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习题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8,文件大小:972.5KB,团购合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习题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⑤④⑤线 、教材第92页活动 1.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已超过自然界自我调节能力,成为影响自然 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环境正以人类未能预知的方式发生着变化。图中 隐藏的环境问题可能有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石 堆积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会造成污染。修水坝对整个河流来说,改变了河流 的水文特征;对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来说,阻断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 样性的发展;对水坝上游,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对 水坝下游,减少河流流量,泥沙淤积减少,河流入海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 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最剧烈的地方,现代都 市的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等),其次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众多的城市环境对整个自然环境变化起什 么作用,目前未知。 2.(1)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2)图65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 等生态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图66发 展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化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 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3)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答案。例如,水稻种植中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山区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采挖甘草、发菜、牧养山羊导致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二、教材第97页活动 略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教材第 92 页活动 1.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已超过自然界自我调节能力,成为影响自然 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环境正以人类未能预知的方式发生着变化。图中 隐藏的环境问题可能有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石 堆积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会造成污染。修水坝对整个河流来说,改变了河流 的水文特征;对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来说,阻断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 样性的发展;对水坝上游,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对 水坝下游,减少河流流量,泥沙淤积减少,河流入海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 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最剧烈的地方,现代都 市的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等),其次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众多的城市环境对整个自然环境变化起什 么作用,目前未知。 2.(1)图 6.5 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图 6.6 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2)图 6.5 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 等生态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图 6.6 发 展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化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 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3)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答案。例如,水稻种植中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山区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采挖甘草、发菜、牧养山羊导致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二、教材第 97 页活动 1.略

2.有必要。人类在森林区内修筑公路,已经侵占和破坏了蛇的生存环境, 如果再不对蛇的迁移进行保护,蛇数量的减少以至灭绝不可避免。这种做法体现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3.(1)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不正确,对可再生资源可充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综合利用 (3)不正确,可以砍,但要砍、育结合才能持续发展。 (4)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5正确。 (6)正确。保护野生自然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续发 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7)正确。用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解释,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环境属 于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社会可持续发 展的目的 [课堂小结 人地关系历史演变 原始平衡 采猎文明 不协调 人地关系的 农业文明 全面不协调 历史回顾 工业文明 协调发展」 环境文明 产生、表现值直面环境问题一→分布特点 概念-可持续发展→内涵原则 课时演练水平测试 学业达标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 之民向义”《管子》。两诗句都体现了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

2.有必要。人类在森林区内修筑公路,已经侵占和破坏了蛇的生存环境, 如果再不对蛇的迁移进行保护,蛇数量的减少以至灭绝不可避免。这种做法体现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3.(1)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不正确,对可再生资源可充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综合利用。 (3)不正确,可以砍,但要砍、育结合才能持续发展。 (4)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5)正确。 (6)正确。保护野生自然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续发 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7)正确。用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解释,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环境属 于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社会可持续发 展的目的。 学 业 达 标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 之民向义”《管子》。两诗句都体现了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

1~2题。 1.材料中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天命决定一切 B.人类主宰自然 C.人定胜天 D.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诸相处 2.该思想形成于()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人类社会早期 D.后工业化时期 解析:此思想形成于人类社会早期,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 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答案:1.A2C 3.下图是东汉时期的“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 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 动场面。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解析: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 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資源、水资源、 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 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C 图甲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乙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 读图,完成4~5题

1~2 题。 1.材料中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天命决定一切 B.人类主宰自然 C.人定胜天 D.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2.该思想形成于( )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人类社会早期 D.后工业化时期 解析:此思想形成于人类社会早期,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 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答案:1.A 2.C 3.下图是东汉时期的“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 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 动场面。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解析: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 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 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 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C 图甲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乙是 10 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 读图,完成 4~5 题

图甲 图乙 河目朔泊居民点画国嗶布回 土地利用类型区界线 国醒地国林□辨地國园裸岩 4.图乙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有() ①坡地垦田②围湖造田⑧林地利用④果园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对于该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增强③环境污染④下游洪水 威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4题,对照甲、乙两幅图可以看出,甲图中500m等高线处等高线 密集,坡度较陡,在乙图中却分布有耕地,属于陡坡开垦;对照甲、乙两图,不 难发现乙图中湖泊面积缩小,且周分布有较多耕地,因此主要是围湖造田造成 的。第5题,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陡坡开垦,会导致水土流失,造成湖泊 淤积,调蓄功能减弱,造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人 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造成生态破坏及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4.A5.D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 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 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6~7题

4.图乙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有( ) ①坡地垦田 ②围湖造田 ③林地利用 ④果园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对于该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 )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增强 ③环境污染 ④下游洪水 威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 4 题,对照甲、乙两幅图可以看出,甲图中 500 m 等高线处等高线 密集,坡度较陡,在乙图中却分布有耕地,属于陡坡开垦;对照甲、乙两图,不 难发现乙图中湖泊面积缩小,且周围分布有较多耕地,因此主要是围湖造田造成 的。第 5 题,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陡坡开垦,会导致水土流失,造成湖泊 淤积,调蓄功能减弱,造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人 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造成生态破坏及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4.A 5.D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 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 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 6~7 题

6.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②历代各朝均 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棼, 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 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 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解析:第6题,①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②造成了森林的破坏; ③导致人口增加过快;④封山育林,定期开采,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 的过度使用。第7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 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 答案:6.D7A 8.某中学课外活动小组在“世界环境日”当天,整理出两则材料刊登在校 报上,引起了全校学生的共鸣。 材料一关于鱼类的漫画。 图1小鱼的哀求图2也得用保护伞呢 材料二由美国和加拿大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一个科学小组,历时4 年完成了一项名为“生物多样性缺失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调查。他们将研究 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该报告警告世人,若按照目前人们的行为继续

6.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 ②历代各朝均 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 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 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 3 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 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解析:第 6 题,①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②造成了森林的破坏; ③导致人口增加过快;④封山育林,定期开采,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 的过度使用。第 7 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 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 答案:6.D 7.A 8.某中学课外活动小组在“世界环境日”当天,整理出两则材料刊登在校 报上,引起了全校学生的共鸣。 材料一 关于鱼类的漫画。 图 1 小鱼的哀求 图 2 也得用保护伞呢 材料二 由美国和加拿大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一个科学小组,历时 4 年完成了一项名为“生物多样性缺失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调查。他们将研究 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该报告警告世人,若按照目前人们的行为继续

下去,到2048年,目前可食用的海洋鱼类和贝壳类中有90%会完全消失,大海 将变得死气沉沉。 (1)材料一中图1图2各反映了什么问题?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原则? (2)针对图1中老汉的做法,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怎样的政策? (3)材料二中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信?我们应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出 现? 解析:第(1)题,由图中两幅漫画所反映的现象,不难得出答案。第(2)题 图1中老汉的做法是过度捕捞,我国政府已制定并实施了休渔政策。第(3)题,当 前人们的过度捕捞行为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养殖及 保护海洋环境等措施来保护海洋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答案:(1)图1反映过度捕捞,违背了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图2反映了 环境污染严重,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2)部分海域的季节性休渔政策。 (3)可信。措施:①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合理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 ②实行休渔政策;③禁止向海洋中排放工业废水等污染物。 能力提升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 图,完成9~10题。 围湖造}水生动植 物减少 生态平衡失调 毁林开荒}水土流 生态环境恶化 「单产不 旱涝加重 粮食不足地力下降『早灾严重 9.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10.该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下去,到 2048 年,目前可食用的海洋鱼类和贝壳类中有 90%会完全消失,大海 将变得死气沉沉。 (1)材料一中,图1、图2各反映了什么问题?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原则? (2)针对图 1 中老汉的做法,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怎样的政策? (3)材料二中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信?我们应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出 现? 解析:第(1)题,由图中两幅漫画所反映的现象,不难得出答案。第(2)题, 图 1 中老汉的做法是过度捕捞,我国政府已制定并实施了休渔政策。第(3)题,当 前人们的过度捕捞行为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养殖及 保护海洋环境等措施来保护海洋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答案:(1)图 1 反映过度捕捞,违背了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图 2 反映了 环境污染严重,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2)部分海域的季节性休渔政策。 (3)可信。措施:①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合理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 ②实行休渔政策;③禁止向海洋中排放工业废水等污染物。 能 力 提 升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 图,完成 9~10 题。 9.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10.该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多,增长快B.不合理利用资源 C.片面追求经济效益D.工业化快速发展 解析:第9题,图示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南方地区,只有选项B符合。第 10题,四个选项均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但其根本原 因是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 答案:9.B10.A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 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l1~13题。 1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 1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1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 解析ε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明确赤潮的主要形成原因,即海水富营养化和气 温高。第11题,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 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氬、磷等营养物的废水排入海水中,使海 水富营养化,这是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可见B项正确。重金属盐、 固体废弃物和泄漏的石油虽然可造成海洋污染,但不能被赤潮生物吸收利用,因 而不会引发赤潮,故排除A、C、D三项。第12题,水温高,赤潮生物繁殖生长 快;风力小,易于赤潮生物聚集。因此水温高、风力小的海域易暴发赤潮,故选 C项。第13题,赤道附近水温高、风力小,但含氮、磷的污水排入少,故A项 错误。大洋中部远离海岸,陆地上排放的含氮、磷的污水难以到达,故B项错误。 中、低纬近海水温较高、陆地污水排入较多,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故C

A.人口多,增长快 B.不合理利用资源 C.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D.工业化快速发展 解析:第 9 题,图示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南方地区,只有选项 B 符合。第 10 题,四个选项均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但其根本原 因是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 答案:9.B 10.A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 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 11~13 题。 1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 1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1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 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明确赤潮的主要形成原因,即海水富营养化和气 温高。第 11 题,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 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物的废水排入海水中,使海 水富营养化,这是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可见 B 项正确。重金属盐、 固体废弃物和泄漏的石油虽然可造成海洋污染,但不能被赤潮生物吸收利用,因 而不会引发赤潮,故排除 A、C、D 三项。第 12 题,水温高,赤潮生物繁殖生长 快;风力小,易于赤潮生物聚集。因此水温高、风力小的海域易暴发赤潮,故选 C 项。第 13 题,赤道附近水温高、风力小,但含氮、磷的污水排入少,故 A 项 错误。大洋中部远离海岸,陆地上排放的含氮、磷的污水难以到达,故 B 项错误。 中、低纬近海水温较高、陆地污水排入较多,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故 C

项正确。高纬近海水温低,不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故D项错误 答案:11B12C13C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1月7日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相继出现大范围雾 霾天气。 材料二2013年1月7日至13日全国雾霾日数实况图。 雾霾日数实况图 中央气象台 (1)指出雾霾持续日数最多的主要地区。 (2)面对雾霾天气,你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解析:(1)读图可知,雾霾持续日数最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四川盆 地、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地势低,污染物不易扩散;同时,这 些地区工业发达,粉尘污染严重。(2减少雾霾天气的政府决策应从技术、政策等 角度去分析。 答案:(1)华北(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2)加强监测与预报,及时发布信息;暂时关停严重污染大气的企业或施工单 位;积极寻求产业结构调整,以促进环境好转;鼓励扶持新能源或节能产业;提 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加强绿化

项正确。高纬近海水温低,不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故 D 项错误。 答案:11.B 12.C 13.C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 年 1 月 7 日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相继出现大范围雾 霾天气。 材料二 2013 年 1 月 7 日至 13 日全国雾霾日数实况图。 (1)指出雾霾持续日数最多的主要地区。 (2)面对雾霾天气,你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解析:(1)读图可知,雾霾持续日数最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四川盆 地、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地势低,污染物不易扩散;同时,这 些地区工业发达,粉尘污染严重。(2)减少雾霾天气的政府决策应从技术、政策等 角度去分析。 答案:(1)华北(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2)加强监测与预报,及时发布信息;暂时关停严重污染大气的企业或施工单 位;积极寻求产业结构调整,以促进环境好转;鼓励扶持新能源或节能产业;提 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加强绿化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