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探析 《同题散文两篇》选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一《语文》(基础版)第二册,语文出 版社出版。同题即《我的母亲》,一篇作者是中国的老舍,另一篇作者是法国的罗曼·加里。 老舍文朴素、亲切,用叙述的语言,赞美了母亲贤惠、勤劳、隐忍、坚强等优秀品质:罗曼·加 里文洗练、优美,以描写的方式,揭示了母亲乐观、自信、张扬、独立的独特个性。同题中 的两位母亲国度不同,文化不同,性格不同,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母爱却同样伟大,同样感 人至深。她们合在一起,不失为现代和未来母亲值得参照的一面鲜明绝好的镜子。 学生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考不取普通高中的落榜生。自尊却缺乏自信;渴望关爱却漠视一 切:语文基础差却厌恶语文学习:知识面狭窄却丧失阅读的意识和方法。“不读书”、“不 会读书”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通病。他们不会自主地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和拓展。 教学重点 1.能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能概括两位母亲的性格特征和教育孩子的方式。 3.掌握“叙述式”、“描写式”两个主要写作特点 4.能感恩母亲,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 1.概括两位母亲的性格特征和教育孩子的方式 2.掌握“叙述式”、“描写式”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速读理解。 1.分组阅读。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速读老舍文,另一组速读罗曼·加里文。看看哪一组 完成最快 2.教给速读方法:一目十行,寻找中心句。 3.两组选派代表复述故事梗概。(要求上讲台复述) 4.评价、鼓励。(先集体评价,后教师评价,重在激趣) 〔这一步采用分组比赛形式,让学生比阅读速度,比表达的简洁明了,比出了学生的自主学 习动机,比出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情感。分组阅读关照了学生 语文基础差的实际。) 、探索品味。 1.再次速读课文。(仍然分组读文) 2.教给速读方法:一目五行,抓住关键词。 3.展开讨论,并派代表(1人或多人)上黑板填写对应的表格。看看哪一组填写得最好。 (不要求答案统一、标准) 教育 标题 作者 国别 性格特征 方式 写作特点 贤惠、勤劳 老舍 中国 身教 叙述为主 隐忍、坚强 我的母亲 乐观、自信 言行 罗曼·加里 法国 描写为主 独立、张扬 并用 4.各组派代表上黑板填写表格。(填不了“教育方式”和“写作特点”) 5.找出具体文段,说说填写理由。(探索品味,可以自告奋勇,可以推举代表发言 师:从课文中的哪些段落,可以看出你概括的“性格特征”呢?请第一组先说说。 生:第3段有“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我的母亲》探析 《同题散文两篇》选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一《语文》(基础版)第二册,语文出 版社出版。同题即《我的母亲》,一篇作者是中国的老舍,另一篇作者是法国的罗曼·加里。 老舍文朴素、亲切,用叙述的语言,赞美了母亲贤惠、勤劳、隐忍、坚强等优秀品质;罗曼·加 里文洗练、优美,以描写的方式,揭示了母亲乐观、自信、张扬、独立的独特个性。同题中 的两位母亲国度不同,文化不同,性格不同,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母爱却同样伟大,同样感 人至深。她们合在一起,不失为现代和未来母亲值得参照的一面鲜明绝好的镜子。 学生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考不取普通高中的落榜生。自尊却缺乏自信;渴望关爱却漠视一 切;语文基础差却厌恶语文学习;知识面狭窄却丧失阅读的意识和方法。“不读书”、“不 会读书”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通病。他们不会自主地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和拓展。 教学重点 1.能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能概括两位母亲的性格特征和教育孩子的方式。 3.掌握“叙述式”、“描写式”两个主要写作特点。 4.能感恩母亲,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 1.概括两位母亲的性格特征和教育孩子的方式。 2.掌握“叙述式”、“描写式”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速读理解。 1.分组阅读。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速读老舍文,另一组速读罗曼·加里文。看看哪一组 完成最快。 2.教给速读方法:一目十行,寻找中心句。 3.两组选派代表复述故事梗概。(要求上讲台复述) 4.评价、鼓励。(先集体评价,后教师评价,重在激趣) 〔这一步采用分组比赛形式,让学生比阅读速度,比表达的简洁明了,比出了学生的自主学 习动机,比出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情感。分组阅读关照了学生 语文基础差的实际。〕 二、探索品味。 1.再次速读课文。(仍然分组读文) 2.教给速读方法:一目五行,抓住关键词。 3.展开讨论,并派代表(1 人或多人)上黑板填写对应的表格。看看哪一组填写得最好。 (不要求答案统一、标准) 标题 作者 国别 性格特征 教育 方式 写作特点 我的母亲 老舍 中国 贤惠、勤劳 隐忍、坚强 身教 叙述为主 罗曼·加里 法国 乐观、自信 独立、张扬 言行 并用 描写为主 4.各组派代表上黑板填写表格。(填不了“教育方式”和“写作特点”) 5.找出具体文段,说说填写理由。(探索品味,可以自告奋勇,可以推举代表发言) 师:从课文中的哪些段落,可以看出你概括的“性格特征”呢?请第一组先说说。 生:第 3 段有“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生:第7段写洗衣、补衣、裁衣、浇花、收拾家里,突出勤劳。 生:第9段写母亲“好客”,突出贤惠。 生:第10段写“吃亏”、“助人”、隐忍”。 生:第11段写“坚强” 师:说得很好,比老师理解的更丰富、更准确。第二组,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1-8段展示母亲张扬的个性。 师:文段中有“张扬”这个词语吗? 生:没有。但我可以表演给您看。(表演:“拄着手杖,叼着香烟,从……车里走出来。”) (掌声、笑声) 生:还写了母亲的含辛茹苦、自我牺牲。(抓住关键词) 生:写了“自信”、“乐观”。因为母亲相信我会成为盖纳梅、英雄、将军、大使,成为达 农佐尔、雨果,相信我还会有小汽车。(12-21段) 生:9-11段写母亲自强独立。 生:母亲的这种性格在后面的段落中都能看出来。(老师让课外探究) 6.评价、鼓励。(老师) 〔这一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表演),“以最轻松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理解、 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互动中增长了认知,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整体感悟 师:俗话说:“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每一位母亲在抚养自己孩子的同时 必然施以一定的教育。课文中的两位母亲无一例外。在老舍文中,我们虽然看不到母亲如何 教育他的孩子,但“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 母亲给“我”的教育,不是言传,而是身教。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最 传统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这一教育方式贯穿于全文始终、贯穿于作者对故事的叙述(在表格 “写作特点”栏板书“叙述”)之中 那么,罗曼·加里的母亲又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呢? 生:语言。课文中写了母亲很多鼓励我的语言,有嘴巴说的,有信里写的 师:很好,鼓励是教育的一种最佳方式 生:还有行为。 师:说说理由 生:9-11段就是,“我”从母亲的行为中学到独立和勇敢 师:到这里,这位母亲的“教育方式”,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已经显露无余。谁来板书? 生:“语言行为”、“描写为主”。(板书)(几个学生争抢上黑板) 〔该环节是教育难点,不能一步到位,由老师先完成一部分,“授之以渔”,学生仿做,触 类旁通,教与学达到有机结合 四、课外拓展。 1.研读罗曼·加里文22段至结尾,看看作者如何揭示母亲的性格。下一节课说给大家听 2.每个人都有母亲,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应该感谢母亲。请 对你的母亲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下一节课说给大家听 3.査找其他写“母亲”的文章,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篇。下一节课在课堂上朗诵。 4.查找一首关于“母亲”的歌曲。下一节课唱给大家听。 5、课后作文:《身为人母》或《身为人父》。展开想像,如果你当了母亲或父亲,你将怎 样生活,怎样面对自己的孩子?下一节课读给大家听 综合性学习设计,开放程度高,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有利于差异性和个性化 学习。)
生:第 7 段写洗衣、补衣、裁衣、浇花、收拾家里,突出勤劳。 生:第 9 段写母亲“好客”,突出贤惠。 生:第 10 段写“吃亏”、“助人”、隐忍”。 生:第 11 段写“坚强”。 师:说得很好,比老师理解的更丰富、更准确。第二组,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1—8 段展示母亲张扬的个性。 师:文段中有“张扬”这个词语吗? 生:没有。但我可以表演给您看。(表演:“拄着手杖,叼着香烟,从……车里走出来。”) (掌声、笑声) 生:还写了母亲的含辛茹苦、自我牺牲。(抓住关键词) 生:写了“自信”、“乐观”。因为母亲相信我会成为盖纳梅、英雄、将军、大使,成为达 农佐尔、雨果,相信我还会有小汽车。(12—21 段) 生:9—11 段写母亲自强独立。 生:母亲的这种性格在后面的段落中都能看出来。(老师让课外探究) 6.评价、鼓励。(老师) 〔这一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表演),“以最轻松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理解、 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互动中增长了认知,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整体感悟。 师:俗话说:“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每一位母亲在抚养自己孩子的同时, 必然施以一定的教育。课文中的两位母亲无一例外。在老舍文中,我们虽然看不到母亲如何 教育他的孩子,但“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 母亲给“我”的教育,不是言传,而是身教。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最 传统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这一教育方式贯穿于全文始终、贯穿于作者对故事的叙述(在表格 “写作特点”栏板书“叙述”)之中。 那么,罗曼·加里的母亲又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呢? 生:语言。课文中写了母亲很多鼓励我的语言,有嘴巴说的,有信里写的。 师:很好,鼓励是教育的一种最佳方式。 生:还有行为。 师:说说理由。 生:9—11 段就是,“我”从母亲的行为中学到独立和勇敢。 师:到这里,这位母亲的“教育方式”,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已经显露无余。谁来板书? 生:“语言行为”、“描写为主”。(板书)(几个学生争抢上黑板) 〔该环节是教育难点,不能一步到位,由老师先完成一部分,“授之以渔”,学生仿做,触 类旁通,教与学达到有机结合。〕 四、课外拓展。 1.研读罗曼·加里文 22 段至结尾,看看作者如何揭示母亲的性格。下一节课说给大家听。 2.每个人都有母亲,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应该感谢母亲。请 对你的母亲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下一节课说给大家听。 3.查找其他写“母亲”的文章,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篇。下一节课在课堂上朗诵。 4.查找一首关于“母亲”的歌曲。下一节课唱给大家听。 5、课后作文:《身为人母》或《身为人父》。展开想像,如果你当了母亲或父亲,你将怎 样生活,怎样面对自己的孩子?下一节课读给大家听。 〔综合性学习设计,开放程度高,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有利于差异性和个性化 学习。〕
课后反思 不止一次听过《同题散文两篇》这一课,教师都按《教学参考书》的“课文说明”逐段讲解, 偶有问题,学生都是一问三不知,教师批评一通之后,又继续讲解。课堂上,学生或交头接 耳、或互相打闹、或拨弄手机、或昏昏入睡……教学成了教师自言自语的“固化设计”,机 械、沉闷、恐怖。上完课文《同题散文两篇》,心情很愉快,因为有了四点感悟,值得课 探讨 改变教师角色,创设了课堂民主氛围。 即将教师“灌输”改变为教师“引导”,将学生“听讲”改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 探究”、“问题生发”。教师放下威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在和谐的民主氛围中与学 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情感 二、构建激励机制,让学生收获了成功喜悦。 构建激励机制,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如何构建。分组阅读不失为一种 大胆尝试。它使学生的思维在“不甘落后”的氛围中得到不断的挖掘,激发了学生“展现自 己”、“收获成功”的欲望。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 三、发扬传统优势,架接了“以人为本”理念, 在“整体感悟”中,我采用“教师示范”、“授之以渔”、学生仿做、触类旁通的传统教法 成功架接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引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 的终点。”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实际,教学效果良好 四、开展综合性学习,帮助学生找回了“自信”。 一般而言,综合性学习是示范性普通高中的专用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根本无从谈起。为此,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是生活在“自卑”、“低人一等”的阴影之中。这一课,我开展综合 性学习,结果出人意料的好。学生终于感悟到“其实我能”,从而找回了自信,翻开了生活 新篇章 总之,“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本身。”“学习也因此成为意义创造的开放过程 中等职业学校渴望新课程改革,渴望“创造探究的空间,以最简洁的教学线条,拉动最丰富 的学习信息: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引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以最轻松的形式,让 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
课后反思 不止一次听过《同题散文两篇》这一课,教师都按《教学参考书》的“课文说明”逐段讲解, 偶有问题,学生都是一问三不知,教师批评一通之后,又继续讲解。课堂上,学生或交头接 耳、或互相打闹、或拨弄手机、或昏昏入睡……教学成了教师自言自语的“固化设计”,机 械、沉闷、恐怖。上完课文《同题散文两篇》,心情很愉快,因为有了四点感悟,值得课后 探讨。 一、改变教师角色,创设了课堂民主氛围。 即将教师“灌输”改变为教师“引导”,将学生“听讲”改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 探究”、“问题生发”。教师放下威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在和谐的民主氛围中与学 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情感。 二、构建激励机制,让学生收获了成功喜悦。 构建激励机制,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如何构建。分组阅读不失为一种 大胆尝试。它使学生的思维在“不甘落后”的氛围中得到不断的挖掘,激发了学生“展现自 己”、“收获成功”的欲望。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 三、发扬传统优势,架接了“以人为本”理念。 在“整体感悟”中,我采用“教师示范”、“授之以渔”、学生仿做、触类旁通的传统教法, 成功架接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引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 的终点。”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实际,教学效果良好。 四、开展综合性学习,帮助学生找回了“自信”。 一般而言,综合性学习是示范性普通高中的专用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根本无从谈起。为此,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是生活在“自卑”、“低人一等”的阴影之中。这一课,我开展综合 性学习,结果出人意料的好。学生终于感悟到“其实我能”,从而找回了自信,翻开了生活 新篇章。 总之,“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本身。”“学习也因此成为意义创造的开放过程。” 中等职业学校渴望新课程改革,渴望“创造探究的空间,以最简洁的教学线条,拉动最丰富 的学习信息;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引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以最轻松的形式,让 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