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兰州交通大学:《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资源(教案大纲)中国现代文学史授课教案(第23-36章)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5,文件大小:591.79KB,团购合买
第二十三章 第三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第二十四章 50年代、60年代的小说 第二十六章 50年代、60年代散文 第二十七章、50年代、60年代的戏剧 第二十九章 80年代的小说 第三十章、80年代新诗 第三十一章、80年代散文 第三十二章、80年代戏剧 第三十三章: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三十五章、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 第三十六章、台湾文学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十三章: 重点:对 1949 1976 学思 封费的热F支年代进会制折小说的地数 学的理解 2、从理想主义文学到“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介石退守台湾。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下半期,从此形成 了各自发展的"两岸三地"的格局。大陆的文学,进入了理想主义文学的时期。也称当代文学,它只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充满了曲折和不确定性,它始终具有与社会生活实践 保持为案现共证主地己轻写于于许多理地生父的 在他们还处于士分难 随时 致上 想主义文学在50年代经历了高湖 拉大思物所御底香定,使从此结来了它的历 正如新生的共和国有一股潮气蓬勃的新气象】 共和国文学也处处都有新事物 全国文联成立 各个协会都热情地开展工作。在中共的民族政策下,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文学都得到很大发 在民族精神振奋的条件下,民族文学遗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掘、收集、整理、研究。与"五 地大 的主力 模。 因 新人的酯是论 力图把 和国文学是从启蒙文学踏过若干台阶发展而来的 战后解放区已形成的共和国文学维形】 「和建国后的文学 持时代的文学即老 不同于” 景下出现蓬勃的气象,但也不断地有各种摩擦、 用惑名有莹所不特别对于不能很快地把自的创作纳 入理想主义文学轨道的作家,更是这样的。从国统区来的作家是如此,从解放区来的作家也并无轻 车熟路之便。 第二节、建国后的文艺批判运动 ”反右派"斗争 这是在政 批判运动 的 因此各种政治运动 ☆级李的a速分教悦地反珠国阶 60年 的斗 中 党内出现"修正主义” 立生了 于是他发动"文化大革 又是首先从文艺界开始。 这样 主要包括:1951年 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派唯心论观点的批判:1955年 对的技感资的香正主文文艺思的批 批判运动接连不断 "的思想威压在文艺界的头上,除去影响了文艺生产的繁荣外,更 0年代初期 了严重的警告 伴随着政治上的纠左 这味着文艺界 毛泽东便对此进 林同志托江青同志程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康违合纪单》 ,这份《纪要》彻底否定了建国十七年 乃至30年代以来的左翼文艺, 成为了江青等"四人帮"在文艺界进行"文化大革命 毁灭共和国文 迫害革命文艺工作者,实现全面夺权的钢领性文件。同年5月,"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文艺界 大批作家艺术家被迫害致死、致残,有的被捕入狱经受多年牢狱之首」 L 五 和国文学除了 迅,儿乎全部蔽否定。当时 化透产和正的艺木创作的成果极少,但此时仍有一些非正常一 或较早"解 ”发表7少量的作品。 在正常创作困难的情况下, 便出现了“地下文学 这指的是通过传 抄渠道得以传播的文学作品。大批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出现了早期的“知青文学"。 1976年清明节,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了天安门诗歌运动(即"四五运动")。革命群众自发悼 念周总理、批判”四人帮"。 四五运动”最终被镇压下去, 但天安门运动及广场上的诗词却成为一场 文L明 2 传统的 变得丰富起来 代里, 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

第二十三章:1949—1976文学思潮 重点:1、对这一时期理想主义文学的理解。 2、"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难点:1、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与30年代社会剖析小说的比较。 2、从理想主义文学到"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介石退守台湾。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下半期,从此形成 了各自发展的"两岸三地"的格局。大陆的文学,进入了理想主义文学的时期。也称当代文学,它只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充满了曲折和不确定性,它始终具有与社会生活实践 保持同步探索的性质,它具有开放性、整体性两大特点。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本来就是理想主义者。在他们还处于十分困难,随时 可能牺牲生命时,他们已经写下了许多理想主义的作品。共和国成立后,这一类作品发展成为主流 文学。大致上说,理想主义文学在50年代经历了高潮之后,在60年代逐渐衰落,到"文化大革命"爆 发被极"左"思潮所彻底否定,便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 正如新生的共和国有一股潮气蓬勃的新气象,共和国文学也处处都有新事物。全国文联成立 后,各个协会都热情地开展工作。在中共的民族政策下,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文学都得到很大发 展。在民族精神振奋的条件下,民族文学遗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掘、收集、整理、研究。与"五 四"时主要向西方文学学习不同,这时比较注意学习自己的民族传统。一大批青年作家在共和国的阳 光下成长,逐渐成了共和国文学的主力军。 这时期的文学特别注意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力图把正面的先进人物写成人们学习的楷 模。因此,关于塑造英雄形象的问题,关于典型的理论,成了文艺界持续不断的争论的问题。 共和国文学是从启蒙文学踏过若干台阶发展而来的,已大不同于"五四"时代的文学。即使是抗 战后解放区已形成的共和国文学雏形,和建国后的文学仍有所不同。因此,一方面在开国后特有背 景下出现 蓬勃的气象,但也不断地有各种摩擦、困惑和痛苦。特别对于不能很快地把自己的创作纳 入理想主义文学轨道的作家,更是这样的。从国统区来的作家是如此,从解放区来的作家也并无轻 车熟路之便。 第二节、建国后的文艺批判运动 建国后,中共最先是在经济战线展开了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接着发动"反右派"斗争,这是在政 治战线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伴随着这个过程,又不断地开展思想文化上的斗争,尤为突出的是开 展文艺批判运动。因为文艺被认为是"阶级斗争的风雨表",能十分敏锐地反映国内外的阶级斗争, 因此各种政治运动,往往先从文艺上开刀。到了60年代,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已 发展到中共内部,党内出现"修正主义",产生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于是他发动"文化大革 命",又是首先从文艺界开始。这样,便形成了建国后绵延不断的文艺批判运动,主要包括:1951年 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派唯心论观点的批判;1955年 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斗争;1957年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1959年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 判;60年代初期文艺上的"反修"斗争和1966年开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文艺批判运动接连不断,"左"的思想威压在文艺界的头上,除去影响了文艺生产的繁荣外,更 大的危险在于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损害。 第三节、文学界的"十年浩劫" 60年代初期,伴随着政治上的纠"左",思想解放的欲求又开始萌动。但不久,毛泽东便对此进 行了严重的警告。这意味着文艺界一场大风暴已是在所难免了。1966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这份《纪要》彻底否定了建国十七年 乃至30年代以来的左翼文艺,成为了江青等"四人帮"在文艺界进行"文化大革命",毁灭共和国文 学,迫害革命文艺工作者,实现全面夺权的纲领性文件。同年5月,"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文艺界 的"十年浩劫"也从此开始了。 在"十年浩劫"中,大批作家艺术家 被迫害致死、致残,有的被捕入狱经受多年牢狱之苦。 而"五四"以来创造的新文学 、左翼文学、共和国文学,除了一个鲁迅,几乎全部被否定。当时 被"红卫兵"、"造反派"烧掉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新文学作品,不计其数。 "十年浩劫"中无法进行正常的艺术创作,因而真正的艺术创作的成果极少,但此时仍有一些非正常 形态的文学。例如,为"四人帮"政治服务的"阴谋文艺";当时还有很少一些幸免于难,或较早"解 放"的作家,发表了少量的作品。在正常创作困难的情况下,便出现了"地下文学",这指的是通过传 抄渠道得以传播的文学作品。大批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出现了早期的"知青文学"。 1976年清明节,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了天安门诗歌运动(即"四五运动")。革命群众自发悼 念周总理、批判"四人帮"。"四五运动"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天安门运动及广场上的诗词却成为一场 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奏。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词: 1、 多层面:是为了打破传统的一元的文学史视角,使当代文学变得丰富起来, 2、潜在文学: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

的热闻更冠意在芳能对务能生保存了相时由活的形式,能 比较实地表达出民同社会生活的 民间隐形 :作 形文本结枸, 两个文本结构所构成 显形文本结构通常由国家意志下的时代共名所决定] 化形态的制约 决定着作品的艺术立场和趣味 5、 民间理想主义:在五六十年代,理想主义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代名词,随着文草的结束和市场经 济的兴起,人们普遍地对虚伪的理想主义感到厌恶,但同时也滋长了放弃人类精神的向上追求,放 逐理想和信仰的庸俗唯物主义。90年代知识分子发起"人文精神寻思"的讨论,重新呼唤人的精神理 对锅 表现出夹富的 人的地 代的精种 向,这是共名:在 不住氏族的特神司 是价值多元 和观念只能反映时代的 部分主题 却不能达到一种共名状态 即无名 本章思考题: 为什么有很多作家在建国后会出现创作上的痛苦? 2、 为什么文艺领城会成为思想批判运动的重灾区? 3、 简述"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无诗歌运动卓起解放运动的关系。 的历年 左”倾文艺思潮逐步升级,而小说创作却仍能取得成就,而此时期小说 第二十四章:50年代、60年代的小说 重点: 1、三 年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 一节、50一70年代的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 文学环表 国际车文艺大 比 是苏 评介 出版 惑电4 得到即及时的译载 批评方法 完款地 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50年代 苏联文学被置千接样的地位 但中国文学界也并不认为它是唯一的借鉴对象。对西 方古典文学(包括俄罗斯文学) ,虽然态度审慎, 却并不完全拒绝接纳。这可以看作是受西方19世 纪现实主义文学影响的左翼作家,在建立当代文学 "诗源"的另一选择。 定然国文学的态度 在当代文字的这一时湖, 是敏感而重要的问题。 可以 西 全主时 学的有 为康文作物后动教至女R短野以 金调会生现实肠 具有近似思想 五六十年代对文学遗产的介 “接受,与当代文学思潮 文学运动的状况直接相关 在对待 文化遗产和外来影响的问题 尽管也有一些变化调整,但总的趋向, 却是逐渐走向文化上的自我 封闭。到了"文革"前夕 种与过去的"旧文化"、 "切底法裂”的思潮 已经弥漫开来。激进派在穷 白的地基上创建”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学"的乌托邦冲动开始付之实践。 、 作家的整 更因 国社会格局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 文学也不例外。作家 作家群的 些童要作家迅速”边缘化 进入本时期文学 50年代作家位置的变动、 继续延安支子佳找的在年代后子的 转移 ,文学派别进行类 型划分,以确立"文艺新方向"的结果 一批“40年代作家"的"边练化”,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形: 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这种情形,更多地发生在40年代末被称 为"反动作家“、 ”自由主义作家”身上。 突, 斤的台阶。在5(

的热情,写了许多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3、 民间文化形态: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 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 4、 民间隐形结构:主指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往往由两个文本结构所构成——显形文本结构与 隐形文本结构,显形文本结构通常由国家意志下的时代共名所决定,饿隐形文本结构则受到民间文 化形态的制约,决定着作品的艺术立场和趣味。 5、 民间理想主义:在五六十年代,理想主义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代名词,随着文革的结束和市场经 济的兴起,人们普遍地对虚伪的理想主义感到厌恶,但同时也滋长了放弃人类精神的向上追求,放 逐理想和信仰的庸俗唯物主义。90年代知识分子发起"人文精神寻思"的讨论,重新呼唤人的精神理 想,有不少人在民间的大地上确认和寻找人生理想,表现出丰富的多元性。 6、 共名与无名: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深刻地涵盖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走向,这是共名;而在比 较稳定、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里,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那种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已经拢 不住民族的精神走向,于是价值多元、共生共存的状态就会出现。文化思潮和观念只能反映时代的 一部分主题,却不能达到一种共名状态,即无名。 本章思考题: 1、 为什么有很多作家在建国后会出现创作上的痛苦? 2、 为什么文艺领域会成为思想批判运动的重灾区? 3、 简述"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4、 "天安门诗歌运动"与思想解放运动的关系。 5、 第四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6、怎样理解整个整个十七年"左"倾文艺思潮逐步升级,而小说创作却仍能取得成就,而此时期小说 的缺失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十四章:50年代、60年代的小说 重点: 1、前三十年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 难点:1、颂歌题材兴起的思想基础。 2、农村题材创作繁荣的原因。 3、《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第一节、50—70年代的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 一、 文学环境 在50年代初,对"国际革命文艺"、尤其是苏联文学的翻译、评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出版 文学书刊的几家主要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苏联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著作。苏联的文艺政策文件, 作家代表大会的报告、决议,50年代苏联重要报刊发表的有关文学的社论、专论,在中国的报刊上 得到即及时的译载。苏联当时的文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批评方法,完整地输入到中国,对此后二三 十年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50年代,苏联文学被置于榜样的地位,但中国文学界也并不认为它是唯一的借鉴对象。对西 方古典文学(包括俄罗斯文学),虽然态度审慎,却并不完全拒绝接纳。这可以看作是受西方19世 纪现实主义文学影响的左翼作家,在建立当代文学的"资源"的另一选择。 对中外文化"遗产"、尤其是外国文学的态度,在当代文学的这一时期,是敏感而重要的问题。可以 看到,"接受"是有一定范围的,尤其是西方文学。以时间而言,对外国文学的有限度的肯定大体限 在19世纪以前的文学;以创作方法而言,则"现实主义"是一个衡量的标尺;而这两个尺度大致又是 重合的。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所谓"现代主义",和具有近似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作品,以及苏联文 学中离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路线的创作,被作为反动的或腐朽的思想艺术倾向而加以否定。 五六十年代对文学遗产的介绍、"接受",与当代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状况直接相关。在对待 文化遗产和外来影响的问题上,尽管也有一些变化调整,但总的趋向,却是逐渐走向文化上的自我 封闭。到了"文革"前夕,一种与过去的"旧文化"、"彻底决裂"的思潮,已经弥漫开来,激进派在空 白的地基上创建"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学"的乌托邦冲动开始付之实践。 二、 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社会格局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文学也不例外。作家、作家群的 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事实。这种情形,在文学史上,常发生在政治 社会变动(如政权更迭)、文学方向出现重大转折(如本世纪初的"文学革命")的时期。40年代的 一些重要作家迅速"边缘化",而继续延安文学传统的作家,进入本时期文学的"中心"位置。 50年代作家位置的变动、转移,是左翼文学力量在40年代后期开始的对作家、文学派别进行类 型划分,以确立"文艺新方向"的结果。一批"40年代作家"的"边缘化",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形: 1、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这种情形,更多地发生在40年代末被称 为"反动作家"、"自由主义作家"身上。 2、还有一部分作家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 突,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感召,以适应、追赶时势,企望跨上新的台阶。在50

年代前期 五四以未的新观念和作方 存在着广泛的自我反省的行为。即使这样,他们中的大多 所规定的创作 于紧张的,难以融合、协 作家中的许多 的多以未的作家在当代的流 不右刷 经种的精形,即在50年代的政治、 文学批判运动 而被排斥于文学界之外。如胡风、艾青等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进入50年代之后,另一批更切合并体现文学主潮的作家,成为创作的主要力量,并居于中心位 置。如小说界的柳青、赵树理、杨沫等,诗歌界的郭小川、 贺敬之等, 散文界的杨朔、秦牧、刘白 羽等 ,话剧界的老舍、曹禺等。总体上看,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包括进入解放区和在解放区成长的 迷的五六 家”, 舌经验、 新 ,从作李中与的政行品可的鞋有福金家 `文人传统 到重视农民生活的表现的变化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多数人来说,文学写作与参加左翼革命活 动,是同一事情的不同方面。文学被看作是服务于苹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明确的目标感和乐 观精 必然是他们作品的基 时期作家的 文化素乔 也与“五四“及以后的现代作家有着不同的侧重 ,后者中的许多人,好 当代成为普遍现象。 备普遍不足。 多的 50年代 60年代小 创作概述 在小说领域,依文体特征而形成的共和国文学的小说范式, 大致可概括为鲜明的政治主题,对 往日胜利的歌颂, 时现实政第的信传 以此作"生活本盾真实"的反映: 二元对立的人物编组,故事 中的矛盾都表现为阵线分明的正反面人物方面的斗争 努力塑造正面人物、英雄人物 暴露和批判 梦油 准团圆"的结局 以有曲折 ,但发展方向总是朝向胜利,因而充 夫体上不出上的 的小 材各 是是时的飘 性散文的范式 一些引起争议或 因为在某 范 香春万 这部作品再现了50年代初期丰富多采的学校生活和青 年们纯直 蓬勃向上的精神面 洋溢着对共产党 和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和献身的精神 1956 在"百花客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前苏联”干预生活“的思潮影响下 王蒙发表《组织部来了个 年轻人》。从作者的主观意图和文本的叙述看 小说主要表现年轻共产党员和社会消极现象的冲 但作品的主题仍然是王蒙早期创作“革命与青春"主旋律的变奏。不同的是, 基调由赞颂转向批 为被人指指上并金个 这部作品 开改性、 丰富性与深刻性,成为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 治 传是问类型的代表作 双 小说失在写运动 得在写人物 李双双的形象融合了民族传统美德和革 命的时代精神,凸现出豪爽泼辣 天真乐观的个 一个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争得了在家庭中白 平等地位和独立人格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 一定理度上表理了中国劳动妇女的解放。在地身上既有 现实性成分,又有理想化色彩。 茹志鹃以写短篇小说为主。五六十年代的作品按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类是写过去战争 写当时 的,如《静静的产院》 等。最能代表茹 前的细节 合 精神这作品 提炼富有 文前曾引 历过反复, 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文本细读: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一)1956年:王蒙的文化心态 王蒙出生在1934年,1948年入党(青年党员心理) 《组织那新表的年轻人》创作于1956年,当时他2岁。在五十年代,2岁的青年有致治热情, 促复数的时阿看,这痘该其是他的处女作。但我估计王家写作的珍历在这之前配经开治,这只是他 的成熟

年代前期,"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存在着广泛的自我反省的行为。即使这样,他们中的大多 数,仍与"文艺新方向"所规定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的,难以融合、协 调的状态。既不能继续原来的创作路线,又难以写出充分体现"新方向"的作品,从整体而言,这些 作家中的许多人,其艺术生命,在进入50年代之后已经结束。 3、"五四"以来的作家在当代的"流失",还有别一种的情形,即在50年代的政治、文学批判运动 中受到攻击而落难,而被排斥于文学界之外。如胡风、艾青等。 三、"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进入50年代之后,另一批更切合并体现文学主潮的作家,成为创作的主要力量,并居于中心位 置。如小说界的柳青、赵树理、杨沫等,诗歌界的郭小川、贺敬之等,散文界的杨朔、秦牧、刘白 羽等,话剧界的老舍、曹禺等。总体上看,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包括进入解放区和在解放区成长的 两部分)和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是这一时期作家的主要构成。 上述的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他们的"文化性格"出现新的特征。 首先,从作家出身的地域,以及生活经验、作品取材等的区域而言,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到西 北、中原的转移。"地理"上的这一转移,与文学方向的选择有关。它表现了文学观念的从比较重视 学识、才情、文人传统,到重视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的倾斜,从较多注意市民、知识分子 到重视农民生活的表现的变化。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多数人来说,文学写作与参加左翼革命活 动,是同一事情的不同方面。文学被看作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明确的目标感和乐 观精神,必然是他们作品的基调。 这一时期作家的"文化素养",也与"五四"及以后的现代作家有着不同的侧重。后者中的许多人,经 过系统的学校教育,许多人曾留学欧美日本,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有着较多的了解。五六十年 代的"中心作家",则大多学历不高,在文学写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于是,"高潮"便是"终点"的"一 本书作家",在当代成为普遍现象。 第三节、50年代、60年代小说 一、创作概述 在小说领域,依文体特征而形成的共和国文学的小说范式,大致可概括为鲜明的政治主题,对 往日胜利的歌颂,对现实政策的宣传,以此作"生活本质真实"的反映;二元对立的人物编组,故事 中的矛盾都表现为阵线分明的正反面人物方面的斗争,努力塑造正面人物、英雄人物,暴露和批判 反面人物;"大团圆"或"准团圆"的结局,故事进程可以有曲折,但发展方向总是朝向胜利,因而充 满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色彩和乐观的声调。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家,尽管题材各异,风格不一,但 其作品大体上不出上述的规范。这甚至也是此时的戏剧和叙事性散文的范式。这是一些引起争议或 者受到批判的作品,往往因为在某一程度上超出了公认的范式。 王蒙1955年完成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这部作品再现了50年代初期丰富多采的学校生活和青 年们纯真、善良、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洋溢着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和献身的精神。1956 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前苏联"干预生活"的思潮影响下,王蒙发表《组织部来了个 年轻人》。从作者的主观意图和文本的叙述看,小说主要表现年轻共产党员和社会消极现象的冲 突,但作品的主题仍然是王蒙早期创作"革命与青春"主旋律的变奏。不同的是,基调由赞颂转向批 判,热烈中融合着冷峻,纯真中多几分复杂。刘世吾是小说中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这部作品 因其在题材、主题和人物描写上的开拓性、开放性、丰富性与深刻性,成为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 和生命力的短篇小说。 李准前期的短篇小说创作,自觉地同当时的政治运动紧密配合,迅速地宣传现实生活中的斗 争、变革和出现的新人新事。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是李准的成名作。1960年发表的《李双双 小传》是同类型的代表作。小说失在写运动,得在写人物。李双双的形象融合了民族传统美德和革 命的时代精神,凸现出豪爽泼辣、天真乐观的个性,这是一个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争得了在家庭中的 平等地位和独立人格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解放。在她身上既有 现实性成分,又有理想化色彩。 茹志鹃以写短篇小说为主。五六十年代的作品按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写过去战争年 代生活的,如《百合花》等,一类是写当时城乡现实生活的,如《静静的产院》等。最能代表茹志 鹃前期风格的是其成名之作《百合花》。这篇作品以小见大,构思精巧,组织严密,善于提炼富有 典型意义的细节,细腻地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而细节的反复出现、前后呼应,又使文气一贯到 底。茹志鹃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文革"前曾引起文艺界的广泛注意和讨论。她自己的思想也经 历过反复,"文革"后才恢复自信,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二、文本细读: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一)1956年:王蒙的文化心态 王蒙出生在1934年,1948年入党(青年党员心理)。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创作于1956年,当时他22岁。在五十年代,22岁的青年有政治热情, 但却没有政治上的成熟。 从发表的时间看,这应该算是他的处女作。但我估计王蒙写作的经历在这之前已经开始,这只是他

如国保持同 年轻的王他 这样的年轻 就 折射出那时年轻入的心态 里面拥护、 若非受右之的 让我们荡起双浆 1、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船儿轻轻, 王蒙整个文化观念受到了苏联文学很大的影 整是罪常强大的 这种 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 穿好军装拿起武器! 卫国家! 再见吧妈妈】 别难过 莫悲伤 祝福我们 《青年团员之歌》 另外,还有《小路》 《海港之夜》等,苏联歌曲崇高、有理想,但也充满了温情和柔美, 这是它能够长期打动听众的重要原因) 在他们的理想、情感方面,受苏联文化的影响极深,崇高、有理想、追求真理 1他们 地要真 他写了他的第一篇 部新表的年多的 这篇小说写 是个教师, 年轻共立 新调到一人反泰织部工 作。组织部主要是管理党的建设」 包括入党、整风等问题。 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就从 个小学校 很单纯的环境被派到了区委的组织部工作 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希望,共产党对他而言是非常 神圣的 ,而他现在要做党的工作了。他觉得神圣得不得了, 他去时随身带了一本书, -本苏联小小 名叫《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 这是那个时代非常走红的书。 它写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即 乙巾 她参加了集体农庄之后, 和拖拉机站长进行了一场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这女孩子非常 进行斗年付曲可代价 、相 那样的 使他失望的是 他们组织部第 他把什么事情 的组织都看得非常透彻。他是一个真正的老革命 点不掺假的。当林震和这个副部长接触时 非常奇怪 个搞党的工作的苹命者会那么没有热情,面对那样 个令人不满意的局面,他却泰然 之。 林震的疑惑非常强烈,更图难的还在于他所面对的官僚主义并不像小说里那么明确和清晰, 仅是感觉到一股非常平庸的空气 没有什么好: 也没有什么不好 好和不好都 上组 间了好 好环清是地过滤出 你唤得现布 都是他无法解释的 个是小说的世界 这时前进是前 个生活的世界 却是那么含糊 他觉得这 世界实在不对 但他指不出 他有时候站在局外,站在院子里 听贝十字机狱肤哈 开会的报告声和发言声 电话叮铃铃 人们跑进跑出,不禁感受到组织部的沸腾的气氛 使他挺感动,但当他走进去, 又抓不住 到处是琐碎事物, 平庸气息 每个人都抱着公事公办的态度在履行义务,仅此而已。 就是这么 很平庸的组织部, 居然是在为党工作,并且产生成果,尽管成果不能使他满意。比如说他们解除了 还在前进,速 想象的

在此处女作阶段的一个比较成熟因而得以问世的作品。1956年的时代对于我来讲也有些陌生,对你 们更不用说了。新中国1949年建立,1956年离它只有七年时间,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生气的新生时 期。当时的年轻人,像年轻的王蒙他们这样的年轻人,就处在这个特别向上,特别热情的时期,他 们和共和国保持同步的状态,他们是从内心里面拥护、热爱祖国,热爱共产主义的理想。当时有一 首非常有名的歌,折射出那时年轻人的心态: 让我们荡起双浆,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 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同时,王蒙整个文化观念受到了苏联文学很大的影响。无论苏联今天发生了什么,今天对他们的文 学我们怎样批评,苏联的文学以及他们所承继的俄罗斯文化里面那种崇高的观念却无法忽视,这种 观念是非常强大的。 J、苏联怀旧歌曲: 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 穿好军装拿起武器! 青年团员们集合起来, 踏上征途,万众一心,保卫国家! 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 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 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 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青年团员之歌》 (另外,还有《小路》、《海港之夜》等,苏联歌曲崇高、有理想,但也充满了温情和柔美, 这是它能够长期打动听众的重要原因)。 王蒙这批年轻人,在他们的理想、情感方面,受苏联文化的影响极深,崇高、有理想、追求真理 ——虽然他们并不知道真理是什么,可他们一心地要真理。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了他的第一篇小 说,后来则戏剧性的,他因此被打成了右派,变成了我们所谓的右派作家。 (二)、《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青春情怀 这篇小说写了一个名叫林震的年轻小伙子,是个教师,年轻共产党员,新调到一个区委组织部工 作。组织部主要是管理党的建设,包括入党、整风等问题。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就从一个小学校, 一个很单纯的环境被派到了区委的组织部工作。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希望,共产党对他而言是非常 神圣的,而他现在要做党的工作了。他觉得神圣得不得了,他去时随身带了一本书,一本苏联小 说,名叫《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这是那个时代非常走红的书。它写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即 总农艺师,她参加了集体农庄之后,和拖拉机站长进行了一场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这女孩子非常 勇敢,独身对官僚主义进行斗争,付出了代价。 这个女孩子叫娜斯佳,那位叫林震的小伙子就在书的扉页上写了"我要做娜斯佳那样的人,像娜 斯佳那样生活"这样的话。他一心想投入到一场壮丽的事业中去,可他所面临的组织部,充斥着非常 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当他下到基层去调查,去发展党组织时,他发觉下面的情况非常不如人意。最 使他失望的是,他们组织部第一副部长,是一个很聪明、智慧、透彻的人,他把什么事情,党、党 的组织都看得非常透彻。他是一个真正的老革命,一点不掺假的。当林震和这个副部长接触时,便 非常奇怪一个搞党的工作的革命者会那么没有热情,面对那样一个令人不满意的局面,他却泰然处 之。林震的疑惑非常强烈,更困难的还在于他所面对的官僚主义并不像小说里那么明确和清晰,他 仅是感觉到一股非常平庸的空气,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什么不好,好和不好都不那么区别明确。 部里有一个女同志,年龄比他大,在组织部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了,她向林震描绘那些老资格 的工作者:"他们的缺点散布在他们工作的成绩里面,就像灰尘散布在美好的空气中,你嗅得出来, 但抓不住,这正是难办的地方。"这样子,他无法去过滤它,把好坏清楚地过滤出来。这时他发现有 两个世界,都是他无法解释的,一个是小说的世界,那么清清楚楚的,好是好,坏是坏,前进是前 进,退步是退步,而另一个生活的世界,却是那么含糊,他觉得这个世界实在不对劲,但他指不出 来。他有时候站在局外,站在院子里,听见打字机哒哒响,开会的报告声和发言声,电话叮铃铃 响,人们跑进跑出,不禁感受到组织部的沸腾的气氛,使他挺感动,但当他走进去,又抓不住了, 到处是琐碎事物,平庸气息,每个人都抱着公事公办的态度在履行义务,仅此而已。就是这么一个 很平庸的组织部,居然是在为党工作,并且产生成果,尽管成果不能使他满意。比如说他们解除了 一个有问题的厂长的职务,对他进行了处理,且发展了党员,写出了很多报告,工作还在前进,速 度虽不尽如人意吧,但毕竟没有退步,还是在进步。但整个气氛完全不是他所想象的。 其中有一个场面写得非常好

在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之后,组织部开会 终于决定处分这个有问速的基层厂长 开 完会的商伤 组 副部长刘世音单 这天晚上 老 链手和 。这段写得非第 亲切 老 给人 题了, 工作者是医生 了 他自己却并不轻松 色开始叹苦 然后他问小伙子今 是5月 20号, 老党员说噢5月20号,9年前的今天 青'年军208师打坏了他的腿。 这时候林震忽然发现,他眼 中的一个平庸世故的老党员,实际上有着壮丽的过去,流过鲜血。林震他还没有见过鲜血呢。当革 命在局部进行时,那么烦琐,平常,可是壮丽的事业也就此发生。那天晚上的谈心,刘世吾很动感 情,他说了些心里话: 倒不 说并事员的职业病是缺少良好的食欲,我们是党的工作者,我们创造了新生活,结果生活反 他所有的荆斯力都夫去 他陷 他没有判斯力 游中么是设过的衣的这转化处有到的天男 他不 单纯的过去 在创造成绩 正好这时 又发生了一件与爱情有关的事。 那个叫赵惠茹的女同志,比他年长, 对他非常亲切,使他到了新单位感到温暖。他到她家去, 就身心感到休息和安慰。这时候却有了传言。也就是在那一天晚上,这个副部长告诉他:你要注意 些,她对你的感情有些不对动了。 对他面临了 家的境 很大的 。这时候他还不懂得爱情,他非 经流众来没有经历 男女 他不知道这是怎 个选宫似的情景中去了 这时 候王蒙在 中表现出的 一种少年人的心境是非常动人的 可试此 都围绕着 他据太不黄得爱 可他碰到的第 件感情的事是这样的 他无生到新那女同 是对他好,还是别的什么,他自己对她怎么样 他也不知首 他什么都不知道 我觉得处女作里表现的感情,根本不是我们后来所能表达的,后来爱情这个词已经被说滑了 随便就能出来,而且对爱情有很多解释,很多定义, 写爱情可以写整整几本书, 可以成扁成扁地 这种忧伤是 他简直不触动那话题,他不敢 这 这怀是真实的感委 的怀 不是理性的 谁都没有 可他就是受挫 就是在这种怀 一个世 这世界不那么完整 具有原初的质感 第四节、 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在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产生了 些至今仍不失某种经典意义 ,代表了那一段 文学史艺术水准的文本。这类作品对战歌与颂歌文学范式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的作用。最著名的 是被称为"三红” (《红旗语》、《红日》、《红岩》)的几部长篇小小说和《青春之歌》、 《三家 河北县人 192 共青团 1933年到北京进入 )年至 《夜之交流》 积果半富的生活素 和1935年 作渍基动为素 1942年写了《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 开始出现朱老忠等人物形象 初步描写 了高暴动的历史事件」 此后发表的几个短篇也为《红旗谱》的形象塑造作了准备 958年《红旗 谱》出版,激起强烈反响,被誉为反映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史诗性作品,具有鲜明 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红狼潘》是建国以来最优秀的长高小说之一, 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性作品,它在 斗争的历史背景下 翼中平原两家农民 两代 师学潮 的成 民革命斗 串当时农 了深广的社会内容, 斌表现二 两部 的内 十年代 意识形态 仅固为它的 还因为它创造了内容和形式比较和的民风 题完全符合阶级斗

在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之后,组织部开会,终于决定处分这个有问题的基层厂长。这天晚上,开 完会后,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老党员,和林震一起去吃了夜宵。这段写得非常感性,一种又亲切 又疏离的感伤气氛,又复杂又单纯,触手可及,如同手能摸到一样,我们可以用"贴肤"二字来描绘 这种感觉。他们俩在一个小铺子里,要了馄饨,老党员还要了白酒,他喝了口酒之后,说话了,说 他这是第六次参加处理犯错误负责干部的问题了,头几次我的心很沉重,党的工作者是医生,他要 给人治病,他自己却并不轻松。他开始叹苦经,说自己的经历,然后他问小伙子今天是几号,是5月 20号,老党员说噢5月20号,9年前的今天,青年军208师打坏了他的腿。这时候林震忽然发现,他眼 中的一个平庸世故的老党员,实际上有着壮丽的过去,流过鲜血。林震他还没有见过鲜血呢。当革 命在局部进行时,那么烦琐,平常,可是壮丽的事业也就此发生。那天晚上的谈心,刘世吾很动感 情,他说了些心里话: 据说炊事员的职业病是缺少良好的食欲,我们是党的工作者,我们创造了新生活,结果生活反 倒不能激动我们。 这时候的林震,他所有的判断力都失去了,他陷入了真正的怀疑之中,他没有判断力了,他不 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一个他所激烈批评过的前辈说的这些话使他看到他的也是非常热情的过 去,单纯的过去。那么他怎么解释今天呢?又如何判断今天的好坏?今天,你说他不对,他又明明 在创造成绩。 正好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与爱情有关的事。 那个叫赵惠茹的女同志,比他年长,对他非常亲切,使他到了新单位感到温暖。他到她家去, 就身心感到休息和安慰。这时候却有了传言。也就是在那一天晚上,这个副部长告诉他:你要注意 些,她对你的感情有些不对劲了。 这对他又是一个很大的刺激。这时候他还不懂得爱情,他非常年轻,从来没有经历过男女之 爱,他一下子面临了一个新问题。他回到宿舍里,坐到床上,衣服已经被雨淋湿了,他陷入一种忧 伤的心境,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他整个人都陷入一个迷宫似的情景中去了。这时候王蒙在文 中表现出的一种少年人的心境是非常动人的。他不是成年人,辨别不了是非,可这些麻烦都围绕着 他,使他无法脱身,他根本不懂得爱,可他碰到的第一件感情的事是这样的,他无法判断那女同志 是对他好,还是别的什么,他自己对她怎么样,他也不知道。他什么都不知道。 我觉得处女作里表现的感情,根本不是我们后来所能表达的,后来爱情这个词已经被说滑了, 随便就能出来,而且对爱情有很多解释,很多定义,写爱情可以写整整几本书,可以成篇成篇地去 表达爱情,可是全都没有像处女作里面那种小心翼翼的心情,他简直不敢去触动那话题,他不敢碰 它,一碰就难过,这种忧伤是不可名状的,因为理性还没有来临。一切事情似是而非,又似非而 是,就这么混在一起,像灰尘里面的优点一样,这里面充斥的是一种温柔的怀疑。怀疑的尖锐性是 掩埋在温柔底下的。这怀疑对他的折磨非常强大,因这怀疑是真实的感受,而不是理性的结论。每 个少男少女初次面对社会时,都会有这类惶惑的心情。谁都没有错,可他就是受挫。就是在这种怀 疑之中,产生了一个世界,这世界不那么完整,但却是真实可信的,具有原初的质感。 第四节、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在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产生了一些至今仍不失某种经典意义,代表了那一段 文学史艺术水准的文本。这类作品对战歌与颂歌文学范式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的作用。最著名的 是被称为"三红"(《红旗谱》、《红日》、《红岩》)的几部长篇小说和《青春之歌》、《三家 巷》等。 梁斌(1914-1996) 原名梁维舟。河北蠡县人。1927年入共青团,1933年到北京进入左联。抗战 爆发后,他担任冀中区新世纪剧社社长,开始从事文艺领导和文学创作活动。从1942年至新中国成 立,在冀中一带从事地方工作,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1935年,以高蠡暴动为素材,写了 《夜之交流》。1942年写了《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开始出现朱老忠等人物形象,并初步描写 了高蠡暴动的历史事件。此后发表的几个短篇也为《红旗谱》的形象塑造作了准备,1958年《红旗 谱》出版,激起强烈反响,被誉为反映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史诗性作品,具有鲜明 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红旗谱》是建国以来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性作品,它在 大革命失败前后10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 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 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 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这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以宏伟的艺术构思概括 了深广的社会内容,塑造了朱老忠等众多丰满的艺术形象,具有鲜明淳厚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红旗谱》是梁斌表现二三十年代冀中地区农民革命斗争的三部连续性长篇小说的总名和第一部的 书名(另外两部是《播火记》和《烽烟图》)。三部作品从清朝末年写到抗战初期,时间跨度近半 个世纪,在描写的内容、规模和气派上堪称一部新型农民革命的史诗。《红旗谱》(专指第一部) 之所以被推崇为五六十年代新的文学范式的经典,不仅因为它的主题完全符合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 意识形态,还因为它创造了内容和形式比较和谐的民族风格——其塑造的众多人物也都是植根于民

族的土壤 ,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这是小说最杰出的艺术成 就。但 ,是五六 年代中 人公林道静是30 以亲身经历为 二·九”时期中共领导的日益高涨的爱图学生运动:同时荷绘了30年代中国 识分子的众生相 、出版后 要在知识分子形象塑造问题上 曾发生 关于林道静的爱情 描生 它的特殊价 不在 路。但是,作品在艺术上是有不少缺点的,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人物描写、结构、 文学吾 言。 战争题材是革命历史题材里最大的 可以优芬的精品 「解放军 金貌的同 而且塑造出 指挥月 级 指 的战争 、过 除了写战场上的厮杀 不写 日常生活 写后方 以全面反映战争生活。 作品在艺术表现中的缺点是缺乏含蓄 情感倾向过于外露 至叙述上留下较大疑点。作者常常混淆客观叙述与主观叙述的界限 有损于叙述方式的和谐统- 革命历史题材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描写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 其中 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中美 合作所"集中营中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的《红岩》是成就最高 影响大的 它是 部用士的位 的1 歌和 部具有独 淡重 斗集 的环境 两个备的 境的心理描写 是艺末成就的重要方面 的斗争生活内容 特节发 环境需要而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 ”其进行高度来提的不 性化的行动和对话 是最有力的手法之 《三家巷》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别具一格。小说以20年代的广州为背景,对于大革命前后南 中国革命形势的来龙去脉, 阶级力量的消长和矛盾斗争, 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作了比较准确的招 第动小说的当代然小细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创作 不是作 在、过剑作中都 既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小说”传统的延续更与当时文学界对表现农村生活 一居草位的强调有关不进与以前的包话效称为乡士小这”在内的衣村小这相此,这个时期的农 这神情况 村小说的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茅盾在谈到40年代"国统区"作家的创作时说: 未能深入核心 只从静态中去考察,回 茅盾《在反对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这一“检讨“性的概括,实际上指出了五六十年代农村小说艺术形态的两个发展趋势: 是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即要求作家关注那些显示"中国社会"面貌"深刻的变化"的斗 而这通常指的是当时开展的政治运动。 这种转变在"解放区"的小说中已经开始; ,当代农村小说 承续了这 树向 在农村进行的政治运 细农业 作化 、跃进 氏 在 为表现的 村的日 社会风习、人伦关系等, 在立 与自己的表现对象(农 墙的 不是在对象之上(“高高在】 外( 这不仅是在确认某 作的特 而是在指出应普遍依循的 身的这种要 其目的是推动作家迅速进入有关农村的叙述的规范"。而它在艺术效果上,则既限制了取材的 范围 也"窄化"了作家体验、 描状的视点" 当代农村小说的艺术经验,更直接来自"解放区"作家如赵树理、丁玲、周立波等在40年代的创 武泰8法生 与沈从文、吴组缃 山西作 存在着两个有影响、艺术倾向却有所不同的创作"群体“ 是赵树理 王这石等 较起来 受是实行集: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心 更重视农村中的先讲人粉

族的土壤、土生土长的艺术形象,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这是小说最杰出的艺术成 就。但小说在艺术上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青春之歌》是五六十年代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又一经典文本,是作者以亲身经历为 基本素材创作而成的。主人公林道静是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围绕林道静的成长,作品 反映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时期中共领导的日益高涨的爱国学生运动;同时描绘了30年代中国知 识分子的众生相。小说出版后,主要在知识分子形象塑造问题上,曾发生争论。关于林道静的爱情 描写,是《青春之歌》中比较精彩和深刻,富有魅力,也最有争议的部分。它的特殊价值,不在一 般地展示知识分子道路,而在独辟蹊径地探索和表现了中国一类知识女性充满矛盾的追求解放之 路。但是,作品在艺术上是有不少缺点的,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人物描写、结构、文学语 言。 战争题材是革命历史题材里最大的一个门类,其中,长篇小说《红日》可以算是优秀的精品。 作者把写作战史和艺术创作巧妙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反映战役全貌的同时,把那些表面上看来大 同小异的战斗场面描绘得各有特色。作品中塑造了解放军高级指挥官、中下级指挥员、战士、妇女 和国民党将领等几个人物形象系列,而且塑造出一些富有个性的典型形象。《红日》是一部全景式 的战争小说,除了写战场上的厮杀,还写了日常生活,写后方,写妇女,写爱情,把这些方面和战 斗联系起来,以全面反映战争生活。作品在艺术表现中的缺点是缺乏含蓄,情感倾向过于外露,以 至叙述上留下较大疑点。作者常常混淆客观叙述与主观叙述的界限,有损于叙述方式的和谐统一。 革命历史题材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描写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其中,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中美 合作所"集中营中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的《红岩》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它是一部用烈士的血 写成的共产党人的正气歌和革命传统的教科书,是一部具有独特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悲壮的史 诗。作品以昂扬的气势,浓重的色彩,豪迈的感情,刚劲的笔力,塑造了一个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 坚持斗争、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战斗集体,一座巨型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英雄群雕。其中,许云峰 和江姐是作者用墨最多、给读者印象最深的两个革命者的典型。在《红岩》中,符合人物性格和处 境的心理描写,是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为了充分地揭示各种各样人物的灵魂,作者是适应着特定 的斗争生活内容、情节发展、环境需要而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其中进行高度艺术提炼的个 性化的行动和对话,是最有力的手法之一。 《三家巷》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别具一格。小说以20年代的广州为背景,对于大革命前后南 中国革命形势的来龙去脉,阶级力量的消长和矛盾斗争,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作了比较准确的描 写,成功地勾勒出一幅广阔而丰富多采的时代生活的画卷。前半部三家巷日常生活的描绘,对广东 风土人情的描写,是一幅幅优美的南方风俗画,标志作者在民族化和个人风格道路上的长足进展。 第五节、农村变革题材长篇小说 一、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在五六十年代,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无论是作家人数,还是作品数量,在小说创作中都 居首位。这种情况,既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小说"传统"的延续,更与当时文学界对表现农村生活 的重要性的强调有关。不过,与以前的包括被称为"乡土小说"在内的农村小说相比,这个时期的农 村小说的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茅盾在谈到40年代"国统区"作家的创作时说: 题材取自农民生活的,则常常仅止于描写生活的表面,未能深入核心,只从静态中去考察,回 忆中去想象,而没有从现实斗争中去看农民。 ——茅盾《在反对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这一"检讨"性的概括,实际上指出了五六十年代农村小说艺术形态的两个发展趋势: 一是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即要求作家关注那些显示"中国社会"面貌"深刻的变化"的斗 争,而这通常指的是当时开展的政治运动。这种转变在"解放区"的小说中已经开始,当代农村小说 承续了这一取材趋向。在农村进行的政治运动和中心事件,如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 社"运动、农村的"两条道路斗争"等,成为表现的重心。乡村的日常生活,社会风习、人伦关系等, 则在很大程度上退出作家的视野,或仅被作为对"现实斗争"的补充和印证; 二是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上,要与自己的表现对象(农 民)相一致——不是在对象之上("高高在上")或之外("旁观者"),而是以农民自身的感觉、观 点作为描述的基础——这不仅是在确认某一作家的特征,而是在指出应普遍依循的方向。这种要 求,其目的是推动作家迅速进入有关农村的叙述的"规范"。而它在艺术效果上,则既限制了取材的 范围,也"窄化"了作家体验、描述的"视点"。 当代农村小说的艺术经验,更直接来自"解放区"作家如赵树理、丁玲、周立波等在40年代的创 作,而与"乡土小说",与沈从文、吴组缃、沙汀等的小说,显然有意识地保持着距离。当然,有着 不同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经验的作家,对这种要求的反应不会完全相同,因而,在趋同之中,也能看 到差别与变异。 在当代的农村小说中,存在着两个有影响、艺术倾向却有所不同的创作"群体":一是赵树理等 山西作家,二是柳青、王汶石等陕西作家。 比较起来,柳青等更坚定地实行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决心,更重视农村中的先进人物

的创造 更富于很的理想的色彩 有更大的概括”时代精种"和”历史本质"的雄心。如果从 系,那 是 与的 其上 的劳动 柳等更为重视的是新 值观的灌 赵树理等则更倾 在农村 理关系的中发据那些有 小说而言 的 主义小说"的传统 由于艺术观和方法上的这些差 随着当代不同阶段 政治和文学风向的变化,对他们的创作的接受和评价,也大致呈现为此起彼伏的状况。 农村小说除了山西、 陕西这两个"群体"之外,较重要的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 二、“柳青现象"的思考 作化的作子史 红一创"是十七年文学中长篇小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创业史》是其中唯- 部展示农业合 前四 原计划写四」 部,1961年出版第 部, “文革"结束后,改定第二部上卷和下卷的 我们不能否认百大的让会文化价(特别是政治文化的价值)和 文学史价值 但我们也不能不对这部作品感到巨大的遗憾。 其原因主要还不是”半部史诗"的问题 更主要的是随着我们文学研究视域的不断拓展和对文学史认识的深入, 我们更多地吞到了这部作日 的时代和个人的局限。 关于它的价值,教材上已有了较为全面的论及,现在我想把对这部作品的种种缺陷介绍给大 家。 置的失诉 创业史 全书共四部 部写互助组阶段 第四部写全民整风和大跃进 至农村人民公狂建立 这段文字因为出自柳青的手笔,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创作的主要枸思意图,对分析《创业 史》极其创作过程,富有启示意义。 从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柳青的主要创作意图是反映"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有了这样的创作意 图,柳有在人物的设计上,便出现了国解当时的政治理念的病。 多的务县性格色的 人物 作品中除 地主阶的人物没有出现之外 出现」 并正好和现实政治相对应 婆生宝 粱三老汉 贫灾 郭世富、姚士杰等 富裕中农 成分下中农,但思想上是接近富裕中农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富裕中农阶层的人物身上花费了很多笔墨 果把郭振山也算在其中 这州发者过男 由的 笔带过。其原因何 因为当时中 2走合 分析 两三年内 道路 量的 中国农 义 1 作者显然是为了显示”看谁增产"的这一政治 乾面加重了对富裕中农形象的描写 其实 是人物设置 而且某些情节因素 也可以在这个"按语”中找到影子,郭世富们争种"百日黄” 公报不就是为了"两三年内。看谁增立"么? 与此相反 《创业史》中之所以没有出现地主阶级的人物形象 “则是为了哭出蛤嫫滩的资穷 使蛤蟆滩成为中国农村貧困的 个缩影而增强其典型性: 则是因为当时 王阶级的威风 基本上不构成对农村合作 柳青当然不愿意花闲墨去写 运动的咸胁 而富农阶级 与农民 惯公有制, 卫公有制”关 剑业史 》以隘的阶级分析理论 机 械的经济决定论为前提的 之就更使这种局限性趋于严重 然柳青也写出了各阶级、阶层人物政治面貌的多样性 姜别性 ,但尺度的单一决定了所衡量对象的 单 《创业史》中的人物始终没有脱离"左中右"的三分法和"主导倾向"与"非主导倾向"的二分 法。以阶级分析配置人物为起点,把人物之间矛盾线索的安排建立在阶级矛盾、阶层矛盾的哲学基 酷多样使作品的精节展开从根本上夫去了锅然性和独阳 化,人物配置的类型化和情节安排的程式化

的创造,更富于浪漫的理想的色彩,具有更大的概括"时代精神"和"历史本质"的雄心。如果从另一 角度来观察,那么,柳青也许更像是乡村的"外来者",虽然他与所描写的土地和生活于其上的劳动 者,已建立了密切的关联。而赵树理则更像"本地人",虽然他也获得一种超越性的眼界和地位。他 们的小说在关注、支持农村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关注"新人"的出现和伦理关系的调整和重建 时,柳青等更为重视的是新的价值观的灌输,而赵树理等则更倾向于在农村的"传统"中发掘那些有 生命力的素质。就小说而言,柳青等所借鉴的,是西方和我国新文学中"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而 赵树理更推崇的是话本、说书等 "本土资源"。由于艺术观和方法上的这些差异,随着当代不同阶段 政治和文学风向的变化,对他们的创作的接受和评价,也大致呈现为此起彼伏的状况。 农村小说除了山西、陕西这两个"群体"之外,较重要的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 二、"柳青现象"的思考 J、"三红一创"是十七年文学中长篇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创业史》是其中唯一一部展示农业合 作化的作品。 J、"半部史诗":原计划写四部,1961年出版第一部,"文革"结束后,改定第二部上卷和下卷的 前四章,但整个计划终于未能完成。 J、作为一部史诗性的作品,我们不能否认其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特别是政治文化的价值)和 文学史价值,但我们也不能不对这部作品感到巨大的遗憾。其原因主要还不是"半部史诗"的问题, 更主要的是随着我们文学研究视域的不断拓展和对文学史认识的深入,我们更多地看到了这部作品 的时代和个人的局限。 关于它的价值,教材上已有了较为全面的论及,现在我想把对这部作品的种种缺陷介绍给大 家。 (一)、人物配置的失误 柳青对《创业史》的构思是气魄宏大的。早在第一部初版时,他在"出版说明"里就指出: 《创业史》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着重表现这一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 心理的变化过程。全书共四部。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和发展;第 三部写合作化运动高潮;第四部写全民整风和大跃进,至农村人民公社建立。…… 这段文字因为出自柳青的手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创作的主要构思意图,对分析《创业 史》极其创作过程,富有启示意义。 从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柳青的主要创作意图是反映"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有了这样的创作意 图,柳青在人物的设计上,便出现了图解当时的政治理念的弊病。 以第一部为例。 在梁生宝周围,柳青配置了众多的各具性格特色的人物。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向我们引见这 些人物的时候,总是十分重视他们所处的阶级、阶层状况。每一个人物出场,他都先把他在阶级阵 线上予以区分。作品中除了地主阶级的人物没有出现之外,农村中所有的阶级阶层都有代表的人物 出现,并正好和现实政治相对应。 如:梁生宝、梁三老汉——贫农 郭世富、姚士杰等——富裕中农 郭振山——成分下中农,但思想上是接近富裕中农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富裕中农阶层的人物身上花费了很多笔墨,如果把郭振山也算在其中, 则第一部中共写了七个富裕中农形象,而一般的中农则一笔带过。其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当时中 央对农村阶级状况有过如下分析:"农村中的中农阶层,可以一分为二,分为富裕中农和下中农,下 中农一般能同贫农一起走合作化道路,而富裕中农在一定时期内则是同合作化运动进行经济较量的 一种力量,两三年内,看谁增产"。(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1955年编}) 作者显然是为了显示"看谁增产"的这一政治面貌而加重了对富裕中农形象的描写。其实,不仅 是人物设置,而且某些情节因素,也可以在这个"按语"中找到影子,郭世富们争种"百日黄",争卖 公粮不就是为了"两三年内,看谁增产"么? 与此相反,《创业史》中之所以没有出现地主阶级的人物形象,一则是为了突出蛤蟆滩的贫穷 (穷得连地主也没有),使蛤蟆滩成为中国农村贫困的一个缩影而增强其典型性;二则是因为当时 土改结束还不久,地主阶级的威风早已扫地,基本上不构成对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威胁,而富农阶级 却一跃成为合作化的对立面。柳青当然不愿意花闲墨去写一个与农民"习惯公有制,捍卫公有制"关 系不大的人物。 《创业史》以狭隘的阶级分析理论配置各式人物。这种理论之所以狭隘,在于它是以简单、机 械的经济决定论为前提的。而政治理论的局限引进到文学创作中,就更使这种局限性趋于严重。虽 然柳青也写出了各阶级、阶层人物政治面貌的多样性、差别性,但尺度的单一决定了所衡量对象的 单一,《创业史》中的人物始终没有脱离"左中右"的三分法和"主导倾向"与"非主导倾向"的二分 法。以阶级分析配置人物为起点,把人物之间矛盾线索的安排建立在阶级矛盾、阶层矛盾的哲学基 础上,使作品的情节展开,从根本上失去了偶然性和独特性。一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惨淡经营 的多样化和差别化,并未脱离文学形式对政治运动直接模拟的樊篱,根本上还是人物性格的单一 化,人物配置的类型化和情节安排的程式化

(柳青创作中的这一瑞在他的学生路遥的创作中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人前的 理过程的描 由杂的书汉业过人工保量婆金秋联系秘的 需要指出的是」 这次改动是柳青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6 -1977年间进行的 那时中央对刘 奇同志的冤案虽尚未平反,但"文化大革命“必须否定的总趋势却是连一般的知识分子也隐约地感受 到了。可惜的是象柳青这样的著名作家,却连这样一点敏感也失去了,终于搭上了批判刘少奇的“末 班车 这个改例虽然只能说明《创业史》第 部的新版情况,但同时也反映了柳青创作中的比附现实 政治的领向是穿人类 和修改过程的 柳青创作的政治化向还 就是对生宝这个理想英雄人物的塑造 文学表现作家对社台 人生的理想愿望并不应 工可可能 在作品中表现一定的社会理想 但问题的关键是: 这种理想的体现和作品所展示的现实环境是脱 的还是融合的:理想的内涵是单一抽象的,还是丰富具体的 努力塑造新人和表现美好的理想是柳青长期不懈的追求, 更是他创作后期的艺术探索中心。梁生宝 形象的塑造是他倾注最大精力的一次艺术实践,是柳青美学理想的典型体现。所以,分析《创业 史》的成败得失不能不研完果生宝形要的塑造 在理 人同于 一对之的作大利核才色药数 的理论原因 表现青 刚 东的哲是堡格电造不出来, 级斗争的 型冲突,和两条道路的典型冲突,人们连 (见柳青《典型、才能、气质》) 注意柳青的推理方式:典型性格 典型环境手典型冲爱阶级平号 证主 时代的 就必须集和斗 梁生宝这个形象的原型, 就是柳青长期扎根 深入生活的皇甫村的农民王家。柳青在对他的 艺术改造过程中,超出了把生活艺术化的一般界限,放弃了许多具有潜在意义的生活现象,而以抽 象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的行为尺度作不恰当的拔高。 例: (据柳青自述):王家斌在外出为互助组买稻种时,还在为买不买土地忧郁着, 对于 里才 民对党的 先进的觉贝 且有这样的 力组, 现 湖 隘性 德的诗愿理。但柳青为 在现实中的真实 实现他的理想人物的典型塑造 好性格内 容,从而削弱了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忽视了历史进程的艰巨性、反复性。 柳青把表现这种农民落后和狭隘心理的细节统统集中在梁三老汉身上,这就表达了他对历史发 展的乐观情绪。在他看来,老一代农民身上的落后和狭隘才是富于典型性的,而新一代农民则已经 摆脱历史的阴影了。 正因为梁三老汉这个人物比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农民贫国 农民勤史 辱而形成的落月 不前的性格侧面 实的性格侧面, :严家炎…称赞梁三老汉,指出"生宝"的不 柳青在看到这一批评时 ·反作家对文学评论保持沉默的常态 立即以激动的语句"《提出几个 问题来讨论》“。其实在今天看来,严家炎当时对《创业史》的形象分析,虽然还是以当时的所 谓"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理论为对照,但他指出的现象本身却是基本符合小 说实际的。 柳现是示我们 深入 色必须重渐审视作家深人生洁这一深入生活对子创作的意义固然事 以成

(柳青创作中的这一弊端在他的学生路遥的创作中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还有一个历史事实:柳青对《创业史》的修改。 关于女青年徐改霞离开下堡村去当工人前的心理过程的描写,在改动后明显变成了对政治运动 的演绎。把"中央的书记刘少奇"和"全下堡乡最强硬"的郭振山联系了起来,从而使梁生宝与郭振山 的矛盾具有了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性质(这种改动完全可以看作一种政治隐喻)。 需要指出的是,这次改动是柳青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6—1977年间进行的。那时党中央对刘少 奇同志的冤案虽尚未平反,但"文化大革命"必须否定的总趋势却是连一般的知识分子也隐约地感受 到了。可惜的是象柳青这样的著名作家,却连这样一点敏感也失去了,终于搭上了批判刘少奇的"末 班车"。 这个改例虽然只能说明《创业史》第一部的新版情况,但同时也反映了柳青创作中的比附现实 政治的倾向是贯穿《创业史》的整个创作和修改过程的。 (二)、中心人物梁生宝形象塑造的失误 柳青创作的政治化倾向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对梁生宝这个理想英雄人物的塑造。 本来,文学表现作家对社会、人生的理想愿望并不应该受到非议,甚至可以说,作家不可能不 在作品中表现一定的社会理想。但问题的关键是:这种理想的体现和作品所展示的现实环境是脱离 的还是融合的;理想的内涵是单一抽象的,还是丰富具体的。 努力塑造新人和表现美好的理想是柳青长期不懈的追求,更是他创作后期的艺术探索中心。梁生宝 形象的塑造是他倾注最大精力的一次艺术实践,是柳青美学理想的典型体现。所以,分析《创业 史》的成败得失不能不研究梁生宝形象的塑造。 柳青美学理想的形成,在理论上认同于恩格斯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学说,但他同时又受 到黑格尔美学的深刻影响。黑格尔的以理想为中心,强调表现"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的美学主张,是 柳青把梁生宝作为结构中心人物全力刻划的理论原因;同时,柳青又受黑格尔"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 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刚强才能衡量出来"的启发,把恩格斯的"典型环境"阐发为"典型冲突",而对典 型冲突的解释,又结合了毛泽东的斗争哲学。具体到现实生活,在柳青看来,"离开了阶级斗争的典 型冲突,和两条道路的典型冲突,人们连一个典型性格也创造不出来,充其量写出一些细节真实的 作品"。(见柳青《典型、才能、气质》) 注意柳青的推理方式:典型性格——典型环境=典型冲突=阶级斗争 这是对典型理论的十分偏狭的理解。这种理解带有浓厚的阶级观念和政治倾向性。 由于有了这种观念的支配,因此,要塑造好梁生宝"这个时代的工农兵英雄人物",就必须要有一个 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环境,让主人公参与这些矛盾和斗争,从而体现他的"人格的 伟大和刚强"。冲突一旦典型化,矛盾线索就必须集中和强化,而矛盾线索的集中和强化就势必大量 删削现实日常生活,使人物关系趋于单纯的对立、矛盾和斗争,使人物面貌趋于类型化。 事实也是如此。 梁生宝这个形象的原型,就是柳青长期扎根、深入生活的皇甫村的农民王家斌。柳青在对他的 艺术改造过程中,超出了把生活艺术化的一般界限,放弃了许多具有潜在意义的生活现象,而以抽 象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的行为尺度作不恰当的拔高。 例:(据柳青自述):王家斌在外出为互助组买稻种时,还在为买不买土地忧郁着,对于粮食 统购统销政策也曾怀疑过。作为一个农村先进的党员农民,尚且有这样的心理矛盾,这也反映了当 时的中国农民对党的合作化政策的理解程度(王家斌的互助组,是在皇甫村自发势力的影响下仅存 的两个互助组之一,说明农村合作运动曾出现过回潮的曲折),如果柳青能正视中国农民的落后 性、狭隘性,挖掘出它的历史文化根源,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演变过程,倒或许能很好地实现 他的史诗愿望。但柳青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人物的典型塑造,轻易地从梁生宝身上剔除了这一性格内 容,从而削弱了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忽视了历史进程的艰巨性、反复性。 柳青把表现这种农民落后和狭隘心理的细节统统集中在梁三老汉身上,这就表达了他对历史发 展的乐观情绪。在他看来,老一代农民身上的落后和狭隘才是富于典型性的,而新一代农民则已经 摆脱历史的阴影了。但实际情况是,正因为梁三老汉这个人物比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农民贫困 屈辱的历史,以及因为这种贫困屈辱而形成的落后狭隘、裹足不前的性格侧面,同时又表现了中国 农民勤劳、朴实的性格侧面,他反而成为《创业史》里概括变革中农民心理的复杂变化过程中最生 动、最典型的形象。 不少读者对这一形象给予高度评价。例如:严家炎……称赞梁三老汉,指出"梁生宝"的不 足…… 柳青在看到这一批评时,一反作家对文学评论保持沉默的常态,立即以激动的语句"《提出几个 问题来讨论》"。其实在今天看来,严家炎当时对《创业史》的形象分析,虽然还是以当时的所 谓"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理论为对照,但他指出的现象本身却是基本符合小 说实际的。 柳青现象启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作家"深入生活"这一命题。深入生活对于创作的意义固然重 要,但深入生活的必须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性的创作主体;理论固然可以成为认识生活时概括生活 的依据,但这种理论必须是作家生活的那个历史阶段的科学的概括、抽象,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而

且,即使这样的理论也必须是经过作家主体的浸润、必须同时是主体对生活的体验和领悟的结晶。 那些 ,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 又富要"出 假的不健全 式, 有多少 他以普土高原为背是而脚告的大最农民开(中 特别是《人生》中的高加林) 经大士地空了的阶级现如政弘理的腿制离出了直 正具有典型价值的人物形象。 思考题: 分析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思想主题的艺术手法 子 简析《组织哥 新的整的入刘这一人物形象特征 试述《青春 的 年代诗 要的艺术特色,对林道静这一形象如何评价? 5 十年诗歌的美学 难点」 2、为什么郭小川的诗歌至今仍有魅力? 也 标志着20 世纪的中国文学 在革命胜利」 里想主义高扬的新历史条件 很快形成了共和国文学的 小说还是戏刷、散文,都有了自"五四"新文学发展而来, 却又不同于”五四”新文学的共和国 文学新范式。 共和国文学范式的特征,最先在诗歌创作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取得伟大胜利的 规现实情状 决定了这时期诗歌的基本范式:颂歌与战歌。这种范式要求诗歌一方面在内容上要以思 想正确为先决 万面在形 要为群众所用 的文学现阶级 历 这一美诗歌所 出来 有 视 的隐秘情果体的共同可 处 质所取 时期是新诗史'上叙事诗最发达的 票位置 次,隐哈的退隐。含蓄、暗示、 暖昧等美学因素不仅受到忽略 且技当作消极 乃至反动的精神 状态受到遏制。明喻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它使语言变得纯洁、透明, 但也使语言的诗性逐渐丧 失。第三,形式的整伤。这时期对新诗的形式问题特别重视, 有过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要么偏重于 从民歌中学习,要么偏重于发展"现代格律诗“,但对于“整饰"的强调则是一致的。事实上,实际的 时期的 种准集体创作 高小 冯至、何其芳 卡之琳等人在这时期的剑作 语“的滚 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且成就最大的诗人应推郭小川。他以诗的形式 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在不 同的政治形势下,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理想的追求。他的诗之所以今天仍有相当魅力, 在于他作 为革命战士之外 还表现出了 个真正的诗人的气质。因而,他的诗虽然免不了时代的局限 ,有片 海行品含流十分 藏实的革命诗人,郭小川成功地将"革 响的诗 两类作 涉及重 属幅较短小,形式上 的时代色彩的政 二类作品最能代表复敬之的创作风格 也最能体现这时期诗歌的 治性特 捷的诗充满新疆少数民族的奇丽风情。其诗歌的显著特点是将爱情与劳动、 政治结合起来 抒写了一种以政治为根基的社会主义时代的爱情。另外,其作品流畅、简洁的语言,轻快、单纯的 旋律,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公刘的诗歌有丰富的想象,晶莹别透的意象和对于生活的敏锐发现。他早期的诗写西南边疆: 后期 写城市。 9 数北致酒获电是这和6 角往往是"战士”与"人民" 曾史 92学开情诗 月诗派筑之一。著有诗集《门》 《悬崖边的 有赠》以展的突难多月中的人间至情宣告着正义、人性的胜利,成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艺

且,即使这样的理论也必须是经过作家主体的浸润、必须同时是主体对生活的体验和领悟的结晶。 为其如此,面对生活,作家需要"入",即深入生活,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又需要"出",要在贴近 生活时保持和生活的距离,突破那些虚假的不健全的理性思维方式,寻找新的角度、新的参照,以 主体的丰富性接纳生活的丰富性,并从中获得相应的艺术表现力。唯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 这样说:有多少新思想,就有多少新生活。 柳青的学生路遥显然比柳青前进了一大步,他以黄土高原为背景而塑造的大量农民形象(其中 特别是《人生》中的高加林),已经大大地突破了狭隘的阶级观念和政治理念的限制,塑造出了真 正具有典型价值的人物形象。 思考题: 1. 分析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思想主题的艺术手法 2. 简析《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中刘世吾这一人物形象特征 3. 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的人物形象 4. 试述《青春之歌》的思想主题及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林道静这一形象如何评价? 第二节:50—70年代诗歌创作的历史反思 重点:前三十年诗歌的美学特征。 难点:1、颂歌题材兴起的思想基础。 2、为什么郭小川的诗歌至今仍有魅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同样也标志着20世纪的中国文学 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大陆,由于中共领导革命的胜利,使解放区文艺的经验得以推广于全国,在 其基础上,在革命胜利、理想主义高扬的新历史条件下,很快形成了共和国文学的新范式。无论是 诗歌、小说还是戏剧、散文,都有了自"五四"新文学发展而来,却又不同于"五四"新文学的共和国 文学新范式。 共和国文学范式的特征,最先在诗歌创作中得到鲜明的体现。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取得伟大胜利的 现实情状,决定了这时期诗歌的基本范式:颂歌与战歌。这种范式要求诗歌一方面在内容上要以思 想正确为先决,另一方面在形式上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学现象,这一类诗歌所表现出来的诗学特征仍有值得重视之处:首先,抒情 主人公的退隐。"人民"、"阶级"、"工人"、"农民"、"士兵"等集体概念代替了"我"。个人成为某类 群体的代言人,个人的隐秘情绪被集体的共同本质所取代。个人的隐退造成了叙事因素的加强。这 时期是新诗史上叙事诗最发达的时期,即使在一般的抒情诗中,叙事性也明显占有重要位置。其 次,隐喻的退隐。含蓄、暗示、暧昧等美学因素不仅受到忽略,而且被当作消极的乃至反动的精神 状态受到遏制。明喻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它使语言变得纯洁、透明,但也使语言的诗性逐渐丧 失。第三,形式的整饬。这时期对新诗的形式问题特别重视,有过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要么偏重于 从民歌中学习,要么偏重于发展"现代格律诗",但对于"整饬"的强调则是一致的。事实上,实际的 创作也表现出对于"整饬"的注重。 上述三个诗学特征决定了这时期的革命诗歌是一种"准集体创作",诗人与诗人之间的区别标帜 往往不是他们的创作个性,而是他们诗歌中的空间色彩。某个诗人之所以重要,不在于他提供了独 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而是因为他抒写了某类别人尚未抒写过的生活空间。 艾青、冯至、何其芳、卞之琳等人在这时期的创作,反映了新诗如何从"五四"传统转向"革命话 语"的痕迹。 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且成就最大的诗人应推郭小川。他以诗的形式,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在不 同的政治形势下,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理想的追求。他的诗之所以今天仍有相当魅力,在于他作 为革命战士之外,还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的诗人的气质。因而,他的诗虽然免不了时代的局限,有许 多政治潮流的烙印,但是,字里行间包含着真诚。作为一个诚实的革命诗人,郭小川成功地将"革 命"提炼成一种"诗学"。在艺术上,郭小川十分重视诗的音乐美与形式美。 贺敬之是这时期另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诗人。他主要有两类作品,一类是篇幅较短小,形式上 与民歌、古典诗歌有一脉相承之处的诗作;另一类是篇幅宏大,主题涉及重大的政治命题,具有强 烈的时代色彩的政治抒情诗。后一类作品最能代表贺敬之的创作风格,也最能体现这时期诗歌的政 治性特点。 闻捷的诗充满新疆少数民族的奇丽风情。其诗歌的显著特点是将爱情与劳动、政治结合起来, 抒写了一种以政治为根基的社会主义时代的爱情。另外,其作品流畅、简洁的语言,轻快、单纯的 旋律,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公刘的诗歌有丰富的想象,晶莹剔透的意象和对于生活的敏锐发现。他早期的诗写西南边疆; 后期的诗写北方,写城市。无论写北方还是南方,主角往往是"战士"与"人民"。 蔡其矫、流沙河、李瑛等也是这时期有相当影响的诗人。 曾卓 (1922- ) ,湖北武汉人,原名曾庆冠,七月诗派成员之一。著有诗集《门》、《悬崖边的 树》、《曾卓抒情诗选》等。 《有赠》以它展示的灾难岁月中的人间至情宣告着正义、人性的胜利,成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艺

弃的60 思考题 2 闻捷的诗 、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的风格特色 4、简折《苹果树下》的芳求特备 第二十六章、50年代、60年代散文 建国后的"十七年“中,最有成就的,最能代表当时新的散文范式的数文家,是杨朔、刘白羽和 秦牧。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学背景下,散文创作的共同取向, 就是日趋政治化 无论是叙事性、抒情 性或哲理性的,都要与政治挂上钩,才被认为思想性强,有教育意义。这在杨溯等的散文中,当然 也有鲜明的表现。他们不可能超脱当时的时代风气,甚至还要紧紧地追赶。但就这三位作家的作品 距是学者型锅有各自独特的风格。知采说杨葫属于诗人型的,刘白羽属于战士型的,那么秦牧使可 个共同特 因此 色的作品多结构精 杨朔对字炼向十分讲究 清联倾劳动者,从一个侧面反映时代的风液澜彩 还有许多文常 胡秋文语的聚力和持定而文术的 刘白羽的散文创作可以1959年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通讯特写期" 后期为"抒情量 文期"。《日出》、 《长江三日》等是其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刘白羽是一个富有时代感、责任感的作 家。他既有哲人的思想、智者的学识,又有战士的激情。因此,他的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总 是有明的时代 的生核年、子林简品作用的礼的生 件利 历 连接生活和知识的珍珠, 编织出许多色彩斑拥的珠串 他的散 同的题材和 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因此, 也造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杨朔模式的再审视 如前所述,杨朔是十七年最重要的散文家之 ·(三大撒文家:杨朔、秦救、刘白羽) 他的包 作对 个时期散文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作品曾经被当作典范而赢得广泛赞誉,并且有众多 追随者 成为 种被 泛认可的创作模式。 岛是 可以说, 文的诗 对杨朔教文研究的意义远远超过其作品本身的价值 最初阅读杨朔散文,我们不能不被它的"诗意"所感动: 北京的秋天最长 也最好。 白露不到.秋风却先来了,矇着树叶走,沙沙 的,给人一种怪千爽的感觉。 《京城漫步》 二月,我从海外回来, 一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 云南的标天却脚步儿动,得快,到处早象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 是坐 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溯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竞 。口室 着你 使你的眼福好赶天气睛朗 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画山秀水》 杨朔: "我在写年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好的散文就是一首 诗以诗为 主张 也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实践着。从构思到意 局 语言运用 的手 但是 的的弊端却 曾 给几代读者 其中尤其是奇少年读者以深刻的负面影响。因此 重新审视他的散文 可能会矫正我 们某些现念的偏颇

术见证。真切地袒露内心世界,细腻地抒写情感活动,也是本诗一个明显特点。在"战歌"风行,个 人情感普遍受到漠视并为诗所屏弃的60年代,它的创作实属难能可贵。 思考题: 1、《草木篇》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意蕴? 2、闻捷的诗歌创作有哪些基本特点? 3、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的风格特色 4、简析《苹果树下》的艺术特色 第二十六章、50年代、60年代散文 一、创作概述 建国后的"十七年"中,最有成就的,最能代表当时新的散文范式的散文家,是杨朔、刘白羽和 秦牧。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学背景下,散文创作的共同取向,就是日趋政治化,无论是叙事性、抒情 性或哲理性的,都要与政治挂上钩,才被认为思想性强,有教育意义。这在杨朔等的散文中,当然 也有鲜明的表现。他们不可能超脱当时的时代风气,甚至还要紧紧地追赶。但就这三位作家的作品 而言,又还保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如果说杨朔属于诗人型的,刘白羽属于战士型的,那么秦牧便可 算是学者型的。 杨朔说他对散文,"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他的散文的一个共同特 点,就是努力塑造诗意盎然的艺术形象,满腔热情歌颂劳动者,从一个侧面反映时代的风貌。杨朔 的散文十分重视"结撰艺术"。因此,他的作品多结构精巧,曲折有致,善于从平淡中制造出波澜起 伏。杨朔对锤字炼句十分讲究。此外,还有许多散文常常撷拾古典诗词入文,恰倒好处,不仅增加 了杨朔散文语言的凝聚力和精确度,而且强化了散文艺术的美感。 刘白羽的散文创作可以195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通讯特写期",后期为"抒情散 文期"。《日出》、《长江三日》等是其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刘白羽是一个富有时代感、责任感的作 家。他既有哲人的思想、智者的学识,又有战士的激情。因此,他的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总 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高度的战斗激情,雄浑、豪放、壮美的风格。 秦牧在其一生的创作中,以散文的成就最高。他善于精心选择有启示作用的平凡的生活事件和 现象,进行审美判断和历史评价,揭示各种事物的社会意义和实际价值。他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渊 博的知识。因此,"介绍知识,剖析事理"又成为他的散文创作的一大特点。他善于用思想的红线去 连接生活和知识的珍珠,编织出许多色彩斑斓的珠串。他的散文,在共同的思想政治方向下,对不 同的题材、主题,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因此,也造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二、"杨朔模式"的再审视 如前所述,杨朔是十七年最重要的散文家之一(三大散文家:杨朔、秦牧、刘白羽)。他的创 作对一个时期散文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作品曾经被当作典范而赢得广泛赞誉,并且有众多 追随者,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创作模式。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杨朔模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这并不取决于人们怎样评价杨 朔,重要的是杨朔散文已成为文学史不可分割的部分;而"杨朔模式"则是中国当代作家具有代表性 的文化精神载体。因此可以说,对杨朔散文研究的意义远远超过其作品本身的价值。 (一)、杨朔散文的"诗意" 最初阅读杨朔散文,我们不能不被它的"诗意"所感动: 北京的秋天最长,也最好。白露不到,秋风却先来了,踩着树叶走,沙沙 的,给人一种怪干爽的感觉。 ——《京城漫步》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 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象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 ——《茶花赋》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 最好是坐一只竹蓬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明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 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 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画山秀水》 杨朔:"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好的散文就是一首 诗"。 "以诗为文",是杨朔自觉的艺术追求。他是这样主张着,也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实践着。从构思到意 境,甚至选材布局,语言运用,处处追求着抒情诗的美学趣味。 杨朔的主张作为一家之言,我们不能否认它的价值;而且他的散文中的确不乏充满诗意的片段。 但是,作为一种曾被当作典范的文本,杨朔散文的弊端却是十分明显的。恰恰是这些弊端,又曾经 给几代读者,其中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以深刻的负面影响。因此,重新审视他的散文,可能会矫正我 们某些观念的偏颇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5页,可试读12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