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长沙理工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X,文档页数:189,文件大小:308.69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 绪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观 一、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由“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调整而来。 调整原因: 谈原因,先得从“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这两个概念的生成说起。 大致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前,有关”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文学史论著和作品选, 大多使用“新文学“这一名称,但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新文学“的概念便被” 现代文学“所取代,以”现代文学史“命名的著作纷纷出现。与此同时,一批冠以”当 代文学史“或”新中国文学”名称的评述1949年以后的大陆文学的史著也应运而生。 可见,“现代文学“对“新文学“的取代,是为”当代文学“概念的出现提供”空间”,是 在建立一种文学史时期划分方式,为当时所要确立的文学规范体系,通过对文学史 的“重写”来提出依据。而这种依据,主要来自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 “现代文学“对“新文学"概念的取代,正是在文学史叙述上,从两个方面来落实《新 民主主义论》的论述。一是新文学构成的等级划分,二是文学进化的阶段论。”现 代文学“"被明确为指”五四“文学革命到1949年这一时段的文学,而1949年之后的 我文学,已具有不同的性质,需要从概念运用和文学分期上加以确定。 这种划分的合理性越来越遭到人们的质疑: (1)以政治事件作为现当代文学划分依据是否合理? (2)这种划分其实是一种等级划分,包含着浓郁的政治色彩。 (3)现代文学被定性为“文学的现代性”,而“现代化“是一个过程,难道到 1949年文学的现代化就完全终止了? (4)"现代”“当代“作为时间概念,有交叉之处。 调整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克服上述弊端。 之所以不采用“百年中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是因为:这两个概念都 不具有开放性:过于突出“世纪“概念与中国文化背景不符:作为学科概念,太过笼 统,不科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 绪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观 一、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由"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调整而来。 调整原因: 谈原因,先得从"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这两个概念的生成说起。 大致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前,有关"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文学史论著和作品选, 大多使用"新文学"这一名称,但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新文学"的概念便被" 现代文学"所取代,以"现代文学史"命名的著作纷纷出现。与此同时,一批冠以"当 代文学史"或"新中国文学"名称的评述 1949 年以后的大陆文学的史著也应运而生。 可见,"现代文学"对"新文学"的取代,是为"当代文学"概念的出现提供"空间",是 在建立一种文学史时期划分方式,为当时所要确立的文学规范体系,通过对文学史 的"重写"来提出依据。而这种依据,主要来自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 "现代文学"对"新文学"概念的取代,正是在文学史叙述上,从两个方面来落实《新 民主主义论》的论述。一是新文学构成的等级划分,二是文学进化的阶段论。"现 代文学"被明确为指"五四"文学革命到 1949 年这一时段的文学,而 1949 年之后的 我文学,已具有不同的性质,需要从概念运用和文学分期上加以确定。 这种划分的合理性越来越遭到人们的质疑: (1)以政治事件作为现当代文学划分依据是否合理? (2)这种划分其实是一种等级划分,包含着浓郁的政治色彩。 (3)现代文学被定性为"文学的现代性",而"现代化"是一个过程,难道到 1949 年文学的现代化就完全终止了? (4)"现代""当代"作为时间概念,有交叉之处。 调整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克服上述弊端。 之所以不采用"百年中国文学"、"20 世纪中国文学",是因为:这两个概念都 不具有开放性;过于突出"世纪"概念与中国文化背景不符;作为学科概念,太过笼 统,不科学

为什么不叫“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现当代文学史的内容,一是当前发生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即还没有进入“史“的 范畴的东西。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的文化语境 三、性质:文学的现代化 1文学观念的现代化 2.思想内容的现代化 3语言形式的现代 4.艺术思维、感受方式的现代化 四、特点: 1面向世界,面向传统 2审美品格:焦灼、悲壮 3.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现代主义一直在发展中 4.重视作品的思想性、认识价值和教化作用。 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其意义 (一)发生与源流 1封建帝制结束,思想统治松懈,为文化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2物质、阶级基础:民族工业发展,新兴的社会力量的增长。 3新式教育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生力军。 4.近代知识界形成。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从破坏和建设两个维度进行。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 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

为什么不叫"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现当代文学史的内容,一是当前发生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即还没有进入"史"的 范畴的东西。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的文化语境 三、性质:文学的现代化 1.文学观念的现代化 2.思想内容的现代化 3.语言形式的现代 4.艺术思维、感受方式的现代化 四、特点: 1.面向世界,面向传统 2.审美品格:焦灼、悲壮 3.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现代主义一直在发展中 4.重视作品的思想性、认识价值和教化作用。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其意义 (一)发生与源流 1.封建帝制结束,思想统治松懈,为文化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2.物质、阶级基础:民族工业发展,新兴的社会力量的增长。 3.新式教育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生力军。 4.近代知识界形成。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从破坏和建设两个维度进行。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 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

意义:石油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所引发的一场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化革 新运动。它使中华民族克服了这场危机,倡导并确立了20世纪中华民族新的语言 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结构,使这个古老的文明得以完成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创造出一个既保持了本民族特色,又能与世界先进国家平等对话的新中华文明。 (二)文学革命主张的提出 1胡适的主张 (1)1917.1,《文学改良刍议》,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真正开始。”八事 (2)1918.4,《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治学:“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4)提倡写实主义,主张诗体解放:引发“问题小说”与“社会问题剧“的创作 热潮。 2.陈独秀的“三大主义“ 1917.2《文学革命论》 3.钱玄同、刘半农的“双簧信 4.周作人的主张 (1)1918.12《人的文学》,1919年初,《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平 民文学的口号“。 (2)1919.3,《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应该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字革命,而思 想革命尤为重要。 (3)1923,“自己的园地"的文学观 (4)确立现代散文文体理论 三、文学革命初期的文学创作活动 四、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涌起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1.发难者直接才外国文学运动中得到启示 2.借鉴外国经验建设新文学 3.大量译介外国文艺思潮、作品 4.纷纷选用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方法 (二)新文学社团的涌起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意义:石油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所引发的一场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化革 新运动。它使中华民族克服了这场危机,倡导并确立了 20 世纪中华民族新的语言 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结构,使这个古老的文明得以完成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创造出一个既保持了本民族特色,又能与世界先进国家平等对话的新中华文明。 (二)文学革命主张的提出 1.胡适的主张 (1)1917.1,《文学改良刍议》,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真正开始。"八事" (2)1918.4,《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治学:"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4)提倡写实主义,主张诗体解放:引发"问题小说"与"社会问题剧"的创作 热潮。 2.陈独秀的"三大主义" 1917.2《文学革命论》 3.钱玄同、刘半农的"双簧信" 4.周作人的主张 (1)1918.12《人的文学》,1919 年初,《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平 民文学的口号"。 (2)1919.3,《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应该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字革命,而思 想革命尤为重要。 (3)1923,"自己的园地"的文学观 (4)确立现代散文文体理论 三、文学革命初期的文学创作活动 四、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涌起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1.发难者直接才外国文学运动中得到启示 2.借鉴外国经验建设新文学 3.大量译介外国文艺思潮、作品 4.纷纷选用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方法 (二)新文学社团的涌起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3.语丝社 4新月诗派 5.湖畔诗派 五、文学论争 1.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复古主义的论争 2.与”甲寅派“的斗争 3.与”学衡派“的论争 第二节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理性精神的显现 二、感伤情调的流行 三、个性化的追求 四、多种创作方法的探索 第二章鲁迅 一、鲁迅的文化心理、思想创作概说 鲁迅人生哲学的核心:绝望的抗战 济慈:"没有人可以达到顶点,除非他把世界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并且日 夜不得安宁 二、《呐喊》(1918-1922): (一)主题: 绝望与热情的内在抗争 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鲁迅所说的寂寞,是一种包含着寂寥感和无力感 的绝望。面对民族的命运,没有一声反抗,即使有也没有任何反响。《呐喊》的小 说世界当然是一个完结了的没有出路的、令人绝望的黑暗世界了。然而,鲁迅没有 把绝望作为绝望写尽,正是因为有”主将"的命令和对青年的顾及,换句话说,就是 “为了对于热情者的同感”的缘故。 高利克认为,《呐喊》有着浓厚的人生抒情基调,“没有超越孤独、沉默和谎 言所设定的界限

3.语丝社 4.新月诗派 5.湖畔诗派 五、文学论争 1.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复古主义的论争 2.与"甲寅派"的斗争 3.与"学衡派"的论争 第二节 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理性精神的显现 二、感伤情调的流行 三、个性化的追求 四、多种创作方法的探索 第二章 鲁迅 一、鲁迅的文化心理、思想创作概说 鲁迅人生哲学的核心:绝望的抗战 济慈:"没有人可以达到顶点,除非他把世界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并且日 夜不得安宁" 二、《呐喊》(1918-1922): (一)主题: 绝望与热情的内在抗争 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鲁迅所说的寂寞,是一种包含着寂寥感和无力感 的绝望。面对民族的命运,没有一声反抗,即使有也没有任何反响。《呐喊》的小 说世界当然是一个完结了的没有出路的、令人绝望的黑暗世界了。然而,鲁迅没有 把绝望作为绝望写尽,正是因为有"主将"的命令和对青年的顾及,换句话说,就是 "为了对于热情者的同感"的缘故。 高利克认为,《呐喊》有着浓厚的人生抒情基调,"没有超越孤独、沉默和谎 言所设定的界限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从个人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其实是一种自传体 的形之于艺术写作的对失落了的时间的求索',目的在驱除仍在缠绕着他的那一部 分往事。当然,按照理想,也可以期望鲁迅把这公众的和私人内心的两方面的创作 意图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将自己过去的经历作艺术的安排,使之能够适应中国民 族经验的更大的图画,以求对读者有更深刻的意义。 (二)《狂人日记》 主题: 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信说:“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吃人民 族,因此成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中国新文学大系二集导言》中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伊藤虎丸认为,《狂人日记》是作者告别青春、获得自我的记录。 两个文本: 日记构成的文本世界:个人与众人的对立(狂人的形象) 序言构成的文本世界:对立的消失(治愈的形象) 序言的作用:增加日记的真实感,在作者与文本间制造审美距离,形成文本 差异,暗示着作者的声音 狂人的发现与呐喊: 受迫害狂的狂人:害怕被吃(从发昏中清醒》 发现吃人世界的情景:善人吃恶人、孩子也学会吃人、自己的亲人也合伙吃人 无效的劝说:今后的世界容不得吃人的人,但人们不听劝说 罪的自觉:自己无意中吃过人 呐喊:救救孩子 鲁迅人的自觉与罪的自觉: 人的自觉就是真的个人的自觉 是发现每个人的不同所具有的价值,从既成的规范、教条、组织等来衡量人的 异己意识和尊卑意识当中解放出来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从个人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其实是一种自传体 的形之于艺术写作的‘对失落了的时间的求索’,目的在驱除仍在缠绕着他的那一部 分往事。当然,按照理想,也可以期望鲁迅把这公众的和私人内心的两方面的创作 意图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将自己过去的经历作艺术的安排,使之能够适应中国民 族经验的更大的图画,以求对读者有更深刻的意义。" (二)《狂人日记》 主题: 1918 年 8 月 20 日,致许寿裳信说:"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吃人民 族,因此成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中国新文学大系二集导言》中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伊藤虎丸认为,《狂人日记》是作者告别青春、获得自我的记录。 两个文本: 日记构成的文本世界:个人与众人的对立(狂人的形象) 序言构成的文本世界:对立的消失(治愈的形象) 序言的作用:增加日记的真实感, 在作者与文本间制造审美距离, 形成文本 差异,暗示着作者的声音 狂人的发现与呐喊: 受迫害狂的狂人:害怕被吃(从发昏中清醒) 发现吃人世界的情景:善人吃恶人、孩子也学会吃人、自己的亲人也合伙吃人 无效的劝说:今后的世界容不得吃人的人,但人们不听劝说 罪的自觉:自己无意中吃过人 呐喊:救救孩子 鲁迅人的自觉与罪的自觉: 人的自觉就是真的个人的自觉 是发现每个人的不同所具有的价值,从既成的规范、教条、组织等来衡量人的 异己意识和尊卑意识当中解放出来

是区别于“他"的"个"的自觉,是在死的威严面前才产生出来的,是人的存在本 身所承担的责任意识。它不是感性和情感上的,而是意志与伦理上的人的自觉,还 意味着主体性的确立。这种主体性,以近代科学方法为前提,拒绝既成的思想和对 未来的乐观预测。在小说里表现为绝望与寂寞,被当成客观对象来看待 虚安与悲观:作者的声音 狂而治愈:孤独的个人无法抗拒、战胜愚众充斥的社会,寄寓真诚的追求沦为 人生与历史的一场虚妄 双重的悲观:愚众难劝改、历史中间物 难定的信仰:吃人的历史无法改变还是可以改变?(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 有?救救孩子…) (三)《阿Q正传》 创作目的:“要画出这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集外集俄文译本序及著者自 叙传略》) 说不尽的阿Q相(一) 1922年,周作人《关于阿Q正传》说:"这人是中国一切的谱的结晶,没有自 己的意志而以社会的因袭的惯例为其意志的人,所以在现社会里是不存在而又到处 存在的,"实在是一幅中国人坏品性的混合照相”。 茅盾20年代《读》说:“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 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说:"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 手之徒的狡猾” 说不尽的阿Q相(二) 三十年代,苏雪林《,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认为,阿Q影射着中国 民族的劣根性:卑怯、精神胜利法、善于投机、夸大狂与自尊癖、色情狂、萨满教 式的卫道精神、多忌讳、狡猾、愚蠢、糊涂昏聩等 1936年胡风《什么是典型的类型》认为:"阿Q是落后的带浮浪人性的中国贫 农的典型。" 1936年周扬《现实主义试论》认为,“阿Q的性格就辛亥前后以及现在落后的 农民而言是普遍的,但是他的特殊却并不在对于他所代表的农民以外的人群而言, 而是就在他所代表的农民中,他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说不尽的阿Q相(三)

是区别于"他"的"个"的自觉,是在死的威严面前才产生出来的,是人的存在本 身所承担的责任意识。它不是感性和情感上的,而是意志与伦理上的人的自觉,还 意味着主体性的确立。这种主体性,以近代科学方法为前提,拒绝既成的思想和对 未来的乐观预测。在小说里表现为绝望与寂寞,被当成客观对象来看待 虚妄与悲观:作者的声音 狂而治愈:孤独的个人无法抗拒、战胜愚众充斥的社会,寄寓真诚的追求沦为 人生与历史的一场虚妄 双重的悲观:愚众难劝改、历史中间物 难定的信仰:吃人的历史无法改变还是可以改变?(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 有?救救孩子……) (三)《阿 Q 正传》 创作目的:"要画出这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集外集·俄文译本序及著者自 叙传略》) 说不尽的阿 Q 相(一) 1922 年,周作人《关于阿 Q 正传》说:"这人是中国一切的谱的结晶,没有自 己的意志而以社会的因袭的惯例为其意志的人,所以在现社会里是不存在而又到处 存在的","实在是一幅中国人坏品性的混合照相"。 茅盾 20 年代《读》说:"我又觉得阿 Q 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 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鲁迅《阿 Q 正传的成因》说:"阿 Q 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 手之徒的狡猾" 说不尽的阿 Q 相(二) 三十年代,苏雪林《,阿 Q 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认为,阿 Q 影射着中国 民族的劣根性:卑怯、精神胜利法、善于投机、夸大狂与自尊癖、色情狂、萨满教 式的卫道精神、多忌讳、狡猾、愚蠢、糊涂昏聩等。 1936 年胡风《什么是典型的类型》认为:"阿 Q 是落后的带浮浪人性的中国贫 农的典型。" 1936 年周扬《现实主义试论》认为,"阿 Q 的性格就辛亥前后以及现在落后的 农民而言是普遍的,但是他的特殊却并不在对于他所代表的农民以外的人群而言, 而是就在他所代表的农民中,他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说不尽的阿 Q 相(三)

五十年代,陈涌认为阿Q是一个被压迫被剥削,到了后来甚至连生活也难以为 继的雇农。 八十年代,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认为阿Q的根本精神 弱点在于"“缺乏自我意识和个性的自觉,在外部表现上便是对传统封建制度和封建 思想现状的消极适应性" 三、《彷徨》 (一)主题 《彷徨》转向鲁迅自己的内心,解剖内心无法解脱的失败的痛楚。 《祝福》以是知识分子“我"与不识字的农村妇女为结构中心,她的不幸激起她 提出重大的人生存在的问题,但我却不知道如何回答。 《在酒楼上》在吕维甫的独白中,展现了人生失败和颓唐的无奈、自欺与清醒 的痛楚,仿佛是两个人共同的经验。 《孤独者》叙述了一个过去的激进者“堕落"的过程,提供了一个独异个人变为 厌世者的形象。 魏连殳的死亡结束了从狂人开始的独异个人的谱系。鲁迅《两地书》中说:” 这一类人物的命运,在现在是要救群众,而反被群众所迫害,终于成了单身,愤激 之余,一转而仇视一切,无论对谁都开枪,自己也归于毁灭。” 《伤逝》对灵魂进行了解剖与拷问,是否愿意承受心灵的真实追求及因此而致 的痛苦,在不幸的真与愉快的伪面前该如何选择?小说的重心不是失败的爱情而是 心灵面临的道德困境:不真诚即陷入虚伪的痛苦,委于虚伪又为真诚所不容 《肥皂》、《高老夫子》、《离婚》、《兄弟》、《幸福的家庭》发展了《阿 Q正传》的讽刺,用"抬高的手法而贬低人物"的手法,表现了庸众的虚伪与愚盒。 (二)《呐喊》与《彷徨》的差异: 主题表现上,《彷徨》减少了热情。在表现独异个人与庸众之间的关系时, 《呐喊》往往将二者并置创造出戏剧性的紧张局面,《彷徨》则多分别探寻孤独者 的命运与庸众的行为。对独异个人的态度也发生变化,《呐喊》中那尖锐、挑战的 狂人和烈士逐渐为痛苦的愤世者、中年的追忆者与失去往昔的自信、失望而伤感的 厌世者所替代。 技巧上,《彷徨》脱离了外国小说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 (三)鲁迅小说的成就: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

五十年代,陈涌认为阿 Q 是一个被压迫被剥削,到了后来甚至连生活也难以为 继的雇农。 八十年代,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认为阿 Q 的根本精神 弱点在于"缺乏自我意识和个性的自觉,在外部表现上便是对传统封建制度和封建 思想现状的消极适应性" 三、《彷徨》 (一)主题 《彷徨》转向鲁迅自己的内心,解剖内心无法解脱的失败的痛楚。 《祝福》以是知识分子"我"与不识字的农村妇女为结构中心,她的不幸激起她 提出重大的人生存在的问题,但我却不知道如何回答。 《在酒楼上》在吕维甫的独白中,展现了人生失败和颓唐的无奈、自欺与清醒 的痛楚,仿佛是两个人共同的经验。 《孤独者》叙述了一个过去的激进者"堕落"的过程,提供了一个独异个人变为 厌世者的形象。 魏连殳的死亡结束了从狂人开始的独异个人的谱系。鲁迅《两地书》中说:" 这一类人物的命运,在现在是要救群众,而反被群众所迫害,终于成了单身,愤激 之余,一转而仇视一切,无论对谁都开枪,自己也归于毁灭。" 《伤逝》对灵魂进行了解剖与拷问,是否愿意承受心灵的真实追求及因此而致 的痛苦,在不幸的真与愉快的伪面前该如何选择?小说的重心不是失败的爱情而是 心灵面临的道德困境:不真诚即陷入虚伪的痛苦,委于虚伪又为真诚所不容 《肥皂》、《高老夫子》、《离婚》、《兄弟》、《幸福的家庭》发展了《阿 Q 正传》的讽刺,用"抬高的手法而贬低人物"的手法,表现了庸众的虚伪与愚蠢。 (二)《呐喊》与《彷徨》的差异: 主题表现上,《彷徨》减少了热情。在表现独异个人与庸众之间的关系时, 《呐喊》往往将二者并置创造出戏剧性的紧张局面,《彷徨》则多分别探寻孤独者 的命运与庸众的行为。对独异个人的态度也发生变化,《呐喊》中那尖锐、挑战的 狂人和烈士逐渐为痛苦的愤世者、中年的追忆者与失去往昔的自信、失望而伤感的 厌世者所替代。 技巧上,《彷徨》脱离了外国小说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 (三)鲁迅小说的成就: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

鲁迅小说最易识别的标志是感情的成熟,他开始创作时己三十七岁。和大多数 五四早期那种浪漫主义、形式松散之作相比,他的小说结构严密并富有反讽性。 表现的深切: 1、着重揭示”病态社会"里不幸人们的精神病苦! 2、表现了独异个人由斗士到落寞的心灵苦楚。 3、对生命形式的品味与感伤 格式的特别: 1、《狂人日记》的象征主义色彩与反讽结构。 2、《药》的双重线索、立体结构 3、《风波》、《故乡》、《社戏》等的乡土气息 4、《伤逝》抒情小说的尝试 5、《阿Q正传》的史传结构 四、《野草》 《野草》是1924一1926年创作的23篇散文诗的结集,1927年7月由北京北 新书局出版。 (一)创作背景 1924.4-1926.4年,是鲁迅一生中相当痛苦的时期。 [1]兄弟失和,1924-5-25日由砖塔胡同61号移至西三条胡同新屋。 [2]女师大事件对鲁迅有所影响,1925年整个夏天他都喝酒抽烟很多。《野 草》中最灰暗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段时间写的。 [3]与许广平的恋爱,对《野草》的写作也有影响。 (二)主题 1.对社会文明与近代革命的批评 2.对自我、人生与个人意志的哲学思考 3.情爱与道德的两难焦虑 (三)艺术风格 李欧梵认为,《野草》属于象征主义的结构,再加上许多小说和戏剧的手法, 似乎是在讲述一个梦或寓言领域内的虚构的“故事

鲁迅小说最易识别的标志是感情的成熟,他开始创作时已三十七岁。和大多数 五四早期那种浪漫主义、形式松散之作相比,他的小说结构严密并富有反讽性。 表现的深切: 1、着重揭示"病态社会"里不幸人们的精神病苦。 2、表现了独异个人由斗士到落寞的心灵苦楚。 3、对生命形式的品味与感伤 格式的特别: 1、《狂人日记》的象征主义色彩与反讽结构。 2、《药》的双重线索、立体结构 3、《风波》、《故乡》、《社戏》等的乡土气息 4、《伤逝》抒情小说的尝试 5、《阿 Q 正传》的史传结构 四、《野草》 《野草》是 1924—1926 年创作的 23 篇散文诗的结集,1927 年 7 月由北京北 新书局出版。 (一)创作背景 1924.4-1926.4 年,是鲁迅一生中相当痛苦的时期。 [1]兄弟失和,1924-5-25 日由砖塔胡同 61 号移至西三条胡同新屋。 [2]女师大事件对鲁迅有所影响,1925 年整个夏天他都喝酒抽烟很多。《野 草》中最灰暗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段时间写的。 [3]与许广平的恋爱,对《野草》的写作也有影响。 (二)主题 1.对社会文明与近代革命的批评 2.对自我、人生与个人意志的哲学思考 3. 情爱与道德的两难焦虑 (三)艺术风格 李欧梵认为,《野草》属于象征主义的结构,再加上许多小说和戏剧的手法, 似乎是在讲述一个梦或寓言领域内的虚构的"故事

在“题词"中,将集子内容概括为一些成对的形象和观念:沉默与开口,生长与 腐朽,明和暗,希望和失望。这就是鲁迅的矛盾的逻辑。诗人似乎是在对这些观念 的重复使用中织成了一副只有他自己能捉住的多层次的严密的网。他的多种冲突着 的两极建立起一个不可能逻辑地解决的悖论的旋涡。这是希望与失望之间的一种心 理的绝境,隐喻地反照出鲁迅在他生命的这一关键时刻的内心情绪。 野草的艺术风格 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的结构特征:逻辑两难式的框架 强烈的抒情性。 深奥而新奇的语言。 五、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的发展 1.王富仁:"首先回到鲁迅那里去"(1984) 2.汪辉:"探索复杂性"(1988) 3.汪晓明:心理分析 4.李欧梵:审美现代性的视角 第三章20年代小说(二) 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 一、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除旧布新的巨大力量,引出了一批“问题小说”,造 成了一群”问题小说“家。此后,这些作家有各自的发展路途,其中的一部分成了“ 文学研究会”的中坚分子,显示出明显的“为人生”的写实小说的倾向。他们的主要 功绩是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 (一)问题小说 1.背景:“五四“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新的社会问题 层出不穷:同时,启蒙运动造就了思考的一代。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 变,”重新估价一切“的口号十分响亮。但否定旧的传统以后,对新的人生价值把握 不准,人们面临新的彷徨和怀疑

在"题词"中,将集子内容概括为一些成对的形象和观念:沉默与开口,生长与 腐朽,明和暗,希望和失望。这就是鲁迅的矛盾的逻辑。诗人似乎是在对这些观念 的重复使用中织成了一副只有他自己能捉住的多层次的严密的网。他的多种冲突着 的两极建立起一个不可能逻辑地解决的悖论的旋涡。这是希望与失望之间的一种心 理的绝境,隐喻地反照出鲁迅在他生命的这一关键时刻的内心情绪。 野草的艺术风格 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的结构特征:逻辑两难式的框架。 强烈的抒情性。 深奥而新奇的语言。 五、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的发展 1.王富仁:"首先回到鲁迅那里去"(1984) 2.汪辉:"探索复杂性"(1988) 3.汪晓明:心理分析 4.李欧梵:审美现代性的视角 第三章 20 年代小说(二) 第一节 20 年代小说概述 一、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除旧布新的巨大力量,引出了一批"问题小说",造 成了一群"问题小说"家。此后,这些作家有各自的发展路途,其中的一部分成了" 文学研究会"的中坚分子,显示出明显的"为人生"的写实小说的倾向。他们的主要 功绩是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 (一)问题小说 1.背景:"五四"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新的社会问题 层出不穷;同时,启蒙运动造就了思考的一代。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 变,"重新估价一切"的口号十分响亮。但否定旧的传统以后,对新的人生价值把握 不准,人们面临新的彷徨和怀疑

受欧洲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 于是,探究人生和社会的“问题小说”便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亮相最早、声势 最大的“问题小说”流派。其探究的核心问题是“人生究竟是什么”,与此相关的有个 性解放、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现实的黑暗等诸多问题。 问题小说创作潮,并不是对一种小说文体的试验,而只是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 一股小说”题材热”。 当时几乎所有的新小说家都写过”问题小说“,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统照、庐 隐、许地山等,艺术倾向不尽相同,却汇成短期的一股创作潮流。 “问题小说”"的作者并不都是纯粹的写实派。有的以后发展为写实主义,但在写 “问题小说“的当儿,偏偏是抽象的“爱”与“美“的鼓吹者,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色 彩皆有的,如冰心、王统照等。至于庐隐,虽写过《一封信》、《灵魂可以卖么》 这种真正的“问题小说”,但她很快就显示出感伤的自叙传的小说作风。许地山以注 重”人生问题“而走上文坛,但他的小说充满了宗教哲理和隐喻的气氛,越是早期离 写实主义越远。 2.代表作家 (1)庐隐(1899一1934):原名黄英,出生在福建闽侯一个前清举人家里。 1934年5月13日因难产在上海去世。五四时期与冰心齐名。1921年发表第一篇 小说《海洋里的一出惨剧》,开始了她的文学之路。 庐隐与冰心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是福建籍女作家,也是在北京读书,也参加了 五四运动。和冰心一样,也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的 一个”女性”,也是在"五四“高潮中拿起笔开始写作生涯。也是以”问题小说"步入文 坛,也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因此,她们的小说有相似之处:都在探究”人生究竞 是什么”的问题。可是,由于两人人生际遇和生活体验不同,她们的作品呈现出不 同的风貌。就性格来说,庐隐要外向得多,表现在作品风格上,不免时时呈现出慷 慨激愤,比起冰心作品常有的婉顺平和的格调,自然是另一番情景。对”人生究竞 是什么”的回答,冰心的环境使她回答到:是”爱”不是”憎”,庐隐的生活环境使她 的回答全然两样。她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庐隐更加关注“五四“时 期男女青年的感情世界,她笔下的人物大都是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幸福,却尝到不 幸苦果的青年女性。如果说,冰心的作品是想把读者从人生苦恼中引向”爱"的温软 的梦境,那么,庐隐的作品却是想”打破人们的迷梦,揭开欢乐的假面具”,引读者 去恨世、厌世:如果说,冰心的作品里“是家庭的温情和大自然的赞叹”,那么,庐 隐的作品里则是”同性爱、多角爱,是爱情的追逐,是悲剧命运的挣扎”。也就是 说,在“人生究竞是什么“的问号面前,冰心奏的是“爱“的幻美曲,而庐隐则是用哀

受欧洲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 于是,探究人生和社会的"问题小说"便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亮相最早、声势 最大的"问题小说"流派。其探究的核心问题是"人生究竟是什么",与此相关的有个 性解放、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现实的黑暗等诸多问题。 问题小说创作潮,并不是对一种小说文体的试验,而只是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 一股小说"题材热"。 当时几乎所有的新小说家都写过"问题小说",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统照、庐 隐、许地山等,艺术倾向不尽相同,却汇成短期的一股创作潮流。 "问题小说"的作者并不都是纯粹的写实派。有的以后发展为写实主义,但在写 "问题小说"的当儿,偏偏是抽象的"爱"与"美"的鼓吹者,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色 彩皆有的,如冰心、王统照等。至于庐隐,虽写过《一封信》、《灵魂可以卖么》 这种真正的"问题小说",但她很快就显示出感伤的自叙传的小说作风。许地山以注 重"人生问题"而走上文坛,但他的小说充满了宗教哲理和隐喻的气氛,越是早期离 写实主义越远。 2.代表作家 (1)庐隐(1899—1934):原名黄英,出生在福建闽侯一个前清举人家里。 1934 年 5 月 13 日因难产在上海去世。五四时期与冰心齐名。1921 年发表第一篇 小说《海洋里的一出惨剧》,开始了她的文学之路。 庐隐与冰心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是福建籍女作家,也是在北京读书,也参加了 五四运动。和冰心一样,也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的 一个"女性",也是在"五四"高潮中拿起笔开始写作生涯。也是以"问题小说"步入文 坛,也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因此,她们的小说有相似之处:都在探究"人生究竟 是什么"的问题。可是,由于两人人生际遇和生活体验不同,她们的作品呈现出不 同的风貌。就性格来说,庐隐要外向得多,表现在作品风格上,不免时时呈现出慷 慨激愤,比起冰心作品常有的婉顺平和的格调,自然是另一番情景。对"人生究竟 是什么"的回答,冰心的环境使她回答到:是"爱"不是"憎",庐隐的生活环境使她 的回答全然两样。她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庐隐更加关注"五四"时 期男女青年的感情世界,她笔下的人物大都是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幸福,却尝到不 幸苦果的青年女性。如果说,冰心的作品是想把读者从人生苦恼中引向"爱"的温软 的梦境,那么,庐隐的作品却是想"打破人们的迷梦,揭开欢乐的假面具",引读者 去恨世、厌世;如果说,冰心的作品里"是家庭的温情和大自然的赞叹",那么,庐 隐的作品里则是"同性爱、多角爱,是爱情的追逐,是悲剧命运的挣扎"。也就是 说,在"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号面前,冰心奏的是"爱"的幻美曲,而庐隐则是用哀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89页,可试读3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