书的手。纤细的、粗壮的、粉嫩的、被阳光晒 成古铜色的……当这个情景出现在眼前时,我就感觉到有一种力量推动着我。这些 手仅仅是在拿着书吗?不,它们是在摘取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多么令人感动! 看到这无数双手,你就能自然联想到手的主人那一张张含着微笑的脸了,那是多么 愉快的微笑。 “咔嚓”,又摄下了什么?脚,图书馆前等待开门的许许多多双脚。穿球鞋的、 穿布鞋的、穿皮鞋的、穿凉鞋的,还有拄着手杖和双拐的……看着他们,我热血沸 腾了!这不是在踌躇在徘徊的脚,而是在奔跑在攀登的脚,在人类前进的历史上留 下了坚实印迹的脚。多么令人振奋!看到它们,你就能联想到它的主人们那一张张 含着谦逊的微笑的脸。那微笑,也一定含着奋进者令人陶醉的满足。 “咔嚓”,这次摄下的就是一张张笑脸了。下班职工舒心的微笑,接待友人的 真诚的微笑,看到成果的欣慰的微笑,父母亲们亲密的微笑,老师们慈祥的微笑…… 拍下这一组照片,我也满意地笑了。生活多么美好啊!我的作品中,那隐含的 微笑,那展现的微笑,那随处可见的微笑,时时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我看到了一 个广阔美丽的世界,它充满了对生活的爱,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充满了对美好事 物的追求。 你想看看这些精彩镜头吗?你的身边就有。 [评析] 这是一篇中考作文。考试的总题是“微笑”,考生可围绕总题自拟标 题。此文以“美好生活的剪影”为题,展示了三幅剪影:手——书店科技柜台前购
书的各具特色的手;脚—一图书馆前等待开门的人的形形色色的脚;脸一一生活中 处处可见的笑脸。这三幅剪影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追求,对生活的 热爱。文章的选材能扣住题目中心,又能不落俗套,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语言生 动、流畅、简洁,堪称佳文。 2、写作训练 (一)、阅读例文,该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选取了哪些材料? (二)、材料是为了表现中心的,而人们常常在记叙了有关的人或事之后于篇末点 明中心。阅读下面一则短文,补写出老师的话来明确短文的中心。 从上生理课的第一天开始,黑板的左上角就挂有人体解剖图,上面标有重要骨 骼肌肉的名称和部位。整整半个学期那幅解剖图一直挂在那里,不过老师从来没有 提起它 生理卫生课举行测验。同学们一进教室,就看见黑板擦得干干净净那幅画已经 不见了。黑板上写了一道试题:“写出人体主要骨骼的名称和部位。”全班同学异口 同声地说:“我们没学过这个 这不是理由!老师说,“那些知识已经挂在黑板上好几个月了。”大家没办 法,只好勉强地答了一些,有的同学甚至交了白卷。 这时,只见老师收起全班的试卷,非常严肃地说了一番话:"… (三)、分析下面这篇作文有什么毛病? 我的初中生活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一晃我已在×中度过了两个春秋。记得小学毕业的时候我对 小学的生活是留恋万分,对初中生活又是非常向往。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没有那 么多的语言和大家交流没有小时那么天真没有那份对生活的向往。也许是成熟的 原因也许是我的那颗心早已被应试教育所麻木也许这是上天的安排。我不知道该 怎么做?我真的好烦、好痛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正如剧里唱的“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戏演的好坏就看你自己。 有一天我从一位同学那里得出了答案。他对我说:“现在是竞争的时代没有知识我们 去干什么?人生其实就是酸甜苦辣的合成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上帝创造了我们他 就要惩罚我们你明白吗?这几句话打动了我有一种太阳照我心的感觉 我又要站起来决不辜负家人和所有关心我的人对我的期望我一定要迈向新生 活,因为前面的路虽然曲折,但是我相信我定会胜利。 (四)、作文参考题 爸爸和妈妈是和你朝夕相处的世界上最亲的人,写爸爸、写妈妈,是中小学生作 文永不枯竭的主题。但是,不少同学写出来的爸爸和妈妈却是千人一面,立意不新 颖、内容不感人。调查或者观察一下你的爸爸和妈妈是如何相爱的、相处的,也来
书的各具特色的手;脚——图书馆前等待开门的人的形形色色的脚;脸——生活中 处处可见的笑脸。这三幅剪影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追求,对生活的 热爱。文章的选材能扣住题目中心,又能不落俗套,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语言生 动、流畅、简洁,堪称佳文。 2、写作训练 (一)、阅读例文,该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选取了哪些材料? (二)、材料是为了表现中心的,而人们常常在记叙了有关的人或事之后于篇末点 明中心。阅读下面一则短文,补写出老师的话来明确短文的中心。 从上生理课的第一天开始,黑板的左上角就挂有人体解剖图,上面标有重要骨 骼肌肉的名称和部位。整整半个学期那幅解剖图一直挂在那里,不过老师从来没有 提起它。 生理卫生课举行测验。同学们一进教室,就看见黑板擦得干干净净那幅画已经 不见了。黑板上写了一道试题:“写出人体主要骨骼的名称和部位。”全班同学异口 同声地说:“我们没学过这个!” “这不是理由!”老师说,“那些知识已经挂在黑板上好几个月了。”大家没办 法,只好勉强地答了一些,有的同学甚至交了白卷。 这时,只见老师收起全班的试卷,非常严肃地说了一番话:“……” (三)、分析下面这篇作文有什么毛病? 我的初中生活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一晃我已在×中度过了两个春秋。记得小学毕业的时候,,我对 小学的生活是留恋万分,对初中生活又是非常向往。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没有那 么多的语言和大家交流;没有小时那么天真;没有那份对生活的向往。也许是成熟的 原因,也许是我的那颗心早已被应试教育所麻木,也许这是上天的安排。我不知道该 怎么做?我真的好烦、好痛……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正如剧里唱的“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戏,演的好坏就看你自己。” 有一天,我从一位同学那里得出了答案。他对我说:“现在是竞争的时代,没有知识我们 去干什么?人生其实就是酸甜苦辣的合成,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上帝创造了我们,他 就要惩罚我们,你明白吗?”这几句话打动了我,有一种太阳照我心的感觉。 我又要站起来,决不辜负家人和所有关心我的人对我的期望,我一定要迈向新生 活,因为前面的路虽然曲折,但是我相信我一定会胜利。 (四)、作文参考题: 爸爸和妈妈是和你朝夕相处的世界上最亲的人,写爸爸、写妈妈,是中小学生作 文永不枯竭的主题。但是,不少同学写出来的爸爸和妈妈却是千人一面,立意不新 颖、内容不感人。调查或者观察一下你的爸爸和妈妈是如何相爱的、相处的,也来
写一篇类似的作文,题目自拟。 指要:先确立一个中心,然后围绕中心列举多个材料,从中选取一组最恰当的 材料,写一篇记叙文。首先写出提纲,然后作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箱。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 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 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 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 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 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
写一篇类似的作文,题目自拟。 指要:先确立一个中心,然后围绕中心列举多个材料,从中选取一组最恰当的 材料,写一篇记叙文。首先写出提纲,然后作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 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 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 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 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 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 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
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 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 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 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 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 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 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 篇之 作业:背诵课文 《月夜》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月夜》是杜甫的言情之作。提及这首诗,历来的看法没有什么不同:诗人抒写的 只是望月思家的所谓离愁别恨。情怀万种,最能触动人的是人之至情,《月夜》所 体现的正是至情,是杜诗中别具特色的一篇。秋夜望月,思家生感,是这首诗的主 题。诗人所想念的是“闺中(人)”“遥怜”的是“小儿女”;由自身的处境想到 了家人,幼小的儿女是“未解忆长安”的,对月只好“独看”的“闺中(人)”, 思忆立久,以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而在想念中的诗人自己,也就倾泻 出深沉的惋怅之情并发出饱含辛酸的祝愿:“何时依虛幌,双照泪痕干?”这样来
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 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 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 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 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 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 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 篇之一。 作业:背诵课文 《月夜》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 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月夜》是杜甫的言情之作。提及这首诗,历来的看法没有什么不同:诗人抒写的 只是望月思家的所谓离愁别恨。情怀万种,最能触动人的是人之至情,《月夜》所 体现的正是至情,是杜诗中别具特色的一篇。秋夜望月,思家生感,是这首诗的主 题。诗人所想念的是“闺中(人)”“遥怜”的是“小儿女”;由自身的处境想到 了家人,幼小的儿女是“未解忆长安”的,对月只好“独看”的“闺中(人)”, 思忆立久,以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而在想念中的诗人自己,也就倾泻 出深沉的惋怅之情并发出饱含辛酸的祝愿:“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样来
理解《月夜》,就是昔人所称颂的“情之所钟”而产生的至情,真挚的感情和切合 生活真实的想象构成这首诗特有的意境,语丽情悲,另成格调。然而,仅仅如此理 解,这首诗的感情表现便无疑有所局限。诚然是好诗,也算力作,却与诗人忧国哀 民的情怀两样,较之《羌村》、《北征》等篇中描写与家人相聚的情事,也觉逊色。 《月夜》所体现的感情是否存在局限,我们试作进一步的探索,把诗人陷身贼中的 同期作品结合起来考察,便不难看出,这首诗正好代表杜诗风格的一个侧面,沉郁 的情调所含蓄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愁人思妇之作,持“至情”之说,实际上是陷 入了一个既成的框框。《春望》是稍后于《月夜》的诗人同期作品中感情倾向鲜明 的一篇,既是感时之作,面愁怀旅况,更是与《月夜》相类。以《春望》体现的感 情来衡量《月夜》,便不难看出《月夜》感情源源泉的深远。再就“二哀”而言, 也是稍后的同期作品,对现实的真切描述和诗人饱和悲愤的寄寓,也不难看出置身 那个战乱年代的苦难生活。面对故国河山和残酷的现实,在长安望月,自然联想到 鄘州,“酈州月”同样是长安月,“闺中(人)”在“独看”,而“感时花溅泪, 根别鸟惊心”的诗人自己,更是感到流离兵革中的苦痛:这就是诗中提到的“忆” 望月生“忆”,是诗人忆及家人之情,也是合乎情理的想象。诗人想象对方的“忆” 是什么呢?“少陵野老吞声哭”,是“忆”中人的长安生活;“东来橐驼满旧都”, “黄昏胡骑坐满城”,是异族掠夺和践踏下的长安景象!由于战火隔绝,“鄘州月” 未能“双照泪痕干”,显示出诗人渴望脱身长安的心情,也流露了对远在酈州的家 人的凄叹之情和深切的哀痛。而“双照泪痕”,也正是从现实的苦难所作的设想。 由“今夜”的“独看”,设问“何时”能“双照”,“双照”而带上“泪痕”,来 日必将共忆同诉的也就必然是彼此经历过的国难和家愁了。《月夜》的感情倾向, 竟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这么脉脉相通!感情常常显示出作家的思想深度,即便是这 么一首抒写一己之情的诗,也饱和着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息,由个人的遭遇和不幸透 露了那个战乱的现实,因而,《月夜》不失为杜集中独具特色的佳作 作业:背诵课文 鸟鸣涧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理解《月夜》,就是昔人所称颂的“情之所钟”而产生的至情,真挚的感情和切合 生活真实的想象构成这首诗特有的意境,语丽情悲,另成格调。然而,仅仅如此理 解,这首诗的感情表现便无疑有所局限。诚然是好诗,也算力作,却与诗人忧国哀 民的情怀两样,较之《羌村》、《北征》等篇中描写与家人相聚的情事,也觉逊色。 《月夜》所体现的感情是否存在局限,我们试作进一步的探索,把诗人陷身贼中的 同期作品结合起来考察,便不难看出,这首诗正好代表杜诗风格的一个侧面,沉郁 的情调所含蓄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愁人思妇之作,持“至情”之说,实际上是陷 入了一个既成的框框。《春望》是稍后于《月夜》的诗人同期作品中感情倾向鲜明 的一篇,既是感时之作,面愁怀旅况,更是与《月夜》相类。以《春望》体现的感 情来衡量《月夜》,便不难看出《月夜》感情源源泉的深远。再就“二哀”而言, 也是稍后的同期作品,对现实的真切描述和诗人饱和悲愤的寄寓,也不难看出置身 那个战乱年代的苦难生活。面对故国河山和残酷的现实,在长安望月,自然联想到 鄜州,“鄜州月”同样是长安月,“闺中(人)”在“独看”,而“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诗人自己,更是感到流离兵革中的苦痛:这就是诗中提到的“忆”。 望月生“忆”,是诗人忆及家人之情,也是合乎情理的想象。诗人想象对方的“忆” 是什么呢?“少陵野老吞声哭”,是“忆”中人的长安生活;“东来橐驼满旧都”, “黄昏胡骑坐满城”,是异族掠夺和践踏下的长安景象!由于战火隔绝,“鄜州月” 未能“双照泪痕干”,显示出诗人渴望脱身长安的心情,也流露了对远在鄜州的家 人的凄叹之情和深切的哀痛。而“双照泪痕”,也正是从现实的苦难所作的设想。 由“今夜”的“独看”,设问“何时”能“双照”,“双照”而带上“泪痕”,来 日必将共忆同诉的也就必然是彼此经历过的国难和家愁了。《月夜》的感情倾向, 竟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这么脉脉相通!感情常常显示出作家的思想深度,即便是这 么一首抒写一己之情的诗,也饱和着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息,由个人的遭遇和不幸透 露了那个战乱的现实,因而,《月夜》不失为杜集中独具特色的佳作。 作业:背诵课文。 鸟鸣涧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 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 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 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 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 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 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 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 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 芳。总之,“落ˆ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 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晩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 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 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 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 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 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 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 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润,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 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
2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 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 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 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 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 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 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 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 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 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 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 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 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 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 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 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 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 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 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 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
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 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 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 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 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 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 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作业:背诵课文。 《逢入京使》 岑参 教学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 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 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 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 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 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
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 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 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 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 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 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 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作业:背诵课文。 《逢入京使》 岑参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 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 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 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 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 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
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 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髙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 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 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 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 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 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 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 篇)。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 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 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 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 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 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 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 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 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作业:背诵课文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 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
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 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 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 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 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 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 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 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 篇)。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 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 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 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 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 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 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 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 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作业:背诵课文。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 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
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 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 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 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 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 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 使安西》。 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i)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 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 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 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 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 境
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 618—907 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 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 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 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 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 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 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 客舍 尽 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 1 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 2 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 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 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 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 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 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