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节选)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谈论树的散文,除重点谈了菩提树、圣诞树、棕榈之外,还谈到桑 松等。在作者看来,这些树,或者与一种信仰有关,或者代表了一种精神。譬如, 菩提树与佛教有关,象征着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圣诞树与基督教有关,担负着 一种救赎主题;棕榈与回教有关,体现了倔强、忍耐的品格:桑虽然无关信仰, 但显示了可贵的朴实与清严;松则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原文共四节, 这里选了其中的三节 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起头这句简洁的陈述直截了当地 将菩提树的姿势呈现了出来 谦逊”“生长在都市的盲点”。这句话仿佛探 照灯一样,其光线所及,后面的几段描述都在它的辐射之下。这一节的第二至六 段,从不同侧面刻画了菩提树的树身、叶廓乃至表皮,有的着眼于细节(第五段), 有的偏重于整体(第三段),有的是二者兼顾(第二、六段)。在这一节末段的 后半部分,“这桑科乔木缓缓飘落下无数艳丽的花朵,继续灌溉着大地,一面柔 和地覆盖在一个青年的双肩上……”点明了菩提树与佛教的关联,深化了前面所 有描述的内涵。 第二节,作为过渡,第一段承接第一节关于菩提树的描述,以议论的方式进 ˉ步指明了菩提树的象征意义:“菩提树髙雅的气质,的确隐喻着觉者的一生, 在充满煎熬的人生苦难中省思乃至透彻后的大觉悟,这正是人类自我提升的一个 漫长路途”。接下来,从第二至九段,通过“相对的,最能代表西方宗教态度的 是三角锥体的圣诞树”一句,转入了对圣诞树的谈论。作者先从圣诞树代表的宗 教态度谈起,然后谈到了耶稣的“下凡”;在快镜头回放了这一逐渐“下凡”的 历程(第三至六段)后,作者指出“圣诞树在世界各处惊人地繁殖着”,以至于 成为“惟一不可能绝种的植物”(第七段)。这里隐含着作者的忧思,这种忧思 随后就变得强烈了一—“大家已没有余地去考虑它们在我们文化土壤中到底存在 着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第八段),在此基础上,作者将自己的思绪推进一步, 深入到对于“现代商业和化工技术”的反省(第九段)。 第二节的第十段,由“棕榈是另一个典型”这句,转向了关于棕榈的谈论 其后的六个段落(第十至十五段〕述及了“在干涸的险地随遇而安”的棕榈,指 出它“倔强的性格正和生存其间的回民吻合”,甚至“紧裹蓑衣的树干也与阿拉 伯民族布罩之内那瘦削的面颊互相呼应”。棕榈的确显示了完全不同于其他树种 的性格:顽强、坚韧。这样,第二节其实谈了两种树:前半部分谈圣诞树,后半 部分谈棕榈;二者形成了一种对比,作者的态度也有极大不同(这一点详见以下 “问题探究”的分析)。 在第三节开头,作者仍然用了一段文字再次谈到棕榈——“矮小茂密,一头 乱发”,像一个补充。随后就转入了对桑的谈论(第二至四段),所用的过渡语 是“然而”,作者的情绪溢于言表:“最怀念的是后院的桑”。作者谈论的重心 是:“桑是凡品,然而一举枝、一抽芽皆有中国民间的贵气无限”;桑的枝、叶 汁,无不体现了一种“贵气”(第二段)。接着,作者以中原农村女子采桑叶饲 蚕的情景,指明“桑是属于庶民的”,寄寓着“民间劳动之美”(第三段);又 借诸葛亮上疏的故事,写出了桑的“清严方正
树(节选)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谈论树的散文,除重点谈了菩提树、圣诞树、棕榈之外,还谈到桑、 松等。在作者看来,这些树,或者与一种信仰有关,或者代表了一种精神。譬如, 菩提树与佛教有关,象征着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圣诞树与基督教有关,担负着 一种救赎主题;棕榈与回教有关,体现了倔强、忍耐的品格;桑虽然无关信仰, 但显示了可贵的朴实与清严;松则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原文共四节, 这里选了其中的三节。 “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起头这句简洁的陈述直截了当地 将菩提树的姿势呈现了出来——“谦逊”“生长在都市的盲点”。这句话仿佛探 照灯一样,其光线所及,后面的几段描述都在它的辐射之下。这一节的第二至六 段,从不同侧面刻画了菩提树的树身、叶廓乃至表皮,有的着眼于细节(第五段), 有的偏重于整体(第三段),有的是二者兼顾(第二、六段)。在这一节末段的 后半部分,“这桑科乔木缓缓飘落下无数艳丽的花朵,继续灌溉着大地,一面柔 和地覆盖在一个青年的双肩上……”点明了菩提树与佛教的关联,深化了前面所 有描述的内涵。 第二节,作为过渡,第一段承接第一节关于菩提树的描述,以议论的方式进 一步指明了菩提树的象征意义:“菩提树高雅的气质,的确隐喻着觉者的一生, 在充满煎熬的人生苦难中省思乃至透彻后的大觉悟,这正是人类自我提升的一个 漫长路途”。接下来,从第二至九段,通过“相对的,最能代表西方宗教态度的 是三角锥体的圣诞树”一句,转入了对圣诞树的谈论。作者先从圣诞树代表的宗 教态度谈起,然后谈到了耶稣的“下凡”;在快镜头回放了这一逐渐“下凡”的 历程(第三至六段)后,作者指出“圣诞树在世界各处惊人地繁殖着”,以至于 成为“惟一不可能绝种的植物”(第七段)。这里隐含着作者的忧思,这种忧思 随后就变得强烈了——“大家已没有余地去考虑它们在我们文化土壤中到底存在 着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第八段),在此基础上,作者将自己的思绪推进一步, 深入到对于“现代商业和化工技术”的反省(第九段)。 第二节的第十段,由“棕榈是另一个典型”这句,转向了关于棕榈的谈论。 其后的六个段落(第十至十五段)述及了“在干涸的险地随遇而安”的棕榈,指 出它“倔强的性格正和生存其间的回民吻合”,甚至“紧裹蓑衣的树干也与阿拉 伯民族布罩之内那瘦削的面颊互相呼应”。棕榈的确显示了完全不同于其他树种 的性格:顽强、坚韧。这样,第二节其实谈了两种树:前半部分谈圣诞树,后半 部分谈棕榈;二者形成了一种对比,作者的态度也有极大不同(这一点详见以下 “问题探究”的分析)。 在第三节开头,作者仍然用了一段文字再次谈到棕榈——“矮小茂密,一头 乱发”,像一个补充。随后就转入了对桑的谈论(第二至四段),所用的过渡语 是“然而”,作者的情绪溢于言表:“最怀念的是后院的桑”。作者谈论的重心 是:“桑是凡品,然而一举枝、一抽芽皆有中国民间的贵气无限”;桑的枝、叶、 汁,无不体现了一种“贵气”(第二段)。接着,作者以中原农村女子采桑叶饲 蚕的情景,指明“桑是属于庶民的”,寄寓着“民间劳动之美”(第三段);又 借诸葛亮上疏的故事,写出了桑的“清严方正
这一节的最末两段,作者顺便以简洁的词句提及松,认为松是“中国士族和 仙逸的共同化身”,当他在“大风里看到一列列淹没棱线和低云的巨松”时,“心 智仿佛直接融入了那片郁绿的深处”。这样的描写似乎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余 问题探究 这篇散文表面上写树,实则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社会内涵,不同于一般的托 物言志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这篇散文。 各类树有何不同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作者每谈到一类树,都明确与某一种信仰或精神气质联系起来,例如菩提树 关联着佛教,象征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圣诞树关联着基督教,渗透着一种救赎 主题;棕榈关联着回教,体现的是倔强、忍耐的品格:桑展示了一种朴实与清严: 松则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谈论各类树时,所显 示的态度、流露的意绪是不一样的。比如,菩提树对应的安详、静穆,令作者肃 然起敬,产生一种景仰之情:圣诞树“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征候、一种普世的 意象”后,就变成了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改变了其原初含义,对此作者表 示了深深的忧思,同时隐含着批判的意味一一批判它依附的殖民主义;与此相对 的是棕榈的倔强,引起了作者的同情和感佩;此外,作者对桑是“怀念”而钦敬 的,对松则有一种向往之情 二、课文在行文方面有何特点? 本文的行文疏密得当。文中有的地方十分细密,如写菩提树的叶:“近似心 脏形的叶廓,在边缘镶滚着优美的曲线,尖细的末梢顺着主叶脉伸展成一道流逝 在时空中的笔画,给滚动在嫩绿网络上的露珠儿开条滴落大地的虹迹”;有的地 方极为疏阔,如写圣诞树的“惊人地繁殖”:“在18世纪初叶巴黎来往马车的 市街上”,“在19世纪新大陆降雪的旷野中孤立的、清教徒的木造小筑里” “在20世纪中期政变频频的南美午夜,那显得特别温暖的公寓客厅中”……虽 寥寥几笔,却以跨越数个世纪的时空。还可引导学生再找些例子, 三、如何理解课文的文化情怀与都市色调? 林燿德的散文被认为是都市散文的代表,这篇散文除了包含浓烈的文化意味 外,都市的气息也隐现其中。譬如,首句“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 就点明了菩提树在都市中的位置,“盲点”意味着看不见的地方,因而说明菩提 树是都市所欠缺的:作者在谈圣诞树时,更是通过“播放着重金属乐团蓝调歌曲 的百货公司”等都市景象,展开了对都市文明的审视与反思:另外,对“呈现出 民间劳动之美”“属于庶民”的桑的赞赏和“怀念”,也反衬了作者对于都市的 态度。可参看“有关资料”中的文章,找林燿德其他散文,进行扩展阅读 语言品味 这篇散文在语言上非常讲究,用语凝练、含蓄,疏密相间的行文,更使得全 篇显出峭拔之气。有的地方略微显得晦涩,须细细加以品味 对细节重视。前面“问题探究”引了关于菩提树叶的精细描写,其他如 “在路灯清冷的探照下表皮仍然显出有如月球表面的凹凸纹理和绝对寂静,一层 惨白而莹亮的氛围继续地滑动其上,直至天明”等。这些细节増强了课文行文的 细密
这一节的最末两段,作者顺便以简洁的词句提及松,认为松是“中国士族和 仙逸的共同化身”,当他在“大风里看到一列列淹没棱线和低云的巨松”时,“心 智仿佛直接融入了那片郁绿的深处”。这样的描写似乎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余 味。 问题探究 这篇散文表面上写树,实则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社会内涵,不同于一般的托 物言志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这篇散文。 一、各类树有何不同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作者每谈到一类树,都明确与某一种信仰或精神气质联系起来,例如菩提树 关联着佛教,象征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圣诞树关联着基督教,渗透着一种救赎 主题;棕榈关联着回教,体现的是倔强、忍耐的品格;桑展示了一种朴实与清严; 松则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谈论各类树时,所显 示的态度、流露的意绪是不一样的。比如,菩提树对应的安详、静穆,令作者肃 然起敬,产生一种景仰之情;圣诞树“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征候、一种普世的 意象”后,就变成了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改变了其原初含义,对此作者表 示了深深的忧思,同时隐含着批判的意味——批判它依附的殖民主义;与此相对 的是棕榈的倔强,引起了作者的同情和感佩;此外,作者对桑是“怀念”而钦敬 的,对松则有一种向往之情。 二、课文在行文方面有何特点? 本文的行文疏密得当。文中有的地方十分细密,如写菩提树的叶:“近似心 脏形的叶廓,在边缘镶滚着优美的曲线,尖细的末梢顺着主叶脉伸展成一道流逝 在时空中的笔画,给滚动在嫩绿网络上的露珠儿开条滴落大地的虹迹”;有的地 方极为疏阔,如写圣诞树的“惊人地繁殖”:“在 18 世纪初叶巴黎来往马车的 市街上”,“在 19 世纪新大陆降雪的旷野中孤立的、清教徒的木造小筑里”, “在 20 世纪中期政变频频的南美午夜,那显得特别温暖的公寓客厅中”……虽 寥寥几笔,却以跨越数个世纪的时空。还可引导学生再找些例子。 三、如何理解课文的文化情怀与都市色调? 林燿德的散文被认为是都市散文的代表,这篇散文除了包含浓烈的文化意味 外,都市的气息也隐现其中。譬如,首句“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 就点明了菩提树在都市中的位置,“盲点”意味着看不见的地方,因而说明菩提 树是都市所欠缺的;作者在谈圣诞树时,更是通过“播放着重金属乐团蓝调歌曲 的百货公司”等都市景象,展开了对都市文明的审视与反思;另外,对“呈现出 民间劳动之美”“属于庶民”的桑的赞赏和“怀念”,也反衬了作者对于都市的 态度。可参看“有关资料”中的文章,找林燿德其他散文,进行扩展阅读。 语言品味 这篇散文在语言上非常讲究,用语凝练、含蓄,疏密相间的行文,更使得全 篇显出峭拔之气。有的地方略微显得晦涩,须细细加以品味。 一、对细节重视。前面“问题探究”引了关于菩提树叶的精细描写,其他如 “在路灯清冷的探照下表皮仍然显出有如月球表面的凹凸纹理和绝对寂静,一层 惨白而莹亮的氛围继续地滑动其上,直至天明”等。这些细节增强了课文行文的 细密
、独句的铺排形成气势。有时一个单独的句子也成一段,如“这不动的圣 座”,显得极有气势;有时,独立句段的铺排也形成了某种气势,如: 《可兰经》与阿拉真主仍在 落后、贫穷、疾病以及迷信仍在 喜欢打噎却不可屈服的民族仍在。 挺立在大苍茫中,和烈阳、风沙僵持的棕榈仍在。 三、文句、思绪启承转合颇见技巧。例如,从谈论菩提树转为对圣诞树的谈 论,作者用“相对的……”句式引入:从谈论圣诞树转为对棕榈的谈论,作者则 说“棕榈是另一个典型”;从谈论棕榈转为对桑的谈论,作者用了“然而最怀念 的……”一句,承传、过渡得十分自然。 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 林燿德(1962-1996),本名林耀德,生于台北市城 中区,原籍福建厦门,先祖侨居于缅甸仰光市。先后毕业于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私立天主教辅仁大学法律 系财经法学组。1977年开始创作生涯,次年发表诗歌和散 文作品。著有诗、散文、长短篇小说等各类创作三十余种 编有选集《台湾新世代诗人大系》等四十余种;各项作品获 国家文艺奖、梁实秋文学奖首奖、时报文学奖首奖等三十余 项 、关于林燿德和林燿德的散文(痖弦)
二、独句的铺排形成气势。有时一个单独的句子也成一段,如“这不动的圣 座”,显得极有气势;有时,独立句段的铺排也形成了某种气势,如: 《可兰经》与阿拉真主仍在。 落后、贫穷、疾病以及迷信仍在。 喜欢打噎却不可屈服的民族仍在。 挺立在大苍茫中,和烈阳、风沙僵持的棕榈仍在。 三、文句、思绪启承转合颇见技巧。例如,从谈论菩提树转为对圣诞树的谈 论,作者用“相对的……”句式引入;从谈论圣诞树转为对棕榈的谈论,作者则 说“棕榈是另一个典型”;从谈论棕榈转为对桑的谈论,作者用了“然而最怀念 的……”一句,承传、过渡得十分自然。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林燿德(1962-1996),本名林耀德,生于台北市城 中区,原籍福建厦门,先祖侨居于缅甸仰光市。先后毕业于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私立天主教辅仁大学法律 系财经法学组。1977 年开始创作生涯,次年发表诗歌和散 文作品。著有诗、散文、长短篇小说等各类创作三十余种, 编有选集《台湾新世代诗人大系》等四十余种;各项作品获 国家文艺奖、梁实秋文学奖首奖、时报文学奖首奖等三十余 项。 二、关于林燿德和林燿德的散文(痖弦)
、林燿德散文的都市思维(章妮) 林燿德充分正视都市,而且还刻意倡导和创作了为都市谱写身世的“都市散 文”。他认为“整部人类文明史无疑将发展中的箭头指向都市化的路径……现代 都市终究是我们生活所面对的现实”。都市的一切表征—铁轨、大厦表面的铜 面减光玻璃、升降机、熔焊面罩等都可以入文。生活在都市的诗人应该“紧紧抓 住时代的咽喉”,“以人的自觉与都市化的思考,去前瞻和关切未来”(《都市 中的诗人》)。诗人的“自觉”不仅使他意识到“这一切正是文明的本身在说话” 《靓容》),还使他清醒地看到都市中繁荣靓容里的难以解决的“文明苦果” —罪恶、噪音和污染等。在书写都市各种表征的同时,他显示了对它们的理解, 因为他把都市与田园、乡村、城镇同看做“人类改造地球不同程度的现象”,认 为“在农业步入工商业化纪元之后,那一望无际的单一作物栽培只有在温度和色 泽上与沙漠有所区别,这种残酷的重复和单调本质又何异于都市中一式的水泥窝 巢”(《都市中的诗人》)。它们是都市的必然之物。都市与文明勾连在一起时, 已经不再是具体的、传统意义上的都市,它隐喻的是文明状况和文明进程。故而, 他“心灵精神家园”层面上的乡愁并没有指向温煦的田园和乡村,而是直指都市 文明。在虚构和想象中书写都市符征——洗衣机、果汁机、冷气机、电视机等, 他全力展示的是人被自己创造的文化和各种类象包围起来,人的主体性不得不退 让给物的世界。“拥有电话机的房间是阳性的,而没有电话机的房间自然是阴性 的;拥有主机的房间是主人,拥有分机的房间则是奴仆”,都市文明的符征以其 硬度和质感划分了人类文化的结构,规定了人的位置,以其“冷漠性表征出现代 社会意识形态的冷漠性”。他的都市思维不仅关照显在的符征,更多地是对深层 都市文明内涵的发掘。《宠物K》以短小的篇幅,讲述“我”饲养的一只宠物- 乌龟K在水中忍饥养自己的宠物两只孑孓。“在这种连弄臣都不再可靠的 世纪,人类饥渴的性灵益加需要宠物来弥补情绪上的失落”,人饲养宠物,无名 的宠物也有自己的宠物。人就是宠物,宠物就是人。K的被拘束、无名性以及性 灵的失落也是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境况。从日常生活经验到都市现象,再到对都市 文明内涵与机制的探讨,林燿德在散文中实践着他自己的提倡:“要表现人类在 广义都市’下的生活情感,表现现代人文明化、都市化以后的思考方式、行为 模式;他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多变性 林燿德散文的形构融合诗与小说,并有浓厚的科幻意味。他创作时,不再像 上一代诗人那样有意识地在写诗歌或散文,而只是在经营一个作品。因而,他的 散文突破了文类界限,形式的选择成为一种策略,原来在散文处于附属地位的故 事性和戏剧性成为他散文的重要元素。内含在正文意念深处的意识状态与思考痕 迹构成他散文的“隐藏作者”。林燿德在《传统之轴与前卫之轮—半世纪的台湾 散文面目》里指出:“小说的虚构、诗的跳跃、戏剧的张力无不可以渗入散文创 作思维,使得散文的文类框限和‘刻板印象’得以解除魔咒。 (选自章妮硕土学位论文《镂空夜色的飞鸟——论新生代散文》,福建师 范大学2003年,题目是编者加的) 关于“思考与探究五” 、《葡萄月令》有不少值得回味的句子,“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 简直是瞎长!”“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
三、林燿德散文的都市思维(章妮) 林燿德充分正视都市,而且还刻意倡导和创作了为都市谱写身世的“都市散 文”。他认为“整部人类文明史无疑将发展中的箭头指向都市化的路径……现代 都市终究是我们生活所面对的现实”。都市的一切表征——铁轨、大厦表面的铜 面减光玻璃、升降机、熔焊面罩等都可以入文。生活在都市的诗人应该“紧紧抓 住时代的咽喉”,“以人的自觉与都市化的思考,去前瞻和关切未来”(《都市 中的诗人》)。诗人的“自觉”不仅使他意识到“这一切正是文明的本身在说话” (《靓容》),还使他清醒地看到都市中繁荣靓容里的难以解决的“文明苦果” ——罪恶、噪音和污染等。在书写都市各种表征的同时,他显示了对它们的理解。 因为他把都市与田园、乡村、城镇同看做“人类改造地球不同程度的现象”,认 为“在农业步入工商业化纪元之后,那一望无际的单一作物栽培只有在温度和色 泽上与沙漠有所区别,这种残酷的重复和单调本质又何异于都市中一式的水泥窝 巢”(《都市中的诗人》)。它们是都市的必然之物。都市与文明勾连在一起时, 已经不再是具体的、传统意义上的都市,它隐喻的是文明状况和文明进程。故而, 他“心灵精神家园”层面上的乡愁并没有指向温煦的田园和乡村,而是直指都市 文明。在虚构和想象中书写都市符征——洗衣机、果汁机、冷气机、电视机等, 他全力展示的是人被自己创造的文化和各种类象包围起来,人的主体性不得不退 让给物的世界。“拥有电话机的房间是阳性的,而没有电话机的房间自然是阴性 的;拥有主机的房间是主人,拥有分机的房间则是奴仆”,都市文明的符征以其 硬度和质感划分了人类文化的结构,规定了人的位置,以其“冷漠性表征出现代 社会意识形态的冷漠性”。他的都市思维不仅关照显在的符征,更多地是对深层 都市文明内涵的发掘。《宠物 K》以短小的篇幅,讲述“我”饲养的一只宠物—— 乌龟 K 在水中忍饥养自己的宠物——两只孑孓。“在这种连弄臣都不再可靠的 世纪,人类饥渴的性灵益加需要宠物来弥补情绪上的失落”,人饲养宠物,无名 的宠物也有自己的宠物。人就是宠物,宠物就是人。K 的被拘束、无名性以及性 灵的失落也是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境况。从日常生活经验到都市现象,再到对都市 文明内涵与机制的探讨,林燿德在散文中实践着他自己的提倡:“要表现人类在 ‘广义都市’下的生活情感,表现现代人文明化、都市化以后的思考方式、行为 模式;他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多变性。” 林燿德散文的形构融合诗与小说,并有浓厚的科幻意味。他创作时,不再像 上一代诗人那样有意识地在写诗歌或散文,而只是在经营一个作品。因而,他的 散文突破了文类界限,形式的选择成为一种策略,原来在散文处于附属地位的故 事性和戏剧性成为他散文的重要元素。内含在正文意念深处的意识状态与思考痕 迹构成他散文的“隐藏作者”。林燿德在《传统之轴与前卫之轮——半世纪的台湾 散文面目》里指出:“小说的虚构、诗的跳跃、戏剧的张力无不可以渗入散文创 作思维,使得散文的文类框限和‘刻板印象’得以解除魔咒。” (选自章妮硕士学位论文《镂空夜色的飞鸟——论新生代散文》,福建师 范大学 2003 年,题目是编者加的) 关于“思考与探究五” 一、《葡萄月令》有不少值得回味的句子,“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 简直是瞎长!”“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
用呀! 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仔细琢磨这些句子的意 味、情调。有条件的话,再读几篇汪曾祺散文,体会、总结他的散文的语言特点。 设题意图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体味汪曾褀散文的独特的语言及其包含的情调 参考答案 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生动地展示了葡萄抽条的旺 盛的生命力,“瞎长”一词富于戏谑色彩;“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 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突岀了满园的葡萄的“璀璨琳琅″这里显 然用了夸张手法;“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表明葡萄下架后葡萄 树的恣意生长,仿佛面对面说话般自然随意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是种诗化的语言,疏淡、雅致,其重点不是告诉读者话 里包含的“意思”或指向,而是提供种意味、趣味或者韵味。这也是他自己所 说的“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因此,有人评说 他的文字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很有味道。 还可参照汪曾祺的语言观来品味他散文的语言魅力:“语言是活的,滚动的 语言不是像盖房子似的,一块砖一块砖叠出来的。语言是树,是长出来的。树有 树根、树干、树枝、树叶,但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树的内部的汁液是流通的。 枝动,百枝摇。″“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 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 汪曾祺的散文很多,不难找到,可多读几篇,认真品味语言特色 二、在《光》中,作者多次谈到光和黑暗不可分离,试指出这些段落并分析 它们之间的联系 设题意图 这道题主要提示学生如何挖掘课文的内涵,学会抓住文本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
用呀!”,“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仔细琢磨这些句子的意 味、情调。有条件的话,再读几篇汪曾祺散文,体会、总结他的散文的语言特点。 设题意图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体味汪曾祺散文的独特的语言及其包含的情调。 参考答案 “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生动地展示了葡萄抽条的旺 盛的生命力,“瞎长”一词富于戏谑色彩;“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 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突出了满园的葡萄的“璀璨琳琅”,这里显 然用了夸张手法;“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表明葡萄下架后葡萄 树的恣意生长,仿佛面对面说话般自然随意。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是一种诗化的语言,疏淡、雅致,其重点不是告诉读者话 里包含的“意思”或指向,而是提供一种意味、趣味或者韵味。这也是他自己所 说的“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因此,有人评说 他的文字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很有味道。 还可参照汪曾祺的语言观来品味他散文的语言魅力:“语言是活的,滚动的。 语言不是像盖房子似的,一块砖一块砖叠出来的。语言是树,是长出来的。树有 树根、树干、树枝、树叶,但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树的内部的汁液是流通的。 一枝动,百枝摇。”“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 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 汪曾祺的散文很多,不难找到,可多读几篇,认真品味语言特色。 二、在《光》中,作者多次谈到光和黑暗不可分离,试指出这些段落并分析 它们之间的联系。 设题意图 这道题主要提示学生如何挖掘课文的内涵,学会抓住文本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
这篇散文多次谈到光和黑暗不可分离,第五至八段围绕光与黑暗的关系所展 开的议论。作者先是以月光“带来无数黑影”、闪电过后“广大得漫无边际的黑 暗”、蜡烛光使影子“真正得了生命”为例,点明了光与黑暗的“分不开”;接 着谈到了黑夜带来的“静穆”,其中以闪电为最,它“轻疾冷静”,且“孤高脱 群,来去无踪”;然后指出虽然“光和黑暗永远在相迫随相角逐”,但月光、星 光、雪光,还有地上的小白花“像浇不灭的火星”,不能被黑暗“完全掩灭”; 最后谈到光与黑暗如何“融为一体”,认为“只有黄昏的一刹那,光和黑影才真 正的融合成一片"。除此之外,第一段后半部分谈到:“黑暗失去了夜间的专制 阳光还没有全透出来”。显然,作者谈论光与黑暗的关系,是包含了一定的情感 的:对光的热爱和向往,对光与黑暗辨证关系的参悟,因为光需要黑暗的映衬。 ,三、《树》重点讲述了三类树,涉及三种不同的信仰,而三种信仰都与“苦 有关。结合课文,谈谈三种信仰是如何分别看待“苦难”的。 设题意图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和领会。 参考答案 《树》重点讲述了菩提树、圣诞树、棕榈这三类树,分别涉及佛教、基督教、 回教三种不同的信仰,而这三种信仰都与“苦难”有关。通过阅读课文,可以了 解到,佛教是以一种安详、沉静的姿态应对苦难的,在作者看来,“菩提树高雅 的气质,的确隐喻着觉者的生,在充满煎熬的人生苦难中省思乃至透彻后的大 觉悟,这正是人类自我提升的一个漫长路途”;基督教否定人的自觉,强调救赎 的意义,作者认为,当圣诞树“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征候、一种普世的意象 后,就变成了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这是需要省思的;在作者的眼里,回教 训导人们保持顽强、忍耐,即使苦难重重地击打着现实生活,但无法摧毁人们的 精神和意志。这些分析有一定的历史观和现实针对性
这篇散文多次谈到光和黑暗不可分离,第五至八段围绕光与黑暗的关系所展 开的议论。作者先是以月光“带来无数黑影”、闪电过后“广大得漫无边际的黑 暗”、蜡烛光使影子“真正得了生命”为例,点明了光与黑暗的“分不开”;接 着谈到了黑夜带来的“静穆”,其中以闪电为最,它“轻疾冷静”,且“孤高脱 群,来去无踪”;然后指出虽然“光和黑暗永远在相追随相角逐”,但月光、星 光、雪光,还有地上的小白花“像浇不灭的火星”,不能被黑暗“完全掩灭”; 最后谈到光与黑暗如何“融为一体”,认为“只有黄昏的一刹那,光和黑影才真 正的融合成一片”。除此之外,第一段后半部分谈到:“黑暗失去了夜间的专制…… 阳光还没有全透出来”。显然,作者谈论光与黑暗的关系,是包含了一定的情感 的:对光的热爱和向往,对光与黑暗辨证关系的参悟,因为光需要黑暗的映衬。 三、《树》重点讲述了三类树,涉及三种不同的信仰,而三种信仰都与“苦 难”有关。结合课文,谈谈三种信仰是如何分别看待“苦难”的。 设题意图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和领会。 参考答案 《树》重点讲述了菩提树、圣诞树、棕榈这三类树,分别涉及佛教、基督教、 回教三种不同的信仰,而这三种信仰都与“苦难”有关。通过阅读课文,可以了 解到,佛教是以一种安详、沉静的姿态应对苦难的,在作者看来,“菩提树高雅 的气质,的确隐喻着觉者的一生,在充满煎熬的人生苦难中省思乃至透彻后的大 觉悟,这正是人类自我提升的一个漫长路途”;基督教否定人的自觉,强调救赎 的意义,作者认为,当圣诞树“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征候、一种普世的意象” 后,就变成了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这是需要省思的;在作者的眼里,回教 训导人们保持顽强、忍耐,即使苦难重重地击打着现实生活,但无法摧毁人们的 精神和意志。这些分析有一定的历史观和现实针对性
四、从你熟悉的树(比如松树、柳树……)中选一样,描绘它的形象,阐述 它的象征意义 设题意图 这道题意在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通过深入理解《树》一文的象征手法, 能够在自己的作文实践中有所体现。同时要学生学习观察自然,感悟生命。 答案略
四、从你熟悉的树(比如松树、柳树……)中选一样,描绘它的形象,阐述 它的象征意义。 设题意图 这道题意在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通过深入理解《树》一文的象征手法, 能够在自己的作文实践中有所体现。同时要学生学习观察自然,感悟生命。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