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竹菊"四君子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九四中学帏庆喜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 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 梅 深冬初春里赏梅,会有一种热烈的气氛,让人感觉不到深冬初春的冷峭。她那不畏严寒、经霜傲雪、冰肌玉骨、 凌寒留香的独特个性,为世人所敬重。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 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 凌寒独自开"的孤傲。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 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 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 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妙笔,让人闻到雪中梅花的淡淡暗香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的词,把对故国的思念,离恨随人而远的忧思 融进了雪梅之中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自号梅花屋主的画梅大师王 冕的《墨梅》。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他的存世名作, 便是他的这幅同名的《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 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他笔下的梅花,有的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有的显示了孤傲正直的性格,有的表达了与统 治阶级不合作的精神,有的流露了爱国主义的热忱,有的则表现出自己的不凡抱负和乐观的感情。他想把自己的情 感激流灌注在绘画创作的园地上 古人喜欢梅花也是因为她高傲自然,在冰雪未褪的时候,红艳的花瓣,幽幽的清香,不然怎么会有那段诗句,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白白的雪,粉红色的桃花,互衬互应别有一番感激在心中。 人们常常把梅花比做一个清丽的美人,桀骜不逊。也比做那些不畏艰难知难而进的人,站在最高的山顶看透 最美的风景。现在的梅花还是与以前一个摸样,往往在冰雪未溶的春天就伸展自己的身资,绝傲世人。 古人有语:“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四君子中的梅,向来也是被歌咏得最多的品种之 陆游29岁参加进土考试,虽名在前列,但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他又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 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 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 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所以,他的《卜算子.咏梅》至今传 唱古今。“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黄泥辗作 尘,只有香如故”。在陆先生的词里,梅倒是寂寞得很,多少寄托的是文人的一种孤芳自赏的习惯。在我,还是更 欣赏伟人毛泽东的同题咏梅,“它在丛中笑”和“犹有花枝俏”显得奔放、灿烂、热烈,充满斗争的活力 如果有大雪相交辉映,红白相间,犹如一清亮女子立于眼前,算得是人间妙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人花相映的美丽实在是在于言说之外的。古人说梅咏梅,常常说的都是寒梅花开。 梅,百花独先,千古风流。铮铮铁骨浓缩世事沧桑,疏影横斜斗霜雪,凌寒独放。不与凡卉为伍,不与山花 争春。高标孤诣,幽香袭人,蓬勃灿烂。集刚劲、坚贞、俏丽、希望于一身。更具高寒超逸之韵致,清雅绰约之风 梅花的香韵一向为人们所倾倒,它浓而不艳、冷而不淡,那疏影横斜的风韵和淸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 相比的。然而,更为可贵的,还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做雪凌霜、独步早春的精神,被人们誉 为中华民族之魂。“朔风吹倒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人们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 尊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赞赏梅花的高洁、典雅、冷峭、坚贞,视为知友、君子,梅都是当之无愧的
梅兰竹菊"四君子"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九四中学 韩庆喜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 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 一、梅 深冬初春里赏梅,会有一种热烈的气氛,让人感觉不到深冬初春的冷峭。她那不畏严寒、经霜傲雪、冰肌玉骨、 凌寒留香的独特个性,为世人所敬重。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 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 "凌寒独自开"的孤傲。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 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 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 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妙笔,让人闻到雪中梅花的淡淡暗香。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的词,把对故国的思念,离恨随人而远的忧思, 融进了雪梅之中。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自号梅花屋主的画梅大师王 冕的《墨梅》。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他的存世名作, 便是他的这幅同名的 《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 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他笔下的梅花,有的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有的显示了孤傲正直的性格,有的表达了与统 治阶级不合作的精神,有的流露了爱国主义的热忱,有的则表现出自己的不凡抱负和乐观的感情。他想把自己的情 感激流灌注在绘画创作的园地上。 古人喜欢梅花也是因为她高傲自然,在冰雪未褪的时候,红艳的花瓣,幽幽的清香,不然怎么会有那段诗句,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白白的雪,粉红色的桃花,互衬互应别有一番感激在心中。 人们常常把梅花比做一个清丽的美人,桀骜不逊。也比做那些不畏艰难知难而进的人,站在最高的山顶看透 最美的风景。现在的梅花还是与以前一个摸样,往往在冰雪未溶的春天就伸展自己的身资,绝傲世人。 古人有语:“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四君子中的梅,向来也是被歌咏得最多的品种之一。 陆游 29 岁参加进士考试,虽名在前列,但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他又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 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 礼部郎中。65 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 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所以,他的《卜算子.咏梅》至今传 唱古今。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黄泥辗作 尘,只有香如故”。在陆先生的词里,梅倒是寂寞得很,多少寄托的是文人的一种孤芳自赏的习惯。在我,还是更 欣赏伟人毛泽东的同题咏梅,“它在丛中笑”和“犹有花枝俏”显得奔放、灿烂、热烈,充满斗争的活力。 如果有大雪相交辉映,红白相间,犹如一清亮女子立于眼前,算得是人间妙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人花相映的美丽实在是在于言说之外的。古人说梅咏梅,常常说的都是寒梅花开。 梅,百花独先,千古风流。铮铮铁骨浓缩世事沧桑,疏影横斜斗霜雪,凌寒独放。不与凡卉为伍,不与山花 争春。高标孤诣,幽香袭人,蓬勃灿烂。集刚劲、坚贞、俏丽、希望于一身。更具高寒超逸之韵致,清雅绰约之风 姿。 梅花的香韵一向为人们所倾倒,它浓而不艳、冷而不淡,那疏影横斜的风韵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 相比的。然而,更为可贵的,还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做雪凌霜、独步早春的精神,被人们誉 为中华民族之魂。“朔风吹倒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人们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 尊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赞赏梅花的高洁、典雅、冷峭、坚贞,视为知友、君子,梅都是当之无愧的
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睻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橫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箱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杨柳枝词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雪梅之二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兰 生长于深山幽谷之中的兰花,清香淡雅,气宇轩昂,临风摇曳,婀娜多姿,花开幽香清远,沁人肺腑。它那“不 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的高洁品质,为自己迎来了“空谷佳人”的美誉 空谷生幽兰,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 人格的品质。兰花,在中华文化中,成了真、善、美的代名词。唐宋以来,吟颂兰花的诗、词、赋、曲、书、画等 各种作品,似汗牛充栋,不可胜数,成了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李白说:“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幽兰香 飘远,松寒不改容”。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曾说:“土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 国,则曰国香”。“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兰的形态贤淑,花香幽远,被誉为“香祖”。孔子时代,颂兰为“王者香”。《家语》中说:“孔子曰与 善人交,如入藏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就是说与正人君子在一起,如在养兰花的房间里,被香气 所化。更是“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志若兰兮终不移”的描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 志向与骨气。兰花不骄不媚,气质超凡脱俗,深受人们的钟爱,尤其在我国人民心中,兰花是真诚、美好的象征。 兰为“香者王”,香气清幽,素有“香祖”之称,尤以其青艳含娇、风姿脱俗,给人以“兰气清和引群品” 的感觉。所以,人们便把兰花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的象征。因其是“色、香、姿三者兼备”的稀世之花,人们更将 它比作完美人格的体现。 爱国诗人屈原,在他屡受毁谤、惨遭放逐的不幸际遇中,将他的满腔爱国热情化作了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而 在他的诗中,以兰寄志:“秋兰兮青青”,“兰芷幽而有芬。”兰与蕙被当作“美女”、“君子”、“贤人” 来加于歌颂的,歌颂他对美好的祖国、美好的情操、美好的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杜牧笔下的兰花,在碧水茫茫的兰溪河边,河水与兰花相映,兰花散 发着特有的幽香,细雨霏霏,将一幅朦胧淡雅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谷深不见兰生处,追逐微风偶得之 苏辙的这首诗,意境虽颇蕴禅机,但对幽兰的简约品性,推崇备至。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寓居台湾,养兰自娱, 作诗赞兰:“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 寄高雅”。这不正是将军一身浩然正气的自我写照吗!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非常喜爱兰花,戎马一生的朱 德委员长,南征北战之余,爱兰、养兰数十年似一日,他赞美兰花道:“幽兰叶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从草旁。纵使 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道出了一位革命先辈一生无私奉献的商尚情操。陈毅写有”幽兰在山谷,本自无 人识,只有馨气重,求者遍山隅”的著名诗句。说出了不管什么人,只要对社会有用、对人民有利,在建设祖国的 事业中,广大群众还时需要你的 兰,从深山幽谷中飘然而至,摇曳舂风,多么的自由、浪漫、惬意啊!淡淡娇姿,如美人婀娜灵秀,凤眼顾盼 生情,临窗诵词品赋。如君子孤高雅洁超脱,远离尘世的喧嚣浮躁,在寂寞清贫中实现高尚的完美。 许许多多叶似剑鞘的竹子,枝繁叶茂,连片成海。它们有的如绿珠坠地,有的又如翠云接天,那千姿百态的 竹海里,竹叶婆娑起舞,摇曳万里。置身于竹海,处处饱含着竹的清香。其情其景其幽香,无不使人陶醉 明月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 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 竹之绝妙处,乃在虛心劲节,筠色润贞。其性最殊,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风来自成清籁,雨打更发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杨柳枝词 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雪梅之二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兰 生长于深山幽谷之中的兰花,清香淡雅,气宇轩昂,临风摇曳,婀娜多姿,花开幽香清远,沁人肺腑。它那“不 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的高洁品质,为自己迎来了“空谷佳人”的美誉。 空谷生幽兰,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 人格的品质。兰花,在中华文化中,成了真、善、美的代名词。唐宋以来,吟颂兰花的诗、词、赋、曲、书、画等 各种作品,似汗牛充栋,不可胜数,成了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李白说:“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幽兰香 飘远,松寒不改容”。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曾说:“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 一国,则曰国香”。“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兰的形态贤淑,花香幽远,被誉为“香祖”。 孔子时代,颂兰为“王者香”。《家语》中说:“孔子曰与 善人交,如入藏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就是说与正人君子在一起,如在养兰花的房间里,被香气 所化。更是“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志若兰兮终不移”的描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 志向与骨气。兰花不骄不媚,气质超凡脱俗,深受人们的钟爱,尤其在我国人民心中,兰花是真诚、美好的象征。 兰为“香者王”,香气清幽,素有“香祖”之称,尤以其青艳含娇、风姿脱俗,给人以“兰气清和引群品” 的感觉。所以,人们便把兰花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的象征。因其是“色、香、姿三者兼备”的稀世之花,人们更将 它比作完美人格的体现。 爱国诗人屈原,在他屡受毁谤、惨遭放逐的不幸际遇中,将他的满腔爱国热情化作了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而 在他的诗中,以兰寄志:“秋兰兮青青”,“兰芷幽而有芬。”兰与蕙被当作“美女”、“君子”、“贤人”…… 来加于歌颂的,歌颂他对美好的祖国、美好的情操、美好的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杜牧笔下的兰花,在碧水茫茫的兰溪河边,河水与兰花相映,兰花散 发着特有的幽香,细雨霏霏,将一幅朦胧淡雅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谷深不见兰生处,追逐微风偶得之”。 苏辙的这首诗,意境虽颇蕴禅机,但对幽兰的简约品性,推崇备至。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寓居台湾,养兰自娱, 作诗赞兰;“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 寄高雅”。这不正是将军一身浩然正气的自我写照吗!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非常喜爱兰花,戎马一生的朱 德委员长,南征北战之余,爱兰、养兰数十年似一日,他赞美兰花道:“幽兰叶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从草旁。纵使 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道出了一位革命先辈一生无私奉献的商尚情操。陈毅写有”幽兰在山谷,本自无 人识,只有馨气重,求者遍山隅”的著名诗句。说出了不管什么人,只要对社会有用、对人民有利,在建设祖国的 事业中,广大群众还时需要你的。 兰,从深山幽谷中飘然而至,摇曳春风,多么的自由、浪漫、惬意啊!淡淡娇姿,如美人婀娜灵秀,凤眼顾盼 生情,临窗诵词品赋。如君子孤高雅洁超脱,远离尘世的喧嚣浮躁,在寂寞清贫中实现高尚的完美。 三、竹 许许多多叶似剑鞘的竹子,枝繁叶茂,连片成海。它们有的如绿珠坠地,有的又如翠云接天,那千姿百态的 竹海里,竹叶婆娑起舞,摇曳万里。置身于竹海,处处饱含着竹的清香。其情其景其幽香,无不使人陶醉。 明月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 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 竹之绝妙处,乃在虚心劲节,筠色润贞。其性最殊,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风来自成清籁,雨打更发
幽韵,饶有“筛风梳月带雨斜”的特色,刚贞不俗。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 节,更喜在庭院中植竹观赏。 竹,杆如椽之笔,在天地间,以生命和青春书写着正直和虚心:叶似宋词中的翠鸟,尖尖的啄,衔着永恒的春 天:笋做着云的梦,从山涧杂石乱草中探出头,小小的,却也要亲吻璀璨的阳光。就是那些仁人志土,丹青俊杰, 以此为寄托,或吟或唱。曲曲玉笛洞箫,诉说着人间激越和苍凉。 竹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它有着"劲节”、"虛空"、"萧疏"的个性。它的"劲节",代表 不屈的节操: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 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生的顽强特点,历代文人骚客,从中得到多方面的思想启迪。 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 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方志敏烈士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 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自己的儿女也以松、竹、梅、兰命名,足见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爱竹之痴 可见一斑。东坡自出仕到病逝常州,其间曾三次被贬谪。他在自挽诗中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洲惠洲儋洲”,三次 人生浮沉,东坡完成了他的人生蜕变,从踌躇满志要报效朝廷到豁达超然物我两忘,始终如一的是他的旷达胸襟 刚直秉性。内心的变化必然也导致对物的认识的变化。东坡由人生际遇而引发的感叹,对生活的思考,也就不知不 觉折射在竹上。东坡的竹便从“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抱负慢慢转向了“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净无 尘,几砚寒生雾。”的安闲,一直到了“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ˆ的淡定,“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的超然和潇洒, 正是“谁似东坡老,白首已忘机”。东坡宁可不吃肉也要种竹,不仅是因为嗜竹,恐怕更是因为“无肉令人瘦,无竹 令人俗吧。也许正是因为东坡有旷达的胸襟,潇洒似竹,刚直坚毅,不屈似竹,正人君子,气节似竹,才会有惺 惺相惜之感吧 李贺的“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写出了竹的几分哀怨,把情与恨的感叹用竹写了出来。范成 大的“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则在竹中写出了含泪的离愁,让人感觉那绿竹也有着一分与人相同的 离愁别恨 清代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 独领风骚。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 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衙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 枝一叶总关情。”听竹声萧萧,想到了人民啼饥号寒,看一枝一叶,想到自己这些小官吏的责任和使命。忧民之心 尽瘁之意依依可见。“老老苍苍竹一竿,长年风雨不知寒。好叫真节青云去,任尔时人仰面看。”“未出土时先有 节,纵凌云处也无心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爱竹总如教子弟,数 番剪削又扶持”。这些联语诗句,生动地表现了板桥先生对竹的一往请深。他精心修剪百般呵护,如先生之教育子 弟,如长辈之爱抚儿孙,绝不哗众取宠,毫无矫柔造作,自然、亲切、真摯,如果没有对竹的真爱是写不出这样的 句子的。“疏疏密密复亭亭,小院幽篁一片青,最是晩风藤榻上,满身凉露一天星”。“轩前只要两竿竹,绝妙风 声夹雨声,或怕搅人眠不着,不知枕上已诗成”。“新篁初放,在夏月中,能驱吾暑,能豁吾胸”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这样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 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 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 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 竹”。这也成就了“胸有成竹”的一段美谈 文人爱竹,不单是爱它的秀美,更因它的高洁,它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风霜严寒,正是文人学者毕生所 追求的,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给予竹的 刚正之誉:"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是竹的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竹的坚强:"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是竹的清高:"宜烟宜雨又宜 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侵见前峰。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阴浓。无赖杏花多意绪 数枝穿翠好相容。"是竹的可人:王维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之句,可谓万千潇洒。能得到如此的美誉,人 们自然而然地也就喜欢竹了 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 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反财富奉献给人民
幽韵,饶有“筛风梳月带雨斜”的特色,刚贞不俗。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 节,更喜在庭院中植竹观赏。 竹,杆如椽之笔,在天地间,以生命和青春书写着正直和虚心;叶似宋词中的翠鸟,尖尖的啄,衔着永恒的春 天;笋做着云的梦,从山涧杂石乱草中探出头,小小的,却也要亲吻璀璨的阳光。就是那些仁人志士,丹青俊杰, 以此为寄托,或吟或唱。曲曲玉笛洞箫,诉说着人间激越和苍凉。 竹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它有着"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它的"劲节",代表 不屈的节操;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 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 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生的顽强特点,历代文人骚客,从中得到多方面的思想启迪。 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 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方志敏烈士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 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自己的儿女也以松、竹、梅、兰命名,足见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爱竹之痴, 可见一斑。东坡自出仕到病逝常州,其间曾三次被贬谪。他在自挽诗中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洲惠洲儋洲”,三次 人生浮沉,东坡完成了他的人生蜕变,从踌躇满志要报效朝廷到豁达超然物我两忘,始终如一的是他的旷达胸襟, 刚直秉性。内心的变化必然也导致对物的认识的变化。东坡由人生际遇而引发的感叹,对生活的思考,也就不知不 觉折射在竹上。东坡的竹便从“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抱负慢慢转向了“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净无 尘,几砚寒生雾。”的安闲,一直到了“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的淡定,“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的超然和潇洒, 正是“谁似东坡老,白首已忘机”。东坡宁可不吃肉也要种竹,不仅是因为嗜竹,恐怕更是因为“无肉令人瘦,无竹 令人俗”吧。也许正是因为东坡有旷达的胸襟,潇洒似竹,刚直坚毅,不屈似竹,正人君子,气节似竹,才会有惺 惺相惜之感吧。 李贺的“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写出了竹的几分哀怨,把情与恨的感叹用竹写了出来。范成 大的“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则在竹中写出了含泪的离愁,让人感觉那绿竹也有着一分与人相同的 离愁别恨。 清代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 独领风骚。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 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衙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 枝一叶总关情。”听竹声萧萧,想到了人民啼饥号寒,看一枝一叶,想到自己这些小官吏的责任和使命。忧民之心, 尽瘁之意依依可见。“老老苍苍竹一竿,长年风雨不知寒。好叫真节青云去,任尔时人仰面看。”“未出土时先有 节,纵凌云处也无心。”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爱竹总如教子弟,数 番剪削又扶持”。这些联语诗句,生动地表现了板桥先生对竹的一往请深。他精心修剪百般呵护,如先生之教育子 弟,如长辈之爱抚儿孙,绝不哗众取宠,毫无矫柔造作,自然、亲切、真挚,如果没有对竹的真爱是写不出这样的 句子的。“疏疏密密复亭亭,小院幽篁一片青,最是晚风藤榻上,满身凉露一天星”。“轩前只要两竿竹,绝妙风 声夹雨声,或怕搅人眠不着,不知枕上已诗成”。“新篁初放,在夏月中,能驱吾暑,能豁吾胸”。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这样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 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 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 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 竹”。这也成就了“胸有成竹”的一段美谈。 文人爱竹,不单是爱它的秀美,更因它的高洁,它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风霜严寒,正是文人学者毕生所 追求的,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给予竹的 刚正之誉;"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是竹的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竹的坚强;"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是竹的清高;"宜烟宜雨又宜 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侵见前峰。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阴浓。无赖杏花多意绪。 数枝穿翠好相容。"是竹的可人;王维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之句,可谓万千潇洒。能得到如此的美誉,人 们自然而然地也就喜欢竹了。 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 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反财富奉献给人民
四、菊 菊,群芳中的隐者。在万花即将枯萎的深秋季节,百卉凋零,唯有菊花悄然于田野村舍、木栅竹篱、数影墙 旁霜中争艳。在凛冽的秋风中,品读着恬淡脱俗。菊花花形优美,色彩绚丽,清雅高洁,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 清雅洁身的象征 每看菊花,我总是沉静在一种“入静”的感情之中,这感情是朦胧的,却又是清晰的,言无尽也意无穷。我爱 菊花,爱它朴实无华的气质和品德。菊花不像月季那样应月而开,时开时谢,而是“开花独自迟”,它没有牡丹那样 天资富贵,却有高风亮节。当百花凋零的寒霜季节,唯有它在秋风中婷婷玉立,表现出“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风格。 菊花没有桃花的轻佻,芍药的艳俗,它的颜色红的浮沉,黄的典雅,白的神圣。它也少牡丹之霸气,无梅花之傲气 同红叶凌霜,与青松为伍。所以历代志士文人多以菊花的品德自励自勉,对菊花倍加吟颂,从屈原的“春兰兮秋菊, 长无绝兮终在”:陶渊眀的采菊冬蓠下,悠然见南山”:韩琦的“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看黄花分外香”;苏东坡的“荷 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箱秋ˆ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呤菊名句,而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呤菊诗“我花开后 百花杀”,以及毛泽东同志的“战地黄花分外香”诗句,则更给菊花赋予了另一种含义。 文人以花抒发内心的情感(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借花来表达崇高的理想抱负(黄巢:“待 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他们笔下的菊花,显得多姿多彩。 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因陶渊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 号。王安石的“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把落地的黄菊比喻成雨后的黄金。酩酊大醉的杜牧也有“尘世 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诗句。李淸照的"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诋迟?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 香盈袖”,写出了自己的满腹忧郁。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元稹说得更直接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僧齐已赞它“无艳无妖别有香”,声明自己“栽多不为待重阳”,“却是真心爱澹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说:“我昔爱菊成菊癖,佳种不惮求千里ˆ。蒲松龄还写了不少咏菊佳句:“登堂把酒 对黄花,老子颠任意兴嘉”:“烂漫黄花召眼光,当晚把酒近重阳”:“堂中花满酒盈觞,妙遣花香入酒香ν等等,饮酒 赏菊之情,跃然纸上。 著名文学家张恨水,每当一部作品问世,他都要到花市买几盆菊花或上山采集野菊花,他对菊花一往情深。 曾有诗咏之:“飘逸尚留高士志,幽娴不作媚人装”。 第一个与菊花结成不解之缘的要数东晋诗人陶渊明了。他辞去彭泽令,挂印归田,当了隐士,酷爱莳菊, 寄情于菊花。他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流芳千古,被后人奉为圭臬。陶 渊明已成为爱菊的象征。 最早咏白菊的当推刘禹锡和白居易。令狐楚家中有白菊,刘一再见诸吟咏:“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 花的洁白有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妆”:花的娇贵使得“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白居易回忆经历的杭州、洛 阳、苏州“三处菊花同色黄”,晚年见到ˆ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ˆ吋,不由得既兴奋又感慨。中唐时白菊 还是如此珍稀,到晩唐李商隐笔下,便是“霜天白菊绕阶墀”了。相应地咏白菊诗也多了起来。司空图对白菊怀有偏 爱,写有《白菊杂书四首》和两组《白菊三首》 宋代,王安石与苏东坡的一场菊战,一直在文坛传为佳话。一日,苏东坡造访王安石未遇,见其桌上放着 两句诗:“黄昏风雨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苏东坡认为百花都落瓣的,唯菊花不落,是干枯在枝头上的。于是, 就续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不服气,他认为屈原长诗《离骚》就有“夕餐秋菊之落 英”。其实,菊花有落瓣也有不落瓣的,不可一概论之 四君子”的孤高淸傲、坚毅刚强、圣洁脱俗的性格,不就是古今正直文人的象征吗?真正的君子应该具 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干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崇高愿望、博大胸怀;白居易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的同情、仁慈之心;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汘青″的坚定不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于谦的“粉 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淸白正直、忠于操守的人格;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格降人才 的雄心壮志
四、菊 菊,群芳中的隐者。在万花即将枯萎的深秋季节,百卉凋零,唯有菊花悄然于田野村舍、木栅竹篱、数影墙 旁霜中争艳。在凛冽的秋风中,品读着恬淡脱俗。菊花花形优美,色彩绚丽,清雅高洁,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 清雅洁身的象征。 每看菊花,我总是沉静在一种“入静”的感情之中,这感情是朦胧的,却又是清晰的,言无尽也意无穷。我爱 菊花,爱它朴实无华的气质和品德。菊花不像月季那样应月而开,时开时谢,而是“开花独自迟”,它没有牡丹那样 天资富贵,却有高风亮节。当百花凋零的寒霜季节,唯有它在秋风中婷婷玉立,表现出“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风格。 菊花没有桃花的轻佻,芍药的艳俗,它的颜色红的浮沉,黄的典雅,白的神圣。它也少牡丹之霸气,无梅花之傲气, 同红叶凌霜,与青松为伍。所以历代志士文人多以菊花的品德自励自勉,对菊花倍加吟颂,从屈原的“春兰兮秋菊, 长无绝兮终在”;陶渊明的“采菊冬蓠下,悠然见南山”;韩琦的“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看黄花分外香”;苏东坡的“荷 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秋”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呤菊名句,而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呤菊诗“我花开后 百花杀”,以及毛泽东同志的“战地黄花分外香”诗句,则更给菊花赋予了另一种含义。 文人以花抒发内心的情感(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借花来表达崇高的理想抱负(黄巢:“待 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他们笔下的菊花,显得多姿多彩。 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 号。王安石的“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把落地的黄菊比喻成雨后的黄金。酩酊大醉的杜牧也有“ 尘世 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诗句。李清照的“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诋迟?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 香盈袖”,写出了自己的满腹忧郁。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元稹说得更直接: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僧齐已赞它“无艳无妖别有香”,声明自己“栽多不为待重阳”,“却是真心爱澹 黄”。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说:“我昔爱菊成菊癖,佳种不惮求千里”。蒲松龄还写了不少咏菊佳句:“登堂把酒 对黄花,老子颠任意兴嘉”;“烂漫黄花召眼光,当晚把酒近重阳”;“堂中花满酒盈觞,妙遣花香入酒香”等等,饮酒 赏菊之情,跃然纸上。 著名文学家张恨水,每当一部作品问世,他都要到花市买几盆菊花或上山采集野菊花,他对菊花一往情深。 曾有诗咏之:“飘逸尚留高士志,幽娴不作媚人装”。 第一个与菊花结成不解之缘的要数东晋诗人陶渊明了。他辞去彭泽令,挂印归田,当了隐士,酷爱莳菊, 寄情于菊花。他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流芳千古,被后人奉为圭臬。陶 渊明已成为爱菊的象征。 最早咏白菊的当推刘禹锡和白居易。令狐楚家中有白菊,刘一再见诸吟咏:“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 花的洁白有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妆”;花的娇贵使得“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白居易回忆经历的杭州、洛 阳、苏州“三处菊花同色黄”,晚年见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时,不由得既兴奋又感慨。中唐时白菊 还是如此珍稀,到晚唐李商隐笔下,便是“霜天白菊绕阶墀”了。相应地咏白菊诗也多了起来。司空图对白菊怀有偏 爱,写有《白菊杂书四首》和两组《白菊三首》。 宋代,王安石与苏东坡的一场菊战,一直在文坛传为佳话。一日,苏东坡造访王安石未遇,见其桌上放着 两句诗:“黄昏风雨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苏东坡认为百花都落瓣的,唯菊花不落,是干枯在枝头上的。于是, 就续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不服气,他认为屈原长诗《离骚》就有“夕餐秋菊之落 英”。其实,菊花有落瓣也有不落瓣的,不可一概论之。 “四君子”的孤高清傲、坚毅刚强、圣洁脱俗的性格,不就是古今正直文人的象征吗? 真正的君子应该具 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博大胸怀;白居易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的同情、仁慈之心;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定不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于谦的“粉 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白正直、忠于操守的人格;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