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 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 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2.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读《七律长征》,谈感受。毛泽东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著名诗人臧克家 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学习《沁园春雪》。 介绍毛泽东 毛泽东(1893一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 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人民的伟大领袖。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毛泽东也是杰出的诗人,有许多大 气磅礴的诗作,今天学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三、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 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 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 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四、读诗词体会魅力 1、自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2、教师指导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3、齐读或者抽读检查字音 沁qi 数风流人物sh折腰zhe思汗han今朝zhao 五、再读这首词,感知 1.①用你的语速、语调的变化表达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②边读边想: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哪两个字起到统领作用? 上阕:写景抒情赞壮丽河山 下阕:评古论今颂当代英雄 领字分别是“望”、“惜
1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 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 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2. 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读《七律 长征》,谈感受。毛泽东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著名诗人臧克家 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学习《沁园春 雪》。 二、介绍毛泽东 毛泽东(1893 — 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 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人民的伟大领袖。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毛泽东也是杰出的诗人,有许多大 气磅礴的诗作,今天学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三、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 1936 年 2 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 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 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 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四、 读诗词 体会魅力 1、自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2、教师指导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3、齐读或者抽读检查字音 沁 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 zhé 思汗 hán 今朝 zhāo 五、再读这首词,感知 1.①用你的语速、语调的变化表达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②边读边想: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哪两个字起到统领作用? 上阕:写景抒情 赞壮丽河山 下阕:评古论今 颂当代英雄 领字分别是“望”、“惜
第二课时 读诗文思考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2.作者以“望”统领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 3.上阙中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虚景?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 6.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二、读词的上阕:1、描写什么?2、如何描写?3、上阕表现了什么? 三、精读上阙,合作探究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 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 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 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2、发挥你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须晴日,看红装素裏,分外妖娆”的 景象。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 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 象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 四、精读下阙,合作探究 1、全词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这有赖于上下阕的自然过渡,理解它。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 外妖娆”相照应 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 英雄为之倾倒 2、作者评论了哪几位英雄人物?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为何要评论他们?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只识”一一做了贬谪。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 今朝英雄主宰江山的历史作用 3、“惜”字领起哪些句子?有何含义? “惜”字的丰富含义: a、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 的民族。 b、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治” C、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风流人物”指谁?最后三句意义何在?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 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 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五、小结
2 第二课时 一.读诗文 思考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2.作者以“望”统领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 3.上阙中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虚景?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 6.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二、读词的上阕:1、描写什么?2、如何描写?3、上阕表现了什么? 三、精读上阙, 合作探究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 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 ,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 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 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2、发挥你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 景象。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 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 象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 四、精读下阙, 合作探究 1、全词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这有赖于上下阕的自然过渡,理解它。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 外妖娆”相照应 “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 英雄为之倾倒 2、作者评论了哪几位英雄人物?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为何要评论他们?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只识”一一做了贬谪。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 今朝英雄主宰江山的历史作用。 3、“惜”字领起哪些句子?有何含义? “惜”字的丰富含义: a、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 的民族。 b、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治”。 c、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风流人物”指谁?最后三句意义何在?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 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 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五、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评古论今,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到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 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一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 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 板书设计 上阕:绘北国雪景 概写(极目万里) 分写 实景(长城、黄河、群山、高原) 虚景 (晴日当空、分外妖娆)评历代英雄,抒个人抱负 下阕:评古论今 过渡 评古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论今 (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课后反思 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 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堂课我运用了 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 学习诗词重要方法—一诵读法。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 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 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 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 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 由于引导得当,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3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评古论今,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到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 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 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 板书设计 上阕:绘北国雪景 概写(极目万里) ↓ 分写 实景(长城、黄河、群山、高原) ↓ 虚景 (晴日当空、分外妖娆)评历代英雄,抒个人抱负 下阕:评古论今 过渡 ↓ 评古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 论今 (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课后反思 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 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堂课我运用了 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 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 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 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 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 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 由于引导得当,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2、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 的作用。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 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 的逐步展现。 2.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 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 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舛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 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 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 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 4.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 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5.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6.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 象: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
4 2、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 的作用。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 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 的逐步展现。 2.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 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1 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 年生于山东济南。 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 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 舛 9 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 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 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 年成为现代 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 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 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 雨的祝福 4.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 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5.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6.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 象: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
涸,水落石出 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 生命气息。 7.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 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8、齐读第1-5节 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从视 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回答提问: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 “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 雨的轻柔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 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问:雨的家 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 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 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3.提问: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 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4.讲解并提问: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 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 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5.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 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 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6.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7.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8.讲解诗歌的寓意: 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一一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 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本课总结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
5 涸,水落石出。 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 生命气息。 7.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 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8、齐读第1-5节 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从视 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回答提问: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 “走得很轻,而且温声 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 雨的轻柔……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 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问:雨的家 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 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 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3.提问: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 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4.讲解并提问: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 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 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5.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 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 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6.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7.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8.讲解诗歌的寓意: 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 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本课总结 本诗于 1979 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
通过“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 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个温柔亲切的“爱的 使者”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 大家应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 作技巧的把握 作业: 1、熟读并朗诵诗歌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雨说 郑愁予 雨的来到—景物对比:田圃 牧场 自由与由 传递自由、幸福信念的使者 /幸福 小溪 雨的邀请—亲一亲、跟着走 雨的来意——勇敢地笑 雨的祝福——孩子们嘴里苹果的甜味
6 通过“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 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个温柔亲切的“爱的 使者”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 大家应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 作技巧的把握。 作业: 1、 熟读并朗诵诗歌。 2、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 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 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 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 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 (放录音带) 、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 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 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 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
7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 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 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 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 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 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 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 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
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晩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 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 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 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 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8 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 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 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 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 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4、外国诗两首 蝈蟈与蛐蛐 济慈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一一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 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 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 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 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 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 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 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 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 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 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9 4、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 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 年 10 月 29 日生于伦敦。9 岁时父 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 岁时母亲又病故,外 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 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 1816 年 11 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 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 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 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 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 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 25 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 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 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一一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一一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 并提髙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 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 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 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10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 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 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 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 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 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 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