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心灵净土教学设计 陈丽蓉编写 单元教学要点] 能欣赏本单元文章所蕴涵的人情美、风情美。 能感受评析单元课文语言朴实、简练、畅达的特点。 三、会辨别《渔歌三首》中作者要表达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感慨 四、关注“鉴赏评论″两篇的课文逻辑巧妙、妙趣横生的特色,尤其是“归谬法”的 运用。 五、训练正、反论证的能力,学习在口语交际中根据对象决定讲话方式和内容,锻炼社 交技巧,提高应对水平 11社戏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解题导入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 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 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
第六单元 心灵净土 教学设计 陈丽蓉 编写 [单元教学要点] 一、能欣赏本单元文章所蕴涵的人情美、风情美。 二、能感受评析单元课文语言朴实、简练、畅达的特点。 三、会辨别《渔歌三首》中作者要表达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感慨。 四、关注“鉴赏·评论”两篇的课文逻辑巧妙、妙趣横生的特色,尤其是“归谬法”的 运用。 五、训练正、反论证的能力,学习在口语交际中根据对象决定讲话方式和内容,锻炼社 交技巧,提高应对水平。 11 社 戏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 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 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
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 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 (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ang沁qin头昏脑眩xudn惮dan踱 棹zhao 归省xing 行hang辈 撺掇 cuan duo 凫fu水撮 桕ji楫j 旺相 XIang 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研讨结构,把握情节: 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三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四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部分: 、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 否是多余之笔? (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 (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 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 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 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 倾向于后者的。 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明确:
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 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 (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 dàng 沁 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 dàn 踱 duó 棹 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 辈 撺掇..cuān duō 凫.fú 水 撮 cuō 桕 jiù 楫 jí 旺相.xiàng 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三、研讨结构,把握情节: 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三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四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部分: 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 否是多余之笔? (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 (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 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 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 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 倾向于后者的。 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明确: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 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 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 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 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 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 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因此,“我”对这样 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五、小结。 1、教师再次强调有关鲁迅的重点介绍、课文的结构安排意图。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提出质疑 六、布置作业 1、抄词(见《词语手册》)各三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并分别说说美在哪 3、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四题。 第二课时 研讨课文第三、四部分 讲析上节课的作业第2题,在学生分组探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1、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 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 花里蹿 2、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 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 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 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 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 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 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二)指导朗读几个重点段落,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如 1、情感美一一开船出发:“一出门,………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景物美一一月夜行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赵庄便真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 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 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 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 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 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 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因此,“我”对这样 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五、小结。 1、教师再次强调有关鲁迅的重点介绍、课文的结构安排意图。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提出质疑。 六、布置作业: 1、抄词(见《词语手册》)各三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并分别说说美在哪 里。 3、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四题。 第二课时 一、研讨课文第三、四部分: 讲析上节课的作业第 2 题,在学生分组探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1、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 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 花里蹿”。 2、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 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 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 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 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 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 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二)指导朗读几个重点段落,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如: 1、情感美——开船出发:“一出门,……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景物美——月夜行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赵庄便真
在眼前了。” 3、故事美一一月下偷豆:“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 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学情处理) 、自读课文,讨论疑难。 (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相互讨论,为下节课作准备。) 三、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二题 2、摘抄文中所有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好词佳句。 第三课时 、复习前课内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大家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由同学们解答,不能解决的,由教师解答。然后,引导大 家集中讨论以下问题 二、问题讨论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 一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 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一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 能干的特点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一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一一平 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一一也不再看到 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 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 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 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品味词句,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1题,加着重号的词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3题,你有过类似经历吗?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四、引导归纳中心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 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 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布置作业
在眼前了。” 3、故事美——月下偷豆:“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 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学情处理) 二、自读课文,讨论疑难。 (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相互讨论,为下节课作准备。) 三、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二题。 2、摘抄文中所有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好词佳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前课内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大家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由同学们解答,不能解决的,由教师解答。然后,引导大 家集中讨论以下问题。 二、问题讨论。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 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 能干的特点。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 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 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 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 “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 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品味词句,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 1 题,加着重号的词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 3 题,你有过类似经历吗?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四、引导归纳中心: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 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 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布置作业
1、细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提 可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谈。) 2、熟读、背诵文中的体现景美、情美、故事美、情感美的段落。 3、作文:《我最 的一个人》 提示:(1)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词,如:“欣赏”、“难忘”、“喜欢”、“讨厌”等, 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题目。(2)用具体的事例和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12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 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 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晩回舟,误入藕花深 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 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 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和《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 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 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 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 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 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 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初步感知课文
1、细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提示: 可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谈。) 2、熟读、背诵文中的体现景美、情美、故事美、情感美的段落。 3、作文:《我最 的一个人》 提示:(1)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词,如:“欣赏”、“难忘”、“喜欢”、“讨厌”等, 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题目。(2)用具体的事例和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12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 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 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 2 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 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 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 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和《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 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 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 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 41 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 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 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 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三、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豁(hub)然开朗俨(yan)然诣(yi)太守垂髫(tido) 刘子骥(j)阡(qidn)陌交通便要(yao)还家 (二)熟悉课文: 1、疏通字词。 为业:靠……谋生。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 所从来:从哪儿来。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借。 请 语云: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志:做记号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2、自我尝试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地方在翻译的时候有困难的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 如不能解决,可向老师提出来。 3、课件出示练习,检查掌握情况 缘 缤纷 仿佛 豁然开朗 俨然 属 交通: 具 要 绝境 无论 延: 向 志 及 规 寻 妻子 (三)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别写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 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再寻桃花源的情形。 分组讨论,明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诣(yì)太守 垂髫(tiáo) 刘子骥(jì) 阡(qiān)陌交通 便要(yāo)还家 (二)熟悉课文: 1、疏通字词。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 所从来:从哪儿来。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云: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志:做记号。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2、自我尝试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地方在翻译的时候有困难的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 如不能解决,可向老师提出来。 3、课件出示练习,检查掌握情况: 缘: 缤纷: 仿佛: 舍: 豁然开朗: 俨然: 属: 阡陌: 交通: 具: 要: 绝境: 无论: 延: 向: 志: 及: 诣: 志: 遂: 规: 寻: 妻子: (三)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别写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 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再寻桃花源的情形。 分组讨论,明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 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四、全班齐读课文,尝试着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能初步背诵课文 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 当堂小测,抽查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 二、研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思考: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几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大意对即可)。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 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相应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未果”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三)感受桃花源的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教师归纳 (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住民:“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四、主题探讨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第二部分(第 2、3 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 第三部分(第 4 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四部分(第 5 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四、全班齐读课文,尝试着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能初步背诵课文。 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 2、3 两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当堂小测,抽查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 二、研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思考: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几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大意对即可)。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 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相应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未果”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三)感受桃花源的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教师归纳: (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住民:“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四、主题探讨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可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 你怎样评价? (自由辩论) 六、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 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 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 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 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归纳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3、摘抄文中出现的成语。 4、预习《桃源与沅州》。 比较·探究 桃源与沅州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沈从文散文的基本特点 3.试着比较《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沈从文散文的特点 2.从写作方法角度来比较阅读《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 【课时安排】 1课时 【媒体准备】 多媒体设备 【预习要求】 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收集与“桃源”有关的诗词名句 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一些作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学生对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品描绘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净土乐土?(学 生回答)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桃
五、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可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 你怎样评价? ——(自由辩论) 六、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 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 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 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 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归纳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3、摘抄文中出现的成语。 4、预习《桃源与沅州》。 比较·探究 桃源与沅州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沈从文散文的基本特点。 3.试着比较《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沈从文散文的特点。 2.从写作方法角度来比较阅读《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 【课时安排】 1 课时。 【媒体准备】 多媒体设备。 【预习要求】 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收集与“桃源”有关的诗词名句。 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一些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学生对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品描绘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净土乐土?(学 生回答)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桃
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当地的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 来可能口角余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与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 笔下,还残存着陶渊明作品中的流风遗韵? 二、整体感知: (一)作品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 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 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 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 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 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 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 《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八骏图》、《黑凤集》等,中 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西散记》、《湘 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 式,赞美人性美: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 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 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 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1、落实生字词听说:结合“词语手册”的内容当堂解释、掌握。 2、概括文章大意。请学生复述,补充,教师点评 三、课文研讨: 1、沈从文把桃源当时的玉器、鸡蛋、茶叶等土特产介绍得有声有色,是如何来刻画的 呢 明确:写实手法 2、文中是如何写桃源伐子的? 写了船工,写他们的生活习惯等 3、文中出现了几类生活在沅水一带的人?他们身上有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想借由写 人表现什么? 一表现人性,表现对湘西人们的赞美,对湘西民风的讴歌 4、为何要在选文的末段讲述城门上的那一片触目黑色的来历?在这个故事中,姓唐的 青年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明确:一个牺牲者。算得上是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进步青年。体现民族的自爱自尊 自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有其价值和作用,而他最终壮烈牺牲,折射出了作者在民族 自强不息背后隐藏的悲剧意识 四、拓展探究: 1、讨论:有人说,在沈从文的笔下,常常能看到“以‘悲悯者’的挚爱,忧患民生疾 苦”。例如:桃源伐子上的小水手,随时面临葬身激流的危险,即使死了,大不了顾主为死 者,烧几百钱而己。对此,你如何理解? 明确:湘西地方的蛮荒落后,人民精神的日渐堕落,生活的苦痛,水手的危难,等等
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当地的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 来可能口角余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与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 笔下,还残存着陶渊明作品中的流风遗韵? 二、整体感知: (一)作品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 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 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 文学后,他于 1923 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 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 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 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 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 80 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 《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 30 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八骏图》、《黑凤集》等,中 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西散记》、《湘 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 式,赞美人性美;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 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 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 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1、落实生字词听说:结合“词语手册”的内容当堂解释、掌握。 2、概括文章大意。请学生复述,补充,教师点评。 三、课文研讨: 1、沈从文把桃源当时的玉器、鸡蛋、茶叶等土特产介绍得有声有色,是如何来刻画的 呢? ——明确:写实手法。 2、文中是如何写桃源伐子的? ——写了船工,写他们的生活习惯等…… 3、文中出现了几类生活在沅水一带的人?他们身上有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想借由写 人表现什么? ——表现人性,表现对湘西人们的赞美,对湘西民风的讴歌…… 4、为何要在选文的末段讲述城门上的那一片触目黑色的来历?在这个故事中,姓唐的 青年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明确:一个牺牲者。算得上是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进步青年。体现民族的自爱自尊 自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有其价值和作用,而他最终壮烈牺牲,折射出了作者在民族 自强不息背后隐藏的悲剧意识。 四、拓展探究: 1、讨论:有人说,在沈从文的笔下,常常能看到“以‘悲悯者’的挚爱,忧患民生疾 苦”。例如:桃源伐子上的小水手,随时面临葬身激流的危险,即使死了,大不了顾主为死 者,烧几百钱而已。对此,你如何理解? 明确:湘西地方的蛮荒落后,人民精神的日渐堕落,生活的苦痛,水手的危难,等等
作者并不仅仅为此愤懑不平,而是引导读者由现实社会的忧患去感受生命是处于怎样的时代 压制之下,让读者与自己一起,从历史的角度探究这种人生和生存状态的险恶。 2、湘西散文是叙事的,意境化的叙事,作者描述湘西的山山水水,自然风物使其具有 画”的文化品格。文中哪一处表现最为明显? 明确:第六小节。司马长风说,“沈从文以屈原来加浓沅江风物的重量和华贵,同时又 以沅江的兰芷来衬托屈原的风概和文采,使人物和山川,芳草与诗心,历史和现代,交溶在 起吐露芬芳。”这种追求和境界注定了沈从文具备了大家风范 五、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中有几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给我们描绘出了一片,隔 世断尘的好去处。但凡读书人也罢,俗人也好,大多寻思着如此过把神瘾,挥霍大把的时间 和闲愁,沉迷于游山玩水,消志在闲情逸致中,然后谓之雅事。莫非如此?究竞是悠哉亦或 清淡,更或是寂寞使然?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两篇散文。 主旨 《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向往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 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和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 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桃花源记》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桃源与沅州》中沈 从文则是弘扬乡村人生和人性的美和善。人民的淳朴,人民对劳动的重视,这些美好精神 值得歌颂。 2、写作方法: 《桃花源记》:文言散文,叙事:《桃源与沅州》:现代文。 (1)带有“野性”的个性语言表达方式 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土腔”,民俗化语言的渗透让文中水手们“相互辱骂祖宗”、“各种 古怪希奇字眼儿……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旁人”。这样写人物,真实、自然、质朴、亲切、 传神 (2)借助典型的意象。 专载各类客人的“桃源划子”,船身轻,速度快,又不会出事,在平潭中游刃有余,注 定了是沅水流域的交通利器。桃源的小船,本可以作为引人进入“桃源洞”大同世界的象征 性器物来认识,但在这里沈从文揭力渲染的却是小船的作用。在大的沅水体系中,小船像一 只过河的卒子,小与弱只是表象,当它容于水的体系中,含而化之,它却是水中最安全无事 的在水中游刃有余的王子,其中的哲学人生之道是值得玩味的。 (3)传统传记的叙事方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沈从文在描绘沅水船只的过程中,时有对产生于沅水河畔的时尚名人进行穿插式的介 绍,实践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的传统传记叙事方式。采用典型的方式介绍最早见 于记载的桃源伐子上的屈原,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把为反抗压迫壮烈牺牲的姓唐的学生与终日 混日子的本地人进行了对比 六、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桃源”的诗句: 梦幻中的桃源,似乎永远与桃花源联为一体。那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个人间仙境 那也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一直以来,桃源有古代诗人的吟咏,有近代文人的描绘。陶 渊明笔下的桃源,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避世之地,是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的世外桃源。陶渊明陶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里,那种悠然自得 自然令世人向往。继陶潜乐于此地躬耕、写下奇文之后,不乏文人墨客来桃源壮游寻觅,留
作者并不仅仅为此愤懑不平,而是引导读者由现实社会的忧患去感受生命是处于怎样的时代 压制之下,让读者与自己一起,从历史的角度探究这种人生和生存状态的险恶。 2、湘西散文是叙事的,意境化的叙事,作者描述湘西的山山水水,自然风物使其具有 “画”的文化品格。文中哪一处表现最为明显? 明确:第六小节。司马长风说,“沈从文以屈原来加浓沅江风物的重量和华贵,同时又 以沅江的兰芷来衬托屈原的风概和文采,使人物和山川,芳草与诗心,历史和现代,交溶在 一起吐露芬芳。”这种追求和境界注定了沈从文具备了大家风范。 五、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中有几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给我们描绘出了一片,隔 世断尘的好去处。但凡读书人也罢,俗人也好,大多寻思着如此过把神瘾,挥霍大把的时间 和闲愁,沉迷于游山玩水,消志在闲情逸致中,然后谓之雅事。莫非如此?究竟是悠哉亦或 清淡,更或是寂寞使然?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两篇散文。 1、主旨: 《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向往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 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和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 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桃花源记》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桃源与沅州》中沈 从文则是弘扬乡村人生和人性的美和善。人民的淳朴,人民对劳动的重视,这些美好精神, 值得歌颂。 2、写作方法: 《桃花源记》:文言散文,叙事;《桃源与沅州》:现代文。 (1)带有“野性”的个性语言表达方式 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土腔”, 民俗化语言的渗透让文中水手们“相互辱骂祖宗”、“各种 古怪希奇字眼儿……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旁人”。 这样写人物,真实、自然、质朴、亲切、 传神。 (2)借助典型的意象。 专载各类客人的“桃源划子”,船身轻,速度快,又不会出事,在平潭中游刃有余,注 定了是沅水流域的交通利器。桃源的小船,本可以作为引人进入“桃源洞”大同世界的象征 性器物来认识,但在这里沈从文揭力渲染的却是小船的作用。在大的沅水体系中,小船像一 只过河的卒子,小与弱只是表象,当它容于水的体系中,含而化之,它却是水中最安全无事 的在水中游刃有余的王子,其中的哲学人生之道是值得玩味的。 (3)传统传记的叙事方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沈从文在描绘沅水船只的过程中,时有对产生于沅水河畔的时尚名人进行穿插式的介 绍,实践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的传统传记叙事方式。采用典型的方式介绍最早见 于记载的桃源伐子上的屈原,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把为反抗压迫壮烈牺牲的姓唐的学生与终日 混日子的本地人进行了对比。 六、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桃源”的诗句: 梦幻中的桃源,似乎永远与桃花源联为一体。那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个人间仙境, 那也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一直以来,桃源有古代诗人的吟咏,有近代文人的描绘。陶 渊明笔下的桃源,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避世之地,是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的世外桃源。陶渊明陶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里,那种悠然自得 自然令世人向往。继陶潜乐于此地躬耕、写下奇文之后,不乏文人墨客来桃源壮游寻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