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古战场文 李华
吊古战场文 李 华
教学目的及要求 教学目的: 1、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和危害性,国泰民安 是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最高境界 2、了解骈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要求: 通过反复朗诵体会本文的音乐美
教学目的及要求 • 教学目的: • 1、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和危害性,国泰民安 是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最高境界。 • 2、了解骈文的写作特点。 • 教学要求: • 通过反复朗诵体会本文的音乐美
教学内容 ·1、作者简介 ·2、本文的主题思想: ·3、结构内容分析: 4、艺术特色分析:
教学内容 • 1、作者简介: • 2、本文的主题思想: • 3、结构内容分析: • 4、艺术特色分析:
作者简 李华(715-766),字遐叔,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天宝二年(743)登博学 宏辞科。历仕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右补阙 等。安史乱中为叛军所得,授伪凤阁舍人职。乱 后贬杭州司户参军。广德二年(764),李岘领选江 风痹去官,后客隐山阳以终员外郎。明年,因 淮,辟华入幕府,擢检校吏部」 ·华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 并与萧颖土、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柳古文 运动之先河。亦有诗名。其集已佚,后人辑有 《李遐叔文集》
一、作者简介 • 李华(715-766),字遐叔,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天宝二年(743)登博学 宏辞科。历仕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右补阙 等。安史乱中为叛军所得,授伪凤阁舍人职。乱 后贬杭州司户参军。广德二年(764),李岘领选江 淮,辟华入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明年,因 风痹去官,后客隐山阳以终。 • 华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 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柳古文 运动之先河。亦有诗名。其集已佚,后人辑有 《李遐叔文集》
、本文的主题思想 作者借否定过去的战争以表现反对唐王朝 穷兵黩武的政策,致使士卒牺牲累累,百 姓流离失所。 ·作者主张,为政应重在宣文教,施仁义, 王道,睦邻友好,得“守在四夷”之效
二、本文的主题思想 • 作者借否定过去的战争以表现反对唐王朝 穷兵黩武的政策,致使士卒牺牲累累,百 姓流离失所。 • 作者主张,为政应重在宣文教,施仁义, 行王道,睦邻友好,得“守在四夷”之效
、结构内容分析 全文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描写古战场的广漠荒瘠 第二、吊古战场。 第三、作者的理想:人民生活的安宁是 切目的中的最高目的
三、结构内容分析: • 全文内容可分三部分。 • 第一、描写古战场的广漠荒瘠。 • 第二、吊古战场。 • 第三、作者的理想:人民生活的安宁是一 切目的中的最高目的
第二、吊古战场 ·吊古战场又可分三层: 其一,历史上的边患不宁是统治者政治上 的需要。 其二,通过秋天的古战场和冬天的古战场 结构战争的残酷。 其三,士兵的心声
第二、吊古战场 • 吊古战场又可分三层: • 其一,历史上的边患不宁是统治者政治上 的需要。 • 其二,通过秋天的古战场和冬天的古战场 结构战争的残酷。 • 其三,士兵的心声
四、艺术特色分析 第一、文章的每一部分都是先描绘、议论 后抒情,尽兴地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第二、气脉流畅,层次分明,具有散文的 音乐美
四、艺术特色分析: • 第一、文章的每一部分都是先描绘、议论, 后抒情,尽兴地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 第二、气脉流畅,层次分明,具有散文的 音乐美
四、艺术特色分析 第三、以四言为主,讲求对仗、工整,但 形式多样,从形式到内容都可以说是一篇 优美的骈文。 ·第四、作者调动了诸如设问、反诘、比喻、 夸张、对仗、排比、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 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四、艺术特色分析: • 第三、以四言为主,讲求对仗、工整,但 形式多样,从形式到内容都可以说是一篇 优美的骈文。 • 第四、作者调动了诸如设问、反诘、比喻、 夸张、对仗、排比、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 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四、关于咏史怀古文 咏史怀古文,把审视的目光从现实推向历史,“观 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思想的时空骤然增大 加深。历史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实践活动的总和, 包蕴着社会人生的全部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 经验和教训。一切咏史之作,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再 透视、再反省,都是有感而发,意在针砭时弊。其 中的基本主题,就是探寻历史变迁、朝代更迭的缘 由,暗示当时危机所在。从而有所警惕,或可不犯 或少犯错误。历史的积淀并非挥之即去的云烟,即 使社会政体发生了重大变革,那些与既得利益和人 性弱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遗毒也不会轻易退出历 史舞台。从这个角度看,咏史怀古文便具有普遍而 永久的警世意义
四、关于咏史怀古文 • 咏史怀古文,把审视的目光从现实推向历史,“观 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思想的时空骤然增大 加深。历史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实践活动的总和, 包蕴着社会人生的全部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 经验和教训。一切咏史之作,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再 透视、再反省,都是有感而发,意在针砭时弊。其 中的基本主题,就是探寻历史变迁、朝代更迭的缘 由,暗示当时危机所在。从而有所警惕,或可不犯 或少犯错误。历史的积淀并非挥之即去的云烟,即 使社会政体发生了重大变革,那些与既得利益和人 性弱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遗毒也不会轻易退出历 史舞台。从这个角度看,咏史怀古文便具有普遍而 永久的警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