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三)《陋塞铭》(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新是陋童,惟吾是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宣,惟哥 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上阶最,草色入帝。(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请葛庐,西蜀于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 话是: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请葛庐,西蜀子云事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解释加点词的合义 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斯:这 3、惟吾德馨:德幕: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胺: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暴。6、何陋之有?:何:什么。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噜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这(虽)是间筒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筒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衰达了作者高洁微岸的节操和安货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苷痕上阶绿,草色入帘膏 四)《爱蕙说》(北宋會学家周敦)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褻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冋子者何人;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植:立。3、鲜:少。4、亵:亲近而不庄。 5、宜:应当6、独:只,仅7、可爱者甚蕃:多。8、濯清涟而不妖:澴: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9、不蔓不枝: 、翻译 我只愛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消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墓)中间贡通,外形挺直,不生被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措。(就) 更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亮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噢!愛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彳 莲,花之君子者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蒲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墓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愛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迫名递利(追求富贵、 贪幕富贵)、趋炎附勢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 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着”象征:不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i、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 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清,脚怀籥达,品行无邪;美广布四方,独立自主,严不可事澳。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1 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三)《陋室铭》(刘禹锡 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003 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斯:这 3、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6、何.陋之有?:何:什么。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四)《爱莲说》 (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 分) 1、 益: 副词,更。 2、 植:立。 3 、鲜:少。 4、 亵:亲近而不庄重。 5、宜:应当 6、独:只,仅 7、可爱者甚蕃.:多。8、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9、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二、翻译: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就) 更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5、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 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 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 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①③④⑤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②⑥⑦⑧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 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 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霄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子独爱之出激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還外直,不不技,香远 益清,亭亭净植,可远现而不可豪玩看 众是人变仙出邮压不法漫中题玩重不香此流幸李静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 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 的句子是:出泥面不染灌清涟面不妖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 ,不不技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蕙,花之君于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寄高了他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保持高油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弃和厌恶 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八)《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 您。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 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傾耳以请;或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 淮,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窝迓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冋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1、文学常识、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 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腰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热水:蒙盖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超过期限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亻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 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 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叩,请教。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 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隆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 (至)舍:学舍 僵劲:僵硬。(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拥覆):以,用。衾,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 提供伙食。 (戴)朱缨(宝 饰之帽):朱缕,红色的帽。 腰(白玉之环):腰,腰佩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照 照人有择子组表,接的衣 破。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着,不匆口体之辜不着人也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 (2)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2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①③④⑤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②⑥⑦⑧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 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 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 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俗同 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八)《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 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 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 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 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热水;蒙盖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超过期限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穿着 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叩,请教。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 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隆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至)舍:学舍,书馆。 僵劲:僵硬。(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戴)朱缨(宝 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 腰(白玉之环):腰,腰佩。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 味。 (2)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 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 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 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l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 进的动力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书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带日子按时归还。 在深山大沟中赶 脚上的皮肤冻裂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 1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 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皮子(将全身)蒙盖好,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 不感觉吃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有与图,尝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找即有大人和(自己)交亮,(国而) 曾经跑 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菁的学习过程和增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事贵,专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不理常考草的拿的求津精比和的购电有起的灯 怎样的苦乐观? 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值息灵通等 九)小石潭记—磨柳亲元磨宋八大家之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 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擒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团冽:格外 竹取国下四小潭:道略:出现。 为屿,为堪: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着石。潭中鱼回百许头:大的 动:呆杲的样子。 不可久国養清:停留 而从者:麋从 在下面。 皆若回游无所依:在空中。 岸势因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郑样 , 图国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睾冷。记之而国因高开。 句子翻译 3
3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 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 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 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 进的动力。)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 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 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九)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 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词语: 水尤清冽:格外。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路;出现。 为坻,为屿,为嵁: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凄清;停留。 隶而从者:跟从。 从小丘西 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下 见小潭:在下面。 日光下 澈:往下。 皆若空 游无所依:在空中。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一样;像蛇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 凄 神寒 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寒冷。 记之而去 :离开。 二、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肉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拌子,限常竹林,就熊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瓢、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 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略,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水特别清激。 背意的树木,翠绿的藤,盖继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拂 平中游鱼约有一百来你,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菲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患的石面上,呆暴地不动 厦着水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健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煎行,或隐或现,都看消楚。 画的形势木大无方种知计水的图x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静悄情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情遗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因为这地方过于謇清,不熊长时间地停留,就把当时的情记下来便高去了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曲深冷寂,孤凄凉。悲哀深沉。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 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 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 有实感 (十)岳阳记 范仲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默于其上。属 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街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則岳阳楼之大观也。前 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峽,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 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夭光,一碧万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褛乜,劂有心旷神饴,宠辱偕忘,把酒临凤,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生字 谪(zhe)守朝晖(hut)夕阴 i)薄暮冥冥(mfng) 淫(yn)雨心旷神怡(y1)皓(hdo)月宠辱偕(xie)忘 潜行(qian)浩浩汤汤( shang)潇(xiao)湘属(zha同“嘱”) 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何极:哪有穷尽。檣倾楫摧:桅杄倒下,船桨断折。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 离开)
4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 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参差不齐,无法知道水的源头。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地方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 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 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 有实感。 (十)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 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 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 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生字 谪(zhé)守 朝晖(huī)夕阴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淫(yín)雨 心旷神怡(yí) 皓(hào)月 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 浩浩汤汤 (shāng) 潇(xiāo)湘 属 ( 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去, 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 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 情不同。(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 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译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 四、文章知识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 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答:静影沉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答: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 答 六、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恰”。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 七、词语欣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1分) 塵子京国守巴腴郡: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圆明年:到 修岳阳楼,增其旧圆于是:规模。刻唐贤今人诗殿回其上:在
5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心情不同。(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 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四、文章知识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 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 答) 六、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2003 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七、词语欣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1 分) 滕子京 谪守巴陵郡: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越 明年:到了 乃 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
予因 :那;胜景 则岳阳棱之观也:雄伟景象 然北通巫峡南二满湘:虽然如此,那么…;尽。 天达联远调的 人;诗人 霏:连绵的雨: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冥冥:因国怀乡:迫近:离开。春 咽:日光:鸟停息在树上 兰:,此乐何围小草:小洲:穷尽 荣耀::一起 予尝国古仁人之心: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两者之囫或许:指两种心情。庙堂:朝廷。江湖:民间 下之忧而忧,圆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登也),吾谁与国没有:这:归依 至若:至于。嗟乎:唉 不区物喜因为。心旷神圄:愉快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登斯棱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棱,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 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这座棱,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2)百废具兴具同“俱”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膝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 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无际涵朝夕阴,气万千 ④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 ⑤“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⑥登斯楼也中的“斯 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二、去怀乡,优長,目蠡,感敏而悲二、心神怕伯,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屠庙堂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届无高则优其民于“退邪优平指处江潮之远则优其君 0D、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 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 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 0、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 5、《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 国形,罚再配最悲1二、心神怕,辱值 九年级下册(十三)生于忧息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救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 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 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 属 予 作文以记之:我;来。 予观 夫 巴陵胜状 :那;胜景。 衔 远山,吞长江:连接。 横无际 涯 ,朝晖夕阴:边;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 前人之 述备矣:描述;详尽 然则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虽然如此,那么……;尽。迁客骚人:降职远调的人;诗人。 淫雨 霏霏:连绵的雨;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 开:放晴; 薄 暮冥冥;去国怀乡:迫近;离开。 春和 景 明;沙鸥翔集 :日光;鸟停息在树上。 岸 芷汀 兰;此乐何极: 小草;小洲;穷尽。 宠 辱 偕 忘:荣耀;:一起。 把 酒临风:持。 予尝 求古仁人 之心: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 异两者之为:或许;指两种心情。庙堂:朝廷。江湖:民间。 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微 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没有;这;归依。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不 以 物喜:因为。 心旷神 怡 :愉快。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 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这是什么缘故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2)百废具兴 具同“俱”,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 楼”是指“岳阳楼”。 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 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 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⑩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九年级下册(十三)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 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 困之苦”拂:违背,逆,不顺。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 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 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1,辅佐。恒:常 念路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优息,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 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 i上续图组的是其去 乱其行为 其结果才能劲心忍性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 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熊改。困于心,于 戀,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嗆。 入则无法士,出则无敌国外塵着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则无法家士,出则无国外息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 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息。 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 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六、开放题 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例:司马迁慘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 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 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 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 不朽的音乐家 、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 人恒过:犯过失。傅说举于:被选拔衡于虑同“横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这 而后作:奋起 苫其心志:使-痛苦 正于色:脸色 劳其筋骨:使-劳累 发于声:吟咏叹息 饿其体肤:使…-饥饿 而后喻:了解 空乏其身:使……贫困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乱其所为:使--错乱、扰乱 入则:在里面。指 内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出则:在外面。指国外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 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 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 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 bì,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 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 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 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六、开放题。 1、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 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 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 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 不朽的音乐家。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 人恒过..:犯过失。 傅说举.于:被选拔 衡.于虑同“横”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这 而后作.:奋起 苦.其心志:使┅┅痛苦 征于色.:脸色 劳.其筋骨:使┅┅劳累 发.于声:吟咏叹息 饿.其体肤:使┅┅饥饿 而后喻.:了解 空乏..其身:使┅┅贫困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乱.其所为:使┅┅错乱、扰乱 入.则:在里面。指 国内 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出.则:在外面。指国外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二、 翻译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蓍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作者看来 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十四)《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 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字箪(dan)蹴(c)羹(geng)死亦我所恶(m) 二、重点词解释 l、本心:天性,天良”2、患:祸患,灾难3、辟:通“避”,躲避 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8、何加,有什么好处。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11、义:正义或仁义。12、勿丧:不丢掉,丧:遗失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14、贤者: 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 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这是丧人的性忘义是长大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设明文的存在第三居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盒生取义、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意武不遇股不数即不木 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管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受之:为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有甚于死者,故意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宣之美,妾之率,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8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 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十四)《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 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用脚踢。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有什么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丧:遗失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14、贤者: 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 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 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 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 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 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 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禅《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 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 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 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 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4、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 5、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8、妻妾之奉 侍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己乎: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良,天性 二、翻译下列句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 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宁慝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三、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比喻 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一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 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 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 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 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賞。”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 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词语解释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讽谏。纳:接受 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打 3、朝服衣冠,窥镜。服:穿戴。窥:照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复:又一次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 美。私:偏爱。 7、由此观之 甚矣。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9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 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 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 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 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 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 4、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 5、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 :侍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良,天性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三、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比喻 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3、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 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 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 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 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 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 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词语解释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纳:接受。 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高。有,“又”。 3、朝服.衣冠,窥.镜。服:穿戴。窥:照。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复:又一次。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私:偏爱。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面刺:当面指责 9、能谤讥于市朝。谤讥:议论。市朝:公众场合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进:偶然进谏 翻译下列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授给上等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 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 于“战胜于朝廷”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 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10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面刺:当面指责。 9、能谤讥..于市朝..。谤讥:议论。市朝:公众场合。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进:偶然进谏。 翻译下列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授给上等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 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 于“战胜于朝廷”。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 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