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2)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7,文件大小:8.87MB,团购合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2)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情景思壹·导入 春秋时代的管仲是我国古代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管子地员》篇中提出:“地者 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表达了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哲学家荀况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他在其著作《天论》中提出了天人相关论的核心思想,发 表了“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的精辟议论。他认为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掌 握规律,“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荀子·性恶》强调依靠人的实践来证实自然规律。荀况是古代中国第 一个向自然控制人类命运这一陈旧观念提出抗争的学者。《荀子王制篇》提到:“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 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 劳而无获。”反映了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的思想,即农作物的种植必须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相适宜。 墨子认为“顺天意而得赏”,承认人应该按自然规律办事。 《吕氏春秋首时》中提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思考:你知道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大致经过了哪些阶段吗? 答案:点拔: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由最初的“崇拜自然”,到“利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阶段, 直到现在的“谋求人地协调”阶段。 基础知识·理 SHISHU LI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历史时期 人地关系 采集渔猎时代|人类 环境,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 农业文明时期 人类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 ,但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 的萌芽,两者间的对抗性 环境遭到破坏 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开始提出 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两者间全面 呈现 人地矛盾迅速 思考讨论 原始社会的宗教为什么多以风、雨、雷、电、动物、植物等自然崇拜为主? 、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 ,从环境中获取和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 要排放到环境中 (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 资源短缺:主要有」 土地资源 和能源短缺等 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 、土地荒漠化、 (2)环境污染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 ,导致 ②表现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 等 第1页共7页

第1页 共7页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春秋时代的管仲是我国古代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管子·地员》篇中提出:“地者 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表达了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哲学家荀况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他在其著作《天论》中提出了天人相关论的核心思想,发 表了“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的精辟议论。他认为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掌 握规律,“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荀子·性恶》强调依靠人的实践来证实自然规律。荀况是古代中国第 一个向自然控制人类命运这一陈旧观念提出抗争的学者。《荀子·王制篇》提到:“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 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 劳而无获。”反映了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的思想,即农作物的种植必须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相适宜。 墨子认为“顺天意而得赏”,承认人应该按自然规律办事。 《吕氏春秋·首时》中提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思考:你知道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大致经过了哪些阶段吗? 答案:点拨: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由最初的“崇拜自然”, 到“利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阶段, 直到现在的“谋求人地协调”阶段。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历史时期 人地关系 采集渔猎时代 人类________、______环境,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________ 农业文明时期 人类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________,但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____ 的萌芽,两者间的对抗性________,环境遭到破坏 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开始提出“________”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两者间全面 呈现________,人地矛盾迅速________ 原始社会的宗教为什么多以风、雨、雷、电、动物、植物等自然崇拜为主?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__________,从环境中获取______和______。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 (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_______。 ② 表现      资源短缺:主要有 、土地资源、 和能源短缺等 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 、土地荒漠化、 等 (2)环境污染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______________,导致______________。 ②表现:__________、水污染、__________、固体废弃物污染、__________、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 等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片面追求 的发展模式。 4.环境问题的危害 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 (2)局域性的环境问题,有些已演变成 ,成为制约 和危害 的重要因素 5.环境问题表现形式的地域差异 城市:主要表现为 (1)聚落 乡村:主要表现为 发达国家:过分 带来的环境影响 (2)国家发展中国家:承受着 的双重压 力和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 思考讨论 在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哪个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什么?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概念 既满足 的需求,而又不危及 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 ,持续发展是目的 3.原则 原则、持续性原则、 原则。 思考讨论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把环境放在首位,停止一切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谷案:一、崇拜依赖平衡关系不协调科学增强征服自然不协调激化 思考讨论 点拔: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缺乏理性认识,对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等充满敬畏。 、1.(1)环境空间物质能量(2)废弃物 2.(1)①再生速度②水资源矿产资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2)①环境的自净能力环 境质量下降②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 3.经济增长 4.(1)全球性(2)社会公害经济发展人体健康 5.(1)环境污染生态破坏(2)消耗资源发展与人口 思考讨论 点拔ε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绝大多数的资源,排放了占世界绝大多数的污染物,且其经济发展水平高 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故应在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1当代人后代人 2.生态条件社会 3.公平性共同性 思考讨论 点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可持续发展不排斥对环境的利用,仍然重在发展。所不同的是,可持续发 展强调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要注重质量,而不仅仅是追求数量增长,其开发 利用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重点难点·圆破 知识点一人地关系的历史问题 时期 生产力 水平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 文明低下且发/以采集和狩猎为主, 采猎 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被动地适应环 时期展缓慢/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境,对环境既崇 威胁并不严重 又依赖 农业「较大开发利用土地、水等环境遭到破坏,如大规模地人与环境的对抗 第2页共7页

第2页 共7页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片面追求__________的发展模式。 4.环境问题的危害 (1)________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 (2)局域性的环境问题,有些已演变成__________,成为制约________和危害__________的重要因素。 5.环境问题表现形式的地域差异 (1)聚落    城市: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 乡村: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 (2)国家     发达国家:过分________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承受着__________的双重压 力和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 在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哪个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什么?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概念 既满足________的需求,而又不危及________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________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________,________持续发展是目的。 3.原则 __________原则、持续性原则、__________原则。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把环境放在首位,停止一切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案:一、崇拜 依赖 平衡关系 不协调 科学 增强 征服自然 不协调 激化 思考讨论 点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缺乏理性认识,对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等充满敬畏。 二、1.(1)环境空间 物质 能量 (2)废弃物 2.(1)①再生速度 ②水资源 矿产资源 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减少 (2)①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 境质量下降 ②大气污染 土壤污染 噪声污染 3.经济增长 4.(1)全球性 (2)社会公害 经济发展 人体健康 5.(1)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2)消耗资源 发展与人口 思考讨论 点拨: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绝大多数的资源,排放了占世界绝大多数的污染物,且其经济发展水平高, 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故应在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1.当代人 后代人 2.生态 条件 社会 3.公平性 共同性 思考讨论 点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可持续发展不排斥对环境的利用,仍然重在发展。所不同的是,可持续发 展强调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要注重质量,而不仅仅是追求数量增长,其开发 利用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知识点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问题 时期 生产力 水平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 采猎 文明 时期 低下且发 展缓慢 以采集和狩猎为主, 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 限 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 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 威胁并不严重 被动地适应环 境,对环境既崇 拜又依赖 农业 较大 开发利用土地、水等 环境遭到破坏,如大规模地 人与环境的对抗

文明发展「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性増强,人地关 资源和环境的强度和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农田扩系开始出现不协 广度增加,开始出现|展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调;已出现人地 各种环境问题 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等|关系科学的萌芽 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 工业极大地规模使用,使自然资|环境问题日趋尖锐,资源短|人类试图成为自 文明 时期 提高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 缺和环境恶化逐步从局部扩|然的主宰 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展到全球 在认识、遵循和利用 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重新认识人地关 现代|迅速合理、适度、有效地人地关系逐步趋向协调,环系,提出人地协 文明 时期提升|改造自然,探求人地境问题逐步得到控制 调的新型伙伴关 和谐统一,推动可持 续发展 【例题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 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o° 图例 度与政策 原始文农业文工业文环境文 明时代明时代明时代明时代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A.原始文明时代B.农业文明时代C.工业文明时代D.环境文明时代 (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思考:第(1)题,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 拜又依赖。第(2)题,农业文明时代,随着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这- 时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第(3)题,环境文明时代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1)A(2)B(3)B 高欢记忆 归纳法记忆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采猎文明→崇拜自然→原始的平衡;农业文明→改造自然→局部不 协调;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全面不协调;现代文明→善待自然→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二环境问题的产生、表现及分布 1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及其表现 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建立了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方面 人类社会通过生产活动作用于环境,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又以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 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这种作用与环境不协调时,便会产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包括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如下图所示。 第3页共7页

第3页 共7页 文明 时期 发展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资源和环境的强度和 广度增加,开始出现 各种环境问题 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 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农田扩 展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 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等 性增强,人地关 系开始出现不协 调;已出现人地 关系科学的萌芽 工业 文明 时期 极大地 提高 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 规模使用,使自然资 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 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环境问题日趋尖锐,资源短 缺和环境恶化逐步从局部扩 展到全球 人类试图成为自 然的主宰 现代 文明 时期 迅速 提升 在认识、遵循和利用 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合理、适度、有效地 改造自然,探求人地 和谐统一,推动可持 续发展 人地关系逐步趋向协调,环 境问题逐步得到控制 重新认识人地关 系,提出人地协 调的新型伙伴关 系 【例题 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 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 (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思考:第(1)题,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 拜又依赖。第(2)题,农业文明时代,随着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这一 时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第(3)题,环境文明时代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1)A (2)B (3)B 归纳法记忆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采猎文明→崇拜自然→原始的平衡;农业文明→改造自然→局部不 协调;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全面不协调;现代文明→善待自然→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二 环境问题的产生、表现及分布 1.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及其表现 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建立了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方面 人类社会通过生产活动作用于环境,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又以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 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这种作用与环境不协调时,便会产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包括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如下图所示

过度索取,超过 超量排放 资源本身及其替 超过环境 代品的再生速度 自净能力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表现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气污染、水污染、土 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 襄污染、固体废弃物污 源、土地资源、矿产资 染、噪声污染、海洋污 源和能源短缺 染、放射性污染 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区域性的环 境问题已经演化为社会公害,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 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 (1)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体由于城市交通、工业和人类活动过于 地区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集中,造成污染物集中排放,超过环 境的自净能力 乡村建要表现为牛态破如水士流大记 地区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物种减少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较为严重:以生态 般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环境承受着人口和发展的双 国家 破坏为主 重压力:受经济技术水平限制,没有足够能力进行治理保护 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发达相对较轻;以环境主要是过度消耗资源引起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环境 国家 污染为主 染进行防治,成效显著 【例题2】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生态经济社会 系统系统系统 境 源 (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煤矿开采一一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一一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一—臭氧层破坏 思考:第(1)题,由图可知,a表示从环境中开发资源,b、c表示资源用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d 表示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第(2)题,选项内容中只有煤矿开采属于从环境中开发资 源,煤矿开采可能造成地面沉降。 答案:(1)C(2)A 倡题发挥 第4页共7页

第4页 共7页 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区域性的环 境问题已经演化为社会公害,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 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 (1)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体 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城市交通、工业和人类活动过于 集中,造成污染物集中排放,超过环 境的自净能力 乡村 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 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 物种减少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 国家 较为严重;以生态 破坏为主 一般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环境承受着人口和发展的双 重压力;受经济技术水平限制,没有足够能力进行治理保护; 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发达 国家 相对较轻;以环境 污染为主 主要是过度消耗资源引起的;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对环境 污染进行防治,成效显著 【例题 2】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a 表示资源开发 B.b 表示生产活动 C.c 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 表示废弃物排放 (2)属于 a 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思考:第(1)题,由图可知,a 表示从环境中开发资源,b、c 表示资源用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d 表示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第(2)题,选项内容中只有煤矿开采属于从环境中开发资 源,煤矿开采可能造成地面沉降。 答案:(1)C (2)A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都属于次生环境问题。一般说来,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破坏,反过来,生态破坏也会影响到环境 污染的发生。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而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则主要表现为环境 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冋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根据人类活 动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种类不同,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工业“三废”以及有害人体健康的化肥、 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② 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中或郊区,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③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 声污染;④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⑤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等。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使生态环境遭到破 坏。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主要有:①由于滥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锐减,使森林的环境 调节功能下降;②由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③由于不合理的灌溉等,引 起土地次生盐碱化;④由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知识点三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的区分 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它们的着眼点和强调重点不同,学习时应注 意每个原则的本质内容 (1)公平性原则:①共享资源和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剖析,包括同代的人与人之间、当代人 与后代人(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 其中任何一方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都不能处于绝对支配地位;②财富的分配也要公平合理。 (2)持续性原则:①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离开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②资源 持续利用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①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要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进行国际合作;②尊重各国的 主权和利益,可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例题3】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 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于当地时间19日下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落幕。会议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 协议》。《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 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 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A.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 B.大力开垦沼泽,努力增产粮食 C.在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D.商店出售商品时每件商品均单独包装 (2)《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 别的责任”原则,体现的是()。 A.持续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D.公众的接受与参与 (3)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体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A.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D.公众的接受与参与 思考:第(1)题,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大力 开垦沼泽,努力增产粮食会加剧生态的破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商店出售商品时毎件商品均单独包 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在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有利于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2)题,走 可持续发展之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在发展历史、经济、技术各方面的差异,应承担不同的义 务和责任,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第(3)题,哥本哈根会议有世界119个国家和政府首脑参 会,共商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答案:(1)C(2)C(3)B 4随皇练彐·同 读“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曲线示意图”,完成第1~2题。 第5页共7页

第5页 共7页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都属于次生环境问题。一般说来,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破坏,反过来,生态破坏也会影响到环境 污染的发生。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而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则主要表现为环境 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根据人类活 动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种类不同,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工业“三废”以及有害人体健康的化肥、 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② 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中或郊区,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③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 声污染;④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⑤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等。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使生态环境遭到破 坏。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主要有:①由于滥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锐减,使森林的环境 调节功能下降;②由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③由于不合理的灌溉等,引 起土地次生盐碱化;④由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知识点三 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的区分 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它们的着眼点和强调重点不同,学习时应注 意每个原则的本质内容。 (1)公平性原则:①共享资源和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剖析,包括同代的人与人之间、当代人 与后代人(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 其中任何一方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都不能处于绝对支配地位;②财富的分配也要公平合理。 (2)持续性原则:①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离开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②资源 持续利用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①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要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进行国际合作;②尊重各国的 主权和利益,可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例题 3】 2009 年 12 月 19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 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于当地时间 19 日下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落幕。会议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 协议》。《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 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 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A.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 B.大力开垦沼泽,努力增产粮食 C.在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 D.商店出售商品时每件商品均单独包装 (2)《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 别的责任”原则,体现的是( )。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公众的接受与参与 (3)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体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公众的接受与参与 思考:第(1)题,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大力 开垦沼泽,努力增产粮食会加剧生态的破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商店出售商品时每件商品均单独包 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在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有利于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2)题,走 可持续发展之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在发展历史、经济、技术各方面的差异,应承担不同的义 务和责任,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第(3)题,哥本哈根会议有世界 119 个国家和政府首脑参 会,共商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答案:(1)C (2)C (3)B 读“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曲线示意图”,完成第 1~2 题

人口数量 000 原始文明农业文工业文环境文 付代 明时代明时代明时代 1.关于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崇拜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D.寻求人地协调 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 A.原始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环境文明 人类社会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据 此完成第3~4题 3.下列四种生产方式和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 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 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④开矿山、修水坝、 建城市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4.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更容易引发环境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破坏,其主要原因是() ①人口分布不均②人口数量大,增长快③经济技术水平低④环保法规不完善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5.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 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 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大气中 D.黄土高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6.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环境保护②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③公平性原则是指同代人、代际人之间, 不同国家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义务应公平④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整体协调和国际合作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20ll年3月26日,“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关 注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北京、上海等40个城市也加入到这一活动中。“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体现了可持 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D.循环性原则 8.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违背了()。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协调性原则 9.读漫画,完成下列各题。 人口增长了! 我支撑不 住了 城镇增匚耕地变少了丿淡水紧 植被破 (1)这幅漫画所揭示的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 第6页共7页

第6页 共7页 1.关于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崇拜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 )。 A.原始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环境文明 人类社会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据 此完成第 3~4 题。 3.下列四种生产方式和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 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 )。 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④开矿山、修水坝、 建城市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4.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更容易引发环境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破坏,其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分布不均 ②人口数量大,增长快 ③经济技术水平低 ④环保法规不完善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5.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 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 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大气中 D.黄土高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6.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环境保护 ②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③公平性原则是指同代人、代际人之间, 不同国家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义务应公平 ④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整体协调和国际合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2011 年 3 月 26 日,“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全世界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关 注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北京、上海等 40 个城市也加入到这一活动中。“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体现了可持 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循环性原则 8.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违背了(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协调性原则 9.读漫画,完成下列各题。 (1)这幅漫画所揭示的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 答案:1~2l·C2C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加快,开始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自然的对抗 性增强。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获得极大地提髙,人类试图征服自然,环境问题曰趋尖锐,人地矛盾迅速 激化。 3~43D4B第3题,驯养野兽、种植禾谷为采集狩猎时期的生产活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 自然既崇拜又依赖: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开发利用土地、水资源,生产以粮为纲,处于改造自然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大发展,人类试图征服自然: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谋求人地协调,注重生态 保护。第4题,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经济技术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低,方式 落后,容易引发环境问题 5.D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物种灭绝等。A项属噪声污 染,B项属水污染,C项属大气污染。 6.D可持续发展,既注重环境保护,也注重发展。不同国家对可持续发展所尽的义务是不同的,发 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7.B“地球一小时”活动体现了各国、各地区人们共同行动起来,保护地球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 展的共同性原则 8.A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性原则 9.思考:图示反映出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等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 变发展模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 寳案ε(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2)环境问题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密切相关。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者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导致资源的过度 使用以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3)人类必须调控自己的社会行为,以及改变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思想;转 变发展模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第7页共7页

第7页 共7页 (2)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 答案:1~2.1.C 2.C 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加快,开始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自然的对抗 性增强。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获得极大地提高,人类试图征服自然,环境问题日趋尖锐,人地矛盾迅速 激化。 3~4.3.D 4.B 第 3 题,驯养野兽、种植禾谷为采集狩猎时期的生产活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 自然既崇拜又依赖;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开发利用土地、水资源,生产以粮为纲,处于改造自然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大发展,人类试图征服自然;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谋求人地协调,注重生态 保护。第 4 题,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经济技术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低,方式 落后,容易引发环境问题。 5.D 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物种灭绝等。A 项属噪声污 染,B 项属水污染,C 项属大气污染。 6.D 可持续发展,既注重环境保护,也注重发展。不同国家对可持续发展所尽的义务是不同的,发 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7.B “地球一小时”活动体现了各国、各地区人们共同行动起来,保护地球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 展的共同性原则。 8.A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性原则。 9.思考:图示反映出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等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 变发展模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 答案:(1)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密切相关。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者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导致资源的过度 使用以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3)人类必须调控自己的社会行为,以及改变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思想;转 变发展模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