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2期 地域研究与开发 Vol 36 No. 2 2017年4月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2017 广东省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的时空演变 李震,刘品安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广州510000 摘要:从创新性和中心性两个角度构建了相对创新指数,并以广东省21个地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空间 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广东省区城创新与经济規模互动关系的时空动态。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广东的创新输 出区域空间分布呈现出范围逐渐缩减的趋势,创訢承接区域空间分布昰现岀范国逐渐扩张的趋势,这反映出广东区 城创新在全囯的相对优势地位岀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创新输岀区琙和创新承接区域均倾向于与相似类型区域相 邻,且这一趋势由不显著逐渐转变为非常显著,逐渐形成了珠江口两岸的创新输出集聚区。广东各地市区域创新与 经济規模互动关系的差异程度在2005-2010年间有所增加,而在2010-2014年间有所减弱。 关键词:相对创新指数;区域创新;经济规模;时空演变;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17)02-0035-05 0引言 增长总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东中西部间的区域差异进 行了分析。蒋天颖等研究了长三角区域创新与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创新已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 发展和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口,区域创新的 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目前,我国已区域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方面,对于具体区域的 经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阶段,广东也把创新驱创新活动与经济规模之间互动关系的差异未有充分考 动战略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因此,科虑;同时,在研究时也通常只考虑区域本身的创新和经 学分析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促进广济增长,未将相关指标放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进行分 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析。本研究从创新性和集中性两个角度出发,构建了基 中先行先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于相对创新指数的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分析 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已有近百年框架,并以广东省21个地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与 历史。早在1920年代,C.W.Cob等就提出用生产函数已有关于广东区域创新方面的研究[相比,本研究的特 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后,国内外学色在于从创新性和集中性两个角度综合考量,阐述广东 者开始从多个视角研究这一关系。R.M. Solow提出了计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的时空动态,为广东创新 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剩余法。P. M. Romer发展及战略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把知识作为变量直接引入模型认为知识积累是促进现1研究方法 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和驱动力。G. M. Grossman 等建立了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内生增长模型以及基1.1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测算与分类 于自主创新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朱学新运用广义 研究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关键在于如何 CD生产函数对我国省域科技投入的经济效果进行了分度量创新。学术界对创新的度量一直存在着争论- 析。宋之帅等对我国科技创新人才与经济增长之间专利2、学术论文新产品产值等指标均可反映 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史自力对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增创新,由于专利数据具有可比性强、信息量大和易获取 长质量与多层次创新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性等特征,已成为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指标2。因 析。梁玺等采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我此,选取专利授权量作为反映区域创新的指标。经济规 国经济增长和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刘和东对我国模则选用GDP作为指标。研究区域包括广东2个地市 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变量进行了协整分析的市域范围,专利授权量、GDP数据均来源于相应年份 与因果关系检验。齐晓丽等对我国省域创新与经济的《广东统计年鉴》《广东科技年鉴》 由于专利授权量和GDP均是反映有关信息的绝对 收稿日期:2016-01-29;修回日期:2017-01-26 量,两者各有各自的意义和单位,无法简单地将其纳入 基金项目:打造“理论粤军”资助项目(LLY301);广东省社 会科学院2014年度青年课题(2014c0187) 统一的分析框架中。为了将两者进行对比,需要将该区 作者简介:李震(1984-),男,山东菏泽市人,助理研究员,硕域所在的更大区域作为参照区域计算该区域的专利授 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及计量分析研究,(E-mal) elvislicnt@权量和GDP在参照区域中所占的比例,衡量其在参照区 126com。 域中的重要性,从而将区域创新和经济规模的重要性进
书 广东省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的时空演变 李 震 ,刘品安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宏观经济研究所,广州 510000) 摘要:从创新性和中心性两个角度构建了相对创新指数,并以广东省 21个地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空间 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广东省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的时空动态。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广东的创新输 出区域空间分布呈现出范围逐渐缩减的趋势,创新承接区域空间分布呈现出范围逐渐扩张的趋势,这反映出广东区 域创新在全国的相对优势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创新输出区域和创新承接区域均倾向于与相似类型区域相 邻,且这一趋势由不显著逐渐转变为非常显著,逐渐形成了珠江口两岸的创新输出集聚区。广东各地市区域创新与 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的差异程度在 2005—2010年间有所增加,而在 2010—2014年间有所减弱。 关 键 词:相对创新指数;区域创新;经济规模;时空演变;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17)02?0035?05 收稿日期:2016-01-29;修回日期:2017-01-26 基金项目:打造“理论粤军”资助项目(LLYJ1301);广东省社 会科学院 2014年度青年课题(2014G0187) 作者简介:李震(1984-),男,山东菏泽市人,助理研究员,硕 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及计量分析研究,(Email)elvislicn@ 126.com。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创新已成为推进区域经济 发展和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 ,区域创新的 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2-3] 。目前,我国已 经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阶段[4] ,广东也把创新驱 动战略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因此,科 学分析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促进广 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 中先行先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已有近百年 历史。早在 1920年代,C.W.Cobb等就提出用生产函数 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 。之后,国内外学 者开始从多个视角研究这一关系。R.M.Solow提出了计 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剩余法[6] 。P.M.Romer 把知识作为变量直接引入模型,认为知识积累是促进现 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和驱动力[7] 。G.M.Grossman 等建立了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内生增长模型[8]以及基 于自主创新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9] 。朱学新运用广义 CD生产函数对我国省域科技投入的经济效果进行了分 析[10] 。宋之帅等对我国科技创新人才与经济增长之间 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1] 。史自力对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增 长质量与多层次创新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 析[12] 。梁玺等采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我 国经济增长和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13] 。刘和东对我国 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变量进行了协整分析 与因果关系检验[14] 。齐晓丽等对我国省域创新与经济 增长总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东中西部间的区域差异进 行了分析[15] 。蒋天颖等研究了长三角区域创新与经济 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16] 。 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区域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方面,对于具体区域的 创新活动与经济规模之间互动关系的差异未有充分考 虑;同时,在研究时也通常只考虑区域本身的创新和经 济增长,未将相关指标放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进行分 析。本研究从创新性和集中性两个角度出发,构建了基 于相对创新指数的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分析 框架,并以广东省 21个地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与 已有关于广东区域创新方面的研究[17] 相比,本研究的特 色在于从创新性和集中性两个角度综合考量,阐述广东 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的时空动态,为广东创新 发展及战略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0&12 研究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关键在于如何 度量创新。学术界对创新的度量一直存在着争论[18-22] 。 专利[23-28] 、学术论文[29] 、新产品产值[17] 等指标均可反映 创新,由于专利数据具有可比性强、信息量大和易获取 性等特征,已成为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指标[23-27] 。因 此,选取专利授权量作为反映区域创新的指标。经济规 模则选用 GDP作为指标。研究区域包括广东 21个地市 的市域范围,专利授权量、GDP数据均来源于相应年份 的《广东统计年鉴》《广东科技年鉴》。 由于专利授权量和 GDP均是反映有关信息的绝对 量,两者各有各自的意义和单位,无法简单地将其纳入 统一的分析框架中。为了将两者进行对比,需要将该区 域所在的更大区域作为参照区域,计算该区域的专利授 权量和 GDP在参照区域中所占的比例,衡量其在参照区 域中的重要性,从而将区域创新和经济规模的重要性进 第 36卷 第 2期 2017年 4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 Vol.36 No.2 Apr.2017
地域研究与开 第36卷 行比较。广东发展具有全国层面的重要意义,故以全国1.2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作为参照区域,全国的专利授权量、GDP数据均来源于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用来描述数据的空间 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据此构建以下公式 结构、分布规律及相互作用机制。全局 Moran'sl是 lij/j (1)测度全局自相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运用该指数探索 (2)R在整个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局域 Moran'sl则是 式中:lg,G分别表示第j年区域i的专利授权量、GDP测量局域自相关的指标之一2-,运用该指数探索Rl 数据;,G分别表示第j年全国的专利授权量、GDP数在局部空间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将区域分为高高、 据。;表示第j年区域i的专利授权量占全国的比例,高-低低-高、低-低以及不显著五类。“高(或低)-低 称为创新性指标用以反映区域创新在全国层面的重要(或高)”表示该区域R高(或低),而该区域周边地区 性;:GB表示第j年区域i的GDP占全国的比例称为集Rn低(或高)。热点分析是通过计算 Getis-Ord G"指数 中性指标,用以反映区域经济规模在全国层面的重要来分析热点和冷点格局变化,运用该指数,结合自然 性。为了衡量该区域创新在全国的重要性强于经济规断点分级法,将各地市划分为热点区域次热点区域、过 模在全国的重要性,还是经济规模的重要性强于创新的渡区域、次冷点区域、冷点区域 重要性需要对Ⅲ和CR两个指标的相对大小进行比13空间差异分析 较。因此,将创新性指标和集中性指标相除,构建了相 反映空间差异的指标有很多,主要选取基尼系数 对创新指数( relative innovation index,RI),公式如下 进行分析。基尼系数有许多算法,这里采用简化后的 计算公式 Gr/Gi 式中:RI表示第j年区域i的相对创新指数。根据该公 式,RI1>1,反映区域专利授权量占全国的比例高于区域 GDP占全国的比例,创新性强于集中性,为创新输出区式中:Cm,表示第j年的基尼系数;m表示区域的个数 域;R1<1,集中性强于创新性,为创新承接区域;RI1 基尼系数的值越大,表明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 1,则表示集中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性基本相当,区域创新的空间差异越大;当基尼系数为0时,表明所有区域的 输入和输出基本平衡,为均衡创新区域 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均相同。 根据RI的大小,划分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 系类型(表1)。鉴于RⅡ为创新性指标和集中性指标之2空间分布演变 间的比值,若是将创新性指标和集中性指标分别作为直 计算广东省21个地市的相对创新指数(RI),根据 角坐标系的纵、横坐标,则R表示该区域所对应的点与表1进行归类,并基于ArCS10.1平台在地图上显示 坐标原点之间连线的斜率。在理论上,该直线与表示集(图1)。2005年广东21个地市R的平均值为1466 中性的横坐标轴之间夹角的可取值范围为0°~90°。将表明广东在全国层面的创新性总体上强于集中性;而在 该直线与横坐标轴的夹角取值范围五等分,可以将区域2014年降至0.981,在全国层面的创新性总体上稍弱于 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划分为5种类型,分别为强创集中性。具体来看,均衡创新区域的数量由3个增至4 新输出区域、一般创新输出区域、均衡创新区域、一般创个,强创新输出区域的数量由2个降至0个,一般创新输 新承接区域、强创新承接区域(表1)。根据三角函数进出区域、一般创新承接区域、强创新承接区域的数量分 行測算,该5种类型之间的临界状态对应的相对创新指别由5,5,1个增至7,6,4个。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数分别为3.08,1.38,0.73,0.32 在于广东创新产出的增长速度不仅低于国内领先地区 表1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类型及其特征 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省级层面上,广东专利授权量 Tab1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在2005—2014年增长了39倍,增长幅度远低于安徽 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scale(23.9倍)、江苏(13.7倍)和陕西(1.0倍),也低于全国 类型 特征 平均水平(60倍)。在地市层面上,广州、深圳的专利授 创新性明显强于集中性,区域创新向 权量在2005—2014年分别增长了3.9,5.0倍,增长幅度 外输出远强于对区外创新的承接 远低于西安(12.7倍)、宁波(10.2倍)和南京(9.6倍) 般创新(1383081创新性强于集中性,区域创新向外输出 由于广东专利授权量相对于全国增长较慢,广东区域创 创新性与集中性基本相当,区域创新的向 创新区域[073,1.3]外输出与对区外创新的承接基本均衡 新在全国的相对优势地位{3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创新性弱于集中性,区域创新向外输出 对其空间分布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创新输出区域主要集 承接区域[032.073)在一定程度上弱于对区外创新的承接 中在珠三角地区和粤东地区,且空间分布呈现出范围逐 强创新 承接区域<0.3 创新性明显弱于集中性,区域创新向 渐缩减的趋势;创新承接区域主要集中在粤西地区和粤 外输出远弱于对区外创新的承接 北地区,且空间分布呈现出范围逐渐扩张的趋势
行比较。广东发展具有全国层面的重要意义,故以全国 作为参照区域,全国的专利授权量、GDP数据均来源于 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据此构建以下公式: IRij=Iij/Ij 。 (1) GRij=Gij/Gj 。 (2) 式中:Iij,Gij分别表示第 j年区域 i的专利授权量、GDP 数据;Ij,Gj分别表示第 j年全国的专利授权量、GDP数 据。IRij表示第 j年区域 i的专利授权量占全国的比例, 称为创新性指标,用以反映区域创新在全国层面的重要 性;GRij表示第 j年区域 i的 GDP占全国的比例,称为集 中性指标,用以反映区域经济规模在全国层面的重要 性。为了衡量该区域创新在全国的重要性强于经济规 模在全国的重要性,还是经济规模的重要性强于创新的 重要性,需要对 IRij和 GRij两个指标的相对大小进行比 较。因此,将创新性指标和集中性指标相除,构建了相 对创新指数(relativeinnovationindex,RII),公式如下: RIIij= Iij/Ij Gij/Gj 。 (3) 式中:RIIij表示第 j年区域 i的相对创新指数。根据该公 式,RIIij>1,反映区域专利授权量占全国的比例高于区域 GDP占全国的比例,创新性强于集中性,为创新输出区 域;RIIij<1,集中性强于创新性,为创新承接区域;RIIij= 1,则表示集中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性基本相当,区域创新 输入和输出基本平衡,为均衡创新区域。 根据 RII的大小,划分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 系类型(表 1)。鉴于 RII为创新性指标和集中性指标之 间的比值,若是将创新性指标和集中性指标分别作为直 角坐标系的纵、横坐标,则 RII表示该区域所对应的点与 坐标原点之间连线的斜率。在理论上,该直线与表示集 中性的横坐标轴之间夹角的可取值范围为 0°~90°。将 该直线与横坐标轴的夹角取值范围五等分,可以将区域 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划分为 5种类型,分别为强创 新输出区域、一般创新输出区域、均衡创新区域、一般创 新承接区域、强创新承接区域(表 1)。根据三角函数进 行测算,该 5种类型之间的临界状态对应的相对创新指 数分别为 3.08,1.38,0.73,0.32。 表 1 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类型及其特征 Tab.1 Typesandcharacteristicsof relationshipbetweenregionalinnovationandeconomicscale 类型 RII 特征 强创新 输出区域 >3.08 创新性明显强于集中性,区域创新向 外输出远强于对区外创新的承接 一般创新 输出区域 (1.38,3.08] 创新性强于集中性,区域创新向外输出 在一定程度上强于对区外创新的承接 均衡 创新区域 [0.73,1.38] 创新性与集中性基本相当,区域创新的向 外输出与对区外创新的承接基本均衡 一般创新 承接区域 [0.32,0.73) 创新性弱于集中性,区域创新向外输出 在一定程度上弱于对区外创新的承接 强创新 承接区域 <0.32 创新性明显弱于集中性,区域创新向 外输出远弱于对区外创新的承接 1.2 3456789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用来描述数据的空间 结构、分布规律及相互作用机制[30] 。全局 Moran’sI是 测度全局自相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31] ,运用该指数探索 RII在整个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局域 Moran’sI则是 测量局域自相关的指标之一[32-33] ,运用该指数探索 RII 在局部空间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将区域分为高-高、 高-低、低-高、低-低以及不显著五类。“高(或低)-低 (或高)”表示该区域 RII高(或低),而该区域周边地区 RII低(或高)。热点分析是通过计算 GetisOrdGi 指数 来分析热点和冷点格局变化[31] ,运用该指数,结合自然 断点分级法,将各地市划分为热点区域、次热点区域、过 渡区域、次冷点区域、冷点区域。 1.3 67;<1: 反映空间差异的指标有很多[34] ,主要选取基尼系数 进行分析。基尼系数有许多算法[35] ,这里采用简化后的 计算公式: Gini,j=0.5∑ n i=1 RIIij ∑ n i RIIij - 1 n 。 (4) 式中:Gini,j表示第 j年的基尼系数;n表示区域的个数。 基尼系数的值越大,表明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 的空间差异越大;当基尼系数为 0时,表明所有区域的 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均相同。 2 空间分布演变 计算广东省 21个地市的相对创新指数(RII),根据 表 1进行归类,并基于 ArcGIS10.1平台在地图上显示 (图 1)。2005年广东 21个地市 RII的平均值为 1.466, 表明广东在全国层面的创新性总体上强于集中性;而在 2014年降至 0.981,在全国层面的创新性总体上稍弱于 集中性。具体来看,均衡创新区域的数量由 3个增至 4 个,强创新输出区域的数量由 2个降至 0个,一般创新输 出区域、一般创新承接区域、强创新承接区域的数量分 别由 5,5,1个增至 7,6,4个。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在于广东创新产出的增长速度不仅低于国内领先地区, 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省级层面上,广东专利授权量 在 2005—2014年增长了 3.9倍,增长幅度远低于安徽 (23.9倍)、江苏(13.7倍)和陕西(11.0倍),也低于全国 平均水平(6.0倍)。在地市层面上,广州、深圳的专利授 权量在 2005—2014年分别增长了 3.9,5.0倍,增长幅度 远低于西安(12.7倍)、宁波(10.2倍)和南京(9.6倍)。 由于广东专利授权量相对于全国增长较慢,广东区域创 新在全国的相对优势地位[32]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对其空间分布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创新输出区域主要集 中在珠三角地区和粤东地区,且空间分布呈现出范围逐 渐缩减的趋势;创新承接区域主要集中在粤西地区和粤 北地区,且空间分布呈现出范围逐渐扩张的趋势。 ·36· 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 36卷
第2期 李震,等:广东省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的时空演变 园一般创新承接区域 四强创新承接区域 缺失数据 (a)2005年 图1广东省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的空间分布演变 Fig 1 Chang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scale in Guangdong Province 3空间自相关演变 相邻,创新承接区域则倾向于与创新承接区域相邻。 2014年各地市的全局 Moran’sl均为正(0.431),大于 31全局空间自相关演变 2010年的0304,而z得分和p值表明空间自相关性非 运用 ArcGis I0.计算广东各地市R的全局Mo-常显著,表明R接近的区域在空间上集聚程度增强。 ran's(表2)。2005年各地市的全局Moan’sl均为32局域空间自相关演变 正,但z得分和p值表明无法拒绝零假设,因而空间自相 全局自相关分析不能解释具体地区的空间集聚程 关性不显著,广东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关系类型处于随度,这就需要运用局域Morn's进行局域空间自相关 机分布状态。2010年各地市的全局Moa’sl均为正,分析。2005年广东各地市F的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 且z得分和p值表明空间自相关性显著,R接近的区域因此,仅对2010,2014年运用ArG10进行局域空间 在空间上集聚,即创新输出区域倾向于与创新输出区域自相关分析得到广东各地市R的LSA集聚地图(图 表2基于广东各地市R计算的全局 Moran’sI 2)。广东大部分地市的R没有显著的局域空间自相 Tab 2 Global Moran's I indices of municipal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based on their Rils 关,仅存在少数几个“高-高”区,即该地区的R较高且 该地区周边的R也较高。对2010,2014年进行比较可 2010年 014年 以发现,2010年“高-高”区有2个,分别为东莞、中山 全局 Moran'sl 0.054 2014年“高-高”区则增至4个,分别为深圳、珠海、东 值 0.001 莞、中山。由此可见,RI较高区域的集聚现象越来越明 显著 非常显著 显,逐渐形成了珠江口两岸的创新输出集聚区 (a)2010年 图2广东省各地市RI的LISA集聚图 Fig. 2 The LISA cluster map of Rils of municipal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33冷热点格局演变 珠海扩展至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全部位于珠三 由于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无法考察冷热点的分布角;次热点区域呈现出收缩趋势,由2010年的广州、深 情况需要运用 Getis-Ord G指数进行热点分析。2005圳、东莞、佛山、江门减少至2014年的佛山、江门;过渡 年广东各市RIl的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因此,仅对区域在20102014年间没有发生变化,均为惠州、汕 2010,2014年运用 ArcGIS I0.1进行热点分析,得到广东头、揭阳、潮州、梅州;次冷点区域呈现出扩展趋势,由 各市RI的冷热点分布图(图3)。从广东各市R的冷2010年的云浮、阳江、汕尾扩展至2014年的肇庆、云浮 热点格局来看,热点和次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阳江、韶关、河源、汕尾;冷点区域呈现出收缩态势,由 区,而冷点和次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粤东西北地区。具2010年的肇庆、清远、韶关、河源、茂名、湛江减少至 体来看,热点区域呈现出扩展趋势,由2010年的中山、2014年的清远、茂名、湛江
图 1 广东省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的空间分布演变 Fig.1 ChangingspatialdistributionofrelationshipbetweenregionalinnovationandeconomicscaleinGuangdongProvince 3 空间自相关演变 3.1 =>67?@-AB 运用 ArcGIS10.1计算广东各地市 RII的全局 Mo ran’sI(表 2)。2005年各地市的全局 Moran’sI均为 正,但 z得分和 p值表明无法拒绝零假设,因而空间自相 关性不显著,广东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关系类型处于随 机分布状态。2010年各地市的全局 Moran’sI均为正, 且 z得分和 p值表明空间自相关性显著,RII接近的区域 在空间上集聚,即创新输出区域倾向于与创新输出区域 表 2 基于广东各地市 RII计算的全局 Moran’sI Tab.2 GlobalMoran’sIindicesof municipalitiesinGuangdongProvincebasedontheirRIIs 指标 2005年 2010年 2014年 全局 Moran’sI 0.054 0.304 0.431 z得分 0.672 2.307 3.186 p值 0.502 0.021 0.001 显著性 不显著 显著 非常显著 相邻,创新承接区域则倾向于与创新承接区域相邻。 2014年各地市的全局 Moran’sI均为正(0.431),大于 2010年的 0.304,而 z得分和 p值表明空间自相关性非 常显著,表明 RII接近的区域在空间上集聚程度增强。 3.2 >#67?@-AB 全局自相关分析不能解释具体地区的空间集聚程 度,这就需要运用局域 Moran’sI进行局域空间自相关 分析。2005年广东各地市 RII的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 因此,仅对 2010,2014年运用 ArcGIS10.1进行局域空间 自相关分析,得到广东各地市 RII的 LISA集聚地图(图 2)。广东大部分地市的 RII没有显著的局域空间自相 关,仅存在少数几个“高-高”区,即该地区的 RII较高且 该地区周边的 RII也较高。对 2010,2014年进行比较可 以发现,2010年“高-高”区有 2个,分别为东莞、中山; 2014年“高-高”区则增至 4个,分别为深圳、珠海、东 莞、中山。由此可见,RII较高区域的集聚现象越来越明 显,逐渐形成了珠江口两岸的创新输出集聚区。 图 2 广东省各地市 RII的 LISA集聚图 Fig.2 TheLISAclustermapofRIIsofmunicipalitiesinGuangdongProvince 3.3 CDEF>AB 由于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无法考察冷热点的分布 情况,需要运用 GetisOrdGi 指数进行热点分析。2005 年广东各市 RII的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因此,仅对 2010,2014年运用 ArcGIS10.1进行热点分析,得到广东 各市 RII的冷热点分布图(图 3)。从广东各市 RII的冷 热点格局来看,热点和次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 区,而冷点和次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粤东西北地区。具 体来看,热点区域呈现出扩展趋势,由 2010年的中山、 珠海扩展至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全部位于珠三 角;次热点区域呈现出收缩趋势,由 2010年的广州、深 圳、东莞、佛山、江门减少至 2014年的佛山、江门;过渡 区域在 2010—2014年间没有发生变化,均为惠州、汕 头、揭阳、潮州、梅州;次冷点区域呈现出扩展趋势,由 2010年的云浮、阳江、汕尾扩展至 2014年的肇庆、云浮、 阳江、韶关、河源、汕尾;冷点区域呈现出收缩态势,由 2010年的肇庆、清远、韶关、河源、茂名、湛江减少至 2014年的清远、茂名、湛江。 第 2期 李 震,等:广东省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的时空演变 ·37·
38· 地域研究与开 第36卷 四次冷点区域 (a)2010年 四冷点区域 图3广东省各地市RI的冷热点格局演变 Fig3 The changing hot spots and cold spots of RIls of municipal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4空间差异演变 区域创新的核心指标,但不能反映区域创新的全貌,如 专利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之分,且 基于H从广东全省层面和四大地区层面计算基尼工作论文、出版物等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区域创新活动 系数。各地市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的差异程情况。这就需要在构建RⅡ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 度在2005-2010年间有所增加基尼系数由0362增至运用更全面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创新性,从而对R指数 0375;而2010-2014年间差异程度有所减弱基尼系数进行改进,使其更加全面地反映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的 由0.375降至0.298。四大地区内部的差异程度也有较互动关系。此外研究得出创新输出区域和创新承接区 大不同,珠三角和粤西地区的内部差异程度逐渐降低,域的空间分布、集聚趋势和空间差异等方面的结论,为 基尼系数分别由2005年的0248,0.406降至2014年的广东在全省范围内更好地统筹创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0.152,0.141;粤东地区的内部差异程度在波动中增强 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如何在创新输出区域和创新承接 基尼系数从2005年的0205增至2010年的0.366,再降区域之间建立更好的交流机制,促进区域创新在经济增 至2014年的0.298;粤北地区的内部差异程度则逐渐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是需要进一步关注的方向。 加,基尼系数从2005年的0044增至2014年的02 参考文献 5结论与讨论 [1]蒋天颖,华明浩,许强,等区域创新与城市化耦合发展 51结论 机制及其空间分异一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 广东的创新输出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和粤 2014,34(6):25-32 东地区,且空间分布呈现出范围逐渐缩减的趋势;创新[2] Lin G C. Wang C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s 承接区域主要集中在粤西地区和粤北地区,且空间分布 High-tech Sector: Insights from A 2008 Survey of the Inte. 呈现出范围逐渐扩张的趋势。这反映出广东区域创新 grated Circuit Design Industry in Shanghai[ J].Eurasian 在全国的相对优势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09, 50(4): 402-424. 对广东各市相对创新指数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3]王缉慈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J]经济地理, 1999,19(1):11-15. 表明,创新输出区域倾向于与创新输出区域相邻、创新[4]方创琳,马海涛,王振波等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综 承接区域则倾向于与创新承接区域相邻,且这一趋势由 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J].地理学报,2014,69(4) 不显著逐渐转变为非常显著,逐渐形成了珠江口两岸的 459-473. 创新输出集聚区。具体到冷热点格局,热点和次热点区[5] Cobb C W, Douglas P HA Theory of Production[J] Ameri- 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冷点和次冷点区域主要集 中在粤东西北地区 [6 Solow R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 广东各市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的差异程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 70(1): 65-94 度在200-2010年间有所增加,而在2010-2014年间[7] 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差异程度有所减弱。四大地区内部的差异程度也有较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5): 1002-1037 大不同,珠三角地区和粤西地区的内部差异程度逐渐降[8] Grossman M, Helpman E. Quality Ladders in the Theory of Growth[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1, 58(1) 低,粤东地区的内部差异程度在波动中增强,粤北地区 的内部差异程度则逐渐增加 [9]Grossman G M, Helpman E Endogenous Innovation in the 52讨论 Theory of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区域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专利授权量虽然是反映 1994,8(1):23-44
图 3 广东省各地市 RII的冷热点格局演变 Fig.3 ThechanginghotspotsandcoldspotsofRIIsofmunicipalitiesinGuangdongProvince 4 空间差异演变 基于 RII从广东全省层面和四大地区层面计算基尼 系数。各地市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的差异程 度在 2005—2010年间有所增加,基尼系数由 0.362增至 0.375;而 2010—2014年间差异程度有所减弱,基尼系数 由 0.375降至 0.298。四大地区内部的差异程度也有较 大不同,珠三角和粤西地区的内部差异程度逐渐降低, 基尼系数分别由 2005年的 0.248,0.406降至 2014年的 0.152,0.141;粤东地区的内部差异程度在波动中增强, 基尼系数从 2005年的 0.205增至 2010年的 0.366,再降 至 2014年的 0.298;粤北地区的内部差异程度则逐渐增 加,基尼系数从 2005年的 0.044增至 2014年的 0.220。 5 结论与讨论 5.1 GH 广东的创新输出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和粤 东地区,且空间分布呈现出范围逐渐缩减的趋势;创新 承接区域主要集中在粤西地区和粤北地区,且空间分布 呈现出范围逐渐扩张的趋势。这反映出广东区域创新 在全国的相对优势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对广东各市相对创新指数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表明,创新输出区域倾向于与创新输出区域相邻、创新 承接区域则倾向于与创新承接区域相邻,且这一趋势由 不显著逐渐转变为非常显著,逐渐形成了珠江口两岸的 创新输出集聚区。具体到冷热点格局,热点和次热点区 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冷点和次冷点区域主要集 中在粤东西北地区。 广东各市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的差异程 度在 2005—2010年间有所增加,而在 2010—2014年间 差异程度有所减弱。四大地区内部的差异程度也有较 大不同,珠三角地区和粤西地区的内部差异程度逐渐降 低,粤东地区的内部差异程度在波动中增强,粤北地区 的内部差异程度则逐渐增加。 5.2 IH 区域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专利授权量虽然是反映 区域创新的核心指标,但不能反映区域创新的全貌,如 专利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之分,且 工作论文、出版物等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区域创新活动 情况。这就需要在构建 RII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 运用更全面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创新性,从而对 RII指数 进行改进,使其更加全面地反映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的 互动关系。此外,研究得出创新输出区域和创新承接区 域的空间分布、集聚趋势和空间差异等方面的结论,为 广东在全省范围内更好地统筹创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如何在创新输出区域和创新承接 区域之间建立更好的交流机制,促进区域创新在经济增 长中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是需要进一步关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蒋天颖,华明浩,许强,等.区域创新与城市化耦合发展 机制及其空间分异———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 2014,34(6):25-32. [2] LinGCS,WangC.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China’s HightechSector:InsightsfromA2008SurveyoftheInte gratedCircuitDesignIndustryinShanghai[J].Eurasian GeographyandEconomics,2009,50(4):402-424. [3] 王缉慈.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J].经济地理, 1999,19(1):11-15. [4] 方创琳,马海涛,王振波,等.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综 合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J].地理学报,2014,69(4): 459-473. [5] CobbCW,DouglasPH.ATheoryofProduction[J].Ameri canEconomicReview,1928,18(1):139-165. [6] SolowRM.AContributiontotheTheoryofEconomicGrowth [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56,70(1):65-94. [7] RomerPM.Increas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 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94(5):1002-1037. [8] GrossmanGM,HelpmanE.QualityLaddersintheTheory ofGrowth[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91,58(1): 43-61. [9] GrossmanGM,HelpmanE.EndogenousInnovationinthe TheoryofGrowth[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 1994,8(1):23-44. ·38· 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 36卷
第2期 李震,等:广东省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的时空演变 [10]朱学新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冂].科[24] Jaffe A E. Real eff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J]. Ameri 学管理研究,2007,25(6):25 can Economic Review, 1989, 79(5): 957-970 [1]宋之帅,杨善林,龙丹科技创新人才与经济增长关系[25]方远平,谢蔓创新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区域创新 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8):68-72. 产出的影响—基于中国省域的 ESDA-GWR分析 [12]史自力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的实证研 [J].经济地理,2012,32(9):8-14. 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6):1-8.[26]姜磊,戈冬梅,季民河长三角区域创新差异和位序规 [13]梁玺,朱恒源,吴贵生中国创新活动和经济增长的关 模体系研究[冂经济地理,2011,31(7):1101-106 个基于协整理论的初步研究[J]清华大学[27]李国平,王春杨我国省域创新产出的空间特征和时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S1):30-37 空演化——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实证[J]地 [14]刘和东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 理研究,2012,31(1):95-106 技管理研究,2007,27(12):16-18 [28]王春杨翁蒗中国区域创新差距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5]齐晓丽,金浩,梁慧超.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总量的关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5):7-12. 系及其区域差异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29]宋志红,史玉英,李冬梅.学术论文质量特征对明星作 报),2010,30(6):76-80 者网络位置的影响一—以1990-2012年“创新网 [16]蒋天颖,刘程军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的耦 络”领域的文献为例[冂].科学学研究,2014,23(5) 合协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6):8-13. [17]何键芳,张虹鸥,叶玉瑶,等广东省区域创新产出的[30] Messner s, Anselin l, Baller r,etal. The Spatial Pat 空间相关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3,23(2):117 terning of County Homicide Rates: An Application of Ex- 121.140 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J]. Journal of Quantita- [18]赵建吉,曾刚.创新的空间测度:数据与指标[J]经济 nology,1999,15(4):423-450. 地理,2009,29(8):1250-1255 [31]王劲峰,廖一兰,刘鑫空间数据分析教程[M].北京 [19]苏方林中国省域R&D溢出的空间模式研究[J].科 科学出版社,2010:101-12 学学研究,2006,24(5):696-701 [32] Anselin L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 [20]朱勇,张宗益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 [J].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5, 27(2): 93-115. 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92-98. [33]Getis A, Ord J K.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21]杨风阁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发展策略[J]地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 [ J]. Geographical Anal 研究与开发,2012,31(1):24-29 1992,24(3):189-206 22]宰斯蕾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34]刘慧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J]地理研究,2006 发,2006,25(5):37-40 5(4):710-718 [23]王春杨,张超地理集聚与空间依赖——中国区域创新[35]曹有挥.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学 的时空演进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3,31(5):780789 报,1999,54(3):233-240.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scale in guangdong province Li Zhen, Liu pin’an Institute of Macroeconomics, Guang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 omic scale in Guangdong, the paper constructed the relative innovation index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innovative- ness and intermediacy, then took the 21 municipalities in Guangdo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for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During 2005-2014, innovation-output regions'spatial range has decreased, while that of innovation- reception regions has increased. So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relative dominanc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of Guang dong has declined. Both innovation-output regions and innovation-reception regions tend to be adjacent to similar re- gions. and this trend become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As a result the two sides of the pearl river become innova- tion-output agglomeration area.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scale of regions within Guangdong has increased during 2005-2010, while weakened during the period of 2010-2014 relative innovation index; regional innovation; economic scal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Guangdong Provine
[10] 朱学新.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 学管理研究,2007,25(6):25-28. [11] 宋之帅,杨善林,龙丹.科技创新人才与经济增长关系 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8):68-72. [12] 史自力.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的实证研 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6):1-8. [13] 梁玺,朱恒源,吴贵生.中国创新活动和经济增长的关 系———一个基于协整理论的初步研究[J].清华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S1):30-37. [14] 刘和东.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 技管理研究,2007,27(12):16-18. [15] 齐晓丽,金浩,梁慧超.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总量的关 系及其区域差异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 报),2010,30(6):76-80. [16] 蒋天颖,刘程军.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的耦 合协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6):8-13. [17] 何键芳,张虹鸥,叶玉瑶,等.广东省区域创新产出的 空间相关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3,23(2):117- 121,140. [18] 赵建吉,曾刚.创新的空间测度:数据与指标[J].经济 地理,2009,29(8):1250-1255. [19] 苏方林.中国省域 R&D溢出的空间模式研究[J].科 学学研究,2006,24(5):696-701. [20] 朱勇,张宗益.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 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92-98. [21] 杨凤阁.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发展策略[J].地 域研究与开发,2012,31(1):24-29. [22] 宰斯蕾.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 发,2006,25(5):37-40. [23] 王春杨,张超.地理集聚与空间依赖———中国区域创新 的时空演进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3,31(5):780-789. [24] JaffeAB.RealEffectsofAcademicResearch[J].Ameri canEconomicReview,1989,79(5):957-970. [25] 方远平,谢蔓.创新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区域创新 产出的影响———基于中国省域的 ESDAGWR分析 [J].经济地理,2012,32(9):8-14. [26] 姜磊,戈冬梅,季民河.长三角区域创新差异和位序规 模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7):1101-1106. [27] 李国平,王春杨.我国省域创新产出的空间特征和时 空演化———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实证[J].地 理研究,2012,31(1):95-106. [28] 王春杨,翁蒗.中国区域创新差距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5):7-12. [29] 宋志红,史玉英,李冬梅.学术论文质量特征对明星作 者网络位置的影响———以 1990—2012年 “创新网 络”领域的文献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4,23(5): 660-668. [30] MessnerS,AnselinL,BallerR,etal.TheSpatialPat terningofCountyHomicideRates:AnApplicationofEx ploratorySpatialDataAnalysis[J].JournalofQuantita tiveCriminology,1999,15(4):423-450. [31] 王劲峰,廖一兰,刘鑫.空间数据分析教程[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101-125. [32] AnselinL.LocalIndicatorsofSpatialAssociation—LISA [J].GeographicalAnalysis,1995,27(2):93-115. [33] GetisA,OrdJK.TheAnalysisofSpatialAssociationby UseofDistanceStatistics[J].GeographicalAnalysis, 1992,24(3):189-206. [34] 刘慧.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J].地理研究,2006, 25(4):710-718. [35] 曹有挥.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学 报,1999,54(3):233-240. SpatialtemporalEvolutionofRelationship betweenRegionalInnovationandEconomicScaleinGuangdongProvince LiZhen,LiuPin’an (InstituteofMacroeconomics,GuangdongAcademyofSocialSciences,Guangzhou510000,China) Abstract:Inordertoexplainthespatialtemporalevolutionofrelationshipbetweenregionalinnovationandeco nomicscaleinGuangdong,thepaperconstructedtherelativeinnovationindexbasedontheconceptsofinnovative nessandintermediacy,thentookthe21municipalitiesinGuangdongastheresearchobjectsforexploratoryspatial dataanalysis.During2005—2014,innovationoutputregions’spatialrangehasdecreased,whilethatofinnovation receptionregionshasincreased.SothepaperconcludesthattherelativedominanceofregionalinnovationofGuang donghasdeclined.Bothinnovationoutputregionsandinnovationreceptionregionstendtobeadjacenttosimilarre gions,andthistrendbecomemoreandmoresignificant.Asaresult,thetwosidesofthePearlRiverbecomeinnova tionoutputagglomerationarea.Thedifferenceamongtherelationshipbetweenregionalinnovationandeconomicscale ofregionswithinGuangdonghasincreasedduring2005—2010,whileweakenedduringtheperiodof2010—2014. Keywords: relativeinnovationindex;regionalinnovation;economicscale;spatialtemporalevolution; GuangdongProvince 第 2期 李 震,等:广东省区域创新与经济规模互动关系的时空演变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