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信息: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年第6期第2126页 三线”体系及划定技术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 郑娟尔,周伟,袁国华 (1.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1149;2.中国国土资 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摘要:贵州省在“三线”划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也存在规划指标冲突、部分工作推进缓 慢、红线划定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基于贵州省资源环境实际和已有工作基础,文章构建了 符合贵州省实际的“三线”体系,凝炼提出了贵州省“三线”划定的技术方法。从加强空间 规划编制、健全“三线”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经济补偿制度、优化信息管理平台和建设项目 审批制度、强化“三线”实施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岀了系列管控措施 关键词:“三线”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线;贵州 中图分类号:F301.2;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95(2016) 06-000000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 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主要 靠“三线”,即城市开发边界线、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对于“三线”的划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 都提出了相关要求。2016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提到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双控”和“三 线”为基本约束,推进市县“多规合一”试点,有序开展省级和重点区域空间规划试点 贵州省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中央对贵州省提出“生态和经济两个底线都要守住” 的要求。因此,在贵州省开展城市开发边界线、耕地保护红线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具有 重要意义。2015年,受贵州省人民政府委托,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 究院开展了贵州省“三线”划设研究。现将研究的部分内容呈上,以期能为全国的“三线” 划定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1贵州省“三线”划定工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1划线工作进展 近几年来,贵州省在耕地保护、城市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与 三线”划定相关的工作,都卓有成效,为“三线”的全面划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1)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出台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贵州省赤 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多项法律法规和相关方案。 (2)编制多个规划,明确相关控制性指标和空间布局。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 功能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建设用地规模、城市建设边 界、生态保护和治理等控制性目标及空间布局、保障措施等提岀了明确要求 3)确定“三线”划定的责任部门。由省发改委来统筹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国 土资源厅配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由国土资源厅和农业厅负责。城市开发边界主要由 住建和国土两个部门共同完成 (4)划定了重要流域的生态保护红线。环保、国土、水利、林业等多个部门共同在赤水 收稿日期:201605-27;修回日期:20160528 基金项目: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研究 作者简介:郑娟尔(1980-),女,浙江省余姚市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土,主 要从事国土资源经济管理研究
引用信息: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 年第 6 期第 21-26 页 1 “三线”体系及划定技术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1 郑娟尔,周伟,袁国华 (1.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1149;2.中国国土资 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摘要:贵州省在“三线”划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也存在规划指标冲突、部分工作推进缓 慢、红线划定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基于贵州省资源环境实际和已有工作基础,文章构建了 符合贵州省实际的“三线”体系,凝炼提出了贵州省“三线”划定的技术方法。从加强空间 规划编制、健全“三线”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经济补偿制度、优化信息管理平台和建设项目 审批制度、强化“三线”实施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系列管控措施。 关键词:“三线”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线;贵州 中图分类号:F301.2;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95(2016) 06-0000-00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 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主要 靠“三线”,即城市开发边界线、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对于“三线”的划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 都提出了相关要求。2016 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提到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双控”和“三 线”为基本约束,推进市县“多规合一”试点,有序开展省级和重点区域空间规划试点。 贵州省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中央对贵州省提出“生态和经济两个底线都要守住” 的要求。因此,在贵州省开展城市开发边界线、耕地保护红线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具有 重要意义。2015 年,受贵州省人民政府委托,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 究院开展了贵州省“三线”划设研究。现将研究的部分内容呈上,以期能为全国的“三线” 划定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1 贵州省“三线”划定工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1 划线工作进展 近几年来,贵州省在耕地保护、城市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与 “三线”划定相关的工作,都卓有成效,为“三线”的全面划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1)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出台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贵州省赤 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多项法律法规和相关方案。 (2)编制多个规划,明确相关控制性指标和空间布局。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 功能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建设用地规模、城市建设边 界、生态保护和治理等控制性目标及空间布局、保障措施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3)确定“三线”划定的责任部门。由省发改委来统筹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国 土资源厅配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由国土资源厅和农业厅负责。城市开发边界主要由 住建和国土两个部门共同完成。 (4)划定了重要流域的生态保护红线。环保、国土、水利、林业等多个部门共同在赤水 1收稿日期:2016-05-27;修回日期:2016-05-28 基金项目: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研究 作者简介:郑娟尔(1980-),女,浙江省余姚市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主 要从事国土资源经济管理研究
引用信息: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年第6期第2126页 河等重要流域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 (5)全面划定林业生态红线。划定9条林业生态红线,划定红线区域面积达9206万亩, 其中林地8891万亩、湿地315万亩 (6)开展了贵阳市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工作。作为全国14个试点城市之一,贵阳市规划 局和国土局分别从不同技术角度,按照前期平行推进、后期统筹协调共同完成相关工作。 (7)全面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市县级图斑已全部下发,贵阳市已按要求上报。 (8)开展了“多规融合”试点。选定了11个试点县,建立了工作协调机制,制定了《“多 规融合”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贵州省“多规融合”改革指导意见》等政策及实施方案。 1.2贵州省“三线”划定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体制机制等各种因素影响,部分工作推进缓慢,一些 地区不愿意划红线,担心红线划高了不利于今后的发展;二是各类规划在控制指标和空间管 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用地规模不同、空间管制矛盾突出等,制约“三线”协调 划定;三是不同部门对地类的认定存在差异导致“三线”划定存在冲突;四是“三线”划定 的技术力量薄弱,大部分基层工作者不知如何着手推进“三线”划定和多规融合工作 2贵州省“三线”体系研究 2.1耕地保护红线体系 贵州省耕地保护红线体系可包括耕地保有量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25度以上坡耕 地红线和重度污染区耕地红线。当前最重要的是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特别在大城市,基本 农田不仅要发挥生态和生产功能,还要发挥对大城市的隔离功能。《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条例》提出将1000亩以上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实行永久性保护。实际上,为保证城市发 展和建设用地的弹性,仅将一千亩以上坝区耕地的核心区纳入永久基本农田更有利于红线的 管护,更具有可操作性。另外,贵州省山地多,很多耕地和基本农田坐落于山上,建议逐步 将25度以上的基本农田退出。 2.2生态保护红线体系 生态红线有两种含义:一是空间的概念,二是值阈的概念。环保部2014年底发布的《国 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定义较宽泛,包 括空间和值阈两个概念。2015年发布的更新后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则将生态 保护红线的内容有所缩小。贵州省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红线划定规章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定义 实际上都包括空间和值阈两个概念。基于此,可将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分为基本生态功能 保障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类。其中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包括重 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和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两大类。本研究认为贵州省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红线可包括12类(参见表1)。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石漠化 三类。环境质量安全底线主要是水质红线、大气质量红线和建设用地环境红线。土壤污染 红线纳入耕地保护红线中。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包括水、能源等开发利用红线 2.3城市开发边界体系 贵州省城市开发边界体系可包括城镇开发边界和城镇建设边界两条线系。其中,城镇 开发边界实际就是城镇建设用地边界加上一定的弹性区。 2.4“三线”体系总表 表1是贵州省“三线”体系总表。这一体系在遵循中央各部委相关规定及贵州省相关 法规基础上实现了较好的协调,在内容上进行了适当的延伸和拓展。 表1贵州省“三线”体系 三线 主要红线 其他线系空间备注 生态基本1.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 1.对重要生生态空间这里的生态红 保护生态(1)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 态功能区划为主,部线是区域的概 红线功能(2)世界、国家文化自然遗产生定黄线,作为分具有第念 2
引用信息: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 年第 6 期第 21-26 页 2 河等重要流域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 (5)全面划定林业生态红线。划定 9 条林业生态红线,划定红线区域面积达 9206 万亩, 其中林地 8891 万亩、湿地 315 万亩。 (6)开展了贵阳市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工作。作为全国 14 个试点城市之一,贵阳市规划 局和国土局分别从不同技术角度,按照前期平行推进、后期统筹协调共同完成相关工作。 (7)全面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市县级图斑已全部下发,贵阳市已按要求上报。 (8)开展了“多规融合”试点。选定了 11 个试点县,建立了工作协调机制,制定了《“多 规融合”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贵州省“多规融合”改革指导意见》等政策及实施方案。 1.2 贵州省“三线”划定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体制机制等各种因素影响,部分工作推进缓慢,一些 地区不愿意划红线,担心红线划高了不利于今后的发展;二是各类规划在控制指标和空间管 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用地规模不同、空间管制矛盾突出等,制约“三线”协调 划定;三是不同部门对地类的认定存在差异导致“三线”划定存在冲突;四是“三线”划定 的技术力量薄弱,大部分基层工作者不知如何着手推进“三线”划定和多规融合工作。 2 贵州省“三线”体系研究 2.1 耕地保护红线体系 贵州省耕地保护红线体系可包括耕地保有量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25 度以上坡耕 地红线和重度污染区耕地红线。当前最重要的是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特别在大城市,基本 农田不仅要发挥生态和生产功能,还要发挥对大城市的隔离功能[1]。《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条例》提出将 1000 亩以上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实行永久性保护。实际上,为保证城市发 展和建设用地的弹性,仅将一千亩以上坝区耕地的核心区纳入永久基本农田更有利于红线的 管护,更具有可操作性。另外,贵州省山地多,很多耕地和基本农田坐落于山上,建议逐步 将 25 度以上的基本农田退出。 2.2 生态保护红线体系 生态红线有两种含义:一是空间的概念,二是值阈的概念。环保部 2014 年底发布的《国 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定义较宽泛,包 括空间和值阈两个概念。2015 年发布的更新后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则将生态 保护红线的内容有所缩小。贵州省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红线划定规章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定义 实际上都包括空间和值阈两个概念。基于此,可将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分为基本生态功能 保障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类。其中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包括重 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和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两大类。本研究认为贵州省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红线可包括 12 类(参见表 1)。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石漠化 三类。环境质量安全底线主要是水质红线、大气质量红线和建设用地环境红线。土壤污染 红线纳入耕地保护红线中。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包括水、能源等开发利用红线。 2.3 城市开发边界体系 贵州省城市开发边界体系可包括城镇开发边界和城镇建设边界两条线系。其中,城镇 开发边界实际就是城镇建设用地边界加上一定的弹性区。 2.4“三线”体系总表 表 1 是贵州省“三线”体系总表。这一体系在遵循中央各部委相关规定及贵州省相关 法规基础上实现了较好的协调,在内容上进行了适当的延伸和拓展。 表 1 贵州省“三线”体系 三线 主要红线 其他线系 空间 备注 生 态 保 护 红线 基本 生态 功能 1.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 (1)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 (2)世界、国家文化自然遗产生 1.对重要生 态功能区划 定黄线,作为 生态空间 为主,部 分具有第 这里的生态红 线是区域的概 念
引用信息: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年第6期第21-26页 保障态红线 生态缓冲区三产业旅 线(3)风景名胜区生态红线 2.将生态系 休闲 (4)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生态保统服务重要游憩功能 护红线 性和生态敏 (5)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感性为中度 (6)重要水源地保护区 的地区划为 7)湿地和湿地公园 黄线区作为 (8)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生态发展区 (9)林地保护红线 (10)主干河流及其自然岸线 (11)城市大型绿地和公园 (12)其他 2.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 (1)水土流失敏感区红线 (2)土地沙化敏感区红线 (3)石漠化敏感区红线 值阈概念。空 间概念的水环 1.水质红线(针对不同用途) 境红线区已纳 环境 生态功能保 质量 障线中 安全2大气质量红线 值阈概念 底线 耕地被列入耕 3.建设用地环境红线(区域划分 地红线中,林 和环境质量确定) 地、草地等被 纳入生态功能 基线中 资.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 设置自然资 源利用黄色 3.水功能区限制纳污 警戒线 值阈概念 4.能源消费总量 用5.其他资源开发利用红线 上 线 1.耕地保有量红线 耕地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红线(五千亩以 1.一般耕地 红线3.重度污染区红线 耕地黄线区/态空地保护参 控制线 生产空间 保护上耕地坝区、一千亩以上坝区核心区)2.中度污染/和 空间概念的 425度以上坡耕地红线 城市 1.城镇建设边界 设置城市发 开发 生活、生空间概念的城 边界2城镇开发边界 展弹性发展 产空间市开发边界线 3“三线”划定技术 3.1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 这里所要研究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主要指空间概念的红线划定技术。结合环保部 2015年下发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参考武汉、厦门、深圳等地经验,基本生 态功能保障线划定技术可按以下8个步骤进行,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1)资料收集和区域生态环境概况分析。收集整理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高分辨率遥
引用信息: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 年第 6 期第 21-26 页 3 保障 线 态红线 (3)风景名胜区生态红线 (4)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生态保 护红线 (5)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重要水源地保护区 (7)湿地和湿地公园 (8)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9)林地保护红线 (10)主干河流及其自然岸线 (11)城市大型绿地和公园 (12)其他 生态缓冲区 2.将生态系 统服务重要 性和生态敏 感性为中度 的地区划为 黄线区作为 生态发展区 三产业旅 游、休闲 游憩功能 2.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 (1)水土流失敏感区红线 (2)土地沙化敏感区红线 (3)石漠化敏感区红线 环境 质量 安全 底线 1.水质红线(针对不同用途) - 值阈概念。空 间概念的水环 境红线区已纳 入生态功能保 障线中 2.大气质量红线 - 值阈概念 3.建设用地环境红线(区域划分 和环境质量确定) 耕地被列入耕 地红线中,林 地、草地等被 纳入生态功能 基线中 自 然 资 源 利 用 上 线 1.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 2.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3.水功能区限制纳污 4.能源消费总量 5.其他资源开发利用红线 设置自然资 源利用黄色 警戒线。 值阈概念 耕 地 保 护 红线 1.耕地保有量红线 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红线(五千亩以 上耕地坝区、一千亩以上坝区核心区) 3.重度污染区红线 4.25 度以上坡耕地红线 1.一般耕地 控制线 2.中度污染 耕地黄线区 生产空间 和生态空 间 空间概念的耕 地保护线 城 市 开 发 边界 1.城镇建设边界 2.城镇开发边界 设置城市发 展弹性发展 区 生活、生 产空间 空间概念的城 市开发边界线 3 “三线”划定技术 3.1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 这里所要研究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主要指空间概念的红线划定技术。结合环保部 2015 年下发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参考武汉、厦门、深圳等地经验,基本生 态功能保障线划定技术可按以下 8 个步骤进行,技术流程如图 1 所示。 (1)资料收集和区域生态环境概况分析。收集整理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高分辨率遥
引用信息: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年第6期第2126页 感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等各类图形资料;收集整理区域各类 资源数据,对区域发展定位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基本研判。 (2)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划定对象识别。综合分析各专项法律和规划,对照上文研究 提出的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体系,识别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 (3)区域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对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范围内的各要素进行生态系统 服务重要性评估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综合评估,明确生态保护的目 标与重点,确定生态保护重要区域和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方向 (4)初步确定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空间边界和规模。根据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结果 将生态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较强地区划入基本生态功能基线。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 析技术,在统一空间坐标参考系统下,对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敏感区/脆弱区进行叠加 和综合分析,形成包含各类红线的空间分布图。当两种以上功能红线类型重叠时,需明确主 导生态功能和辅助功能。以基础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高精度遥感影像图为底图,将评估结果 图和底图进行叠加,采用地理空间系统软件进行图斑聚合处理,扣除独立细小图斑和人工用 地。开展必要的外业调查,对红线进行遥感判读和补充勾绘,调整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的界 线,基本形成界址清晰、切合实际、生态完整性好的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利用地理信息系 统空间分析技术,得出控制线范围的土地面积 (5)校验并完普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初始生态功能保障线划定后,需对划定的界线进 行一定的合理性校验。这就需要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 大气环境等角度对区域可承载的人口进行综合分析,并从碳氧平衡的角度,确定森林、绿地、 水面等生态用地的底线面积。将此底线面积与上文初步划定的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进行比较 对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并针对性提出划定或调整的依据。另外,还要从 政策的角度对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的合理性进行校验 (6)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分级管制区划分。根据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结果,结合基本生 态功能保障线内各类用地的空间界定和已有的管制要求,划定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分级管制 边界,划定不同级别的管制分区,综合形成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的面积、位置、具体分区等。 (⑦征求意见并最终形成红线划定成果。就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划定成果征求市政府 各相关职能部门、各镇、市民等的意见。根据意见,对划定成果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最终 的基本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成果。 ⑧)制定政策,建立数据库。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的管理架构。整 理红线划定成果,编制图册,形成系列图件成果,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确保红线划定面积、 比例等强制性指标的图数一致。生态空间要素斑块与具体分类、管制登记等信息应建立对应 关系
引用信息: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 年第 6 期第 21-26 页 4 感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等各类图形资料;收集整理区域各类 资源数据,对区域发展定位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基本研判。 (2)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划定对象识别。综合分析各专项法律和规划,对照上文研究 提出的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体系,识别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 (3)区域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对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范围内的各要素进行生态系统 服务重要性评估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综合评估,明确生态保护的目 标与重点,确定生态保护重要区域和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方向。 (4)初步确定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空间边界和规模。根据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结果, 将生态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较强地区划入基本生态功能基线。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 析技术,在统一空间坐标参考系统下,对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敏感区/脆弱区进行叠加 和综合分析,形成包含各类红线的空间分布图。当两种以上功能红线类型重叠时,需明确主 导生态功能和辅助功能。以基础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高精度遥感影像图为底图,将评估结果 图和底图进行叠加,采用地理空间系统软件进行图斑聚合处理,扣除独立细小图斑和人工用 地。开展必要的外业调查,对红线进行遥感判读和补充勾绘,调整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的界 线,基本形成界址清晰、切合实际、生态完整性好的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利用地理信息系 统空间分析技术,得出控制线范围的土地面积。 (5)校验并完善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初始生态功能保障线划定后,需对划定的界线进 行一定的合理性校验。这就需要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 大气环境等角度对区域可承载的人口进行综合分析,并从碳氧平衡的角度,确定森林、绿地、 水面等生态用地的底线面积。将此底线面积与上文初步划定的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进行比较, 对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并针对性提出划定或调整的依据。另外,还要从 政策的角度对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的合理性进行校验。 (6)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分级管制区划分。根据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结果,结合基本生 态功能保障线内各类用地的空间界定和已有的管制要求,划定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分级管制 边界,划定不同级别的管制分区,综合形成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的面积、位置、具体分区等。 (7)征求意见并最终形成红线划定成果。就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划定成果征求市政府、 各相关职能部门、各镇、市民等的意见。根据意见,对划定成果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最终 的基本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成果。 (8)制定政策,建立数据库。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的管理架构。整 理红线划定成果,编制图册,形成系列图件成果,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确保红线划定面积、 比例等强制性指标的图数一致。生态空间要素斑块与具体分类、管制登记等信息应建立对应 关系
引用信息: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年第6期第21-26页 收集整理地形图、遥感影像图 土地利用现状图、各类规划和统 土地、水、森林、生物、文物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 等资源及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基本格局分析 城市区域定位和发展趋势研判 综合分析各法律和规划,对关 控制区进行叠加确定必须严格 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 控制保护的区域 划定范围识别 制定管 市场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敏感性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 监管 障红线 实施 技术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 初步确定基本生态功 术,进行叠加分析和综合制图 能保障线空间边界和 综合确定征求市 开展必要的外业核实 基本生态政府 功能保障各相关 成最 线划定成职能部 终的基 编制图则 资源坏境承载力和政策相符性验 校验和基本生态功能 果(文「门各 本生态 功能保 成图件成 保障线完善 和登记 民等的 障线 据库建 综合生态重要性和已有的管控要 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 意见 建立地理空 分级管制区划分 间数据库 图1贵州省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划定技术流程 32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技术 耕地保护红线体系可包括耕地保有量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重度污染区耕地红线 和25度以上坡耕地红线等。当前最急迫的就是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的划定,其划定技术遵照 国土资源部的统一技术要求。近期的工作核心是划定城市周边、交通沿线的永久基本农田。 全域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后,按自下而上方式划定。城市周 边、交通沿线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可按图2的工作流程进行 获取未划为水久量 任苏 上图入 图[m 核实举证,批 地方开展调
引用信息: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 年第 6 期第 21-26 页 5 图 1 贵州省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划定技术流程 3.2 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技术 耕地保护红线体系可包括耕地保有量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重度污染区耕地红线 和 25 度以上坡耕地红线等。当前最急迫的就是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的划定,其划定技术遵照 国土资源部的统一技术要求。近期的工作核心是划定城市周边、交通沿线的永久基本农田。 全域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后,按自下而上方式划定。城市周 边、交通沿线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可按图 2 的工作流程进行。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敏感性 评估 综合确定 基本生态 功能保障 线划定成 果(文 本、图件 和登记 表) 土地、水、森林、生物、文物 等资源及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 基本格局分析 综合分析各法律和规划,对关 控制区进行叠加,确定必须严格 控制保护的区域 征求市 政府、 各相关 职能部 门、各 镇、市 民等的 意见 形成最 终的基 本生态 功能保 障线 制定管 控措 施,保 障红线 实施 城市区域定位和发展趋势研判 收集整理地形图、遥感影像图、 土地利用现状图、各类规划和统 计数据等 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 划定范围识别 初步确定基本生态功 能保障线空间边界和 规模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 术,进行叠加分析和综合制图, 开展必要的外业核实 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 分级管制区划分 综合生态重要性和已有的管控要 求 图则编 制和数 据库建 立 编制图则, 形成图件成 果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 建立地理空 间数据库 法律 规划 市场 监管 技术 …… 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政策相符性验 证 校验和基本生态功能 保障线完善 资料收 集 城市周边范围 内现状地类图 斑图层 地方开展调 查核实 下发 任务 核实举证,提交 证明材料 下达任务 上级审核 划定永久 基本农田 上图入库,设 标志,明确责 任人 图层 叠加 城市周边已划 为基本农田的 图斑图层 获取城市周边未划 为永久基本农田的 耕地图层 汇交成果 实际为非耕地,但 不能划为永久基本 农田的地块 实际为耕地,但 不能划为永久基 本农田的地块 Yes 提供合法注明材 料,并纳入2014年 土地变更调查 No 对于确认非耕地 的,作为核实认定 的依据举证材料 是否纳入最新的变 更调查 提供依法批准的建设用 地批复文件 提供由农业与环境管理 部门监测评价评定认 定,省政府核实确认的 证明材料 提供退耕证明 批而未用的 严重污染难以治 理的 生态建设需要 其他证明 确定工 作范围 交通沿线范围 内现状地类图 斑图层 获取交通沿线未划 为永久基本农田的 交通沿线划为 耕地图层 基本农田的图 斑图层 已验收的高标准 基本农田图层 图层 叠加 形成工作任务 永久基本农田现 状层 获取未划为永久基 本农田的高标准基 本农田 图层 叠加
引用信息: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年第6期第2126页 图2城市周边、交通沿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步骤 3.3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技术与方法 城市开发边界可分为UGB1和UGB2两类。其中,UGB1是一个区域生态环境容量的上线, 是区域的最大生态承载力;UGB2是一个阶段性的UGB,本轮规划期刚性,下一个规划期允许 调整。这两类UGB的划定方法有所不同:前一种主要基于生态环境容量,后一种更多地考 虑社会经济变化。从便于操作的角度出发,借鉴四川、厦门、深圳等地经验,城市开发边界 可按图3所示的技术流程划定,具体步骤如下: (1)开展资料收集工作,初步确定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参考 各类规划确定的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二是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基本生态功能保障 线划定时已开展了此项工作。因此,这里直接采用结果即可。三是对区域基本发展趋势进行 硏判,大致确定未来的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 (2)综合确定目标期城市开发边界规模,初步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形态。叠合基本生态 功能保障区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由此得到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上线。同时,基于城市未来 发展空间和保留适当弹性的考虑,综合确定目标期的城市开发边界规模。在基本生态功能保 障区已开展的敏感性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交通可达性、区域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 分析,开展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基础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高精度遥感影像图为底图,采 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叠加基本生态功能保障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结合建设 用地适宜性评价成果,综合确定新增建设用地的分布区域。然后,根据已明确的建设用地规 模,初步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形态。 (3)综合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形态。开展必要的外业调查,对城市开发边界线进行遥感 判读和补充勾绘,调整城市开发边界线。采用地理空间系统软件对图斑进行聚合处理,扣除 独立细小图斑,确保形成界址清晰、切合实际、完整性好的城市开发边界线。最后,还要从 政策和规划方面,对划定的界线进行再一次的校验,以确保城市开发边界与相关规划的完全 衔接 (4)征求意见,制定政策,建立数据库。开展意见征求工作,修改完善边界线。制定 管控措施,形成系列图件成果,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确保“三线”协调统
引用信息: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 年第 6 期第 21-26 页 6 图 2 城市周边、交通沿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步骤 3.3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技术与方法 城市开发边界可分为 UGB1 和 UGB2 两类。其中,UGB1 是一个区域生态环境容量的上线, 是区域的最大生态承载力;UGB2 是一个阶段性的 UGB,本轮规划期刚性,下一个规划期允许 调整[2]。这两类 UGB 的划定方法有所不同:前一种主要基于生态环境容量,后一种更多地考 虑社会经济变化。从便于操作的角度出发,借鉴四川、厦门、深圳等地经验,城市开发边界 可按图 3 所示的技术流程划定,具体步骤如下: (1)开展资料收集工作,初步确定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参考 各类规划确定的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二是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基本生态功能保障 线划定时已开展了此项工作。因此,这里直接采用结果即可。三是对区域基本发展趋势进行 研判,大致确定未来的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 (2)综合确定目标期城市开发边界规模,初步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形态。叠合基本生态 功能保障区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由此得到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上线。同时,基于城市未来 发展空间和保留适当弹性的考虑,综合确定目标期的城市开发边界规模。在基本生态功能保 障区已开展的敏感性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交通可达性、区域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 分析,开展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基础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高精度遥感影像图为底图,采 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叠加基本生态功能保障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结合建设 用地适宜性评价成果,综合确定新增建设用地的分布区域。然后,根据已明确的建设用地规 模,初步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形态。 (3)综合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形态。开展必要的外业调查,对城市开发边界线进行遥感 判读和补充勾绘,调整城市开发边界线。采用地理空间系统软件对图斑进行聚合处理,扣除 独立细小图斑,确保形成界址清晰、切合实际、完整性好的城市开发边界线。最后,还要从 政策和规划方面,对划定的界线进行再一次的校验,以确保城市开发边界与相关规划的完全 衔接。 (4)征求意见, 制定政策,建立数据库。开展意见征求工作,修改完善边界线。制定 管控措施,形成系列图件成果,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确保“三线”协调统一
引用信息: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年第6期第2126页 收集整理地形图、遥感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各类规划和统计数据等 参考各类规划确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可承载的|区域基本发展问题研判,大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历史、空间特征分析 的人口和建设用地人口(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划定时己致确定目标期人口规模和建 开展此项工作 设用地规模 城市人口现状分析和增长趋势分析 城市发展定位和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基本确定目标期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 基本生态功能保障区面积 反推出城市建设用地 综合确定目标期城市开 规模的上限 发边界规模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 对未来发展空间和建设用地弹性的考虑 确定城市开发边界规模 法律 制定管 规划(多规融合) 明确建设用 控措 永久基本农 地已建设 初步确定 施,保 区,新增建城市开发 综合划 障开发 管 建设用地适 设用地的可边界形态 综合确 定城市 各相关 边界实 宜性评价 能分布范围 施 技术 开发边 职能部 终的城 开发边 门、各 市发展 土地利用现 界提出 界形态 初步方 外业调查、规划和政策相 民的意 图则编 制图则,形成图 符性再校验 见 制和数 件成果 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形态 据库建 建立地理空间数据 立 图3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技术流程 3.4“三线”协同划定技术 “三线”必须协同划定,才能互相守住。本文在基本功能保障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技 术方法选择和技术流程设计时已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三线”中,应首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和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并作为城市开发边界的底线。永久基本农田边界的划定要与土地利 用规划相一致;基本生态功能保障区应包括各种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敏感区;城镇开发边界应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条件建设区范围衔接一致。 4“三线”管控 三线的管控需要多管齐下。此处提出以下六方面政策建议:一是尽快编制空间规划,推 进“三线”落地。研究制定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指引和技术规范,创新编制方法,探索规范 化的市、县空间规划编制程序。二是健全“三线”法律法规和组织体系,为红线划定和管理 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各地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宜的“三线”管护政策、制度。三 是建立畅通的“三线”协同划定组织体系。建议由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牵头,构建生态 保护红线联席会议制度。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张图为底图,汇总各部门的红线划定成果, 并经市长办公会等统筹协调,去除重复部分,解决争议部分,最后综合划定“三线”。四是 建立完善红线经济补偿制度。探索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助标 准。通过明晰水权建立和完善流域、水源地保护区补偿制度。五是以一张图和大数据为基础 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同时,优化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发改、国土、规划之间 的业务协同和建设项目审批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内部审批全程网上流转、办理和监控,服务 国民经济发展。六是强化“三线”实施监督管理。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分级分
引用信息: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 年第 6 期第 21-26 页 7 图 3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技术流程 3.4“三线”协同划定技术 “三线”必须协同划定,才能互相守住。本文在基本功能保障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技 术方法选择和技术流程设计时已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三线”中,应首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和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并作为城市开发边界的底线。永久基本农田边界的划定要与土地利 用规划相一致;基本生态功能保障区应包括各种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敏感区;城镇开发边界应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条件建设区范围衔接一致。 4 “三线”管控 三线的管控需要多管齐下。此处提出以下六方面政策建议:一是尽快编制空间规划,推 进“三线”落地。研究制定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指引和技术规范,创新编制方法,探索规范 化的市、县空间规划编制程序。二是健全“三线”法律法规和组织体系,为红线划定和管理 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各地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宜的“三线”管护政策、制度。三 是建立畅通的“三线”协同划定组织体系。建议由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牵头,构建生态 保护红线联席会议制度。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张图为底图,汇总各部门的红线划定成果, 并经市长办公会等统筹协调,去除重复部分,解决争议部分,最后综合划定“三线”。四是 建立完善红线经济补偿制度。探索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助标 准。通过明晰水权建立和完善流域、水源地保护区补偿制度。五是以一张图和大数据为基础 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同时,优化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发改、国土、规划之间 的业务协同和建设项目审批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内部审批全程网上流转、办理和监控,服务 国民经济发展。六是强化“三线”实施监督管理。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分级分 确定城市开发边界规模 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形态 参考各类规划确定 的人口和建设用地 规模 综合划 定城市 开发边 界提出 初步方 案 反推出城市建设用地 规模的上限 征求市 政府、 各相关 职能部 门、各 镇、市 民的意 见 形成最 终的城 市发展 边界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可承载的 人口(基本生态功能保障线划定时已 开展此项工作) 基本确定目标期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 综合确定目标期城市开 发边界规模 区域基本发展问题研判,大 致确定目标期人口规模和建 设用地规模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历史、空间特征分析 城市发展定位和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城市人口现状分析和增长趋势分析 基本生态功 能保障区 永久基本农 田保护区 外业调查、规划和政策相 符性再校验 基本生态功能保障区面积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 制定管 控措 施,保 障开发 边界实 施 图则编 制和数 据库建 立 编制图则,形成图 件成果 建立地理空间数据 库 法律 规划(多规融合) 市场 监管 技术 …… 收集整理地形图、遥感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各类规划和统计数据等 建设用地适 宜性评价 对未来发展空间和建设用地弹性的考虑 明确建设用 地已建设 区,新增建 设用地的可 能分布范围 综合确 定城市 开发边 界形态 初步确定 城市开发 边界形态 土地利用现 状图
引用信息: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年第6期第2126页 类管理制度,制定红线内土地开发建设的负面清单,强化建设项目的选址和规划设计审查, 严格执行用地审批和定额管理制度。采用打桩定点的方式或者结合建设风景道和绿道的方式 实现空间隔离,将“三线”真正落到实地。定期在红线划定区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对“ 线”实施保持严密监管态势。完善考核制度,将“三线”的落实纳入政府绩效目标考核范围 参考文献 [1]代兵.大城市多功能基本农田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2]杨建军,周文,钱颖.城市增长边界的性质及划定方法探讨—一杭州市生态带保护与控制 规划实践[].华中建筑,2010(1):122-125 Research on"Three Lines"System and Its Delineation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of guizhou province ZHENG Juaner. ZHOU Wei YUAN Guohua (1. Key Laboratory of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fo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Ministry of Land resources, Beijing 101149, China; 2. Chinese Academy of Land Resource Economics, Abstract: Guizhou Province has done a lot of work in the"three-line"delineation but there are also several issues such as: planning targets conflict, part of the work promote slowly, weak technology in red line delineation. Based on realistic situ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current work in"three-line"system, we build an three-line"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the actu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proposed technical methods of" three line deline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Then we promote a series of control measures from strengthening the spatial Planning, improving the"three line "laws and regulations,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yst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strengthening the"three lines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three lines";system; delineated; red lin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of farmland protection;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 line; Guizhou
引用信息: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 年第 6 期第 21-26 页 8 类管理制度,制定红线内土地开发建设的负面清单,强化建设项目的选址和规划设计审查, 严格执行用地审批和定额管理制度。采用打桩定点的方式或者结合建设风景道和绿道的方式, 实现空间隔离,将“三线”真正落到实地。定期在红线划定区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对“三 线”实施保持严密监管态势。完善考核制度,将“三线”的落实纳入政府绩效目标考核范围。 参考文献 [1]代兵.大城市多功能基本农田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27-32. [2]杨建军,周文,钱颖.城市增长边界的性质及划定方法探讨——杭州市生态带保护与控制 规划实践[J].华中建筑,2010(1):122-125. Research on "Three Lines" System and Its Delineation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of Guizhou Province ZHENG Juaner, ZHOU Wei, YUAN Guohua (1. Key Laboratory of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fo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Ministry of Land & Resources, Beijing 101149, China;2. Chinese Academy of Land & Resource Economics, Beijing 101149) Abstract: Guizhou Province has done a lot of work in the "three-line" delineation, but there are also several issues such as: planning targets conflict, part of the work promote slowly, weak technology in red line delineation. Based on realistic situ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current work in "three-line" system, we build an "three-line"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the actu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proposed technical methods of "three line" deline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Then we promote a series of control measures from strengthening the spatial Planning, improving the "three line" laws and regulations,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yst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strengthening the "three lines"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three lines"; system; delineated; red lin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of farmland protection;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 line; Guizhou
引用信息: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年第6期第2126页
引用信息: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 年第 6 期第 21-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